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本科期間適合讀什麼書?擁有多少閱讀量?

中文系


6.21日更新,還有4天就是畢業典禮,我的中文系本科階段就真的結束了,最後來更新和補充這段時間讀過的幾本書。借著回答這個問題,回顧了自己本科四年的閱讀狀況,慶幸時光沒有白白流逝,日子還算充實。
我覺得四年前的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開心。
———————————————————————————————————————————

謝邀。
本科廣東某211高校中文系(基地班),目前大四,已保研上海某985高校文藝學專業。

在我看來,中文系真的是一個超級幸福的專業,只要不停地讀書就可以順利畢業了。
本科期間的選書原則:一是讀老師推薦的書,二是讀自己喜歡的書,三是讀有緣分的書。三者可重合。

【課內的書】
大一主要閱讀板塊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原著經典:
現代部分:魯郭茅巴老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再加上沈從文、張愛玲、蕭紅、錢鍾書。前六個是建國初期的官方排序,現在當然有各種各樣的標準。
當代部分:余華、莫言、閻連科、王安憶、汪曾祺、韓少功、方方、阿城、嚴歌苓、蘇童、劉震雲等,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作家也比較雜,不一一陳述。
真實閱讀情況:因為中國現當代的小說情節性比較強,還算好讀,所以以上列舉作家的代表作基本都讀過了,部分作家的作品讀完了全集。

大二的主要閱讀板塊是在古代文學(從先秦、唐宋、明清)和文學理論:
古代文學部分:詩經(以風為主)、楚辭(屈原、宋玉作品)、諸子百家選讀(孔孟、莊周)、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竹林七賢(最喜歡的部分)、唐詩(特別多)、唐傳奇(柳毅傳)、宋詞(特別多)、明清小說等。這些部分主要以綜述和作品選讀為主,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很多背誦的內容。因為去台灣交換了半年,明清部分課程我沒有參與,了解不多。
文學理論部分:《詩學》(亞里士多德)、《文心雕龍》(劉勰)、《人間詞話》(王國維)、《中國文學理論》(劉若愚)、《文學理論》(韋勒克)、《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伊格爾頓)、《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熱奈特)、《新批評》(蘭色姆)、《新批評文集》(趙毅衡選編)等
真實閱讀情況:我覺得古代文學部分(不包括明清小說)算閱讀量是比較困難的,我覺得應該算背誦量,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並不算特別濃厚,基本山只按照老師的要求背誦,大約就是朱東潤先生作品選的四分之一。
文學理論部分是我比較喜歡的,但是理論書的閱讀大多數時候還是枯燥的,尤其是翻譯過來的作品,因此大部分內容我都是選讀,以上所列舉的書目大約都有讀過,但有的讀完大部分,有的只讀過一半,有的只讀過一兩個章節。

大三大四的主要閱讀板塊是在西方文學經典原著,以及個人選修課程相關為主,興趣原因,我主要選修了文藝學相關的課程:文藝心理學、文化研究導論、美學等。
很遺憾,由於台灣交換,我也沒有修讀本科學校的外國文學必修課程,具體的書目要求了解不多,但是個人喜好傾向西方小說,因此這方面閱讀也不算少,我會放在下一部分具體陳述。
文藝心理學部分:主要結合童慶炳先生《文藝心理學教程》教材,弗洛伊德(主要部分)、榮格、阿德勒、拉康等
文化研究部分:主要結合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教材,鮑曼、阿諾德、阿多諾(主要部分)、本雅明、霍爾、哈貝馬斯等
美學部分:《美學原理》(葉朗)、《美的歷程》(李澤厚)、《美學散步》(宗白華)、《西方美學史》《談美》(朱光潛)、《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文藝對話錄》(柏拉圖)、《判斷力批判》(康德)、《美學》(黑格爾)等
真實閱讀情況:很慚愧,大三的時候,我一直處在一種迷茫狀態,一直惶恐,不得不開始思考未來的問題和現實的問題,為此奔波,因此閱讀量沒有大一大二那麼大。弗洛伊德的作品讀完了《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弗洛伊德自傳》,其他人的作品基本上都讀的節選包括: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阿多諾《論流行音樂》。
美學部分,由於研究生選的具體方向是文藝學的美學,因此,在大四確認保研之後,對這一板塊較為注重,目前已經讀完(其實翻完)《判斷力批判》,不得不說這書實在太難讀了,讀完《西方美學史》和《美學原理》。

以上部分純屬個人回憶,實際書單已經遺失,可能有缺漏,還請見諒。

【課外的書】
按作家整理:
1、王小波(主要是高中階段,本科期間重複閱讀)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2、卡爾維諾
《看不見的城市》、《樹上的男爵》、《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為什麼讀經典》、《不存在的騎士》
3、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小說的藝術》、《無知》、《慶祝無意義》、《告別圓舞曲》
4、村上春樹(主要是高中階段和台灣交換期間,我很喜歡賴明珠的譯本)
《1Q84》、《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聽風的歌》、《神的孩子在跳舞》、《開往中國的慢船》、《東京奇談集》、《國境之南,太陽以西》、《螢火蟲》
5、赫爾曼·黑塞
《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蒙德》、《在輪下》、《悉達多》、《藝術家的命運》
6、瑪格麗特·杜拉斯
《情人》、《廣島之戀》、《夏雨》、《印度之歌》
7、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刀鋒》、《人生的枷鎖》
8、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年輕的心在哭泣》、《十一種孤獨》

以上部分主要參考自己的書櫃藏書,具體是否本科期間閱讀可能稍有偏差。

按類別整理:
1、小說: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城堡》卡夫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茨威格、《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兒子與情人》勞倫斯、《鼠疫》《西緒福斯神話》加繆、《洛麗塔》納博科夫、《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百年孤獨》馬爾克斯、《到燈塔去》伍爾夫、
《我們》尤金?扎米亞金、《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麥克尤恩、《漫長的告別》雷蒙德·錢德勒、《冷漠的人》莫拉維亞、《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在談些什麼》卡佛、《枷鎖》《你喜歡勃拉姆斯嗎》薩岡、《死於威尼斯》托馬斯·曼、《窄門》紀德、《過於喧囂的孤獨》赫拉巴爾、《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傑拉德
《雪國》川端康成、《我是貓》夏目簌石、《沉睡在森林裡的魚》角田光代、《華萊士人魚》岩井俊二、《白色獵人》渡邊淳一、《嫌疑犯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東野圭吾
《西遊記》、《孽子》白先勇、《青蛇》李碧華、《獵人們》《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荒人手記》朱天文、《1980年代的愛情》野夫、《小城故事》李靜睿、《少年巴比倫》《慈悲》路內、《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金庸、《武林外史》《七種武器》古龍

2、隨筆:
《像我這樣一個讀者》西西、《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夏志清、《上學記》何兆武、《平如美棠》饒平如、《被淹沒的和被拯救的》普利莫·萊維、《中國在梁庄》梁鴻、《巨流河》齊邦媛、《夾邊溝記事》楊顯惠、《上課記》王小妮、《沉重的肉身》劉小楓

3、散文:
《羊吃草》西西、《帶著鮭魚去旅行》艾柯、《願你的道路漫長》李靜睿、《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許知遠、《怒河春醒》韓松落、《冬牧場》李娟、《因自由而美麗》黎戈、《鄉關何處》野夫

4、理論:
《當代小說二十家》王德威、《夏志清文學評論集》夏志清、《從卡夫卡到昆德拉》吳曉東、《百變小紅帽》凱瑟琳·奧蘭絲汀、《天真的人類學家》 奈吉爾·巴利 、《天真和感傷的小說家》帕慕克、《寬容》房龍、《單向度的人》馬爾庫塞、《西方哲學簡史》羅素、《一間自己的房間》伍爾夫

以上部分主要參考豆瓣2012年9月以後的已讀記錄。

其實還有很多晉江小說,我就不寫了,嘿嘿。:)
讀書略雜,所幸開卷有益。
與諸君共勉。


知乎上許多人讀書比我多得多,以下回答絕沒有誇耀逞能的意思,主要是給後來人作一種參考,而我本人還在努力追趕前人當中

大二時突發奇想,把自己大學一二年級讀的書做個一個統計,當時把校圖書館個人信息里的借書記錄複製了下來,然後按A~Z的順序重新做了排序,得到了下面的讀書書單(刪掉了一些太通俗的書比如韓寒的)。


個人覺得中文系本科期間讀書視野不能僅僅局限在文學方面,歷史、哲學、心理學方面也應當有所涉獵(即便無法精通),當然下面的書單幾乎就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走的,大三大四讀的更深入了,沒做去統計,當然也不想做了。


不知道下面的書單能否代表中文系大一大二的讀書量(很多中文系的必讀書目沒有出現在書單里,是因為在高中時已讀過了),也許書單比較私人化,但不妨給後來人做個參考。


A

A
Collection Of Qian zhongshu』s English Essays
Ch』ien Chung-shu

《阿萊夫》  博爾赫斯

《愛你就像愛生命》 王小波、李銀河

《暗算》 麥家

B

《八代詩史》 葛曉音

《巴黎茶花女遺事》 小仲馬著、林紓譯

《巴黎的憂鬱》 夏爾·波德萊爾

《爸爸爸》 韓少功

《白門柳·夕陽芳草》 劉斯奮

《白鹿原》 陳忠實

《白蛇》 嚴歌苓

《白銀時代》 王小波

《百年風華:楊絳傳》 羅銀勝

《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萬英鎊》  馬克·吐溫

《半生緣》 張愛玲

《悲劇的誕生》 尼采

《北京法源寺》 李敖

《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 耿德華

《編劇:步步為營》 溫迪·簡·漢森

《編劇的藝術》 拉約什·埃格里

C

《曹禺自述》 曹禺

《插圖本俄國文學史》 劉文飛

《插圖本法國文學史》 董強

《插圖本拉美文學史》 李德恩, 孫成敖

《插圖本英國文學史》 劉意青、劉陽陽

《茶經》 陸羽

《茶可道》 潘向黎

《查令十字街84號》
海蓮·漢芙

《常識》 梁文道

《塵埃落定》 阿來

《陳舊人物(增訂本)》 葉兆言

《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

《陳寅恪的最後20年》 陸鍵東

《陳寅恪集·詩集:附唐篔詩存》 陳寅恪

《陳寅恪集·柳如是別傳-第2版》 陳寅恪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萬繩楠

《程千帆全集1》
程千帆

《城市與狗》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恥》 J.M.庫切

《赤都心史》 瞿秋白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創業史》 柳青

《詞話史》 朱崇才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經典》 茨威格

《重讀南京》 葉皓

《重訪邊城》 張愛玲

《重現:韓少功的讀史筆記》 韓少功

《重尋胡適歷程》 余英時

《從文自傳》 沈從文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讓-保羅·薩特

D

《大江大海1949》
龍應台

《但丁精選集》 但丁

《到燈塔去》 伍爾芙

《第二十二條軍規》 約瑟夫·海勒

《帝國的終結》 易中天

《第二性》
波伏娃

《雕刻時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編劇學》 汪流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希德·菲爾德

《電影通論》 陳曉雲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第8版)》 大衛·波德維爾

《多餘的話》 瞿秋白

E

《額爾古納河右岸》 遲子建

《餓鄉紀程》 瞿秋白

《惡之花》 夏爾·波德萊爾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嚴家炎主編

F

《發現卞之琳:一位西方學者的探索之旅》 漢樂逸

《反俄與反共》 陸啟天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 汪暉

《斐多》 楊絳譯

《非說不可》 孟非

《憤怒的葡萄》 斯坦貝克

《豐乳肥臀》 莫言

《風聲鶴唳》 林語堂

《風之影》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

FORTRESS
BESIENGED Jeanne Kelly Nathan K.
Mao

《佛書料簡》  高山杉

《佛學概論》 Damien Keown

《福爾摩斯先生收》 麥可·羅伯森

《福爾摩斯探案小說精選》   柯南·道爾

《&<浮生六記&>研究》
陳毓羆

《浮士德》  歌德

《負暄瑣話》 張中行

G

《幹校六記》 楊絳

《哥德對話錄》  愛克爾曼

《哥倫比亞的倒影》 木心

《格非作品精選》 格非

《功利主義》 約翰·密爾

《古典詩歌的最後守望: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研究》 楊萌芽

《古籍版本學》 黃永年

《古詩文要籍敘錄》 金開誠、葛兆光

《古文觀止》 吳調侯、吳楚材

《顧城的詩》 顧城

《顧曲麈談》 吳梅

《故事新編》 魯迅

《觀眾心理美學》 余秋雨

《&<管錐編&>讀解(增訂本)》 張文江

《國學概論》 章太炎

《國學拾遺》 林語堂

《過於喧囂的孤獨》 赫拉巴爾

H

《海德格爾選集》 馬丁·海德格爾

《海明威文集》 海明威

《海子的詩》 海子

《漢文學史綱要》 魯迅

《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 葛兆光

《何謂文化》 余秋雨

《紅樓夢辨》 俞平伯

《紅樓夢魘》 張愛玲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高華

《後現代狀態》 利奧塔爾

《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

《虎賁萬歲》 張恨水

《華盛頓傳》 歐文

《黃衫客傳奇》 陳秀同

《活著》 余華

《霍亂時期的愛情》 加西亞·馬爾克斯

J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朱偰

《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 新垣平

《劍橋倚天屠龍史》 新垣平

《劍橋中國文學史》 孫康宜、宇文所安

《劍橋中國哲學史導論》 賴蘊慧

《劍橋中華民國史》 費正清等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費正清等

《姜白石詞箋注》 陳書良箋注

《江南貢院》 肖振才

《江蘇讀本》 葉兆言

《將飲茶》 楊絳

《蔣介石評傳》 李敖

《蔣介石傳》 克洛澤

《蔣經國傳》 陶涵

《結婚十年》 蘇青

《結局或開始》 北島

《今生今世》 胡蘭成

《金陵古迹名勝影集》 朱偰

《金陵古迹圖考》 朱偰

《金聖嘆批唐才子詩》 金聖嘆

《京華煙雲》 林語堂

《鏡花緣》 李汝珍

《酒徒》 劉以鬯

《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 布萊克·斯奈德

《舊文四篇》 錢鍾書

《舊文學的新傳統》 夏志清

《舊影秦淮》 葉兆言

《局外人》 加繆

《決勝21點》
梅茲里克

K

《看電影的藝術》 約瑟夫?M?博格斯

《看瀾集》 葛兆光

《看書:葉兆言的品書筆記》 葉兆言

《看雲隨筆》 周作人

《苦雨齋談》 周作人

《崑曲六百年》 周兵、蔣文博編

L

《老殘遊記》 劉鶚

《老子全譯》 沙少海、徐子宏譯

《狼圖騰》 姜戎

《雷雨·北京人·日出》 曹禺

《淚與笑》 梁遇春

《李敖快意恩仇錄》 李敖

《李敖評傳》 董大中

《李賀集》 吳企明選

《李商隱集》 周建國選

《理心之間: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 高全喜

《李煜集》 李煜

《歷代筆記概述》 劉葉秋

《聯大教授》 馮友蘭等

《梁啟超文選》 梁啟超

《梁實秋讀書札記》 梁實秋

《梁宗岱選集》 梁宗岱

《聊齋志異》 蒲松齡

《了不起的蓋茨比》 菲茨傑拉德

《林徽因經典作品選》 林徽因

《林徽因傳》 張清平

《林肯傳》 路德維希

《靈山》 高行健

《流年雜憶》 周作人

《劉氏女》 章詒和

《柳永集》 王星琦選

《六朝文絜全譯》 洛禮剛譯

《龍文鞭影》 蕭良有

《龍血樹》 陳凱歌

《爐邊話明史》  金性堯

《魯迅詩集》 魯迅

《魯迅雜感選集》 瞿秋白編

《魯迅傳》 許壽裳

《陸文夫小說選》 陸文夫

《陸小鳳傳奇:大金鵬王》 古龍

《陸小鳳傳奇2:繡花大盜》 古龍

《陸小鳳傳奇3:決戰前後》 古龍

《陸小鳳傳奇4:銀鉤賭坊》 古龍

《陸小鳳傳奇5:幽靈山莊》 古龍

《陸小鳳傳奇6:鳳舞九天》 古龍

《陸小鳳傳奇7:劍神一笑》 古龍

《論語集解校釋》 高華平校釋

《論語疏證》 楊樹達

《論錢鍾書》 陳子謙

《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

《洛陽伽藍記校箋》 楊衒之著、楊勇校

《綠房子》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M

《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

《馬橋字典》 韓少功

《毛澤東選集》 毛澤東

《毛澤東傳》 特里爾

《玫瑰的秘密》 葉芝

《梅里美精選集》 梅里美

《美的歷程》 李澤厚

《美學散步》 宗白華

《門外談禪》 葛兆光

《夢的解析》  佛洛依德

《民國范兒: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邵盈午

《民主的細節》 劉瑜

《明朝大歷史》 吳晗

《明代的漕運》 黃仁宇

《明代的社會與國家》 卜正民、陳時龍

《明代文化研究》 南炳文、何孝榮

《明代政治史》 張顯清

《命若琴弦》 史鐵生

《魔山》 托馬斯·曼

《莫言作品精選》 莫言

《牡丹亭》 湯顯祖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N

《拿破崙傳》 路德維希

《南京安魂曲》 哈金

《南京人·續》 葉兆言

《南明史略》 謝國楨

《南唐書》 陸遊

《南唐書》 馬令

《內戰結束的前夜:美國&<生活&>雜誌記者鏡頭下的中國》 傑克·伯恩斯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周國平

《你的劇本遜斃了:100個化腐朽為神奇的對策》 威廉?M?埃克斯

《你好,憂愁》 弗朗索瓦絲·薩岡

P

《彷徨》 魯迅

《佩德羅·巴拉莫》 胡安·魯爾福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評述》 李澤厚

《平凡的世界》 路遙

《平民泰斗:季羨林傳》 郭梅、楊溢

《平原》 畢飛宇

Q

《七十年代》 北島、李陀主編

《棋王》 阿城

《千年閶門》  盧群

《千年一嘆》 余秋雨

《錢理群講學錄》 錢理群

《錢鍾書》 孔慶茂

《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丁偉志編

《錢鍾書、楊絳研究資料》 田蕙蘭、馬光裕、陳珂玉編

《錢鍾書與近代學人》 李洪岩

《錢鍾書與現代西學-增訂本》 季進

《喬伊斯精選集》 喬伊斯

《且聽風吟》 村上春樹

《切·格瓦拉傳》 喬恩·李·安德森

《秦漢史》 錢穆

《秦淮舊事》 黃裳

《秦撰蕙雲女史事略》 盂城詩社

《青春之歌》 楊沫

《清代揚州學記》 張舜徽

《清華園日記》 季羨林

《青衣》 畢飛宇

《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

《群鶯亂飛》 葉兆言

R

《人間詞話》 王國維

《人面桃花》 格非

《人生》 路遙

《人生不過如此》 林語堂

《人生的藝術》 梁漱溟

《日本文學史·古代卷》 葉渭渠、唐月梅

《日本右翼的歷史發展演變及影響》 何理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卡爾維諾

《儒林外史彙校彙評》 吳敬梓

S

《三國志》 陳壽

《三民主義》 孫中山

《山海經》 劉向、劉歆校

《山居筆記》 余秋雨

《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

《上學記》 何兆武

《涉江詞》 沈祖棻

《神話修辭學·批評與真實》  羅蘭·巴特

《神話與詩》 聞一多

《沈從文精選集》 沈從文

《審判》 卡夫卡

《生活的況味》 周作人

《生死場·呼蘭河傳》 蕭紅

《生死疲勞》 莫言

《施篤姆精選集》 施篤姆

《詩論》 朱光潛

《詩經全注》 褚斌傑注

《&<詩經&>與楚辭》 褚斌傑

《詩藝》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施蟄存心理小說》 吳立昌選

《十八世紀中國社會》 (美) 韓書端、羅友枝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黃仁宇

《十字軍騎士》  顯克微支

《石濤畫語錄》 王伯敏點校

《食指的詩》 食指

《屎的歷史》 多米尼克·拉波特

《世故與蒼涼》 李歐梵

《世說新語校箋》 楊勇校箋

《首都計劃》 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編

《守望的距離》 周國平

《樹上的男爵》 卡爾維諾

《雙城記》 狄更斯

《霜冷長河》 余秋雨

《水鄉》 葉兆言

《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 (澳大利亞) 安東籬

《蘇東坡傳》 林語堂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陳寅恪

《隨遇而安》 孟非

《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 (美)韋慕延

T

《台灣地區政治體制分析》 王英津

《談美書簡》 朱光潛

《談藝錄》 錢鍾書

《唐才子傳》 辛文房

《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著、楊絳譯

《陶庵夢憶》 張岱

《桃花扇》 孔尚任

《天風海濤樓札記》 朱偰

《天演論》  嚴復譯

《鐵凝精選集》 鐵凝

《鐵凝散文》 鐵凝

《聽朱光潛講美學》 陳雲路

《同學少年都不賤》 張愛玲

《統一與分裂(修訂版)》 葛劍雄

《推拿》 畢飛宇

《透視錢鍾書》 湯溢澤

《退步集》 陳丹青

W

《瓦爾登湖》 梭羅

《萬火歸一》  科塔薩爾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萬有引力之虹》 品欽

《王力近體詩格律學》 王力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

《薇拉·凱瑟精選集》 薇拉·凱瑟

《微物之神》 阿蘭達蒂

《維特根斯坦筆記》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余秋雨

《偽自由書》 魯迅

《為錢鍾書聲辯》 李洪岩、范旭侖

《文化崑崙:錢鍾書其人其事》 李明生、王培元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 塞繆爾·亨廷頓

《文壇五十年:正編、續編》 曹聚仁

《文學的根》 韓少功

《文學的邀約》 格非

《文學回憶錄》 木心

《文學術語詞典》 M. H. 艾布拉姆斯

《文言津逮》 張中行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

《蝸耕集》   張治

《我的名字叫紅》 慕帕克

《我的千歲寒》 王朔

《我讀》 梁文道

《我們的錢瑗》 楊絳等

《我們七七級三班》 汪暉、華學誠等著

《我們仨》 楊絳

《我認識的錢鍾書》 吳泰昌

《我所理解的生活》 韓寒

《我聽錢鍾書講文學》 程帆

《我執》 梁文道

《烏拉尼亞》 勒克萊奇奧

《無聲無光集》   張暉

《吳文英、王沂孫集》 鄧喬彬編選

《無錫時期的錢基博與錢鍾書》 劉桂秋

《吳興華詩文集》 吳興華

《五代十國文學編年》 張興武

《午後的歲月》 葉兆言、余斌

《舞台哲理》 余秋雨

《武則天傳》 林語堂

X

《西川的詩》 西川

《西方哲學史》 羅素

《西湖漫尋》 張岱

《西西弗的神話》 加繆

《西廂記》 王實甫

《西行漫記》 埃德加·斯諾

《席慕容詩集(1~6卷)》
席慕容

《洗澡》 楊絳

《閑話中國人》 易中天

《閑情偶寄》  李漁

《現代青年》 張恨水

《現代詩律學》 王力

《現代西方哲學概論:從叔本華到羅蒂》 韓秋紅、王艷華、龐立生編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 高行健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第一部》 汪暉

《鄉土中國》 費孝通

《肖申克的救贖》 斯蒂芬·金

《小城風波》 沙汀

《小團圓》 張愛玲

《孝經·大學·中庸譯註》 汪受寬、金良年註譯

《新詩一百句》 張新穎

《星斗煥文章》 《讀書》編輯部

《行者無疆》 余秋雨

《倖存者回憶錄》  多麗絲·萊辛

《徐志摩作品精選》 徐志摩

《喧嘩與騷動》  福克納

《雪國·千鶴·古都》 川端康成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 鄺麗莎

《雪晴集》 沈從文

《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創作手記》 陳忠實

Y

《雅舍談吃》 梁實秋

《雅舍小品》 梁實秋

《雅緻的結構》 王安憶

《晏殊詞集》 晏殊

《晏幾道詞集》 晏幾道

《羊脂球》 莫泊桑

《野草》 魯迅

《野火集》 龍應台

《夜泊秦淮》 葉兆言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伊斯蘭教在中國》 周燮藩、沙秋真

《一寸千思:憶錢鍾書先生(修訂本)》 何暉、方天星編

《一代才子錢鍾書》 湯晏

《一個人的村莊》 劉亮程

《一個人的聖經》 高行健

《一個人的戰爭》 林白

《一號命令》 葉兆言

《一九三七年的愛情》 葉兆言

《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

《一天》 大衛·尼克斯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馬克思

《1984》
喬治·奧威爾

《異鄉記》 張愛玲

《飲水詞箋校》 納蘭性德

《英國文學思想史》 李維屏、張定銓等

《幽夢影》 張潮

《余光中散文》 余光中

《玉台新詠》 徐陵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馮夢龍

《怨女》 張愛玲

《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

Z

《雜花生樹》 葉兆言

《雜憶與雜寫-增訂本》
楊絳

《在澹定中尋覓:錢鍾書學術的人間晤對》 李廷華

《在路上》 凱魯亞克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葛兆光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易社強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台版)》 夏志清、張愛玲

《張愛玲私語錄》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

《張愛玲傳》 余斌

《張學良口述歷史》 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

《知識考古學》 福柯

《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增訂本)》 葛兆光

《中國當代文學史》 洪子誠

《中國佛教史》 蔣維喬

《中國古代官制概論》 李世愉、孟彥弘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中國古典詩詞感發》 顧隨

《中國古典小說》 夏志清

《中國古典文獻學》 吳楓

《中國近代史:1840-1949》 呂思勉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中國禁書簡史》 陳正宏、談蓓芳

《中國歷史上的紀年》 劉乃和

《中國美學簡史》 朱志榮

《中國農民調查》 陳桂棣、春桃

《中國詩歌通史·現代卷》 趙敏俐、吳思敬主編

《中國人的精神》 辜鴻銘

《中國人的氣質》  明恩溥

《中國人的修養》 蔡元培

《中國人的優根和劣根》 (日)內山完造、渡邊秀方、原惣兵衛

《中國人史綱》 柏楊

《中國史綱》 張蔭麟

《中國士紳》 費孝通

《中國思想史》 葛兆光

《中國文化讀本》 葉朗、朱良志

《中國文學論叢》 錢穆

《中國文學史》 吉川幸次郎

《中國文學史》 林庚

《中國戲曲概論》 吳梅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中國現代詩導讀·穆旦卷》 孫玉石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

《中國現代學術演進:從章太炎到程千帆》 鞏本棟

《中國伊斯蘭教》 米壽江、尤佳

《中國伊斯蘭教與傳統文化》 秦惠彬

《中國伊斯蘭文化》 《文史知識》編輯部、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合編

《中國伊斯蘭文化要略》 張志華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劉師培

《中西文學的徊想》 李歐梵

《周恩來青年時代詩集》 周恩來

《周易今注今譯》 趙建偉、陳鼓應註譯

《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

《朱自清傳》 陳孝全

《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塞尼

《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

《自由國度》  V.奈保爾

《自由主義》 霍布豪斯

《最後的狄更斯》 馬修·玻爾


謝邀。

先來說說閱讀量的問題,自然是多多益善,坦白講,這玩意兒既沒有下限,也沒有上限,如果只為求過考試,懂些考試技巧,教材不看也能有個不錯的成績(至少在新加坡如此)。若要對得起自己的身份,則多少都不為多。我自詡自己還是看了不少書,但慚愧地講,大都是自己初中、高中時啃下的老底,那時每天至少一兩個小時閱讀時間雷打不動,甚至三更半夜看名著看得津津有味。大學以來時間充裕,反而荒廢。最近開始重拾起讀書這箇舊習慣, 對以往虛度光陰,深為悔恨。

再來試圖回答一下題主的核心問題:一份中文系本科生的書單。回答這個問題,先把自己回答的幾個前提說明清楚:

第一,大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研究方向的分化,即使是中文系的大帽子下,勢必也有文學、歷史、哲學;古典、現代等的分野,不同的分野下,自然也會有自己的適合書目。我自己專精的是古典哲學,兼愛看些古典文學和近現代文學當作副業,歷史方面涉獵較少,因此推薦時難免有些偏誤。

第二,推薦的單位不限於「本」,可能是「篇」。——儘管若作為單篇值得推薦,往往能讀完整本會善莫大焉,但我希望這個書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即真的有毅力和決心者,足以在大學期間將之讀完。

第三,在大學中文系會有所專精和分化的認知下,我盡量推薦一些general的書目,是我認為適應於各個研究領域的人都應涉獵的書籍。至於專門適應於某門某類的,非特別原因,在此不予羅列。

第四,我下列的大部分書籍或篇目我都有親自讀過,會說明推薦理由;若沒有看過,只是道聽途說,我也會點明,這個就交給大家自行判斷。

好,下面進入正文。

第一,古代思想史類(以下書單按我認為的閱讀的先後順序排列)
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在一個人對古典思想毫無理解時,可以幫你構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作為入門書目,最為合適,據說是當年北大的思想史教材。但當然,這本書寫得頗為細緻,讀起來有一定難度,比如講名家那一章,我花了很久才一知半解;馮有頗深的西學背景,在介紹東方哲學時會有西學的視角,是好處也是壞處,這個要注意。——最後,如果這本書真的啃起來費力到第一本就想棄療,fine,那就先看馮友蘭的另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可以理解為這本書的骨幹,刪去了些較次要的學說,難度也會低很多,畢竟馮友蘭的寫作初衷,是給他當時在美國任教時的歐美人看的,這個若再讀不懂,那就恕愛莫能助了。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的版本不要太多,去體會個中分別,足以作為一門學問,但如果你這輩子只打算看一本,那麼看朱熹這本,絕對性價比最高。

誠然,朱熹歷來飽受詬病的一點,是他作為宋明理學的代表,對尤其是《大學》 和《中庸》兩篇做了許多篡改的行為,但這邊我仍然要很負責任的聲明,這本書還是了解四書最佳的入門途徑,先懂朱熹說了什麼,再去反思他哪裡說的不好,而不要先入為主就認為他不好、是統治者同流合污的走狗等等……這樣讀書就沒意思了。當年王陽明最反理學,但仍是先通朱熹本,才能破立有道,正是此理。

版本上,推薦我附圖的這一本,因為他是豎排的,因為它是中華書局的,豎排為什麼重要,讀一讀裡面的「右經第一章」云云你就懂了(好處當然不僅限於此)。中華書局本可以保證校對質量,這個對於讀古書實在太重要了。

最後有兩點提醒。

一是四書的閱讀順序,請嚴格按照《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順序來,因為這是當年朱熹思考過、設計過的,是他認為的學習吸收的最好順序,甚至是學做人的應循之道,《大學》講學,《中庸》最難,極有道理。但由於《大學》、《中庸》短,包括中華書局本在內的很多版本都把這兩篇排在最前,《論語》、《孟子》在後,必須注意。

二是除了正文外,這本書還大派送了幾篇同樣有價值的文章,《大學章句序說》、《中庸章句序說》、《論語序說》、《孟子序說》和《讀論語孟子法》,皆為宋明理學門人所做,須知這些大師讀了一輩子四書,最後凝成的就是這短短五篇文字,既對指導讀四書大有裨益,宋明理學的精髓智慧亦在此中,一舉兩得,不宜跳過。

3、4: 錢穆-《莊子纂箋》;王弼-《老子注》

司馬遷《老莊申韓列傳》中指出,莊子本於老子。但推薦上,仍把莊子放在前面。一來是先秦成書年代都很複雜,不像太史公總結的那麼簡單,比如錢穆就認為應是莊子在前,老子在後。更重要的是,《老子》比較抽象,更難懂,《莊子》有寓言、故事,比較好懂,打了莊子的底,再去印證老子的話,會比較有體會。

《莊子》優先推薦內七篇,因為通常相信這七篇是莊子本人所做,外雜篇水平參差、思想也不太一致,因此若有所謂純粹的莊子道家思想,應以內七篇為綱,大約百來頁,也大大降低了讀完全部三十三篇的負擔。同樣的,讀內七篇也請嚴格按照《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的順序來,很簡單,這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背後大有深意,這個請讀者自行體會。(錢穆本《應帝王》最後引嚴復,點明了七篇順序的緣由。是一種解釋,但請讀者忍住好奇心,先自行領會,再去看參考答案。)

錢穆本的好處,是他的注釋繁簡得當,不會太多以致禁錮讀者讀書的樂趣,也不會少到讓人完全看不懂。且錢先生博引眾家之長,西學背景的嚴復、佛家背景的章太炎、英年早逝的天才學者劉咸炘、莊子注最有名的郭象……皆有取捨,分別對庄學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對人開拓哲學視野大有幫助。

閱讀難度上,竊以為《齊物論》、《大宗師》、《應帝王》三篇較難,余篇文字應無大礙。只是莊子思想,需要細細品味,勿以「出世」、「不食人間煙火」等簡單粗暴的大標籤框死了他,讀莊子,請讀出一個立體的人,如此方不算浪費了這讀書的時間。

讀罷《莊子》後,可以選擇性地閱讀郭象莊子注,之所以特意列出,是因為郭象注本質是借《莊子》文字闡發自己思想,有著濃重的魏晉玄學風骨,與莊子本意並不相同。我本人只看過郭象注《莊子·外篇·馬蹄》一篇,因為我老師跟我說,郭象注太過精彩,若自己未讀透莊子就去讀郭象,勢必拾人牙慧、再難建立己見。竊以為自己遠稱不上讀透莊子的地步,所以郭象翻得不多,這段提醒也放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至於《老子》,有《莊子》底後不應太難。讀《老子》的建議是,把其中玄妙之語,找自己生活的經驗加以印證。比如「大音希聲」,不妨去研究研究音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不妨想想生活中有何經歷符合這樣的脈絡。如此方不辜負老子以五千言盡訴人生的苦心。

5、6、7:孫詒讓-《墨子閒詁》;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王先謙-《荀子集解》

這三本放在一起,共性是他們在中國的主流思想史上地位不高,墨子以顯學出身,到乾隆《四庫全書》時已只堪列入雜類;荀子與孟子同為當時大儒,但命運一者天上,一者地下,到宋明之際荀子已成為儒家的非主流與另類;至於韓非,其人可哀,其書則奇,儘管歷朝歷代無不用韓非之術,但除暴秦外,無敢明言此事。韓非之奇更奇在,儒墨道無不以道為本,以術為末,獨韓非子只言術,不言道,這種殘忍的妥協使這本書境界永遠不會是最高的,但卻也讓這本書註定在歷史上要佔有一席之地。

另外一個共性,則是這三本書都不短,《墨子閒詁》15卷71篇,王先謙《荀子集解》上下兩本,32篇,難堪地講一句,這三本我都只讀過個別幾篇,沒有看完。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若非專攻先秦哲學,本科中文系生似也無需對儒道二家外的其餘十流九家如數家珍,有所涉獵似也足矣。因此這三本書我只推薦篇目——事實上,也正是我當時讀中國哲學史這門課上,老師要求的篇目:

《墨子閒詁》首推《兼愛》三篇,當屬墨子思想的出發點,不可不讀。其餘《尚同》、《節用》、《非攻》、《非樂》、《明鬼》諸篇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閱讀。——墨子行文,不重文采,甚至有點土氣,看起來可能有些枯燥。

《荀子集解》則不可不讀《性惡》, 畢竟荀孟之天上地下,恰源於此。讀此篇時,不妨想一想:如果當時的中國歷史,選擇的不是孟子,而是荀子,今日之中國會是怎樣的面貌?這個問題我想過很多次,有時無限遺憾、有時細思極恐,總之,讀書常想想文字背後的東西,方有意趣。

至於《韓非子》,則推薦《說難》、《解老》、《喻老》三篇。——此三篇坦白講,都不是韓非自己思想最關鍵的篇目,因此要了解韓非是如何理解世界的,怕是還要去多看別的篇目。但之所以對這三篇有特殊的偏好,是因為《說難》方見冰冷假面後韓非的真性,韓非講偽裝,因此每篇每句無不冰冷如霜,但我讀書,最看重了解作者,讀出作者,恐怕也只有在《說難》一篇中能管中窺豹。至於《解老》、《喻老》兩篇,其實是韓非的讀書筆記。前面已經讀過了《老子》,但相比還有諸多疑惑,韓非之術本於老子,讀韓非解老、喻老既串上了先秦的學術傳承,又可以學到用印證來讀活文字的讀書法,因此我認為這兩篇值得一看。

8. 聖經
是的,我知道大家的困惑,中文系學生為什麼要去看聖經?

很簡單,就憑這是人類歷史上傳播、翻閱度最高的書本之一,是幾乎歐美文明背後的文化邏輯之根基所在,就已值得一個大學生——任何背景,去翻翻看看,不一定要通讀,但至少有了解。

而放在思想史的這類書目下,原因則在於,要真正的了解中國的思想史,也必須要了解其他文化的思想,否則,對於一個華人而言,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先秦諸子的話看起來都那麼老調重彈,那只是因為你不知道人家完全可以不這麼想,甚至不知道人家從來就沒這麼想過

讀讀《創世紀》,對比對比先秦諸子,他們怎麼解釋人從哪裡來的問題,甚至進一步,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問題嗎?

讀讀《約伯記》,西方人如何理解苦難與命運的荒謬?西方人如何追求解脫,和孔子「求仁得仁」的說法對照來看,和顏回之死的段落對比來看,甚至和《史記·伯夷叔齊》列傳參照著看,我們對於正義的想像,又有什麼異同?

9.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
思想史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學術史。古人對於文化和學術的想像,同樣是他們世界觀的重要部分。西方亞里士多德有其目錄學,在今日西方強勢文化的語境下,幾乎成為學科分類的唯一標準答案,那麼至少,請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古人是各種書目亂放一氣、毫無章法,或是天真地以為古人就已經是按哲學、歷史、文學這種現代的綱目來歸類他們的學術,這兩篇,告訴你中國人自己那一套檢索起來不算高效、但絕對水準一流的目錄觀念。

10. 其他
在這一類的書單上,我有幾個明顯的遺漏:沒有任何佛教的典籍,沒有禪宗的著作,也幾乎沒有宋明理學、心學的文字,這邊很遺憾地說一句,沒推薦是因為自己沒怎麼涉獵過這些領域的書籍,因此確實不敢亂說。正統佛教的文字我翻過一點金剛經,不過被那複雜的名相嚇跑,一直沒有入門;禪宗只讀過《六祖壇經》自傳性質、不太涉及佛教內容的《行由品》一章,也沒什麼發言權,至於宋明理學則只讀過一點朱熹的家訓。所以這一塊我會暫且留白,日後自己有了體會再來推薦。

至於其他的一些學派,如《公孫龍子》,《列子》等,則我自作主張,認為並非必須,因而並未提及。但總的原則上,還是多多益善,行有餘力,都翻看翻看,總是沒有壞處的。

--------------------------------------------------------------

6.9日更新,我來填坑了。

第二.現代思想史

這一類書推薦起來,對我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一是我自己只在今年上現代士人思想這一門課時臨時抱佛腳讀了些許文章,本身了解極為有限;二是這一領域與古典哲學相比,脈絡要複雜得多,儘管近現代史時長遠短於古代史,但流派之迭出要遠勝於過去四書五經主導的古代哲學。因此,似乎漏掉任何一家一派,都難免不夠完整,但同時又好像並沒有任何一本算得上是非讀不可。因此對於這個領域,我個人認為一切都是根據研究方向,選擇性地閱讀

先上一本大殺器——確切地說是好幾套。《民國叢書》,我親眼所見的已有5版,每版100本,幾乎搜羅了民國時期所有名人的著作,每套第一本都有目錄可供索引,是研究近現代思想史十分好用的工具書。因此建議中文系學生翻閱一二(尤其是每套的目錄頁)權且當作了解。

一定要推薦的話,則順著鴉片戰爭以來的時間線往下:

魏源《海國圖志序》

《天朝田畝制度》

張之洞《勸學》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康有為《公車上書》

胡適《歸國雜感》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

……

對於這個極不負責的書單,我再解釋一下:

我個人認為,近現代 學術思想研究,往往有兩個切入點:事件或人物。以事件切入,則勢必涉及眾多思想家不同的思考,比如甲午戰爭,則保皇派、維新派、乃至後來的革命派,其文章、論點,都不可不讀;以人物切入,則勢必要草蛇灰線,找出這一人物不同時期的思想面貌。因此,近現代思想史的這份書單,不為任何具體的研究服務,僅僅是供最粗淺的了解

另,雖是近代思想史,但這些文字也並不好讀,文白夾雜,東西混用,且對這些大師而言,assumed knowledge太多,若不信,可以看一看熊十力的文章來感受感受。

三.古典文學

對於文學類作品,我認為中文系學生最重要的能力是鑒賞和評價。就好像是古玩店,你不需要是能工巧匠(甚至可以完全不會),但是必須慧眼識珠,能識貨,且能告訴不識貨的人,你看上的這件珍寶,究竟好在哪裡。

因此,這對於中文系的學生提出了兩個要求:第一,是要見多,見得多才能識得廣,都知道四羊方鼎是國寶,但不那麼聲名在外的作品呢?換言之,光知道李白杜甫的作品不夠,各種體裁、時代、風格的作品,都應有所涉獵。第二,是要有文學史的時代感。還是拿古玩做類比,我們對於任何一件器物做工的鑒賞都是針對它那個時代的工藝技術而言的,就好像青銅時代的那些玩意兒以現代技術的眼光來看絕不精緻,但卻有著相對於那個時代的精緻,同樣的,一部文學作品的先進與落後,都必須以那個時代的眼光來看待,這樣鑒賞起來才不至於面對很多後來被抄爛的先行者發出「哈,這玩意兒好在哪裡」的外行感慨。


1. 詩經

其實,若非專門研究《詩經》,很難把它啃完,但我認為,至少將其中名篇(《關雎》、《蒹葭》、《桃夭》等)讀過,則應該是一個中文系學生的義務。

網上常有人配上優美的圖畫,附上詩經的文字,稱讚古人語言的精緻,這其實是場可悲的誤會,詩經的定位是民歌,通俗才是它的骨髓,之所以現代人看起來不明覺厲,不過是因為語言變化,讓現在叫蘆葦的東西,以前有「蒹葭」這麼高大上的名字。「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就是「大老鼠啊,大老鼠啊,別吃我糧食了啊!」因此,拋開詩經嚇人的名相,其背後的內容不應難懂。

2.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的地位,在於它開拓性的變革,這十九首詩定義下的主題、意象乃至體裁,將成為其後數千年中國文學不斷模仿和改編的源泉。

3. 漢魏六朝賦選注

賦同樣不是種好讀的文體,從今人的眼光來看,大多數的賦只是一些你看不懂的辭藻空洞地堆砌,——但之前說過的,鑒賞家必須要學會用時代的眼光來欣賞作品,而華詞麗藻就是漢人眼中的美妙。因此,雖然《子虛賦》真的很不好看,但建議還是耐著性子把它讀完。從循序漸進地角度而言,江淹的《別賦》、曹植的《洛神賦》比較具有當代人的可讀性,可以作為入手讀物。

4. 唐詩宋詞

我對唐詩宋詞的讀本無獨到見解,唐詩三百首這類總集也看過,稼軒長短句這類別集也看過,總之,仍是建議從名篇下手,先摒除自己心中成見,各派各家看完再說(我以前很不喜歡辛棄疾的詞,但看多了反而成了他的粉。)

另外,王力的《詩詞格律》可以一併做參考讀物,當你學著去寫一寫古體詩詞,你才會真正發覺古人的才思是多麼的牛逼。

5. 吳楚才、吳調侯《古文觀止》

我認為古文入門的最佳讀物,沒有之一,畢竟是清朝人私塾用的古文教材,長盛不衰。《古文觀止》不短,大約有兩百多篇,但建議讀完,畢竟是從先秦一直選到明朝的讀本,吳氏叔侄已是挑了又挑、選了又選,都是古文的經典了。反正有空的時候可以翻一翻,基本上讀完《古文觀止》,文言水平會有質變,除了bug般的上古文還會略有難度,其餘朝代文字讀起來會通順很多。

6. 四大名著+《金瓶梅》

四大名著用的是明清白話,閱讀不應有障礙。四大名著的閱讀順序其實也有講究,如果按照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紅樓夢的順序讀下來,再抽空對比對比《鏡花緣》等其他長十八世紀的長篇小說,你會發現明清小說身上深深地出版文化烙印,與今日的大眾文化、乃至網路文字生產有某種弔詭的相似性。《三國》奠定的小說結構格局,在《水滸》、《西遊》、《金瓶梅》和《紅樓夢》間延續和發展著:開頭的楔子、1/2的對稱、2/3的反轉、十回為單位的分節……


第三.現代文學

1. 魯迅《吶喊》、《彷徨》

這個應該無需解釋。對於現代文學而言,儘管魯迅是個研究爛了的名字,《狂人日記》是篇論文多到跟魯迅全集差不多的小說,但魯迅就是現代文學的開始,如果沒有讀過,那你繞不過去的。


魯迅以下,則現代文學的必讀書會有和現代思想史相類似的整理難度——沒有哪個作家會格外的非讀不可,也沒有哪個作家會格外的可以遺忘。因此,我仍會列下些許篇章,作為現代文學發展脈絡上我讀過、且認為重要的篇目,但完全可以有更有拓展性、或是更有選擇性的閱讀方式。


巴金《家春秋》;老舍《茶館》、《駱駝祥子》;郁達夫《沉淪》;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曹禺《雷雨》;沈從文《邊城》;蕭紅《生死場》;錢鍾書《圍城》;新感覺派《上海的狐步舞》;張愛玲《傾城之戀》;王安憶《長恨歌》;阿城《棋王》;余華《活著》、《現實一種》;莫言《酒國》……(我知道我作者和作品漏得有點多,大家意會就好了)


與現代思想的部分相似,其實真正在大學中要研究某種流派或作者,上面的書單是遠遠不夠的,比如丁玲,你簡直難以相信後來那個《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作者早年會有《莎菲女士的日記》這麼讓人羞澀的作品。同時,要研究現代文學,李歐梵、王德威等人的論文也勢必要讀來參考。這類書單上課上著上著也就讀完了,因此在此也不特意指出。


第四. 歷史

文史哲,史可能是我讀得最少的一類書籍。因此可推薦的也不多:

1. 錢穆《國史大綱》

在我為數不多的大學歷史學習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歷史觀轉變,是從對歷史事件的斤斤計較到對歷史現象進行研究討論的轉身。錢穆的《國史大綱》正是以歷史現象為單位、兼顧歷史事件的普及型讀物。

2. 黃仁宇《萬里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似乎是一部被推薦爛了的書,但我不得不強調一下,這本書對歷史的理解絕對是一種足夠開拓性的視角。《萬曆十五年》既是一部明史片段,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治史方法,所謂「大歷史觀」。這本書的英文版叫《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即從不同歷史大事的微末之事切入,最終匯總成一種獨到的歷史乃至文化現象的觀察。因此,不論對明史是否感興趣,我認為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3、4:司馬遷《史記》,紀昀等《四庫全書·史部總序》


上兩本作為我對現代史學的入門讀物,則《史記》和《史部總序》是我認為傳統史學中最宜優先接觸的文字。


《史記》作為正史典範,至少應挑選些許感興趣的人物,通覽其傳記,以知所謂正史的面貌。而《史部總序》則是一篇不長的文字,由清代館臣完成對中國傳統史學的總結,簡明扼要,而要方便讀者自行發散。再抽空讀讀《正史類序》、《編年類序》、《紀事本末類序》,則更能見微知著,大有裨益。

第五. 小學和其他


小學者,文字、音韻、訓詁也,同樣是大學中文的一個重要分支,我認為也同樣值得了解。下面列舉的都是工具書,字典、韻書的性質,將它們讀完不太現實,但翻閱一二,知道它們張什麼樣子、什麼體例、如何構思,則似乎仍算是一個本科生的分內之事。


文字則《說文解字序》

在《說文解字》最後,說明了許慎眼中中國文字的傳承脈絡,以及六書的相關說法。

音韻則宜翻閱《切韻》、《廣韻》、《中原音韻》等韻書,古人沒有漢語拼音,如何記載其語音知識盡在其中。若有志研究音韻,則這幾本更應翻得爛熟。


訓詁則《爾雅》。《爾雅》以字典出身,得列於十三經之中,也算是功德圓滿。《爾雅》是讀詩經很重要的訓詁材料,詩經中很多名詞解釋皆在《爾雅》能找到答案,可以邊讀詩經,邊翻翻爾雅。若無此機會,至少翻翻《爾雅》目錄,看看其凡例格式,有所見識。


謝邀,一起加油吧。
語言學閱讀書目
《語言學史概要》岑麟祥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
《語言論》 高名凱 商務印書局 1995
《語言與思維關係新探》 伍鐵平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現代語言學》 趙世開 知識出版社 1983
《歷史語言》 徐通鏘 商務印書局 1991
《西方學語言學著篇選讀》 胡楊明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
《語義論》 石安石 商務印書局 1993
《語義學導論》 賈彥德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
《社會語言學導論》 陳松岑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心理語言學》 桂詩春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5
《普通語言學教程》 索緒爾 商務印書局 1980
《語言論》布龍菲爾德 商務印書館 1980
《語言學基礎理論》 岑運強主編 每章後開的參考書


古代漢語閱讀書目
《馬氏文通讀本》 呂叔湘 王海~ 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何樂士等 北京出版社 1985
《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俞樾等 中華書局 1956
《漢語文言修辭學》 楊樹達 中華書局 1980
《古音概說》 李新魁 北京出版社 1986
《古韻通曉》 李復華 何久盈
《古文字初階》 李學勤 中華書局 1985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 鄒曉麗 北京出版社 1990
《中國文字學》 唐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古代漢語詞義通論》 高守綱 語文出版社 1994
《訓詁學概論》 齊佩 中華書局 1984
《訓詁學原理》 王寧 國際廣播電台出版社 1996
《經書淺談》 楊伯峻主編 中華書局 1984
《文言文閱讀基本能力培養》 王寧 學苑出版社 1990


現代漢語閱讀書目
《現代漢語》 黃伯榮 廖序東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現代漢語》 錢乃榮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丁聲樹等著 商務印書館 1963
《語法講義》 朱德熙 商務印書館 1982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呂叔湘著 商務印書館 1979
《現代漢語八百詞》 呂叔湘主編 商務印書館 1980
《現代漢語修辭學》 張弓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3
《實用漢語修辭》 姚殿芳 潘兆明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
《現代漢語辭彙概要》 武占坤 王勤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現代漢語辭彙》 符維青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文字學概要》 裘錫圭著 商務印書館 1988
《漢字學》 王鳳陽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
《現代漢字學》 高學鶯 范可育 費錦昌編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語音常識》 董少文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64
《語音學教程》 林燾 王理嘉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文藝理論閱讀書目
【中國古代部分】
《毛詩序》 《文心雕龍》 劉勰 《文賦》 陸機
《詩品》 鍾嶸 《送孟東野序》 韓愈 《詩品》 司空圖
《六一詩話》 歐陽修 《滄浪詩話》 嚴羽 《童心說》 李贄
《原詩》 葉燮 《藝概》 劉熙載 《人間詞話》 王國維
《中國歷代文論選》上、中、下 郭紹虞 中華書局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中、下 王運熙 顧易生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美學史》第一、二、三卷 李澤厚 劉綱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現當代部分】
《毛澤東論文藝》 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迅論文藝》 人民文學出版社
《周揚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詩論》 朱光潛 人民文學出版社
《美學與意境》 宗白華 人民出版社
《黃葯眠文藝論文選集》 黃葯眠 北京市范大學出版社
《胡風評論集》上、中、下 人民出版社
《論藝靈》 錢鍾書 中華書局
《論紅樓夢》 何其芳 見《何其芳選集》第二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審美論》 王昭聞 人民出版社
《文學沉思錄》 王元化 上海文藝出版社
《美學論集》 李澤厚 上海文藝出版社
《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上、下 北京市范大學文藝理論教研室編 春風文藝出版社
《文學理論教程》 童慶炳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部分】
《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一、二、三、四 人民文學出版社
《列寧論文學與藝術》 人民文學出版社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人們文學出版社
《詩學 詩藝》 亞里士多德 賀拉斯 人民文學出版社
《美學》第一、二、三卷 黑格爾 商務印書館
《判斷力的批判》上、下 康德 商務印書館
《美育書簡》 席勒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狄德羅美學論文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
《歌德談話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
《雨果論文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爾扎克論文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 人民文學出版社
《藝術哲學》 丹納 人民文學出版社
《別林斯基選集》第一、二、三卷 上海譯文出版社
《藝術論》 列夫托爾斯泰 人民文學出版社
《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選》一、二 人民出版社
《高爾基論文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
《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 人民社會科學出版社
《文學批評原理》 瑞恰慈 百花州文藝出版社
《艾略特文學論文選》 百花州文藝出版社
《鏡與燈》 艾布拉姆斯 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學理論》 韋勒克 沃倫 三聯書店
《巴赫金文論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 北京大學美學教研室編 中華書局
《西方美學史》上、下 朱光潛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古典文學閱讀書目
一、先秦兩漢文學
《詩集傳》 朱熹 《詩經選》 余冠英
《楚辭補註》 洪興祖 《楚辭選》 聶石樵
《左傳集解》 杜預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國語》 韋昭 《戰國策校注》 繆文遠
《戰國策選注》 牛鴻恩 《論語譯註》 楊伯峻
《孟子譯註》 楊伯峻 《莊子譯註》 《荀子注》
《韓非子集解》 陳奇猷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資言 《史記選注集評》 韓兆琦
《樂書補註》 王先謙 《樂府詩集》 余冠英
《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 《漢魏六朝賦選》 瞿蛻園
《漢代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溥
《昭明文選》 蕭統 《樂府詩集》 郭茂倩

二、魏晉南北朝唐宋部分
《曹操集校注》 趙幼文 《阮籍集校注》 陳伯君
《嵇康集校注》 戴明揚 《陶淵明集》 逯欽立
《謝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世說新語校箋》 徐震~
《顏氏家訓集解》 王利器 《王梵志詩校注》 項楚
《王右丞集箋注》 趙殿成 《李白集校注》 瞿蛻園 朱金城
《李白選集》 郁賢皓 《杜詩鏡銓》 楊倫
《杜甫選集》 鄧魁英 聶石樵 《高適詩集編年箋注》 劉開揚
《岑參集校注》 陳鐵民 侯忠義 《韓昌黎詩系年集釋》 錢仲聯
《韓昌黎文集校注》 馬其昶 《白居易選集》 王汝弼
《李賀詩歌集注》 王琦等 《杜牧詩選》 繆鉞
《李商隱詩歌集注》 劉學鍇 《李商隱選集》 周振甫
《唐人小說》 汪辟疆 《唐宋傳奇選》 張友鶴
《敦煌變文選注》 項楚 《敦煌文學作品選》 周紹良
《宋詩選注》 錢鍾書 《唐宋詞選釋》 俞伯平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朱東潤 《歐陽修選集》 陳新 杜維沫
《樂章集校注》 薛瑞生 《王荊文公詩箋注》 李壁
《蘇軾選集》 王水照 《東坡樂府箋》 龍榆生
《黃庭堅詩選》 潘伯鷹 《淮海居士長短句》 許培均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學初 《楊萬里選集》 周汝昌
《劍南詩稿校注》 錢仲聯 《陸遊選集》 朱東潤
《范成大詩選》 周汝昌 《稼軒詞編年箋注》 鄧廣銘
《姜白石詞編年箋注》 夏承燾 《唐宋文舉要》 高步瀛

《中國中古文學史》 劉師培 《中古文學史論》 王瑤
《中古文學系年》 陸侃如 《八代詩史》 葛曉音
《唐詩雜論》 聞一多 《唐詩綜論》 林庚
《唐才子傳校箋》 傅璇琮 《李白詩文系年》 詹瑛
《杜甫傳》 馮至 《白居易》 花房英樹
《元白計箋證稿》 陳寅恪 《唐宋詞通論》 吳熊和
《宋詞四考》 唐圭璋 《敦煌文學叢考》 項楚
《唐前志怪小說史》 李劍國 《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 李劍國
《教坊記箋訂》 任半塘 《唐聲詩》 任半塘
《唐戲弄》 任半塘 《唐宋詩人年譜》 夏承燾
《梅堯臣傳》 朱東潤 《蘇東坡傳》 林語堂
《陸遊研究》 朱東潤 《宋詩概說》 吉川幸次郎
《話本小說概論》 胡士瑩

三、元代
《中國文學史 宋元》 鄧魁英主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遼金元文學史》 吳梅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
《元代文學史》 鄧紹基主編 上海文學出版社 1991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 上海戲劇出版社 1957
《元人雜劇概說》 【日本】青木正兒 隋樹森譯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7
《元雜劇研究》 【日本】吉川幸次郎 鄭清茂譯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0
《元劇斟疑》 嚴敦易 中華書局 1960
《元雜劇史稿》 李春祥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9
《元曲家考略》 孫楷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元代雜劇全目》 傅惜華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7
《元雜劇論集》 李修生主編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5
《元代雜劇藝術》 徐扶明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1
《元雜劇概論》 徐金榜 齊魯書社 1986
《中國歷代詩歌選》(下編二) 林庚 馮沅君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中國歷代散文選》(下冊) 劉盼遂 郭預衡主編 北京出版社 1980
(按以上兩種,僅讀其中的元代詩文作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元明部分) 郭預衡主編 湖南出版社 1996
《全金元詞》 唐圭璋編 中華書局 1979
《中國戲曲選》(上、下) 王季思主編 上海文學出版社 1986
《中國古典十大悲劇集》 王季思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中國古典十大喜劇集》 王季思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中國古典十大悲喜劇集》 郭漢城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
(按以上三種,僅讀其中的元代戲曲作品)
《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 徐沁君 中華書局 1980
《元曲選》 臧~循編、隋樹森校 中華書局 1979
《元曲選外編》 隋樹森編 中華書局 1980
《元人雜劇選》 顧肇倉選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元雜劇選注》 王季思等選注 北京出版社 1980
《關漢卿全集校注》 王學奇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關漢卿研究資料》 李漢秋、袁有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西廂記》 王實甫 王季思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錢南揚校注 中華書局 1979
《元本琵琶記校注》 高明 錢南揚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琵琶記資料彙編》 侯百朋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9
《宋元四大戲文讀本》 俞為民校注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8
《全元散曲》 隋樹森編 中華書局 1981
《元散曲選注》 王季思等 北京出版社 1981
《錄鬼簿(外四種)》 鍾嗣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四、明清文學
(帶△號者為精讀書目)
△《中國文學史》(四) 游國恩等主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中國文學史 明清近代》 張俊主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明清文學史》 唐富齡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 郭英德 北京三聯書店 1991
《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 廖可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清代文學史》 韓石秋 台灣高雄百成書店 1973
△《中國歷代文論選》(三、四) 郭紹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明代文學批評史》 袁震宇 劉明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清代文學評論史》 【日本】青木正兒著 楊鐵嬰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
《清人詩論研究》 王英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6
△《中國散文簡史》 郭育衡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明清詩文研究資料集》(上、下) 錢仲聯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清詩史》 朱則傑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
《清詞史》 嚴迪昌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0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2
《中國古典小說史》 楊義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話本小說概論》 胡士瑩 中華書局 1980
△《中國古典小說導論》 【美】夏志清著 胡益民等譯 安徽文藝出版社
《明清小說》 唐子恆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2
《中國四大小說之研究》 趙聰 香港語林出版社 1964
△《明代小說四大奇書》 【美】浦安迪著 沈亨壽譯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3
《清代小說》 李漢秋 胡益民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
《中國小說批評史略》 方正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王先霈 周偉民 花城出版社 1988
《中國近代戲曲史》 【日】青木正兒著 王古魚譯 作家出版社 1958
《中國戲曲通史》(中、下) 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8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余秋雨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明清傳奇概論》 朱承朴、曾慶全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8
△《明清文化傳奇研究》 郭英德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出版社 1992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 譚帆、陸煒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中國歷代詩歌選》(下編二) 林庚、馮沅君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中國歷代散文選》(下冊) 劉盼遂 郭育衡主編 北京出版社 1980
(按以上兩種,僅讀其中的明清詩文作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元明部分、清及近代部分) 郭育衡主編 湖南出版社 1996
△《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
《三國演義資料彙編》 朱一玄 劉毓忱編 天津百花出版社 1983
△《水滸全傳》 施耐庵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4
《金聖嘆七十一回本水滸傳》 影印本
《水滸資料彙編》 馬蹄疾編 中華書局 1980
《水滸傳資料彙編》 朱一玄 劉毓忱編 天津百花出版社 1984
△《西遊記》 吳承恩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5
《吳承恩年譜》 蘇興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西遊記研究資料》 劉蔭柏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金瓶梅詞話》 蘭陵笑笑生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金瓶梅資料彙編》 朱一玄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5
《金瓶梅資料彙編》 黃霖編 中華書局 1987
△《古今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馮夢龍 通行本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通行本
《三言兩拍資料》(上、下) 譚正璧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無聲戲》 李漁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
△《十二樓》 李漁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李漁全集》(十九、二十卷)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李漁評傳》 肖榮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 蒲志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蒲松齡年譜》 路大荒 齊魯書社 1980
《聊齋志異資料彙編》 朱一玄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儒林外史》 吳敬梓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 何澤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紅樓夢》 曹雪芹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
《紅樓夢》 曹雪芹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1
《紅樓夢書錄》 一粟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紅樓夢卷》 一粟編 中華書局 1963
《紅樓夢資料彙編》 朱一玄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5
△《中國戲曲選》(上、下) 王季思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中國古典十大悲劇集》 王季思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中國古典十大喜劇集》 王季思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中國古典十大悲喜劇集》 郭漢城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
(按以上三種,僅讀其中的明清戲曲作品)
△《牡丹亭》 唐顯祖 許朔方 楊笑梅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湯顯祖戲曲集》(上、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湯顯祖年譜》 徐朔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 毛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長生殿》 洪昇 許朔方校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
《洪昇年譜》 章培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桃花扇》 孔尚任 王季思等校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
《晚明曲家年譜》(三卷本) 徐朔方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明清史》 李洵 人民出版社 1956
《明史》(上、下) 湯綱 南炳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991
《明史新編》 傅衣凌等 人民出版社 1993
《萬曆十五年》 【美】黃仁宇 中華書局 1982
《明末清初的學風》 謝國禎 人民出版社 1982
《明清史講義》 孟森 中華書局 1981
《清代通史》 蕭一山 中華書局 1986
△《清史簡述》 鄭天挺 中華書局 1980
《宋明理學史》(下) 侯外廬等 人民出版社 1987
《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 侯外史等 人民出版社 1956
《明清實學思潮史》 陳鼓應主編 齊魯書社 1989
《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朱維錚校注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5


外國文學閱讀書目
一、東方文學部分
【古巴比倫】
《世界第一部史詩――吉爾伽美什》 趙樂生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1
《聖經·舊約》 見《新舊約全書》 中國基督教協會

【古代阿拉伯】
《古蘭經韻譯》 林松譯 中央民族出版社 1983
《一千零一夜》(納訓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1984

【波斯-伊朗】
《卡不斯教誨錄》 昂蘇爾·馬阿里著 張暉譯 商務印書館 1990
《鬱金香集·波斯古典詩選》 潘慶齡譯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3
《波斯古代詩選》 張鴻豐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
《雷莉與馬傑農》 內扎米著 張鴻豐譯 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 1984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薔薇園》 薩迪著 水建馥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哈菲茲詩選》 刊秉順譯 外國文學出版社 1981

【朝鮮】
《春香傳》 李根全、吳山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日本】
《古事記》 周啟明譯 人民出版社 1963
《萬葉集》 楊烈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源氏物語》 紫式部著 豐子愷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1983
《平家物語》 周啟明 申非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
《五重塔》 幸田露伴著 文傑若譯 灕江出版社 1987
《二葉亭四迷小說集》 二葉亭四迷著 石堅白 秦柯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舞姬》(見同名小說集) 森歐外著 隋玉林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88
《青梅竹馬》 見《外國中篇小說選》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62或見《外國中篇小說選》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棉被》 田山花袋著 黃鳳英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78
《我是貓》 於雷譯 譯林出版社 1993
或劉振瀛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4
《哥兒》(另收《玻璃門內》等) 劉振瀛 吳樹文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哥兒·草枕》 夏目漱石著 陳德文譯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86
《心》 夏目漱石著 張正立等譯見《夏目漱石小說選》下亦有單行本
《芥川龍之介小說選》 文潔若等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舞女》(小說集) 永井荷風著 謝廷庄等譯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3
《文身》 谷崎潤一郎著 郭振乾譯 見《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唯美主義》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3
《春琴傳》 谷崎潤一郎著 張進等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痴人之愛》 谷崎潤一郎著 郭來舜 戴粲之譯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8
《花的圓舞曲》(小說集) 川端康成著 王育林等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川端康成小說選》 葉渭渠 唐月梅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雪國·千鶴·古都》 川端康成著 高慧勤譯 灕江出版社 1985
《睡美人》 川端康成著 王向遠譯 見同名小說集 北師大出版社 1993
《金閣寺》 三島由紀夫著 唐月梅譯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6
《喪失為人資格》 太宰治著 王向遠譯 見同名小說集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斜陽》 太宰治著 張嘉林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1
《假面的告白》 三島由紀夫著 王向遠譯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人性的證明》 森村誠一著 王智新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78
《雁寺》 水上勉著 何平等譯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82
《越前竹偶》 水上勉著 吳樹文譯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
《沙女》 安部公房著 于振領譯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6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全五冊:《性的人》、《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有足球隊》、《廣島
札記》、《死者的奢華》) 葉渭渠主編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4
《日本短篇小說選》 高慧勤編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日本當代短篇小說選》(一、二輯)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2
【泰國】
《畫中情思》 西巫拉拍著 邢慧如等譯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2

【印度尼西亞】
《虎!虎!》 莫赫塔爾·盧比斯著 羽飛 張志榮譯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時間》、《萬國之子》、《足跡》 普拉迪亞·安南 達·杜爾著 北大東語系譯 北大出
版社 1982-1989
【印度】
《羅摩衍那》 蟻垤著 季羨林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1984
《臘瑪延那·瑪哈帕拉達》 孫用民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雲使》 伽梨陀娑著 見《印度古詩選》 金克木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沙恭達羅》 迦梨陀羅著 季羨林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小泥車》 首陀羅迦著 吳曉玲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
《五卷書》 季羨林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佛本生故事選》 郭良、黃寶生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百喻經譯註》 容生譯註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毒樹》 般吉姆著 石真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秘密組織――道路社》 薩伊特著 劉國楠 劉安武譯 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 1985
《飢餓的石頭》(短篇小說集) 泰戈爾著 倪培耕譯 灕江出版社 1983
《吉檀迦利·園丁集》 泰戈爾著 冰心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新月集·飛鳥集》 泰戈爾著 鄭振鐸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戈拉》 泰戈爾著 劉壽康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
《泰戈爾作品集》十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1/1988
《戈丹》 普列姆昌德著 嚴紹端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1978

【巴基斯坦】
《相會》 米哈伊爾·努埃曼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1
《先知·沙與沫》 紀伯倫著 冰心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淚與笑》 紀伯倫著 朱威列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4/1986
《折斷的翅膀》 紀伯倫著 朱威列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6

【埃及】
《鷸鳥聲聲》 塔哈·候賽因著 白永等譯 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4
《台木爾短篇小說選》 郅溥浩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6
《洞中人》 陶菲格·哈基姆著 張景波譯 《外國文學》月刊 1986
《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三部曲 納吉布·馬哈福茲著 朱凱、李唯中、李振中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街魂》 納吉布·馬哈福茲著 關偁譯 灕江出版社 1991
《平民史詩》 納吉布·馬哈福茲著 李唯中等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黑非洲】
《移居北方的時期》 塔依卜·薩利赫著 李占經譯 外國文學出版社 1983
《獅子與寶石》(作品集) 索因卡著 邵殿生等譯 灕江出版社 1990
《大河兩岸》 詹姆斯·恩古吉著 蔡臨祥譯 外國文學出版社 1988

【綜合集·綜合參考】
《東方文學簡史》(修訂本) 陶德臻主編 北京出版社 1990
《東方文學史論》 王向遠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
《外國文學史綱要》 陳惇、何乃英主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

二、歐美文學部分
【作品部分】(儘可能採用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灕江出版社譯本)
斯威布 《希臘的神話和傳說》上、下 《伊索寓言》、《伊利昂紀》、《奧德修紀》
奧維德 《變形記》、《埃斯庫羅斯劇作選》、《索福克勒斯劇作選》、《歐里庇得斯劇作選》
維吉爾 《埃涅阿斯紀》
薄伽丘 《十日談》
蒙田 《隨筆錄》、《小癩子》
賽萬提斯 《堂吉訶德》
拉伯雷 《巨人傳》
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李爾王》、《奧塞羅》、《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亨利四世》
彌爾頓 《失樂園》
莫里哀 《偽君子》、《恨世者》、《慳吝人》
笛福 《魯濱遜漂流記》
斯威夫特 《格里佛遊記》
菲爾丁 《湯姆·瓊斯》
福爾泰 《老實人》
盧梭 《懺悔錄》、《新愛洛伊斯》
歌德 《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威廉·麥斯特的
漫遊時代》
席勒 《陰謀與愛情》、《拜倫詩選》、《雪萊詩選》、《濟慈詩選》、《華茲華斯詩選》、《柯爾律治詩選》、《裴多菲詩選》、《普希金抒情詩選》、《海涅詩選》、《涅克拉索夫詩選》、《葉賽寧詩選》、《馬雅可夫斯基詩選》、《里爾克抒情詩選》、《草葉集》
司各特 《艾凡赫》
雨果 《悲慘世界》
普希金 《上尉的女兒》、《葉甫蓋尼·奧涅金》、《別爾金小說集》
司湯達 《紅與黑》、《巴馬修道院》
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
小仲馬 《茶花女》
薩克雷 《名利場》
勃朗蒂姐妹 《簡·愛》、《呼嘯山莊》
奧斯丁 《傲慢與偏見》、《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
霍桑 《紅字》
麥爾維爾 《白鯨》
愛倫·坡 《愛倫·坡短篇小說集》
莫泊桑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歐·亨利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契訶夫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
果戈理 《死魂靈》
萊蒙托夫 《當代英雄》
法捷耶夫 《毀滅》
岡察洛夫 《奧勃洛莫夫》
屠格涅夫 《父與子》、《前夜》、《獵人筆記》、《青年近衛軍》
高爾基 《母親》
奧斯特洛夫斯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肖洛霍夫 《靜靜的頓河》
巴爾扎克 《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幻滅》
福樓拜 《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老古玩店》、《小杜麗》、《荒涼山莊》、《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遠大前程》
托斯陀也夫斯基 《白痴》、《死屋手記》、《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
左拉 《小酒店》、《萌芽》
哈代 《苔絲》、《無名的裘德》、《卡斯特橋市長》
易卜生 《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
蕭伯納 《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巴巴拉少校》
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戰爭與和平》
馬克·吐溫 《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王爾德 《道林·格雷的畫像》、《理想的丈夫》
海特林克 《青鳥》、《夢劇》
伏尼契 《牛虻》
喬萬尼奧里 《斯巴達克思》
傑克·倫敦 《馬丁·伊登》
顯克微支 《火與劍》
卡夫卡 《城堡》、《審判》、《卡夫卡短篇小說選》
黑塞 《荒原狼》
托馬斯·曼 《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
雷馬克 《西線無戰事》
高爾斯華綏 《福爾賽世家》
福斯特 《印度之行》
康拉德 《黑暗的中心》
勞倫斯 《兒子與情人》、《戀愛中的女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沃爾芙 《到燈塔去》、《海浪》
喬伊斯 《都柏林人》、《一個藝術家青年時代的畫像》、《尤利西斯》
艾略特 《荒原》、《四個四重奏》
普魯斯特 《追憶逝水流年》
紀德 《偽幣製造犯》
索爾仁尼琴 《癌病房》、《古拉格群島》
帕斯捷爾納克 《日瓦格醫生》
艾特瑪托夫 《一日長於百年》、《死刑台》
邦達列夫 《女演員之死》
福爾斯 《法國中尉的女兒》
布爾加可夫 《大師和瑪格麗特》
海明威 《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海明威短篇小說選》
福克納 《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福克納中短篇小說選》
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
斯坦貝克 《憤怒的葡萄》
索爾·貝婁 《洪堡的禮物》
約翰·巴思 《迷失在遊樂場中》
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
博爾赫斯 《交叉小徑的花園》
貝克特 《等待戈多》
海勒 《二十二條軍規》
德萊塞 《美國的悲劇》
羅曼·羅蘭 《約翰·克利斯朵夫》
薩特 《噁心》
加繆 《鼠疫》
波德萊爾 《惡之花》
奧尼爾 《毛猿》

《意象派詩選》
《美國現代詩選》
《世界短篇小說精品文庫》 歐美部分 海峽出版社
《蘇聯當代文學作品選》(上、中、下) 北師大出版社
《現代派作品選》 上海文藝出版社
《後現代主義名作譯叢》 北師大出版社

【文學史部分】
《歐洲文學史》(上、下)
《外國文學史》(歐美卷)

【文學批評部分】
《外國文學研究集刊》(各輯) 社會科學出版社
《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各卷) 各出版社
《西方文學思潮論叢》
民俗學、民間文藝學閱讀書目
《鍾敬文學術論著選集》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下二冊)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1985
《中國神話史》、《古神話選釋》 袁珂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7
《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二冊) 馬倡儀編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4
《比較故事學》 劉宋華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5
《中國歌謠》 朱自清 作家出版社 1957
《吳越民間信仰民俗――吳越地區民間信仰與民間文藝關係的考察與研究》 姜彬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
《中國民俗學》 烏丙安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5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 張紫晨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 羅伯特·F·墨菲 商務印書館 1991
《世界民俗學》 鄧迪斯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0
《傳說論》 柳田國男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5
《文化人類學》 林惠祥 商務印書館 1991 第二版
《中國的宗教與戲劇》 田仲一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文化、權力與國家――1990-1942年的華北農村》 杜贊奇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
《鄉土中國》 費孝通 三聯書店 1985


中國現代文學閱讀書目
【文學史著作】(帶△的為必讀書目)
△《中國現代文學史》 郭志剛、孫中田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史》 朱金順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錢理群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 唐弢
《中國新文學史》 司馬長風著
《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 嚴家炎

【文學運動史料】
△《文學運動史料選》(五冊) 上海教育出版社(在通讀基礎上,根據文學史教材精讀其中的一些篇目)
【作品】(均為必讀,帶△為篇目,其餘為書目)
魯迅 《吶喊》、《野草》、《朝花夕拾》、《墳》、《故事新編》
郭沫若 《女神》、《屈原》
郁達夫 △《沉淪》、△《薄奠》、△《春天沉醉的晚上》△《遲桂花》
葉紹鈞 《倪煥之》、△《潘先生在難中》
胡適 《嘗試集》、△《終身大事》
聞一多 △《紅燭》、△《死水》、△《夜歌》
徐志摩 △《再別康橋》、△《海韻》、△《沙揚娜拉》
李金髮 △《棄婦》
馮至 △《我是一條小河》、《狂風中》
周作人 △《烏篷船》、△《故鄉的野菜》、△《蒼蠅》、△《北京的茶食》、△《初惡》、△《若子的病》
朱自清 △《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
冰心 《寄小讀者》、△《超人》、△《兩個家庭》
盧隱 《海濱故人》
許地山 △《綴網勞蛛》、△《命命鳥》、《商人婦》
王統照 △《微笑》、△《沉思》
矛盾 《子夜》、△《春蠶》、△《林家鋪子》
老舍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兒》
巴金 《家》、《寒冷》
李劼人 《死水微瀾》
沈從文 △《邊城》、△《蕭蕭》、△《八駿圖》、△《丈夫》
施蟄存 △《梅雨之夕》、△《石秀》
穆時英 △《上海的狐步舞》、△《夜總會裡的五個人》
曹禺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田漢 △《獲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名優之死》
洪深 《趙閻王》、《五奎橋》
夏衍 《上海屋檐下》
李健吾 《這不過是春天》
歐陽予倩 △《潑婦》、《潘金蓮》
丁西林 △《一隻馬蜂》、△《壓迫》
戴望舒 △《雨巷》、△《我的記憶》、△《獄中題壁》
臧克家 △《難民》、△《老馬》、△《生活的零度》
殷夫 《血字》
柔石 《二月》、△《為奴隸的母親》
張天翼 △《包氏父子》、△《華威先生》、《砥柱》
沙汀 △《在其香居茶館裡》、△《防空》、△《淘金記》
路翎 《財主的兒女們》
張愛玲 《傳奇》
錢鍾書 《圍城》
艾蕪 《三峽中》、△《人生哲學的一課》
徐訏 《風蕭蕭》
蘇青 《結婚十年》
艾青 △《北方》、△《手推車》、△《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陽》、△《黎明的通知》、△《乞丐》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孫犁 △《荷花澱》、△《蘆花盪》、△《囑咐》、△《鍾》、△《「藏」》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周立波 《暴風驟雨》
歐陽山 《高幹大》
柳青 《種穀記》
賀敬之等 《白毛女》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
阮章競 △《漳河水》
梁實秋 《雅舍小品》
【作品部分中的詩歌、散文、短篇小說和獨幕劇絕大部分可以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短
篇小說選》(四冊)、《散文選》(四冊)、《獨幕劇選》(2冊)和《新詩選》(三冊)中見
到】


中國當代文學閱讀書目
李凖 《李雙雙小傳》
秦兆陽 《農村散記》
蕭軍 《五同的礦山》
陸柱國 《上甘嶺》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
趙樹理 《登記》、《鍛煉鍛煉》
周立波 《山鄉巨變》
孫犁 《白洋淀紀事》(集) 《鐵木前傳》(單本)
峻青 《黎明的河邊》(集)
王願堅 《黨費》
茹志娟 《百荷花》(集)
趙樹理 《趙樹理小說選》(集)
蕭也牧 《我們夫婦之間》
馬烽 《我的第一個上級》(集) 《彭成貴老漢》(集)
路翎 《窪地上的「戰役」》
王蒙 《組織部來的年輕人》※
李國文 《改選》※
鄧友梅 《在懸崖上》※
宗璞 《紅豆》※
陸文夫 《小巷深處》※
(注:以上文章帶※的,收入《重放的鮮花》,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5月版)
羅廣斌、楊益言 《紅岩》
梁斌 《紅旗譜》
歐陽山 《三家巷》
楊沫 《青春之歌》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
柳青 《創業史》
瑪拉沁夫 《茫茫的草原》
古華 《芙蓉鎮》
李准 《黃河東流去》
張煒 《古船》
賈平凹 《浮躁》
張抗抗 《隱形伴侶》
鐵凝 《玫瑰門》
楊絳 《洗澡》
唐浩成 《曾國藩》
路遙 《平凡的世界》
周梅森 《人間正道》

【短篇·新時期】
劉心武 《班主任》(人民文學77.1)
盧新華 《傷痕》(文匯報 78.8.11)
茹志娟 《剪輯錯了的故事》(人民文學 79.2)
高曉聲 《李順大造房》(雨花 79.7) 《陳央生上城》(人民文學 80.2)
方之 《內奸》(北京文學 79.2)
張弦 《記憶》(人民文學 79.4) 《掙不斷的紅絲線》(上海文學 81.6)
宗璞 《我是誰》(長春 79.12) 《泥沼中的頭顱》(小說導報 85.10)
王蒙 《春之聲》(人民文學 80.5)
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人民文學79.7)
徐懷中 《西線軼事》(人民文學 80.1)
何士光 《鄉場上》(人民文學 80.8)
鄧剛 《陣痛》(鴨綠江 83.4)
陸文夫 《小販世家》(雨花 80.1) 《圍城》(人民文學83.2)
張潔 《愛,是不能忘記的》(北京文藝 79.11)
汪曾祺 《受戒》(北京文學 80.10) 《異秉》(《汪曾祺短篇小說選》)
古華 《爬滿青藤的木屋》(十月 81.2)
鐵凝 《哦,香雪》(青春文學 82.1)
何立偉 《白色鳥》(人民文學 84.10)
扎西達娃 《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西藏文學 85.1)
殘雪 《山上的小屋》(人民文學 85.7)
陳村 《一天》(上海文學 85.11)
劉恆 《狗日的糧食》(中國 86.9)
諶容 《減去十歲》(人民文學 86.2)
余華 《十八歲出門遠行》(北京文學 87.1)
格非 《褐色鳥群》(鐘山 88.2)
葉兆言 《密月陰影》(青島文學 92.1)
陳染 《嘴唇里的陽光》(收穫 92.5)

【中篇小說·新時期】
馮驥才 《啊!》(收穫 79.6)
諶容 《人到中年》(收穫 80.1) 《獻上一束夜來香》(小說選刊 87.3) 《懶得離婚》(解放軍文藝 88.6)
張一弓 《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收穫 80.1)
葉蔚林 《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芙蓉 80.3)
王蒙 《蝴蝶》(十月 80.4)
鄧友梅 《那五》(北京文學 82.4)
路遙 《人生》(收穫 82.3)
王安憶 《流逝》(鐘山 82.6)
陸文夫 《美食家》(收穫 83.1)
何城 《棋王》(上海文學 84.7)
鄧剛 《迷人的海》(上海文學 83.5)
賈平凹 《臘月·正月》(十月 84.4)
王潤滋 《魯班的子孫》(文匯月刊 83.8)
王兆軍 《拂曉前的葬禮》(鐘山 84.5)
張辛欣、桑曄 《北京人》(收穫 85.1)
莫言 《透明的紅蘿蔔》(中國作家 85.2)
韓少功 《爸爸爸》(人民文學 85.6)
王安憶 《小鮑庄》(中國作家 85.2)
朱蘇進 《第三隻眼》(小說選刊 86.9)
莫言 《紅高粱》(人民文學 86.3)
池莉 《煩惱人生》(小說選刊87.11)
王朔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啄木鳥 86.2)
方方 《風景》(小說選刊 88.1)
喬良 《靈旗》(解放軍文藝 86.10)
劉恆 《伏羲伏羲》(北京文學 88.3)
余華 《河邊的錯誤》(鐘山 88.1)
葉兆言 《棗樹的故事》(收穫 88.2)
劉震雲 《單位》(北京文學 89.2) 《一地雞毛》(小說家 91.1)
張賢亮 《綠化樹》
林希 《醜末寅初》(中國作家 92.4)
劉索拉 《你別無選擇》
劉錫慶 《當代小說潮流回顧》(寫作藝術鑒賞叢書六本一套)

三、戲劇詩歌部分
【戲劇】
浙江省《十五貫》整理小組 《十五貫》(崑曲)
戴明倫 《苦吟成戲》(上海文藝出版社 89)
徐棻 《田姐與莊周》(《劇本》1988.4)
老舍 《老舍劇作選》(上海文學出版社 1978)
田漢 《關漢卿》《文成公主》
郭沫若 《郭沫若劇作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曹禺 《膽劍篇》
蘇叔陽 《蘇叔陽劇作選》
高行健 《高行健戲劇集》(群眾出版社)
沙葉新 《耶蘇·孔子·披頭士列儂》(上海文藝出版社 89)
白峰溪 《白峰溪劇作選》(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
崔德志 《報春花》(《劇本》1979.4)
丁一三 《陳毅出山》
沙葉新 《陳毅市長》(《劇本》1980.5)
沙葉新 《假如我是真的》(《上海戲劇》1980.6)
沙葉新 《馬克思秘史》(《十月》1983.3)
馬中駿、賈鴻源 《屋外有熱流》(《劇本》1980.6)
高行健 《車站》(《十月》1983.3)
高行健 《絕對信號》(《十月》1982.5)
劉樹綱 《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劇本》1985.5)
劉樹綱 《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鐘山》1984.1)
陶駿 王哲東 《魔方》(《探索戲劇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6)
王培公 《WM》(我們)(《劇本》1985.9)
劉錦雲 《狗兒爺涅槃》(《劇本》1986.6)
何冀平 《天下第一樓》(《十月》1988.3)
朱曉平 《桑樹坪紀事》(《劇本》1988.4)
戴明倫 《紅白喜事》

【詩歌】
《賀敬之詩選》 賀敬之 山東人民出版社
《郭小川詩選》 郭小川 河北人民出版社
《艾青詩選》 艾青 人民文學出版社
《聞捷詩選》 聞捷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朦朧詩選》 春風文藝出版社
《中國新詩萃》 謝冕、楊匡漢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五人詩選》 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 作家出版社
《第三代詩人探索詩選》 溪萍 文聯出版社
【注】:①凡包含在書目所收各種作品集中的有關短篇作品,不再一一列出篇目;
②帶△號者為重點必讀書目
③資料截止1994年


兒童文學閱讀書目
《兒童文學教程》 浦漫汀 主編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1
《世界兒童文學史概述》 韋葦著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6
《現代兒童文學本體論》 湯銳著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
【中國部分】
1、童話
葉聖陶 《稻草人》(集)、《古代英雄的石像》(集)
張天翼 《大林和小林》、《禿禿大王》、《寶葫蘆的秘密》
包蕾 《豬八戒新傳》
葛翠琳 《野葡萄》
孫幼軍 《小布頭奇遇記》、《怪老頭兒》
鄭淵潔 《皮皮魯全傳》、《舒克和貝塔歷險記》
周銳 《周銳童話選》

2、兒童小說
張天翼 《羅文應的故事》
劉真 《我和小榮》
常新港 《獨船》(集)、《青春的荒草地》
陳丹燕 《女中學生三部曲》
秦文君 《男生賈里》
鄭春華 《紫羅蘭幼兒園》、《貝加的櫻桃班》
沈石溪 《第七條獵狗》(集)、《狼王夢》

3、兒童詩歌
郭風 《小郭在林中寫生》(童話散文詩集)
柯岩 《小迷糊阿姨》(兒童詩集)
金波 《金波兒童詩選》
任溶溶 《給巨人的書》(集)
高洪波 《我喜歡你,狐狸》(集)

4、散文、報告文學
冰心 《三寄小讀者》(兒童書信散文集)
豐子愷 《給我的孩子們》
任大霖 《童年時代的朋友》
喬傳藻 《醉麂》(集)

5、戲劇
任德耀 《馬蘭花》
包蕾 《小熊請客》
老舍 《寶船》

6、科學文藝
方惠珍等 《小蝌蚪找媽媽》
葉永烈 《小靈通漫遊未來》
鄭文光 《飛向人馬座》、《鯊魚偵察兵》

【外國部分】
1、二十世紀以前
⑴童話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列那狐傳奇》(法國)
《格列佛遊記》(英國)
《格林童話》(德)
《安徒生童話》(丹麥)
《愛麗斯漫遊奇境記》(英)
《木偶奇遇記》(義大利)
《普希金童話詩》(俄)
⑵小說
《荒島探寶記》(英)
《霧都孤兒》(英國)
《氣球上的五星期》(法國)
《湯姆·索亞歷險記》(美國)

2、二十世紀以來
⑴童話
《尼爾斯騎鵝旅遊記》(瑞典)
《小飛人三部曲》(瑞典)
《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挪威)
《魔法師的帽子》(芬蘭)
⑵小說
《兩個小路特》
《淘氣包愛彌爾》
《阿列克辛兒童小說選》
《藍色海豚島》
《狼王洛波》
《我是跑馬場的老闆》
《諾索夫兒童小說選》(俄)
⑶詩歌散文
《新月集》
《一個孩子的詩園》
《小銀兒和我》(西班牙)


寫作學閱讀書目
《創作技巧學》 李保初 內蒙教育出版社 1993
《創作知行集》 李保初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3
《寫的智慧》(內分:《現代寫作學》、《寫作生長論》、《寫作行為論》、《寫作文化論》、《現代寫作教學》五卷) 馬正平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
《新聞寫作學》 陳元敏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論文寫作概論》 劉勝俊 解放軍出版社 1997
《漢語寫作學》 徐振宗 李保初 桂青山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
《中國古代寫作理論輯評》(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四卷) 劉錫慶 主編 內蒙教育出版社 1992
《外國寫作理論輯評》 林三松 李保初 主編 內蒙教育出版社 1992
《中國寫作理論史》 劉錫慶 主編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現代小說創作學》 桂青山 新世紀出版社 1992


1.量不在多,在精。
2.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心靈雞湯上。
3.按興趣去看書,沒興趣別勉強。
4.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學中文拼的不是閱讀量,是文學品位。
5.文學很嚴肅,不要裝逼,不要裝文藝,不要裝文藝逼。


謝邀。
哎呀這兩個字好高端啊23333333
好的進入正題。
一、中文系本科期間適合讀什麼書?
簡單的分個類。
(一)自己感興趣的
(二)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
(三)理論性作品
(四)歷史背景類
分類不太嚴謹,有重合的可能,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不重合的部分。
(一)感興趣的
這個不必多說啦,喜歡什麼看什麼,讀起來也會很有勁,不過雞湯文強行文藝文還是能扔則扔吧,比如白落梅那種的,不過要是真喜歡也沒辦法。
(二)文學史上地位重要的
可能喜歡的書正好是地位重要的,當然更可能地位重要的是不喜歡的。這種情況很常見,最近在看現當代文學,80年代那批小說,有些真是讓人覺得「惹這都是些什麼玩意兒」,但是它有作為標本的價值,如果要了解一個時代的背景和思想,這些書是繞不開的。如果只是單純的讀者,看不下去就不看好了,但是題主既然問的是中文系學生,不管自己多討厭也得吃。
(三)理論性著作
這些書依據個人興趣不同,可能很枯燥,但是又十分有必要。還是那句話,好歹中文系學生,評論一部作品時總不能停留在「這個垃圾人渣」「文筆好好」「哇好好看」這種層面上,小說為什麼好看,文筆好或者差在哪裡,想要分析它們都需要理論的支持,所以即使枯燥也要啃。
(四)歷史背景類
要想分析一部作品,時代背景當然不能少,其中包括作品中的時代和作者成書的時代,二者可能重合可能不同,不同的話對於書中書外最好都有所了解,不求特別深入大概的概念要有吧。比如七八十年代那批作品,文革絕對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古代也是一樣。結合時代和作品本身的安排,能夠讀出作者的一些想法和心理,也是很有趣的。

看到前面有個答案說中文系讀書都很功利,也不能算沒有道理吧orz這些分類我覺得要求挺高的反正我自己是還沒達到,但是中文系本身就不只是一個讀者的身份,它是以研究為方向的,自然不能全部照著興趣來愛啥讀啥。
至於閱讀量,量力而行多多益善上不封頂。
大概就先這樣,想到再補充,希望能有所幫助。


謝邀。
先扯點題外話。沒有任何一個專業能像中文系這樣,在本科階段有如此豐沛的時間讀書。
但我的觀點是,(在你確認自己想當一個「真正」的中文學生之後,)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僅僅把讀書當做消遣或自我提升的輔助工具,中文系學生要把讀書當成苦樂兼備的「任務」。換句話說,必須大量讀書,不管是否能從每本書里都獲得閱讀快感。
漢語言文學=語言+文學,語言文字學本科階段屬於工具類學科,就不多說了。但文學是人文學科,放棄掉四年能極大提升人文素養的機會,不大量接觸人文類書籍,個人覺得真沒必要學中文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讀書,僅僅藉助這個相對悠閑的本科專業平台去做別的事,客觀上沒有優劣之分,但以目前國內人文科學的現狀,這是個悲哀的現實)

進入正題。第一部分:讀哪些書
首先,反對某些答主認為的不需要書單的觀點,也不太贊同在答案里直接貼自己的書單。
因為對中文系學生來說,書單必須有,而且根本不需要費那麼多時間自己找書單。《古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等文學史教材里的每一章都提供了大量作品書目,這些書目都是中文學生的基本功,找不到書讀?先讀完這些入門級吧。
文學史推薦的作品讀的差不多了,可以去按圖索驥(比如,喜歡文學史里推薦的《德伯家的苔絲》,就可以順藤摸瓜去讀哈代的其他作品啦),也可以去讀文論了,具體讀哪些你可以諮詢你的專業課老師(要和你將來可能的考研方向結合起來)。
以上是專業內書籍。除了這些書之外,推薦讀一些其他人文社科領域的書,哲學、歷史、社會學、政治學、傳播學等等均可,從各類導論、通論教材入手,一上來就讀原典幾乎毫無意義(我就曾愚蠢的一上來就買了《存在與時間》讀,然後滿臉懵比...黑歷史)。

第二部分:讀多少書
我覺得書的數量還是要有個底線的,底線就是文學史里推薦的各種必讀書目。學完古文史還沒讀過幾本集子,學完現代文學史連《吶喊》都沒看過,學完外國文學史還不知道左拉是誰,就真的很過分了。其他社科領域的書沒有什麼要求,哪怕實在不想看也沒關係,畢竟中文本身才是必修的主業,其他知識雖然有意義但也只是你提升自我用的選修課。
底線之上要讀多少本書?我覺得沒必要設限,但最好能做到一點:
保持一直在讀書的狀態。
不管事情多忙,都盡量保持「這段時間在讀某本書」的狀態。比較閑暇的時候就可以努努力進行大量閱讀,比如讀感興趣的全集,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作家群體一本一本讀。我個人屬於有閑暇的時候就瘋狂的看書(我看書速度還算快,所以總體讀的數量也不算少),一忙起來就可以一個月一個字不看的那種...不要學我...

最後,書讀的多了就基本上能建立起閱讀品味了,心靈雞湯、二逼文藝的書不需要說也知道自動迴避。閑暇的時候也可以多練練筆,把看過的書消化成自己的乾貨。

差不多就是這樣~我這兒沒提供具體的書目(懶),要利用好老師和課本這兩個高效靠譜的書目檢索器~
有錯請指正,么膜噠~


謝題主邀,同時萬分抱歉,我看到這個邀請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了,但是一直沒有來答,不過也一直沒有取消邀請。主要是當時想答,但是出於很多原因,編輯了很久的答案最終變成了草稿堆在這裡。如今有些事情也慢慢清晰了一些,也有了較為充足的時間,可以來強行答一次,但是閱歷真的很有限,閱讀量比起同行更是有很大不足,可能以後來看這個回答會變成笑話,如有專業領域更加厲害的前輩後輩,萬望輕拍。

身份(2017.3.2):南京大學文學院大四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已保研本校文藝學專業。
(本回答不考慮語言學,那是另一個世界)
(本回答默認你是想做文學研究,就是說做本專業做的事。如果想用中文系本科經歷做別的,即使是作家編輯翻譯等等擦邊的領域,也不適用於本文。無意歧視,尊重也充分支持每個人來到中文系的不同選擇,只是聲明一下受眾)
(本回答沒有書單,想直接看簡單粗暴的書單的,移步高票回答)

首先尊重別人給你的書單,但是讓它們「僅供參考」
沒錯,一個前輩甚至是老師,給你一個書單首先肯定是出於他們的閱歷之下的「真心推薦」,如果真的是一個純粹的萌新,沒有自己的想法,看這些書單作為起步,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開發自己的書單,這個時候就要學會主動扔掉大篇幅的推薦書單(但是它們依然存在一定參考價值,不是讓你真的徹底無視啊),去創造「自己的書單」
所謂「自己的書單」,其實是一個很籠統的稱呼,因為其中甚至不完全包括「書」。這裡面的內容,個人覺得其實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第一研究方向,第二平衡覆蓋面,第三個人偏好
首先說研究方向。在此之前提一下,其實這個「適合讀什麼書」當中,有一些書是你被強制讀的——比如說上課提到的一些作品著作,這些你就算為了搞定期末考試論文也必須要讀的。而這些東西或許可能與你的研究方向沒多大關係(不排除交叉學科或者說比較文學的研究可能,你真要研究這些領域自然會關注,這裡說的是作為個體的你可能和這些無關),但是這些基本都是學科基礎中的基礎,說難聽點就是你不會出去要鬧笑話那種,這些書往往你上了中文系/文學院,你的課程老師就會給你開書目,沒有必要自主選擇。這一部分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有進一步深入某一特定二級學科的打算,這部分可能是基礎,但遠遠不是全部。
這裡我說的研究方向指的是你以後有進一步研究的打算(其實這一階段主要是看你對什麼有興趣),就某一二級學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文藝學等)進行系統閱讀。如果你到了這個程度還是完全沒有頭緒,在這裡我的個人建議是:翻開你這門課的教科書,把裡面提到的作家/作品,以及理論部分所引原著,挨個抄下來列成表,這樣一份書單就完成了。(千萬注意這份書單絕對不是全部,不要妄想著一份書單能夠終結)有人可能覺得這樣會缺乏重點,但是這一步的前提是你上過相關課程,或者至少有了前面所述的基礎書目書單。這樣一來就相當於在你已有的可能較為蒼白的知識結構中,增加了大量填充物。再說白點,就是你必須能夠具體地感知你所學的理論知識到底在作品中是什麼樣的,這樣才能夠最終反過來從作品中提取、總結一些觀點、思想甚至是理論。
然後是平衡覆蓋面,這不是讓你面面俱到,而是說你需要至少平衡閱讀作品理論這兩極。作品人人都讀,但是文學研究者畢竟是少數,不要幻想自己可以通過純粹閱讀作品閱讀甚至「感悟」出什麼高端的理論,那樣你最多是一個隨處可見的文青或者營銷號寫手。正如法律從業者面對法盲,醫療從業者面對醫盲,所謂「理科生」面對所謂「文科生」一樣,文學研究這個領域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差距大到了很難用三言兩語的「溝通」來解決的程度了(每次假期回家試圖給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講解「我在研究什麼」能消耗一個下午還往往毫無成果)。更可怕的是由於人人都會閱讀文學作品,人人都會從文學作品中讀到點什麼,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文學研究的門檻很低,很多人也會以為「我比專家強」系列,這之中可能就包括沒有學習過系統理論知識的本專業學弟學妹們(嗯,過去的我中槍了,黑歷史)。所以閱讀理論書籍,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知識結構,是你從此從「普通人」走向「文學研究者」的分水嶺,也會是你今後做一切研究的起點。
至於作品,我覺得其實不至於有人會認為文學研究不需要讀作品,但是常見誤區就是理論讀多了(或者自以為讀多了)就試圖徹底脫離作品搞研究。怎麼說呢,即使我們這個專業尤其是我即將進入的文藝學離哲學再怎麼近,它依然是文學研究,哪怕你選擇做文化研究,你對「文化」依然是需要延伸意義的「閱讀」的,文學研究絕對不能離開作品。即使這個專業再怎麼理性再怎麼講究邏輯,它依舊植根於「感性」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文學與科學的巨大分野之一。
最後就是個人偏好,其實這應該是直接決定了你一開始所選擇的研究方向的推動力,你不能去強迫一個人讀他不喜歡讀的作品,也不應該苛求每個人精通一切領域。而一般來說決定一個研究者最終會選擇哪個領域來進行研究的,往往也有一定的個人偏好因素,在讀書階段更是如此。在滿足文學史上的關鍵作品盡量覆蓋的前提下,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來進行閱讀,無論是「經典名著」還是網路小說,無論是陳年故紙還是影視動漫,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在這個時代,「文學」的覆蓋面比大眾所想像的要廣得多(比如我本人的目標之一就是研究動漫文學,現在已經著手在做了,儘管進度緩慢),不要囿於「經典」或者「高雅」之類的冠冕,但也不要被所謂「前沿」迷惑,儘管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來讀,不管它在紙上、屏幕上還是觀念上、符號上。你對作品的喜愛才能最終使你發現前人沒有觸及的空白和盲點,與其勉強讀一些別人喜歡的書,不如去開開心心地讀自己喜歡的書(當然借用別人的書單去發現自己的愛好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你積累的理論知識和鍛煉的研究者思維才是你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而不是你讀所謂的「經典」就(或者說「才」)是個「大師」了。如果有人試圖用「陽春白雪」來秀優越,不要猶豫直接打臉,他絕對不是一個文學研究者
至於理論,這方面總是很難辦,畢竟你說一個初學者讓你對啥理論感興趣。。。是吧,所以理論總體上還是跟老師和課本走比較妥當,但這不是唯一的可能。比如,你對一部作品或者一類作品感興趣,可以尋找研究它或者至少和它有關的研究著作(包括但不限於文學史、專題研究等),然後尋找這些著作中提到的你覺得有些意思的理論的原作來進行閱讀。再比如,你在知乎上/微博上/貼吧上看到了有某些外行跳的有點高看不下去,怒翻理論讀一遍然後打臉,感覺成就感滿滿不是么(當然一般結果可能是你被這些人經驗豐富的耍流氓的手段艹翻,然後接著回去苦讀,以此循環)

總之其實實施起來很簡單,認認真真去讀一些老師推薦給你的基本作品和理論,尋找你的研究或者說興趣方向(你說看下來沒有?趕緊退水,還來得及,勉為其難折磨自己毫無必要),然後有針對性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和著作來讀,用這種方法生成的「書單」絕無止境,還有可能包括歌曲影視動漫遊戲之類的非紙質媒體的作品,但是我相信這樣的「書單」對你的提升以及你的閱讀感受方面,應該是高於別人硬塞給你的書單的。


就不列書單了。

其實這個問題之前也想過,得出了一些一家之言。可能不對,既然題主邀了,我就順便整理一下。

首先,在中文系本科階段,廣泛涉獵遠比精讀重要。我見過許多讀書雞湯,所謂「把書讀厚、把書讀薄」之流,其實並不適合大多數人。至少八成以上的中文系學生並非世家出身,沒有經過系統的經典誦讀教育,閱讀量少得可憐。我本是周圍小夥伴中閱讀量比較高的了,但是到了大學之後仍然感覺我那點閱讀量完全沒法看。把大量寶貴的閱讀時間消耗在少數幾本書上對於基礎不好的人並不划算。

第二,中文是一個大概念,多數學校的中文系僅有漢語言文學一個專業。此專業同時包含了文藝學和語言學的內容,兩者其實並不兼容。在閱讀的時候應當在兩者之間選擇
一個主攻方向,如果是愛好語言學的同學,理論著作的閱讀比例會很高。即使傾向於文藝學也不代表從此可以直接抱著文學作品當一個純讀者了。中文系學生與普通
讀者的主要區別就是理論基礎。隨便舉個例子,你讀過了艾青的詩,也得跟著讀一讀他的《詩論》吧。啃莎士比亞的時候,是不是得就著《悲劇心理學》?

第三,中文系不是自貼文藝青年的標籤然後歲月靜好、提前養老的地方(雖然很多人是這麼做的)。作為學習文藝學、語言學、文獻學等專業的學生,你的閱讀方向要主動與格子衫、帆布鞋們區分開。有些書不是不好,而是不能成為中文系學生的主要閱讀方向。如果你的大學四年看的都是《撒哈拉的故事》、《我是人間四月天》、《不負如來不負卿》之類的,那這中文系算是白上了。

當然,消遣閱讀是必要的。比如我有個同學尤其喜歡東野圭吾,就會一本一本買來看;我本人喜歡科幻,也會去看克拉克爵士的全集。在滿足了消遣閱讀的基礎上,還是儘可能少讀暢銷書,不管這暢銷書的口碑是多好,故事是多麼感人。如果你已經有了盜墓小說做消遣,就用不著看《三杯茶》這種腰封寫得好像感動全世界的書了。

至於閱讀量嘛,保守點要求,即使不算假期,一周讀一本書,加上畢業論文所需的資料,四年也應當達到150本以上的閱讀量。這其中不應當包括消遣書籍。當然,閱讀量這種東西不能完全用「本」數來衡量,只是一個大概的參考。

想到再補充。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在讀,這個問題我也琢磨過,這裡簡單說說吧。
首先,中文系適合讀什麼書。大家的回答大多集中在文學上,可中文系不止有文學啊喂!「中文系」是唯一一個在哪都用簡稱的專業,全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還在文學前面啊。對於中文系來說,語言學才是基礎,語言學的書當然也要看。
這裡我就不列具體的書目了,我在其它回答里寫過很多了。我覺得讀什麼書,還是首先要看自己的興趣,中文系是一個工具性的學科,範圍很大,書肯定是讀不完的,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是重要的。
其次,應該擁有多少閱讀量。就我自己來說,我本科階段大概讀了300多本書,個人感覺還算滿意。關於讀多少本,怎麼讀,怎樣讀書才有意義始終很多人談過了,都有道理,我的建議是不妨給自己定一個讀書計劃,比如一個月讀十本書、每天閱讀2個小時之類,當然,很多人覺得這樣不好,但我覺得這至少是一個標準,一件事情堅持個幾個月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習慣。我自己來說,每個月都會寫一篇讀書心得,寫一寫這一個月讀過的書,最初只是閑來無事,到現在堅持了一年,很多朋友每個月都會看,也就堅持下來了。
最後,說兩句題外話吧,相信逛知乎的有很多是中文系出身,大家聊聊讀書當然是件再好不過的事。不過,有個詞叫「異化」,就是說一件事情本來是為人所利用的,最後卻反過來束縛了人。即手段成了目的。我們讀書為了什麼?我覺得是為了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看這個世界,活得更明白一點。但有的時候讀書的目的變成了讀書本身,這顯然是背離了初衷。讀書當然是好事,也不妨經常在讀書前想一想,我是為什麼讀這本書呢?


謝邀。我們把這個問題拆開來看:
一、中文系本科期間適合讀哪些文學專業圖書
二、中文系本科期間適合讀哪些個人興趣圖書
三、多大的閱讀量與中文系學生的身份相稱

一、中文系本科期間適合讀哪些文學專業圖書
1. 課堂教材
「文學」的概念如此廣闊寬泛,中文系又以全面掌握文學相關知識和能力作為教育目標,所以難免貪大求全,教材的格局之大在各個學科里也是少見的,它能搭起很大很大的架子,留出空間讓你往裡擺各種知識的細節。所以,在讀各種專著之前,先把教材吃透是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說,在讀作品之前先讀教材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讀書方法。真不要怕讀了教材以後思維被限制了,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更需要擔心的恐怕是讀過教材之後讀作品時掉進尋章摘句駁斥教材觀點而陷入偏頗的坑裡,這種情況的人可多了去了……
2. 延伸閱讀
(1)理論
這部分通常是老師在課堂上開出的參考閱讀篇目,基本是關於課堂所講問題的大師級理論作品。如果有志於對該問題進行延伸閱讀和深入思考,應該讀,否則不讀也罷。能有時間把每一門課的參考閱讀書目都讀了的人,怕是沒啥時間用來吃飯了吧。在這一部分的閱讀中,可以也應該找到自己在中文系這麼大一個學科中找到自己希望進行深入思考的那個方向。
(2)作品
在重文學史、輕作品的整個學科狀況中,最好自己有讀作品的意識,不用太遠,能把課本深入討論(而非僅僅提到)的作品都讀了,從而真正理解課本在說什麼,這是最基本的應該做到的事情。如果不這麼做,怕是學那些文學史和理論都變成空中樓閣和屠龍之技。此外的作品閱讀,一方面可以出於個人興趣,一方面也可以出於研究需要。
(3)歷史
俗話說的好,文史不分家,讀文學而不學歷史,不了解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思潮與其歷史社會背景的關係,就很難憑空理解作品和理論思潮。比如說,學明代文學,對明代歷史的了解最起碼得有看過《明朝那些事兒》這個檔次的水平,高考文綜歷史的層次怕是不太夠用的。
3. 深入閱讀
既然已經是個要做畢業論文的中文系學生,在找到自己希望深入思考的方向(可能是因為某本書、某個老師、某門課甚至某種個人興趣愛好)之後,就非常有必要在這個方向上用自己的問題意識去提出問題和尋找答案。這就需要進行關於細分學科和具體問題的深入閱讀,再讀寫給大眾的通識類圖書就是自誤的行為了。這部分閱讀最好佔到總閱讀量的一半左右。

二、中文系本科期間適合讀哪些個人興趣圖書
1. 跨學科視野
推薦後浪大學院系列圖書。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很可能成為文學研究另闢蹊徑的鑰匙,具有多種學科的基礎知識和視野有百利而無一害。這個時代不太可能再出達芬奇式的百科全才,但畫地為牢的研究方法也已經過時,學人畢竟不是匠人。
2. 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
這是對閱讀內容的限定,也就是說作為有心思好好讀書的學生,也該對書的價值觀有一定判斷,市場上很多的所謂文化圖書根本上是反智的,知識沒有多少,私貨觀點一大筐,這樣的書沒有什麼價值可言,對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的培養是有害的。讀書多點兒之後,自然有能力進行判斷,劃定閱讀的底線。
3. 純興趣
這個就不用細說啦,喜歡啥看啥唄~

三、多大的閱讀量與中文系學生的身份相稱
答案是,其實無所謂,如果是為了面子,攀比閱讀量的現象已經非常少見了,而且讀書光有數量不對路的話,把時間用來性價比不划算;如果是為了自我提高,那麼姿勢水平和讀書數量其實也並不完全呈正相關。寧吃好棗一個,不吃爛棗一筐,把課本吃透了也比囫圇吞棗亂讀一氣要強。我和我的朋友們上學期間閱讀量大多在一年七八十到一百本左右的樣子,三四天一本的節奏差不多能把一本書讀明白,再快的話,就有囫圇吞棗的嫌疑,除非閱讀量和記憶力都異於常人。讀這個數量的書不至於成為負擔,基本上每天還有不少時間可以用來運動、打遊戲、看電影、喝酒什麼的啦。基本上,讀書數量別糾結,隨心所欲,你要是個讀書種子,攔都攔不住……

最後推薦一個豆瓣閱讀專欄:《打開文學的方式》,作者王敦。無論是中文系學生還是外系學生,用它都可以輕鬆獲得文學解讀的初步能力與視野。


大學看哪些書比較適合? - 西瓜的小寶的回答

喏,我校中文系要求的書單。畢業五年了還沒讀完 。

有書名,相應的出版社,版本。


沒有硬性,但是越多越好。
留更。


按照教材規定的去讀,有的教授比較喜歡開書單,那這個書單也是必須要讀。記得那時候有個老教授特別喜歡趙樹理,每逢他上課就要提問關於山藥蛋派的各種問題,搞的大家肉體萎靡精神不振。不過,聽話的學生照著老師的書單和教材讀,拿個中上的成績基本沒有太大問題。so,最大的問題是自己想讀什麼。自己的靈魂所系在何處,我們一直關心這個,卻總是找不到方向。讀書的時候,我發現身邊很多同學其實都很分裂,周一到周五看規定書目,一到沒課的時候基本上是被西方文化主宰了靈與肉,晚上去校門口外面買打口唱片,經常為了blur和oasis爭來爭去。就這樣分裂地過完禮拜天,周一又是古代漢語現代文學的狂轟濫炸。說不出念中文是喜歡中文多一點,還是西方文學多一點,或者是哲學歷史多一點,但還是要感謝中文,帶我們進入了一個不同的世界。


謝邀 @木葉下 半年前就寫好了結果居然忘記發了 畢竟很久不看知乎了……

首先說句實話……我翻了翻上面很多熱評答主的介紹,很多人的學校都還不如題主呢)

很慚愧的是,我的也不如,差一點點。

兩個問題相應的答案:一、是書皆可,開卷有益。二、書海無涯,多多益善

想學上面的答主列個書目,發現我的閱讀軌跡是比較詭異的,所以列書目事實上參考價值也不夠大。上面提到的「魯郭茅巴老曹」、中國當代作家群的作品、中國古代文學部分的經典、西方各個時期常見的經典作品…諸如此類劃入「應該讀」的書,我大多是在小學初中高中就完成了相應的閱讀。所以進入本科階段以後,我更多的時候是在補充一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還有就是把一些當初遺漏掉的作品給補完,以及喜歡的作品的相關研究書籍。 這些上面很多答案也給出了不錯的範例。

所以我很贊同上面一位同志的觀點「閱讀本身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所要做的,就是根據自己自己以往的閱讀經驗,根據自己的需要,也可以參考下學校啊專業啊(或者樓上的大神)給出的書目,去讀,就好。舉例,就我個人而言,我的研究方向從大二開始就轉向外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特別是日本文學),那麼我所做的就是按年代按喜好把日本傳統文學比較出名的、有人提到的、能找到作品都讀一遍過來(讀日本歷史小說的時候真是欲仙欲死……),剩下的還有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讀。比如我喜歡的幾個作家村上春樹、村上龍、櫻庭一樹、井上荒野,他們幾個所有我能找到的作品都讀完了;還有放鬆的時候就讀一讀輕小說,閱讀量自然而言就上來了。


PS、本來這個問題到這裡應該就已經結束了。不過上面有一句頗莫名其妙的話,「你的閱讀方向要主動與格子衫、帆布鞋們區分開」,倒是值得好好談一談。「格子衫、帆布鞋」大約指的是文藝青年,以文學作為自己門面的人,或者說流行文學的主要閱讀者。參考我對網路發展對文學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 計算機網路 - 知乎 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對閱讀的內容是比較寬容的。這是因為任何文本在被記錄下來的時候,都產生了其本身所不具有的意義。

通俗文學,甚至於俗文化,可能在一些資深讀者或者我們這些研究者看來,它的內容是「無意義」的,只是應時而生為了滿足人低層次的需求(特別是心靈雞湯);但是它的「存在」本身、或者它流通的這種形式,其存在本身就有著極深刻意義的。此外,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一個極大的時間尺度裡面回顧這些,雅俗文化的界限就會消解。常舉的例子,《詩經》在春秋戰國當時是不折不扣的俗文化代表,而現在則是不折不扣的雅文化典範。

如果作為一個未來的研究者,你當然要去關注這些問題,也自然要去閱讀它的內容,然後才能對它本身的意義有所了解;即使以後不打算研究這些,即使不願意讀這些,你作為曾經的一個研究者,你也該了解它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有人願意讀,這就足夠了。所以刻意把閱讀方向與某些人區分開,只不過某些自視清高、研究不深、看不透的人所做的自我安慰罷了。


說實話,如果老老實實把老師推薦的書目讀完,你就已經很厲害了
但我的同學很多都做不到,甚至一本書能看一個月(無它,看的慢而已)


謝邀。一言以蔽之:遨遊圖書館。

開書單不應也不必求助知乎,每一位老師的第一堂課、專業教材、名人名師都會開書單,打魯迅那會兒起開書單就是個熱門IP了,把大家的書單都匯總起來看看,你就會發現……經典書目翻來覆去無非就是那些。再不想讀,每門課程的大約有10部左右必讀書目還是要精讀或通讀的。

樓主需要的不是書單,而是讀書的方式。感興趣的,當然要多讀精讀;但不感興趣的不讀,往往會錯過許多經典,也錯過了你拓展視野、提升自我、發現新的興趣點的好機會。

所以,沒事兒就多去圖書館吧。每周花一天的時間泡在圖書館,不是有目的地去讀哪些書,而是漫步其間,甭管感興趣不感興趣的書名、作者,都率興地翻一翻,打起十二分的好奇心,要知道,出了大學,你再也沒有可能在知識與人文世界的王國里自由自在的暢遊了。

別等到離開了你才發現,你曾是國王。


大二時有個老師推薦了十本書,我覺得這些書改變了我的命運,命運可能有點太誇張,應該說是徹底改變了我,讓我成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另外呢每周讀書筆記五千字,很重要。
《為什麼讀經典》卡爾維諾、《如何讀,為什麼讀》哈羅德布魯姆、《閱讀的至樂》約翰凱里、《文學在思考什麼》馬舍雷、《偉大的書》大衛鄧比、《在德黑蘭讀洛麗塔》阿扎爾納菲西、《文學體驗導引》特里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昆德拉、《玫瑰的名字》、《小世界》,這老師給是我們布置的硬性任務,堅持了一學期,有時候太忙,常常要晚上12點多才能完成任務,剛接觸的時候,讀起來很慢也有些晦澀,但是一定一定要有耐心別放棄,裡面大部分都是名著書評,至此我愛上了外國文學,也學會了深閱讀深思考,把閱讀融進了生命,沒書的日子會覺得自己沒法過,讀完了它們後開始讀作品,這些書評就是非常好的名著書單,外國作品就不用我再給你推薦了,大師們的推薦比我們寫的推薦好多了,畢竟你問的是應該讀什麼而不是我個人喜歡什麼。
關於中國古代文學,經常看到有人推薦中國哲學史,我才疏學淺,也不是什麼名牌大學,剛上大學的時候,作為中文系學生我讀不懂中國哲學史,想讀它的前提是古文功底過硬,而且中國哲學本身就比較複雜,一個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墨子大概就這幾個吧,十個指頭數得過來,整學了一學期,所以我的意思是要有點基礎才吃得下他們說的那些書,所以呢最重要的是先學好古文,如果你古文功底過硬,那就自行忽略我這些廢話吧,如果你一開始接觸的就是那些壓根看不懂吃不透的,會對你的讀書興趣和讀書意願大打折扣,嚴重的話也有可能讓你失去讀書興趣,打個比方吧,以前大家都把百年孤獨推薦到第一個,可是百年孤獨我讀了一個月才勉強看完,身邊人根本沒人堅持下來,那時候大家都比較小又看不懂,光名字就給整暈了,很久都不想再看馬爾克斯了,隔了幾年讀了許多書後,偶然讀了霍亂時期的愛情,又開始讀回他的書,一遍一遍反覆讀,現在你問我最喜歡作家有哪些,馬爾克斯就算一個,所以讀書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基礎要打牢,,我們當時是語法配合著文章講的,老師給我們選的文章是 《左傳》、《戰國策》、《國語》、《史記》之類的書里挑出來的,妙趣橫生的文章在學習的時候也讓我們愛上了這些書,不讀都會覺得心痒痒,白天學晚上回來自己寫翻譯總結語法,再說這些書本來也是中文系的必讀書目吧,上大學老師讓我們乾的第一件事是抄論語,諸子百家的思想也要了解,這些書也推薦你讀讀,都是古代思想文化精髓,詩詞曲這些都會學到,包括怎麼寫和如何鑒賞老師都會講,你跟著好好學就行咯,四大名著是最起碼的吧,還有唐傳奇明傳奇啦,也讀讀,多背多記多讀多延伸閱,讀著讀著你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了,等你學好了這些,上面推薦的那些書根本不需要別人去說,自己就有去讀的意願,比如當老師給你講十三經註疏,你往下背的時候,你也知道應該看誰的什麼最權威應該讀什麼。
抱歉,現當代方面我讀不多,考試分數都是背教材的結果,沒資格推薦什麼,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的時間都花在外國文學和古代文學上了,就那樣大學都忙得夠嗆 。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感覺到了我們專業真的是文史哲不分家?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同專業姑娘,我給你講的更多的是學習方法而不是推薦書單,從基礎來,按自己的步伐走,那麼多人都在推薦書,可是每個人的程度都是不一樣的,跟著老師慢慢學,多問問,講文學課的老師都讀過很多書的,你與其上知乎來問還不如去問你的老師,他會根據你的程度告訴你讀什麼,到現在我還在問


謝謝那位陌生朋友的邀請。老實說我現在大三,並沒有很高的閱讀量,只能勉強回答吧!
第一是先讀完中文系各科要求的書。並不是文學院統一推薦的書單,而是各個課程的具體要求。比如各種文學史會有相應的配套作品選。建議在看完作品選基礎上閱讀完你感興趣的節選篇的原本小說。文概美學等也會有相應的節選篇目,這個讀起來就有點難度了。
做到這一步的話,至少各種考試不用愁了,肯定是學霸!
第二步,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有時間可以旁聽下相關院系的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閱讀。至少像馮友蘭、黑格爾等人的哲學史需要讀一下。歷史也是一樣,至少應該有個整體性的把握。
第三步的話,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去專門研讀啦!我想到這一步你已經知道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了!
我覺得在有一定的規劃性的前提下,不用太強制自己一定要達到多少閱讀量,畢竟讀書是個好玩的事情呀!


首先,本科期間的閱讀應該廣,各種門類:詩歌、小說(各國)、社科(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政經)。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點,即是能夠激發並投入自己所有激情的地方。這對自我的進一步提升非常重要;而且也能為之後跨領域研究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不應因為理解尚淺就規避理論。理論其實是提升自己思考與學習水平的捷徑。通過別人的闡述與理解達到理解總結自我的目的。但注意切忌皮毛地用理論炫耀學識,如果不能從別人的理論中獲得靈感,找到自我發展的進路,不如不讀理論。
從上述兩點中發現形而上的東西更美者,適合今後走向研究道路;反之,就應該投入到社會的一項具體工作中,通過積累具體的經驗完成自己的人生。
記得龍應台的小學老師說:一個班級中最出色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成為精英,另一個在生活的苦難中掙扎終生。其他的同學都過上了舒適而平淡的生活。這番總結對本科階段也完全適用。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喜歡中文(漢語言文學)?
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
曾樹生和汪文宣到底有沒有愛情?
為什麼日本的愛情動作片都沒有中文字幕?
有什麼和中文系有關的笑話?

TAG:閱讀 | 文學 | 漢語 | 中文系 | 北京大學中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