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學良殺楊宇霆?

如果張學良未殺楊宇霆,楊是否真有可能推翻張學良。東北的對日外交是否非楊不可,若張未殺楊,東北的命運是否有可能改變。


謝邀。

楊宇霆之死也是一出悲劇。

楊宇霆跟他同學徐樹錚一樣,是民國時期有雄心抱負的大才。無舊時軍閥軍人的不良嗜好,但爭強好勝,心胸狹隘,同僚關係處理的不好。在忠誠方面,也不能說從沒有個人的小算盤,比如曾經背著張作霖串通徐樹錚發展個人勢力,也曾自請外出為江蘇督軍。雖遭到過張作霖冷落罷黜。但是人才難得,時人稱之為文有王永江武有楊宇霆。輔佐老帥張作霖,治軍有方,墾荒,發展經濟。最重要的是主導發展建設了東北軍的軍工業體系,修兵工廠公路造電廠。奉軍在火力後勤補給有了保證,足以抗衡直皖。他也自比為張老帥的宰相智囊。這麼一個有才但壞脾氣的人,像張作霖這樣有對其有提拔之恩並且老謀深算的軍閥才能勉強駕馭。即便這樣最後還是出現問題,郭松齡反叛部分有跟楊宇霆不和的原因,連老帥平衡之術都差點玩砸。少帥也確實很難駕馭他。

在對外方針上,他一直算是個東北本位主義。不能說他不愛國不想統一。但他希望這個歷史重任應該由他們奉系完成。積極為張作霖入關進京出謀劃策,入主中原甚至統一全國。若形勢不利,則主張退守東北,保持實質上獨立性,待價而沽。借日本向中央政府要價,借中央政府向日本開條件。在日俄之間也是搞平衡,維護東北本土的最大利益。所以張學良的東北易幟,他是非常不滿的。

說完楊宇霆,再大概扯下東北軍或者奉系的的狀況。首先奉系脫胎於張作霖拜把子兄弟們的地方保安隊鄉團。東北當時俄日匪猖獗,有勢力的鄉民都會結團自保。這種鄉團,理解成黑道的梁山或者白道的祝家莊都可以。反正最後張作霖他們積極接受清庭的認可,進入編織,變成巡防營。在民國代清的的變革中,張作霖在同拜把子兄弟們的競爭中勝出,成為東北奉系軍閥的首領。注意是首領,不是東北王。奉系軍閥就組織而言,頗有梁山風氣,黑社會老炮習氣。比不得正歸政府軍隊。裡頭有新老大小軍閥,張作霖憑藉個人威望實力手段,成為奉系各路軍閥的大盟主。實際上東北軍內部也是有很多矛盾和地頭蛇。比如拜把子兄弟中,馮德麟湯玉麟差點跟張作霖兵戎相見。吳俊升張作相分別長期經營著黑龍江和吉林。此外,張作霖為了增強奉系的戰鬥力,平衡老哥們。扶植兒子組建東北新派。新派老派有矛盾,新派主張積極整軍經武,入關逐鹿中原。老派主張固守東北發展。(老派軍隊,一入關就抓瞎,打郭松齡的叛軍倒是戰鬥力爆表)。而在新派奉系中,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和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兩者矛盾重重,甚至激起郭松齡反叛。還有,奉軍入關擴充期間,也吸納了扶植了一批關內失意的大小軍閥。像孫殿英,張宗昌,孫傳芳。內部一鍋大雜燴。外部則是日俄關內兩大帝國三股勢力,尤其日本咄咄逼人。所以當時除了張作霖,沒有第二個人能夠統合東北各方勢力。

在了解完這個人後我們回到提問的三個問題。

楊宇霆有無可能推翻張學良?
個人覺得不會,首先楊宇霆在被五省聯軍驅出江蘇後就安心當賢相而非方面大帥。他是以周公自比的。而且就算他野心又膨脹了,以他的個人勢力還有威望不足以推翻張學良。奉系實力派中,老派的張作相還有新派的陸大系官兵(郭松齡雖死,但士兵骨幹猶在)都對張學良很忠誠。當初郭松齡反叛也是打著擁戴張學良的名義反叛張作霖,張大帥讓兒子去平叛,郭松齡也就很快失敗了。而且楊宇霆並無嫡系部隊。甚至楊宇霆跟其他士官派將領有都有不和(像個東北軍的光明左使楊逍)並無另立山頭的勢力,這一點楊自己應該也清楚。不過楊宇霆也確實跋扈。估計他想著通過輔佐(控制)張學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對日外交是否非楊不可?
我覺得有他比沒他強。事實上,日本很忌憚楊。楊被殺這件事,日本有反間計的嫌疑。實際上對外方針上,楊死後,就缺少外交這方面人才。29年一月楊死,7月張學良腦子一熱搞出了中東路事件,被國府買了,還失去了平衡日本的棋子蘇聯。還被蘇聯好好教訓了一頓,損兵折將損耗勢力,還丟了黑瞎子島。(到前幾年才要回來半個)。30年9月張學良通電入關支持中原大戰蔣介石一方,東北空虛。31年918,張學良因為中東路事件的教訓又變得優柔寡斷,要求不接受日本挑釁。導致不戰而丟失東北。如果楊還在,在中東路,中原大戰,918等關鍵節點上應該會有更靈活的處理手段。

若張沒有殺楊,東北的命運是否會改變?
這個不好說。就像前文所講,東北的內外局勢實在是太複雜了。連老油條張作霖在各方走鋼絲的過程中都被關東軍炸死了。其後無論老資歷的張作相,能力強的楊宇霆,親兒子張學良都沒有本事在走這個鋼絲了。而日本關東軍變得愈加瘋狂和咄咄逼人。國民黨政府也沒有給予東北當局足夠的支持,相反還買了幾手隊友。說點難聽的,當時蔣有點內藩外寇相互打的意思。東北這塊地方在國民政府哪裡也許是一塊可以跟日俄等國進行交易談判的。這一點楊宇霆和張作相可能都有察覺,但張學良可能沒看出來。楊宇霆和張作相反對東北易幟就是怕激起日本方面不滿要親自動手,而國民政府又不給予支持。事實上,基本都朝著對東北對中國最壞的方向行進。日本關東軍脫離了文官政府的束縛搞了個大的,張學良迷瞪,國民政府又沒有積極支援東北抗戰。但楊宇霆在東北就能不失么,也不好說。長城抗戰,中國打的也不好。東北系軍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張學良完全指揮不動他。熱河輕易淪陷。原來張作霖的把兄弟張景惠又加入了日後籌建的偽滿洲國政府。這說明奉系軍閥聯盟隨著皇姑屯的爆炸趨於瓦解,已經失去抵禦外寇的勢力。唯一可以玩的就是日俄平衡,中央支持。但中東路和中原大戰後,這兩點抵禦日本關東軍的因素也都沒有了。

實際上皇姑屯後,日本就想看情況趁亂提早918了。但當時奉系諸路軍閥迅速團結一致,擁戴張學良即位(當然不是他們多信服張學良,而是老油條們太油了都不願意被架上火上烤,選一個少年盟主保障自己老軍閥體系的利益即可),秘不發喪,各處又嚴加防範才沒給日本可乘之機。所以我覺得,若是東北軍內部上下一心新老一致,君臣將相和。不說保東北不失吧,一定不會丟的那麼窩囊,日本不會得的那麼容易。918這種或許會晚幾年,盧溝橋事變這種全國性抗戰的標誌事變會提早發生。給關內的中央政府更多的時間準備抗戰。可惜,東北大小軍閥老的銳氣消失望風而逃,能臣跋扈於內,少主剛立,急於殺人立威。最終一切都想著不可收拾的局面進行。


謝邀。
先回答問題,不考慮張學良本人的傾向,假定楊宇霆等人未遭張學良清洗,這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可能是奉系內戰,但他們絕不可能推翻張學良。如果士官系獲得張學良的真心支持(這是絕不可能的),那麼奉系的老派將會進行頑強反撲,張學良反倒很可能會被叔叔伯伯們打死。在對日關係上,張作霖之死就已經表明關東軍已經對奉系失望,張學良不管是出於統治還是傳統道德都不可能原諒日本人,所以所謂對日外交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哪怕楊宇霆不死,奉日關係也難以改善。

奉系和其他軍閥派系不同的是,奉系早期是依靠「兄弟義氣」,家族裙帶,和張作霖同幾個如張作相湯玉麟這樣的人的早期親密關係和各種親屬、部下、朋友等裙帶關係凝聚起來的組織。奉系相比起直系,皖系在組織文化上毫無優勢甚至更帶流氓氣息。張作霖在統一東北的鬥爭中重用自己的拜把子兄弟或是早期跟他干馬匪的兄弟,但是在直奉戰爭後,張作霖深刻地認識到是不能依賴這些人打贏奉系面對的現代戰爭的。遂以楊宇霆等人為代表的士官系在張作霖生前深得大帥信任,在張作霖的「整軍經武」計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派推動了奉系軍隊的專業化,現代化。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組織安國軍政府,許多老派被排擠,士官系與老派的矛盾進一步擴大。

張作霖猝然長逝後,奉系內部實際上異常混亂,各小派係為爭奪地盤資金爆發的衝突異常激烈。「士官系」和「老派」的鬥爭全面激化。張學良權威尚未建立,張作霖的小弟們對張學良還是一口一個「六子」。但是相比之下,老派的叔叔伯伯們對張學良也許還稍帶一種親情和對後輩的「疼愛」,而楊宇霆等人對張學良就完全是一副師長的態度,頗有日本軍國主義參謀下克上的影子。張學良在早期歲月里雖然支持改革和維新,但少帥始終和新派中的「陸大派」保持良好關係,和士官系格格不入。

奉系作為一個以家族裙帶關係為凝結核的組織,奉系軍隊本質上就是張家的私軍,東北九省在張家人心裡也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楊宇霆等人是張作霖聘請的顧問,是外來者,自然不可能對張家的事業有什麼感情,他們更多的是為自己的野心服務。張學良登上家主之位後,急需殺人立威,培植自己的勢力。士官系手握權力,特別是東北軍的訓練權和對日外交權,又頗為膨脹,很自然地就淪為張學良的刀下鬼。值得關注的是,老派的張宗昌一樣遭到了張學良的清洗,可見張學良為了派系內的平衡和張家權力的穩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的在對日關係上其實沒什麼操作空間,可以說張學良在處理對日關係這個問題上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剋制。然而張學良比較令人難以理解的操作是挑起中東路事件刺激蘇聯,造成奉系被兩列強夾擊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奉系的覆滅,雖說「不能強求於古人」,但這不可不說是戰略的一大失敗。


謝邀。張學良殺楊宇霆,在專制社會是一種常態,沒有什麼特別的。在中國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上台,都會幹掉一些老臣,尤其是能力強、有威望的老臣,從而加強專制集權。比如秦始皇殺呂不韋,崇禎殺魏忠賢,嘉慶殺和珅等等,現代也有,比如三胖殺他姑爹。

殺掉有才能,有聲望的老臣,而且是用不正常的手段殺的,一方面可以加強統治者個人集權,但另一方面,會削弱整個集團的實力,讓集團內部互相猜忌,甚至分崩離析。

具體到張學良殺楊宇霆,同樣符合這一規律。張學良是個紈絝子弟,沒什麼能力,而且當時才二十多歲,也缺乏經驗。作為一個統治者,最重要的技能是識人,他最信任的郭松齡居然造反,險些讓政權垮台,說明張學良腦子不大好使,而且郭松齡事件也讓張學良在奉繫上上下下都丟盡了臉面。在這種情況下,他已經失去駕馭楊宇霆的信心,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殺掉楊宇霆,從而鞏固自己的權力。

如果不殺楊宇霆,那麼楊宇霆取而代之的可能還是蠻大的。當時楊宇霆雖然沒有叛離之心,但人的野心會隨著地位的升高而膨脹,而且張學良的無能也會助長楊宇霆的野心,即使楊宇霆不反,他手下的人也會慫恿楊宇霆反,或者楊宇霆獲得大權後,會把大權交給兒子或者親信,讓他們來取代張學良。總之,在專制體制下,張學良和楊宇霆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總得死一個。

歷史的走勢具有不確定性,很難說楊宇霆不死,東北會有什麼結果,而且也無法驗證。個人猜測,如果楊宇霆不死,至少奉系不會完蛋得這麼快。蔣介石第一次北伐就沒打敗奉系,第二次北伐還被奉系打敗,而且奉系的聯日抗蘇政策也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所有才能在三方勢力中生存下來,形成一種平衡。張學良掌權後,開始亂搞,基本上在關鍵的決策上都選擇了最爛的策略,導致奉系迅速滅亡。奉系如果能長期存在,對日本、蘇聯的擴張都會有制約作用,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應該會小一些。

此外,民國時的很多關鍵歷史事件目前都沒有真實可信的說法(比如皇姑屯事件到底是誰幹的?),加大了這種猜測的難度。


降低了日本侵華的難度。


日本人是極力慫恿張學良殺楊宇霆的,還拿德川家康以老臣身份篡奪豐臣天下的故事來「警戒」張學良。想來這不會是因為楊的存在有助於日本侵略東北。
至於楊宇霆是否對張學良的位子有野心?反正張學良吸毒時楊宇霆是氣得破口大罵,要是真想篡權奪位,那應該是引誘張學良吸毒不管事才對是吧。


瀉藥。恭喜你觸發了新的事件楊宇霆被殺死,日本提前侵華 且侵華難度降低


謝邀,
東北的歷史會改變
回答完畢,
沒這個本事預測歷史的變革,不敢多說。


瀉藥。

張學良這種優柔寡斷的人,殺個人還要拋硬幣。不是火燒眉毛了他會殺人?


推薦閱讀:

日本同學告訴我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真相」為何和我所知道相去甚遠?
國民政府為什麼要用抓壯丁綁人這種極端方式徵兵呢?
抗日戰爭勝利時的中國是怎樣的情形?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為何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依然派軍支援緬甸?
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在抗戰中有什麼著名的戰役?

TAG:歷史 | 中華民國 | 張學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