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作為佛教徒,可以追求人生過得有趣么?

現在的我動不動就覺得人生很多事兒都沒意思,也沒意義。人生如戲,連演戲都不願意演。我也不知道我這是看破了,還是消極人生。比如單位有點權勢的一起吃飯我盡量的避開,覺得是浪費時間,大家坐在一起捧著,虛假又無聊的。是不是沒意思?還有談戀愛,愛來愛去的,愛完分分了再換個愛,哪有那麼多愛啊?結婚過日子,都是瑣碎的事兒,如果不是精神上契合的點,那真是純粹的過日子,和誰不能過?一起睡覺吃飯買菜做飯生孩子,和誰不行?還有生孩子,我自己都沒把自己整明白,怎麼把個孩子帶明白了?沒意思啊沒意思

該怎麼轉變心態?該怎麼有趣的在這個世間演戲做個好演員?這樣下去,我估計到死我也是沒意思沒沒明白。


修佛法為了追求先為成自己,順便照亮下別人。你自己是個有趣的人就成為有趣的人,是個無趣的人就去成為一個無趣的人。有趣到極致懂生活,無趣到極致懂隨喜 差不離。


既然是佛弟子就應該有佛弟子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態度。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

這四句基本總結完了。在社會關係中,家庭成員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自己的本分即可。所謂的夫妻,子女,都是往昔業力的糾纏,有的是善緣有的是惡緣,碰到惡緣的,就是要變成你的妻子丈夫,兒子女兒,你還非他不嫁,非要心甘情願的給他還債,還樂此不疲,美其名曰甜蜜的負荷。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於認真,太執著,也不能瀟瀟洒灑沒有任何顧忌,肆無忌憚,所以不管怎麼樣,定業不可逃,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

重要的是不作惡,奉行善,什麼是善?你修哪個法門就老老實實的一門深入,勇猛精進。要知道生死如夢幻,富貴如浮雲,沒有什麼能比了生脫死更重要,更有趣。這個世界的苦空無常,哪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只有等你真正的嘗到了法味,上了軌道了,有了法喜了,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有趣,什麼才是值得你義無反顧追求的。


佛說的是,諸漏皆苦。

您說的是,我不喜歡的漏才苦。

您所謂的人生沒意思,其實是您覺得人生里沒意思的事兒沒意思,而您人生里讓您覺得有意思的事兒可能又比較少。

佛說,人生的事兒都沒意思……

所以,您們這是兩碼事兒……

吃火鍋?逛街?做SPA?買包?旅遊?人生有趣的事兒,挺多的,慢慢發現,慢慢享受唄……


可以

可是一個人覺得有趣的事情對於另一個人來說是完全的無趣。

有人喜歡半夜兩點在酒吧喝酒,他們覺得有趣,我覺得無趣。還有人喜歡打麻將,血戰到底,他們覺得有趣,我還是覺得無趣。有人喜歡釣魚,在河邊一天又一天的等待,他們覺得有趣,我還是覺得無趣。擁有這些愛好的朋友,當然會覺得我跟他們合不來,自然地我在他們眼裡變得無趣。

我很讚歎像扎克伯格、比爾蓋茨、馬斯克這樣的人類,他們希望為整個世界服務。扎克伯格捐出大部分的家產發願消除人類所有的疾病。比爾蓋茨發願改善五歲以下兒童的生存狀況,馬斯克發願讓人類成為多星系種族等等。他們擁有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但是他們為什麼依然在勤奮工作,因為這是真正有趣的事情,為整個世界的人服務,這比財富和權力更讓人著迷。對我來說,他們都是菩薩,他們希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也在發願如他們一樣真正的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我還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可以影響上億的人。但我可以將千層餅放在螞蟻經過的地方,螞蟻就不會餓肚子了。我也可以在屠夫將要宰殺黃鱔的一瞬間,把黃鱔買下來,在河邊放了它。當然了,如果我遇到沒有錢治病的孩子,我也會希望伸出援手。所以,我拚命的工作,我希望自己變得富有,這樣我就可以幫助更多的眾生。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比這更有趣的事情了。這當然也是菩提心的一種,所以,追求有趣的人生和佛教徒的終極追求是一致的。

大乘佛法首先發心要廣大,我們要發願去幫助所有的眾生。在家居士暫時無法從買菜做飯生孩子這些瑣事中解脫出來,那就安心做自己的好太太,好老公,好女兒,好兒子。但同時不應忘記自己的使命,去抽出空餘時間學習佛法,盡最大努力實踐自己的諾言。很多大師父,對我們這樣的初發心菩薩的勸告都是發願。因為我們的智慧還不一定能夠真正幫助他人。


感謝 @葵葵君朋友的邀請

說到學佛,乃是為了「離苦得樂」,所以學佛之人的生活應該是有趣而快樂的,不過這種「樂」不是世俗之樂,而是「法樂」。

如果學佛之後,還不能感到「法樂」,還會覺得生活空虛的話,那就還需要在修行上繼續精進,要讓自己的境界向佛菩薩看齊。我聽成觀法師講經時說過,諸佛菩薩來此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之道,度化有情眾生,就如同在玩一場有趣的遊戲,所以佛菩薩的境界不僅僅是「清凈」,更是「莊嚴」、「自在」,乃至是「遊戲神通」,所以佛菩薩所做所行都是「樂」在其中。

過去我聽成觀法師講《大日經疏講解》時,他就談到自己學佛的經驗,他就說到其學佛三十多年來,最大的體會就是——學佛就如同玩遊戲。而我對此也深以為然,因為我自己對此也稍稍有所體會。就我自己感覺,學佛就如同玩一場解謎遊戲,釋迦摩尼佛乃至諸佛菩薩,為後世的佛弟子,留下了非常多的寶藏,而這些寶藏都被他們秘密的埋在每個人本有的佛性之中,等待著佛弟子自己去發掘。如果修行者能如理如法的精進修行,每次有所進步,解決了內心之中,對諸佛菩薩所行的不可思議功德的疑惑之時,就會驚奇的發現,原來自己的身上也有這樣的好東西,自己也有如此大的潛力。於是修行者不但自己過去相應的煩惱被解決,而且自己的信心還能得以不斷增強,對於佛果菩提的目標也更能堅定不移。於是有此正信的佛弟子,就會對佛教的修行樂此不疲、樂在其中。

其實就提問朋友的問題,之所以感到生活沒意思,我覺得還是因為自身失去了生活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該過怎樣的生活,所以才會對生活提不起興趣。就我自己的體會,佛弟子如果能以正法努力修行的話,在這種發掘本有的佛性寶藏的過程中,會漸漸的知道自己的因緣,知道自己該走怎樣的路,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最適合自己,於是對於自己的未來不會感到迷惑,反而是目標非常的明確——成佛,慢慢的也就能體會到諸佛菩薩「遊戲神通」的境界,生活也就不會感到無聊,反而是積極的過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每一天都沒有煩惱,並盡自己的努力,善待周圍所有的人。於是平時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工作的工作,該應酬的應酬,該交友的交友,對於這些日常的生活,既不會貪著,也不會厭煩。也就是對於生活的林林總總,在秉持佛所教授的慈悲、平等的原則下,都儘可能的做好,只是對於結果並不強求。於是在這種心境下,就能將自己的生活看作一種修行,就可以將自己當前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因為都已儘力,所以對於任何結果都不會遺憾,也不會貪著,心中反而能常常知足,也因知足所以常樂。

而體會佛法之樂的關鍵,說到底,還是看修行者自己心量,看其最初的發心。像六祖惠能大師的發心就很值得佛弟子們學習,當五祖弘忍大師問他來這裡幹什麼時,六祖就答道——只求作佛,不求余物。要有六祖這樣的心量,才能堪為成佛的法器,承接諸佛菩薩的甘露法雨,於是才能以諸法自利利他,並於諸法之中得「法樂」。像我非常推崇的成觀法師,其學佛最終雖也是為了斷自身苦,但因為其有「不忍人之心」,樂於幫助他人,所以發願廣學諸佛之法以助他人,也因此才能將佛法的「顯、密、性、相」全都學全。說到我自己,我當初學佛,完全是一種偶然,我是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無意間聽聞佛之正法,從而得以解脫煩惱。實際當時我的狀況很糟,已經有抑鬱症的傾向,有輕生的念頭,如果不是學佛,我不可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所以我是認為,是諸佛菩薩救了我一命,佛法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大智慧。於是為了報答諸佛菩薩的恩情,也為了能讓更多的眾生與佛法中得利益,我於佛前所發的誓願,就是能將佛之正法,傳遍十方法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也發願廣學諸佛之法,也因此在學佛的路上,不可思議的能與成觀法師、慧律法師這樣的大善知識不期而遇,於是也得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諸多佛法知識,而我對於佛法的學習也能樂此不疲,並努力的將它們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於是生活的煩惱也是大為減少。

所以提問的朋友,要問如何轉變心態,如何做個好演員,其實還是要問朋友你自己,你最初學佛的發心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自己一人?難道從來就沒有廣大的抱負?如果朋友覺得這些都不好回答,那朋友不妨先想想,自己要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難道你覺得他們是希望你過得空虛無聊才把你帶到這個娑婆世界的嗎?如果不是,朋友是不是還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給朋友些許啟發。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任何人的任何行動難道不都是在追求離苦得樂嗎?

至於「有趣」,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感興趣,有趣的事物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是一直在變化的。

學佛初期,並不說讓人捨棄慾望,而是建立更加廣大的慾望,善法欲。

佛跟人們講清因果,教人把興趣放在善法上,教人如何真正地自利利他,而不是被境遇迷惑,徒增無量罪業,自己也不開心。

對於「有趣」、「愉悅」的追求,最終還是要離苦得樂,遠離痛苦煩惱,想要快樂開心。

真正能「喜悅」的還是人的內心,有趣的事是導致人內心「愉悅」的助緣。

很多人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和一些人的「教導」,講一些事物當成能讓自己內心愉悅的事物,有些是真的,有些卻恰恰相反。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箇中滋味,還需人人自己體會。

學佛,要去除苦的因,種下「樂」的因,深信因果,不斷改變自身過去養成的習氣,用善與信仰的力量去變得更好。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詣講堂。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曰。

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大人八念。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

大人八念者。謂

道從無欲 非有欲得。

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非住聚會 非合聚會得。

道從精勤 非懈怠得。

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道從智慧 非愚痴得。

道從不戲 樂不戲 行不戲。非戲 非樂戲 非行戲得

云何道從無欲 非有欲得。

謂比丘得無欲 自知得無欲。不令他人知我無欲。

得知足 得遠離。得精勤 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 得不戲。自知得不戲。不欲令他知我無欲。

是謂道從無欲 非有欲得。

云何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謂比丘行知足。衣取覆形 食取充軀。

是謂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云何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非住聚會 非合聚會得。

謂比丘行遠離 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俱遠離。

是謂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

云何道從精進 非懈怠得。

謂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 修諸善法。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舍方便。

是謂道從精勤 非懈怠得。

云何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謂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

是謂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云何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謂比丘離欲 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游。

是謂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云何道從智慧 非愚痴得。

謂比丘修行智慧 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是謂道從智慧 非愚痴得。

云何道從不戲 樂不戲 行不戲。非戲 非樂戲 非行戲得。

謂比丘意常滅戲 樂住無餘涅槃。心恆樂住歡喜意解。

是謂道從不戲 樂不戲 行不戲。非戲 非樂戲 非行戲得

諸比丘。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八念已。然後枝提瘦水渚林中受夏坐也。我以此教。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

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 剃除鬚髮 著袈裟衣。至信舍家 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 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 知如真。

是時尊者阿那律陀。得阿羅呵心正解脫 得長老上尊。則於爾時而說頌曰

遙知我思念 無上世間師

正身心入定 乘虛忽來到

如我心所念 為說而復過

諸佛樂不戲 遠離一切戲

既從彼知法 樂住正法中

逮得三昧達 佛法作已辦

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 立正念正智

鞞耶離竹林 我壽在彼盡

當在竹林下 無餘般涅槃


當然可以。為什麼不呢。單單從你的文字表述上看,你目前的一些念頭屬於有些偏差的狀態。

正信的佛教徒首先是一個是社會中一個積極的因素,如果你一定要認為是演戲,那就做個喜劇演員,把積極和歡樂帶給身邊的人。

歡樂喜劇人的精神

搞笑我們是認真的


可以的。

大膽找到有趣有感觸的東西,安穩安住。

菩薩十信,十住。


希望林書豪通過,10月19日籃網對陣步行者,新賽季第一場比賽,林書豪受傷離場,可以提高自己的靈命,更加懂得【上帝的信徒是怎樣的存在?】【懂得上帝是怎樣的存在】。

你是佛教徒,或者基督徒,不說明你與他人就有不同的法力、不同的地位。

佛教徒或者基督徒,在俗世與不信佛教、不信上帝的普通人,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俗世中佛祖、上帝確實不存在,上帝不會保佑俗世的基督徒,佛祖不會保佑俗世的佛教徒。

佛教徒或者基督徒,與不信者的不同,就是佛教徒或者基督徒有一個與佛祖或上帝交流的機制,知道佛法、上帝的話在他苦難絕望時候,在他幸福、發財、登上權力頂峰時候,有一個最終的希望,一個最高的監視者存在!

【法】【道】本是宇宙的根本秩序與邏輯。

人類只有謙卑的承認【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緣起性空】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無所擁有,無所獲得】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就是無我之之存有】

【人類用了無數名相試圖表達一切法,這些名相符號都是假設,不是法本身】

【一切法又是通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向人類顯示法的存有】

【一切法是超越人類存在的時空維度而存有,一切法是更高維度甚至是十一維度的存有】

大般若經說【菩薩】用了十分複雜的哲學概念,其實他想表達的就是【法的最高級別就是超越人類的存在維度,人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與定義的,沒有時間間隙,沒有空間間隙,人類無法執著與擁有的,但是又是存在於人類存在維度與時空的任何一點】。

【法永遠是人類無法完全實現的存有】,所以佛陀用【寂靜涅槃,不受後有】表達阿羅漢涅槃以後的存有,大乘佛學初期的【菩薩】也是用一些列哲學概念來表達【法的最高級別的存有】。

師兄說的極好,【我們生命背後,沒有停頓一秒的恆常存在,發現她,接近她,才有圓滿。】

贊同【非我,是止觀中,觀念升起,觀念消失,念起既覺,覺既無。由此,念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客人。】,對【這個不是有我非我的概念,而是直接看到了,不糾纏了!】有異議。

【念覺】只是【心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念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客人】這個客人,只是【心識】新的層次對原來【心識】處在的層次的一個定義,視同為【客體】,而此【客體】還是一個【施設假名】,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有實體性的客體】。

道家的【道】就是【法】。【致虛極】就是佛學的【寂靜涅槃】。

道家與佛家,都是源於同一的源頭。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無數的運動組成時間,特定的時間組成特定的空間,廣義的時間組成廣義的空間,廣義的空間就是宇宙,所以宇宙=廣義的時間=無數的運動 。這是對宇宙的整體描述,是不錯,哲學上可以這麼說,宇宙就是【一】。但宇宙有了生命體,就有了意識,就有了分別。對於生命體,時間與空間概念就有了生命的意義,宇宙的意義也就被詢問了。生命體,是時間是否存在的提問者。沒有生命體,宇宙的物理描述也就不存在。詢問運動是啥?就缺少了提問題的人。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在最底層的結構中,可以認為是信息構成的,而信息類似現代物理的量子世界的表達。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菩薩當念作是學,當念作是住;當念作是學,入中心不當念是菩薩。何以故?有心無心。」

  舍利弗謂須菩提:「云何有心無心?」

  須菩提言:「心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

  舍利弗謂須菩提:「何而心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者?如是亦不有,亦不無,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

  須菩提言:「如是,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

  舍利弗言:「善哉!須菩提,為佛學佛而學者,不說空身慧,空身慧而說最第一。菩薩從是中已得阿惟越致學空,終不復失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以在般若波羅蜜中住,欲學阿羅漢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辟支佛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菩薩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法甚深,菩薩如學。」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菩薩】首先是心識意念而有,心識意念而持有菩薩的形象,心識中的意念不可認為真的有【實體的菩薩存有】,為何?

心識是緣起緣滅之法,心識不是真有【實體的心】存在。

心識【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識活動是【法】【道】的顯現,不是俗世的客體,說心【有,或者沒有,或者能獲得,或者在某處】。

心識的【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就是說【法】【道】已超越人類的思維與語言,不可說【有此心】,也不可說【無此心】。


佛家最講善巧方便。


雖然不是佛教徒,但是佛教徒不追求人生有趣,還去修什麼佛。修行就是為了超脫生死的局限,進一步尋求人生的價值。修佛無趣是因為對它的理解本就有偏差。你在思考的遇到這些東西,就是你修行的重要過程,想明白如何處理,如何處理你的內心、你的情緒,才是你真正的開始。

把修佛固定為某些行為某些方法,我覺得脫離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


一個人若是有趣 不管他是什麼身份 生活都是有趣的 誇自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謝@葵葵君 邀。

晚上來答。

……我是拖更的分割線呀分割線……

今天撐不住了,拖到明晚上更!特此通知!

……再次分割,來填坑了,不過近期狀態不佳,不慎開啟了毒舌模式,慎入……

1.當然可以。任何人都可以追求有趣的生活。佛法從來不曾反對信徒追求快樂。否則又何必要「離苦得樂」?

2.不過,如果你一直走在修行的路上,那麼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佛法本身的樂趣無與倫比。

3.對於題主的問題補充而言,這個狀態其實跟佛法沒什麼關係,純粹是懶……

或者用題主的描述來講,就是心態消極。

覺得單位的飯局浪費時間,其實不是珍惜時間,而只是不願意按別人的方式與意志浪費時間。換了自己喜歡的方式,就不一樣了。

談戀愛的樂趣何在,身為單身狗就不要偽裝成知道的樣子了……

結婚和養小孩也一樣。沒有親身經歷過,想像出來的全都不靠譜。

都是苦樂參半的事。

倘若只看到苦看不到樂,要麼是聖人,要麼不誠實。題主自動給自己分個類吧。

4.解決方案:

第一步,晚上早點睡,別再熬夜刷知乎了。

第二步,開始早起跑步吧。

第三步,實在覺得無聊的話,從今天開始,閱藏吧。


學佛本來就是為了追求「有趣」,打個引號是因為佛教的有趣和咱們平時說的有趣不完全一樣。問題裡面說的那些是普通的有趣,佛教並不全盤否定他們,而是說還有更有趣的有趣,更高級的樂趣,更值得咱們去追求。

如果你覺得普通的生活很無趣,可能是你太消極悲觀了。


你這是落入了「頑空」,不是真正的勘破。落入「頑空」的人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但是內心卻又有沮喪,說明還是有什麼地方沒有看開、看透。當然這也不是壞現象,說明你在對人生的意義進行反思。真正看透人生是類似這樣的:你明明知道坐旋轉木馬沒有很大的樂趣,可是因為你的孩子想坐,你就開開心心地陪她坐。你不會去非要教育她坐木馬沒有意思,要學習奧數才更好。

對於領導和同事,如果你能夠以類似的心態去看待他們,因為他們內心有需求,還不純粹,而不是討厭他們、遠離他們。但是你的內心要純粹,領導給予的工作要認真做好,同事有困難我們儘力去幫助,幫助不了也要給予同情,而不是指責或蔑視。如果你的內心是純粹的,就會充滿陽光,生活變得非常幸福和快樂。快樂其實很簡單。


作為佛教徒,您能感覺到苦很好。佛陀初轉法輪的時候開示四聖諦:苦、集、滅、道,就是讓世人首先要感覺到苦,然後探求苦的原因,嚮往無苦的涅槃狀態,而勤修出離的方法。您知道了苦,而且有了出離之心,這很難得。

可是佛教讓我們感知苦不是要心如死灰,而是對一切不貪著,不因世間的無常而苦惱。苦和集是凡夫的層面。佛陀告訴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還有覺悟的一面,當覺悟的本性開發出來以後是純樂無苦的。佛教存在的原因就是幫助我們去達到這個純樂的境界。

同時,佛陀更讓我們由對自身苦的感知而體會到世間所有人的苦,生起同情之心,幫助他們也以佛法求得無苦的境界。這樣一個過程是奉獻自己成就他人,是生命究竟意義的開顯。如果我們這樣去做,就不會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學佛是自覺而又覺他的過程,其中的樂趣超過世間一切的吃喝、娛樂。願您獲得這個快樂!


現在感覺佛學也是一種修鍊內心的思想,看開了,然後儘力去渡劫就是追求更好的生活


推薦學習普賢十大願王,光是禮敬諸佛,對待所有佛都恭敬,眾生沒有一個不是佛。廣修供養,對待眾生要供養利益他們,發大乘菩薩的心才行。

你沒有貪嗔痴最多是自覺的羅漢,不能饒益有情,只能是焦芽敗種,成不了無上菩提。


菩提心就是追求


你這不叫看破,你這就是懶。


推薦閱讀:

往生的時候怎麼才能知道接你的人是阿彌陀佛呢?會不會別的變成阿彌陀佛的樣子假裝呢?
佛陀為什麼制定戒律不能養小動物?
怎樣系統的學習佛經?
妻子的貪嗔痴都比較重,預感會給家庭帶來災難。想知道:如果是佛教徒,此時會選擇離婚嗎?
佛弟子的生活狀態該是怎樣的?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