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盛 (Goldman Sachs) 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包括高盛高華,高華證券。請分享你在高盛工作的經歷,包括做過的deal,公司文化,同事,等等
只是想讓大家互相分享一下經驗而已,沒有別的意思。以及可以給行外人說說這行到底做的是什麼。相關問題:在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的工作經歷和體驗是怎樣的?在摩根大通 (JP Morgan) 的工作經歷和體驗是怎樣的?在高頻交易 (High Frequency Trading) 機構工作的經歷和體驗是怎樣的?
在瑞信 (Credit Suisse) 的工作體驗和經歷是怎樣的?在美林銀行 (Merrill Lynch) 工作的體驗和經歷是怎樣的?
因為有不少小朋友,所以補充下,以免耽誤人家。
1.不同階段選擇公司的標準不同
早期平台非常非常重要。高盛我覺得是金融里最好的平台之一了。剛畢業去小券商風險大,碰不到好領導就遭了。中後期是變現你的競爭力和平衡家庭身體的時候,平台重要性降低,薪酬和工作強度權重上升。有些乎友認為本土券商一時風光不可持續,但此時公司持續性跟個人關係減小,除非你的競爭力不可外遷。gs某partner到哪不是項目滿滿,方正不行了任澤平換一家就好了。官二代通常也是做幾年就跳。2.同一公司不同崗位也會差別很大
天風等是要看部門和職位的,方差很大。通常來講,創收能力強的部門和個人收入遠高於其他,換句話,你賺到的收入很大比例歸你。---
反對高票答案。以一個工作好幾年的員工身份,已經離職。
第一,高盛工作五六年想在北京買三環小院,呵呵四合院的廁所差不多。除非你自己借錢投資炒股什麼的,特別厲害。應屆生還可以,工作四五年一點競爭力都沒有。覺得自己收入特高,只怕是從來沒有跟一些本土的券商接觸過吧,天風證券東北證券,基本是吊打高盛。第二,高盛,別說大陸,就是香港,很多業務也是下滑。只是特別會裝比格。投行靠著幾個關係大佬的deal,二級市場基本就是直線滑落。試問,中國金融發展這麼快,有哪個風口高盛抓到了?進駐十多年了,是不是要在自身上找原因,別老怪中國不給你開放?所以,拍腦袋都能想到,你業務都做不好,員工獎金怎麼不會被那些賺的流油的本土機構吊打?
第三,高票那位朋友,能跟馬克聊半個小時能受益匪淺,改變你多少云云的,我真的不敢認同。我不知道他給你講了什麼,我接觸的合伙人,無非是給你講點怎麼professional啊,打雞血啊,怎麼主動啊,怎麼合作啊,聽一兩次可以,多了無益。沒有一點大師級別的insights,更不懂中國。換句話說,這種花拳繡腿,基本就是被沈南鵬邱國鷺這些真正思想深刻的人吊打,跟我黨改革設計的那位權威人士比,真的是繁星比皓月。這些那些千萬薪水的合伙人,有些還不錯的,但是混子可多了,你把他們理解成為國企高管就差不多到位了,對,就是國企高管的水平,或者還不如吧。
第四,外人可能會質疑,這麼頂級投行,進去的都是精英,怎麼可能水平那麼不堪?
我的猜想是,第一 他是美國國企,看似團隊合作,其實官僚化無比,裙帶關係嚴重,好多有能力的人沒有跪舔總部的佬,升不上合伙人。第二,內部流程極其繁瑣,前台被牽扯了至少四成精力在雜事上,就算學習效率高但時間少啊。第三,大企業縮小了視野範圍,螺絲釘格局小,還很有優越感而不自知。第四,加班加多了,腦殘了第五,被一群裙帶關係上位的傻xx老闆亂指揮,還覺得受益匪淺,比如高票那位朋友。當然,裡面還是有很多厲害的人的,特別是美國市場。所以,畢業生能進去一兩年鍍金還是不錯的,然後趕緊跳槽,除非你願意被中國主流金融市場邊緣化並且心甘情願的全身心跪舔從屬老美那一套。
高盛高層的鬥爭,跟紙牌屋那些渾水,沒什麼兩樣。或者不如吧,否則特朗普的高盛團隊,怎麼一點都搞不定白宮。
分享下我司學霸大牛+美女高管的工作體驗~
作者簡介:
Yali,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院,2005 年成為高盛第一批國內招收的應屆畢業生,供職於高盛東京及香港分部12+年,並以最短時間升為執行董事一職。作為高盛交易部門的策略師,先後參與了固定收益部,股票部和信用部三大業務線的各種價值投資和量化投資。
春 (2005.07 – 2008.07)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我進入那家傳說中的投行也算是件挺幸運的事。
2005年是高盛東京在中國第一次校招,那時候國內對於「投行」的了解還處在萌芽狀態,如果不是金融專業的學生,聽過那些大名字的人寥寥無幾。
但專業光鮮的宣講會,在窮學生看起來無比誘人的薪金,入職以後海外培訓的機會,加上「華爾街」的誘惑,那個offer就像是一張通往新世界的機票。
坐上飛機到了自由女神的國度,我的投行之旅從紐約3個月的培訓開始。
各種膚色,各種背景,夾雜著各種方言的英語,高盛紐約著實海納百川。回頭去想那3個月的時間,也許是我12年工作中最輕鬆、最享受的3個月。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考試和項目要完成,但是周圍是一群年齡相仿,初出茅廬,鬥志昂揚的新生力量,加上各種「wallstreet」的洗腦和拿著公司卡可以免費出入紐約各大博物館的優越感,讓我像是在春天一樣和風習習,生機盎然。
培訓之後回到東京,工作算是正式開始。
2005年-2007年是全球經濟歷史性高增長的3年,也是這些頂級投行收益達到巔峰的時期。
我當時進入的是市場風險(market risk)部門,這個部門主要負責計算公司的整體市場風險,發現各種潛在的高風險的頭寸,並從公司層面來控制因市場變動可能引發的損失。
當時全球市場的活躍度非常高,各種新型的金融產品和架構層出不窮,公司內部培訓的話題都讓人覺得眼花繚亂,困境債(Distress Asset),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PRDC……各種名詞撲面而來。
我記得進入公司負責的第一個項目是關於一個新興市場國家的。因為是一個投資框架還不完善的市場,需要明確各種風險因素,梳理歷史數據及因素之間的correlation,建立VaR Model、壓力測試來評估整個業務的市場風險。
工作的第一個月每天平均晚上10點回家,但是覺得無比充實,每天都能學到新的東西,成就感爆棚。
之後又參與了一個金屬商品的項目,讓我對基礎金屬和貴金屬相關的產品,定價和市場風險的來源,以及有哪些規避的工具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到最後就輪到最複雜的結構化產品了,PRDC,FX TARN的市場風險計算和控制,諸如此類。
在風險部門的2年多時間,讓我從一個金融小白到對各種金融產品言之成理。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那個時候的成長就像接受了春雨洗禮的勁草,拔地而起。
夏 (2008.07-2011.07)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在高盛的夏天,是短暫酷熱後的一場暴雨。
第一聲驚雷是2008年9月雷曼破產的消息,我記得當時我在義大利和朋友度假,每天聽到的新聞大部分是道指又下跌了多少,今天又有幾家銀行和企業被政府bailout,又有多少人失業。
在旅館裡看新聞的我們還打趣說,不知道我們回去了公司還在么,或者我們是不是已經失業了。
我當時剛剛轉到基本面策略團隊(fundamental strategies team)不久。這個組隸屬股票部門,主要研究基於股票基本面的一些交易策略,屬於自營部門。
雷曼倒閉之後的市場一片蕭條,黑天鵝效應下的對沖基金頻頻倒閉,加上政府bailout之後開始大範圍的加強監管,包括後期出現的Dodd-Frank,volcker rule,投行對於自營部門大幅裁員,當時的團隊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2008年底到2009年初,是暴風雨之後的一片狼藉,基本上每幾天都會發現一些同事「消失」,在那段時間接到大老闆的電話,大家都會習慣性的收拾一下桌上的自有物品,因為這次會面之後,也許就再也回不來這個desk了。
2009-2010年的公司氣氛和前幾年明顯有了很大的區別,「風控」和「低調」成了新的關鍵字。大部分的新項目是與監管彙報相關的,關於投行最多的新聞是起訴案,大家討論最多的是我們是在V型周期的最低點,還是U型周期的最低點,或者這次的周期就是一個L型。
在日本工作5年之後,我在2010年的6月申請轉到了香港公司。
香港和東京雖然同屬亞洲地區,但辦公室的風格有很大的區別,相比較而言,香港辦公室的人員更多樣化一點,中國人的優勢也更加明顯一點,加之2011年的日本地震之後,整個亞洲的金融重心開始向香港和新加坡轉移。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香港的金融行業也慢慢的瞥見了一絲彩虹。
這個夏天是一個雷暴不斷的夏天。在這段時間裡,更多的成長來自於對這個行業之於整個經濟體系的更為切身和深度的體驗和理解。
秋 (2011.07-2014.07)
從「量化」到「質變」
轉到香港之後,我算是真正的開始接觸量化,啟蒙老師是當時香港的一個MD交易員。他在2008年初開始做空市場,到年底的時候一共為desk貢獻了近1億美金的利潤。
工科出身的他屬於比較nerdy的交易員。他自學python,在家裡花百萬港幣買一套RAID的機器跑各種人工智慧的程序,業餘時間研究比特幣和區塊鏈。
幫他做了一些小的項目之後,他開始讓我回測和實現各種不同的交易策略。從簡單的套利策略,例如指數套利(index arbitrage)——原理簡單,難度在於對每個市場的交易細節的理解和底層執行系統的優化程度;到相對複雜一點的基於統計的套利策略,例如基於協整的配對交易(co-integration based pair trading);也有基於特定市場的套利策略,例如基於某個國家市場獨有的single stock future的多空策略。
開始做策略的時候,試下來幾個主意的結果都差強人意,要麼是收益不夠高,要麼是波動性太大造成sharp ratio不理想,抑或是回撤或者交易成本太高使得整個策略只能是紙上談兵。但隨著做的時間長了,漸漸會發現一些規律和應對方法(比如止損邏輯(stoploss logic),市場中性(market neutral),信號整合(signal combination),等等),感覺也就慢慢的培養起來。
接觸量化之後,對我個人而言,是個「質變」的過程。
一方面,我開始深入地研究各種理論,包括時間序列(time series),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等,把以前學到的各種統計和金融知識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我也開始注意到市場和實現方面的細節,比如如何計算交易成本,有哪些市場可以做空,哪些產品可以做對沖,如何利用市場的不夠有效等等。
量化本身也是個涵蓋很廣的概念,包括發現並利用錯誤定價(mispricing)的套利策略,到利用硬體提高速度的高頻策略,直到尋找規律(pattern)進行預測的智能策略,需要的是對於市場本身和理論本身的深入理解和交匯融通的過程。基本上所有的量化策略都需要不斷的調整和優化,因為市場本身也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
在高盛的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
冬 (2014.07-2017.07)
梅花香自苦寒來
在這個股票部門做了將近4年的時間,2014年初公司開始要在亞洲做公司債的自動化交易。為了嘗試一下新的資產類別,我又轉到了信用(credit)部門。
公司債本身受微觀和宏觀的雙重影響,一方面要考慮宏觀利率的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要考慮公司本身微觀環境的信用評級。定價的複雜性和流通性的限制,使得公司債只可以在OTC市場上交易,這一個特質讓公司債和股票交易差之千里。
在信用部門做的最有趣的項目是將債券的買賣單和潛在的對手相匹配,這個聽起來很容易的事情,卻因為亞洲債券市場缺乏統一的信息中心而成為一個難題,原則上每個OTC 合同只有交易雙方知道彼此信息,所以對於一個從未交易過的債券訂單或者只有單邊歷史信息的訂單,公司本身無法從已有信息判斷誰可以做新訂單的對手。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最後採用了類似亞馬遜圖書推薦系統的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演算法來尋找潛在匹配,如果客戶A買了A債券的同時也買了B債券, 那麼與客戶A有類似行為的客戶B也有可能對A和B債券感興趣。
這個項目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其實進入了一個新的互聯網+時代,雖然金融行業因為本身專業門檻高的原因,是比較晚被「侵入」的行業。但是我們仍可以看見Fintech在各個領域或遲或緩,或深或淺的滲透。
從2005年研究生畢業,在這家投行經歷了10年的摸爬滾打。感覺錯過了互聯網黃金時代的我,在2015年9月份的時候申請了3個月的休假,在創業公司的聖地舊金山做了一次徹底的市場競調。
SFO基本上每天都有各種各樣與科技創新相關的會議,遊走其中,感覺與在香港完全不同,在西海岸的這個孵化中心,科技驅動一切。帶著各種感觸和心得回到香港,進入Fintech創新公司成了我的一個新的目標。
2017年6月份,我終於如願以償的加入了雲鋒金融,開始了我的Fintech之旅。
梅花香自苦寒來,回首在高盛的12年,這段經歷異常珍貴。走完傳統金融的最後一季,我期待著在Fintech行業的第一個春天。
2017.08.15 更新:
答案末尾有我們招聘鏈接。
2017.08.14 更新:
開完會回來講個合伙人的八卦,圈內人應該能猜到是誰。他加入高盛亞洲衍生品交易團隊時,是部門第一個大陸人。當時臨近聖誕,打算從香港飛去荷蘭看女朋友,高峰期機票要一萬多港幣,他抱怨了一句。這時坐他對面的結構化產品組的一個 MD,突然給自己加戲,站起來說「如果你剃個光頭,我就給你買去荷蘭的頭等艙機票。」他想了想說「Done.」 整個交易廳哐哧一下頓時沸騰了(你說他們多無聊),老闆更是唯恐天下不亂,馬上一溜小跑下樓去 The Mandarin Barber 買了把推子,指揮另一個分析師馬上三下五除二把他頭髮全剃了。打賭的 MD 心疼錢包,磨嘰了半天,在網上找了一張轉機三次的俄航機票,轉過頭來,幽幽地說「你不介意轉機吧?俄航可以嗎?」最後老闆居中斡旋,雙方各讓一步,也不要求頭等艙了,折現三萬現金支付旅行費用。
正文:
因為合規問題,很多高盛的從業人員不會出來說,我且拋磚引玉說幾句。先列個目錄,分享幾個小故事,等有興緻了再系統地填料。
- The logic and composition of Goldman"s profit
- How politics play out at Goldman?
- How does Goldman pay compares to others"?
- How to land a job at Goldman?
- Does Goldman unconsciously hire prettier or geekier people?
次貸危機前,我本來準備去高盛,中層到高層見了十幾個人,可惜後來別的投行開出了讓人難以拒絕的的條件。有意思的是,我謝絕高盛後,高盛的頭轉手就把我賣給了他的獵頭……
講另一條線。我有個朋友,我們一起從巴黎、到倫敦、再從倫敦到香港,可以說,我是從小看著他一路長大的。那時不像現在,中國人進歐美投行的非常少。他立志做投行,痴迷,常看到他在走廊走來走去,喃喃自語「我一定要去高盛,我一定要去高盛,我一定要去高盛。」 不過他當時很慘,差點沒找到工作,就是投行面試都很少拿到。每次看著我西裝革履去投行面試,他就扶在門框後面露出橘貓的表情。時光飛逝,他現在已經是高盛亞洲升職最快的 MD了,經常喃喃自語「我一定要成為高盛合伙人,高盛合伙人,合伙人……」 投行人員流動很大,高盛和其它投行的人沒什麼不同,但高盛的品牌和凝聚力很強,作為一個團隊把每個人的力量高效聚在一起,這點上比許多投行做得好。合伙人說,即使我們內部打成一鍋粥,對外也要鐵板一塊。
剛才看到另一個答案里高盛其它部門的人做分享,結果有人噴不是做 IBD/ST 的別發言,知乎氛圍是越來越差了。我以前對中後台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畢竟公司把方方面面都準備好了,你只要專註策略,感覺不到其他同事工作的重要性。我研發出技術要求苛刻的策略後,最多是拿個小皮鞭,站在同事背後幽幽地說「老王啊,你們系統要給力啊,不給力我的策略就完蛋了。」後來自己搭量化基金,自己挖坑,掉進去,爬出來,自己填上,灰頭土臉,才真正吃透 infrastrucutre 的重要性。
我現在的合伙人是前高盛亞洲衍生品交易主管,有機會幫你們多挖些高盛的料。我們現在招聘 engineer/analyst/quant/trader/product manager/designer,招聘鏈接:招聘。
最近這個答案又被挖出來了,香港中資券商的兄貴們反覆吵他們賣的多賣的好。嘴炮無力不如看圖咯。
下圖是Bloomberg Apac ex-JP 今年上半年的股權league table。這個排名包括了A股,不包括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joint book runner重複計算,考慮到中資兄貴們的logo常年出現在招股書最右下角,我這麼算應該已經很向著中資朋友們了吧。然而似乎上榜的都是純A股券商哦...
今年非金融企業(國泰君安H股和中原銀行,這些都會由相關企業來做),最大的兩個IPO招股書封面如下夠了么……時至今日香港這個准主場到現在還是這樣,還再天天喊著國際化了秒高盛虐摩根,大哥你們認真的么。
最後,同等工作年限的朋友,如果我們有機會交換工作,我說不,你說什麼?
分割線
寫這答案的初衷是說眼界開闊一點,如果大佬和能力者都想著把國內的渾水攪的更渾然後繼續制度套利割韭菜,真的有辜負這個時代對國內資本力量的期盼。於家於國,我們都需要一個更連通的資本市場和國際化的資本力量。今年外匯掐死之前,中國企業(以及壕們)全球買買買的大潮中需要財務顧問和融資的時候,基本看不到國內券商的影子(相反國內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值得稱讚)。實體經濟的膨脹不能被本土金融機構全面支持,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結果說到了人才待遇,討論區就一去不復返變成日常撕逼了。。。
IBD在junior level(我自己以及知乎上面大多數討論的人大概都是這個層面)工作枯燥 hours長 跪舔老闆,這些說的都沒錯,但同樣,這份工作提供了絕佳的接觸和理解現代商業體系和金融市場的機會(以及exit...),同時也提供了很多資源
圍城裡面沒人把這個當鐵飯碗,大多數人兩三年內就罵罵咧咧想跑路了,我也在跑路的路上。然而這不代表我們沒有職業自豪感。把技術定義為純理性邏輯的計算或寫代碼,然後再拿「技術含量」來評價此類工作的含金量的邏輯無異於拿成本評價奢侈品定價是否合理。如果真的這麼簡單而且有那麼多嚴格優於它的選項(每周工作10小時年薪40萬?),為什麼那麼多在公允價值體系下的優秀人才要打破頭衝進來?他們都傻還是你扯犢子啊。
評論區的神仙們,請各自安好。你賺多少我賺多少都不會給彼此丫碎錢,何必呢。
以下為原文:
看到匿名噴子說GS不如天風證券東北證券,我嚼著有必要來替友商說句話,畢竟GS我們罵得別人罵不得(中指比心)我覺得一個巨大的認知錯覺就是中國現在這些X銀國際們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真的獲得話語權了,中國現在金融市場的話語權遠遠小於其經濟實力應得的,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封閉市場催生了這些只會勾兌不講技術並以此為榮的怪胎。一邊罵A股市場烏煙瘴氣,一邊對這種瞎搞的行為大肆吹捧,真的大丈夫?
說遠了是欺負國內券商,就看香港。看很多league table裡面這些x銀國際都刷的老高了deal老多了,但事實情況是它們真的只是在外面蹭蹭。稍微大點的項目中資行要上要麼就是國企完成政治任務,要麼就是國內商行爸爸死皮賴臉求著私企老闆幫忙。項目執行和賣股票都做不到,大投行分完錢之後留個十幾萬美金給他們,丫回頭就可以說自己承銷了xx的IPO。。。真的大的項目有哪個輪得到你國內券商說話了?做個WGL也會把你們放最後好吧。。。
(刪)
大家都是屌絲誰也說服不了誰沒問題,可是為什麼部長省長行長和大老闆們還要把孩子安插到外資行,而不是「能緊緊把握中國金融脈搏」的xx證券呢。。。
金融和實體經濟各行業都不一樣,完全不是關起門來獨立自主研發就搞得定的,參與到國際市場才能拿到話語權以及更重要的定價權。自己玩的制度套利一不小心就全還回去了,到頭來坑了自己坑了客戶坑了手下,這樣的大佬還少嗎。
大的國內券商聲嘶力竭喊著要做國際化平台,不也是意識到了國內市場再賺的缽滿盆溢還是小打小鬧。幫著國內企業去拿優質國外資產的,幫國內企業走到國際資本平台的,目前的絕對主力依然是這些國際大行。如果國內人才批判外資行同業的著眼點在於「我朋友的二嫂的前夫耍耍小手段賺的不知道比你多多少」,那未免格局太低了。在自己的小水池裡面自娛自樂真的沒有意思,本事沒學到先覺得別人的規矩都是廢的那我也只能跟你中指比心。同貌死來答。 說的詳細沒有意義,因為能了解到詳細情況的人用不著上知乎了解,所以就寫點提問的人可能希望看到的但是確實是事實的東西吧,盡量避免說英文,防止大家反感: 前面那個說分析員和助理的比較準確,但是也不能說除了做表寫材料就沒別的了啊,其實上級和上上級還是會給一線一些有挑戰的工作,只是一個是能不能抓住機會,另一個是有沒有人脈。我在助理時就逮到機會和馬克聊過半小時,真真的是受益匪淺。再詳細就不多說了,但是像那位答主說拿到高薪很得意我倒不覺得,當時我周圍的同級同事一個個都是非常非常謙遜的,想來大家都是世界名校出身,心裡志向絕不在此,而裡面更可怕的是紅商背景加頂尖名校的,能力和家庭都出類拔萃,我都沒來得及搞好關係人家就升走了。至於收入和生活,我進高盛幾年,目前的感覺是繼續幹下去基本沒命花錢。倒不是說猝死,是確實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我學生時代是健身狂人,現在辦的健身卡年費將近3萬,今年去不到十次。感情也是,自己在學生時代算二號班草,被不少同村姑娘追過,當時覺得要先立業,到現在算是三十而立了,卻沒有喜歡人的能力了。我看到很多小男生吐槽女孩子找人要這個要那個,其實到我這個收入還是如此,可能再往上個人身價過億了才不會在乎吧,所以很累,談了幾段不是因為沒時間分開,就是彼此都不確信吸引彼此的是物質還是精神,很累很累。而且周圍也是如此,結了離,復了再離,我之前在哪個答案下看到說精英人士非常忠誠,呵呵,至少金融界的精英不是如此,我們對成本和風險的核算都太精準了。我的有幾個在券商和基金做中層的同學彎的要死,上學時候全班皆知,大家聚會的時候帶夫人來恩愛都不行,實際誰知道呢。不過客觀不矯情的說,高盛的薪水即使基層員工都可以在世界任意一個城市活得有品質,而沒了錢的約束確實會化解很多煩惱。我讀碩士和剛工作的前兩年我爸每年過年都要說我一遍不當公務員是不孝是逆子(老爺子脾氣大),掙錢之後尤其是習大大開打之後絕口不提了,有時還關心關心我工作。我最近也在給二老物色三環內的小院(四合院買不起)大家有懂得或者有資源的可以推薦下。最後,本來是睡不著準備看德國杯,恍恍惚惚手機打了半個小時字,知乎第一長答,給個讚唄~(這樣也能和侄女吹是知乎大v了哈哈)
第一年的時候,被老闆糾正過說「we」 not "I"
我現在都很少說"I"
這就是高盛的區別。。。雖然高層也打的一塌糊塗,但是表面絕對一團和氣,人人都很decent.小弟在高盛有工作過一段時間,不過後來從2009年後由於金融海嘯,政府監管等,文化有所變1化,但應該主要還是下面幾個:
1. 其實高盛內部是扁平話化的管理方式,等級制度並不森嚴,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只要有能力都可能盡情地顯擺,然後就會受到賞識並升職,高盛最怕平庸。
2. 高盛比較喜歡agressive的人,對自己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對事業激進最好,但是對人要平和,感覺在高盛只要交給同事的東西基本就不用擔心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等著成功了,每個人都可以獨當一面。
3. 高盛其實對外感覺很酷,但是內部其實強調的是family式的文化,即大家共同努力,每個人都很愛分享,我在的幾年學到很多東西,不像有些公司遮遮掩掩,資深的人怕新人超過自己,高盛的人是不怕的,因為有競爭才有動力。
4. 高盛內部其實是強調客戶第一,並且每個人需要有diversity and inclusive的想法。講白了就是客戶賺錢我們才賺錢,並且由於我們有中國人,白人,黑人,印度人一起工作,大家求同存異,互相包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為什麼每個高盛人都要面十幾輪才能進去,因為任何一個上下游的同事覺得不滿意,你都會被刷掉。
我也有朋友在MS, UBS,JP,DB等不錯的投行的,但是不得不說高盛的確有一套,才常年盤踞在第一的位置,大家有機會的話值得去裡面工作體驗一下。
約會經驗要嗎……(我是來偏題的)高盛舊金山併購分析師
我計劃寫一部關於矽谷的瑪麗蘇小說。女主金融,男主碼農。女主融資,男主創業。
這比較符合舊金山的狀況:一半銀行家一半碼農。
主要情節跟中國電視劇走:所有男配角都愛女主角,所有女配角都愛男主角;男主角要殺女主角;女主角要殺男主角;男配角不讓男主角殺女主角;女主角偏要殺男主角,結果男主角死了,女主角也不活了——最後創業成功,搞出了一個比阿里巴巴還大的金融加IT企業,震撼了祖國,改變了世界,拯救了天下蒼生。
主角名字我都想好了。女主角方含笑,男主角張九泉。
哇!這個小說好好看。
然而我寫小說一向很像社會主義革命,一開始豪情滿志,後來總是不了了之——搞著搞著,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開始搞商品經濟了。
寫著寫著,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開始約會了……
可是,當我走出書齋,去真正了解矽谷,參觀谷歌臉書這些公司,約見在世界各地奔忙的銀行家和創業者的時候,我發現,真實的世界和人物,要比我的小說所能勾勒的精彩太多。他們的深度、廣度和層次,遠遠超過一部小說所能容納——迫使我不得不為他們,重新開闢一個專欄出來(嗯對這是我豆瓣專欄文章)。
——誰說藝術高於生活?
仙俠小說有門派設定,比如說有什麼長留派、蜀山派、茅山派……我的金融IT創業小說當然也是有的。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相當於金融界的少林武當;摩根大通,美林,富國,瑞信UBS花旗滙豐等等,相當於五岳劍派。
既然是YY文,女主角當然要去高盛,要從分析師一路奮鬥到合伙人,最後成為妖神,不但把高盛收了,大摩小摩美林富國統統都要拜倒在她腳下。
你肯定問你又不做投行你怎麼寫。可有什麼關係呢?寫仙俠小說的也沒真去磕葯啊。把人寫跳崖的也沒真去跳崖啊。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所以我就想去找高盛的同學參觀豬跑。
我找到一個在高盛鹽湖城交易部做暑期實習的,找到一個在高盛休士頓做過兩年併購分析師的。我的朋友圈裡還有一個高盛紐約交易部的量化分析師,他的日常除了各種角度的西街200號高盛總部,各種超過我智商的金融數學,剩下的都是,是這樣的畫風:
不怕人說 不要人懂 我要證明 明天我的姓名 將會是傳奇
如果恐懼就像火炬 那就讓它沸騰我血液 帶我到絕地 我才能完全覺醒
此生到盡頭 你是誰 曾怎麼活 他們說 就讓他們去說 生命如長風 吹過誰 的心頭
你想被記住 的那個名字 是什麼 你相信什麼 執著什麼 你就是什麼
嘩,好勵志!
回望我自己吃吃玩玩等死的朋友圈,我深深明白為什麼自己是個屌絲……
無論外界多麼貶損高盛,無論常青藤的左翼勢力如何甚囂塵上,在一流名校這個圈子裡,進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仍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對國際學生。
而高盛與大摩,一向有本事把名校里最精英,最出色,還有顏值最高的那一搓校花校草,攏進自己麾下。我的臉書里,在自己名字下面掛了「高盛」或者「摩根士丹利」的,就是朋友最多,活動最多,顏值最高的人精。
所以最終能拿到高盛offer的,無論是前台是後台,是交易部還是IT部,是紐約還是鹽湖城,都是被膜拜被追捧的大神。
……好吧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我太弱了他們根本不會鳥我。&>_&<
我沒辦法把他們叫出來:嘿,一流名校的精英樣本,請給我談談心路歷程吧!
要看豬跑,必須得想別的辦法。
就在這時我發現了一款約炮——啊不——社交神器。
就是著名的Tinder啦。
我的辦法很蠢,但是特別管用。我把地點設置成加利福尼亞街555號,高盛舊金山辦公室,以及西街200號,高盛紐約總部;距離設置成2英里;然後點搜索。
紐約和舊金山兩個地方,跟其他城市不同。因為金融業與IT業的集中,牛掰大公司太多,使得約炮市場競爭激烈,所以紐約與舊金山兩地的大牛出來約炮,往往會在名字底下掛上公司名字。
舊金山的美國銀行大樓,屬於高盛的只有四五層,搜到高盛僱員比例較少,點百來個可能才找到一個,還不一定對得上;紐約總部,基本上刷幾十個就能冒出一個。我就點呀點呀,我的聯繫人名單很快積攢了大概三四十個高盛僱員。
我聯繫人中的這三十來個高盛僱員,他們對我的熱情程度,跟他們膚色的雪白程度成反比:越白的越冷漠,基本不理我;亞裔簡單地回復,有一答一;拉丁裔印度裔和非裔高盛僱員熱情高漲,紛紛表示能帶我看紐約。
……好吧我政治不正確自己掌嘴。
除了在職高盛僱員外,我還加了許多在銀行、基金、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有的掌管著數額龐大的養老金投資,是高盛的僱員;有的在摩根士丹利或摩根大通工作,是高盛的競爭對手。他們中有很多在高盛工作過一段時間,有的則因為工作原因不斷接觸他們。
有時他們與高盛並無工作接觸,卻會在我毫無引導的情況下,提及高盛的名字,或者援引高盛報告,或者列舉高盛作為例子。可見高盛在美國金融圈,尤其是投資銀行界的江湖地位。
這些人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有:一位巴黎銀行的董事總經理,一位舊金山私募的合伙人,一位在高盛做到VP然後跳到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經理,一位哈佛畢業的基金公司投資雇問。這幾個人我以後慢慢寫到。
或者直接,或者間接,他們向我呈現了關於高盛及其僱員的各個側面的碎片。結合我跟一堆高盛僱員的搭訕經驗,以及對朋友圈裡高盛大神的粗淺印象,我自認為得出了一些他們的共同點。
他們聰明,優秀,內斂卻微露鋒芒;他們對自己在高盛工作這一事實感到驕傲,並且一定會想方設法讓你知道;他們有優越感,有時幾乎不加掩飾;如果他們的樓層能看到自由女神像或曼哈頓全景,他們一定會跟你談及;他們目的性很強,也就是,除非你的確在他的圈子裡,或者你對他有用處,他不見得願意搭理你。
以及他們通常利比多旺盛。當然我可能武斷。
之前我說,膚色越白對我越冷漠。喬丹(化名;本專欄出現的多數名字都是化名)是個例外。
喬丹是舊金山辦公室做併購的一名第二年的分析師。這個崗位壓力很大。分析師通常簽的都是兩年的合同,兩年做完,如果升不到經理(Associate),就只能離開。我之前提到高盛休士頓的那位華裔併購分析師,因為不得老闆滿意,不得不離開高盛。他很順利地跳到了舊金山一家對沖基金。但不是所有分析師都那麼幸運。有些分析師做完兩年後,轉到其他投行做第三年分析師,如果還不能留下來,那就只好去讀商學院,出來謀求經理級別的職務。
總之他們級別很低,壓力很大,收入很低(相對於其他投行職務),雖然外表光鮮。
是我先跟喬丹打招呼。他直接問我願不願意跟他一起泡熱水澡。
我內心獨白是,靠。但是我很禮貌地回答說,謝謝,不要。然後我問他:「你能直接跟一個陌生人泡熱水澡嗎?」
「當然。」
「……」
「你是個漂亮的亞洲小妞嗎?」他問。
我被這句話冒犯了。小妞不是個尊敬的詞,跟小雞是同一個詞。
「你濫交嗎?」
我去年買了個表。
「你到底有沒有狂野的一面?」
買了個表。買了個表。
我決定把此人列為重點觀察對象。我邀請他見面。
「見面你願意跟我一起泡澡嗎?」
「可以見了面再決定嗎?」
「不能現在決定?」
「萬一你很醜呢?」
「那不是個問題。」
「……對我來說是個問題!」
他談吐粗俗,講著下流的黃笑話,一邊不停邀請我跟他上床。我一邊在心裡買表,一邊跟他約時間。
約在離舊金山高盛兩個街區的Philz。
是一個星期四。除了喬丹,我還約見了一個美林的投資組合經理,一個Uber的程序員。見完這兩人後,天色已經很晚,早過了約定時間。期間我一直給喬丹發簡訊,他始終沒有理我。我知道我被放鴿子了。
第二天早上八點起床,看到他凌晨兩點發的信息:「抱歉剛剛下班。」
我回復:「天!凌晨兩點?講真?別跟我說你每天都工作那麼久。」
一直到下午兩點他才回復說:「哈哈是的。」
「才看到我的信息?」
「哈哈!你從來沒跟投行家約過會?」
「沒。」
「哈!我們可不是什麼好人。」
「——比如說輕易忘掉你睡過的人?」
他回了一條省略號,然後又問:「難道你能?」
我回因為只有兩個,所以的確。
他發了幾個驚嘆號表達他的震驚。
隔了一周我再度約他見面。
他說:「要是我能下班的話。」
「難道你連中午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嗎?」
「沒有。」
「……你跟高盛是真愛。」
「哈哈哈救我出去!LOL.」
於是又約了周五見面。我在金融區的咖啡館等他。快到約定時間,他發信息說:「我被困在一個漫長的電話會議里。不確定什麼時候下班。」
我又等了半個小時,去聯合廣場亂逛。已經晚上九點,我問他還見嗎。他沒理我。
等晚上十一點他才發信:「完事了……你還在嗎?……回家了?……該死!回來!」
我想我有點了解併購分析師的生活狀態了。
這種工作時間,的確沒法談戀愛。
他嚷了幾聲「回來」。
我問:「要不你過來?」
「我太累了……連爬出浴缸的力氣都沒有。」
「所以還有力氣約炮?」
「那當然。」
「……」
除了上班,就是上床……親你這是,這是怎樣的人生。
他跟我稍稍熟了一點以後,講話越來越沒顧忌。他會在上班時間給我發黃笑話。
「所以你在找長期maple
bar?」
我不知道這個短語,上網搜了一下俚語字典。我天。
大概就是麵包夾熱狗。噁心的黃笑話。
「你就這麼跟女生說話?!」
「不喜歡這個話題?抱歉。那換一個。你上次手淫什麼時候?」
「……」
「沒有嗎?真奇怪。」
「你,你你……」
「我嗎?今天早上。輪到你了。」
「……」
「不理我?好啦。抱歉。」他毫無誠意地道著歉,隔一會又發信來,「所以你高潮過嗎?」
「……」
「生氣了?」
我真生氣。
「我漸漸掌握了你的講話模式:冒犯性的黃笑話,小小的道歉;更冒犯的笑話,更小的道歉……你真的能用這種愚蠢的笑話把女孩騙到床上嗎?」
「當然。」他恬不知恥地說。
顯然往名字下面掛上「高盛」兩個字,就有妹子排著隊上你的床。
我憤怒了,開始人肉他。
這實在不是件太難的事情。知道第一個名字,工作單位,照片,與我有第二等級的共同好友;我在領英和臉書上隨便一搜,就搜出來了。
「你本科在***,實習在***,去年加入高盛,你是第二年的分析師。現在我知道你的真實身份,我們不用再當談論性生活的筆友了吧?」
我預備著他弔兒郎當地回復我,出言譏諷我,或者乾脆徹底無視我。結果隔了一會兒,他竟然回復說:「我思考了這件事。你說得對。我之前言行非常不恰當。我感到很尷尬。」
……呃。畫風突變。
「又一個小小的道歉?」
「嘿兄弟!我之前那些道歉,不是小小的道歉。是嚴肅的,重大的道歉。我希望你能原諒我。」
他還沒完,發了一條長長的信息過來。
「認真地說,我想讓你知道我覺得很糟糕。可是你要理解,這是網路約會,人們在網上就是這樣講黃色玩笑。當你在領英和臉書加我的時候,我意識到我真的不應該這樣說話。我想讓你知道我平時絕對不是這樣的——我努力做一個尊敬別人的人。所以,我錯了,在此鄭重地道歉。我們見面時,我一定會非常禮貌的。」
我,我我我,去年買了個表。
私底下各種性別主義和種族主義言論,一被抓包就立即做出老實的,誠懇的,負責任的模樣;滿肚子花花腸子,擱到檯面上立即板出一副正義面孔光鮮模樣。
我知道一個樣本不足以代表高盛一整個公司。可是這個樣本又使我隱隱感到,關於華爾街的那些拜金浮華、如何舍義取利的電影,並非空穴來風。
我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冷風裡瑟瑟發抖。我並非陰謀論者,可是高盛對於美國經濟影響的重量程度,是連美國人都不否認的——高盛幾任CEO是美國財政部長。一想到高盛被一群這樣表裡不一的泰迪熊把控,而資本世界被高盛這樣的公司把控……同學們,這個世界會有經濟危機,是多麼的科學啊!
——————我8月6日-25日在北京或上海。希望結識做金融、IT或者在創業的大神@@ 可以通過豆瓣或知乎「月呀么」站內聯繫。謝啦。
一個感受是Compliance很嚴格。 比如說,Compliance禁止在職員工在網路上回答這類有關公司的問題,所以匿了。
什麼部門?每個部門都不一樣的
搬運自Quora(原問題:作為Goldman Sachs的partner是怎樣的?)
這個答案是該問題下排名第一的回答,答主離開了Goldman Sachs(以下簡稱GS)前往一家競爭對手,所獲得的職位相當於GS的partner。以下引號內為答主回答的渣翻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好處:
1) 很多錢。 但是我對錢已經基本無感。在我的GS生涯里,我因為掙到很多錢而感到真正的開心只發生過兩次: 第一次拿到7位數的薪水,以及第一次拿到8位數的薪水。
但是最近我拿到獎金數字,我在想的是『只有這麼點?』因為我為公司帶來了巨多的業務,而且我的部門從來沒有虧過錢,所以我覺得我拿的薪水都是應得的。
2)
很廣的人脈。 我和世界各國的名人和財富全球1000強公司的高管會面。我甚至比某些二等國家更早知道它們國家中央銀行的政策變化。
3)
很高的地位。在我還比較在乎這件事兒的時候,挑選姑娘和出去玩的地點都讓我感覺很好。
壞處:
1)
沒有個人生活。 我離過婚,真是痛苦又昂貴。
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都是二婚甚至三婚,不過也有些人過著幸福的婚姻生活,
或者說過著由你的工作允許你擁有的幸福程度的生活。
2)
壓力大。 年景好的一年,你的壓力來自讓下一年更好;年景不好的一年,你的壓力來自於讓下一年的表現能夠補償今年的糟糕結果。
從這個意義來看,這是個雙輸的情況。
3)
公眾印象不佳。 不過別誤會,我不太在乎這一點。不過在經濟崩盤的時候我們就是那個惡魔,還有老生常談的嫖娼和毒品,有時候想到人們怎麼看這些事還是讓我有點不舒服。
我知道人們都愛聽個人財產的故事,但這行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揮霍。 公司給我配的車是賓士S550, 我自己的車是斯巴魯Outback和保時捷997 Turbo。
我買的保時捷是二手車。
我在Amagansett有個不靠海的房子,在Tribeca有個雙卧室的公寓, 在夏威夷87英畝的菠蘿農場還有個小屋。 我的不動產就這些,
Amagansett的房子還有貸款。
我的航空常旅客卡累積里程能夠兌換的旅行, 超過了我的時間允許我能夠實現的旅程。
我的兩張酒店信用卡積分,
基本讓我能在這家酒店集團的任意一家酒店無限地住下去。
我自己沒有孩子,但是我寵壞了我的外甥。
每年我會把收入的10%捐給慈善機構。
但不會捐給宗教組織,
也並非由於我在一家慈善機構的會員身份要求我這麼做。
(下面還有些選舉的東西,就不轉了)」
NY GS給錢好摳,比JP,BAML少,當然要和MS還是有一比。但從儲戶角度看,GS Bank的利率又比Chase BOA高太多。所以得出結論:GS把員工工資都補貼儲戶了?攤手
一幫讀MBA以前在投行和諮詢公司做過的朋友,畢業後都轉行去了公司;另一幫讀MBA以前在公司做的朋友,畢業後都去了投行和諮詢,不到1,2年就都辭職了。
實話是 GS在國內部門至少二級圈子裡真的比不了天風 一級市場那塊 高盛也不是第一檔了 無論收入還是地位 (天風的研究所是國內新一線 挖的大牌太狠了) 整體上還不如瑞銀在國內呢(瑞銀的報告 反指準確度多高啊 他出啥你賣就好了 超級好用的)
體驗多著呢。例如電梯的感應門如果有人走過的話2秒後自動關上。2秒是什麼概念?就是電梯來了,讓裡面的人先出來,然後你禮讓一下同事讓對方先進去,然後你們就大眼瞪小眼地看著電梯門關上吧。又例如坐廁的隔間門設計相當蛋疼,隔壁關門稍大力一點是可以把自己隔間的門震開的。坐在裡面得留意外面的腳步聲,隨時準備好把被震開的門關起來。我連雞湯文內容都想好了,這其實是公司對員工的一種要求,前者要求員工在謙卑中時刻不忘進取,後者要求員工即使在看似安全的環境裡面也不能忘記風險(誤)。
沒錯我就是來歪樓的。其實題主能期待怎樣的答案呢?公司的合規部門相當嚴格,很難想像有誰會冒險透露乾貨。冒死一答。1.真正的全球性公司,經常與高華美國歐洲韓國日本等同事合作。電腦都是雲系統,隨便去哪個office都能工作。門卡也是。2. 牛逼的人一大堆不用說3. 大部分前線員工都長時間工作4.人均產出應該最高
17年大陸區招了七個天之驕子,實習月薪3.8萬。
馬上畢業,先來佔個坑,等我進去那天一定來答!!!
1、每次遇到這種問題,都發現全世界的華人banker都在知乎上(攤手)。
2、IT和OPS的朋友能彆強答么。
3、工作五六年,光靠gs的合法收入,三環買院子純屬YY。
在職高盛的員工是不容許在社交媒體上回答此類問題。前高盛員工可能能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但估計會有個人的bias。
推薦閱讀:
※北卡大學教堂山的本科生如何進香港投資銀行IBD/Trading?
※在華爾街投行干兩三年的Analyst之後回國工作是什麼樣的待遇?
※JHU MSF(約翰霍普金斯金融碩士)畢業,如何在美國找工作?
※本科金融職業規划進入投行的路徑?
※高盛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公司文化是怎樣的?
TAG:投資銀行 | 對沖基金 | 金融 | 高盛GoldmanSachs | 投資銀行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