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整體水平是否很落後?我國在工業上有哪些方面是世界領先的?

坊間盛傳我國工業之落後,很多大學教授對國內製造的儀器等也十分不信任。因此希望了解我國工業整體處於何種水平,有沒有領先世界的工業領域,如果有,都是哪些工業領域?


我也來說說
螺絲又叫做標準件,它必須符合標準。A家生產的螺帽,套上B家生產的螺栓,應當毫無問題才行
螺絲又屬於鋼鐵產品。它的加工成本低,使用量大,精度要求也不高,非常適合於中國生產。於是,中國成了生產各種高精度、中精度、低精度的螺絲的大國;螺絲還有強度參數,分成9級,級別越高,強度越大。豆腐渣螺絲大概就是2級,用螺絲刀擰兩三次,它就滑牙了。9級的螺絲一旦擰緊,很難旋出來;另外還有自攻螺絲,也有強度的要求
由於螺絲的加工要求低,中國產的螺絲大量銷售歐洲,以至於壟斷了歐洲市場。現在的歐洲市場上,幾乎都是中國產螺絲的天下
美國也是如此。連太空梭上都使用中國螺絲。某次太空梭出事,美國有關部門要求將所有產自中國的螺絲拆掉,最後發現完全不可能
因此,歐洲和美國都認為產自中國的標準件(也即螺絲)存在傾銷,告到WTO,還實施貿易抵制措施。為此,中國和歐美打了好幾年的貿易戰
相信,看完這一段內容,題主的假設已經不存在了
=========================
我本人在外資企業(ABB成套開關設備製造企業)工作。我們怎麼看國內產品呢?
和國外產品相比,國內產品的外觀可以做到幾乎一致,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但一旦投運,就會發現問題百出。隨便檢查,就會發現無數的問題
關鍵在於,研發人員並沒有認真理解國外產品的設計精髓,以及材料的選用特性,只求外觀一致就可以了
舉一個例子,高壓開關設備的塑膠絕緣材料應用很廣。由於空氣的擊穿電壓低,而絕緣材料的擊穿電壓高,因此在製備絕緣材料時,一定不能讓絕緣材料內部有空氣泡。國外的絕緣材料100%滿足此要求,國內只能部分滿足要求。可想而知,當實際使用時,在超高壓的條件下,只能使用國外的產品
如此簡單的要求都做不到,只能說明一點: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想要認真地做事,只想以廉價的產品來賺錢,能糊弄就糊弄,能廉價就廉價。中國產品,外觀漂亮,看起來是這麼回事,但品質連豆腐渣都不如
這些年中國製造已經好多了。有次在國家重點工程中陪有關部門檢查中國製造的開關設備,發現產品的確是品質兼優,完全不亞於國外產品
中國製造的品質上來了,逼的國外廠家要拿出更好的產品來應對。所以現在的中國,是品質兼優且最先進的國外產品的熱銷之地。中國製造和國外優質產品在國內的比拼處於針茅相對的狀態
最近有一部電視節目,叫做「大國重器」,講的就是中國製造。說實在的,看後真的很激動。中國製造,的確已經今非昔比,有了長足的進步
對於外資企業來說,日子越來越難過。因為中國製造的品質上來了,價格優勢也很大。對於投資方來說,當然用國產的設備比國外的設備更好
我本人也很矛盾。我當然希望我所在的企業效益好,我們的收入會增加。但同時也感到中國製造的壓力,而且從心裡也期望中國製造能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估計,再過幾年,轉行到中國企業也是很現實的
=====================
中國的軍事工業、高鐵和機車製造、港口機械、造船業、超大型高速計算機等等,已經趕上了世界水平,有的甚至已經領先於世界。但許多民用產品、特別是電子產品,依然在追趕中
我看過ABB的某型開關櫃設計資料,這些資料當然用英文寫成,有近千本,每本都有數百頁,洋洋洒洒,涵蓋了產品的各方面的內容。最為難得的是:所有的設計都經過了型式試驗的認證。
型式試驗一般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例如我國上海就有型式試驗測試中心,在這裡可做短路電流試驗,最大電流可達250kA。做試驗時必須要深更半夜,在用電谷峰時進行,避免對電網產生過大的衝擊。做一次試驗費用大約數十萬。
ABB的這套開關櫃資料中,涉及到的型式試驗有近千次
對比於國產的開關櫃,型式試驗最多也就近十次。顯見,這兩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因而,國外的產品優於國產產品,也是必然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某種產品的質量是否優良,可靠性是否滿足要求,產品外觀是否能滿足功能性要求和視覺要求,這些都必須在設計和製造測試階段就完成,而這些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
也因此,國外人最恨的就是抄襲,最看不起的也是抄襲。記得60年代的日本,那是抄襲和仿製能手,70年代後,日本才走上了日本創造之路。
中國目前就在這關節點上
許多國人看不到這一點,以為中國製造就是生產偽劣產品的代名詞,自己看不起自己。連已經被歐美視為傾銷並且加以抵制的中國標準件(螺絲),都說做不好,是不是有點太過悲觀了
中國製造還有一個弱項,就是設計的繼承性。
我們都知道,設計某產品必須是連續的,中間不能有停頓,更不能因為某員工離職就陷於停頓狀態。企業員工的就職離職非常普遍,不管是外企還是中企,在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
外企的做法是,技術文檔的寫作非常詳盡。每個人工作結束後,立即把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結果記錄下來。一方面為今後的研發做好記錄,另一方面也為他人的接替做好準備。這樣,設計進程就不會出現斷層,更不會因為某人的離去而停頓;反觀中國,卻恰恰相反。我們每個人離職時,巴不得原來所在的這家企業明天就垮台才好,所有的核心資料能帶走就帶走,不能帶走就毀掉。顯見,這種做法非常不利於產品的研發的,而且也極大地拖了中國製造的後腿
我問過寫PLC說明書的德國人:你寫這麼多的內容,很可能這些東西都沒人看,何苦呢?德國人說:我知道可能沒人看,但還是要寫。因為設計要求有繼承性。這就是德國人的做事風格——從不馬虎行事
如果說小企業出產的是產品,那麼大企業出產的是成套技術,而超大企業出產的是標準。中國企業真正到了向全世界推出自己的標準的那一天,就是我們中國製造真正走向世界的那一天
中國的海爾走在前面,他們已經開始輸出標準了!同樣,中國的高鐵在輸出產品的同時,也輸出了中國標準。這是中國製造被世界認可的標誌性節點
一旦輸出了標準,國外人就必須按標準來採購中國設備,或者要求國外廠家按中國標準來製造設備,由此賺的錢千倍於生產產品,百倍於生產成套設備,真正實現一本萬利
=====================
中國製造會有美好明天的。我期望會有更多的中國核電、中國高鐵、中國飛機、中國船舶、中國家用電器,帶著中國標準走向世界!為改善人類(當然包括我們自己)的生活貢獻我們的力量
為中國製造加油!願中國製造能有更美好的未來!


介於回復區里一些朋友就是堅持中國落後,這裡特別說明一下:
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這裡說的是世界,而不只是日美德法俄等幾個經常被報道的國家,眼光放遠一點,心態放平一點,閱讀文字時請再仔細一點,謝謝合作。
—————————————————————直接回復題主:
我國工業和一流發達國家比有差距,但是比印度、南美、非洲的國家強太多了。高品質的螺絲我們造得出,但是肯付相應價格的少。我國在航天、核、軍工等領域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甚至領先。
這裡是補充的:有朋友不認同我國在這些領域領先,我想說的是領先不代表第一,和世界頂級客觀上還存在差距。兩百多個國家裡有核能、有航天的才這麼幾個,所以從全局上看咱已經是世界領先了,請不要過分看輕我國工業。
我國工業沒大家以為的落後,但也不容過分樂觀。大學裡的教授要做實驗,本身對儀器要求就高於社會普遍要求,精尖端的儀器設備的確與世界頂級的有差距。但工業並不都是精尖端,我覺得是成本和性能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只比較金字塔的塔尖有多高,還要看塔身,塔身基底夠大夠硬才能造得高,光在金字塔頂上裝根超高的避雷針並不能代表自己總體水平高。

————————————————分割線——————————————————————
我們家是做羅茨真空泵的,是種工業用的羅茨真空設備,屬於助力泵,它的精密度和耐艹性決定後面一級泵能否正常運轉、整個系統是否能快速達到並且穩定維持真空度。所以我們對於裡面的各類配件的精密度和耐艹性都有較高的要求。
於是齒輪和鑄件我們用國內最好的,軸承用德國和日本的(事實證明比國產的耐艹不是一點點),電機用品牌的,還花更多的人工來精確調配轉子的動平衡,想盡辦法提高產品的品質。但是東西好,相應的也就價格提高了。國內的工業基礎其實很薄弱,不少企業都希望用便宜貨短期內能多賺點,覺得能用就好,要求很低。我們做的好東西就只有中高端用戶會用,量就很有限,可我們也不想放棄質量降價砸自己牌子。所以說國內不是造不出好東西,是造出好東西少有人願意掏錢買。

不僅我們,我們的供應商也是遇到這樣的事。他們有好的螺絲螺帽,價格相對高一些,但是用的人少,而且覺得不必要,大部分客戶都是用普通的,本著熬過保修期就行的態度在做產品。而且就算是同一個檔次的螺絲螺帽,品質的波動也較大。我們給供應商的訂單上都會標註「質量優先」的字樣,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好好挑選,同一個批次里的也挑好的。我們遇到過螺絲強度不達標斷在裡邊的尷尬事,為了把這個斷螺絲弄出來花費的成本足夠買一堆螺絲了。

客戶這邊一般是買我們的設備,跟其他的設備設計拼成機組賣。所以一開始他們就要墊錢、擔風險。客戶的最終用戶還經常拖款、賴賬,弄得他們成本很高風險很大,沒辦法就只好轉嫁給我們這些供應商,每隔一陣子要跟我們壓價。讓他們保質保量地做產品還能有利潤,除非再下游的企業講誠信。我們這種產品的最終用戶多是大企業、國企,審批流程慢,錢管控得嚴,效率低下,有的還不誠信。打電話過去催,對方會說:我們這麼大公司會騙你?結果就是拖個半年到幾年,拖垮了供應商,這錢就還真賴掉了。

即使是付款了的,也通常給的是承兌匯票,往往還是半年後才能兌現的承兌匯票。這年頭現金稀缺,有的公司熬不到大額的承兌匯票兌現,連工資都發不出、供應商的款也付不出,到處忙於奔走籌款渡難關,還有什麼心思去好好做產品呢。不過相對於拿不到貨款,能拿到銀行承兌匯票已經算是萬幸了,我們甚至已經開始直接用承兌匯票交易、找零,把承兌當現金用了,但是發工資、交各種稅費是不能用承兌的,所以也相當的困擾。
有沒有經濟方面專精的朋友給我講解一下為什麼承兌匯票滿天飛卻不見現金呢?非常感謝!

關於同類的外國產品,我們也拆過,在設計上也沒有什麼高明之處。但是人家的材質很棒,加工工藝精度非常高,並且能夠用上很貴的一些零部件。外國產品比我們貴六到八倍,所以能用好東西好工藝我們能理解。但是材料這個東西我們的確能感受到明顯的技術差距,一樣是金屬材料,他們的合金穩定、硬度好、熱膨脹小,這樣的東西可以用精密的加工中心做零件,不必擔心出現後期的質量變化。我們用同樣精密的加工中心來加工,總因為材料本身的問題出現品質不穩定,比如做好了的零件放置一段時間後再用時發現微量變形。可能我們對精密度要求高,所以進來的原材料都不會直接拿來用,都要再經過處理讓它盡量穩定後才敢進行加工。

同行業的國內廠家多為中小微型企業,為了追求更大的市場份額、換取更快的資金回龍,通常會降價銷售,給其他同行造成了擠壓。於是開始價格競爭,把整個行業給搞low了。利潤那麼低,誰還搞科研呢,研究出來的成果申請了專利還被人冒用,訴訟又費錢又拖沓又沒實效,於是更沒人願意投資做研發。中小微型企業得不到多少國家支持也就算了,法律上也很難得到平等對待

綜上,我國工業和發達國家比的確還有所欠缺,還有許多路要走。要改變它,不是某一項強就行了的。

相信很多民間企業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回款困難——&>利潤減少——&>控制成本——&>擠壓供應商——&>供應商提供低價低品質產品——&>我方產品質量下降——&>出現質量問題——&>客戶不滿意——&>回款困難

全行業不景氣——&>產品銷量少——&>利潤減少——&>與同行競爭剩餘的市場——&>降價競爭——&>利潤更少——&>全行業更不景氣

這些都是行業內的惡性循環。
此外還有外在因素的影響,主要還是來自政府的。從企業這邊收稅收費造成壓力,一個政策變化就可能導致一批企業倒閉甚至一個行業的大洗牌,繼而造成整個市場的波動。還有法律方面的問題,小微製造企業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而利益更易受損。此外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比如商業賄賂的風氣等等,無形中都給製造業帶來了損失。
任何行業都是需要利潤來支持的,沒有利潤,談什麼品質和創新呢?民間製造業得不到國家支持,又沒有好的市場規範,始終處於低級競爭的情況下,還奢求什麼高級呢?

最後,我國製造業並非一無是處,相比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我們強太多了。我們有個最終用戶在孟加拉,泵裡面要換潤滑油都沒地方買,工業薄弱到這種地步,其他還有非洲、南美,差得也不少,配件壞了本國找不到替代品的不少。
前面說我國工業還欠缺,不是我們妄自菲薄,實在是在一個班裡老是和差生比有啥意義呢


苦逼工科博士狗答一記。一個提問裡面有三個問題,挨個回答吧。

工業是不是一無是處不好說,不過在我看來,GDP全球第二,其中工業產值佔世界超過22%,221種工業產品世界第一的國家,[百度來源]工業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就拿去年做項目的一個廠子來說吧,湖南衡陽南方互感器廠,有幾個人聽說過?沒有吧,他們家的互感器國內市場佔有率一般,但國外已經輸出產品到巴基斯坦,印度,赤道幾內亞等很多國家了。別的廠子更不用說,西變,平高,錢變等等廠家都是國內一流,世界範圍內賣貨物的廠子。有這些廠子,而且還掌握一些核心技術,至少不是一無是處的。

至於說到有些人所說,「連一顆高品質的螺絲都造不出」。首先這個我是不信的,螺絲這種東西說高端不高端,說低端也有其技術難點,但我想,只要國內想造,符合所有標準的螺絲國內都是可以造出來的。

我的表述其實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只要國內想造,另一個是符合所有標準。下面我來分條闡述一下吧:什麼叫做只要國內想造,和什麼叫做符合所有標準。

只要國內想造:
講只要國內想造之前,先講一個小故事。電氣方面,我國引以為榮的是特高壓的電壓等級,1000kV的交流電,而1000kV是線電壓有效值,換算成單相電壓就是816kV的電壓峰值。這個電壓有多高呢?舉個小栗子就可以解釋了:500kV電壓等級及以下的絕緣校核中,衝擊過電壓是按雷擊過電壓來考慮的,1000kV的電壓等級,衝擊過電壓是按照系統操作過電壓來校核的,意思是這貨被雷劈一下還不如自己內部產生的電壓高,你說這多嚇人。國內在這個電壓等級的所有設備都實現了國產化,這就意味著電氣工程界,至少在電力設備界中國是有能力自己完成全部設備製造的,好像沒有哪個國家當下還具備這個能力了。在這一點上來說,電力工業至少不是一無是處。
故事就在這裡發生了。一次講座上,老爺爺給我們說,國內所有設備實現國產化,意思是國內能把所有設備都造出來。1000kV的套管,國內也能造,英國有一家公司也能造。國網一視同仁,各下了四根訂單,英國那家基本上按時交貨了,國內這家,從總工程師到一線員工,全部生產任務停了,整個廠一直在燒這四根瓷套。燒炸了多少根不知道,試驗沿面閃了多少根也不知道(當然誇張了,可能總共不會超過十根),最後集全廠之力造好了四根1000kV套管。英國那四根拿過來裝變壓器上就能用,當然國產的也能用,但對比一下就知道哪個強了。
最後老爺爺笑著說了一句,china是什麼?是瓷器啊,這套管也是瓷器,燒的還不如英國人燒得好。全場哄然笑倒一片。但回過頭一想,覺得挺丟人的。
回到主題上來,什麼叫只要國內想造?國內是有一種榮譽感在那裡的,我為國爭光,一年不盈利也要創造一個世界第一出來,國外很現實,這個東西對我未來的發展有沒有用,以我現有的技術水平在價格範圍以及工期內能不能完成,評判完了行就干,不行就拉倒。當然技術積累也是很重要的。但技術積累嘛,就像看到另一個答案所說的,國內的風洞那麼多,我大不了全造一遍放裡面去挨個試,總能摸到對的那個。所以只要國內想造,肯定都可以造出來,就看花多少錢,多少人力物力罷了。

再說符合所有標準:
目前國內很多標準事實上是直接翻譯IEC的標準,而IEC的標準擬定人中,中國人或者說代表中國工業發聲的很少。這個就很麻煩了,辛辛苦苦把技術積累到符合標準了,別人在一個地方一改,說不定你的就不符合標準了。這就造成你必須跟著市場在走,而不是你去主導市場。不能主導市場就造成標準一改,新吃肉的總是標準起草人,晚造出符合標準設備的人就只能喝湯了。另外很多時候高端設備沒有標準,好比說局部放電量最低閾值,這個東西沒有標準,那自然是誰測的低,誰就厲害。國外的能測到0.05pC,國產的可能1pC都不能保證,自然而然國產的就不如國外的。

講到標準就再講一下儀器設備吧,正好這幾周做實驗,把很多能測材料表面特性的設備都用了一遍,有原子力顯微鏡,掃描電鏡,共聚焦顯微鏡(我要安利這個,這玩意兒超好用,精度和掃描電鏡類似,能看材料內部,速度還快,還能測高度,對材料無損傷,卧槽用完這個再用掃描電鏡頓時覺得low爆了)。
挨個列一下製造商吧

原子力顯微鏡
德國 德國布魯克公司
俄羅斯 NT-MDT
美國 Asylum Research Corporation
中國 NT-MT
美國 Veeco
國產只有一家,據說用了一次探針就壞了,用不成。

掃描電鏡
捷克 TESCA
美國 菲盛公司
荷蘭 phenom-world phecm
美國 海思創
日本 日本電子
荷蘭 FEI
日本 天美科技
國產一家沒有,據說精度實在不夠,而且電子槍用不了多久就壞,太耗錢。

共聚焦顯微鏡
日本 Olympus
德國 蔡司
日本 尼康
德國 萊卡公司
不知道是國內不能造還是怎麼樣,不過我估計想造一台還是可以的,量產可能麻煩。

局部放電使用PDCheck測得,國產的保變天威那個雜訊高,系統麻煩,整個箱子得有15kg重,分析基本沒有。國外的測試系統外自帶分析系統,分析系統裡面的模式識別是造這玩意兒的人提出的,後來他的演算法幾乎成了標準一樣的東西。最近又買了哈弗萊的,國外的還有MPD-600,這些東西都比國內的演算法高,精度強,閾值低,標定簡單,數據導出方便分析。

最後就是哪些方面世界領先
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尤其是南網的交直流並聯輸電。據說這個系統是兩端並聯,需要非常高的控制策略以及靈活的補償方式,要求非常高,而且非常方便,交流輸送功率一旦發生問題,可以立刻用直流補上,由於直流輸電的靈活性,這個系統對於大功率輸送是十分有用的。
柔性電網、多端直流。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端數最多、單端容量最大多端直流在國內,當然據說投運沒多久就出問題了,現在也是在降標運行,但我想說的是只有這個系統一天在世界領先,這個系統獲得的數據就是中國獨有的。
最可靠的大電網運行方式:分層分區,多級調度。我不是搞電力系統方面的,只是知道這種運行方式使我國避免了大停電事故的出現。

高鐵,路橋建設,隧道建設,手機端支付方式,互聯網(尤其是12306和淘寶為代表的網路技術),華為的交換機等等。

加一點個人感想吧
其實作為一個工科狗,看見別人說中國工業多厲害多厲害,剛聽見的時候很高興,但聽多了就會有」明明還差得很多為什麼要這麼不切實際的吹噓呢「這種想法。一味地吹噓中國工業多麼多麼厲害,然後別人讓你說說具體厲害在哪裡,你連個屁都放不出來,這讓人怎麼不生厭?尤其是怎麼不讓懂行的人生厭?在我面前說我國特高壓技術很牛逼,是世界上最高的電壓等級,然後再問一句為什麼很牛逼?就開始王顧左右而言他,這確實讓人很不爽,有種老子辛辛苦苦研究了半天你拍個馬屁就算了還正好拍到馬腿上。其實單純的說電壓等級高沒什麼牛逼的,南迦巴瓦峰跟旁邊山峰之間架根線,線垂直高度能有4275m,按照長空氣間隙擊穿強度1kV/m來算,能搞到4000kV,那不比你1000kV還牛逼?電纜的交聯聚乙烯擊穿強度35kV/mm,我弄個1m厚的交聯聚乙烯,那豈不是能輸送35MV的電(手動DOGE臉),真正牛逼的是絕緣技術,怎麼造出來變壓器,怎麼設計這個絕緣結構,散熱,油流帶電的預防,套管的製造,以及變壓器的運輸。回到特高壓輸電上來,真正牛逼的是輸電系統,調度,分層分級的理念,不是那幾個名詞。
再講一件小事吧,前幾天微博上一位博主說看見面前的火車經過有了感想,世界上能造火車的國家不超過20個吧,然後有人轉發就說不會超過十個。作為一個喜歡火車的電氣狗自然就想到了我國內燃機車ND2好像是羅馬尼亞造的,然後世界鐵路組織好像總部在波蘭,另外捷克的斯柯達好像也造火車,我就搜了幾篇文獻,查了一下才發現,美俄中英法五常,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捷克西班牙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巴西朝鮮日本南非波蘭都能造,加拿大的龐巴迪也能造,這已經接近20個了,而有些小國家也能造車廂,所以從廣義的火車上來說應該不止20個國家能造火車。然後有人就過來說打臉了,龐巴迪是收購了德國的以後能造的,加拿大本國不能造,然後就不能評論了。我覺得挺無語的,龐巴迪做內燃機車至少是80年就開始了,01年才收購的ADtranze。然後就被說成我打臉。

個人最深的感想,其實對搞研究的人來說,最傷心的不是公知,因為有基本科研素養的人都會覺得他們是傻逼,而且知道他們和我們想要的不是一樣的東西,所以無所謂。但是一味地吹噓中國工業牛逼,世界第一的人,很有可能是將來要共事的人,甚至是你的領導,或者至少是宣傳口的人,一想到這個我都會覺得有點彆扭。一個成熟的,尊重知識的社會,應該允許人說話,應該允許人在大家欣喜若狂後出來潑潑冷水,我們還存在不足,慶祝完了要繼續向前努力,而不是只允許大家慶祝,慶祝完了之後不允許說我們還不是世界最好的,我們還要努力,具體差的地方在這裡blahblah。一個不允許說話的社會是不正常的,而一個不允許說話的科研體系更是不正常的,甚至是註定失敗的。德國的垂直領導體系造成海森堡一言堂,算錯了就完蛋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喜歡小年輕,小年輕能說話,結果引領世界科技至少70年了。

不知道別人怎麼想,至少身邊有人是因為國內不能自由表達以及一種強烈的民粹主義氛圍而出國的。科研這種東西其實還是挺看重個人的,工科可以通過實驗積累數據,而基礎科學很多時候真的是一個牛逼的神就開創了一片世界,所以怎麼說呢,還是希望有一個能夠自由討論的氛圍吧。允許《大國重器》的存在,就也要允許對《大國重器》的瑕疵以及設備與世界領先水平之間的差距的揭露;允許《超級工程》的介紹,就也要允許對《超級工程》裡面使用設備的吐槽。

就醬,不匿了~


機械產品跟德國日本差距很大。電氣類跟德法美日差距大。IT被美國甩的也蠻遠。製藥被歐洲不少國家自己美國甩的挺遠。看上去一無是處。結果是中國人每個行業都是落後於這一行業最牛的那兩三個國家。全產業鏈算起來中國很恐怖,因為雖然不如你最好的,但是沒有多少的東西中國造不出來。要知道2000年之前中國沒幾個東西能造出來。


加幾句,產業升級這東西不是國家喊兩聲就能搞完的。要是這樣就是計劃經濟了,實際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看市場需求,自己的利潤,以及製造的難度。
前面有人說電氣類的關鍵東西用國外的,是這情況,而電氣櫃里實際上基本也就是斷路器用國外的了,大部分都用國產的,而在十年前,很多地方整櫃都不敢用國產的。

很多人說中國人只會給人代工,最經典的例子很多人說代工一雙鞋子,只能掙幾塊錢美元,人家賣能賣100美元。來說明中國人只能掙辛苦錢。可是沒人想過,你讓一個工廠老闆跑去建立一個媲美耐克的品牌有多不現實?我弄個工廠給耐克代工,我既不需要搞品牌宣傳也不需要去養一堆設計師,這些玩意投進去錢說不定啥都沒有。我搞代工一雙鞋假如我掙兩美元,我特媽的成本可能只有一美元,我利潤100%,風險非常低。我幹嘛不幹?哪一天他才會想到掙品牌錢?
得到我成本上升到1.5美元,而代工價格降到1.8美元的時候,我代工利潤已經太低,低到已經沒啥搞頭了。
結果就兩條,做個幾年完全沒賺頭的時候關了工廠。或者我前幾年掙到錢了,有資本,我這些年做了好多鞋子有了技術積累有了一些設計師也對市場有些了解,於是開始做自己獨立的品牌,開始走向另外一塊可以多賺錢的路。
於是你終於看到中國有一些品牌建立起來了。這條路難走,非常難。想想李寧曾經的輝煌以及這些年的艱難轉型。但是市場,資本,利潤逼著他們慢慢走上這條路,諾干年後,在國內殺出重圍的那個也許有機會會做個高端品牌。那需要時間。

衣服鞋帽如此,機電產品也是如此,我們還不行的發動機,晶元等等也是如此。

國家只能給點優惠政策,真正的助力是市場和利潤,資本和技術積累。


對於未工業化的國家而言,工業是無價之寶。但是對於已經具備了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而言,工業就不再是無價之寶了。這時候,工業的價值就由市場和利潤來決定了。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領域,我國工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在質量堪用的前提下能夠保障充足的貨源同時具備極具誘惑力的價格」。這一優勢絕不僅僅來自低廉的人工成本,而更多地來自於強大的配套、通暢的物流和龐大的產業集群。這使得商品的生產周期變得非常短,也從而給了我們利潤——同時剝奪了他國的利潤,即使該國的工業實力優於我們。
至於產業升級,則更多是由利潤決定的。除了少數關係國家命脈的產業以外(我都標粗了,求別斷章取義了謝謝),在大多數情況下,當升級帶來的利潤足以覆蓋升級成本的時候,升級自然就會進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或許可以推他一把,但不可能在沒有賺頭的時候硬推,哪怕升級出來的東西再吊炸天也不行。這也是為什麼產業升級永遠是一步一步的:不是因為某個項目的升級有多慢,而是你得等利潤高到位,成本低到位。
相比起我國,反倒是法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來看工業很成問題。他的問題並不是工業實力不夠,恰恰相反,法國的工業實力當然強於我們,並且門類還全於相似國家——如德國和日本。他面臨的恰恰是工業的核心問題:沒賺頭。這畢竟是一個市場化的世界,並且處於總體和平狀態。工業項目雖多,但在一半的高端項目上,質量比德國稍差那麼一點,價格卻不比人家低,這在環球市場上,就意味著丟掉了這一半的絕大部分的市場;而在另一半的高端項目上,質量比日本稍差那麼一點,價格卻不比人家低,這在環球市場上,就意味著又丟掉了那一半的絕大部分的市場。至於中底端市場則被中國一鍋端,顯然又沒有什麼賺頭。既然你想要在國際市場上賺錢,不是閉關鎖國,也沒有大到可以靠內需養活自己,那麼你工業再厲害,沒有賺頭就沒有意義。
歸根結底,我們造工廠,修鐵路,然後生產黃油和大炮,流血流汗搞工業化,是圖啥呢?最終目的不就是讓人民都能過上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嘛。我們並不是為了搞個蒸汽朋克的烏托邦的。那玩意兒拿電腦畫一個,看著意淫意淫得了。


每次在知乎上都看到的是大到天上去的題目,隨意闖入和無法回答,不過我就想說兩點。
1、當然不是一無是處。
2、不過什麼叫連xxx的螺絲都造不出來,誰告訴你螺絲是一個很低端的東西。。。。。。很多人研究一輩子就是研究某一類緊固件的,你讓人家情何以堪。國家要靠反傾銷法才能支持高端製造業中國內緊固件的使用。


光伏電站從業。用到的設備包括逆變器,箱變,主變,開關櫃,綜保設備等。基本都是用的國產設備。

國產設備的優勢在於:
1 便宜 非常明顯的便宜,25年發電,國產貨7年收回成本,你用國外的即便只多2年,你願意嗎?
2 服務 尤其是私企,服務好,響應快。
3 供貨周期 非常關鍵,光伏電站都有很緊的併網周期要求,國內積極性高的廠商可以加班加點,調配訂單等方式,滿足供貨,外企這方面就呵呵吧,不會給你保證供貨期的。
4 付款方式 靈活可談。

所以一旦國貨在技術質量上可以做到基本滿足要求,那麼優勢會非常大。當你們使勁誇日德的時候,他們恐怕是憂心忡忡吧。

過去幾十年,湧現出一大批私人企業家,起步當然要從低端做起,等他們逐漸積累資金和技術,必然有一批企業可以通往中端和高端。有些人一方面吹捧市場萬能,一方面又嘲笑中國先佔領低端,才向高端發力,真是挺可笑的。

另外一點就是體制優勢:國家會進行產業規劃並大力扶持(或保護),成功的案例包括高鐵、做面板的京東方、得益於互聯網保護的而崛起的互聯網巨頭,目前又在重點扶持半導體產業,即將出貨的大飛機。咬定製造業不放鬆,未來才是屬於中國的。


製造業。據說某五軸出來後,外國的產品價格直接腰斬。而且,國產五軸據說還各種糙。
但這東西差100年,那是別人吃肉你喝西北風。差60年是別人吃肉你喝剩湯。差10年,你還是喝湯,但人家也只能跟著和湯了。
這東西急不來,就耗著吧。要做好繼續虧本幾十年的決心。看的不是自己的產品賺多少,而是進口產品價格能不能腰斬再腰斬。

我是通信行業的,來說說交換機吧。15年前,一塊板20萬。10年前,10萬。這是正常的技術進步。但請注意,並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幾年的技術。但人家技術壟斷,就可以5年才減少一半的價格。
不過最坑的是導流板,就一個鐵板,用來填補空槽位,引導氣流,控制設備溫度的。35美金一塊。1斤重。還不是不鏽鋼。。。。多年不降價。你能說這是技術好么?但人家壟斷交換機技術,別的牌子人家不認,你敢自己裝,人家整台機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國產交換機開始有中高端產品了。BUG超多。但是價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開始用。用了3年,穩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歐美產品的1半了。這個結果一出來,進口交換機價格就開始了跳水過程了。
10萬的板子,5年後1萬,再5年。。。很多歐美廠已經倒閉不見了。。。。
至於那塊35美金的鐵板?免費送。後來明確說,其實沒有鐵板也沒事,就別配了。。。

這就是現實。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產品是否精緻。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讓老外老老實實降價。

後進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隱忍著。所謂的雙贏。其實是美麗的謊言。
一開始是落後的沒能力,人家說一萬就一萬。後來落後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說我讓利5000吧,你的產品別出來搶市場了。。。。嗯,雙贏。。。。


我所在的公司 以前生產的廣電射頻產品 其中建廠之初 生產的一台放大器在野外掛放23年...露天環境無任何維護的情況下,正常使用23年,後來這台放大器壞了 返廠修理,技術經理一級的人都完全不認識這款設備,只有建廠之初就在的元老級員工(都帶總字了)還認的這款放大器,現在陳放在公司的榮譽室里,不過據說當年的價格是其他國產廠家同類型放大器的三倍,多少錢干多少貨,一直都是很公道的,自己花錢少了 就別抱怨質量問題。
感謝的下劃線
杯具的下劃線
後來,廣電射頻市場逐漸退出了高技術高規格的產品需求,玩起了價格戰,我們公司也隨波逐流了。233333


父上做電氣方面的,我說幾個事情吧
1,用在關鍵設備上的關鍵零件全部進口自日本,08年奧運會鳥巢的變電櫃和配電箱是我們那邊某廠做的,關鍵零件都是日本的,廠長接到政治任務也怕啊。
2,在我長期的擰螺絲生涯中(學前班至六年級)發現能做到螺絲上的豁口對齊的只有部分日本產品和部分父上的產品,中國包括大型工廠在內的產品基本是有幾個螺絲就有幾個方向。以前我懷疑日本那些是機器擰的,但是有次發現有個螺絲下面少了個墊片,而螺絲卻多擰了一圈,特別緊,所以應該也是人擰的。父上產品的螺絲方向是否一致主要看他的心情,一個快速估計電子設備質量的辦法就是看電路板固定處的螺絲,因為電路板的厚度通常是一致的,加上墊片的厚度也一致,螺絲豁口方向一致的話往往意味著裝配的技師對質量有偏執的愛好。德國貨沒拆過不知道。
3,日本同類型產品的可靠性普遍比中國強,但是也貴,同一價格上相比,日本的質量沒有明顯優勢。但是國內企業通常只要湊合就行,而且工作環境往往非常惡劣,故障率很高。典型的就是靜電噴塗的設備,日本貨大概1萬2的樣子,國產的從3000到10000的都有,我見過的那些噴塗廠的老闆大部分都會選3000的國產設備,再雇幾個工人簡單培訓一下就敢生產了,設備從來不保養,於是一到生產旺季,隔幾天就會壞一台,修好接著上。日本貨也架不住這種搞法,陣亡一台那可是真陣亡,因為大部分維修的師傅只會修國產貨,於是日本設備漸漸退出了市場。

就是圖上這種設備,外形差不多,內部的做工千差萬別,為了避免做廣告,貼的是我家競爭對手的圖。(不過這玩意利潤不高也就是了,5000的往往能賺300毛利,耗時還長,不知道老爹還做不做)
4,中國廠家對知識產權的意識聊勝於無,曾經我們那邊幾個作坊(人少,一個老闆帶著五六個夥計)聯合起來試用了個德國的什麼設計軟體,德國人設置的試用時間是三個月,確實挺好用,英語說明書是另一個作坊主的兒子翻譯成中文的,這哥們讀的是機械,共享給了這個試用聯盟。三個月後,德國大叔滿心歡喜過來這邊等著收錢了,大概是一共要接近二十萬人民幣的樣子,結果負責翻譯的那哥們回他們學校(關山口某校你們還是挺猛的)雇了幾個學計算機的把軟體給破解了!德國大叔空手而歸,後來再也沒有合作過。現在我算是知道為何中國的專業軟體都這麼水了,因為小廠不願意為軟體之類的付錢,大廠又不信國產的,以及,為何那個作坊主聯盟里的作坊主二代們男的學計算機,女的學外語,敢情偶們老爹都是有目的啊!
5,東部民間小企業的技術水準其實一般,我們父親那一代基本都是個體戶起家,大部分都是老闆自己搞技術,老闆中的大部分當年都是讀完初中高中就工作的那種,知識確實有限,遇到英文就得靠孩子翻譯,我突然想到個笑話。有家作坊賣了一批設備給非洲,說好是中國企業用,但是還是配了個英文說明書裝樣子,作坊主女兒把「關機」翻譯成「shut down the Windows」,結果後來發現用這設備的非洲公司從來沒有關過系統,他們把設備放在窗邊,下班就關窗。繼續說老闆自己搞技術的原因,主要是不太放心有利益衝突的外人掌握技術,所以拜本地人學藝的水平基本都一般,因為以後會競爭。但是學完去外地或者外地人拜本地師傅的水平都相當可以,我爸就正式收過一個徒弟(還有個不正式的是我舅),屌炸天的是師徒兩人居然同名,師叔學徒三年後技術過硬,憑藉一手牛逼閃閃的電動機電器修理技術被徵召入伍,現在在青海當技術軍官,專門對付高寒情況下的電氣設備。近兩年情況有所改觀,不少大學生開始進入生產隊伍,產品的技術含量有所提高。
6,某大廠招過兩個北大的博士,但是沒多久就不要了,因為不肯下車間,甚至不在公司食堂吃飯。專業水平確實高,指出了問題但是沒有解決,最後車間主任想了個辦法,借著宴請產業鏈上各合作夥伴的機會把生產上的問題直接開誠布公的告訴各個作坊主和技術人員,最後我爸的同學提供了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勉強搞定。有些知識分子確實有那麼點脫離群眾的意味了,不過一線工人的工作環境確實不好,我想讓這些白面書生去真刀實槍的干體力活確實有些殘酷了,但是沒有深入生產就無法改進,知易行難啊。
/*這真的不是在黑北大,換其他大學的下車間一樣不願意,雜訊,氣味,體力活,而且大部分工人的安全意識約等於沒有*/
7,大部分80後應該都還記得三洋收錄機吧,就這種,父母那代人的重要傢具

我媽陪嫁的三洋收錄機還沒完全壞,壞的那一部分是放磁帶的,被我拆過一次,多出來幾個零件之後就不轉了。其餘部件一切工作正常,這質量只能說是神作了。總結下吧,工業問題不是一代人能解決的,日本德國很多企業都是百餘年的積累,有著濃厚的工程師文化,但是我國還太嫩,即使是全國排名前三十的一個小而強的縣級市,我們的工業水平還是不夠,甚至對工業的態度也不夠,湊合用的情況十分常見。這些都需要幾代人去改變,急不得,再想想我們祖輩生活的年代,別的國家可以生產飛機大炮,中國只能造自行車,這種巨大的進步足以讓我們充滿信心,雖然我們現在水平略坑,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我發現大家答題都出現了一個誤區,那就是什麼是好的工業產品。 不是質量優異的工業產品才叫做好的工業產品,而是符合消費者需求,在消費者承受能力內的工業產品才叫好的工業產品。
產品是要能賣的出去,才能有利潤來擴大生產線,投入研發資金,帶動本行業人才需求增大,大學才會對相關專業進行擴招和扶持,一個行業從業人員多了,才能使人力成本降低,研發項目增多,產品才能在一點點變好。
一個產品如果十年不壞,遠遠超出質量標準,且這家公司為了質量優異,投入了巨額的研發成本,導致了產品價格是同類的幾倍之多,那麼這家企業是會被自己餓死的。
沒錯,我是在說日本以前的電子消費品,現在正在衰退中的白色家電。
他們從產品性能質量上是無可挑剔的,但是他們卻在一點點走向失敗。
再來舉個例子,西屋公司變電站設備160萬美元,還不包括十五萬美元的人工費費,每年兩萬的維護費,而中國華能的同類產品價格數字與西屋一樣,不過我們的計價單位是元,人工費是可以打折商量的,而且我們知道我們產品不過硬,所以我們前五年維修免費,兩類產品質量之間有沒有差距,有,一個運營時間70年,一個只有40到50年,一個全自動,一個需要人工操作,但是,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中國的產品更加有吸引力。
我們可以在國內吐槽國貨,是因為我們有能力可以購買到日本,德國,美國的工業產品了,,但是在國外來看,我們無疑是性價比最好的國外貨。


首先表明基本立場: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工業製造和科研暫時不如發達國家尤其是日本德國那是很正常的。玩戰略遊戲都知道人家起點比你高科技自然發展比你好,改革開放到現在才多長時間,要是報道我國XXXX都位居世界第一了你們信嘛?

父親從事製冷, 我從事婚紗,說說這兩個行業吧。

製冷設備的核心元器件是壓縮機,重要程度堪比汽車的發動機,目前來說好的壓縮機全部是進口,德國谷輪,日本松下等等。國產的壓縮機比如美芝、凌達,經常對外宣傳目前佔有率世界前列超過日本,但谷輪和松下走的是高精尖路線,國產走的是低端鋪開路線,相對來說高報廢率,高損耗,低價。


婚紗行業說個代表性的,就是機針。

縫紉機機針,國產機針都是作為低值易耗品用的,進口機針使用率最高的是日本的ORGAN,就是風琴。繡花機之類的精密儀器都要求風琴機針最為最低配置。價格更高品質更好的就是德國機針了,比如格羅茨 藍獅。

再說個繡花機,國產繡花機的情況跟上面一個知友說的織機是差不多的,但依然佔據了市場大頭,原因無他,便宜。但是一台繡花機就要專門配一個操作一個檢修,報廢率也很高,日本的繡花機比如兄弟,一個操作管20台都可以。

在商用繡花機方面,兄弟的商用繡花機可以秒國產一條街,但是目前工業繡花領域佔大頭的依然是國產繡花機,原因無他,價格和配套設備都便宜,親民,實在。

你說高精尖,國產確實還達不到,但是在實用性 綜合性價比方面,國產工業設備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了。

腳踏實地慢慢搞,蠻好,不用沒事去追求什麼世界第一,不是每個行業都要求一定要高精尖才能做好的。

只要底子搞好弄實了,追上也是早晚的事。


工業有很多種類,就好比奧運會有很多項目一樣。

如果我們簡單的用金,銀,銅和沒有獎牌來評價一個國家在某個工業種類上面的水平,分別代表一流,中等,低端,不入流(或者根本沒有)。

那麼中國的工業水平,就是獎牌榜第一。


不是造不出來,而是品牌信任程度造成的雙層市場問題,即高低端市場分別由不同品牌佔據。
現在的低端產品品牌形象低端-&>客戶不願意出高價-&>質量達不到高端-&>未來品牌形象繼續低端。
雙層市場一旦形成就會穩定下來,低端品牌很難爬到高端,除非從頭另起品牌。


不是造不出也不是造不好,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為了追逐更高的利潤率不好好造


離了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離了成本談技術都是瞎BB。

中國現在的工業其實可以說在改革開放後,甚至說在近10幾年融入世界體系後才重建起來的,Engineering不是Science,原理證明了就行,技術積累要人要時間要錢。 首先得有錢了才能買人家的東西來學習,自己才有錢去試。這些年總算完成原始積累有錢可以干一些事情了。技術有部分是科學,有部分是玄學(art,也可以說是經驗),這個真得靠時間和經驗的沉澱,沒有捷徑,相應的人才積累和梯隊建設也跟著起來:國內有經驗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其實才完成第一代的積累。

回到題主問題本身,中國工業已經很厲害了,這麼短的時間,基本上什麼都能造了,這本身就是很大進步了;但是的確跟發達工業國家比,差距是存在的。

有一些是本身技術能力的確不夠,例如發動機,高性能機床,高速晶元等,這些屬於戰略資源對華封鎖進口的,國內底子薄基礎差積累少,只能靠自己慢慢練級,學習人家上一代的東西,爭取能趕上——所以還是回到了錢/時間/人幾個因素,真得一步一步慢慢來;看下高鐵就知道,如果不封鎖進口,以中國人的學習速度,馬上就能學會和趕上,當然學習本身也還是要花時間的。

有一些不完全是技術能力達不到,而是要造出那樣高質量高性能的東西,成本控制不下來,又沒有客戶基礎和市場培育,虧本賣都不一定行。當然成本控制本身就是技術的一部分,只是非戰略資源的話,市場上既然也能買到成熟產品,也就沒有這樣的動力去花大價錢生產;假設突然變成戰時狀態,封鎖進口,不計成本也是能造出替代品。另一方面在低端製造上積累夠了經驗值,也能慢慢造出高端產品來,就是現在提的最多的產業升級,但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有市場問題。不能什麼錢都中國人賺完,還讓不讓又罷工又高福利又幾十天休假的歪果仁活了?

既不妄自菲薄,也要正視差距,我們正在努力追趕。正像許多人說的,中國非常幸運的擁有了前面30年難得的戰略發展期,如果再給中國20年和平穩定的戰略發展期,許多問題都能解決。


主要是在精密機械、精細化工上面差距比較大。這部分技術最集中的就是生化醫學的實驗設備和試劑。我們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一水兒進口貨。不用說測序儀這種高大上的,像離心機、PCR儀這種也是全進口。國產的大概只有搖床(塞一堆三角瓶在裡面,不停地搖啊搖,用來培養細菌),和水浴鍋(就是個定溫燒水的東西)。
以前用過國內某勝的PCR儀,三天兩頭壞。


親身經歷,打擊中國人的比法是這樣的:
CPU要跟美國比。
Flash要跟韓國(三星)比。
鏡頭要跟日本,德國比。
汽車要跟美,日,德比。
客機跟空客,波音比。
航天母艦要跟美國比。
百米跑要跟博爾特比。

結論:中國一項都不領先,比美國也比不過也算了,比韓國,牙買加都比不過,真是個垃圾國家。
這個結論多個人附合,我無言以對。。。。。。


比不上德國日本美國就等於是一無是處?沒想到題主會有這樣的問題。

不是第一名不等於一無是處。試問你敢說能參加奧運會但沒拿前三的選手就是一無是處?你咋不想想能有資格參加奧運會的人本身就已經算世界頂尖了。同理如此。

看看我國的工業發展時間,再考慮下中間受到的數次政治衝擊,你該高興我們能有現在這樣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

據我所知,現在中國一些航空航天廠房是24小時運行,三班倒。你能想像到他們的努力程度嗎?基礎工業發展是走不了捷徑的,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走。與其變成一個噴子嘴上到處抱怨中國工業不如發達國家,還不如閉上嘴挽起袖子實幹興邦。

PS:可能題主只是在轉述別人的意見,而我噴的也只是那些光說不幹只知抱怨中國工業一無是處的人。


我在工廠上班五年 工作是維修電工 接觸過進口設備和國產設備 樓主聽到的情況 大部分是真的。 看到樓上得票高的幾位的,我有想說點,我們國家底子薄基礎弱的情況那是剛建國對吧?建國六十多年了,我們國家的工業種類也算全了,連晶元這玩意都能玩。還有啥底子薄 ,時間,技術,金錢的積累不假。但是沒有一個良性環境是不可能的,現在一聽說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啥感覺,考上大專,技校啥感覺。看不起幹活人,總說勞動最光榮,結果就是說說,不勞而獲最光榮,君不見大學論文抄襲成風,美其名曰,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誰抄的好看誰抄的妙。工廠工人相當領導,領導相當大領導,工程師基本是都是逆向工程師,你想原創,錢呢 我養你,你做實驗花錢跟流水一樣,還不一定有成果,我憑啥給你,不如踏踏實實逆向一個 我賣東西賺錢。還認為還有什麼可傳承的?現實的力量太大了,我們單位脫產的人有的是,幹活好的基本沒有,就靠你幹活呢。滿滿的負能量是吧。國企就這樣。私企就行了么?不見得,我們國家的原材料 比如鋼材 鋁材照人家差,做東西的精度也差,幾個誤差下來不就差的大了么。我們國家的鋼產量世界第一 ,高興吧,做地鐵的不鏽鋼從日本進口的。論張進口的好像是兩米×三米吧,記不清了。正反面貼的是塑料膜,高鐵快吧,技術從法國日本學的,你說他們跑的速度沒那麼快,呵呵,我們膽兒大,敢跑,他們不敢,上網查查法國的高鐵實驗vat吧我記不清了。人家九幾年就515公里每小時了。
現在這種情況就得慢慢改吧 沒辦法。
拿天車 也叫橋式起重機為例 科尼天車 的螺絲都是定扭的 維修工藝也要求扭矩 可是我們沒有 只能靠人感覺。生產一線才配。我們算輔助。無語! 嗯 偏題了 說個真事吧 張曙光知道么 他還在位的時候 來我廠指導工作 下發過視頻 他說過 扭矩扳手一定要用進口的 國產的不行 。所以 國家級的都這樣說 。我們的螺絲像樓上說的 看心情 時好時壞 。說白了,沒錢進好設備 誤差看人 。說到這我還想說 不是崇洋媚外 其實有些出名的牌子 施耐德 西門子 都在中國有廠子 用的是中國人 原料 設備不見得高出多少 。就是要求執行的標準不一樣。 還有例子 電動蒸汽調節閥 北京埃柯特的 主要部件瑞士進口 我打開看過 精度高 用數控機床做的 拆卸後再裝毫無壓力 不用對底角 ,對角安螺絲 在調整啥的 。直接擰 。還有國內的設備通常不考慮從便於維修角度去設計生產 ,差不多就行了。對了 三懇變頻器 江陰生產的 如果要買的時候看清 是三懇授權還是三懇監製 ,買監製的 。一份錢一分貨 。天天喊愛國,支持國貨的 ,應該是還沒被國貨傷的深 。要不就是根本買不起進口的。我覺得是這樣 。別為國貨不行 辯護,不行就是不行,努力趕超就行唄。總說沒時間沒錢沒技術。那你還幹嘛要求我買你的東西。而且比別人差不丟人。丟人的是知道了還不改。樓下有說振華重型機械的例子。我只是想說振華的機械是全部國貨,還是主要關鍵部件進口的,其他的是國貨?別說全球化啥的,這裡不討論國產么?說到最後 我的言論偏激是心中有怨氣,當我看到地鐵的減震空氣彈簧 是日本製造,地鐵動車組的控制核心是西門子plc ,接觸器,按鈕指示燈 是施耐德,的時候 我知道我們國家的東西還不行 。但是看到周圍的人動不動就抵制日貨,超英趕美,傷心 。最近準備買點按鈕,施耐德的按鈕能做到機械壽命3百萬次,電氣壽命1百萬次。國產的能30萬次就不錯了。別說性價比 ,耽誤事怎麼不說,因為按鈕出事怎麼不說呢。這都是代價,真心是一分錢一分貨,好東西的錢不白花 ,良好的使用更能體現價值。 就說這麼多。


推薦閱讀:

製造業該何去何從?
很多工廠或遷往東南亞國家或解散,為什麼不把工廠遷往三四線城市?
什麼是匠氣?什麼是工匠精神?他們有何聯繫?
近些年又開始提倡的"工匠精神"是被忽悠了么?
在哪有機會能夠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院士?

TAG:技術 | 工業 | 製造業 | 中國 | 工業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