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什麼辦法可以區分普洱茶曬青和烘青,是不是所有烘青的普洱都沒有收藏價值,而只要是曬青普洱才有收藏價值?


答案實際只有最後四行o(╯□╰)o

這個問題需要一項項釐清。

一、對於普洱茶而言,曬青僅指其毛茶乾燥階段(緊壓茶乾燥就不能用「青」了),而烘青,既有可能是毛茶乾燥,也有可能是緊壓茶乾燥,更有可能指的是毛茶殺青時使用的烘青工藝。
(話說真有茶業名人認為曬青是殺青工藝的o(╯□╰)o)

二、因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現象(高海拔、強日照、一年只有兩季)是茶品日晒乾燥(毛茶和緊壓茶)的物質基礎,雲南落後的制茶工藝是日晒乾燥的技術基礎。後來發現這樣的工藝使得茶品經過多年倉儲後適飲性增加,進而有了所謂「越陳越香」之說。

三、低溫對於普洱茶製作的重要性,在於溫度和總熱量(殺青和乾燥)沒有達到鮮葉中生物酶的耐受閾值,使得生物酶(部分鈍化)得以參與到成品茶中多酚類物質在經年倉儲中的複雜化學反應中去。最後茶葉品質能夠與倉儲時間呈正相關關係。
反之,若茶葉製作時引入高溫環節且超過生物酶耐受極限,生物酶被滅活,茶葉中多酚類物質在倉儲轉化時只有脫水縮合一條路,而這東西的特點是分子量越大越苦澀,過期綠茶死苦不化即是此理。

四、曬青亦有缺點,紫外線對於茶葉中的活性物質有破壞作用。本來這應該是有機化學和食品工程學的基本常識,可是因為「曬青」納入了官方的普洱茶定義體系,因此對此雲南學界的態度也是曖昧的。周大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論文中對於曬青的態度是「曬青曬青就是好,為啥好,不知道,哪裡好,不清楚」。。。。
現在雲南越來越多出現的曬棚是工藝上的進步,在透過陽光中的紅外光和可見光同時屏蔽掉相當部分的紫外線,同時還使得茶品乾燥受天候的影響更低。
日晒過度的普洱茶,會帶有明顯的耗味(也有叫太陽味的,文藝到不行),倉儲後會耗味會逐漸散去,但茶質亦會因此受損變薄。
若是成品茶日晒乾燥,其害尤甚於毛茶日晒乾燥,現今常保留如此陋習的,以大易武茶區為最。

五、對於毛茶和緊壓茶乾燥,不能看到「烘」就一棒子打死。關鍵點在於溫度而非方式。陽光極強時直接照射物體的溫度有多高這幾年關心時事新聞的不會不清楚,若烘乾的溫度控制的比日晒溫度還低,自然也就不會比日晒更糟——起碼還少了紫外線對茶質的破壞。
拜曝晒教的教眾,除了各種怪力亂神,實際上根本拿不出一個曬青好在哪的科學解答。

五、殺青過程若是高溫或烘青(這個一定高溫),則會造成上三中的惡果。茶品自然也就沒有了陳化的價值——浪費金錢,浪費時間,浪費空間。
殺青除了高溫,還有一種情況是殺焦,茶葉充滿煙味。這種工藝的緣起實際上是因為當年的班章大白菜,其真實用料是勐海勐宋,當年該地制茶工藝粗糙,毛茶多帶煙焦。大白菜被炒火之後這種煙味反而成為了辨識老班章的特徵,使得許多地區在制茶or制假時刻意炒焦,坊間也不乏數個以煙味安身立命的品牌。

六、此前曾走訪數個品牌(包括上面提到的煙牌o(╯□╰)o),其中某品牌茶品(2015年)帶明顯高溫烘乾特徵(鎖喉、上頭而不悶鈍),該茶品系列2005年產品則只剩甜水,體感不明顯,且11年多的倉儲,茶湯竟然明顯變薄,顯示出高溫烘乾的貽害。
同時走訪的另一知名廠牌,生茶第一道已出焦糖香,鎖喉能力之強系我平生未見,此茶烘乾溫度之高和未來走勢之差都是我不敢想像的。

七、曾在2011年喝過中茶某產品線(布朗啥啥的,記不清了)當年和2010年的茶品,2011年的喝到嘴裡完全是綠茶,豆香全在上顎。而同系列2010年的則已然是滿口的死苦了。烘青綠茶冒充曬青毛茶壓餅,就是如此。
當年的大益就明智的多,2005年從四川、貴州購入海量(數萬噸)烘青料,每次將其切碎後在各年茶品中混拼,使用到今天可能都還沒用光,同時也不容易明顯的喝出來,相比之下高桿多了。

八、關於普洱茶鍋炒殺青的溫度,曾有趙括式的茶人指出是在180度,且因此推導出茶葉沖泡水溫完全可用100度的神論。
實際上180℃是鍋炒殺青時鍋內壁溫度。同時衡量鍋炒殺青的溫度指標還有鍋外壁溫度和鮮葉溫度,後者才是鮮葉承受的溫度。

鍋內壁溫度(此點對應爐火最旺處)。

普洱茶鍋炒殺青一般5公斤鮮葉起跳,鮮葉含有的大量水分使得葉溫遠遠達不到鍋內壁溫度,一般而言正常工藝下鮮葉溫度最高也就是在60℃上下,最高也很少能達到80℃,悶炒、炒焦或者故意出煙味的另算。

鍋炒殺青初期走水階段,此階段主要以發散鮮葉水分(走水)為目的,鮮葉溫度不高。

殺青後期,鮮葉水分散失較多,葉溫上升,此溫度下才開始真正的「殺青」(生物酶鈍化)。

這就是和200來度的鍋底瞬間接觸的結果,若葉溫一直在180度,鍋炒殺青一般半小時,想像一下制茶者的雙手在180度環境下(實際上若真如此鮮葉均已碳化)焗烤上半小時的結果~~~~~~~~~~~~~叫花手o(╯□╰)o所以
辨識方法:口感。
是否所有烘青普洱都沒有收藏價值?不是。
只要是曬青普洱才有收藏價值?這個不成句,無法回答。


謝邀。生普傳統的製作過程,先要殺青、揉捻然後晒乾,據說是現如今有些產區為了快速做茶,改曬為烘,就是說曬青生普變成了烘青生普。本人沒有親眼所見,也沒有喝過被確認的烘青生普,所以無法確定此傳聞是否屬實。
至於題主問的是否能收藏,但從乾燥這項這就要看制茶師傅在做茶過程中,烘青時候掌控的溫度了,如果二者基本一致,那烘青的生普應該不會影響後期轉化。做的過程中溫度如果高了,那就不好說了。
但實際上普洱的收藏價值,產地和原料以及茶企還是最重要的。
以本人喝生普的經驗而言,曬的會喝到一種陽光的味道,晒乾的白茶也會有這種味道,針對散茶而言。烘的散茶肯定沒有陽光的味道,只有火味兒吧。


推薦閱讀:

生普洱茶的陳化價值如何鑒別?
學生黨怎麼買到好喝不貴的普洱?
普洱茶長毛了還能喝嗎?
為什麼普洱茶餅一般都做成357克?
普洱小青柑是什麼??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