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隙」的粵語與普通話發音無法對應?
12-29
粵語: gwik1或 kwik1, 較中古增生了合口介音;
普通話: xì, 較中古改變了聲母。
卸腰。中古溪母擦化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存在,但演變並不同步。「溪」 「隙」都是在普通話中擦化,粵語中不擦化,因此「隙」字普通話演變過程大概就是khiek→hih→hi,再齶化為xi。(手機無法輸入國際音標,明白就好)
粵語中有kwik讀音(含異讀)的字只有閾、 闃、 隙三個,其中前兩個均繼承自中古合口,「隙」字讀kw可能是零星不規則演變,難以對證。
有答主提到重紐三等上古帶r介音的問題,確實可能是直接從r介音演變過來的。粵語「隙」的特殊之處主要在於它的合口成分。至於聲母,反而是普通話不規則變成了?(普通話「隙」本來應讀t?hi)。
梗攝開口字讀如合口常見的有「梗」字,南方方言大多跟合口的「橫」 屬於同一韻,讀成kua?這種音。「梗」是梗攝二等開口字。梗攝三等開口字這麼讀的很罕見。浙南吳語有「驚」字,比如遂昌「橫=蝗=環」ua?,「梗=廣」kua?,「驚=光=關」kua?。「驚」為庚韻三等字,「隙」為陌韻三等字,庚、陌陽聲韻、入聲韻相承。
現在多將庚三、清韻看成一對重紐,庚三是重三,清是重四。擬音的時候,一般給二等韻擬有-r-介音,重三也擬有-r-介音。如同樓上某位所言,梗、驚、隙多出來的合口成分可能跟-r-有關。
tsE1 iw53.
從中古音是開口呼可以看出這個字不是冬瓜有悶題而是粵語有悶題。
再看看,這字是重扭三等,也就是說上古音是帶個-*r-介音的。我覺得是這個介音搞出來的合口。
這種問題應該找荷達先生啦,我只是個滿腦子萌妹的爽海鄉丫寧,不太懂粵語(
kwik——kik——xi很清晰啊
梗攝陌韻(-iek)對應普通話-i,粵語的-ik這個是沒問題的
但是粵語出現唇音gw-, kw-就解釋不清了
具體的還得等對音韻學了解更深的大佬來回答*k?w??&>k???(例:瓊)
*k?w??&>kw??(例:綗)*k??k&>k?w?k(例:隙)*k?k&>k??k(例:棘)*k?w?k&>kw?k(例:隙)
*(h)w?k&>k?w?k(例:閾)推薦閱讀:
※漢語拼音的名稱音(「啊百才帶」等)有什麼作用?
※怎樣教外國人學習漢語?
※從語音學上講,為什麼讀「誰」字時人們更喜歡讀「shéi」而不是「shuí」?
※如果漢語採用漢語拼音作為文字,是不是就成為世界上最簡單的語言之一了?
※陳寅恪的「恪」念kè還是q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