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與福島核事故有哪些不同?
1.同樣是7級事故,為什麼蘇聯會花費50萬人以及大量的物力去處理,而日本只用50名敢死隊就行?
2.蘇聯用混凝土修建石棺完全封閉與日本開放式排放核污染,有什麼技術上的區別?對環境分別造成什麼影響?3.日本新型核電站是否是設計之初就是將核廢料直接排向大海?4.中國大陸內核電站發生這些災難沒有條件排向大海,又有哪些處理手段?5.據2月7號最近報道,福島空氣中輻射量嚴重超標,是否可以理解為與切爾諾貝利一樣,堆芯完全裸露,暴露在空氣中?如果是,為什麼日本不對其進行修建石棺等處理?
@王茜瀉藥,第一次被邀請覺得受寵若驚。
作為核電從業者表示每天上班都不敢怠慢,壓力之大難以想像,只有自己每一步操作都不違反流程和規定才能讓周圍人相信中國的核電從業者是靠譜的。我翻閱了IAEA出版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總幹事報告》、公司內部公開的福島核事故簡報和PPT以及東電官網的福島核事故處理時間軸(TEPCO Holdings : Fukushima Daiichi Timeline after March 11, 2011),同時還看了和福島事故相關的知乎網友的回答,從我自身理解的角度簡單說明一下:
先說結論:1、造成確定性效應的核輻射離我們遠著呢,所以有閑工夫操福島的心之前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即使真出事故了,首先聽當地政府的!首先聽當地政府的!首先聽當地政府的!2、媒體嘩眾取寵的特點決定了會放大能夠產生傳播效應的信息,所以引用新聞什麼話語的是不嚴謹和不負責任的。3、人天性的惡,使人的行為趨向於只認可自己認可的認知。故即使說再多也沒用。所以我不會回複評論。4、如果想弄清楚到底怎麼回事,可以看我提到的正式出版物和東電的網站,或訪問WANO官網(WANO)-----------------------------------------------------------------------------------------------------------樸實的分割線-答問:1、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前,相關安全系統是退出的。事故瞬間,操縱員為了緩解反應性升高而操作控制棒下插時,由於設計缺陷導致了堆芯超臨界,造成堆芯放熱驟升,進而引起爆炸將放射性物質直接向放禮花一樣拋灑到外界。 東日本海地震時,福島1、2、3號機組正常功率運行狀態下失去廠外電源而停堆,堆芯冷卻依靠場內蓄電池正常工作,此時海水和消防水就都已經注入堆芯了。隨後而到的海嘯使電站場內電源失去,堆芯冷卻泵在電池電量耗盡後停運,導致堆芯無法淹沒,溫度超限,鋯水反應產生氫氣,通過應急泄壓排氫後氫氣爆炸摧毀了反應堆廠房上部鋼結構物。4號機組燃料全部在安全殼之外的乏池中,同樣由於失去冷卻,導致燃料溫度超限融化,釋放放射性物質到外界,後期通過直升飛機噴水的目的是為了冷卻4號機組的乏池。1、2、3號機組在電力恢復後自身的安全設施依然在運轉導出堆芯餘熱。(工作這麼忙,我先寫到這兒)不是我非要抄襲,維基上面有現成的條目。Comparison of Fukushima and 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s
先貼出來,以後慢慢翻譯。
實在搞不定知乎的格式,原文是表格,改成標號段落吧。
-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 地點:日本37.6665°N 141.0208°E
- 事故日期:2011年3月11日
- 事故級別:7
- 電廠建設時間:1971
- 事故前運行時間:40年
- 電力輸出:電廠:4.4GWe,1號堆439MWe,2~6號堆784MWe,4號堆已處於冷停機
- 反應堆類型:有防護容器的沸水反應堆,1號堆為BWR-3型,其餘為BWR-4型
- 反應堆數量:6個,4個堆(和乏燃料池)捲入了事故,其中一個反應堆內無燃料
- 反應堆內燃料:1852噸(274噸在反應堆內,409噸在反應堆存儲池,1169噸在中央存儲池
- 事故原因:反應堆設計無法抵禦如此強度的海嘯,強烈的地震和海嘯摧毀了供電網路和備用發電機。在失去外部能源以及發電機被淹後,堆芯的衰變餘熱導致堆芯熔化以及爆炸。
- 最高輻射水平:530Sv/h(2號堆容器內)
- 放射性泄露:900PBq
- 影響區域:根據官方信息,西北方60km和西南南40km檢測到超過年均限值的輻射水平。根據美國政府信息,太平洋500km的區域被污染。
- 隔離區:20km(30km為自主撤離區),因風向在西北方向延伸至45km處的飯館村
- 疏散人數:154000
- 事故直接死亡人數:2人,員工(再大地震後立即進行建築檢查,隨後海嘯到來)溺死
- 現狀:2011年12月16日宣告冷停堆,拆除可能需要30~40年的時間,4號堆乏燃料池裡的燃料全部被清除,事故清理正在進行中。
The following table compares the nuclear accidents at Fukushima Daiichi (2011) and Chernobyl (1986) nuclear power plants.
Plant NameFukushima DaiichiChernobylLocationJapan 37.6665°N 141.0208°ESoviet Union (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51.38946°N 30.09914°EDate of the accidentMarch 11, 2011April 26, 1986INES Level77Plant commissioning date19711977Years of operation before the accident40 years9 years (plant)2 years (Reactor 4)[1]
Electrical outputplant: 4.4 gigawatts; reactor 1 is rated 439 MWe, reactors 2-6 are 784 MWe each, reactor 4 was in cold shutdownplant: 3.7 gigawatts; 925 MWe rated power per reactorType of reactorBoiling water reactor with containment vessel. Reactor 1 is a BWR-3; the rest are BWR-4.RBMK-1000 graphite moderated, 2nd generation reactor without containmentNumber of reactors6 on site; 4 (and spent fuel pools) involved in accident; one of the four reactors was empty of fuel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4 on site; 1 involved in accidentAmount of nuclear fuel in reactors4 reactors - 1852 tons (274 tons in three reactors + 409 tons in reactor storage pools and 1169 tons in central pool)
[2]
4 reactors - ??? tons
[3]
Cause of the accidentThe plants were not design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such a large tsunami. A major earthquake and tsunami caused the destruction of power lines and backup generators. Once the plants were without external power and the generators were flooded, a catastrophic decay heat casualty ensued, leading to major reactor plant damage including meltdowns and explosive loss of reactor containment.Proximate cause was human error and violation of procedures. The unsafe reactor design caused instability at low power due to a positive void coefficient and steam formation. When an improper test was conducted at 1:00 am at low power, the reactor became prompt critical. This was followed by a steam explosion that exposed the fuel, a raging graphite fire, and a core meltdown.Maximum level of radiation detected530 Sv/h (inside Unit 2 containment)
[4]
300 Sv/h shortly after explosion in vicinity of the reactor core
[5]
Radioactivity released900 PBq "into the atmosphere in March last year [2011] alone"
[6]
[7]
up from previous estimates of 370 PBq total. As of 2014, a peer reviewed estimate of the total was 340 to 800 PBq, with 80% falling into the Pacific ocean.
[8]
Radiation continues to be released into the Pacific via groundwater, as TEPCO recognized that the Ice Wall strategy failed to effectively contain the underground water on August 19.
5.2 EBq (5,200 PBq)[9]
[10]
Area affectedRadiation levels exceeding annual limits seen over 60 kilometres (37 mi) to northwest and 40 kilometres (25 mi) to south-southwest, according to officials. Plus Pacific Ocean (accurate data not available)An area up to 500 kilometres (310 mi) away contaminated,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citation needed]
Exclusion Zone Area20 km (30 km Exclusion Zone) extending north-west to 45 km in the windward direction to Iitate
[11]
30 kmPopulation relocated154,000
[12]
335,000 (About 115,000 from areas surrounding the reactor in 1986; about 220,000 people from Belarus,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Ukraine after 1986)Direct fatalities from the accident2 crew members (gone to inspect the buildings immediately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before the tsunami) due to drowningTwo immediate trauma deaths; 28 deaths from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 out of 134 showing symptoms; four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helicopter crash); 15 deaths from radiation-genic thyroid cancers (as of 2005)
[13]
Current statusCold shutdown declared on 16 December 2011, but decommissioning is likely to take 30 to 40 years.
[14]
[15]
All fuel rods in reactor 4 pool removed. Fukushima disaster cleanup is ongoing.All reactors were shut down by 2000. The damaged reactor is covered by a hastily built steel and concrete structure called the sarcophagus. A New Safe Confinement structure was completed and installed in November 2016, from which the plant will be cleaned up and decommissioned.
謝邀,樓上的諸位對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以及日本的福島災後滯後行為做出一定解釋了,而且給出的某百科「相關鏈接」確實針對這兩次核災難本身研究的很清楚,答主也就沒必要濫竽充數了,我就從該事件外圍來引用前人已有的各方面的不同分析,抽出來堆壘起來供您和有興趣的知友參考:題主提出了五條問題,樓上幾位的回答都基本涵蓋了,僅作多餘補充:一,為什麼相較於當年蘇聯的集團軍式「衝鋒」,日本只是派出了少量人員救災?相信題主已經看過兩個核電站泄露事故的災後照片,當然了科教片里核爆炸後的生靈塗炭,觸目驚心,哀嚎遍野也必有所聞(參考廣島、長崎),在完全置於高能熱核輻射的環境下,恐怕不是人海戰術就能解決的了。尤其是對日本這樣挨過原子彈,從心靈上受過徹底核打擊的國家,大和民族談核色變恐怕最是深有感悟,說句不好聽的話,以日本換首相的速度,上午宣布派自衛隊像前蘇聯那樣以人命接力棒為代價搶險,下午首相估計就下台了,搞不好日本的執政黨會比韓國因彈劾案引起的最大執政黨分裂的更徹底!(時任首相菅直人確實也下台了,福島核事故是其中重要一個原因)(這其中的政治因素必須要考慮進去,畢竟前蘇聯國情與日本完全不同,「那是蘇維埃黨中央的命令」,這……………,想必都懂的!)二,兩者災後採取的補救措施哪個先進,還有對環境影響如何?
地理上,基輔屬於波利西亞生態區(歐洲混合林一部份)。然而,這座城市有著與周圍地區不同的獨特景觀。
基輔位於第聶伯河兩岸,該河往南流入黑海。基輔的舊右岸(西側)以茂密林丘、溝壑和小河為主,屬於第聶伯河中游西側的第聶伯高地一部份。基輔從二十世紀開始擴展到第聶伯河左岸低地(東側)。
第聶伯河在市區內形成由支流、島嶼和港口所組成的分支系統。基輔北方與傑斯納河、基輔水庫毗鄰,南接卡尼夫水庫(Kaniv Reservoir)。第聶伯河與傑斯納河在基輔皆可航行,但受到冬季結凍與水庫區禁止航運的限制。
基輔地區共有447處開放水域,包括第聶伯河、水庫、數條小河、數十座湖泊及人工池。總面積約7949公頃。此外,全市有16處開發的海灘(共140公頃)和35處親水休閑區(佔地1000多公頃)。不是所有水域都開放游泳。基輔屬於大陸性濕潤氣候。最暖月為六至八月,平均溫度為攝氏13.8度至24.8度。最冷月為12月至二月,平均溫度為攝氏-4.6度至-1.1度。史上最高溫是1936年7月31日出現的攝氏39.4度。最低溫紀錄為1929年2月7日與9日的攝氏-32.2度。雪季約在11月中旬至3月,無霜期平均有180天,但最近幾年已超越200天。
(下圖為日本福島地理位置,以及災後放射物擴散圖) 日本福島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來自互動百科)———福島縣內東有阿武隈高地,西有奧羽山脈,兩山地南北走向,將福島縣分為中通、會津、濱通三個地區。中通地區是指阿武隈高地與奧羽山脈的中間地帶。由南向北緩緩流動的阿武隈川在中通地區形成了平坦、肥沃的郡山盆地和福島盆地。由於環山,中通地區的平坦地帶夏季炎熱,特別是福島市,夏季溫度高,是日本有名的酷暑之地。
會津地區位於奧羽山脈與鄰縣的越後山脈之間,起伏的山地眾多。北部一帶有象徵本縣的磐梯山、日本第三大湖——豬苗代湖以及以擁有眾多湖泊的磐梯高原為中心的國立公園,西南部有最富日本自然特色的尾瀨濕原和東北第一峰——燧之岳。會津地區夏季炎熱,冬季積雪多,特別是西南部的只見一帶,積雪可達4米左右,是有名的大雪地區。
位於阿武隈高地的東部、太平洋沿岸地帶的濱通地區,擁有160公里平直的海岸線,而由阿武隈高地向東流入太平洋的眾多河流在此形成平地。由於面臨太平洋,因此濱通地區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夏天,從海上吹來的涼風使該地區比較涼爽,而冬天,持續乾燥晴朗的天氣使該地區比較溫暖,降雪量稀少。
縱貫福島縣的山脈和季風為該縣帶來了特色迥異的地形和氣候。70%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的福島縣,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2.9度,年平均降水量為1,066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8%左右。
以上為兩座核電站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環境,相信結合前面幾位的回答對比一下立刻就會得出答案,答主就不再廢話了。
三,日本福島核電站是否設計之初就奔著把太平洋當作「垃圾桶」?
可以明確的回答您,不是的!
這倒不是說日本人素質像「乎」上類似「日本有什麼先進之處」的問題下那些「高不可攀」的回答一樣,而是日本根本就不敢,為什麼?!不是說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健康日本人人奧特曼!而是不要忘了,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他畢竟要靠海吃海,除非日本熱衷輻射物食品?(如下圖,核泄漏後福島地區的變異發芽的西紅柿),還有就是由於日本「歷史原因」在發展核能時是要受到嚴格監控的,尤其是美國的監控,因為一旦發生核泄漏,環太平洋洋流必然把核泄漏物質帶到美國西海岸,這次美國也沒少跟著倒霉!
第四,中國的核廢料處理問題?
(題主,這個就不要難為我了,畢竟一個國家的核廢料存儲運輸屬於絕密,在哪兒放置,如何處理就是知道內情者也不允許公開討論,所以給出朱公式院士在去年大聲急呼的核廢料處理問題,相信是一個很客觀公正的答案)~~~冇辦法的辦法…………
「在核燃料後處理上我們是一個後進的國家,這不得不承認。」
雖然,朱永公式院士手拿話筒有些顫抖,但他的語氣卻異常冷靜:「多年來,我國對核燃料循環後段處理缺乏系統研究,沒有頂層科學規劃,研究力量分散,基礎研究缺乏支持,這樣下去勢必影響核電站的可持續發展。」《科技日報》文章鏈接:http://wapvnet.ifeng.com/search/news?aid=113805286
五,這幾天爆出來的日本堆芯融化即將燒穿安全殼從而徹底暴露,為什麼日本不像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一樣建立石棺?
確實,我如果說民主制度害死人,肯定要被舉報或者最少被罵個上綱上線,而且立刻就會有人說:「蘇聯當時不也是藏著掖也,後來鬧大了才用活人進入建石棺!」
好吧,前蘇聯確實在核物質完全泄露了幾個月後才用大量人力物力「搶救」,如果不是擴散到法國等西歐國家,以及中國西北(我會在下面給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中國的影響)成為國際性生態災難了,蘇聯也不會行動,但是為什麼蘇聯要這樣遲緩呢?
「一文錢難倒英雄好漢」!———
對,這就是主要原因,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時,前蘇聯已經處於大廈將傾的前夜了,加盟國的離心力越來越強,政府財政十多年持續惡化,而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它是建立在烏克蘭的土地上,而非蘇聯的主體俄羅斯領土上!當時蘇共中央政治局如果不是顧及國際聲譽以及烏克蘭的糧倉和戰略地位大有拋棄它的可能!可是最終還是咬咬牙———「經費不夠人命湊」,戰鬥民族人肉接力式的完成了水泥保護罩的建設!
「如果說前蘇聯政府對切爾諾貝利的態度是亡羊補牢,那日本對福島核電站的態度有點像任其自生自滅!」我們再看看日本,2011年福島核事故至今已經拖了六年之久,各級新聞招待會估計開了快上千場了,議會還在吵……………!
可能是過分相信設計之初數道安全殼的保障作用了,以至於放射物快要燒穿最後一層才開始著急了,下圖是最近機器人拍攝的圖片,才六年時間,福島核電站被放射物腐蝕的像一百多年前的泰坦尼克號一樣,觸目驚心!題主的問題其實也是答主的疑問,這是為什麼呢?
難倒就是讓福島核電站自生自滅,直到內部核物質泄露到一個人體所能承受的最大值那天才甘心?引用那句,台灣前前前某「官員」的話———「太平洋又沒加蓋…………」對,估計日本是認為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稀釋」泄露核物質,所以暫時先遷移當地民眾,再考慮一個各方面平衡滿意的方案,就把各種辦法拿到議會上討論「一下」,然後…………,等等吧!相信只要東京沒被大規模核污染,還要再等等…………………………………………………………………………其實很巧合,答主的家鄉———象之舞省(中原河南)也公布了建設核電站的前期方案,所以答主不免擔心起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我國內陸建核電站靠譜嗎?!騰訊網「短史記」欄目《切爾諾貝利慘劇,對中國的衝擊》
http://xw.qq.com/iphone/m/legacyintouch/73c8e84343f193645e7c32173220b90c.html(全部手機碼字,排版凌亂,見諒!)人類核能利用歷史上嚴重核事故有三次,第一次是1979年的美國三里島核事故,第二次是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第三次是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事故。從事故後果而言,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最嚴重,因為人為誤操作導致了反應堆核爆炸,並且由於戰鬥民族沒有為反應堆設計安全殼,導致了大量放射性物質的泄漏。所以事後才需要修建石棺,徹底屏蔽放射性。即使如此,石棺修建前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中半衰期較長的物質,仍然具有較強放射性。而福島核事故是海嘯導致全廠斷電,並且摧毀了餘熱排出系統的動力來源,即應急柴油發電機。停堆後的衰變熱無法排出,導致了堆芯融化,並且高溫下發生了鋯水反應,生成了氫氣,氫氣發生了化學爆炸,由於安全殼的存在,有部分放射性物質泄漏。福島排放的是冷卻堆芯後的放射性廢水,排入大海後經過稀釋和本身的衰變,放射性應該很快能接近天然本底水平。一個是像原子彈一樣的核爆炸,並且沒有安全殼,一個是化學爆炸並且具有安全殼,其後果和處理難度,高下立判。任何核電站都不可能將放射性物質直接排入大海。對於壓水堆而言,海水在電廠內循環只是為了二迴路蒸汽的冷凝,幾乎沒有任何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只在一迴路及其壓力邊界內,包括蒸汽發生器的一次側。而核廢料的處理具有嚴格的工藝過程,並非直接排入大海,而是深地質處置。內陸核電站本質和沿海沒有區別,只是由於冷卻水流量小,可能需要修建冷卻塔。目前的三代堆要求即使在最嚴重的核事故下,反應堆安全殼也能包容所有的放射性物質,所以必須考慮縱深防禦,並不是出了事故就隨意簡單的排放。兩次核事故有著本質的區別。福島核事故堆芯熔毀,熔穿壓力容器,放射性物質泄漏導致電站附近輻射值超標是意料之中的事,並非是什麼大新聞,本身就具有安全殼,所以修建石棺沒有必要。另,三里島核事故也是堆芯融毀,並且也是內陸壓水堆核電站,但是並沒有發生放射性泄漏,安全殼包容了所有的放射性物質,由此可見縱深防禦和技術革新對核安全的至關重要性。
負責與推諉的區別。我覺得這次原子能委員會定事故為7級算是太輕了,9級差不多。以後是否能發展核電,應該考慮一下這個國家對其負責任的心理程度。
我來個簡單通俗的回答,當然不一定足夠嚴謹1、據說蘇聯當時有個軍隊少將說:我們不進去(處理反應堆),難道讓我們的人民去嗎?另外據說福島出事後,日本要調自衛隊上去排除險情,自衛隊以輻射太大威脅人員安全為由拒絕了,稱這是人權;2、前蘇聯的做法是做一個混凝土棺材,把放射性廢物包裹在內,這樣放射性就不會漏到環境中。日本是打算採取合適的方式,把反應堆里的放射性廢物全部取出來處理。前蘇聯的技術面臨的問題就是混凝土也可能老化,特別是八十年代倉促建起來的石棺,所以歐洲各國又籌錢於近年修了個新的。日本的問題在於他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辦法,而又聽之任之,於是出現了更大的風險;3、這個倒不會;4、首先還是說一下中國還沒有內陸大型商業核電站,另外中國核電站從技術本身就基本不會發生類似於切爾諾貝利和福島那樣的事故,當然萬一發生更意外的事件(比如被隕石砸中之類)造成類似後果,可參考切爾諾貝利,我個人還是比較信任人民軍隊的,比注重人權的民主自衛隊靠譜得多;5、不好直接下這樣的結論,但也不樂觀。至於為什麼日本不願採取類似切爾諾貝利的做法,誰知道呢,可能東電覺得他們的方法更合適吧,哪怕其他人並不認同。福島出事整個過程中類似的情況很多了。比如出事前有核專家建議東電抬高福島防波堤的高度避免海嘯,東電評估後覺得沒必要拒絕了(畢竟抬高防波堤要花好多錢);再比如福島剛出苗頭的時候,有專家提議把海水澆入反應堆冷卻,東電覺得沒必要也拒絕了(畢竟海水一進去反應堆就廢了,損失好多錢啊)……涉及到錢,資本家們可是很願意冒風險的,畢竟就算冒險失敗,也只是記者會上鞠個躬道個歉就算完了的事情
論蘇聯勇士犧牲自我親手關上了地獄之門和平成廢物貪生怕死眼見核肥料流入太平洋「造福」全人類........
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書,比一般回答者專業
瀉藥。。。。為啥都邀請我回答核電問題 也是醉了,我不是這方面專家啊,只能說不知道啊。。。。。。不好意思啦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灣一邊抵制核四,欲建設無核家園,一邊政府準備開放日本核泄漏地區的食品和水產?
※對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的恐慌會對未來10~20年的日本和日本國民產生什麼深遠影響?
※當年丟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跟一座核電站爆炸的影響相比哪個大?如果當年的爆炸都沒有對周邊國家造成嚴重影響,這次有必要恐慌嗎?
※日本福島核電站危害是否超過切爾諾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