打坐時出現邏輯思維,對不對?

我平時打坐,在開頭的一段時間裡會飄出許多心念,一些念頭出來轉轉或是跑掉,我呢就只看著它,它跑哪去我也不管,浮現的一切都跟我無關。

我有個問題,打坐時,我該不該去思考是誰在看著這些個念頭呢?我的體驗是:如果不思考這事,就會感覺好像有那麼一個「存在」,那個「存在」在看著這些個念頭,這個存在也好像有好像無的,並不清晰,也好像在遙遠的背後。

如果去思考這事,我就知道是大腦產生的意識在看著意識本身的產生,意識會自己看著自己,也真是一個有意思的事。

請各位大德指點一下,打坐時,我是否應該就單純看著就行,還是思考一下那個「會」看著念頭的「存在」是誰?或者我正在一條邪路上?

感謝!


可以先嘗試體會一下【單純看著圖像】與【閱讀屏幕中文字】之間思維狀態的區別,修定的話後者是不被允許的,禪修的話所有的思維現象都該是被觀察的對象,也不用去想什麼是誰在思考之類的鬼畜問題,單純的覺知思維現象(遠不止是念頭,比方說用手去拿桌上的杯子,這個過程里心作的意)的生起與滅去,久而久之自然會對五蘊間具體作用產生進一步的理解。

另外關於那個什麼「存在」,這也是屬於比較普遍的現象,然而對於解脫道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性質上和拿望遠鏡看東西還有照哈哈鏡差不多。


打坐是有意識的睡眠,睡夢是無意識的打坐。打坐有意識而不用,睡眠無意識可用。

當今打坐卻是被神化的修行手段。

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從雪山堆中掏出一個坐禪人,玄奘大師三彈指,他一出定就問:「釋迦牟尼佛出世了沒有啊?」玄奘大師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一千多年了。」說明他是在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就入定了,然後又要入定:「好,等彌勒佛來的時候再說。」說明他還準備坐五十多億年。他就是窺基大師的前生。那在禪定中,他沒有時間的感受,無量百千萬億年當下一念。

就算打坐能一念萬年又怎樣,能肉身飛天又如何,終還是要尋師問道。

乾陀訶提菩薩,「乾陀訶提」譯作不休息,所以也解釋為「常精進」。這個「常精進」不是理解為我一天能念十萬聲佛號,我一天打坐十二個小時……都不是。「常精進」是念念在道,除非你明心見性。你精進也是精進,不精進也是精進,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授記。

入定,就入楞嚴大定。

在《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里講,一念信解〈如來壽量品〉,也就是說一念信解「如來藏」,勝過修無量法門無量劫功德無量倍。這個法妙!什麼叫「常精進」?無時不常,無處不常,無事不常,無人不常!受持一句《法華經》,勝過金銀七寶滿虛空供養無量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

說回你的念頭

打坐時的邏輯思維沒有對不對,出現的心念也沒有正邪。

一彈指就有60個瞬間,一瞬間超過900次生滅,念頭生滅快得我們根本感知不到。念起是沒有辦法的事,凡夫,念頭都是此起彼伏。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佛者覺也,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念念佛。先做到不要跟著念頭走,旁觀它們來去。

再說深點,因為覺遲,十法界才現前。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永嘉玄覺禪師


謝 @求凈土 @,發布了一篇文章禪修原理析要:如何對待雜念紛飛的現象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00699,

打坐主要是在潛意識下形成一種專註,所以出現邏輯思維是不正確的,因為邏輯思維是一種有意識思維,打坐時出現了邏輯思維,說明此時心還在散亂。

建議您去學習下放鬆,主要放鬆與邏輯思維有關的肌肉群,當人在思考的時候,身體上有些對應的部位是會緊張的。

給您列出來:眉頭、鼻子、臉頰、嘴巴、脖子、肩膀、手臂、手,按照順序訓練放鬆,這就是排除打坐中會有邏輯思維的一種方式。

另外打坐是見性必經的道路。

給您看下依據。

他如馬祖道一禪師,未見南嶽讓禪師時,在山中習定,讓師問曰:大德坐禪,圖作甚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作禪?為學作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是以論者,謂禪宗法門,不須坐禪。往昔宗師,皆只須於一機一境上,驟然悟得,即便休去。孰知古人之頓悟去者,在彼未悟之前,都已修習禪定久矣。但觀馬祖、牛頭融諸師公案,如四祖道信、南嶽二師之所示者,皆於其久已熏習禪定深處,撥機一點,透出重圍。既已悟去,故能得之而休去。休者,一切都息,非泛泛之辭也。後之學者,偶於光影門頭,瞥爾一閃,如石火電光,稍縱即逝。或偶得片刻清凈之念,便謂是無念之門。從此狂慧(經稱乾慧,見楞嚴、楞伽等經)勃發,不得定力灌溉,郎當癲狂,丑狀畢陳。正如古德所謂:孟八郎(狂妄之意)漢,又如此去也。須知古人言下頓悟者,皆積數十念修持之力,如永明壽禪師所言:「靈丹九轉,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即或偶有上根利器,一日之禪定未修,言下頓悟者,亦其宿根深厚,多劫熏修,因緣時熟,立地頓超,安可以泛泛視之。當人於已,是否為上根利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德行未圓,切毋自誤。古德宗師,如長慶二十年中,坐破七個蒲團,方得一悟。學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此外數十年脅不至席者,如麻似粟。豈可謂禪宗不注重於修定耶!(禪海蠡測)

從此狂慧(經稱乾慧,見楞嚴、楞伽等經)勃發,不得定力灌溉,郎當癲狂,丑狀畢陳。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無論在打坐時還是平常時,任何自身「反應」都可盡收「眼底」(即觀即覺)。自身「反應」就是「行」。

你有意去思考,即「意行」。你身體微反應或大行為,即「身行」。你有話說,即「口行」。若能覺觀「行」即見其緣起。我們自然反應一般跳過思維就立刻表現反應出來。心理學稱為潛意識,原始佛教稱為無明。無明收錄了很多程式,會因接受不同信息自動激發不同的設定反應。無明所以有緣行。

思考只會讓你墜入無窮盡的迷惘,即妄。因為往往我們會迷失在思考的內容中。我們對內容有好惡選擇,所以在這情況下一切都會不如實的思維、不如實的認知,導致無明有無窮盡地深,愚痴無止盡境,不得解脫。

當下有情緒起伏不定者,可留意諸受。無有情緒,只有思維不定者,可留意諸行(反應)。不需先提高專註,花點時間留意反應,良久自然就有專註。不刻意提高專註,良久留意自然就有專註。不需打坐或有坐相,而行住卧坐皆是定。

佛陀正法,離不開七覺支,八正道,自知貪嗔痴漏盡。這樣根本就難以偏離正法誤入外道。


《解深密經》:「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毗缽舍那(觀)所得之果。」

又云: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 也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包括佛教大小乘功德都是修習止觀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止呢?

  • 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止)。

修止的兩個條件:善緣心(必須是跟無貪、無嗔、無痴的善良的心相應);心一境行(專註在單一的所緣境)

那麼什麼是觀呢

  • 《菩提道次第廣論》: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為毗缽舍那品。
  • 解深密經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止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觀是什麼?經典上說的很清楚,我們簡單來講,就是正思維。他是怎麼來的?通過對經典的學習,在止的基礎上深入的觀察,這時候心中會對於經典產生勝解(也就是說對文字所說法義產生深入的理解)。

  • 而從觀的種類來說分為:正思擇是觀察真諦理;那麼最極思擇,是觀察俗諦理;或者周偏尋思、周偏伺察,尋思是粗分的觀察。

瑜伽師地論》里有一段: 複次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一者無想定。二者滅盡定。無想定者。唯諸異生由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 若諸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於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習不念作意。由此修習為因緣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無間心不復轉。如是出離想作意。為先已離遍凈貪未離廣果貪。諸心心法滅。是名無想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 有類外道,認為思想不是好事,以想為生死的根源(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滅想盡凈,就可以得到涅盤。所以修行的目的,便是追求無想,以此勤加修行。得無想定。此定的果報為「無想天
  • 所以修行,教理要明,若沒有師傅帶,自己又搞不清楚瞎整。求升反墮,本來是學佛,結果學成了「外道

知如實,見如實_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引文來源)

觀察「無常、苦、非我」是指觀察禪定境界里,五蘊的「無常、苦、非我」 佛陀所教的法是「定中修觀」而非「出定後修觀」

題主的疑問:

我平時打坐,在開頭的一段時間裡會飄出許多心念,一些念頭出來轉轉或是跑掉,我呢就只看著它,它跑哪去我也不管,浮現的一切都跟我無關。

我有個問題,打坐時,我該不該去思考是誰在看著這些個念頭呢?我的體驗是:如果不思考這事,就會感覺好像有那麼一個「存在」,那個「存在」在看著這些個念頭,這個存在也好像有好像無的,並不清晰,也好像在遙遠的背後。

如果去思考這事,我就知道是大腦產生的意識在看著意識本身的產生,意識會自己看著自己,也真是一個有意思的事。

請各位大德指點一下,打坐時,我是否應該就單純看著就行,還是思考一下那個「會」看著念頭的「存在」是誰?或者我正在一條邪路上?

看起來好像是你在修「心念住」,然而並不是,因為你根本沒有進入禪定狀態,所以你如果真的試圖去觀察自己腦袋裡面冒出來的「念頭」,你會發現並不能深入,你既看不到某個念頭的起源也看不到這個念頭的過患,在你抓住它想分析之前,它就已經消失不見了。

你的種種「念頭」屬於五蘊中的受想行三蘊,四念住確實有分析受想行的部分,大致就是受念住和心念住,但是就如同上面所說的那樣,你必須先進入禪定狀態才能去真正的分析它們:這個念頭是嗔嗎?這個念頭是貪嗎?這是樂受還是苦受還是不苦不樂受?這個貪念是從哪裡生出來的?這個念頭是散亂的還是廣大的?

在你定力不夠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能力抓住這些一閃而過的念頭去辨別、分析,所以說你並沒有走在邪道上,因為你根本就沒有上道呢。


依照南傳佛教,打坐不可以思維,因為入定是靠極端的專註,如果啟用思維,這種專註就會被破壞掉,而變成了散心位,打一個比方,一個書法家在寫書法的時候是否可以思維?寫的時候是一種高度專註的狀態,如果停下來想一想就會破壞定境,因此南傳佛教認為禪定是高度專註的,思維是出定以後思維。

北傳佛教在這方面我沒見到過專門的論述,不太清楚,似乎是可以禪定中思維的,因為玄奘法師翻譯禪定為靜慮,也就是說止觀雙運的意思,可能是定慧同時進行的


謝謝分享!已經有些功底了!

注意力放在身體有沒有松上。身體放鬆了,關注大腦有沒有松下來。如果大腦鬆了,就會感覺到清涼,舒服,清醒。

這個感覺記住,每次靜坐就進入這個狀態。讓這個狀態延長。熟悉後,日常走路,工作都可以處於這個狀態。動中禪。

關注這個我,要具體到這個我在哪裡?位置在眉心,自己感覺下是不是。

這個我感覺清晰後,就要以這個我為核心,向外看。因為,注意力,是從這個我發出來的。

如同以前是間接看世界。現在,找到這個我,我直接看世界。確立這個我的坐標。我看,我聽,直接的。沒有一個中間的環節。

如果這個我,不去關注。不去找。就會變的昏沉,朦朧。時間久了,誰是主,誰是觀者都會迷糊。


兩種思維方式都是可以的。

禪的中文意思是靜慮。就是坐下來,安靜的思考。

所謂邏輯思維,就是一層一層的不斷向上推理演化過程。

以「狗子有佛性也無」為例。邏輯思維就是全身心的去思考這個問題,用邏輯的方法去推導出最終的結論來。比如這樣去推導:

step1,狗有沒有佛性呢?

step2,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step3,狗也是眾生之一。

step4,所以狗也有佛性。

step5,那麼狗也可以成佛。

step6,那麼,我和狗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不能因外在的差別而差別對待。

step7,那麼,佛性也是平等。、

step8,平等是佛性的特點(之一)。

step9,平等,平等,平等,一切皆平等……

step10,那個(絕對)平等的是什麼???

到這個時候,只要你心思專註凝深,就是【開悟】的時刻了。

第二種方法,是【觀】自在。

因為已知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水月空花,所見所知所思所想都是假象,因此,也不管你狗有沒有佛性,美女好不好看,這個月掙了多少錢,總之一切所有的思緒,全都任其【水過無痕】,我只專註在觀上,看著你們來來去去,見而無見,知而無知。久久純熟,最後連觀也不存在了(因為觀也是念頭)。一切放下。就到了【開悟】的時刻了。

這個方法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觀照自性在本位上不動搖。——即觀自在。

——理論上我們觀的是不斷生滅的念頭,實際上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的覺性時時都處於本位上,「看庭前花開花落」。

第三種方法,是類【安若般若】出入息法。

再以「狗子有佛性也無」為例。我思念著狗子有佛性也無這句話到【無】的時候,不要停,一直【無】下去。就這一個思念,就這一口氣,【無】到天荒地老,【無】到無日無月。【無】到思念也沒了,呼吸也停了,這時是長久的空明,極深的凈境……。然後境界放下,境界也空,就到了【開悟】的時候了。

這個方法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利用話頭和出入息(或者只利用話頭/或者只利用出入息)達到止的境界。——即止。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也同時很難回答。

很難回答是因為就算題主描述的再多,我們也很難知道題主禪修時怎麼進行的,畢竟我們無法代入去感受他人的感受。

僅僅從問題描述看,又很有代表性,因為涉及到很多禪修尤其是內觀的一些常常另修習者困惑和誤區的問題,

比如,佛法內觀把觀察叫念住(念處),這個專註目標的念住(處)是心產生的還是大腦思維產生的?

又比如,內觀 念住(處)時,到底要不要思維 或 內觀念處時有沒有思維?

以前我曾就此類問題在qq群(如實善觀 群等)和佛友辯論過,南傳佛教內部(派別)間也有不同意見,我們初步達成的認知是:

我這裡只能簡單回答認為肯定不會錯的答案,因為詳細說的話不一定就都正確了,而且語言文字真的代替不了冷暖自知,說多了沒用還可能產生誤解和誤導。

1,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內觀必然是有思維的,只有止(四禪八定)可能沒有思維,就好比 你坐在行駛的火車裡,如果沒有和火車外的風景作思維比較的話,必然以為火車和自己都是如如不動的。但是思維必須是(快)速思維,因為你如果觀察一朵花時還要去思維花的各種標籤:什麼顏色,叫什麼名字,種類,甚至漂不漂亮,你自己想想當你思維這些時耽誤了多少時間,兩秒半秒總是有的,這就不是內觀了,是普通人的觀察方式。所以內觀讓你念念分明,不間斷的念住(處)目標所緣,既 實時 又 快速 但 有思維。

2,大念處經 教導念住時,如觀察呼吸,呼出時知道呼出,吸進時知道吸進,對於初行者,可以在前面加個 我 ,呼吸時念念在茲的知道「我」在呼吸,走路時念念分明的知道「我」在走路,慢慢熟練就可以或許自然而然的就把「我」去掉。

3,也是最難的部分,內觀時,思維,尤其是觀察心念(念頭)時,...算了,簡單的說就是,心念到底是心的產物還是大腦的產物,如果能證明大腦僅僅是提供記憶和邏輯,而念頭(意識,心念等)是心產生不是大腦功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最後解釋下我發明的詞:(快)速思維。在《清凈道 論》中有關於智的解釋:——「智」——是觀智。即彼(瑜伽者)思惟色與非色之法,生起無窮速率、銳利、勇健的明淨之智,如因陀羅的金剛一樣...


你為什麼要打坐啊?打坐有多種,禪修、瑜伽、氣功等等,你說了一大堆,怎麼沒說你要幹什麼。

禪修有觀照,瑜伽有三密,氣功有守竅等等,你這一樣沒有,這哪是打坐啊,是大坐,盤腿大坐。

還是找個師父學習一下,別自己亂弄了。


是哪個老師說不能有邏輯思維的?


感謝 @還初 邀請,

我的體驗就是:

不用思考,觀察就好,慢慢的這些念頭都會煙消雲散。

你現在這個狀態是個過程,慢慢來,沒有什麼正路邪路,條條大路通羅馬。

如果真正在意,那就不要思考,觀察就好。


恭喜你。觀察那個思維。


止觀雙運,坐下多聞法,否則坐上會盲修瞎練


其實吧,我一直覺得每一個學派每一個追求真理的方法,科學也好,中醫也好,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所以多看書。

人的意識啊,據我粗略的瞟了幾個心理學大神的回答以後,結合我自身經驗,你打坐的方法真的不對,你首先應該觀呼吸……去感受怎麼呼吸的,要感受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

做到細勻長(好像是這樣的,我記不住……)

對於你這個問題啊,人呢,據我所知,有潛意識和主觀意識。止念重點止的是潛意識的念。邏輯思維主要是主觀意識,你沒發現當主觀意識開始動了以後,潛意識就不怎麼動了嗎……

ps:我瞎猜一下,鴻鈞斬三屍證道,普遍小說都說是善屍惡屍自我,我猜人類左邊是善,右邊是惡,潛意識是自我。

人本身是有善惡的,但道是沒有善惡之分的。

心理學不是一直講什麼自我對話嗎?自己和自己對話,但是不是主觀意識和潛意識對話?

有些事,道理我都懂,但是很難做到,為什麼會這樣呢?控制身體的到底是主觀意識還是潛意識呢?我餓了,我想去吃飯,但我不想動,的完整句子是,主觀意識想吃飯,身體不想動,潛意識不想動……假設,潛意識不再潛了,覺醒了,是會和主觀意識融合在一起呢?還是吞噬掉主觀意識呢?

我真的是瞎猜的……


專註一境,並非啥都不想,而是長期集中精力想一件事。滴水穿石,一通百通,總有一天會悟。


呵呵,題主的描述,倒是很好的印證了「縱滅一切見聞覺知,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這一句。只是都不明白題主打坐的目的是啥,別人怎麼來界定是對是錯呢?有人因打坐而解脫;有人因打坐而長壽;有人因打坐而刀槍不入(齜牙。其實在下比較懷疑這個的)等等。追求不同,要求就有差異,因此對對錯判定的標準就不一樣

如果目的是求真的話,首先就要搞清楚求真的手段是神馬,不能非因計因,這可是世尊最為反對的陋習之一。很多人打坐,是企圖通過打坐能有一天突然契入阿賴耶識,然後就神馬都明白了……如果真有如此好事,那過去很多外道早就因此契入而成正果了。對任何真相的探索和求證,從來一!無!例!外!的都是通過對對象的深入觀察和思考後而成功的,手段上不外就是止、觀、定、慧或者說八正道而已。這個手段,一切求真而有所成就者(不分內道外道,甚至包括科學、人文領域)皆自覺不自覺的在落實這個手段,只是佛家把這個手段總結出來了而已。至於神馬是止觀定慧,在下在這裡說得夠多的了,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一下。至於打坐的必要性問題,其實並不是在打坐本身,而是因為在「行、住、坐、卧」這四種行為模式中,只有「行」和「坐」這兩種模式能很好的幫助我們去集中思維,所以,佛一直倡導(其實準確說,連倡導都談不上,只能說是示範)的行為模式就是:打坐和散步,說好聽點就是經行(想了想,還是稱為「經行」科學些,在下在這裡過於流於抖機靈這種無義語心態了——用走動的模式思維經典。之所以不刪除了重寫,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到經行的本質,那就是:散步)


心太散亂 先觀呼吸 不要想有的沒的


推薦閱讀:

世界是由貪嗔痴組成的嗎?
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一點疑問?
密乘佛教的本尊法有何特別的殊勝之處?
佛法講實修,如何實修?怎樣實修?
未皈依的初學者如何才不算盜法?

TAG:佛學 | 佛法 | 修行 | | 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