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告很猛的小罐茶到底是個什麼鬼?

央視廣告很兇,看著讓人反胃,還什麼產品經理,首席撕膜官。到底是個什麼鬼,投資人是誰,據說一小罐幾千塊,是真是假?


放心,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這種商業噱頭早晚要吹破的。呵呵。。。圍觀而已,不要理他們。


其實,小罐茶也不是全無好處。
比如:
1,它讓很多人明白了,茶也是一種奢侈品。
其實,比小罐茶所選茶種質量高價格高的多了去了,頂多也就是這個層次的入門茶品而已。
它放在這樣一個宣傳維度上,也改變了很多人對茶的固有印象:中國茶很廉價。只有英國紅茶和日本茶道才高大上。

2,它也讓很多人嘗到了高價普洱茶。
以前的普洱餅和磚多一些。很多人懶得搞就放棄了。
但是這一次,他給你弄成一泡,一水一衝,總算喝到了嘴裡。
別笑,很多人從來沒自己泡過普洱,比如我那個已經算是社會精英的岳父,他說他懶得搞。

3,讓茶行業陷入了先是鄙視,再是罵,最終思考的一個過程。
其實在我入行之初,很多人考慮過中國茶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幾千種的茶葉,怎麼獲得大家的認可,這是個極大的問題。
未來的茶應該是什麼形態?
自從白茶嘗試了白茶餅之後,七子餅這個形制就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餅都有了。
散茶、餅、磚、沱、不規則結塊、單泡包裝、真空,不真空,各種各樣的包裝,大家已經幾乎玩了一圈了。
但是,小罐茶,以及之前出現的各種自動泡茶機,將這個看起來像咖啡店裝奶的小罐子給了我們。
你說可愛不?
反正我是覺得這個包裝很可愛。而且,從設計角度來看,他的外包裝、盒子,甚至是VI,宣傳,都無懈可擊。
於是,我們先是鄙視。
因為我們自知自己的資金不夠他大,宣傳不夠他做得好,甚至是渠道,都不如人家做的出色。
但是我們茶比他的好,比他賣的便宜。

偶謝特。便宜。
性價比。
有時候性價比是一種好東西。那是把對比的對象的各種屬性排除掉,再來看誰的性價比高。
但是,當有部分對比對象,在別的方面贏了,那性價比就不值一提了。

賣高價的不一定是奸商或者忽悠,還有很大的運營和品牌成本消費者需要買單。
這就是意義。

於是我們開始罵。
說鄒炳良如何如何,說這幾位傳承人根本沒參與制茶標準,如何如何。
但是,有意義么?

後來,有些人開始思考。
對於小罐茶,我已經參加了幾次的討論會,有正式的,有非正式的。
然而,任何一個打開了胸懷,站在了更高維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的茶商,都明白了這個道理。
設計、品牌,這兩個武器,很有意義。

時代總要進步,茶行業也是一樣。
傳統的茶館茶葉店,必然會度過一個極寒的寒冬。
但是,經營者如果在面對小罐茶的時候,還在前兩個階段,無法上升到更高的階段。那餓死的只會是自己。
畢竟,還有很多人,比我還要透徹,比我還要有經驗,比我還要有資本。

正如這次的小罐茶。

茶行業,是時候換換玩法了。老人家,也該挪挪位置了。
【這個話題我決定好好寫一下,如果有興趣,可以先關注專欄,今天公司年會,開完了下午如果沒醉就下午寫。知乎專欄】


當初吹冬蟲夏草含著吃,後來被人扒冬蟲夏草重金屬超標。

後來吹8848鈦金手機,被貼吧人扒容易壞,王石也下來了。

如今吹小罐茶大師作。。。。我在吃西瓜,坐等悲劇。


前兩天我朋友看了看,基本都是4g的小包裝,都可以單買,她買的是4g五十元吧,紅茶的話4克還可以湊合喝,鐵觀音喝著就沒有味道了,問了導購,說就是方便直接大杯沖泡的。。包裝做的很漂亮,但是一次性的,沒有再利用價值,那麼貴的包裝2333。。還有,我們喝的是茶,不是包裝,更不是所謂文化,也不聽故事。反正,我是不會去買。


小罐茶在營銷廣告上,現在來看,是成功的。(本人在商業營銷領域工作了5年,並還在行業中);
本人愛茶喝茶;
沒喝過他家的茶;
廣告中有一句話,我每次聽了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日了狗了!
「好聽嗎?好聽就好茶!」
我草
茶原來還論好不好聽的!
喝了這麼多年茶
我喝茶前竟然都不聽聽聲音
真是羞愧難當啊!


我就想喝點好喝的茶,談文化的,談傳承的,談什麼道什麼藝的滾一邊去。
好喝是起碼條件,作為消費者希望在好喝的基礎上再上升點性價比,如有好喝且性價比不錯的茶,廣告打得凶跟我有啥關係?
逼格也許比較高。
我就想問問買過小罐茶的,摺合一克十塊,一斤五千的茶,到底多牛逼


華商韜略丨八位大師站台,一年引發行業變革,小罐茶賣的究竟是什麼?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微信公眾號原創首發

丨作者:陳光 / 編輯:畢亞軍 / 責編:楊芷嘉

小罐茶火了,中國茶「活了」?

【1】

中國正失去自己的文化,這句話被重複了無數遍。

過去30年間,伴隨著經濟的開放與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飽受西方文化的衝擊與替代。一場戲曲、一條衚衕、一幅水墨畫、一首七言絕句……這些輝煌一時的中國古典文化,正加速遠離現代人的生活。

春節失去了年味,聖誕節、感恩節如火如荼;高樓拔地而起間,古建築遭拆除的消息頻現報端……就連80後/90後,都開始感慨幼時的物件消失無影。

類似的話題,成了都市文化的常態,每隔一陣子,國人便會追憶消逝的傳統文化。

反思的背後,是你爭我趕、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生活節奏,和日益升級的各類矛盾所帶來的落差。不斷有人追問:我們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但不論相關話題多麼火爆,快節奏的生活仍在繼續,傳統文化的消逝似乎已經不可逆。

新一代壯年們正體會父輩曾經的感慨:動畫片《大聖歸來》熱映時,30多歲的觀影者們激動萬分,孩子們卻無動無衷——他們的偶像,是美國隊長和鋼鐵俠。

精神文化在消逝,物質文化亦是如此。按照「正常」的發展路徑,幾十年後,書法、禮樂、秦腔、茶文化或許都將作古,成為黑白剪影。

這其中,對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便是茶。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他六件都在,「中國茶」卻處在極端尷尬的拐點。

中國是全球茶文化的起源地,自秦朝起,茶便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幾千年里的淵源流傳間,茶不僅成了生活必需品,更升華成為修身、待客之道與美好生活的象徵,深刻烙印於民族的精神文明之中。

絲綢之路打開後,茶經由海陸傳至世界各地,「神奇的東方樹葉」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茶也一躍成為歐洲貴族階層的最愛。

然而時至當下,「東方樹葉」成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中國茶的神奇一去不返。後者成了廉價的農產品,英國紅茶和日本茶道則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影視和文學作品裡,歐美貴族端著茶飲,日本武士一邊泡茶、一邊拭「唐刀」,儼然以文化傳承者自居。

中國不僅丟失了「茶道」,甚至面臨茶文化的斷代——年輕人不再喝茶,他們「需要」的是可樂和咖啡。在新生代眼裡,茶飲料就是茶,而實際上,後者和傳統茶壓根沒什麼關係。

按照這個趨勢,傳統的中國茶文化或許將會消失在歷史長河,為國人的反思風潮添上最濃墨重彩的素材。

【2】

對於傳統文化,國人講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些消失的傳統,被認為是優勝劣汰。那麼,茶文化的敵不過咖啡、可樂,是新時代的優勝劣汰嗎?

顯然不是。

國內的茶飲料,都是師從日本品牌,短短几年間,這類產品的市場份額從一片空白迅速上升到佔據快消飲品逾20%的份額。另一邊,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英國立頓,在全球市場收割得風生水起,對於上班族而言,泡上一小袋立頓碎葉茶,就是一件挺小資的事情。

在真正品茶的人看來,立頓的茶袋子是三腳貓的東西,其口感和祖傳的原葉茶如隔雲泥。然而,舶來品霸佔市場之際,國內的千種原葉茶卻只能苦苦維持、看天吃飯。別說走出國門、重現昔日榮光,就連生存都是個大難題。

徒弟面前,幾千年的師傅為什麼毫無競爭力?這個茶愛好者老生常嘆的話題,近期突然成了輿論討論的熱點,原因在於行業殺出了一個前所未有、引發「正反方」大辯論的品牌——小罐茶。

2016年,小罐茶廣告登陸央視和各衛視黃金時段,給全民做了一個茶文化的普及教育。這個堪比電影的大製作中,八位制茶大師聯袂登場,風景如畫的茶山和中國茶文化如水墨般鋪陳開來,令人嘆為觀止。

廣告的最後,渾厚的聲音響起:八位大師,敬你一杯中國好茶——小罐茶,大師作。

伴隨著廣告的播出,小罐茶一炮而紅,且愈發不可收拾。

廣告行業將之視為近年間來的最經典之作;吃瓜群眾對八位大師和背後的茶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甚至催生了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茶行業內部則是喜憂參半,一大批茶老闆找到設計公司,希望直接照搬小罐茶的設計和廣告,蹭一波熱度。

一位從業者曾在閑聊時感嘆:因為小罐茶的橫空出世,整個行業忙成一團。很多茶人茶企,幾乎不約而同的在做兩件事,要麼不斷開會研究小罐茶,要麼找人動手腳,給它抹點黑。

作為2000年傳統行業中的全新物種,小罐茶引發萬眾矚目的同時,也惹得爭議四起:茶的價值和價格究竟幾何?中國茶是否匹配快消式的消費場景?它有那麼大的市場和潛力嗎?

各方激辯甚囂塵上,支持者希望它做大做強,揚我國威;反對方則期待它站得越高、跌得越狠。

爭論沒有答案,但伴隨著這個品牌的大開大闔,中國茶正悄然改變。

【3】

小罐茶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層浪,根本原因並不是奪人耳目的廣告,而是其從頭到腳,完全顛覆了茶的產業鏈,給這個「約定俗成」的行業帶來了太大衝擊。

中國的茶葉之所以在普遍消費市場沒有競爭力,並不是產品的優勝劣汰,而是產業鏈,尤其是應用場景和品牌化的優勝劣汰。

茶看似到處都是,但即便整日飲茶的人,對茶亦有認知障礙。中國茶始終停留在「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態,消費者了解某個地區的某個品種,比如普洱茶、西湖龍井,但是這些茶品中有哪些品牌,消費者對此知之甚少。

信息的不透明,首先源自過長的產業鏈條。

茶從種植到進入消費者手中,歷經農業、工業和零售業,因為其原料來源(人工手摘,無法機械化)和製作工藝的複雜性,從沒有哪家企業、哪個品牌,可以強有力地整合三大環節,實現統一標準。

在這樣混亂無序的狀態里,茶的通路越走越複雜:

茶葉種植本身門檻不高,但是新鮮原葉的採摘期和製作期極短,前期的工期和製作工藝對於品質至關重要;

中間商和零售商都是去原產地採購,他們各為其主,能壓價就壓價,不僅導致茶葉供給能力的極度分散,辛辛苦苦一年的種植戶,還可能賺不到什麼錢。

這些產品到了市場,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價格出現高度不透明和偏差。所謂的「茶王」一斤賣出百萬天價,更多的茶葉則被裝進大鐵桶,按斤賣出。

這過程中,不僅考驗買方的舌頭,更依賴賣方的一張嘴。

可以說,從南到北,茫茫多的茶葉,從沒有實現任何質量和價格標準,勿論嚴苛的體系,消費者壓根不知道如何選擇。買茶葉就像打仗,得鬥智斗勇,拼一番知識之淵博,一著不慎便是大坑。

久而久之,消費者既疲又怕,導致很多人不敢消費茶。「新人入行」,還得學一番「望聞問切」,這樣的消費門檻,在如今可謂鳳毛麟角。

產業鏈複雜,應用場景同樣令人頭疼。茶葉買到手,一般就兩個消費場景,一是喝,二是送。

傳統原葉是出了名的麻煩,相較快消品易拉罐,茶葉的沖泡難倒了一批人,很多年輕人都抱怨之所以不願意喝茶,就是因為太過麻煩。

這個問題暴露多年,但整個行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為了匹配天價茶的地位,行業「領頭羊」時常做一些看似高大上但實際「反人類」的文化引導:沖泡的器具得講究、搭配的茶點馬虎不得,甚至「第一泡」得倒掉、「第二泡」起喝……

在類似茶文化的引導下,茶這個「開門七件事」中的基本消費品,離普通民眾的生活越來越遠。喝茶彷彿成了祭祀,需要焚香沐浴再更衣。

自己喝困難,送禮也是難題——送出的茶到底值多少錢,有沒有面子,收禮方完全靠猜。

高大上的引導,並沒有為中國茶帶來高大上的地位。由於斷層嚴重,在習慣快節奏的年輕人看來,茶是「上年紀人」的專屬,喝茶甚至成了一件很「土」的事情,沒多少人願意嘗試。

這樣的狀況,行業只用一句「年輕時候不喝茶,但到了一定年齡,中國人一定會喝茶」帶過,這樣的說法實在是過於樂觀:一個消費者不敢、不會,甚至不願意嘗試的行業,能有什麼前途和未來?

從頭到尾,傳統茶業形成一道死循環:茶農賺不到錢,沒有起早貪黑的動力;加工「企業」全是小作坊,數量多到沒法統計,不僅質量良莠不齊,還時不時出點化學污染、物理污染的問題;消費者想要不被騙,必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和超人味蕾……

這樣的模式里,中國茶的發展模式愈發守舊,寸步不前。傳統煙酒茶,煙有中華,酒有茅台,後面還跟著一大串耳熟能詳的品牌。茶有哪家品牌?沒人知道。

中國有超過7萬家茶企,與之匹配的並非行業盛世。2014年的統計顯示,7萬茶企的年總產值約300億,而立頓一家公司的年產值就高達200多億。

「中國7萬茶企業抵不過一個英國立頓。」這句流傳多年的調侃,令業界倍感羞惱卻無可奈何。

怎麼破局?怎麼挽救幾千年的文化?相關討論連篇累牘,但始終停留紙面,而小罐茶的登場,則以堪稱暴力的方式,撕掉行業的「偽裝」。

【4】

中國茶品牌,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出現?這個問題困擾了杜國楹數年。

創立小罐茶之前,杜國楹已經是財經界的風雲人物,他的背後站著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8848鈦金手機,這些市場響噹噹的知名品牌,均出於杜國楹的手筆。

因為這些成績,他被視為營銷界的奇才,但也因頻繁創業被認為不夠專註。

杜國楹並不認可這樣的說法,他更願意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產品經理。他說:「外人眼裡看到的是我一次次的成功,但在我心裡,其實是一次次夢想的破滅」。「我『折騰』了20年,做一個成功一個,貌似還不錯,但我總會想,如果在一個行業紮根20年會是怎樣?」

杜國楹從未體驗過這樣的成就感,財富和聲名之下,他的壓力越來越大。其後期的產品,多集中於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在這個領域裡,他的面前橫著一座大山——蘋果。

蘋果的品牌度和全球產業整合能力是杜國楹難以企及的,學習、思考的過程中,他想明白了一件事:美國的科技產品擁有天然優勢,正如歐洲的奢侈品。中國的基因在於傳統文化與產業的革新。但中國的科技產業正迎頭趕上,傳統文化卻消逝殆盡,如何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既挽救傳統文化,又做出新「蘋果」?

他想到了茶。

幾千年的傳統產業里,為什麼沒有一個像樣的中國品牌?如何讓年輕人喜歡上茶、不讓老祖宗的手藝斷在我們這輩人的手裡?甚至,如何更進一步,讓這個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

這些問題令杜國楹興奮,他決定用接下來的30年,專註做一件事:改變中國茶的現狀。

2012年6月20號,杜國楹帶著團隊上山尋茶,他們走遍中國茶葉所有核心產區,一走就是三年半。燒掉7000萬之後,杜國楹最終找到了答案:集成大師之作的小罐茶。

在武夷山大紅袍產區,杜國楹團隊拜訪了武夷岩茶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王順明。起初,王順明以腿腳不便為由推辭,由其女婿代為接待。

雙方在茶桌上暢談,一位拄拐老者靜坐一旁,默不作聲。行至最後,老者卻突然一拍桌子,激動道:我等了你們一輩子!

尋茶團隊這才知道,原來這位老者就是王順明本尊。

除王順明外,加入小罐茶大師團隊的還包括普洱茶終身成就大師鄒炳良、西湖龍井的戚國偉、安徽烏龍茶的高碰來、黃山毛峰的謝四十、福州茉莉花茶的林乃榮、福鼎白茶的林振傳,以及滇紅茶的張成仁。

八位長者做了一輩子的茶,工藝早已爐火純青。這些泰山北斗,均是一方茶葉之代表,在業內聲名赫赫,但伴隨茶文化的沒落,「圈外人」對他們幾乎一無所知。

很多年輕人都知道星巴克的舒爾茨,但普洱的鄒炳良,卻是個稀罕名字。八位茶師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讓祖國的茶葉成為世界品牌。

這樣諷刺與辛酸的局面下,2015年,小罐茶接著八位大師「下了山」。

【5】

2015年9月,杜國楹在濟南、重慶、北京開了三家店進行盲測,3個月的功夫,其單店月銷量突破30萬,比預想中還好。

正式上市的前5個月里,因為茶葉產量的限制,小罐茶一度進入斷貨狀態。

2017年上半年,小罐茶實現營收3億,預計全年營收將達7億,這個成績已然穩列中國茶企前三。杜國楹的目標,是在明年突破1000家線下店鋪(目前近400家),同時打造一批年銷售額過千萬的明星店面。

在這個亦步亦趨、集體衰退的行業,一個新品牌何以突然爆發如此驚人的生命力?

在華商君看來,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只是表面,小罐茶成功的內核,在於打破混亂和不透明,統一「度量衡」,為行業的現代化和品牌化樹立了標杆。

通過突破思維定勢、解決了行業一批問題,讓世人看到了茶可以有不一樣的做法,這是小罐茶之於行業的最大貢獻,也為其他傳統行業的改革提供了經典案例。

它所引發的讚揚和爭議,實際上都源於立足解決問題的創新。比如鋁罐包裝、氮氣填充、一罐一泡等等。

這些創新是否有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包括中國茶在內的一眾傳統行業太需要這樣的創新,而不是在空想中裹足不前。

因為沖泡麻煩,小罐茶拿出了一罐一泡的方式,大大降低茶藝的繁雜度;因為茶「土」,小罐茶創新了包裝和設計,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因為買賣不透明,小罐茶明碼標價,買家心裡有桿尺,拿來送禮,收禮者心裡也「有數」。

站在用戶的角度,這些創新,是不折不扣的價值,而價值的背後,是一套自上而下、推動茶葉正向發展的體系。

上山尋茶的幾年裡,杜國楹為好茶總結了三個要素:產地品種的稀有性;採摘標準;後期工藝的複雜程度。這些之後,才是用戶體驗和消費場景的優化。

遵循後期工藝,他們找到了八位大師,以業內最高標準統一了旗下以及合作的茶企。按照採摘標準,他們又以約束加之重金的方式,調動茶農的積極性,提升其收入的同時,也保障了原葉的質量。

在此之前,茶葉的整個生產鏈條相當混亂。這是一個地區性、周期性很強的產業,普洱茶炒得最火的幾年裡,當地人都跑去種茶,然後在作坊式的夫妻店裡加工出爐,銷往全國各地。不景氣周期里,這些作坊又先後倒閉。

這種傳統至極的模式無比脆弱:薄弱的管理和生產流程催生了一批問題、低價茶葉,而每次事件爆發,都得倒下一批「茶企」和作坊,後入者頂替上來,周而復始。

小罐茶的誕生,打破了這樣的模式,不僅高度規範了上游的產業鏈,也讓下游的不透明變得清晰可見。

茶農種好茶、採好茶,可以獲得高於以往的收益,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到消費者手裡的產品也自然上了一個台階。

早些時候,杜國楹便在思考反哺上游的手段。「如果茶農遲遲得不到更好的收入,他們怎麼可能不噴農藥、不上化肥?」他想用實實在在的收益告訴茶農,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個道理永遠有效。

2017年,小罐茶上游的供應商和茶農,平均每單位收益上浮了30%。更重要的是,隨著小罐茶輸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原本苦苦支撐的一眾茶企和店面,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套嚴格的產業化、市場化標準,以及對於茶業發展的整體設計,是小罐茶真正值得關注的重點,其意義遠大於中國茶多了一個強勢品牌。

【6】

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是每個行業的不二法門,對於亟待改造的傳統行業而言更是如此。

中國經濟正處於歷史的拐點,中國行業和品牌也正站在歷史的拐點。傳統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和現代化革新,是從上至下的熱點。

過去,中國的核心優勢是資源和人口紅利,是站在產業鏈下游賺辛苦錢。未來,中國和中國企業需要不斷衝擊並掌握高端,打造真正的國際品牌。科技向上,中國企業不斷迎頭趕上,但傳統行業的革新卻乏善可陳。

過去幾年裡,國家領導人一直強調呼籲傳統文化復興,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而一帶一路政策,也為中國企業大步邁出鋪平了道路。

每個行業的路徑不一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以創新為手段、以用戶為核心、以品牌化為目標。

創新的手段和方式,勢必對陳舊觀念、傳統模式產生衝擊,電商如此、社交如此,傳統行業更如此。國人一直在呼籲創新,但創新真正到來時,一批人卻百般抵觸,甚至詆毀、攻擊,這種心態和行為頗為矛盾。

以小罐茶為例,這個品牌能走多遠、火多久,依舊是未知數。但毫無疑問,它給中國茶帶來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甚至其成功已經和中國茶的復興綁在了一起。

此前,中國茶在國際上的唯一身份是廉價原料,平均單價不到15元/公斤,茶農往往只能拿回成本。與之對應的是,各類洋咖啡越來越多、越賣越貴,消費者卻為之欣然買單。

現在,中國茶的品牌化初露曙光,收復失地、再走絲綢之路,也不再是空談。未來,行業需要的不止是一個小罐茶,而是更多的「大罐茶」、「大碗茶」。各家合理競爭,共同做大、做強產業。

除創新外,另一點值得強調的,是品牌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溢價。華商君一直認為:高溢價是品牌的唯一出路,只有掌控利潤,才能控制並且推動上下游達成正循環。這方面,蘋果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不斷衝擊高端、高利潤的華為手機,是另一個例子。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行業,需要借鑒科技企業的打法,擺脫薄利多銷的「小農思想」,盤子大了、利潤足了,才是真正的復興。

杜國楹對於傳統文化持有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雖然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文化在消逝,但未來三十年,中國人會找到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中國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定能重新影響世界。

傳統生活方式的回歸,勢必催生一批新的財富熱點和強勢品牌。在某些行業,這樣的變化正在發生,比如,各大菜系的高端精品店,已經取代西餐廳,成為面子和肚子的更優選擇。

小罐茶的廣告里有一句台詞:我們從不隨波逐流,因為我們就是主流。

這句話,適用於中國茶,也適用於更多久待復興的中國傳統文化。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路 ·


老闆和背背佳,好記星,8848,一個老闆。然後懂了吧?


8848也是神原秀夫設計的,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捂臉


小罐茶其實就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只是充分發揮了茶葉的嗜好品屬性罷了。

茶葉的本質是農產品,它本身的價值屬性並沒有市面上吹捧的那麼高昂。但確實,4斤鮮葉出一斤干茶的加工效率以及精品茶葉無法進行機器採摘的特點,讓一些名優茶葉成本價可以去到幾百上千一斤。

然而,市面上的茶葉售價還是遠遠高於成本價的。究其原因就在於茶葉的嗜好品屬性。嗜好品往小了說就是茶煙酒之類能讓特定人群形成嗜好的生活非必需品。但往大了說,嗜好品就是在特定人群眼中有獨特價值的商品,奢侈品、珠寶、收藏品都能算在裡面。正是對嗜好品消費者心理的研究,才讓做茶葉營銷的商家抓住了機遇。有的用身份尊貴為賣點,專做禮品茶;有的用大健康理念,推保健功能;也有些和茶文化結合,主推生活格調與品味等等。

對於商家的營銷行為我不敢妄加評論,畢竟所有的市場營銷都是類似的套路。而且在特定人群的眼中,商家的宣傳點對他們來說是值得花更多的價錢去購買的,這都是每個人的自由。

但對於我個人而言,還是比較推崇返璞歸真,回歸茶葉作為農產品和植物飲料的本質。從個人的飲茶喜好出發,去挑選自己認為口味合適價格適中的茶葉。

茶葉確實有審評評級,但不等於最頂級的茶葉就最好喝,嗜好品的另一個屬性就在於每個人的偏好是有差異的。真正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才是飲茶的目的所在,而這些並不需要照廣告宣傳為範本去效仿。


杜國楹教師出身,1994年下海經商,1997年創立背背佳,3年時間聲稱賺到1個億,其後推出好記星,E人E本,就連前幾年電視屏幕里瘋狂霸屏的8848鈦合金手機,都是他的傑作,甚至,他曾經當過副總裁的橡果國際(ATV)還在紐交所上市。

作者:斑馬消費

https://xueqiu.com/9982781062/81785224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來教師出身經商的和馬雲一樣沒有好東西!


反正……不好喝就是了……


1、喝過他家的大紅袍,客觀說,茶底配不上做茶的工藝
2、從懂茶人的角度說,性價比不高,從不懂茶的人角度說,如果不缺錢的話,可選作入門款
3、對中國茶的宣傳還是有意義的


1.氮氣對茶有沒有影響?
2.4g茶夠泡一壺?
3.大師有那麼多時間給你制茶?


晚上在家看中央九,頭一次看到小罐茶廣告,作為一個茶葉行業從業人員,感覺產品營銷遠遠大於了產品實際質量。我喝過幾款小罐茶,按他們現在零售價來算,性價比太低。不敢多說,感覺完全超出了我對茶葉價格的理解。但是對於對茶的宣傳和營銷方面來說,要給小罐茶


我是絕對不會買的!
因為,喝!不!起!!!!!!


大家大多是從茶的品質來論述的。

有個消費場景:我請客戶吃飯,落座後服務員一般會問喝什麼茶。這時一般是問都有什麼品種,大多不會當著客戶問多少錢一壺的。

只要是收費的茶,服務員一般是當著客人打開茶包裝現泡,這時包裝就很重要了。

上次服務員就是打開一個小罐茶(沒細問,應該是),我心想這包裝肯定不便宜,但畢竟是請客戶,只要茶味過得去,也就不會計較了。

這種消費場景應該挺多的。


成功的品牌營銷,繼續努力吧,茶也應該好好做。


有幾個點可以扒一下:

1、做成小罐包裝是為了方便,每次沖泡開一個包裝,而我們都知道,茶葉好不好跟包裝無關。

2、小罐茶的廣告,試圖向觀眾強調他們有文化情懷,有原料要求,有大師坐鎮,有精益設計。從字面上看並沒有問題,然而關鍵在於實際的茶葉與廣告不符,茶葉品質比普通的好點,但遠不到高檔茶的水平。

3、從腦白金的案例可以看出,小罐茶未必不能成功。只要市場接受度足夠高,就能支撐起銷量,最後形成價格標杆,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廣告需要持續不斷。

4、有通常意義喝茶需求的消費者並非小罐茶的目標客戶。這部分人已經有一定的消費習慣,並且往往有相對固定的進貨渠道,更重要的一點是對價格與對品質的要求一樣敏感。


希望他家的茶對得起他家的包裝。


推薦閱讀:

有哪些很香的茶?

TAG: | 茶葉 | 茶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