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普通話r的國際音標究竟是什麼呢?
根據我個人經驗,漢語普通話r現實中存在著/?/、/?/、/?/、/?/、/j/五種讀音。後三種都是普通話不標準的南方人的發音,在此不予討論。有所爭議的是/?/和/?/。從捲舌母音er來看,r應該是捲舌近音/?/;從清捲舌擦音sh來看,r應該是與其對應的濁輔音/?/。我是廣東人,平常都習慣把r讀為/?/。但假如r在其它翹舌音後面,比如「時日」,我就會把r讀為/?/,因為這樣讀口型不需要作太大調整。
「……現在已經逐漸明了,日母在大多數驗證過的北方官話和西南官話方言中實際上不是濁擦音[? / z]而是近音[? / ? ],只有在自成音節並重讀的時候才有些微擦,但仍然符合近音特徵: 時長短、振幅小、常顯共振峰。」(朱曉農,近音——附論普通話日母[J],方言,2007年01期)
根據朱曉農先生自己說,他1979年在復旦讀本科時就提出了普通話日母不是王力先生標記的閃音[?],而應該是個半母音,並投稿給《中國語文》,但《中國語文》沒登,發表在了他們內部的《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3期)上。王力先生看到了這篇文章,寫了《再論日母的音值,兼論普通話聲母表》(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20-23,又《王力文集》第17卷,又《王力語言學文集》第318頁),引用了朱文,並肯定了朱曉農先生的一部分論點。
(截圖來自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318。)
從王力先生的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得知:[?]作為普通話日母的音標是高本漢定的,趙元任先生對此就已經有所質疑了,他認為普通話日母等於英語的r[?]。對於這個問題,王力先生最終認同了朱曉農的建議,並在文末附上了修改後的漢語拼音國際音標。
(截圖來自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323。)
朱曉農先生說:「我的學術基礎就在那一瞬間建立起來了。」從此朱先生就格外關注日母的國際音標表記問題,寫了一系列文章,可以參考之。每論及普通話日母的國際音標,朱先生常感嘆國內一些仍採用高本漢[?]標記的書籍和教材「落後了100年」。
北京音里的是[?]。摩擦強弱並不會影響是z類還是r類的本質。我的判斷方法很簡要:音感聽起來像是「濁的s類的音」(因為真正的z類是與s類對應的),才是z類。一般的普通話,你們真的聽到了這樣的音?你們說普通話時,真的會覺得sh/r是一對?怎能對略有發音特徵變化的帶口音的[?],就直接將其判定為性質完全迥異的另一類音?是z類還是r類,這首先是輔音分組的問題。如果覺得普通話的r音有各種口音效果,應該考慮的是怎樣再將[?]如何細分,而不是將其直接改划到另一組裡某個聽起來略似的音。這有個關鍵程度的次序問題。類似地,[v]應該像「濁的f」,而與唇齒近音[?]性質完全不同(雖然讀音上略似)。至於題主所提到的時日的例子,我猜測題主念的是[??35 ?51],即後字音節簡省以至於聲母脫落。PS:認為普通話的r是濁[?]的知友們,會如何看待中古的從邪常船崇俟這些聲紐的清化方向?以及如何看待普通話的r的來源是鼻類的日紐?
補充:為甚麼會有些分析者將北京[?]誤描寫為[?]呢?那就是這些分析者誤理解了濁擦音[?]這個音標的發音了。[?-]的理論值,應該是純粹的擦音,發音時並不像[?-/??-]那樣有持阻,而是只有持續氣流摩擦。若在讀[?-]時用了持阻的讀法,則可能已經讀成[??-/???-]那樣的複合狀態了。於是,關鍵在於要釐清[?-/??-/???-/?-/??-]這些發音的細微不同。其中,只有聽起來像[?-]對應的濁音的才是[?-],而[??-/???-]則聽感是前加了近音而有持阻音感的複合狀態,至於北京的r則只是[?-],而[??-]是在[?-]的基礎上再加弛化(即在[??]持阻時兼帶有[?]或[?]的濁送氣成分)。關於濁擦音發音原理的具體討論,可以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15502/answer/209399369。
個人覺得普通話的翹舌音組聲母都有略微的舌葉化,這樣發近音[?]就很容易帶摩擦,音色就趨向[?]。
看了poem前輩的回答,並且我引用的文獻年代也比較久遠了,覺得原答案不是很妥當,更新一下。
過去人們對近音的認識不足,常常把近音和濁擦音混淆在一起,因此才有了 r聲母標為 /?/ 的情況。r聲母的發音還是近音 /?/,r聲母雖然有時帶有摩擦屬性,但是摩擦強度不足以被稱為擦音。另外從音系學看,普通話沒有濁塞音,卻有濁擦音的話,這種音位分布在世界語言中都很反常,也不符合空氣動力學。
各位可以聽一下俄語的Ж怎麼讀,摩擦要比普通話r聲母強很多。
這裡引用的是一篇比較新的文章。
朱曉農. 近音——附論普通話日母[J]. 方言,2007,01:2-9.
近音指的是主動調音器官和被動調音器官相距很近的輔音, 但其接近度加氣流量, 還不足以產生
湍流和摩擦。近音過去被稱為「通音」 , 這名稱已被廢棄。
近音和濁擦音之間常常糾纏混淆,例如普通話的日母一直被誤認為是濁擦音[?](朱曉農1982、1987、2003;王力1983;林煮1996),又如閃語中的咽近音「常常被錯誤地描寫為擦音」(Catford 1977)。Lavoie(2001)說:「擦音和近音在很多著作中, 區別是很模糊的。」造成這種混淆有多方面原因,最根本的是方法論上的。當初「近音」這一概念尚未建立,甚至連音標 [?] 都沒有, 描寫當然無從著手。由此可見, 有時「說有」 大不易——缺了認識框架、少了理論,「事實」在耳垂下也聽而不聞(朱曉農2005a)。另一個比較具體的原因在於發擦音和近音時,口腔內的收縮點沒什麼區別(Romeor 1995),這一點也會導致對日母的發音方法的誤判……
湍流——計算雷諾數(Reynolds Number)臨界值為1700±200(Catford 1977),超過的是湍流, 不到的是層流。湍流越大,雜訊和摩擦也越大。這是辨認擦音技術上最可靠的標準。漢語噝音的波形全是亂紋, 說明是很強的湍流, 這在Svantesson(1986)和吳宗濟(1986)的語圖中都可看到。普通話近音[j,?]在大部分情況下沒什麼雜訊,但在自成音節、後接高母音或帶升降調時有不同程度的微擦(朱曉農1987)。Lavoie(2001:81)對英語和西班牙語的觀察也有同樣的發現: 近音如果後接高母音,就會多些雜訊,看起來就更像弱擦呼音。
日母在普通話和很多官話中的音值是捲舌近音[?]。齒/齦近音[?]作為日母的讀音出現在很多官話方言中。過去由於對近音的性質不了解, 概念未建立, 術語、音標也都沒創製, 所以普通話日母和齒/齦近音一般用變通的辦法, 標為濁擦音[?]。實際上, 這些聲母在大部分場合沒什麼明顯摩擦, 時長很短, 音強很小, 一般有共振峰, 算不上擦音。只有在少數方言中摩擦才較明顯, 如河南東南角商城、固始一帶, 以及西北方言如西寧、烏魯木齊(可能受維吾爾語等影響)。而在大部分方言中, 一般只有在自成音節並重讀時, [?]和[?]才會有感覺得到的摩擦。廖榮容、石鋒(1987)的聲學測量也與上述觀察相符, 他們所用的四個發音人的材料中, 兩個北京人無顯著摩擦, 一位新疆人有較多摩擦, 還有一位黑龍江人也有些摩擦①。普通話/北京話日母的近音而非擦音的性質從聲學圖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見朱曉農2003, 圖15), 如「讓」, 其波形圖表明聲母和韻母之間無明顯界線, 說明它跟母音相似……
—————————原答案———————————
不如查一發論文?
廖榮容,石鋒. 漢語普通話r聲母音質的實驗研究[J]. 語言研究,1987,02:146-160.
畢業了還能用知網,感謝學校QaQ。
發音人是人民大學的學生,學校廣播站播音員。Z1(男)和Z2(女)是北京人,Z3(男)和Z4(女)是從小說普通話的北方人,Z3是黑龍江人,Z4是新疆人。於是有下圖:
也許可以得出個體差異大於地域差異的結論。而且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有很大差別。
Standard Chinese phonology 這個頁面上給出的讀音是 [?]。
但是介紹 Retroflex approximant 和 Voiced retroflex sibilant 這兩個音的頁面上都舉了漢語「肉」字的例子,並給出了不同人朗讀的音頻。可以認為它們是自由變體。
大概是我原來的回答太過草率,連自己的判斷都沒說出來,故而詳說之前先給結論。我認為現時的普通話發音,r有兩個變體都可以認為是正確的,一個是/?/,另一個不是/?/,而是清化的/??/。
普通話音系除了某些時候的語流音變,並不存在濁音,這一點應該沒人會有疑問。不僅塞音、塞擦音沒有,擦音也應當沒有。如此看來,/?/肯定是不夠精準的。
在趙元任的一些討論國音的書中提到過塞音、塞擦音中的不送氣清音不該是p、t、k、?、??、?,而是相應濁音的清化音,應當記作b?、d?、ɡ?、??、???、??,黃錫凌在《粵音韻匯》中也認同了這個觀點。
不管sh和r是不是一對,至少它們兩個音發音部位和音質都相近,從可允許的方向看,是/??/才符合要求。
作為一個廣東人,從小老師教普通話r發的就是/?/,自己大多數時候習慣發的也是/?/。大學現代漢語學的是黃廖本,課本里普通話音系給出的還是/?/,但這本書和大多數有記音的書一樣用的都是簡式IPA,故而並不能做准。當時老師(黑龍江籍)在課堂上就提過若按嚴式記,當是/?/才準確。後來聽了不少官話方言區人們的發音都覺得是/?/為多,記嚴式的論著也同此。普通話水平測試似乎兩個都給過的,按理說兩個都沒錯,只是/?/聽起來會更地道。說句不好的,有些南方非官話方言區的人民群眾說不定會把/?/聽成了/l/了,所以還是念/?/的方便一點。(似乎有些官話方言區的也會念不出/?/,沒調查過是方言底層問題還是個人問題。)題主舉出的「時日」這個例子確實如你所言。另一方面也說明普通話音系被研究得還很不充足。
備註一下,吳語區的普通口音很多時候r是直接按照文讀/z/念的
我打不出來這個-,-
在京蘭腔的地區,這個r是最標準的……
其他地區大部分我都會感覺像是z……
其實就是用力和不用力的差別。擦音是用力的,近音是不用力的。日本作為詞單獨發音是用力的,所以日是擦音,在日常句子中則不用力,是近音。兩者都對,只是場合不同表記也不同。
因人而異罷。對於擅長捲舌音的人,可以是捲舌近音或濁捲舌擦音。對於不擅長捲舌音的人,他們會用對應的顎齦音來代替。對於連顎齦音都發不好的人,還有可能是濁齒齦擦音/z/。日語為母語的普通話學習者,受日語羅馬字的影響,也可能把此音發成齒齦閃音。
一般認為是近音(approximant)。
我學的是實驗語音學,不懂音韻學。有些討論跟不上,所以就貼一篇論文。該論文發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上,裡面既有聲學分析,也有超聲波分析發音舌位,應該算是比較可信的討論,供各位參考。
Revisiting Mandarin 『apical vowels』: An articulatory and acoustic study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5825561_Revisiting_Mandarin_%27apical_vowels%27_An_articulatory_and_acoustic_study
摘要如下:
「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rticulatory an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unique apical segments in Mandarin Chinese that occur after dental and retroflex sibilants instead of the high front vowel [i]. An ultrasound study showed that the segments are homorganic with the preceding dental and retroflex sibilants. However, an acoustic study showed that they have a periodic waveform and clear formant structures with no inherent frication noise,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not 『voiced fricative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observed F2 pattern can only be explained with an acoustic model of a sonorant consonant, wherein F2 is attributed to the cavity behind the apical constriction. Based on this, it is argued that the segments can be best seen as 『dental approximant []』 and 『retroflex approximant [?]』. A phonological implication of the pattern is also discussed: the co-occurrence restriction with the high front vowel eliminates a potential chance of palatalization of the dental and retroflex sibilants that may lead to neutralization of the place contrast. The tongue front gesture in the following approximants seems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cue to the place of the preceding consonants; the low F3 of [?], for example, enhances cues to the place of the preceding retroflex sibilant.
不是自由變體嗎。。。這樣我們這邊當然都會讀/?/,因為在當地方言對應的是/z/。(成都西官)
(因此我對「沒有濁塞音卻有濁擦音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表示excuse me???我這裡不僅有/z/,而且有/v/,/v/還是個韻母。。。)
這樣突然就變成了應該讀/?/,為什麼我有種被騙的感覺啊掀桌!(# ?Д?)
---------為了表現沒有偏題?---------我支持自由變體說(為什麼變成站隊了捂臉逃。。。
普通話是全國人民的!普通話是自由的!(嗯一定會被噴,匿了(=_=;)
完全不懂ipa
但是看到大家的討論後我覺得,果然ipa還是太勉強了。
它果然還是不能優雅地描述所有的語言。
中文上它甚至還不如拼音來得優雅。
或許ipa這種嘗試最終會造成極大規模的錯誤表記,
因為有大量臨界於兩個音之間的音會被粗暴地進行判定。
最終導致看似什麼語言都可以表記,其實什麼語言都不能準確表記的結果
可以預見如果完全參照ipa進行發音,會造成大量偏誤。
然後使用本土化的表記系統(如拼音),並約定其與標準音的對應關係。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完全無誤差地表記音聲。
雖然該方案不具備其他語種的通用性,但實際無傷大雅。
推薦閱讀:
※在未來,漢語與英語誰更有發展優勢?
※在中國,「冬烘先生」的用法究竟是什麼?
※漢語里的「濁輔音」和別的語言有區別嗎?
※為什麼兩岸「垃圾」兩字的發音會有如此大的不同?
※請問「角落」一詞的「落」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