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不是什麼?

對「哲學是什麼?」的回答總是看得不明不白的,從相反的角度考察這個問題會不會清晰一些呢。


哲學不是科學。


針對@Hans的回答,一點小評論。


「哲學不能指導科學
雖然市面上——尤其是在業餘哲學界和非學界,廣泛流傳類似「哲學指導科學」這樣的說法。職業哲學界和科學界都普遍承認「哲學不能指導科學」。」

--這個把哲學和科學劃界太明顯。對於一些問題,比如宇宙起源,量子解釋,生物進化,人類意識,認知,甚至最近很熱的氣候變遷等等,哲學家和科學家有很多相互配合的工作。這算是相互指導吧。當然,如果「指導」是引領的意思,那沒有。


哲學不能催生或幫助科學
哲學界在此有分歧。似乎越是頂級哲學家在此表現得越是謹慎,而大量底層或業餘哲學界人士卻傾向於哲學對科學有益、甚至不可或缺。科學界情況與此類似,目前頂級科學家更傾向於排斥哲學並否定其對科學的益處,而底層科學家相對更加擁抱哲學。假如我們承認頂級學者更能代表學科意志,那麼哲學不能催生或幫助科學我相信如果有相關科學研究,結果將支持我的判斷。」

--我覺得「幫助科學」這一點還是有一些共識的。特別是科學哲學以及各種具體科學的哲學。

哲學不能區分科學非科學
職業哲學界對此有共識:明確直到此時科學劃界問題尚未被哲學解決,這必然意味著哲學不能區分科學非科學。更進一步,這還意味著哲學所有關於科學的研究、判斷和結論都是以不能確定其對象為前提的。這是 7) 哲學沒有確定性的一個重要的具體情形。最有意思的是:目前已經被職業哲學承認無效的證偽主義,在業餘哲學界和科學界還十分流行並被廣泛應用。」

--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可能如此。但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分,依然是科學哲學界的問題之一。當然,證偽主義確實沒太有人理了。


哲學不了解科學
從最頂級到最底層,絕大多數職業或業餘哲學界人士對科學、尤其是科學新近 (但並非前沿) 進展都缺乏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哲學對科學概念的使用 (幾乎) 總是錯的。哲學經常採用直接授予科學人士哲學學譽的方法來顯示其與科學的聯繫,但這並非意味著哲學同時也授予了相關科學人士所持科學理論在哲學上的權威性,哲學需要的僅僅是權威科學人士的個人權威,見 「18) 哲學沒有平等」。」

--這個可能是最不同意的了。首先,科學哲學領域裡,科學哲學家必須對科學前沿有所了解,已經是基本要求。物理學哲學之於物理,生物學哲學之於生物,神經科學哲學之於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哲學之於認知科學,心理學哲學之於心理學,包括數學哲學之於數學,都是如此。當然,我指的主要是西方學界。而且,有的科學哲學工作者,是同時有哲學和某個科學兩個博士學位的(不是雙博士之類的,而就是讀了兩輪博士)。有的科學哲學家甚至會在相關科學雜誌上發文,這個尤其是在量子物理哲學,生物學哲學,認知科學哲學方面。


「哲學沒有確定性
職業哲學界對此有共識:哲學的任何一個判斷和推導、以及任何一個結論,都在幾乎最大限度上不具備確定性。」

--邏輯學除外。


哲學沒有明晰
所有的哲學概念與推導都是含混不清的。所謂「哲學的專業學術訓練」所傳授的,全部都是讓人認可和接受這些概念的含混不清的方法。」

--不同意,可能是樓主沒有受過哲學訓練所致。哲學訓練的第一課就是,不要使用含混不清的,未經定義的任何概念。


哲學沒有定理、定律和公理
這是哲學界的共識。」

--這個是錯誤的。任何邏輯系統都包含定理和公理,而在具體哲學領域使用這些系統工作的時候,就相當於默認了這個系統。除了這些邏輯公理和定理,還有一些相對共識的定理,比如「萊布尼茨定律」。

哲學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這本身 (幾乎) 是哲學界的共識。哲學常用的得意說辭是:「哲學不解決問題,哲學消解問題」。」

--不是共識。至少不是我所處的哲學界的共識。消解問題的說法,只是一部分20世紀歐陸哲學工作者的說法,主流都不算。


哲學沒有定量
不了解哲學界在這裡的主流立場,但觀察不到哲學的相關行為。例如經常能聽到哲學說「很大程度上如何如何」,這裡的「很大程度」究竟是多大,從來就沒明確過。這個問題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考察,定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單位和量綱,哲學裡面沒有這些東西,它不使用任何一個單位或者量綱。」

--這個不對。有定量研究的:數學哲學,物理學哲學,部分認知科學哲學和生物學哲學,概率解釋,決策論相關的一堆哲學(認識論,概率論等等),邏輯學,而現在形而上學領域的熱點之一恰恰就是對「定量」這個事情的解釋。


哲學 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哲學不是什麼,可以從以下的錯誤觀念的理性反思開始,哲學不是盲目相信教材,哲學不是盲目相信西方,哲學不是盲目接受他人的思想控制。

那些被廣泛接受為真的錯誤觀念


  錯誤觀念1:哥倫布是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人。

  評論:這句話來自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是缺少情商的表現。這樣寫歷史,問過美洲原住民(所謂「印第安人」)的感受嗎?誰先到美洲生活的?如果有西方人這樣說,那是因為他的偏見。如果有東方人也跟著這樣說,那麼就是因為盲從。因為瀰漫世界的西方中心主義偏見,影響我們自己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文化,看不起自己的傳統,從而也看不起自己的兄弟。現在關於美洲的故事,我們聽得到美洲原住民的聲音嗎?美洲原住民連話語權都沒有,話語權是最基本的自由平等權利。

  哥倫布到新大陸,是為了掠奪黃金和資源。簡單來說,他就是海盜。西方一些媒體美化海盜是有傳統的,貶低中國人也是有傳統的。更早一些時間,鄭和下西洋,據說也來過美洲,但他是為了商業和文化的交流。誰不文明誰更文明,高下立判。馬來西亞首相納吉說:「葡萄牙艦隊,他們的能力不及鄭和的艦隊,一來就佔領馬六甲。鄭和艦隊在馬六甲王朝時代與這裡的人建立起友誼而非佔領,這是證明道德重要性的重要例子。」 所以馬來西亞樂於接納中國文化,比如孔子學院和廈門大學分校。

  錯誤觀念2:西方民主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峰。

  評論:這句話也是帶有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西方人這樣說還可以說是自豪過頭,可悲的是有些東方人也被成功洗腦自卑過頭。什麼「文明的衝突」,什麼「歷史的終結」……聽得耳朵都起繭了。那些意識形態的官方學者寫了一本本厚厚的書,基於錯誤的前提推演著貌似嚴謹的論證,抵不上甘地的一句話:「無論是極權主義下瘋狂的破壞所造成,還是自由和民主的神聖名義下,所造成的孤兒、無家可歸者以及死亡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先看個例子,民主的英國殖民不民主的印度時,少數人怎麼控制多數人,一個很陰的方法就是思想控制,開動媒體灌輸本國人和印度人:西方文明很先進印度文明很落後,所以英國殖民印度有理。甘地的出現,完全打破了這一錯誤觀念。一方面,甘地超越宗教與文化之對立,超越上層階段與下層百姓之對立,整合起印度最普遍的力量。另一方面,他的智慧他的寬容,感動了印度人民,也感動了英國「不明真相的群眾」。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以非暴力方式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從此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曼德拉領導南非也贏得了國家的獨立。香港Beyond樂隊致敬曼德拉:「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按照民主的一般定義:「如果一個國家賦予其人民在普遍的、平等的成人選舉權基礎上通過定期的、不記名的多黨選舉來選出他們自己的政府的權利,這個國家就是民主國家」。如果這樣來說,強盜團伙要普大喜奔了,只要簡單地實行多黨選舉制就一洗白,成為偉光正的文明人士?那些心靈高貴的群體,沒有實行民主制度,因此就落後野蠻了嗎?「自由」、「民主」、「文明」,有多少罪惡正假汝之名。

  比制度更重要的,是國民的整體心靈素質。如果說制度是工具,那麼國民素質就是工具的使用者。工具本身無所謂善惡,善用則善惡用則惡。國民整體是壞人,民主制度下還是壞人。國民整體是好人,不民主制度下也是好人。所以,自由民主制度的基礎是法治,制度化的法治是從反面來建立國民心靈素質的最低標準,而智慧者的教育則從正面啟發著國民心靈去追求更加卓越。所有的自由,歸根結底是心靈的自由。所有的民主,歸根結底是心靈的平等。不基於心靈的自由與平等,誇大自由民主制度就是在耍流氓。其實,自由民主制度的每一次創新、實踐、改進,都是立基於心靈自由平等的進步。

  民主的背後是平等精神,我們當然也要學習民主制度,畢竟是西方試錯這麼久實驗出來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發展平等的心。一切不平等,來自心的不平等。權力或者金錢導致的不平等,都來自於心的不平等。消除心靈的不平等,才可能到達真正的平等社會。民主制度其外,平等精神其內,內外兼修。

  錯誤觀念3:理論主義和制度主義

  評論:現在學界有一種傾向:脫離經驗來談理論,脫離心靈來談制度。其實,還是人在使用理論和制度,「應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凱恩斯主義(作為政府干預理論的代表)和哈耶克主義(作為自由市場理論的代表)為例,這兩者都是理論,理論是否可以適用於當下經驗,還是需要我們理性能力的判斷。

  不是糾纏在理論裡面爭論這個主義好那個主義好,這是理論脫離地面的空轉,而是應該就具體的問題來理性分析,回到地面來。當今中國和當今世界有什麼問題(有什麼病),然後使用相應的理論來解決(用藥來治病)。如果執著於理論(葯),那又成了一種新的問題(執著葯的病):脫離問題爭論哪個主義好,造成了國內知識分子的分裂與內耗。

  比如以美國為例,在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下,政府的權力過大了,就可能會有權力尋租和信貸盲目擴張等不理性行為,這時候需要簡政放權,哈耶克主義就興起了。哈耶克主義的影響下,市場的權力過大了,也會出現金融壟斷和金融過度擴張等不理性行為,這時候需要政府適當干預,新版本的凱恩斯主義又會興起。這樣反覆震蕩反覆接近,最後兩種主義的內容其實是越來越接近的。

  一方面,市場不是萬能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市場主體的假設是經濟理性人,但是市場行為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政府的主體也假設是理性與平等的人,但是政府行為也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另一方面,市場沒有原罪,政府也沒有原罪,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有時候也是合乎於理性與平等的。所以,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市場和政府背後那顆心靈。不管是「看不見的手」還是「看得見的手」,都依賴於背後的那顆心。如果心是不理性不平等的,那麼不管是透過市場還是透過政府,實施出來的行為也是不理性不平等的。如果心是理性平等的,那麼不管是透過市場還是透過政府,實施出來的行為也是理性平等的。

  另外,一個理論的應用還要看具體情境,比如中國當前國內與國際的場合是不同的,面臨的問題也是不同的。以國內而言,政府權力有過度現象,所以要簡政放權,這是朝向自由平等的進步。以國際而言,國際自由民主目前是建立於實力之上,沒有實力就會被其他國家以各種美麗的名義欺壓,中國一百年來基本上是被欺負的對象,所以對外是維權:免於被侵略的自由,免於被思想控制的自由,話語權,平等權。這也是朝向自由平等的進步。

  所以,理論都是表面,最重要的是背後的理性精神。基於理性與平等的心,善於看到當前時間地點具體情境下的問題,然後選擇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法。這正是《中庸》所說:「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中」者平等也,「庸」者理性也。這是我對於「中庸」二字的當代解讀。

  錯誤觀念4:鬥爭帶來世界的進步。

  評論:鬥爭帶來進步,這種思想或許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近代這種思潮主要來源於黑格爾。

  我們再舉個反例,上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證偽了這個命題,戰爭帶來的是人類的幾乎滅絕。考察一下希特勒與黑格爾的思想,是多麼的合拍:雅利安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戰爭主義。希特勒的錯誤思想,或許主要來源於黑格爾哲學和尼采哲學。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行為。巨大錯誤的觀念,導致巨大的災難。

  在黑格爾的思想里,對於矛盾的錯誤分析,導致對於戰爭的崇拜,這種錯誤思想籠罩著全世界。其實,矛盾不是自然的屬性,矛盾是概念的屬性。這會是白天呆會是黑夜,這談不上矛盾啊。某個人喜愛白天憎恨黑夜,另外一個人喜愛黑夜憎恨白天,這樣才會產生矛盾。事物本身沒有矛盾,矛盾來自於人類的觀念衝突。

  人類的觀念之間有不同,這一定會導致戰爭嗎?為什麼不可以用說理的方法來交流或者辯論呢?為什麼觀念不同就要導致戰爭呢?蘇格拉底關於說理代替暴力的話,我們一起學習一下:「但我以為凡運用理智,並希望能夠為了同胞們的利益而對他們進行指導的青年,是決不會憑藉暴力行事的,因為他們知道,仇恨和危險常伴隨暴力,而利用善意說服的辦法,就可以不冒危險取得同樣的效果。凡被我們強迫的人,會像我們強奪了他們東西似的那樣仇恨我們,而凡被我們說服的人,會像從我們受了什麼恩惠似地那樣愛戴我們。此外,凡敢於使用暴力的人,一定需要不少的黨羽,但那些能夠以說服取勝的人就不需要這些,因為即使單剩下他一個人,他仍然會有說服的能力;這樣的人是決不會流血的,因為既然能夠利用說服的辦法使人活活地順從,誰還會要把人置於死地呢?」

  黑格爾的智慧層次遠低於蘇格拉底,這也證偽了文明進步說。

  錯誤觀念5:文明一直在進步。

  評論:我們真的什麼事都比古代強嗎?我們再舉些反例,例一,貞觀四年,全國只判決了29位死刑犯。貞觀六年,全國有390位死刑犯,唐太宗與這些死刑犯訂下生死之約:給這些死刑犯放一年假,明年秋天再到監獄報到。第二年秋收過後,所有死囚全部到監獄報到(《新唐書》)。現代哪個國家可以治理到這樣的地步?例二,再以明代鄭和下西洋為例,後代的西方殖民者哪位比鄭和文明呢?例三,春秋時期的戰爭,那時候的將軍才是真正的騎士,下好戰書,約好時間地點,擺好陣勢再打,不重傷,不擒二毛(老人),不逐北。縱觀人類歷史,又有哪個時期會比兩次世界大戰更黑暗?文明真的一直在進步嗎?

  這個錯誤觀念的來源還是黑格爾,他一方面貶低東方文明一方面抬高日耳曼文明,胡思亂想出什麼東方文明往日耳曼文明線性進化。我真想請問下黑格爾先生:你確認你了解東方文明嗎?你確認你了解什麼是文明嗎?當近代西方帝國主義殖民東方國家和非洲國家時,這個觀念就成為冠冕堂皇的遮羞布。可嘆的是,不少東方學者沒有理性地接受和傳播了這個思想病毒。

  此外,這個錯誤觀念混淆了物質層面的文明和心靈層面的文明。物質層面因為可以積累,所以確實一直在進步。但是心靈層面的東西不可以積累,所以確實進進退退。所以,物質科學方面的文明確實在發展,但是人性智慧與慈愛的文明則未必如是。物質科學的進步,如果伴隨心靈層面的落後,那麼將是巨大的災難。

  錯誤觀念6:消費主義

  評論:消費主義的前提是:其一,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其二,人類的活動是沒有破壞性的。然而,這兩個前提都不能滿足。以汽車為例,其一,主流汽車喝的是石油,排出來的是廢氣。石油是越用越少的,所以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美國壟斷著石油的定價權,中東危機實質上是世界危機。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消費和享受,西方近代擴張史其實就是資源掠奪史。其二,石油所產生的廢氣,則污染著自然環境,又污染著人類的身體。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消費和享受,我們似乎不惜以生命為代價。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打破陳舊思維發展可持續的新能源,太陽能,電能和風能,特斯拉汽車就是一個可能。「特斯拉」這個名字也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刻意抹去的偉大科學家,他是交流電之父、無線電之父、雷達之父、自動化之父、自由能源之父、人造閃電之父,然而卻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你說奇怪嗎?這個世界奇怪的事情還有很多。

  錯誤觀念7:中國老太太不如美國老太太

  評論:這是經濟思維和評價標準的顛倒,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的故事是在忽悠老百姓。中國老太太的選擇恰恰表明中國母親的偉大:自己多多勞動,將享受歸給子孫後代。易經坤德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是有中國母親的忍辱負重,才有中華傳承之福澤綿長……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認為,真正的資本主義崇尚節儉勤奮而非奢侈糜爛。巴菲特還住在50年前的房子,李嘉誠還帶著26美元的手錶。蓋茨和巴菲特沒有提前消費,而是準備裸捐回報社會。古有良訓,「成由勤儉敗由奢」,個人如此,企業如此,國家也如此,西方也是如此。美國次貸危機了,提前享受的美國老太太破產住進養老院了,享受在後的中國大媽則在公園裡快樂地跳著廣場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錯誤觀念8:自然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評論:這句話的主語「自然環境問題」有問題,因為所謂的環境問題,其實大部分是人類問題。當我們說「自然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時,我們將自己的責任推給自然,從而也放棄了自己可以改變環境的力量。欲變自然,先變其身。

  自然環境問題,也是根源自錯誤的思想:人類征服自然。這個錯誤的思想又是來自黑格爾。他在人與人之間鼓吹戰爭,在人與自然之間鼓吹征服,好像人與自然是兩大仇人。他的觀點是片面的,他沒有看到自然對於人類的幫助,動物(如蜜蜂)與植物(如榕樹)在幫助著人類,天地對於我們的幫助就更不用說了。人類的所有能源都來自天(包括太陽),人類的所有物質都來自大地(包括植物)。易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廈門大學的校訓。易經坤卦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為什麼要自己征服自己?人類把自然征服成霧霾,不也把自己的身體征服成霧霾了嗎?所以,黑格爾版本的辯證法是片面的是不太辯證的。

  錯誤觀念9:老子的辯證法是原始落後的。

  評論:在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認為,老子辯證法是樸素的原始的但是初級的落後的。其實,老子的辯證法一方面更早出現更有原創性,老子的辯證法另一方面也更深刻更全面。

  比如從老子的思想來看黑格爾的辯證法,就可以看出其中明顯的問題:西方中心主義(日耳曼民族主義),鼓吹對立與戰爭(戰爭帶來進步),人類中心主義(人類征服自然),絕對精神(迷信主觀)。

  老子對於這些成見和偏見洞若觀火,所以老子的辯證法其實是更早的同時也是更深刻的。可悲的是,半桶水的黑格爾辯證法卻成為主流,甚至是評判其他思想的標尺,這就是所謂的顛倒吧。

  在西方文明內部,黑格爾的智慧水平也是遠遠低於蘇格拉底,他將蘇格拉底式的具體有趣活潑的愛智慧傳統轉變成抽象無聊枯燥的理論遊戲。哲學異化到當代,黑格爾「功不可沒」啊。

  鑒於黑格爾思想存在大量的錯誤,建議教育部改革中學和大學哲學教材,將辯證法1.0版(黑格爾版)升級到辯證法2.0版(老子版或者蘇格拉底版)。中學哲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扼制了獨立、理性和創新的自由思想,這也是中國學術界出現不了大師的思想根源。如果要培養出學術大師,從教材的改革開始。

  錯誤觀念10:不是唯物主義,就是唯心主義

  評論:這是典型的西方二分思維,不是黑就是白。在這樣的思維框架下,答黑答白都可能是錯誤的,比如讓你做一道選擇題:A. 男人決定女人。B. 女人決定男人。很明顯,選A選B都是錯誤,因為這道題的邏輯框架本身是錯誤的。

  考慮物質與心靈的關係,前者決定後者或者後者決定前者嗎?其實,為什麼不可以不「唯」,誰也不決定誰,而是小夥伴一起愉快的玩耍?也就是說,物質與心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但是誰也不決定誰。

  事實確實是如此,近代無數革命先驅的心靈沒有被階級所決定,他們的心靈沒有被物質所決定。當代每一次改革都首先是解放思想,衝決兩個凡是,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間共贏代替國家間對抗……每一次的進步,背後都是思想的進步。其實一個思想,不管是來自唯物唯心還是非唯物非唯心,只要能解決問題,就是好的思想。

  思想的解放持續推動著中國和世界的進步,如果我們可以進一步超越錯誤的觀念和思想,我們就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也就可以更加智慧更加強大。心靈的進步和科技的進步,才是世界進步的真正推動力。

  結束語

  東西方共有的一個時代偏見是:鬥爭帶來世界的進步,另外一個共有的時代偏見是:物質主義崇拜。哪個國家可以率先汲取東西方經典智慧來擺脫錯誤觀念的束縛,哪個國家就可以煥發新的生命力創造力,推動人類和世界往更自由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大國崛起首推思想崛起,英國崛起之前有培根和洛克,法國崛起之前有蒙田和伏爾泰,德國崛起之前有萊布尼茨和康德,美國崛起之前有愛默生和皮爾士。這些大國崛起之前,也被人貶低看不起。然而,思想者站出來,展示了智慧的深度,顯示了民族的自信。同樣,中華的復興,首先需要的也是思想的復興,對於我們自己的信心,對於中華文化的信心。

  願我們具有免于思想病毒感染的自由!

  願真理與愛傳揚!願中國更美好!願世界更美好!

  2015年6月1日


________________ 首先是對 91corn 的「小評論」 答覆 ________________

哲學不能催生或幫助科學——我覺得幫助科學這一點還是有一些共識的。特別是科學哲學以及各種具體科學的哲學。

第一,科學哲學已經承認科學劃界問題尚未被解決,這意味著它都不能確定所提供的「幫助」到底是不是幫倒忙;

第二,有科學家明確說了,「我們未能找到任何顯示現代科學哲學對科學研究有貢獻的無爭議例子, 因此, 起碼在我們討論所及的範圍內, 現代科學哲學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基本為零。 不僅如此, 我們甚至沒有發現上述判據允許的科學家自己完成研究所需的科學哲學思考的情形, 這表明極有可能存在一個更強的結論: 即不僅現代科學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基本為零, 現代科學哲學思考 - 包括科學家的思考, 但不包括從早期中期科學哲學中吸收的樸素觀點 - 對科學發展的貢獻也基本為零。 科學發展的基本動力來自於自身的傳承、 實驗、 數學推理、 以及早期中期的某些樸素的科學哲學思想。 鑒於 Part I 所述的理由, 我認為未來的科學哲學對科學發展也不太可能有貢獻」;

第三,關於「各種具體科學的哲學」,以數學的哲學為例,科學家是這樣出面糾正的:「現在經常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大談數學的哲學,而不能坐下來做紮實的計算。這個競賽的內容就是數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功,通過這個競賽將能夠非常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用大白話說就是:「數學的哲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可能如此。但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分,依然是科學哲學界的問題之一。

瞧這裡「邏輯學」用的。偽科學屬非科學,判斷不了非科學,當然也就判斷不了偽科學。

哲學不了解科學——這個可能是最不同意的了。首先,科學哲學領域裡,科學哲學家必須對科學前沿有所了解,已經是基本要求。物理學哲學之於物理,生物學哲學之於生物,神經科學哲學之於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哲學之於認知科學,心理學哲學之於心理學,包括數學哲學之於數學,都是如此。當然,我指的主要是西方學界。而且,有的科學哲學工作者,是同時有哲學和某個科學兩個博士學位的(不是雙博士之類的,而就是讀了兩輪博士)。有的科學哲學家甚至會在相關科學雜誌上發文,這個尤其是在量子物理哲學,生物學哲學,認知科學哲學方面。

聽說不等於了解——科學並不如八卦那樣廉價。至少對「數學哲學之於數學」而言,我得到的證據正好相反。

哲學沒有確定性——邏輯學除外。

沒有證據表明哲學遵循了邏輯學的任何原理。假如還要補充「分析哲學除外」的話,對不起,已經有哲學家承認「分析哲學已經證明是一條死胡同,是一次失敗」了,大概現在更時髦「語言學轉向」吧。

哲學沒有明晰——不同意,可能是樓主沒有受過哲學訓練所致。哲學訓練的第一課就是,不要使用含混不清的,未經定義的任何概念。

那麼,現實證據表明「哲學訓練的第一課」一定是個謊言。

我隨便舉個例子:在這裡,哲學本科在讀 (當然上過第一課了) 的王永豪在35個不乏哲學大v (顯然多半上過第一課了) 的喝彩中,借Moore (當然也上過第一課了) 之口大談什麼清晰「什麼是好的」定義的重要,卻公然以「好是無法被定義的」為前提和結果。這就是哲學「訓練的第一課」教的,對吧?

哲學如果不是撒謊成性,那一定是黑瞎子掰棒子——學了第三課,忘了第一課。

哲學沒有定理、定律和公理——這個是錯誤的。任何邏輯系統都包含定理和公理,而在具體哲學領域使用這些系統工作的時候,就相當於默認了這個系統。除了這些邏輯公理和定理,還有一些相對共識的定理,比如萊布尼茨定律。

沒有證據表明哲學系統性地遵循了通常「邏輯系統」的公理和定理。實際上,哲學對「任何邏輯系統都包含定理和公理」的踐踏處處可見。

哲學沒有定量——這個不對。有定量研究的:數學哲學,物理學哲學,部分認知科學哲學和生物學哲學,概率解釋,決策論相關的一堆哲學(認識論,概率論等等),邏輯學,而現在形而上學領域的熱點之一恰恰就是對定量這個事情的解釋。

看看,又是臨時性借用一下別的學科的定量應付質詢而已。另外要指出:「對定量這個事情的解釋」或者「研究」不是定量,更何況還沒解釋什麼來。

哲學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不是共識。至少不是我所處的哲學界的共識。消解問題的說法,只是一部分20世紀歐陸哲學工作者的說法,主流都不算。

假如你所處的哲學解決了什麼問題,可以給出直接個列表呀。有嗎?


_______________ 以下正文 ________________

  1. 哲學不是科學

    雖然學界對科學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但「哲學不是科學」這一判斷,無論是哲學界還是科學界,都有廣泛的共識。

  2. 哲學不能指導科學

    雖然市面上——尤其是在業餘哲學界和非學界,廣泛流傳類似「哲學指導科學」這樣的說法。職業哲學界和科學界都普遍承認「哲學不能指導科學」。

  3. 哲學不能催生或幫助科學

    哲學界在此有分歧。似乎越是頂級哲學家在此表現得越是謹慎,而大量底層或業餘哲學界人士卻傾向於哲學對科學有益、甚至不可或缺。科學界情況與此類似,目前頂級科學家更傾向於排斥哲學並否定其對科學的益處,而底層科學家相對更加擁抱哲學。假如我們承認頂級學者更能代表學科意志,那麼哲學不能催生或幫助科學我相信如果有相關科學研究,結論將支持我的判斷。

    實際上,這個問題最簡單的判斷是:哲學不是科學,那麼哲學能夠催生或者幫助科學進入哲學領域嗎?——當然不會,相關領域哲學目前的大部分努力,都是在論證科學不能解決哲學問題 (例),並以此阻擋科學進入哲學領域;而少部分試圖引入科學的嘗試,則全部都是對科學的誤用,見「6) 哲學不了解科學」。

  4. 哲學不能區分科學非科學

    職業哲學界對此有共識:明確直到此時科學劃界問題尚未被哲學解決,這必然意味著哲學不能區分科學非科學。

    更進一步,這還意味著哲學所有關於科學的研究、判斷和結論都是以不能確定其對象為前提的。這是「8) 哲學沒有確定性」的一個重要的具體情形。

    最有意思的是:目前已經被職業哲學承認無效的證偽主義,在業餘哲學界和科學界還十分流行並被廣泛應用。

  5. 科學的盡頭不是哲學

    職業哲學界對此有共識。

  6. 哲學不了解科學

    從最頂級到最底層,絕大多數職業或業餘哲學界人士對科學、尤其是科學新近 (但並非前沿) 進展都缺乏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哲學對科學概念的使用 (幾乎) 總是錯的。

    哲學經常採用直接授予科學人士哲學學譽的方法來顯示其與科學的聯繫,但這並非意味著哲學同時也授予了相關科學人士所持科學理論在哲學上的權威性,哲學需要的僅僅是權威科學人士的個人權威,見 「18) 哲學沒有平等」。

  7. 哲學不相容於科學

    沒有任何公認的哲學原理基於任何公認的科學原理;也沒有任何公認的科學原理基於任何公認的哲學原理。對於前者實際上,哲學沒有任何公認的原理,見「12) 哲學沒有定理、定律和公理」。

  8. 哲學沒有確定性

    職業哲學界對此有共識:哲學的任何一個判斷和推導、以及任何一個結論,都在幾乎最大限度上不具備確定性。

    遺憾的是,無論是職業的還是業餘的,各種水平的哲學人士在判斷、推導、和結論時,(幾乎) 都沒有例外地、完全地忘記——或者至少是不顧及——哲學的不確定性。

    明顯的推論是:哲學就是學術或理論安慰劑。

  9. 哲學沒有共識

    除了這裡已經提到的哲學界共識、加上另外的少數議題,哲學界在幾乎所有問題上都沒有起碼的學科共識。

    「哲學沒有共識」本身是一個哲學共識。

  10. 哲學沒有明晰

    所有的哲學概念與推導都是含混不清的。所謂「哲學的專業學術訓練」所傳授的,全部都是讓人認可和接受這些概念的含混不清的方法——竅門就是:用更多的含混不清「消解」對問題的追究。

    作為對比,科學解決追究的方法是公理。那態度是:愛信不信,不信拉倒。

  11. 哲學不是單一體系

    既然哲學沒有共識,那麼哲學當然不是單一體系。另見「21) 哲學沒有主流學說」。

  12. 哲學沒有定理、定律和公理

    這是哲學界的共識。

    強調兩點:第一,哲學的這個情形,和科學無論多小的屁事也要掛個定理的習慣形成鮮明對比,這實在不是因為這個學科過分謙虛,而是的確有難處——不能確定啊,見「8) 哲學沒有確定性」;第二,哲學沒有定理、定律和公理,並不意味者哲學問題相關領域沒有,仔細找的話還不少。

  13. 哲學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這本身 (幾乎) 是哲學界的共識。哲學常用的得意說辭是:「哲學不解決問題,哲學消解問題」。

  14. 哲學沒有效率

    這個判斷具有雙重含義:第一,哲學 (幾乎) 不以效率為研究對象;第二,相對於其所解決的問題,哲學研究的資源效率 (幾乎) 為零。見「 16) 哲學沒有定量」和「19) 哲學沒有發展和進步」。

    哲學的這一缺失,導致哲學不能定義「好」。

  15. 哲學沒有信用

    這個判斷也具有雙重含義:第一,哲學 (幾乎) 不以信用為研究對象;第二,相對於哲學所解決的問題,哲學研究的所承諾解決問題的信用 (幾乎) 為零。見「16) 哲學沒有定量」。

    哲學的這一缺失,導致哲學不能正確定義「正義」。

  16. 哲學沒有定量

    不了解哲學界在這裡的主流立場,但觀察不到哲學的相關行為。例如經常能聽到哲學說「很大程度上如何如何」,這裡的「很大程度」究竟是多大,從來就沒明確過。這個問題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考察,定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單位和量綱,哲學裡面沒有這些東西,它不使用任何一個單位或者量綱。

  17. 哲學沒有測量

    不了解哲學界在這裡的主流立場,但觀察不到哲學的相關行為,見「16) 哲學沒有定量」。

  18. 哲學沒有平等

    哲學理論高度依賴哲學家的個人權威,哲學界對此的推崇並不掩飾。但在需要非權威支持其理論和利益時,哲學就會臨時性推崇平等。對哲學之外的社會事務及議題,哲學傾向於推崇平等。

  19. 哲學沒有發展和進步

    哲學對此通常會斷然否定,哲學的說辭大致上是:哲學雖然沒有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努力和過程就是進步

    看起來應該是:哲學將解決問題所耗費的時間和資源 (而不是問題的解決) 計算為進步了——當然,哲學並不會承認這點。見「16) 哲學沒有定量」。

  20. 哲學沒有邊界

    哲學界對此似乎有共識。但在需要明確的邊界支持其判斷時,哲學的邊界就會臨時性明確起來,見「8) 哲學沒有確定性」。

  21. 哲學沒有主流學說

    職業哲學界對此有共識:(幾乎) 所有的哲學學說或流派都被哲學界內部有力地批判和激烈地否定,見「8) 哲學沒有確定性」。

    作為對比:經典物理是物理絕對的主流學說,甚至在相對論和量子物理之後,這個狀況也沒有變化;另外一個例子是達爾文主義在社會領域被大肆批判許久之後捲土重來,地位愈加穩固主流。

    滑稽的是:儘管哲學沒有主流學說,但是哲學卻有主流學界,哲學的主流非主流高度依賴個人權威。見「18) 哲學沒有平等」。

  22. 哲學沒有全面和總體

    雖然哲學在面對外界質疑時總是用對方不能「全面和總體」了解哲學為由予以拒絕,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任何哲學學說、理論、哲學家、或者哲學家群體,對哲學已經或者能夠擁有「全面和總體」的了解。見「21) 哲學沒有主流學說」。

  23. 哲學沒有正確和錯誤

    哲學界對此有共識。

    但在需要明確的正誤支持其判斷時,哲學的正誤就會臨時性明確起來,見「8) 哲學沒有確定性」和「25) 哲學沒有完備」。

  24. 哲學沒有正確的局部

    這從 「23) 哲學沒有正確和錯誤」很容易就推出來,但是目前還不清楚主流哲學的立場。

  25. 哲學沒有完備

    不了解哲學界在這裡的主流立場。

    但是通過考察哲學對無窮 (以及類似或相關概念) 的解釋,不完備定理可以用來證明哲學的不完備。很有意思,科學可以通過確切定義完全不同的「無窮」來避免不完備定理對自己的影響。

    哲學的這一缺失,導致哲學不能定義「正確」。

  26. 哲學沒有面向多數人

    許多職業哲學家公開宣稱哲學只是少數人的小圈子。

  27. 哲學沒有死

    哲學界對此有共識。

    讓人 (包括主流哲學界) 大跌眼鏡的是,哲學不僅沒有死,哲學教育甚至還是一門高利潤的生意。有個段子 「物理系總是要求昂貴的設備;而數學系只要一些紙和筆、還有廢紙筐;哲學系甚至連廢紙筐也不要」 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哲學教育的高利潤率很大部分來自等同於科學教育的學費收入和低廉的成本。在現實中,許多大學就是依靠包括哲學在內的人文學科的盈利補貼自然學科的虧損運作至今。想必這並非哲學的本意,卻是哲學「催生或幫助科學」的真正所在。

    實在是應了某小姐的那句名言:「人傻,錢多,速來」。


哲學不是哲學


很多哲學家的工作,就是讓哲學逐漸變得什麼都是……


說兩點
第一,哲學不是科學的科學。第二,哲學不是「哲學是什麼」裡面的什麼!
關於第一點在學習哲學的時候,準確的說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就學過,哲學和科學可以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但是絕不是因為有些思想可以指導科學就能說哲學是科學的科學。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教皇說的話(幾世教皇忘了):當宗教離開了科學就會淪為迷信,當科學離開了宗教,就會淪為拜物教。(大概意思這樣,非原話)當然哲學也不是宗教!
關於第二點,數學上當你證明」存在一個…滿足…」的時候,你只需要找到一個例子就可以了,可是當你證明「對於所有的…滿足…」,那麼你就要用到歸納法了,你要用到通項公式之類的東西了。
所以你要說哲學不是什麼,那麼,我想說哲學不是哲學是的什麼!(注意斷句)


哲學不是雞湯。


哲學是一個不是三言兩語長篇大論簡單定義複雜論證能說的清的範疇。


哲學不是形而上學。


要看你所謂的「什麼」是「什麼」?


哲學不是自然科學已經明確了的無爭議的結論。即:哲學不是真理,是真理的母親。


哲學不是哲♂學


推薦閱讀:

如果在四五年後韓春雨的實驗以韓春雨的思路取得成功,那麼我們對韓春雨的評價會有所改觀嗎?
如何看待光明日報評論 「再等韓春雨些時日又何妨」 ?
韓春雨撤稿了,那麼,經費呢?
如果世界上一切能夠計時的物品全部消失,人類該如何準確的得知時間?
哲學是不是最大的科學?

TAG:哲學 | 教育 | 學術 | 科學 | 學術不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