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斜杠(slash)青年?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說,讓我給他推薦一些身邊的「斜杠青年」。
這個概念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我花了點時間去進一步了解。原來,「斜桿」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 這個概念出自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寫的一本書《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
她在書中提到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師/演員/製片人,於是,「斜桿(Slash)」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
了解到Slash這個概念後,我很興奮,在此之前,我的一些朋友始終苦於無法闡述自己的多重身份,而現在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定位— I"m a Slash!
如果你是斜杠青年(slash),說一說你的多重職業,秀秀一的業績成果,與大家分享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在我的公眾號「個人知識管理」中發過一篇文章如何把一個人活成一個隊伍? 羅輯思維工作有感談到了對斜杠青年的誤區,和什麼是真正的「斜杠」,分享給大家。
————————分割線————————
前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個新名詞很流行:斜杠青年。
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們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餘會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並獲得額外的收入。
例如,小王,記者/歌手/攝影師,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第一財經日報》為此還專門發文介紹了一個斜杠青年,文章題目叫《身兼八職女「斜杠」:一個活常能賺到一年的錢》。
成為斜杠青年,意味著「自己有能力賺多份錢」,所以這個身份特別受剛入職場的年輕人青睞。在互動百科裡,關於斜杠青年的詞條引用了這樣的調查數據:「在對國內18-25歲人群的調查中,有82.6%的年輕人想成為『斜杠青年』。」
有八成多的年輕人想要成為斜杠青年,這真是一個激勵人心的數字啊!
可是,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呢?
斜杠=兼職?
我翻了一遍網上關於斜杠青年的介紹:在大多數報道里,成為斜杠青年的方式是兼職接活兒。
比如《北京晚報》介紹斜杠青年的案例是,一個做會計的姑娘,喜歡擺弄花,去酒店看到婚慶公司在布置婚禮現場,和工作人員聊了之後,發現那邊缺花藝師,她就成了兼職的婚慶花藝師。後來又有人介紹她寫劇本賺外快,她就學習寫劇本,又接了兼職劇作家的活兒。所以她就成了斜杠青年典範:會計花藝師劇作家。
這讓我想起我上大學時,雖然沒有「斜杠青年」這個詞,但是有一個哥們放在今天應該完全是斜杠青年的標準:他在學校旁邊租居民樓房間做日租房,還在校園裡代理售賣行動電話充值卡,同時也在學校推銷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的信用卡。
我記得有一次,他被邀請去一個活動演講,他的自我介紹內容包括:目前經營業務橫跨房地產、通訊和金融三大領域。
放到今天,這哥們應該是斜杠青年了吧?
可是如果有多個兼職就算斜杠青年的話,我覺得他們都比不過我們村裡東頭的王大爺。
王大爺,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斜杠老年:搬運工瓦工燒炭工除草匠街頭棋手門衛環衛工……如果有必要我還能列舉出大爺更多的斜杠。
如果我們把追求多元的職業體驗兼職收入作為成為斜杠青年的努力方向的話,我覺得這可能會是很多人的大坑。
有人可能會不同意我的說法:
嘗試各種職業,就能鍛煉各種能力,又能開拓眼界,還能增加收入,有什麼不好呢?
而且你看人家特斯拉的老總馬斯克就是一個斜杠青年啊!他既是工程師、慈善家,又創立了特斯拉、支付巨頭Paypal、太空探索公司Spacex,還有研發家用光伏發電產品的SolarCity等等4家不同類型的企業,你能說斜杠青年不對嗎?!
呃,你說的都對。
但是我不同意。
為什麼呢?
在有多個兼職的情況下,所謂的鍛煉能力,只是「能力假象」罷了,更多的只是經歷了一下而已。
我承認,對於沒怎麼接觸過社會的人而言,接觸一下社會各行業是有好處的,畢竟直接的生活經驗很重要。但是,我反對的是:把原本只是開開眼界的事情,變成應該多兼職,並以此作為斜杠青年的標準。
換句話說,我們因果倒置了:斜杠青年應該更多是自然的結果,而不過追求多元的結果。
斜杠是結果,不是原因
如果盲目地要做斜杠青年,追求所謂的多元生活,那我們很可能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繞了一個大彎。
想一想,在今天這個人才高度流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你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不明白這一點,盲目追求兼職變現,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實都是膚淺地拿時間直接變現而已。
在這一點上,我們和村裡兼職的王大爺,沒有一點差別。你說他又干保安,又干保潔,難道就沒有增長能力嗎?可是,這樣的能力認知變現水平,又能有多高呢?
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你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膚淺的兼職變現上,那並不是多元與提升能力,只不過是自己控制不住虛榮心和金錢誘惑罷了。事實上,很多事情表面看是好事,往深里想,可能是壞事。
拿斜杠青年的代表馬斯克為例,表面上看馬斯克是跨界從事了多元的領域,但是實質是馬斯克一直在專註做一件事情。在一次訪談中,埃隆·馬斯克說,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罷了。
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他其實一直專註於怎麼樣用最基礎的原理,來改變一個行業。因為埃隆·馬斯克有了這種認知深度作為前提,我們才能見到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spaceX和特斯拉。事實上,在馬斯克眼裡,它們都是一回事。
想想我們上篇文章提到的90後網紅李叫獸吧,如果他也單純追求斜杠,早早做各種兼職,你覺得他會有今天的成就嗎?換個角度看,正是李叫獸的專註,才造就他今天的成就,反而有了斜杠身份:培訓師諮詢師企業家網紅。
你看出這兩者的差別了嗎?
斜杠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一個人,活成一個隊伍
你可能會覺得:哦,這麼說我還是心無旁騖,專心學習專業知識好了,其他的事情我就不管了,我要專註到極致。
如果你這麼理解,那又錯了。
我覺得,比成為斜杠青年更有價值的觀點是:
一個人活成一個隊伍。
這句話,我最早是從羅輯思維「得到」的主編筱穎那裡聽來的。
筱穎是我在羅輯思維「得到」APP里《成甲說書》節目的主編,也是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主編。這姑娘雷厲風行,常常凌晨3-4點還在給我回郵件。我想這可能就是由她負責身在美國的萬維鋼節目的原因——不用倒時差。
我和筱穎說:你提前過上了美國人的生活。:)
如果沒有和羅輯思維「得到」合作過,你就不會知道這個團隊的人工作起來有多癲狂。人少,活兒多,要求高——看來,這不僅僅是我們設計行業的痛苦,也是「得到」團隊工作的真實寫照。所以每次羅輯思維發招聘文案的時候,第一條都是:極強的抗壓能力。
我覺得這幾乎是個虛假宣傳,應該是「具有超人般的抗壓能力」比較符合現狀。
可是,在我看來很多無法完成的工作,筱穎都出色地完成了。
用她的話就是:在這裡,我們必須一個人活成一個隊伍。
筱穎這一個人,活成了什麼樣的隊伍呢?
她一個人要負責主題策劃、音頻錄製、音頻剪輯、內容審核、留言審查、新作者挖掘、老作者維護、新內容開發、宣傳文案策劃……
當她全力投入,把一個人活成一個能夠隨時完成「偵查」、「設伏」、「狙擊」、「圍點打援」各項能力的隊伍之後,她自然就成了斜杠青年。(當然,我覺得筱穎得注意身體,要不然就要成為省略號青年了。。。)
所以,想要做到極致,不是說只學某個專業的知識就夠了,而是要學習能夠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這一點,一定是突破專業的。
我們的專業劃分是用的市場營銷、法律、政治、歷史、文學等這樣的人為標籤,但是,這個世界不是按照人為分割的標籤運行的。一個市場營銷的問題,可能背後往往涉及法律、政治、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可是我們所謂的專業,並不管這些:你學好4P、市場細分等概念,就可以畢業了。
上一篇文章《小馬宋比你強就算了,為什麼90後的李叫獸也比你牛?》發出後,有一個網友「安」留言:
"很多人不理解地跟我說:你丫一創業狗,不好好跑你的客戶,做你的技術,學什麼』認知革命』。我要把你的這篇文章轉到朋友圈,給予他們有力的回答!"
安所遭遇到的身邊人的不理解,恰恰反映了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現狀:我們被標籤框定了自己的可能性。所以,學習就學習標籤內的東西。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做到極致,恰恰要學習「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哪些「無用」對你有用?
英國有一家保險公司,要在非洲的熱帶平原上修建一座寫字樓。在這個氣溫白天高達40度而晚上可以下降到5度以下的地方,公司對建築設計師提出的要求是:建築外貌迷人、功能一應俱全,但是不準使用空調設備!
在熱帶建寫字樓不允許用空調?!
這個問題對於絕大多數專業建築師而言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建築業的解決方案最終來自生態學。
一個懂生態學的建築師聯想到了熱帶地區的白蟻能夠常年將蟻穴的溫度精確地控制在30度上下。結果,他不僅完成了這個建築任務,還開創了建設設計的全新領域——「自然擬態工程」,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所以,想要做到極致,恰恰要學習「無用之用」。
你可能會困惑:「無用」的事情那麼多,我到底應該學習哪些無用的知識呢?
在我看來,各種表面上看起來「無用」的不相干知識,最後在底層都會聯繫起來。
比如,你對歷史感興趣,一定會研究到地理和人類文化,而研究人類文化,就一定會進入心理學和傳播學的領域;而如果你對外語感興趣,也會從語法學習到研究語言產生、文化變遷等。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達到底層規律的層面時,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干的問題,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地聯繫起來。
當然,對我們而言,最寶貴的資源是時間和精力。我們無法窮盡這個世界的奧秘,那麼就在我們的興趣和能力圈中,去找一個突破點,深入下去和這個世界連接吧。
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能力,我們就會發現,想要實現這種突破與連接,需要完成三門課程:
- 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
- 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
- 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所謂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等,市面上有海量的書籍在介紹這些知識,我們學習和掌握起來都比較方便。
在這個層面,我們的學習就好像士兵訓練踢正步、瞄準和射擊這樣的軍事基礎技術一樣。
而專業必修課,就是我們所選定的專業方向。正如前面說的,這個專業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領域裡,你要跨學科地思考,解決問題,把一個人活成一個隊伍。
而這種系統解決問題的知識,往往是內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思考的過程中,領悟到跨領域知識交匯的微妙之處,從而能夠靈活地把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隨時調用,打贏一場戰役。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思想認知更像是一個指揮官:精準恰當地調動步兵、炮兵、空軍、坦克、偵察兵和狙擊手,讓他們在正確的時機,出現在正確的位置,實現任務的勝利。
而通用必修課,就是要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
我們經營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領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麼?有哪些規律會普遍地影響著這些事物?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場戰役為什麼爆發,會以什麼樣的脈絡發展,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麼一樣。
抗日戰爭初期,多數人還在討論中日之間的武器差異、國力差距的時候,毛澤東就思考到了底層的規律:中日戰爭的底層決定因素是中國戰略空間的廣闊與日本需要速戰速決的壓力。
所以,影響戰爭的基本動力結構是空間和時間的博弈。如果促進以空間換時間的結構發展,那麼戰略局勢將對中國大大有利,而對日本極為不利。所以,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成為了經典的戰略研判著作。
我認為這是每個人都應訓練的通用必修能力,可市面上相關的書卻非常罕見。我們人為劃分的專業課程也不講這些內容。既然沒有,那就自己寫一點吧——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動力。
以臨界知識為切入點,希望藉此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掌握這些看起來「無用」的知識,可能會在我們戰略層面的勝負上起到「大用」。
我自己從這種訓練中受益良多。
前一段時間,有一家上市公司請了各個領域的專家,為他們集團公司新的業務板塊發展提供諮詢,我也應邀在列。參加這個會議的專家很多都有很大的名頭,國人皆知的幾家大公司也都在。
可是當主辦方發言人介紹完項目背景和具體項目情況之後,大家就對這個項目的具體發展提各種具體的意見了:關於政策支持的、基礎工程的、營銷整合的等等。
在我看來,這些專家的意見更多集中在他們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正所謂:拿著鎚頭的人,看所有的問題都是釘子。因為熟悉一個領域,所以解決方案都來自他熟悉的領域。
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沒有直接談我的想法,而是先後自問自答了三個問題:
- 集團為什麼要進入這個新業務板塊?初始動機和商業模式構想是什麼?
- 這種構想要實現,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什麼?推動這一目標的結構動力是什麼?
- 現在的態勢與我們的關鍵目標是否匹配?從內部構架到用戶需求之間要做哪些工作,發展的節奏是什麼?
會議結束後,我正準備離開,集團董事長上前叫住了我,當下決定邀請我們公司與他們合作,為他們提供諮詢和規劃服務。
其實,我在會上所說的內容,只是我認為分析任何一個戰略格局都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而已。可是我們卻很容易陷入到自己所謂的「專業」和標籤裡面,忘記了最基本的規律。所以我堅信:
掌握臨界知識,深刻理解底層通用規律,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這對每個人都有巨大的價值。
這個例子也回答了我本篇文章的主旨:我們應該學什麼?
執行能力,專業能力和結構能力都應該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投入了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在不完全地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投入時間到結構能力上。然而,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提升上。
不過,如果我們下決心拿出時間來學習這些「無用之用」,具體該怎麼操作呢?
我們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將討論這個話題。
——————————分割線——————————
在公眾號「個人知識管理」(PKM100)中,我繼續講解了關於
- 如何提升學習能力《提升學習能力的六字真訣:結硬寨,打呆仗》
- 如何把讀到的內容化為己用?《跳出讀書的「低水平勤奮」陷阱》
- 如何提高思維能力《黃金思維圈:迅速看透問題本質的利器》
號外:如何變知識為資產,讓學習成為財富積累?
由脫不花作序,羅振宇、萬維鋼、李笑來、小馬宋、彭小六、戰隼、易仁永澄聯袂推薦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已經上市預售~
噹噹網有獨家簽名版哦~《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成甲)【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斜杠青年」這個職業發展新趨勢,你能不能趕上?
最近,一篇文章《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火遍了朋友圈,文中提到歐美國家和國內一線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他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律師/演員/製片人。因此這些擁有多重職業的人也被稱為「斜桿青年」。
「斜桿青年」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和進步的表現。
首先,在後工業時代,服務業將慢慢變成最大的產業。服務業不涉及生產,交換的大多為個人技能、知識和時間,不存冗長的產業鏈和複雜的合作模式,而互聯網的發展,為此類服務業的發展,解決了供需雙方建立聯繫、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大量的平台應運而生。
其次,人的價值在放大。曾經的資本經濟時代,資金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所有規模效益的敲門磚;而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人才超越了土地和資本,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幾個人的小團隊就可能成為行業的顛覆者。尤其當互聯網基礎搭建完成後,內容時代已經來臨,知識性和創造型人才即將脫穎而出。
再次,企業的組織結構即將發生變革。原有的「金字塔形」管理結構已經無法適應當今快速反應的職場環境,「扁平化」組織結構將大行其道。未來,企業員工將有極大的自由選擇與誰工作,參與什麼項目,在哪裡工作,以及何時工作。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更多是「合作」而不是「僱傭」,因此一個人越優秀、越難以替代,那麼他選擇的空間就越大。
最後,新時代的來臨,整個社會重新燃起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崇拜,這將給知識型人才帶來巨大的機會。
現在,「斜桿青年」已經越來越多的湧現出來,比如李笑來老師(GRE名師/暢銷書作者/互聯網玩家/比特幣首富/社群經濟大神),新精英創始人古典(創業者/生涯規劃師/講師/暢銷書作者),比如國民老公王思聰(投資人/企業家/遊戲玩家/網紅)……
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斜桿青年」呢?
通過概念的介紹,我們知道了成為「斜桿青年」的關鍵,就是在「多重職業」上。「職業」是指擁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參與社會分工,為社會創造價值,並獲取合理報酬,滿足物質、精神生活需要的過程,簡單說就是付出的努力要獲得價值回饋。所以,斜桿青年,並不是將自己的職業側面簡單羅列,而是真正擁有多種行業間平行切換並獲得價值的能力。
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先要做好一個領域。
正所謂商而優則仕,唱而優則演,第二領域的開闢的前提,是現有第一領域做得足夠出色。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拓寬視野、學習知識、練習技能。
另外,在一個領域做得越精深,會收穫越多的技能和才幹,將更容易遷移到新領域。比如,現在新精英生涯旗下的生涯規劃師們,有許多資深的人力資源從業者,還有許多團隊管理者。他們原本就在各自的領域做得非常出色,他們對於職場的理解和經驗,就可以直接應用到其生涯規劃師的領域中發揮作用,兩者相輔相成。
第二,用現有資源突破行業壁壘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每個領域都來一遍從0到1,有點兒不現實。一方面,我們可以用同一個能力叩開不同領域的大門,例如,如果你文字功底很好,那麼可以做作家/編輯/編劇/自媒體等等各種選擇;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不同的價值提供給同一批人,如果你在電影評論圈小有名氣,那麼他們也不介意你順便討論一下音樂或者電視劇吧。
第三、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賺錢的事
每一個領域的切入都應該是興趣導向,而不應該是金錢導向的。尤其是在新領域的新技能仍不熟練的時候。技能需要慢慢打磨,經驗需要點點累積。萬事開頭難,在開拓新領域的初期,將有一個不賺錢甚至是「賠錢」的開始,只有自己對這一領域的興趣,才能使自己堅持到收穫價值回報的那一天。
作為一個「斜桿青年」,每一個「斜桿」,都是通過自身努力突破行業界限的勳章。每一種工作內容,都滿足自己對該領域的興趣愛好,而這所有的工作的組合,則指向自己的最終的職業理想:自主的,多元化和有趣的,同時又能經濟獨立的生活。
我們並不想給自己身上貼上特立獨行的標籤,而是想在有限的時間裡,探索出更多生命的可能性,不把時間投在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上,在已經開拓的領域中追求卓越,并力求做到極致。
如果你想做一個「斜桿青年」,卻又不知道從何做起,那麼要仔細思考一下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利用科學的理念與手段,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領域,通過合理的計劃,一步一步修鍊技能,打造自己在新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斜桿青年」的基礎,新精英已經幫助了幾千名職場人士走上了「斜杠青年」之路。
近段剛好在關注。。。
為什麼不能做斜杠青年?另一種視角的解讀
1.
先講個故事。
雕牌
當我說到『雕牌』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麼?
一定是雕牌肥皂,雕牌洗衣粉。
而且雕牌的廣告定位也特別明確,狂打家庭親情牌。
比如:媽媽下崗了,女兒給媽媽洗衣服。
比如:全家去玩,衣服弄髒,女兒說我們家有雕牌超白。
以至於,有人看電視,遇到雕牌的廣告,都要含淚看完。把廣告當短片看。
但是,你們聽說過『雕牌牙膏』嗎?
來,想像一下,用雕牌牙膏刷牙的感覺。
……
是不是有股洗衣粉味兒?
而雕牌的公司浙江納愛斯公司,確實在2001年推出過『雕牌牙膏』這款產品。
還打造了一個『新媽媽』的廣告。
但是結果可想而知,銷量下滑。直到2005年,雕牌牙膏才改名叫『納愛斯牙膏』,但牙膏市場已然割據,納愛斯牙膏想成功變得更難。
當雕牌推出雕牌牙膏時,假如雕牌是個青年的話,儼然就是一個
斜,杠,青,年。
洗衣粉/肥皂/牙膏……
但是,這是個失敗案例。
這也就是為何我要跟各位說,不要做『斜杠青年』。
這會讓你定位混淆,你的客戶會不知道你到底是幹啥的,反而降低你的職場競爭力。
有本很經典的書叫《定位》,是講品牌營銷的。這本書一般是廣告人、媒體人的必讀。但也同時推薦給所有人。
因為,在職業環境里,每個人都是產品。每個人都要給自己做一個定位。
所謂定位,就是
『如何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
這點,蘋果、小米、鎚子、華為這幫做手機的都很懂。一想到華為手機,你的心智就是一幫超努力愛國的技術工作者做出的一款高技術、多功能、耐用的手機;但一想到鎚子,你的心智自然會想到設計感、自由、情懷這樣的定位。
這就形成了各個手機品牌在用戶心智中的獨特佔位。
而職業也一樣。同樣是手機開發的,你說自己在華為工作,大家總會給一種『狼圖騰』的定位;而你說自己在鎚子工作,大家就會給一種『夢想者』的定位;……
而這本書《定位》要強調的,是你的定位一定要
『極,度,簡,化』
華為公司提到一個自己的核心定位叫:
『力出一孔』,把有限資源放在有限的事上,才能形成高強度的勢能。
『利出一孔』,員工不與公司發生關聯交易,只掙跟華為無關客戶的錢。
說白了也是極簡定位的意思。
因為這個社會是個傳播過度的社會,互聯網造成了信息大爆炸。別說公眾,即便是你的上司,老闆,要想把公司員工都記住,也死掉幾千萬腦細胞。
此時,如果您老人家給自己一個『複合』定位,
『技術高強,又善於宣講,還協調能力強,還有好多業餘愛好』,
這顯然是『斜杠青年』的定位。那如果你在一大企業里,你就喪失了『與眾不同的心智』。因為太複雜,而讓周圍人記不起你。
複合就是複雜!
違背了『極度簡化』,就佔據不了人們的心智。
比如你把自己定位成『斜杠青年』
程序員/項目管理/登山愛好者/全馬/自媒體……
誰能記得住呢?
如果沒人記得住,就你一個人自己玩,好玩?有用?
有個人諮詢我說,自己做情感諮詢、職業規劃諮詢、開微店賣首飾、還滴滴司機,職業該怎麼辦?
這絕對是斜杠青年。但是,但是你要這麼給自己定位,在你的客戶眼裡就顯然會造成認知混淆。
再拿我自己的例子說。
我過去講課時,還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做產品總監。那時我自我介紹就說我除了是培訓、諮詢,還做互聯網產品總監。學員最後給我的講課總體評價OK,但是總在專業度上分值會稍微打低。
而我現在講,就只說自己做跟生涯規劃相關的事,多年經驗。專業度就明顯提高。
你明白『斜杠青年』背後的問題了吧?
既然要出來賣,就要給自己一個最簡單直接的定位。
比如:
『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子』網紅 papi醬。定位極其清晰。其媒體角色也定位清晰:吐槽短視頻。
她要是後邊不做小吐槽視頻,改跟羅胖一樣搞什麼讀書會,或者弄什麼時尚界,估計就沒人關注了。
3.
但是這時代現在不就是多元化碎片化嗎?未來多元化的生活和職業才是常態。
我們做斜杠青年,不是追求生活更有趣嘛。
那咱們就來試試:
要既做斜杠青年,又要極度簡單的定位
的方法。
a 在不同情境下展露自己的某個唯一
即便你是斜杠青年,你是 工程師/樂隊貝斯/健身者/業餘演員。
但你在不同情境,還是一個定位。
在做開發時,就是個工程師。
在樂隊里,就是個貝斯。
在俱樂部里,就是個健身者。
在小劇場里,就是個演員。
用情境來定位,在哪個情境就突出自己哪個形象。這樣,你的受眾就不混淆。
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就是這個意思。
每個戲台扮演好一個角色。
b 我們所說的極簡定位跟斜杠青年的斜杠不是一個事兒
為啥這麼說呢?
比如新精英的古典,他可以算個斜杠青年吧
公司老闆/培訓師/運動者/旅行者/樂隊/影評/……
但是,他給自己一個很極簡的定位,就是
『古少俠』
這個定位很簡單,人們一看就能感覺到,少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但這個定位又可以很豐富,完全可以斜杠,毫無違和感。
那麼怎麼能給自己弄出一個類似『古少俠』的定位呢?
不妨把自己的斜杠里的內容都整理一下,看看有什麼共同點。
比如:設計師/烹飪/沙龍分享者/玩魔方者/……
看上去好分散,好複雜。但可以用一個簡單定位:
『匠心』
一個詞就把自己給說清楚了。
c 在職業初期,盡量不要『斜杠』
你可以看看各種宣傳『斜杠青年』的勵志文章里,它們舉得例子:
趙薇:演員/老闆/導演
任泉:演員/老闆/製片人/天使投資人
某網紅:網路紅人/美食雷達/自媒體人/經紀人/美食攝影/全媒體推廣
都是一開始先單一,然後等一定程度的職業成熟了再開始染指『斜杠』的。
說的二逼點,先得『牆內紅旗不倒』,然後才『牆外彩旗飄飄』。
職業初期,斜杠就代表不專一。
背後給別人的感覺就是:濫情,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悠,走還不會就學跑。
後邊就不好收拾殘局了。
因此,在職業初期,最好還是先『力出一孔』,打造出自己針尖一樣的定位和品牌,之後再斜杠,也不誤了水靈靈的生活。
又輕鬆又賺錢的工作有嗎?
摸索了半年,我終於可以讓你們安心了----
沒有!
可是我依然那麼愛我現在的狀態。
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
最後都在他們最堅信的標準上
「輸」給了那些只是想過自己獨特生活的人。
這半年,我
讀了以前3倍的書
走了以前5倍的路
結識了以前10倍的人
半年當成了一年活。
成長,並幫助別人成長。
體驗生活,並幫助別人體驗生活。
不再追求財務自由,反而擁有了自由
橫坐標是人生自由,縱坐標是財務自由,其中的曲線是你的選擇。
身邊99%的人都夢想財務自由,所謂的財務自由就是靠存款的利息/收益能讓自己活得舒適。
這確實是一個蠻理性蠻長遠的夢想。
我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我通常只能看到當下,最多一年。問我三五年規劃時,我就會一臉懵逼,看著對方, 「啊,那啥,我沒有三五年規劃,反正一輩子快快樂樂過下去就好了。」
所以當算算財務自由是四五十歲才能實現的事兒,我就不能忍。
若你對財務自由有執念,去問問有錢人。
去問問你身邊達到了你認為的那個有錢程度的人。我採訪過一些,他們並沒有過上他們年輕時設想過的美好自由的生活。What a pity!
如果你堅持認為你擁有那麼多錢時可以支配自己,我祝福你永遠記得你的初心;
如果你壓根沒有渠道聯繫到有錢人去對話,那麼跟你聊這個話題還早了點,好好修鍊自己吧。
我深深刻刻、清清楚楚明白,有的事情就適合當下去做,錯過了,就一輩子錯過了。
人生是有區間的,我追求區間的廣度。
比如窮游、比如剛開始工作時的窘迫,他們是區間的下限,但在我這裡不是貶義詞,不是避之不及,而是一份不可錯過的體驗。錯過了適合窮游的心情,去無數次奢游,也不能擴充我的區間。
就像,我錯過了最想去印度的時期,再沒有當時那種朝聖的心更適合印度了。
正如,我認為現在就是我gap year的最佳時期。我父母尚好,我無家庭負擔,還未對生活麻木。
況且,我過的還是一個可以賺錢的GAP YEAR。是我28歲時,送給自己的禮物。
說回來,我辭職的直接原因還在於,我感受到了工作帶給自己的焦慮和苦悶,並覺得它正在反應到我的身體上,反應到我對於親人和愛人的態度上,我必須調整。恰好那時候工作邀約很多,有了底氣,先歇歇再說吧!
別人的間隔年在花錢,你為啥在賺錢
我不想要一直玩一直花錢的那種間隔年,那會讓我不舒服。並且我聽過一個「後間隔年」的說法,就是當玩了回來之後,你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難以適應,並且很有可能自己的社會定價會降低。
脫離往常生活軌跡,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年,不就是間隔年么?
我不會情懷泛濫到不顧一切,我又不是富二代,我還是愛錢的,但是有節制的那種。我認為,如果這一年我的收入跟全職上班不差太多,同時又能選擇喜歡的事情來做,同時又有多的時間去旅行、陪父母等,那就是賺了。
果然,我賺了。
當你用時間累積了很多能力、很多人脈、以前不計得失幫過很多人時,在你成為自由人時,你發現你不是一無所有,以前積的德都變成了儲蓄賬戶,厚厚地躺在那裡,任你取用。
這些比money的積蓄還讓我有安全感。
從杭州回到成都,前期我沒有做任何的個人品牌打造和宣傳,我只是告訴了在成都的阿里人,我回來了,暫時休息一段時間。運營人在成都蠻稀缺的,我帶著不脫離圈子的想法去跟一些創業者聊他們的項目,給出我的一些觀點。一些合作的雙向選擇就產生了。
從大量的邀請中,我選擇能契合這一年主題「半玩半X」的項目來自由組合,錢放在了第二位去考慮。
「半玩半X」是我自創的詞,由「半農半X」演化而來。「玩」是指工作要是你感興趣的並較自由的;X代表了無窮的可能性,利用專業技能與自己的興趣愛好跨界,成為多重職業/多重收入者。簡單地說,我希望玩著玩著把錢賺了。
其中一個項目是分子集,中高級人才技能交易平台。是一個純互聯網的產品,接這個項目是因為我就是它的典型用戶,甚至KOL,我太清楚C端用戶的味道和癢點、痛點,我知道在哪裡能找到他們,並且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用戶。我有A輪以前創業公司的經歷。我希望能陪公司搭建好業務模型,吸引到第一批種子用戶,完成冷啟動,拿到融資。我一周去兩天,我的角色不是光說不練的做諮詢顧問,我會做很多落地的事兒並帶領團隊拿結果。基本就是做完了運營總監要做的活兒,但是不用坐班,因為自由,薪水較全職打折,我和老闆其實都是雙贏的。合作非常愉快,這個case讓我有了穩定的基本收入,並且有了團隊的溫暖,要知道,人還是群居動物,你天天像個體戶飄來飄去的,心裡也會不踏實的。
(如果你也想要找到我這樣的自由人,如果你也想要這種合作方式,可以去分子集看看哦)
自由職業之後,要有意識積累自己的項目經驗,而不是總是拿以前的平台說事兒。我們都很清楚,環境完全變了。要單槍匹馬、赤手空拳重新用項目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了。
降維攻擊,不再死磕,給自己鬆綁
降維攻擊好像有點違背我們常說的「人往高處走」。從杭州回到成都,從純互聯網到互聯網+文創、互聯網+農業這些互聯網人才較少的垂直領域,不在人才扎堆的城市和行業去死磕,轉而投向我喜歡並且更加需要我的藍海。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對藝術和田園感興趣。我去過一些地方,比如美國一號公路上的卡梅爾小鎮,比如巴厘島的烏布,我覺得最高級的生活就是自然和藝術融合,我希望能用專業的技能,和這些垂直行業有些結合。
期間,我和前阿里人老畢一起做「四時田園」地標性生態農產品品牌。這個過程非常好玩。我們去大涼山裡尋訪食材,和山裡人吃肉喝酒,去揀拾野菌,去建立自己的基地。
在無人的深山野林里,遇見神鵰俠侶般的養蜂人。
我們把山裡每個月最當季的食材送到城裡人的手裡,來自大山的饋贈增加了他們與自然的鏈接。為了跟一般的水果微商區別開來,我們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比如上了開始眾籌、比如和高質量的社群合作,建立起自己的高質量分銷團隊」田園合伙人「。
我給代理們提供的素材全部來自我邀請的美食達人、高端用戶、烘焙達人、攝影達人等,完爆朋友圈那些普通水果微商。
在成都,我還發現了一個田園和藝術融合得非常好的地方——明月村。在這裡,我和柴燒匠人廖老師達成合作,「天賜火痕,落灰成釉」。做我以前的公司東家app相關、但無法顧及的、匠人又非常需要的匠人經紀人服務,幫他們和各個線上平台做對接。
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柴燒的知識和鑒賞,我得以見證一座窯的修建過程,我可以見證奇蹟誕生的開窯瞬間,都是非常難得的體驗。這跟花錢買來的體驗完全不一樣。
我迅速在成都有了自己的圈子,但發現成都雖然互聯網公司非常多,但是純正的互聯網學習社群很少。在一線城市較為知名的饅頭商學院、鳥哥筆記、互聯網那些事兒、混沌產品研習社等在成都都沒有線下活動。而我在這塊還蠻有資源的,我試著去談了一些社群和講師,他們非常願意我來承接他們在成都的活動。接下來我會引入一些社群的公益活動和分享到成都。再開發一些精品付費課程。我相信付費學習、知識變現是趨勢,我會用我獨到的眼光幫大家選到實戰課、乾貨課。
為什麼可以不花錢地玩?
關注我朋友圈的朋友還會看到我到處在玩、去美美的民宿和酒店睡覺。其中大部分是受邀約免費體驗的。這期間,我是幾何民宿、民宿客、朋友家的民宿體驗師,讓我有事沒事可以去睡別人家的床,從幾百到幾千都有,來個城市微旅行;
我是簡途的公路旅行達人,可以坐他們的巴士在川西撒歡,哪怕不會自駕沒有伴兒也不怕。
還有一些未完成的合作和資源置換,朋友在花鳥島的客棧和在四姑娘山的客棧還沒來得及去體驗,文藝大號一人一城、物道的合作,蜻蜓FM簽約主播等。
公益,從分享技能開始
我理解的公益不是我有了很多錢後,捐給別人。我身邊本來就能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為何不直接去幫助他們呢。我和四時田園去大涼山義務為新農人做培訓,提升電商技能。
當我在一個非常小的村子裡看到農村淘寶時,興奮地跳起舞來。
我和分子集去支持更多想要做自由職業的人,這周我就會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做兩個公益分享,合作方是眾創空間walnut和一個非常棒的女性領導力社群leaninchengdu。(上海、北京亦有分部)
這半年,我還在成都買了一個50多平米的loft(用在一線城市只夠付首付的錢,全款買下),做成自己的工作室,並集合我住過那麼多的民宿的體驗,做成一個不錯的airbnb,這又會是我的一個收入來源。
離開單一工作後,我才發現路子太廣了,賺錢的渠道太多了。你唯一需要調整的是自己的慾望。
旅行,依然在路上
這半年,我還去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因為可以錯峰出行,所以並沒花多少錢。美國是去幫朋友做一個項目,基本沒花錢。日本5K不到,澳洲人均1.1W。最開心的是終於完成帶父母走出亞洲的心愿。
敢說你沒有失去什麼?
李叫獸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KBL(KeyBehavior Leader),區別於我們常說的KOL。KBL做了大部分人想做卻因為某些因素沒有做的事兒——
想做某件事,但迫於長期目標
想做某件事,但迫於行動成本
想做某件事,但迫於自我設限
想做某件事,但迫於群體規範
想做某件事,但迫於外部形象
我非常認同。老老實實告訴你吧,我確實失去了一些東西。
1、我失去了年假、年終獎、期權、保險。在創業公司的你們一夜暴富的機會是萬分之一,我是0(好像也沒差多少(●"?"●)
2、我失去了平台的庇護。以前我總是甲方,現在雖然也有選擇權,但總歸是乙方。心理上的落差需自行療愈。之前大熱的文章《離開平台,剩下的才是你的價值》我深有體會。在平台時,利用好平台的價值構建自己的實力和人脈,別仗勢欺人、狐假虎威。決定離開平台了,就要更接地氣,更努力。
當你付出8分時,因為平台的背書,別人會給你10分的尊敬和報酬;當你付出10分時,因為離開了平台,別人給你8分的尊敬和報酬,你也是要去接受的。
3、在某些人眼裡,我丟了面子。比如人家問你在哪工作,做什麼。你總是很難回答。當把阿里巴巴當自己的icon,甭管你是在裡面掃地還是做運營,大家都秒懂。而「自由職業者」這個icon,並不是為所有人所接受,有人會覺得薪水肯定很低,技術含量也低,沒什麼發展。
4、延遲享受。在阿里時,跟我同等收入的同事,基本都買車買房了。雖然我也可以,但是我必須付出全部。我提醒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兒沒有做,不能把自己完全綁死。所以那時我捨棄一些無意義又花錢的社交,剋制大手大腳的花錢。因為理性消費,其實我過得並不差。每年對旅行和興趣的投入還是能保證的。節省下來的積蓄讓我現在很自如。
那些失去,值不值,只有自己知道。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如果你也想成為自由職業者
我們都討厭平庸,想要任性過生活,可是最苦悶的莫過於你的才能配不上你的任性。不要想著憑什麼別人可以任性,問問自己怎樣才能配得上這份任性。
當你在職場混得不好時,覺得自己跟別人格格不入時,最好不要辭職。這時你沒有選擇權。自由職業不是離群索居,它更需要情商和人脈;
當你在職場混得風生水起,跳槽邀約不斷時,你可以考慮做自由職業,這時你有選擇權,當然也有讓你猶豫的誘惑。
當能力有了,還有一些要克服的心理問題。比如面子思想,比如別人拿期權了拿年終獎了別眼紅,比如你本來帶團隊可以指使下屬去做的事兒需要自己親力親為,比如你以前無需打理的關係、無需客套的人情現在要多留條路子……
不要給自己設限。一方面羨慕別人的生活,一方面又抱著既有的利益和穩定不放鬆,沒有那麼好的事兒。放眼互聯網、放眼國外,用技能把日子過成想要的樣子,大有人在。
逃離北上廣去到一個物價低的地方,贏得時間差。我覺得回到成都是讓我獲得舒適生活的捷徑。物價低、競爭相對不激烈、節奏相對慢,很適合自由職業者。
多重收入是自由職業的進階
當你做到了以上,你可以做自由職業者,但是收入往往會比以前低一些。所以我們想要發展多重技能來獲得多重收入。我是怎樣做的呢?
除了本職工作以外,找到你想發展的愛好,先投資它,再過渡到免費享用它。從大學開始我對茶、花、民宿、傳統文化、旅行等很感興趣,最開始是消費者,然後尋找可以「以戰養戰」,免費進入圈子學習的渠道。當我還是全職工作時,我曾是待著(現在已經不在的一個app)的體驗師和城市經理,不僅讓我體驗到很多免費項目,還付費讓我去挖掘這個城市裡有趣的人和店。你可以主動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行業的app、公號或者直接找到實體店老闆,去看他們是否有招達人、或者兼職。
愛好結合專長,找到你的比較優勢。我們都聽說過一萬小時理論,任何東西,你做不到一萬個小時,可替代性是很強的。所以我不會定位自己是自由撰稿人,幾百上千一篇稿,對我來說性價比不太高。我還是會強調我在運營和市場方面的技能。其他的技能作為我的一個收入補充。
保持敏感,珍惜哪怕不賺錢的機會。保持敏感會讓你發現很多商機,很多事兒敢想敢做就成功了一半。珍惜哪怕不賺錢的機會,如果別人向你諮詢請教、請你給些建議,請認真點吧,專業到別人願意付費。我沒有在在行和分答去賺零碎的錢,我發現我圈子裡還不太接受,所以我還是免費去跟一些人聊,從中發現合作機會,哪怕就是賺個人情留著以後用。
提高單位時間產值。按年薪來說,我現在大概較全職打了7折吧。主要是我全職的話市場上薪水給得比較高。我比較沒出息,我覺得打折後都能在成都過得挺滋潤的。後一步的話,會嘗試提高自己單位時間產值,更高效地賺錢。比如接人群比較相似的兩個項目。
會一直自由職業嗎?
我是個目光短淺的人,我不知道以後會怎樣,只知道當下會儘力快樂的生活。希望先把這一年過好吧!
今年雙11前,我會利用自己三年零距離參與天貓雙11的經歷,幫助一些氣味相投的創業公司去打這場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就好。
寫這篇文章前,我去翻了我8年前的日記,
發現歲月對我真好,
我成為了自己當年想成為的樣子。
我是一枚斜桿,我的職業it/airbnb/ 地產/視頻製作及剪輯/海外體檢。變斜杠,理由很粗暴,第一,無法忍受大城市的交通,每天2小時以上的通勤讓我感到抑鬱,上海的外資公司都集中在市中心堵死人的地方。第二,我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在上海月薪沒有3-4萬(稅後)以上,是無法過「詩和遠方」 的生活的。除非是知名金融業和it業的中高層,大部分老闆根本開不起這工資。上海工作了4年,累積了一些人脈,便離職了。發展了一下自己的興趣,去了想去的地方。邊旅行還邊在海外投資了些地產,這些年華人紛紛投資海外,房價漲了不少,我也算在對的時間,辭了對的職。
斜杠並不適合所有人,我覺得,斜杠必須要具備:第一,家境還不錯,有很好的教育和國際觀,沒有後顧之憂,失敗的成本不大。第二,資訊發達,語言溝通能力強。哪兒接活兒,哪兒找便宜有品質的團隊幫你一起完成項目。用什麼平台,一起放心的工作?通常國內外的自由職業者平台,會先凍結一部分項目資金,按照項目完成度,按時撥款。項目完成後,評價你的工作質量。除了國內像豬八戒這樣的平台,國外還有更大的平台,比如fiverr等兼職和信息平台。斜杠,並不代表你要獨自完成項目。而是你善於利用網路找到項目和優秀的團隊,和你一起完成項目。利潤按照個體對這個項目的貢獻來分配。今天團隊成員為我的項目工作,明天她/他得到了項目,我就幫他/她打工。另外,這些團隊成員,也許並不和你在同一個國家,或是同一個城市,所以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是極其重要的。第三,一定要有海外支付工具。如果你的團隊成員或客戶,身在海外,大家是不用支付寶/微信的,而paypal的普及率及高。第四,你曾經的同事和客戶,通常是給你很多項目的回頭客,大概是最近經濟不好,很多外資公司都是直接砍掉一個部門,而把原來的工作外包給別的公司,因為本來就是一個公司里出來的,了解公司文化和標準,還是很教容易得到外包的機會的。第五,你在當上班族的時候,就非常優秀,不然,你敢看客戶對你的工作的評價嗎?而且公布在網上,永遠的黑紀錄,客戶比老闆嚴格多了,所以請看清自己。
斜杠看似很忙,其實比原來自由很多,雖然休息是碎片式的。我不像曾經當上班族時,加班到半夜,每天睡不到8小時,長滿青春痘那麼悲催。現在,我有了運動的時間,充足的睡眠時間,可以在淡季旅行。這些改變,讓我更加健康,而且掙到了更多的收入。但最重要的是成就感。上班族,就像一顆螺絲,無論做出多大的努力,公司的業績和你無關。而「斜杠」 的結果是立桿見影的,客人給你的評價,團隊成員對你的評價,賬戶里的增加的數字,都是很大的激勵http://mp.weixin.qq.com/s/c-vfXRVk7dmLZyF3qzOrlw
白天是設計師,晚上和周末轉身培訓機構兼職老師
請問你為什麼做斜杠青年?
a. 多才多藝,需要有地方安放我的青春
b. 精力充沛,業餘還有精力再開第二局
c. 這個時代只打一份工tmd養活不了自己/還房貸/取悅女朋友/伺候小祖宗
「斜杠青年」這個詞很具有魅惑力。你只要「斜杠」了,好像就能夠從單一的、被限制的職場生涯裡面被解放出來。
可是,這個世界,並不是有你想像的那樣美好的。
「斜杠」的意義,是你的「職業身份」,而非「興趣愛好標籤」。即:你擁有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能,而這些技能是可以並行不悖地、去創造價值——好吧,說白了,就是能賺錢。
「斜杠」的核心,是職業(專業)技能樹的點亮。而斜杠青年的存在本質,是單一化的職場無法滿足或施展個人完整的才能。
馮唐當然可以斜杠,職業經理人 / 作家。如果你只是經營一個兩位數閱讀的公眾號,就不要好意思說你也是斜杠什麼什麼了。
絕大部分人的人生,沒有斜杠,而只有一個標籤:職員(社員)。
我們當然希望脫軌了。但如果你在這個領域裡面沒有辦法變得優秀,從而作為一項養家糊口的職業人身份的話,那就當做愛好罷了。別YY了。
BTW. 我還是特別喜歡雙羅對談裡面,羅振宇的那一句:「錢對創業的人來說,是放在外面能看得見的,自我成長的進度條。」當你在這個領域裡面,所獲得的錢,大於或接近你的本職工作的時候,你再給自己標上斜杠不遲。
我覺得許多回答都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將斜杠青年和金錢掛鉤,太過於在意所謂的「斜杠」帶給自己的金錢利益,其實這是不對的,那些斜杠並不必然會產生金錢效益。
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斜杠,是在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本的基礎上有別的「枝椏」能夠成長,這是一棵樹,而不是一堆柴火。有一條是自己的主線,就是本職工作,是根基,用於抵抗風險也好,用於養家糊口也好。而其他的,則是旁枝,是為了讓「生命之樹」更加地茁壯成長。
斜杠,首先是基於興趣的,失去了興趣,那些斜杠就會變得枯燥乏味。
斜杠,是需要時間投入的,沒有一定的時間付出,斜杠並不會自然地達成,比如說,我想把詩人這個斜杠、這個標籤貼在自己身上,那麼我就得寫出作品來,並且要有源源不斷地產出,才能說自己是詩人。
斜杠,也是需要圈子的,需要有一群人認可你、支持你。
斜杠,不純粹是業餘的,而是有一定積澱的。
斜杠,和興趣愛好不同;斜杠是要高於它的。
斜杠,是為了增加生命的豐富度,同時,也增強自己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大多數的職業,所帶來的新鮮感和刺激感是有限的,逐漸都會變得流程化、程序化,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逐漸逐漸地,人會有倦怠期,心理上會變得疲憊。這是符合人性的,喜新厭舊。
成為斜杠青年,是可以量化的,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自己可以給自己貼一個標籤。這不是隨意可以貼的。在我看來,斜杠青年不是兼職接活兒,就算能夠定義了的,比如說我給周邊的親戚小孩培訓個什麼課,我就算是培訓師了,這還遠遠不夠。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斜杠
斜杠青年有多個職業,多重收入,還自由,想想都挺美,我先澆盆涼開水,讓大家冷靜一下,斜杠青年可不是人人都能當的,至少得看完我這篇寶典再著手也不遲呀。
在網上看到兩個案例和大家分享下。
說小陳是一家傳媒公司的網站編輯,到了周二至周五晚上,他的職業就變成了健身房的老闆兼私人教練。看到晚上還私人教練,我心裡也痒痒了,以後我的自我介紹就可能變成,創業者/作家/自媒體人/晚上健身教練,你懂得!哈哈!
小陳說,當初是因為自己報名健身房鍛煉,漸漸喜歡上了這一行,希望能夠以這個為職業。
「編輯和教練,一文一武,而且白天我坐在辦公室里腰酸背痛,晚上剛好可以鍛煉,時間不衝突,功能也互補。」小陳說,「健身房是我自己開的,把信息放到網路上,學員可以選擇我,我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時間來安排課時,挺方便的。」
和小陳不同的是,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文案策劃的小李,就沒能把那根「斜杠」扛多久。
小李說,上大學時就喜歡拍文藝小清新的照片,所以覺得自己有能力開一家攝影工作室,「當時覺得至少拍婚禮照片不成問題,所以去年初便開始在網路上發布消息,還曾註冊過工作室的微博號,擴散得還不錯。」
當找上門的客人越來越多時,小李漸漸發現力不從心了。原來,大學時那些用美圖秀秀等軟體濾鏡處理的圖片,已經明顯不能滿足客人的需求,「他們需要好的構圖,要拍得膚白顯瘦,我沒有學過ps以及怎樣打光,出來的效果往往會被挑剔。」
後來,小李不得不關掉了攝影工作室,她說,還是專心干好策劃工作更靠譜。
知己知彼
要當斜杠咱不能打無準備之仗,不能因為人家小陳當私人教練,還晚上就去作斜杠吧。為了避免出現小李的情況我們了解下作斜杠青年的優缺點,我做了個簡單的表格大家看一下。
斜杠和專職優缺點對比,紅色字體表示優點,黑色表示缺點,斜杠的優點可能就是專職的缺點,魚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作斜杠青年的優點是多種工作,多重收入,接觸面廣,過得相對比較充實,但缺點是個人品牌模糊,精力分散,工作水準一般。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把斜杠的缺點再多啰嗦幾句,斜杠青年會給人造成個人品牌模糊的印象,企業有品牌個人也有品牌啊,在《定位》一書中作者說要想建立品牌就要佔領客戶的心智,可客戶心智是有限的,那咋個子辦哩?要先入為主,品牌內涵專一,我們都知道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是誰,但第二個人是誰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就是這個道理,同時品牌內涵複雜別人都不知道你是幹啥的,品牌內涵不清怎麼讓消費者記住你啊。個人品牌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家小澤今年上幼兒園,後來發現他幼兒園老師天天在朋友圈發麵膜廣告,這讓我極度懷疑這個老師的水平。
從事多種工作精力勢必會分散,精力分散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什麼都干,但什麼都干不好。
那專職工作的優缺點呢,聽俺再詳細解釋下。做一種工作的缺點是在一棵樹上弔死,收入來源單一,平常接觸面窄,下班以後有大把業餘時間。優點是個人品牌清晰,精力集中,有把一種工作做到頂級或者是優秀的條件。要打造職場優勢個人品牌清晰很重要,比如:有兩個向你推銷理財產品的,一個是做著理財,還搞個煎餅攤,還弄個小賣鋪,另一個專一做理財,這時候你會相信誰,一般情況下肯定會選擇專業做理財的啊,因為本來理財有風險還不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
在任何一個領域沒有做到持續的、極大的時間、精力投入都不可能做到頂級水平,你可以觀察下真正牛叉的人基本都不是斜杠,只有半瓶醋的人才斜杠,在一個領域做到了頂級水平就意味著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那還斜杠啥啊。
兩種狀態不可不知
作為斜杠青年有兩種狀態,一種是苦逼,一種是瀟洒。苦逼狀態就是靠出賣自己的肉體和時間,乾的多是體力活,耗的是時間,沒啥獨特技術含量,靠工作數量拿到較少的多重收入,天天忙的要死的節奏。我以前就是這種苦逼狀態,天天忙的和瘋狗一樣,下班到了家就像死豬一樣坐沙發上動也不想動,老婆看我回家啥都不幹那行啊,就開始使喚我,然後我就吐著舌頭去幫忙了,為啥吐著舌頭哩,那是因為白天忙的那口氣還沒導上來捏。苦逼狀態短時間可以,但長時間絕不可取,否則會陷入越忙越窮越窮越忙的死循環,擺脫死循環就要做減法把一種工作做精,而不是貪多。
還有一種狀態是瀟洒型的,不是靠出賣自己的勞力和時間,而是思想、創意、別人很難替代的能力。有個公眾號作者說寫文章講幾個故事,最後總結幾點心得最容易了,這種寫法不需要太多知識儲備,人家每天發布文章篇篇都有幾百人打賞,我可好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周摳一篇文章才有幾人打賞,你說苦逼不,所以這就是差距哈。瀟洒型的斜杠青年都有一種核心能力,這種能力是靠積累打造的,形成了強大的個人品牌,其他工作都是把核心能力轉移過去就OK了,是種水到渠成的過程。
成為斜杠青年的條件
作斜杠青年是有條件的,條件不具備就可能淪為苦逼狀態。所以,在羨慕別人成為斜杠時自己先冷靜的思考下,看自己具備這個條件嗎?我列舉幾個成為斜杠青年的條件:
1、具備優秀的能力
如果在一個工作做不到優秀的程度,即便換下一個工作也不一定能做到優秀,這是為什麼呢?一個人能在一個行業做到優秀,做到頂級,說明他有這個基本素質,基本素質包括洞悉行業規律的能力,從0到突破優秀的臨界點再到優秀的耐力,跨領域的知識儲備和移植能力,別小看這三種能力,很重要的。洞悉行業規律的能力就是做一個行業能夠學到這個行業的精髓而不是皮毛,有多少人干一輩子都不一定學到從事行業的核心部分,這需要很強的學習能力、悟性、深度思考的能力。從0到突破優秀的臨界點再到優秀的耐力就是在做到優秀前持續不斷的努力,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有強烈的願望、鬥志、幹勁、韌勁做到行業頂級水平,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成功背後是巨大的付出。跨領域的知識儲備和移植能力就是既然要作斜杠,即將從事的行業得有基本的知識儲備,同時腦子還要靈活,能夠把一個行業的能力移植到其他行當,要是一切都從零開始非得累死啊。只有能把一種工作做到優秀的人才熟悉在優秀之前走過的路,再做別的工作其實已經輕車熟路了,我們說優秀是種習慣,就是這個道理。
2、具有領導潛能
上面說的具備優秀的能力指吃透一個崗位的能力,作斜杠青年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是否具備當領導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能在一個行業當領導也說明能力已經了得了,比如:一開始做餐廳服務員,慢慢學到了服務的精華,具備了當領班的能力,再慢慢的可以作店長了。
3、一技之長
就是擁有一個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餓不死的核心能力。
4、遇到行業發展天花板
如果在一個行業發展遇到了天花板,再混也就這種程度了,這時候可以考慮做斜杠,如果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建議別浮躁,踏實做事,把這個行業吃透再說。
5、有充足的業餘時間
要作斜杠得有一定的富裕時間,這是必要條件。
手把手教你做斜杠
成為斜杠有5個方法:
1、首先做好一個領域
在作斜杠前首先得做好一個領域,把一種工作吃透,否則就是不務正業,把一種工作做到優秀是為後續從事工作提高能力基礎和物質保障,有了這個1後面的0才有意義。那麼採取的策略就是東方亮了再亮西方。
2、相關領域拓展
斜杠工作之間具有相關性,從事新的工作不用從0開始,可以把之前積累的能力和經驗移植過去,快速把新工作做到優秀水平。盡量別選擇幾種毫不相干的工作,否則會更辛苦。
3、分清主次
當從事兼職工作嚴重影響了現在工作,那麼要立刻放棄兼職工作,確保有穩定的收入源,不能因小失大。
4、每個領域做到優秀
既然作斜杠那就努力把所從事的所有工作做到優秀,做不到優秀客戶不認可,就像開篇提到的小李,最後只能關門。
5、依據愛好
選擇斜杠工作最好依據愛好而定,多份工作帶來多份收入的同時也會多份辛苦,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才能不覺得累,才有動力做到優秀水平。
先解釋兩個名詞,多重職業者和斜杠青年。多重職業者是指同時從事多重職業和擁有多重身份的人,而多重職業者自我介紹中會使用斜杠區別不同的工作,例如:王思聰:網紅/投資人/資深遊戲玩家/董事長,人們就習慣用斜杠青年作為多重職業者的代名詞。
制度層面的變革,平台+個人模式的興起
農業時期,生產關係體現在地主和農民,農民為地主打工幹活,以獲得相應的收入和報酬。這個時代,典型生產者就是農民,生產技能就是男耕女織。
工業時代,生產關係的體現是公司與員工,員工為公司做工獲得收入,公司依賴員工的剩餘價值生存。此時社會發展的重心是經濟增長,社會的統治者是企業主,核心資源是機器。
現在社會已是信息技術時代(後工業時代),生產關係正越來越多體現為平台和個人,個人通過平台提供產品或服務,並獲取相應的收益。此時大多數的勞動力不再停留在農業和製造業,而是進入服務業,進入金融、餐飲、藝術和信息等各個服務細分領域。
以新聞行業為例,傳統的生產方式是由專門的新聞機構進行內容生產,並通過已有的發聲渠道(雜誌、電視、報刊、門戶網站等)傳遞出去。最核心內容生產是由大的機構完成,他們理所當然地掌握著社會話語權。平台+個人時代的生產方式,是由互聯網上的每個人進行內容的生產,每個使用網路的人都是生產者,大家手中都掌握著話語權,傳播的媒介就是各大互聯網信息發布平台。新聞行業發生的兩個變化:生產者由專業人員變成所有能夠生產的人;內容和媒介兩者進行分離,媒介變成平台、徹底淪為管道。
平台+個人模式下的生命力
平台+個人的背後是企業架構的調整,原有企業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構正在發生改變,變得更加扁平化,同時優秀人才出走公司或企業也將形成趨勢。公司更多的以項目的形式完成生產,員工的參與將更具主動性。
這種模式的生命力來源於三個方面:1.對於平台來說,更多封閉的平台正在走向開放化,從原先的產銷全產業鏈一體化變身為純粹的渠道,為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搭建更好的平台。2.對於優秀人才來說,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利用互聯網平台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傳遞到更多消費者,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3.對於消費者而言,可以通過平台挑選更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可選擇的產品和服務的量更大。
「平台+個人」孕育多重職業
多重職業並不是最新出現的產物,從人類社會產生分工開始就有他們存在。國外最知名的多重職業者是達芬奇,不僅是畫家、天文學家、建築師、發明家,還擅長雕刻、音樂,也深曉數學、物理、生理和地質等學科;國內也有張衡,不僅是政治家、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還擅長地理、製圖、機械等科學。
原先的多重職業者存在的基本條件是:1.精通某行業累計資源和人脈;2.善於依靠已有的資源調動相關、相近行業資源。正所謂演而優則導,商而優則仕,例如:郭敬明:作家/導演/出品人/企業家,馮小剛:導演/演員。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多重職業的時代。Uber、滴滴、Airbnb等互聯網平台的興起,解決了數百萬上千萬人第二份職業的問題,而類似於它們的更多平台正在興起。以國內為例,優秀的多重職業平台全品類的有廳客、知識共享垂直平台的有今日頭條、知乎等、房屋共享垂直平台有途家、小豬等,其中廳客是為所有人提供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或服務提供出售平台,提供的更多是個性化服務;今日頭條是為寫作者開放平台,為其提供內容生產和廣告變現;途家和小豬是為房屋供給提供開放平台,為其提供交易。
是否人人都可以成為斜杠青年?這估計是很多年輕人思考的問題,因為他們更厭煩一成不變的工作、職場中的論資排輩,想要更自由的工作環境。最後,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身邊有個89年出生的朋友,她畢業於中戲編導專業,而她身上卻有另外三個標籤:心理諮詢師/占星師/旅行玩家。
她的本職工作是某大型企業的科教宣傳片的編導,這曾是她生活的唯一經濟來源。接觸到互聯網之後,但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她現不僅是廳客平台的占星師,在廳客上替別人占星做心理諮詢,還是自媒體人在今日頭條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遊記,靠CPM的方式賺取收入,甚至偶爾也開趟專車賺點小費。
這可能是年輕人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
白天是設計師,兼職插畫動畫,夜晚是紋身師。有時也會翹班去紋身。
最近給一位父親的紋身。中間是女兒的名字。
我認為的斜杠青年,具有以下幾種姿態:
1、前提在於已經在一個領域擁有一定優勢並且持續精進,隨後拓展到其他領域;
2、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不僅僅擁有不同領域的技能,而且能夠跨領域地將各個技能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
3、能夠在多個維度上打造自己,最重要的是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賺錢的事;
4、是一群認真審視生活的人,不甘平庸,不斷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不停積累各個方面的經驗,然後,在實現多元價值的同時也獲得財富上的自由。
基本只要有駕照,就可以成為斜杠青年。恩,奏是醬樣簡單。
一個職業都還沒有做好,還多重職業?
這兩年,斜杠青年的概念火遍大江南北,適逢自媒體大爆發,不少人有或沒有工作的人專職做起了自媒體,漲粉絲接廣告,賺得不亦樂乎,讓這一概念看起來似乎就在前方,只要稍微努力一把就觸手可及了。
然而事實上,斜杠青年是一個偽命題,斜杠青年的身份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結果。
如果你以成為斜杠青年為目標,那你多半無法成為斜杠青年。
1.真的有斜杠青年嗎?
介紹斜杠青年的那篇文章里提到: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事實上,Slash不只是在國外流行,國內一線城市也已經開始出現Slash的身影,而且他們的數量在迅速增加。我身邊就有不少Slash,他們當中,有的是完全完全的自由職業者,依靠不同的技能來獲得收入,有的則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工作之餘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來獲得額外收入。」
為了說明斜杠青年的時代到來了,作者還舉了若干的理由,大致如下:
「首先,很多情況下,個人甚至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能利用各種垂直平台獲得職業外的額外收入。
我們已經跨入了一個知識和創造力的時代
不久的未來,經濟組織方式也將發生變革,那種把人集中固定在同一時間和場所的傳統工作方式將逐漸被鬆散的,合作式的方式所取代。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整個社會重新燃起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崇拜,這將給知識型人才帶來巨大機會。」
我會在下文中逐步闡述為什麼斜杠青年是個偽命題。
首先,我承認,這個社會確實有越來越多人成為自由職業者了。
一個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自己接項目。比如他是個技術高超的程序員,他可以選擇同時為幾個項目服務;比如他是個很厲害的設計師,他也可以同時給幾個項目做包裝、做LOGO。多美好!一個人可以做不同的工作,賺三份工資,豈不是很快便月入過萬?過五萬?過十萬?
然而,就算他是自由職業,就算他有一技之長能夠同時為幾個項目服務,請不要忘了:他還是在利用自己最核心的技能取得收入啊。
讓我們再來看看如今網路上那些所謂的用不同技能獲得收入的「斜杠青年」。
一個聲稱自己是斜杠青年的自媒體人,在文章中說他的收入來自這幾個部分:
文章(包括約稿稿費、微信打賞)、培訓、線上分享、收費社群等等。但仔細一想,其實這些來源的核心,都是培訓,是在教授一些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如何成為某一方面的達人,如何克服拖延,如何也像他一樣能夠成為斜杠青年。他只是把同樣的內容用了多種方式表現了出來,這根本就不能稱為斜杠青年。
當我仔細審視當下網上那些自稱為斜杠青年的人的時候,發現一件可笑或者說細思恐極的事情:他們在做的,不過是十幾年前已經有人做過的東西——成功學培訓罷了。
為什麼成功學培訓會成功?因為總有人渴望走捷徑,總有人渴望一步登天。
如今成功學的概念更泛了,但實質是一樣的。不信你看看現在大行其道的微課,無不是走「如何快速達到某某目標、如何零基礎實現某某理想、手把手教你取得某某成果」的路子。
人的慾望總是大於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看到有人真的做到了,而且是短時間內做到了的時候,就會開始蠢蠢欲動:我是不是也能像他一樣,成為一個斜杠青年?
2.在你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之前,你無法成為更多領域的專家
隨便問一個做營銷的,他幾乎都能告訴你「定位」理論是什麼。為什麼呢?因為定位理論淺顯易懂。
本土最貴的營銷諮詢公司、華與華公司董事長華杉說過這樣一段話:
「理論,往往也是諮詢市場上的商品。在諮詢市場上成功的理論商品,共同的特點是他的「傻瓜化」。像當年的傻瓜相機一樣,定位理論就是一個超級傻瓜理論,它有三個傻瓜化:
首先是把顧客傻瓜化,你在他(她)的心智里佔領一個第一第二的位置就行。
其次呢,又把企業經營傻瓜化,你只要符合定位就成功,定位模糊就失敗。而且特勞特們對此非常武斷,比如寶馬定位是駕駛就不應該加長后座空間啦,聯想定位是電腦就不應該做手機啦——你看!你看!做手機不成功吧!小米定位模糊了,不行吧!
第三呢,是把定位策略傻瓜化,所謂四步法,第一步,傻子過年看鄰居,看競爭對手,看別人怎麼定位;第二步,是找空位,或者搶別人的位,確定自己的定位;第三步,找第三方背書;第四步,堅持執行定位。
三個傻瓜下來,這「理論」的傳播成本就非常低,傻子都能明白,這就是他得以大眾化傳播的原因,人人都能討論,都能拿來去評價別人。如果要說邁克爾波特的競爭論,或者德魯克的企業經營哲學,一般人說不了。
這也是理論上的劣幣驅逐良幣。《定位》一書的序言里,就把泰勒稱為第一次生產力革命,德魯克稱為第二次生產力革命,特勞特稱為第三個生產力革命。這樣驚人的鼓吹能有市場,因為讀者們既沒讀過泰勒,也沒讀過德魯克。」
暢銷的東西,總是淺顯易懂的。容易上手的技能,其價值往往也不大。對於許多人來說,似乎知道定位理論,看過一些文案和策略的書,寫過兩三篇文章,就算是懂廣告了。而當他恰好又懂旋律,會寫歌,有一些設計功底,會一些手繪,他是不是就可以自稱斜杠青年了?
而事實是,他可能可以靠寫歌、畫畫、寫文案賺錢,但也僅限於執行層面,限於最底層、最基礎的工作。為什麼這麼說?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其實,光是有1萬小時的經驗還不夠,要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你還要在這1萬小時里,時刻嘗試學到更多、做到更好、走向更高的水平。沒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沒有足夠聚焦的目標和企圖心,就算你在一個崗位上待了1萬小時,也不會成為專家。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兩年的經驗就勝過別人五年經驗。
無法成為一個領域裡的核心專家,也就無法獲得該領域裡合作方最大的尊重與信任,以及最有溢價的回報。這樣的人只能做基礎執行工作。
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尚且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努力,更何況成為多個領域的專家?
3.成為斜杠青年不是目的,是結果
成為斜杠青年不是目的,是結果。這裡可以用降維打擊的概念來說明。
我們把難度高的、複雜的事情看做高維度的,把難度低、簡單的事情看做低維度的。能夠做到高維度的事情的人,再去做低維度的事情,會相當容易。
舉例來說,廣告人之父奧格威的偶像克勞德·霍普金斯自稱自己做了70年的廣告,其實他只做了35年的廣告,但他經常加班到半夜兩點,周末也完全不休息,整個人完全沉溺在廣告里。他一周的工作時間相當於別人兩周的工作時間。而奧格威38歲進入廣告業,一直做廣告直到去世。
他們都為廣告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都寫了自己的著作。最著名的就是《科學的廣告》和《一個廣告人的自白》,這兩部書至今暢銷,那是不是可以說,他倆都是作家,所以他倆都是斜杠青年?恐怕沒有人會這麼想。在我們心中,他們是最優秀的廣告人。
許多人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然後再去做培訓,出書,做演講,就變得易如反掌。因為他的知識已經足夠豐富,他的經驗已經足夠支撐他面對任何相關的問題時處變不驚。
而當他有足夠的實力去做斜杠青年的時候,他反而不會去做。因為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獲得的回報,遠超他把時間付出在別的領域所得到的回報。
最後我想說,「斜杠青年」這個概念很美,「斜杠」意味著多種能力,「青年」則朝氣蓬勃,這麼美好的兩個概念被融合在一個詞里,會引起不少人的嚮往也是正常的。
然而回到生活和事業中,我們還是要專註於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少聽微課多看經典,不斷學習與反思,才能在艱難的生活和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些真正讓自己引以為傲的進步。
我的公眾號:劉教練
id:liucoaching
不知不覺也算做了快10年的斜杠青年了。
我的斜杠職業
1. 話說我的工齡已經不小,從18歲高中畢業那年開始「創業」,做了一期十多個學生的暑期英語培訓班開始,也算正式開始了「用技能賺錢給自己花」的小康之路。
2.利用大學四年及全職的業餘時間在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港澳等地從事過涉外導遊、國際展會口譯、商務談判陪同翻譯及筆譯工作,每年的暑期我都泡在上海多個外企實習兼職,同時從大學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堅持兼職寫作寫帖(多是無報酬的分享,卻意外交到了很多各行業的朋友)。
- 2007年給希臘Gaumant筆譯進口橄欖油產品資料及推介畫冊;
- 2009年夏天在Gravity Group Asia給美國人做市場助理及翻譯;
- 2009年國慶去了荷蘭DSM帝斯曼集團的全球年會擔任海外嘉賓們的導遊、隨同翻譯工作;
- 9月再次來到上海給英國INTRAS雜誌擔任國際展會助理及展會翻譯,一連三屆展會都沒落下,後來因為全職工作去不了展會,還做起了翻譯中介的工作(有傭金),利用在翻譯圈子裡的資源和人脈,不僅招聘展會翻譯,還給一些演藝公司、文化交流機構挑選陪同翻譯,幫一些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賺了他們職業生涯里小小的第一桶金;
- 2010年給比利時知名醫療市場調查公司TforG擔任筆譯(帕金森病例、案例分析資料等);
- 之後一直屬於自由職業的語言愛好者,也會接一些喜歡的外文論文題目做文書工作,寫過同性戀從古羅馬以來的發展歷史-大開眼界,也寫過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些法律案件分析等等,借著輔修過英美文學課程的優勢,也幫大學生們寫過小說的讀後感,一來持續鍛煉自己的筆頭功夫,二來也是真心喜歡和字母和多元文化打交道;
3. 畢業後曾在全球名列前位的義大利航運經紀公司BC擔任了4年的國際航運租船經紀人一職,每天的工作就是和世界各地的同行及同事們推動國際海上貨物運輸貿易,拿取成交傭金,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做貢獻;在個人業績還不錯但市場卻冷卻衰敗的時候,2014年底決定辭職走出職業舒適區,一個人踏上了去歐洲和美國打工換宿的間隔年之旅,打工換宿期間做過農民、園丁、水泥匠、國際NGO志願者、家庭管家、清潔工等等工作。
- 2015年4月回到北京後面臨到轉行轉專業的職業選擇,先後涉足過某瑞士高端醫療旅遊及某P2P東南亞旅遊產品設計及文案工作;
- 當時還會兼職帶一些涉外自行車導遊的旅行團玩轉在北京的衚衕小道里,也是一名自由職業的商務陪同翻譯,參與過北京綠景等公司的商務對接及翻譯工作,有時間也在網上接一些論文類文件的筆譯工作,忙起來的時候也繼續幫別人拉線做做翻譯中介。
- 現在在兼職做私人英文家教,主要針對成人出境旅遊方面的主題一對一輔導。
關於旅行方面的斜杠職業
- 窮游網資深用戶及攻略貢獻者,7袋長老,帖子多次被收藏轉發;
- 全球知名旅行網站Tripadvisor貓途鷹網全國排名Top 1%的點評用戶,一有時間就喜歡寫一些旅行攻略帖子和旅友們分享;
- 沙發客Couchsurfing,在北京接待過國外沙發客,同時也在馬來西亞、美國、歐洲等國做過陌生人家裡的沙發客。
- Airbnb愛好者,目前和朋友一起在成都兼職經營著我們在太古里春熙路的第一家民宿,歡迎來入住!太古里春熙路超贊民宿丨合江錦舍Jin House · @Heart of Chengdu - 成都的公寓 出租, 四川, 中國 旅行途中不管是選擇青旅還是民宿還是普通人家多餘的房間,我都喜歡住進當地人家裡,這些年嘗試用airbnb的方式改變了出行方式。想看Airbnb房東故事的請回復,之後會連載下去。
關於音樂方面的斜杠職業
- 播客:我在喜馬拉雅FM上有自己的電台頻道,主要講EllenShow的學習筆記、歌曲欣賞及歌詞解讀、英文有聲讀物;
- 樂評愛好者:豆瓣、網易雲都能看到我寫樂評的文字喲
- 。。。。。。未完待續
所以在這個主題下,我的斜杠身份就有點多了,旅行達人/兼職譯者/ 寫手/ 樂迷 /NGO志願者/攝影愛好者/沙發客/Airbnb/業餘播客,獨自窮游過逾20個國家和地區,利用打工換宿的方式深入歐洲和美國當地實現了窮游世界的小夢想。這是我在剛開始寫公眾號和豆瓣專欄時候的自我介紹,看起來很雜亂,確實我一直在做,也在喜歡著的事情。
我執著地寫著,記錄著,豐盈著柴米油鹽的生活,畢竟,我們好不容易來到這個世界上,當然要好好地精彩下去。畢竟,對未來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
就像珍妮特文森特所說,
」我會給你電話,我們一起生個火,喝點小酒,
在屬於我們的地方辨認彼此,
別等待,別把故事留到後面講」。
斜杠,無非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維度里,
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來過,把每一天當做最好的一天的來過。
謝邀,坐標成都。
什麼樣的人適合在什麼樣的平台經營個人品牌?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界定幾個問題:本文從性格特徵還是職業類型去劃分人群?本文的平台指的是網路上的什麼樣類型的網路渠道?作者偏好從職業類型去劃分人群,一如古代一般將人群劃分為:商人、軍人、哲人、官人;今天我們通過現代化的職業類型,定義下本文探討的人分成:企業領導和高管、專業技術人才、普通職場白領、職場新人四種類型。
本文指的平台包括但不局限於:微信、微博、領英、知乎、簡書、脈脈、赤兔等囊括職業和生活泛社交和垂直於興趣愛好或者人群的垂直社交網站。
一、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基本步驟
按照主編認定的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步驟,我通過從個人實際出發角度,和大家分享也自我總結下我是是如何在線上社交網路里展開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
1、找到你的標杆學習對象
無論是習大大還是劉德華都會有自己的偶像,主編的學習對象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有幾位人在我的人生不同發展階段產生了不同的重大影響,招聘官領域是楊姝和王文佶;新媒體領域是金鵬遠和張銳;內容創業領域是吳曉波和彭小六;個人品牌經營領域是諸葛思遠和李叫獸。
標杆對象可以變,你也可以變,找到,不僅僅只是你有了對方的微信,從對方身上學以致用,更關鍵的是TA對你產生了興趣,四兩有天撥過了千斤。
2、梳理你的個人品牌競爭力和賣點
之前我有篇文章自我總結過如何樹立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光是自嗨的競爭力並沒有用,關鍵是要受眾能懂能理解更能為之買單!你可以通過統計自己的行業經驗和職業發展路徑,看看這條路徑上的對手分別是誰,哪些是人無你有,人有你優的?
搞社交的人裡面最懂招聘,搞招聘的人裡面最懂社交——就是我的個人品牌獨一無二的賣點;不會寫文案的野生設計師不是好自媒體人——就是我的風格和調性。
3、量化你要達到的可衡量的標準
有衡量依據至關重要,好比目標要有實現的時間截點,好比減肥要有時間和體重之間的計劃一樣。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之後會帶來更多好處,但無論是更好找工作、更好招聘員工還是融到更多錢,在背後都需要一套可衡量的標準。
凡事皆可量化,一切都是數字,哪天你養成了成本結構思維,哪天你就對目標達成瞭若指掌也信手拈來。
4、個人品牌建設的日常運營方法
你可以橫向更具自己的職能興趣拓展榜樣,更可以縱深挖掘誰比你更加聚焦於垂直的領域。這個領域最大的峰會論壇上的主講嘉賓是誰?這個領域著書立說的作者是誰?這個領域誰在知乎上是話題優秀答主?非得給日常運營方法做總結的話,那就是:你需要非常努力,但是千萬不要著急!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之前,語文作重要啦,被字句和把字句你能輕鬆切換嗎?寫吧,寫到天昏地暗寫到感動自己造化他人,最後條條大路都會指向你打通好的個人品牌變現終點。
二、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人群和渠道選擇
當你在微信公眾號、領英、知乎、微博等社交網路上開通賬號,你定期地更新有趣的內容,積極回復留言,主動接觸各色人群,你的粉絲/好友數量開始穩步增長的時候,你將會發現這幾類人存在於你的社交網路中:
粉絲/人脈:粉絲/人脈是最普通的關係,他們之所以成為你的粉絲,是因為對你或者你的公司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你需要注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回復他們的問題。
影響者:影響者是那些在社交網路上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人物,他們通常具有很大的社交圈子,粉絲/好友的數量大得驚人。他們往往是你成功的關鍵,能夠幫助你的圈子迅速擴大。
追求者:追求者是那種「花痴」類型的粉絲/好友,他們極度狂熱,如果在招聘網站上,他們是典型的「海投」,你需要和追求者保持距離但是又要保持溝通頻率。
殭屍粉:你不知道殭屍粉是誰,他們也從不發表內容,從不參與討論。殭屍粉在任何社交網路中都是無法避免的,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量降低殭屍粉的比例。通過提高內容質量,杜絕虛假繁榮。
騷擾者:騷擾者可能是對你或者你的觀點心懷疑問甚至仇恨的人,但是如果你有一個規模較大的並且關係良好的粉絲/好友群,他們將很快被正義的口水所淹沒。你需要做的也是繼續倡導正能量,然後清者自清。
每個人在線上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要和上面幾種類型的人過招,但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在什麼樣的平台經營個人品牌呢?筆者開頭提到的問題,接下來簡單的分享一下不同人群的經營渠道選擇建議:
1、企業領導和高管:適合在行業垂直媒體開設專欄、財經類創業類門戶發表文章觀點、領英和知乎、微博等渠道也適用
2、專業技術人才:適合在垂直人群的社交網路、社群、微信公眾號和領英知乎上
3、普通職場白領:微信、微博、領英、知乎、簡書、脈脈、赤兔,以及更多和自己工作職能相近相關的社群/圈子
4、職場新人:微信、微博、領英、知乎、簡書、脈脈、赤兔,更關鍵的是要和同學圈子、校友社團、社會企業之間建立更多形式的連接,例如行動派、大街網、創行、AIECES等市場化的機構或者公益/商業組織
最後再統一推薦各位進一步對自己的內容觀點進行更好的數字化,以及了解進一步以下幾個內容分發保護和傳播及變現平台:
個人觀點思維體系思維導圖化(Mindjet MindManager/http://processon.com/naotu.baidu.com)
個人觀點-視頻化(轉化成MP4格式)
個人觀點-音頻化(文本轉化成音頻內容)
個人觀點-信息圖化(製作便捷分享共享載體)
個人觀點-專題化(關聯其他內容形成重複閱讀)
個人觀點-實效化(作為答案填入知乎問題)
個人觀點-動畫化(編輯成GIF動態圖片進行分發)
個人知識產權保護平台簽約(維權騎士)
個人內容發布和收費平台(格問、小鵝通)
個人1000鐵杆粉絲連接器(小秘圈)
個人在線付費制技能經驗交換平台註冊上線發布(在行、分答、專頭、錦囊專家、約局、會會、前輩、問咖等)
個人全球性專家委員會網路平台入駐(GLG格理集團、凱盛、高臨、BCC等)
個人原創內容轉化成語音進行分享傳播(百度語音開放平台)
個人語音視頻錄播直播平台入駐(千聊、紅點、紅豆、脈脈直播、知乎live等)
個人文檔分享渠道入駐(SlideShare、百度文庫、豆丁、道客巴巴、MBA智庫)
個人百科名片頁面的創建更新和維護(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
個人社交網路賬號優化和客服(領英/微博/赤兔/脈脈/知乎/優酷等)
關於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人群和渠道選擇,主編認為並不存在標準答案,最好的方式的你發起一個,你主動連接更多像你一樣的人,你讓自己成為人脈的HUB,成為社群創始人、成為社群聯合創始人,如果沒有,那麼至少努力讓自己成為社群意見領袖、成為社群紅人、成為行業平台的積極爭奪的封面人物。
三、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載體和配置
時至今日,你聽過的歌,上傳過得文檔,說過的話,回答過的問題,客廳有閑置的沙發……只要你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加上你願意共享出來,看起來都可以讓你躺著的時候就把錢掙了!一年365天一共14200個工作日,誰先忙完誰先走!歐陽澤林覺得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個人品牌的養成:
1、一套視覺形象創意資產:個人專屬品牌形象主視覺,保持統一形象應用到微信圖文/微博/領英的封面,微信正文頁腳插圖)——怎麼滴也得有個展現你洪荒之力的半身像或者或者Q版漫畫頭像吧?
2、一個在線個人品牌名片:碎片化的形象需要一個完整的入口,既連接整合流量,又過濾篩選鐵粉並提供服務通道——怎麼滴也得考慮PC和手機端任意一個陌生人搜索了解話題標籤的時候能最終著陸到你的地盤吧?
3、一套智力資產變現工具:你撰寫的PPT、做的筆記、撰寫的文章、回答過的答案等等智力資產,雖無價但可定價——怎麼滴你也得考慮粉絲如何打賞你約你拷問你向你提出疑問建議和反饋吧?
4、一個粉絲聆聽互動後台:流量來源分析(哪裡你的受眾最集中?閱讀時間最長?互動頻率最頻繁)他們最想要聽什麼?——怎麼滴也得在自嗨過後冷靜的思考下如何眾樂樂吧?
5、一個客戶資源共享社群:你熟悉的客戶需要你交付不了的項目,你想要的客戶不是你想要的客戶?你擁有多少個有足夠的信任基礎可以共享客戶訂單信息的好友?社群?——怎麼滴也得攜手同行走得更遠怎麼和諧建設客戶關係吧?
末了,以上看起來很高大上或者不易理解的詞語是筆者將近幾年時間在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方面的總結,不是你有了5000微信好友就能一年躺著賺錢獲得睡後收入,也不是你在知乎上獲得800個贊同感謝,收穫1200個粉絲就能成為某個話題的最佳答主,願你所有的努力和好奇心學習心的保持,都能有一天會在社交網路上帶來驚喜,願你的字裡行間溫暖和啟發了更多的人抹平了心中的傷痕打開了心窗不再煩惱糾結。
最後,歡迎各位從字裡行間嘗試理解過歐陽澤林的各位微信朋友圈朋友,請合(ba)理(ta)開(zha)發(gan)歐陽澤林。2017年之前,我寫了很多關於僱主品牌/招聘營銷/垂直招聘渠道挖掘術/招聘腦洞深度思考/招聘技術/非招聘渠道做招聘的可能性/招聘微達人系列的原創文章,發行了兩份收費研究報告(2014-2015中國社交網路招聘和僱主品牌傳播研究觀察報告》+《2015-2016中國微信招聘研究觀察報告》)。2017年當然會繼續寫,同時我也會開始廣泛的研究觀察斜杠青年、雙重職業、自由職業、多重職業、複合型人才、個人品牌塑造與提升、個人網路影響和社交網路/個人知識/內容商業化與變現、知識型IP養成、職場轉型領域的洞察分享給到大家......
我一直都廣泛活躍在領英/知乎/簡書/微信公眾號/微博/脈脈/赤兔上/歡迎繼續勾搭探討交流,也歡迎多見見我真人/我也期待與各位見面各種聊......希望各位的餘生不必逞強/愛你的人懂你的全部模樣......
我是獵頭, 兼職在一家公司修bug...
淺淺談談自己的理解,如有不足請指正。
首先定義清楚我這邊討論的概念,我對斜杠的理解主要是指多重職業,而且有一定強制性,要定期投入時間精力等資源,產生直接收益,而不是多重興趣,比如業餘攝影師這種如果不產生直接收入且不強制每周需要投入時間精力的話就不算了,多重興趣要比多重職業簡單很多,有時間玩沒時間就不玩。
那麼,一方面,當前社會專業分工明確,我覺要構建獨特而深厚的競爭優勢,保證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和創造足夠價值,所以,優先把主營做好,包括:1.戰略上,選擇高回報高壁壘高價值的行業與職位;2.戰術上,積極專註積累,構建競爭優勢與壁壘。
另一方面,當主營業務上投入的邊際效用開始遞減時,比如每天花10個小時和12個小時對主要職業效用都差不多時,把那倆個小時用來布局一些其他項目就很有意義,除了副業和研究投資,還包括健身、陪家人、閱讀等。
比如說主要職業是固定工資,但你的職業技能或資源在單位以外的地方很值錢,就可以「相關多元化」,把自己的職業技能或資源充分調用起來,比如專業技術人員加入某些專家系統提供專家服務(某些提供專家庫服務的公司都是報價幾千一小時或一次的,提供服務的專家的分成也不少)、加入專業講師系統錄製課程或周末開班(錄個課程細水長流或者上一天課程酬金上萬的),也有自己兼職開諮詢公司的(某年薪百萬的企業高管同時開了諮詢公司收入接近其主業的),都是些和主業能力相關,且「投入少」回報率高的副業項目,這個「投入少」並不是真正的投入少,是基於主業長期的投入已經構建了很強的競爭優勢,只是用「少量投入」開展了一塊新業務而已。
和主業不相關的多元化也有,比如在工作輕鬆有各種保障的高性價比企事業單位工作作為底牌,自己經營公眾號什麼的,以及部分直播主播,當然,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文筆好、有號召力、對公眾喜歡的主題有研究與理解、還是長得漂亮,都是他/她們的競爭優勢,當然,現在公眾號、微博的紅利已經逐步淡化,在想做微博公眾號需要的資源可能會超出普通人能力,直播業也已經逐步走向專業化和產業化,需要專門的團隊對直播人員進行培養和包裝,普通外行人如果只是長的漂亮不是很有獨特性和吸引力,作為兼職副業斜杠,也不是那麼簡單可行的。
在已經有競爭優勢的前提下,把優勢的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這時候就有了「斜杠」這個概念,比如餐廳做得很好,可以去開發下美食公眾號或者美食直播或者美食培訓師balabala。
當然,最關鍵的,不在於斜杠,而在於價值的產出,在於投入回報率,回報率不僅僅是財務上的,也包括興趣得到滿足與個人價值實現等,選擇做回報率高的事情就可以。
簡單點說,運用好所有資源(時間精力金錢關係),做最有價值的事情,構建競爭優勢,最高效能地把生活的價值配置與管理出來即可。
人生美好,大家珍惜與好好經營~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不去嫉妒同事?
※從北京去杭州,阿里P6級別,可以去嗎?
※公司不錯,但上司比較奇葩怎麼辦?
※占公司便宜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你為什麼不想繼續當個英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