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普及 ,代價一定是方言的衰落嗎?
題主廣東人一枚,由於幼年在北方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對普通話和粵語倒沒什麼偏見。不過在我接觸過的廣東本土人中有少數人對普及普通話略有不滿,認為會導致粵語文化的流失。其他方言我不是很了解,但粵語的確是比較有影響力的一種方言,該怎麼樣在普通話普及的潮流下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與價值呢?或者說如何與普通話共存呢?
普通話的普及是否一定會使方言衰落?各位有識之士請留下你們的高見
謝謝邀請,我就是廣東人,本來不喜歡這類問題,恰好今天下午寫在朋友圈了,直接搬運現成的:
Ε?ρηκα! 果然洗澡是靈感爆發的時候啊~頓悟,各大城市本土方言所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移民潮,而是本土精英如何如何。就拿廣州來說,現在其實一般是消費場所還能用粵語,茶樓菜市場一類,而大城市吸引到的精英通常是外來,但精英帶來的影響效力十分之大。若一座城市缺少了本土精英,而外來的專家學者大亨一類通行普通話,久而久之這裡的本土語言就萎縮到市井小民範圍,這也就被誤會是「文化沙漠」了。哈哈哈哈……
所以說,這個不要責怪推普,是任何大城市自然發展都會遭遇到的。人力所能做的就是,熱愛自己母語,並成為本地精英。
綜上,我不覺得方言流失是推普的代價,而是城市擴展吸收新鮮血液的代價。
是的。
但是這裡衰落的方言絕對不是廣東話、上海話之類的發達地區的方言,這些地區經濟相對較發達,土著人口有明顯的優越感,這樣也使得這些地區的方言在很多人眼中有了光環,本地人以說方言為榮,外來人希望通過講此地的方言改變自己外來者的身份。另一方面,這些方言的使用者數量眾多,而且常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可以在很大一定程度上發出聲音,之前有人不是還要求上海地鐵用上海話報站嗎?這種情況下,方言發生衰落的可能性更小。說白了,強勢的方言短時間內是不會衰落的。
然而有些地方就不一樣了,主要是偏遠且相對落後的地區,這些地方几不但沒有外來移民,反而每年都會流失大量人口,尤其是年輕人,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奔赴遠方,使得這些地區的人越來越少,講這些方言的人也越來越少。而且由於這些地方本身的貧窮,這些方言往往會在人們眼中帶上落後的味道。本地人在外面羞於講自己的家鄉話,因為別人會覺得「土」,在外面定居之後更是會不遺餘力的教自己的孩子普通話甚至那些發達地區的方言。另一方面,這些方言的使用者人數不多,話語權更小,很難為自己的家鄉話發出聲音,即使這些方言消亡了,也不會有人投去哪怕一絲關注的。
所以,在網上引起一片熱議的廣東話真的不會因為普通話的普及而衰落的,然而很多甘肅、貴州、廣西等地的方言正在無人關注的角落默默地消亡。
想聽好聽的呢,不矛盾,普通話是你用來和外地人交流的。一群人天南地北一起聊天,總得有一種話讓大家都能說也都能懂,但這不妨礙都是自家老鄉的時候大家說方言。
然而語言接觸是一定會發生的,共同語對方言或地方語言往往是一個層次的強勢覆蓋。
理想化的結果是毫不互相影響地共存,然而極難。
一般來說會出現一種方言被共同語影響,共同語在本地的使用也受到方言影響的狀態。比如福建三明市,說客家話的清流說普通話是hu/h&>fw/f,說閩語的沙縣說普通話就是f&>hu。這兩個地方的人用普通話交流反倒可能沒什麼障礙,反正f、h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音位→_→
語法也這樣,湖南人用普通話的語音說「打他不過」,但這用法標準普通話里是不用的。
殺進全國通行的普通話也不是不可能。表已然的有字句就是粵語推向全國的,「尷尬」這個詞就是吳語出來的(按普通話審音一般規則應該念jiānjiè)。普通話畢竟是全國人民的東西,從各地吸收用法是自然和必然的。
比較慘烈的就是共同語勝利,方言或地方語言底層殘留。在中國的漢語區貌似沒有觀測到這個現象,但滿語就遭受了這個命運。
最悲慘的就是一語徹底勝利,另一語徹底消亡毫無蹤跡。不過竊以為這得把人殺光,或者像西方人那樣搞「偷走的一代」,或者人太少死著死著就沒了,再或者異族征服不許說等等才有可能,但這又不是正常語言接觸下的覆蓋了。共同語對方言做不到這個。
語言有接觸就有競爭,沒有矛盾是不可能的,看開些。至於「衰落」應該不會,第二種現象才是語言接觸的常態,方言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抹掉的。這類問題,引發的口水戰不少。
負責任的說。
第一,普通話的的推廣為的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種類的國家,能夠有一個各民族都聽得懂的「共同語」,為的是當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時候,各省份間人才精英的不斷交互與交流時,能夠「好好說話」,能夠好好的說「大家都聽得懂」的話,而不是因為方言的問題而有「語言不通」的情況出現,同是中國人,彼此無法進行正常的語言溝通?!開什麼玩笑。和歪果仁說話玩兒不溜用肢體語言手舞足蹈的表達就算了,國人間的交流... ...不談了
第二,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它所擁有的作用,僅僅是用於彼此能夠文明而通暢的交流。並沒有「打擊地方方言」的作用。比如我,除了本身專業特性以外,我是很喜歡學習一些方言的。本身湖南人,身在四川工作,會8種方言,尤其四川話...噓,如果四川話有考級的話,我想我至少可以過6級,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叮叮貓兒」就是「蜻蜓」的意思,「素芬兒」有著很廣泛的寓意可以用於很多情況,而有人說你是「方腦殼」,一定要用陰平降調至平陽平化輕聲的方式說一句「你挨球!」。
普測,一級甲等。不服可辨。
我無法理解所謂的「有方言情節,無法接受普通話」的說法,以及「說普通話很裝B」的認知。就像我無法理解有人說「學藝體的都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是中國人就轉」這種無厘頭的東西一樣。
方言是最有家鄉味的東西,人不忘本,乃是必須。
普通話是用於文明交流和共同發展的必需品,使用普通話,學習普通話,推廣普通話,沒有讓人忘卻家鄉的味道的功能。
謝邀。
對於方言和普通話差別較大的人,做到雙語都熟練 ,反倒是不太困難。什麼h f不分.n l不辯.i v不清 .平翹不知.團音變尖 .加濁帶入,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大區別 ,稍加時日就會弄得一清二楚 ,熟練了,兩種語言可以自由切換。而對於方言和普通話區別較小的人,要做到雙語都熟練.不跑味,卻會比較困難,即使說了很長時間的標普,激動起來還是會現原形。因為,這些小小的區別,語音學上不能做出有效的描寫,學習者都是憑著感覺去模仿。好像,無論如何這種後補充的發音習慣,都不如從小養成的發音習慣根深蒂固。車同軌.書同文.語同音,這是大勢所趨; 不過,方音方言的存在倒是可以為語言學研究提供較豐富的語音資料;其餘的好處,什麼藝術價值啦之類,好像也不太重要。
書上說普及普通話和方言的存在完全不衝突。我就不上圖了,因為宣傳上也都是這麼說的。
可是說漢語的(粗略地理解為說話也行)總的時間是一定的,說普通話的時間多了,說方言的時間一定少了。
之前看到有個答案,我也有相同的體驗,就在此說一下吧。我上小學前是不會說普通話的,先會方言後會普通話的同學有沒有種感覺:相比不會說普通話的時代,方言的發音已經不純正了?要想學會普通話,只有改正原來方言的發音。其實我現在已經不會說方言了,說的只是帶著方言味的普通話罷了。
我是一個湖南人,發現身邊的小孩已經不怎麼說方言了,講著一口普通話,聽起來很變扭,說不定在未來,方言也要失傳。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感覺在古代同樣輝煌的文明,但在當今時代中國文明沒有像古希臘文明那樣對世界有普遍影響?
※對於大範圍用錯的詞,是否應該賦予它新的含義?
※學生時代給你印象最深的一篇課文是什麼?
※怎樣看待海斯/穆恩/韋蘭合著《World History》認為中國文字系統是中國文化進步的阻力的觀點?
※西方哲學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