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是出於什麼原因得不到統一?
我很糾結有些地方為什麼不統一,因為我個人堅信分久必合這個道理,所以很好奇的問一下,到底是處於什麼政治原因,緩衝帶不大可能吧?
因為並不僅僅是由於政治原因。
看過一本書,很喜歡從地緣結構上講這些事,先上圖從圖上可以看出,中南半島為五個國家組成。多西到東分別是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其中緬、老、越三國與中國接壤。由於中南半島三面臨海,因此大部分的國家的核心區都為衝擊平原,並擁有足夠的海岸線。只有寮國的國土 80%為高原山地,為內陸國。這也使得他的人口為百萬級,在整個半島的政治中人微言輕。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泰國(暹羅)的附庸,直到法國人進入半島後,暹羅不得不將湄公河東岸的土地割讓給法國( 1893 年)。法國人給予了寮國所謂「獨立」的地位,當然這種「獨立」只是戰時的。法國人後來將寮國、柬埔寨、越南合併成立了所謂「印支聯邦」以便形成全力對抗南亞次大陸上的英國勢力。這個聯邦的成立並沒有歷史上的依據,只能說是強扭的瓜。因此在二戰後的民族獨立潮後便又分成了三個國家。
這個圖很明顯了,第三級被分割為西、中、南和條狀的東部四塊平原區,也是中南半島上幾條主要河流的衝擊區。事實上青藏高原——中南半島這一三級地形結構, 很好的解釋了東亞文明為什麼沒能最終滲透進中南半島。由於第二級地形的存在,華夏族很難跨越這些高原山地長期深入那些平原地帶。當然中國人也並非沒有在這一南向的三級結構中有所做為,最起碼在海拔 1000——2000 米的二級地形上,我們佔據了雲貴高原。
越南北部平原的東部由於並沒有二級地形的強力保護, 只有一些斷續的丘陵與嶺南的珠江流域作為天然分割線。因此成為華夏族最容易進入的地區。不過由於他的西面是縱貫南北的長山山脈,使得這一地區事實上呈一個「亞半島」狀態。在這種狹長的地帶中當地的土著居民很容易從西部的山地發中發起攻擊,而由於東西向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使得華夏族很難在此地長期立足。另外南部的那些平原丘陵區是亦是農業集中區,能夠為土著居民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這些因素都和朝鮮半島的情況類似。由於征服的成本太高,因此越南也就和朝鮮半島一樣最終最明太祖列為不征之國了。
其實無論是對於東亞的平原農耕文明,還是中南半島的平原農耕文明來說。橫亘在中間的那片高原地區都對他們有著天然的地緣優勢,即使文化和人口上不如平原的農耕區發達。但平原地區要想征服他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比之北亞那些游牧民族的機動性對農耕文明的威脅。這些處在熱帶高原山地上的民族,優勢更多的是在他們所熟悉的環境中,因此並不會對平原上的民族構成大的威脅性。既然下面的人上去困難,而上面的也沒有下來的力量。那麼在長期處在半獨立狀態的這片高原上難道就不會出現單獨的國家形勢嗎?答案是肯定的。
中南半島一共有五條主要河流,分別是緬甸境內的薩爾溫江、伊諾瓦底江;泰國境
內的湄南河;越南境內的紅河;以及最為知名的,縱穿老、泰、柬、越四國的湄公河。從地緣上講中國也許註定要成為中南半島諸國的大哥。因為這五條江河有三條半是發源於中國境內的橫斷山脈。其中只有伊諾瓦底江有一半的源頭是在緬甸最北端(其源頭有兩支,另一支在中國境內);湄南河發源於撣邦高原,完全與中國無關。對於中南半島來說,這幾條河流所形成的衝擊平原並非都在一起。事實上由於山脈的阻隔,緬甸境內的那兩條河流所形成的平原,與越南北部的紅河衝擊平原是各自處於獨立狀態的。而半島中心的湄南河——湄公河地區則地理上的聯繫要緊密的多。事實上中南半島最早的文明和最主要的博弈也正集中於此。由於緬甸境內的兩條大江都沒有延伸到其他國家, 因此緬甸在中南半島上與其他國家的聯繫相對並沒有那麼緊密。出於地緣上的關係,在緬族強大時,他們更多的是與中湄南河流域的泰人發現衝突。對於相對溫和的泰人來說,緬人顯得有些野蠻。因此緬人得以通過武力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從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緬甸本部),延伸至馬來半島北端。這一區域本來是泰人的地盤,現在不得不和緬甸共享了。對於東部的越南來說,他的歷史大部分與北部的強鄰中國是分不開的。這也怪不得別人,誰要那阻隔交通的橫斷山脈在庇護了緬甸、寮國及越南西北邊境後,偏偏沒有再向東延伸一點,伸到海中的大陸架上。那條橫亘在中越邊境的「丘陵」做為「清晰的天然地理特徵」大至劃個界還可以,要想阻止華夏軍事力量的進入就不夠了。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越人(京族)的勢力僅是局限於北部的紅河流域,並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拓展中南半島上的勢力 (不是他不想, 他也做過很多努力, 但由於中國的干涉,總不能盡興)。
當然中國在越南北部也並非如魚得水,原因前面分析過了。在得到明清兩朝不會再對其用兵的的信號之後,越南人終於可以放心的向南擴張了。他的南下路線就延著中南半島東部的「長山山脈」南下,位於現在越南南部的「占城」國首先就成為了犧牲品。而後越人又從柬埔寨的高棉族手中奪取了湄公河的出海口,佔據了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 17 世紀)。這也使得越南成了象中國那樣的,同有擁有南北兩條主要河流的國家。這種格局讓越南的戰略形勢更加穩固。由於緬族和京族在歷史上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各自的邊緣地區發展, 因此中南半島的腹地長時間是高棉人的天下。高棉人也就是現在柬埔寨的主體民族。現在由於兩邊的泰人和越人的的擠壓,高棉人已經不得當年之勇了。在丟失了湄公河中上游地區和肥沃的出海口後,柬埔寨目前的基本被壓縮在湄公河下游的平原地區,海岸線也只有一小段。這使得高棉人沒有足夠的戰略縱容和防禦高度,地緣格局使得它只能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二流國家了。關於高棉人在中南半島的存在,中國的史書在 1900 多年前就有記載。高棉人最早建立的國家叫「扶南國」,後來叫「真臘國」。如果大家對這兩個國名不熟悉也不經緊,畢竟這些故紙堆里的東西不是誰都感興趣的。不過隨後高棉人建立的國家就非同凡響了,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強的武功,而是因為他們建立了一個夢幻般的城市——吳哥窟。我們並不需要在這裡探尋吳哥王朝的歷史, 單從他們的建築能力上也可以想見高棉人當時的國力之盛。吳哥窟代表的是高棉人在中南半島上的勢力頂峰。 14 世紀末,高棉人被迫放棄他們的國都吳哥, 南遷至現在的首都金邊。這地切都是緣於半島上崛起的另一股勢力——泰人。泰人所建立的「暹羅王朝」從此以後成為了中南半島核心區的主人,並一直到現在。我們大概了解一下中南半島的主要民族分布情況。
就中南半島上各民族的起源現在並沒有特別明確的說法。一般中國人認為緬人最早是從青藏高原的東緣,穿過橫斷山脈進入伊諾瓦底江流域的;而越人則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古越(粵)人同出一脈。在此之前中南半島上的主體是孟——高棉人,孟族主要活動在緬甸本部地區;而高棉人主要在湄南河——湄公河地區。這兩個民族應該同出一源,因此他們的語言也被稱為「孟高棉語」。有一種說法是這兩族也是從中國境內遷過去的,只是時間更早。其於國內史學界的政治引導性,我並不想過於深究。這些也並非今天的重點。我們只需知道緬人最終取代了孟族人,成為了中南半島西部的主人。而後者現在還殘存有一百多萬人在軍政府的統治下艱難生存。高棉人的主要敵人則是泰人了。關於「泰」這個民族,目前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就是指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包括以此為標籤的生活在其他國家的「泰族。廣義的「泰族」還可以包括緬甸撣邦高原上的「撣族」,寮國的「佬族」,甚至越南北部的「岱依族」,中國境內的壯族、傣族等民族。目前由於政治上的敏感性,一般把這一系列同源的民族稱為「壯泰語族」。學術上的觀點是這一族群發源於雲貴高原東邊緣的紅河地區(廣西境內),後來由於北方華夏文明的壓力而部分南遷。他們試圖進入紅河中下游地區時,被北越的京族阻擋住了。於是只得沿著橫斷山脈的南緣進入中南半島北部的高原地區,他們繼續向西試圖進入伊諾瓦底江流域時,遇到了先期到達的緬人的阻力。於是向南進入湄南河——湄公河流域成了最佳的選擇。最泰人在 14 世紀末戰勝了土著的高棉人,成為了這一地區新的霸主。在遷移過程中留下的部分族人現在被定義為越南的「岱依族」,寮國的「佬族」,撣邦的「撣族」。當然這些「民族」與泰人分離的時間不同,所以之間的差別也不盡相同。「壯泰語族」在語言上有很多共通性,在民族習慣上來比較接近,類同性看起來似乎和「突厥語族」有些相似。不過由於西南地區的地形原因,各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並沒有突厥語族那樣的接近。最起碼中國境內的壯族和越南境內的「岱依族」由於長期受華夏文明的影響,和泰人的差別已經有些大了。相比之下佬族——撣族——泰族的差別更小,關係也更為緊密些。事實上寮國所在的那片高原山地,長期處於部族紛爭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做為泰國的附庸而存在的。如果不是法國人的介入,使得寮國有建國的機會,泰國人應該已經把他們消化成純一的泰人了。目前佬族有 1800 萬人,有一千五百萬人在泰國東北部,現在的民族認同感已趨同於同一的「泰族了」。對於撣邦高原的的「撣族」,泰國人也並非沒有想法。不過緬人是半島上另一股強大的勢力,他們也需要這一地區做為對泰國(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緩衝區。因此目前泰國的民族主義者們更多的是寄撣邦自身能先獨立出來。
目前中南半島的地緣、族群及政治格局大致如此。如果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緬甸、泰國、越南無疑是半島上三股主要的力量,寮國和柬埔寨由於地緣的關係,屬於從屬地位。從地緣的角度來看,緬甸和越南與中國接壤,因此會有更多的利益衝突。越南是在海上,而緬甸則是陸地上。就這兩個國家本身的地緣特點來看,緬甸的優勢在於印度洋上,越南的優勢在於
不考慮越南的話,中南半島的南傳佛教國家曾經至少兩次被整合在同一政權下,這兩者都是緬人建立的政權。但緬甸人有個不太好的習慣,每次吞併泰國、寮國、孟人之後,還沒完成整合,就開始打雲南的主意。我大明和大清的戰力雖渣,吞不了緬甸,但讓他把消化不了的東西吐出來的能耐還是有的。
中南半島的戰略高地其實是雲貴高原,半島三大農業區伊洛瓦底江平原、湄南河-湄公河三角洲、紅河三角洲的江河均從雲貴高原而來。而雲貴高原對這三塊平原也保持者易守難攻的態勢,歷史上半島國家若試圖擴充勢力,都會遭到佔據雲貴的北方政權的軍事干預。可以把中國視同中南半島的「高原平衡手」,不讓半島任何一方做大。
這些國家什麼時候統一過? 每個國家都有給自己樹立宿敵,有激勵國民不忘歷史既往前進的目的。就像我們中國立下的宿敵就是日本,美國 沒人有異議吧? 樹日本主要是因為我們中國被他們干過。至於美國主要是意識形態不和,不是我們不想和他們好,是他們瞧不起我們敵視我們,所以我們要給他們一點color to see see(>﹏<)那說說這些國家的宿敵吧?
泰國和緬甸都把對方互立為宿敵,因為歷史上緬甸捅過泰國的菊花。二戰後泰國跟著日本混經濟騰飛把緬甸甩的遠遠的,很多緬甸人在泰國混飯被泰國人欺負,所以緬甸人對泰國也是咬牙切齒的恨,恨自己的國家不爭氣,恨泰國人刁難欺凌他們。
寮國,寮國歷史上被泰國吞併過所以把泰國設立為宿敵。泰國也提防寮國,因為寮國是共產國家,泰國認為自己是美國的座上賓,對共產國際都另眼相看。柬埔寨,柬埔寨和寮國差不多,也被泰國在歷史上吞併過,所以和泰國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流亡的他信和柬埔寨的關係很好,經常到柬埔寨邊境游,讓兩國關係更上一層霜。越南,越南和寮國關係很好,越南在某種程度上還控制著寮國的政壇。越南和柬埔寨的關係就很緊張了,那是因為越南侵略過柬埔寨,況且柬埔寨又有中國做靠山。越南和泰國的關係也很僵,這個主要是意識形態上的,前面提到了只要是共產國際國家泰國都是不冷不熱的。越南和緬甸的關係也很一般,這主要是離的太遠了,歷史上也沒什麼糾葛,沒擦過什麼火花過。說白了,這些國家體量相當都是你不弔我,我不弔你,歷史和現實糾結,勾心鬥角關係比宮廷戲還要複雜,怎麼可能統一?人類社會發展緩慢。
要不是因為中美兩方的失誤,連越南都該是一南一北分成兩個的。還好及時亡羊補牢。
樓主,你錯了,他們是統一過得,只不過是被雲南的南詔王國統一的
二戰時期嚴格意義上不算,因為泰國當時是獨立於日本的盟國5,帝國時代 公元859年,勸豐佑病逝,朝中面臨蒙嵯巔篡位登基的危險,南詔老臣段宗牓在千鈞一髮之際誅殺了嵯巔,徹底根除其黨羽,並與眾大臣擁立勸豐佑之子蒙世隆為王。蒙世隆是一位擁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一生都在為實現南詔問鼎中原的夢想而奮鬥,他卓越的文治武功加速了唐帝國的滅亡,使南詔進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蒙世隆的登基標誌著南詔進入全新的帝國時代。 他制定了一整套大國海洋戰略——東線佔領唐安南都護府,打通南海出海口;西線佔領並控制驃國以及中南半島西部諸國,打通印度洋出海口;中線沿銀生、開南節度南下直達泰國灣,打通太平洋出海口。為實現這一計劃,他先後遠征驃國、彌諾國、彌臣國、勃斯等西部諸國,並在海上打敗印度洋上的強國獅子國,實現東線計劃;然後,他派大將段酋遷、楊思縉多次血染交趾,並建立海上艦隊打敗了大唐的海上艦隊,南下打敗占婆,控制了占婆港,短暫實現西線計劃;接著,他派大軍沿南詔開南、銀生節度南下,打敗了女王國、真臘吳哥王朝等國,一直打到了今天泰國灣一帶,擴大了銀生節度的轄區,實現中線計劃。世隆大帝的海洋戰略相繼連接和延伸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步頭古道、博南古道等,首次實現了太平洋-雲南-印度洋的連接,將地中海文明、印度洋文明、太平洋西岸文明與洱海文明實現溝通。這一海洋戰略締造了強大的南詔陸地-海上軍團,橫掃整個中南半島以及四川、廣西地區,使南詔成為東南亞和南亞最強大的帝國。接著,他開始了「北伐西川、攻陷成都、問鼎中原」的計劃。於公元866年攻陷嶲洲城,並改嶲洲城為建昌城,設置建昌府,遷國內的貴族大姓定居鎮守建昌。3年後,世隆親率大軍北伐成都,南詔軍隊一路勢如破竹,直抵成都城下,把成都重重包圍,成都城易守難攻,城內兵士與百姓眾志成城,誓死守衛。南詔軍久攻不下。圍困了數月,城內糧草飲水難以為繼,節度使盧耽派使節前往南詔軍中求和,企圖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前來解圍。停戰幾天後,世隆再次發動進攻,不料唐朝援軍迅速趕到,戰局瞬時發生了變化,南詔軍陷入兩重夾擊的困境,世隆親自上戰場指揮,加緊攻城,雙方激戰數次,唐軍援軍乘機攻入南詔軍營,南詔大敗。世隆將部隊退至大渡河,看見南詔軍隊傷亡慘重,問鼎中原夢想破滅,數萬家鄉子弟兵埋骨異鄉,內心痛苦,欲跳河自盡,被侍衛救下,隨軍大臣跪拜勸阻。公元873年,世隆第二次北伐成都,一路拼殺,再次兵臨城下,唐朝廷舉朝震動,急忙調河東、山南、東川諸道兵援救,並命大將高駢為統帥,解救四川。高駢大敗南詔軍。公元876年,世隆第三次進攻四川,高駢坐鎮四川,誘敵深入,將南詔軍引入深谷中,三聲炮響,高駢伏兵齊出,世隆知中計,急命退兵,可為時已晚,南詔軍死傷無數,世隆無奈,退兵至建昌城。公元877年,世隆第四次伐四川,發兵攻打黎洲和雅洲,試圖北上攻下成都,孰料南詔軍隊再次大敗。世隆退居景境寺,二月下旬,世隆因多年征戰和氣血攻心,發病駕崩與景境寺中,一代帝星就此隕落,終年僅36歲。世隆大帝死在了征戰的途中,為實現大志而死,雖然他問鼎中原的夢想不曾實現,但他無疑是南詔國最偉大的帝王,他為心中的壯志而死,可謂死得其所。
世隆在位18年里打下了南詔國最大的版圖,勢力達整個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大部分地區,疆域最大時北至大渡河,東到貴州東部及南寧以西,東南抵包括河內在內的越南北部、中北部廣大地區,南至泰國灣沿岸達「大海無人之境」,西抵伊洛瓦底江下游及孟加拉灣海岸。並打通了一條從孟加拉灣、安達曼海東岸港口、泰國灣到北部灣地區的國際貿易大通道,首次在政治和軍事上由陸地連通了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與海上絲綢之路。此時的南詔,在亞洲具有了極大的國際影響力,各國紛紛來朝,南詔無疑成為東南亞以及南亞的霸主。 當然,世隆也不是一位窮兵黷武的君主。在國內,他是一位深受國民愛戴的好君王,在今天大理和四川會理、西昌等地都流傳著許多關於世隆保境安民、愛民如子的故事,當地百姓還為其修建景庄王廟。他承襲了父親的志趣,崇佛禮佛,廣建佛寺,以佛治心,以祥達和,安撫邊境,形成了人和的局面。世隆還大力興修水利,鞏固和完善了蒼山馮河及錦浪江工程,在洱海西岸的沖積平原上首次完成了連通蒼山水系中莫殘溪、清碧溪、龍溪、綠玉溪、中和溪、靈泉溪等12溪的南北人工運河工程,不僅灌萬頃良田,而且可以通航,形成王都縱橫的水利工程奇觀。世隆時期的洱海、滇池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能和大唐的關中、川蜀等地相當。 世隆時期的南詔已經進入全盛時期,綜合國力僅次於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李唐王朝、東羅馬拜占庭王朝,位居世界第四強國。在疆域人口、勢力範圍方面超過了東羅馬,次於阿拔斯王朝和唐朝;陸上軍事力量在一定範圍內超過了唐和拜占廷帝國僅次於阿拔斯王朝;海上軍事力量遜於唐,和其他兩個帝國差距很大;文明程度上比不上其他三國,科學技術自然也比不上,但在鑄造、冶煉以及手工藝等方面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南詔的浪劍、郁刀和鐸鞘非常出名,各國外商紛紛購買,甚至以擁有一把鐸鞘為榮。值得一提的是南詔在處理民族和宗教問題上堪稱典範:它的國師可以是印度來的梵僧或西域來的番僧,它的首輔宰相可以是曾經的戰俘,它的將領可以是隸屬其他族群或其他種族的外藩首領,它對待其他民族和新移民往往以聯姻的方式、兄弟般的親和度來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係。南詔後期多元而自成一體的釋儒、儒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漢唐文化、希臘人文古典主義和拜占廷文化一起成為九世紀最為先進的文明模式。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沒有永遠的強盛,任何東西,強盛到一定地步就得衰落了,唐朝如此,東羅馬帝國如此,阿拔斯王朝如此,吐蕃如此,南詔也在十世紀初走向衰落。有些人,自以為在世界地圖上隨機畫個圈,這個圈裡的地區就能統一、就想統一、就應該統一。尤其是樓主的理由很奇葩,「分久必合」,這只是中國歷史的規律。澳大利亞、智利、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為什麼分裂成了四個國家,怎麼還不統一為一個澳智馬斯國啊,
分而治之。南越和北越統一 ,對中國構成不少麻煩。還指望五國統一?
美國跟加拿大為什麼不統一。
看地圖他們都圍繞著誰展開的
當年越南也這麼想過,不過剛打進柬埔寨呢,中國就對越自衛反擊了。
中國雖然各地口音甚至完全無法互通,但是漢字是維繫整個華夏認同的根源。
他們呢,沒有認同,心不齊,統一個毛線,一個國家都好幾種語言。大部分都是文盲,不同地方的精英溝通的辦法只有英語,類似於我們的普通話。更何況他們歷史上還有各種舊仇新恨,現實中還有各種利益糾葛。再者,對於中國來說是希望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東南亞國,還是碎片化的東南亞?美國對於中國,估計也是這麼看的。越南想過統一 成立一個東南亞大國,剛把柬埔寨差不多打下來,中國就對越自衛反擊了。
兔子不會讓中南半島存在一個統一的大國
他們不能統一於一個國家的原因根本上還是我國古代科技實力不夠,老祖宗沒能在明清把他們划進來。
不然如果他們也「自古以來」的話,肯定是可以統一的。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為何要統一?
為什麼要統一?這些國家從原始社會開始就不是一個民族或者地域關係。雖然宗教信仰有聯繫,但是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都不一樣。幾百年前,中南半島(東南亞地區)有數十個國家,他們有的向中國大明朝稱臣,有的是獨立國家,有的是藩屬國。就那泰國來說吧,明朝時期,泰國被分為三四個國家,吞武里、素可泰、邂烙、狼牙修等四五個國家。可以看看《泰國古代歷史》,還有緬甸地區,古代也是好幾個國家,而且內部都在征戰,可以看看《玻璃宮史》這本書。越南也分為好幾個國家。總之,因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信仰都有不同,所以他們就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國家。
我覺著這個問題很可能是一個釣魚問題,他們不能統一,中國為什麼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呢?他們沒有享受過大一統的好處。要警惕(^_-)
民族不同,民族集團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不同,政體不同,歷史仇恨,沒有統一基礎,內無知識分子的統一共識、人民群眾的統一要求,外有強國干預,咋統一?唯一的共識大概就是佛教國家吧,偏偏佛教還不是一個派別的。
一個完整的東西分裂開來之後才有所謂「分久必合」這回事。
這個問題分兩點講。緬甸知道嗎?到現在還是四分五裂,一盤散沙,連年內戰。一個國家都這樣,談什麼多國統一。2012年5月這幾個國家打算效仿歐盟組建自己的合作組織-----東邪。
推薦閱讀:
※緬甸普通人怎麼看中國?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目前金三角的現狀是怎樣的?
※緬甸有什麼風光和飲食?中國人過去旅遊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