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辯論賽很少甚至沒有見過有辯手引用馬克思的理論?
無論以前還是最近的辯論賽,包括大學生參加的賽事還有如星辯這些囊括一眾明星辯手的賽事。雖然我不是每場都會看,但也看得比較多,尤其資深辯手的賽事都會看。我發現,他們會引用中國先賢的理論,西方先賢的理論——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之類尤其引用得多,甚至佛教等宗教的理論也會拿出來用。
但唯獨是馬克思的理論,我是從來沒見過有人去說的。是我看漏了,還是辯手都不願意說?某些辯題我覺得用馬克思的理論去打還是不錯的,不過沒人用。什麼原因?
謝邀有意思
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異化學說、矛盾對立分析…
這些東西,有的是分析問題的方法,有的是被隱藏在立論背後的理論基礎。
並不是一定要「馬克思說xxxxx」才叫引用馬克思。你去看看大家的立論,引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多半是一兩句名言作為論證;而馬克思要麼不用,要麼就是整個立論的基石。
比如著名的金錢辯,武大隻字不提馬克思,但通篇在講異化論,而且是馬克思在1844手稿里提的異化論及其發展。
你看得多的明星表演賽,矛盾對立學說就不厭其煩的出現。辯證法更不用說了~星辯中老殭屍至少有兩個立論背後是唯物史觀的理論。
如果題主一定要聽到「馬克思說xxx」才知道「噢原來你們用了馬克思」,那麼…最好還是多讀點書比較好。為什麼沒有答案願意告訴題主,十來年前(其實包括現在很多體制內的比賽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念術語是滿場飛的。
辯論賽中的引經據典,往往借用的不是思維體系,而是思維體系下的個別觀念。所以在這一點上來說,只要是足夠有名的思想者,其觀點間具有很強的替代性,援引誰都是差不多的,甚至稍顯冷門的那些更好。比如我認識一些辯手,喜歡用法蘭克福學派,喜歡用福柯,喜歡用胡塞爾,至少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名字冷門一些。
反過來,馬克思這個名字曾經被過度使用,已深深浸染上了上一個時代辯論技巧的烙印。所以除非剛接觸辯論或者是真正要藉助馬克思的學說的辯手,其他人反而會盡量避免使用這個名字。
但正如木川說的,雖然你聽不到馬克思這三個字,但是從辯論者的思維習慣里,卻深深地看到馬克思的影子。只不過,我看到的負面的影響更多一些,比如對資本在道德上的天然厭惡,比如動輒將革命視為社會演進的手段,比如對唯心的本能排斥,等等。1.用起來不容易
如果只是隨便引用一句話的程度,即使在訴諸權威的方向上,由於很多你我都懂但是牽手以上不能描寫的原因,反倒不如其他名人名言更讓人容易接受。此外,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是一個比較大的體系,在簡短時間內解釋清楚背景條件的難度較大,或者說,同樣水平的辯手,比起建立思想體系和使用方法論,質疑該體系的適用條件和指出局限性難度更低。此外,由於不少情況下評委本身有相關背景,有些時候還會引起專業評委的吐槽。
2.聽出來也不容易
我們學到的那一點皮毛,是經過列寧斯大林毛澤東以及一大群老一輩共產黨員等人各自修改過,在注水刪節甚至閹割過才寫在教材上的,這導致普通人很難聽出立論背後真正隱藏的思想體系。
主要是政治經濟學……在當時的環境下,對於無產階級群眾有所偏袒屬於歷史局限性,不過現在都是21世紀了……有些理論真的過時了(有些當時就過時了→_→)
其實用的不少,只是沒有明著說出來「馬克思說blablabla」,而且我帶小孩也跟他們說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不是不能用,但不要用得痕迹太重上來一句「馬克思曾經說過blablabla」。
原因很簡單,就是不少人還挺反感聽到這個的。
1是因為其實很多人都不懂。。。。
2而且這玩意不好反駁~政治正確~~誰也不願意反黨反社會~一說這個就很無聊~~
3很容易招來大家天然的反感 很多人怎麼說 都是政治課上的東西 大家來辯論賽更多的是想聽新東西
為什麼煮麵條的時候很少往麵條里加麵條
矛盾的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爭性」。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方法論: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這應該是所有辯論賽存在的基礎
上手難度太高,辯論強調對立面,強調讓觀眾和評委認同對立面。但馬克思理論是指導理論,強調普遍聯繫,強調對立與統一,強調絕對運動。而且用的還是實事求是和辯證法。這樣一套理論本身就反對靜止片面割裂相關聯繫去的去看問題。如用這樣的理論去用在強調一個對立面的辯論上,玩得不6,就相當於新手耍雙截棍而且還使很大勁,最後打得自己媽都不認。歸根到底辯論賽沒有道理之爭,耍得是辯技,要是實事求是講客觀道理就不叫辯論叫討論了。而馬克思理論要求辯證的去看待問題用得是辯證的否定觀,講是研究和討論客觀事實和其聯繫。對於辯論賽而言,用得時候就像是把超級鋒利的雙刃劍,而辯論就像是武技,如果功夫差砍到自己就不好辦了。所以其它名人的在一定條件下成立的主觀的理論,就像是弓箭,射出去不管命中與否和自己無關。評委觀眾看起來帥就行了。( ????? )
大家都是高考過的。。。文科生聽到那玩意兒真的會頭疼。。。。
我見過的新生辯論賽中,經常引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他就可以犯下一切罪行。」
其實很多經典、很多名字,都容易因熟捻而遭到輕視,因泛濫而遭到厭惡。人們避而不提其名,也是正常。
引用理論是什麼鬼?
辯論賽不是禁止引用名人名言的嗎?
咱們不是一個位面嗎?
我師兄做四辯陳詞的時候,說:一位老人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是值得我們深深景仰的,一個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內心的崇高道德法則。
然後,他被扣分了。。。
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家為了利潤什麼都幹得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盜版利潤依然超越了300%,然而他們所得的風險卻小的可憐。——某次辯論賽如是說《辯題:購買盜版是否犯法》。
恩格斯認為,性從業者是社會環節的一部分,是被剝削階級,作為無產者的一部分,他們也應當從中解放,在賣淫現象不能完全消失前,應使性從業者擺脫一切特殊法律的束縛。——某次辯論賽如是說《辯題:中國性產業是否應該合法化》
當然這些都是作為整個邏輯鏈條裡面的修飾部分,本身存在的意義並不大。
有時候打比賽抽到辯題太喪失了,我深深質疑我校辯論隊出題人的腦洞(什麼軟毒品合法化,博彩合法化等等),而且還是觀眾評委,內心是崩潰的。
謝邀- -
辯論賽上有些東西的引用是在辯論語言層面的引用
那種話說出來要在引用段兩端加引號的引用,XX說,XXX故事中講,多用於一招一式的強化,比如名言,警句,典故,你不強調一下出處來源,別人都不相信你的權威度的那種引用(估計也是題主說的那種引用)
還有些東西是論點層面的引用
比如某些專業性較強的領域,論點已經是前人總結,統籌過的很成熟的觀點了,這個時候論點層面就需要大範圍的引用相關領域,比如經濟學、法學中權威著作的成型觀點等等。
另一種引用是思維方式層面的引用
你讓黑格爾的信徒去打辯論賽,他不強調「偉大導師黑格爾說過XXXX」,但他說的每句話,每條邏輯,必然是遵循著其導師思想與思考習慣的,這也是一種引用。
而由於我朝特色,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及高中三年學習的辯手,就算場下多麼輕視馬哲毛概這些東西,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還是會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思路進行思考。
辯論賽的場合又天然適應於馬克思的很多思維方式,所以大多數情況下,辯手不說「馬克思曾經說過XXXX」,其實仍然屬於第三種引用,仍然要在分析的時候把事情分成兩面看,仍然要在爭辯的時候去「抓住主要矛盾」,等等。
你當然可以說以上那些思維方式不用馬克思講你也會,嗯,我承認我也常這麼想,但這麼說的話,天下哪些引用不是這樣呢?孔子不說學而時習之,你就不知道常複習一下了?人類的思想高度總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當代年輕人的想法和前人不謀而合很正常,。
以上這種引用我覺得挺好,如果拋去我朝教育方式的機械帶來的學生對馬列毛鄧三的天然反感,馬克思主義及其他很多我國教育系統中的官推思想理論仍然不失為普通大學生最易於掌握,適用度最廣,也最不容易落於偏頗邏輯淪陷的思想工具。
當然也見過不少辯手,恨不得從桌子底下抽出一本書展開,說「馬克思曾說過XXXXX,所以您方的辯題是錯的,您敢質疑馬克思嗎!」(當然這也可能是我校特色- -),這是噁心的多,但多見於新手,打得多了也就沒臉這麼幹了。
綜上所述,對於馬克思這些人的引用,最好的引用方式本身就是不引用內容而引用思維方法,再用思維方法引導本方的論點,再根據論點提出具體的辯論語言;如果非要把馬克思的話作為辯論語言進行引用,只能說這孩子要麼不看馬克思,要麼不會辯論賽。
所以在觀眾看來,辯手就有了「不愛引用馬克思」的印象了吧。不是加上馬克思說 才叫馬克思理論
因為····不太懂·····要是裝逼被對面抓到就炸了·····
人們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首先應當加強學習,深刻領會和努力把握「本本」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原理、所蘊涵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樣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增強預見性,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彎路。當然也應當看到,「本本」是從實踐中來的,是為實踐服務的,只有運用於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發揮強大威力並不斷得到完善;脫離了實踐、脫離了生活,「本本」就會變成僵死的教條,就會喪失生命力。因此,學習「本本」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實踐相結合。如果脫離實際,把科學理論神秘化,只知死背硬記或者一味固守「本本」上的一些詞句和結論,不會靈活地、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就會陷入本本主義,其結果必然是既學不好「本本」,也干不好工作。
把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代換成想辯題、寫稿子、打比賽。自己說自己是真理的東西一般人都會認為那不可信……
話說國內翻譯的馬克思作品處處都瀰漫著這種自吹自擂的東西,所以大家其實很不認同,別說辯論了,你平時跟人說話提這些東西別人都會認為你有毛病怎麼說呢,馬克思的很多論證是非常正確和嚴謹的。作為德國猶太學者而言,我對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和法學理論充分信任。但問題在於,辯論中的任何一種主義或理論,都應該允許被質疑。我提出一個理論,你認為我適用的不對,或者理論論證有問題,你來質疑我,完全沒問題。可馬克思主義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最可怕的是它不容許被質疑——我提出馬克思的理論,你就沒話說了,因為我說的不對你也不能說不對,你又不能說我說的對,那咋辦?所以「不提馬克思」大概成了一種辯手們心照不宣的規則,我用他的理論,不提名字,你可以理直氣壯的反駁我。可我一提起「馬克思」三個字,這就不是辯論是綁架了,這樣就算贏了也沒啥可吹的了~所以我肯定不幹~
矛盾的普遍性是「辯論」存在的基礎,但運用「兩點論」與「重點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直接宣告非此即彼、為了辯論而辯論的活動毫無意義、浪費生命。
主要來看兩個用的多的點: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馬哲中,這類觀念用來指代生產關係,社會制度,法制建設等宏觀的概念。不用在微觀以及個人層面。(然而我們的辯題許多是微觀個人層面的價值觀,事實判斷,以及具體的政策性辯題。)政策性辯題主要也是根需解損去考慮,不會直接用一個馬哲來論證。不是說這個原理不好,而是能完全吃透這個原理也不容易(因為新生不愛思考,拿來就用,用的老套);
2,物質決定意識:我們的辯題往往是A與B何者更重要,很容易有一個誤解,是物質比意識更重要。例如環保意識是否重於環保行動。有人就會說,意識決定行為,意識有支配行為,意識更重要blabla。但是A決定B只是反映A和B的對應關係,而不能做價值判斷,就算A決定B,也不能論證前者重要與後者。
推薦閱讀:
※黑格爾所說的「形而上學」和馬克思所說的「形而上學」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嗎?
※為什麼世界上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資本主義較落後的國家建立的?這與馬克思的理論矛盾嗎?
※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批判宗教的?
※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還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嗎?
※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家不創造價值的觀點是對的嗎?
TAG:辯論 | 辯論賽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哲學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