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語用帶入聲尾的漢字譯國名首字?

如「蘭西」「逸」「耳義」。

「佛蘭西」中的「佛」在日語中讀ふつ或ぶつ,而在這個國名翻譯中對應フ。

「獨逸」中的「獨」在日語中讀どく,而在這個國名翻譯中對應ド。

「白耳義」的「白」在日語中讀はく,而在這個國名翻譯中對應ベ。

其實日語中很多其它國名翻譯也多有和日語既有的漢字音出入比較大的,如「英吉利」中「英」對應イギ就完全無厘頭,不過好在可以看出是漢譯挪用的。

「白耳義」中「白」和ベ的對應明顯不是來自日語,查了資料似乎是清譯。清康熙年間《昭代叢書》第四帙中有:

西方要紀 一卷 (意國)利類思、(葡萄牙)安文思、(白耳義)南懷仁等撰

而「佛蘭西」中的「西」和ス的關係令其看起來也像是漢譯挪用。據說在越南語中,法郎一詞實際是帶-t尾的「佛郎」,所以懷疑中國是不是曾有過「佛蘭西」的譯法,分別傳到越南和日本。

但是本人在漢語材料中並未找到「佛蘭西」的譯法,故有此問。「獨譯」同。

---------------------------

補:已查到,《明史》將Farangi/Firangi譯作「佛郎機」,荷蘭譯作「和蘭」,更讓我相信「佛蘭西」應為漢譯,現在只差找到確切來源。


在古代日語翻譯外國國名主要有三個途徑

日語直接對語源進行音譯,如 亜米利加 アメリカ、露西亜 ロシア

漢語外來語傳入,主要是漢字的表記 如 英吉利(但是讀音是イギリス)

其他歐洲國家語言的外來語,最主要的是葡萄牙和荷蘭 イギリス(葡語Ingnez) ドイツ(荷蘭語 Duitch)

明清時期的西學主要就是靠傳教士在推廣,明朝畫坤輿萬國全圖的那位,利馬竇,來自義大利,他當年和中國人一起繪製地圖的時候,用漢字表音翻譯了很多國名。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傳教士,日本與西方也有著直接的交流,葡萄牙人是歐洲人中首先到達日本並建立通商關係,始於1542年。十六至十七世紀,葡萄牙人大力在日本傳教,直至德川幕府迫害基督徒為止。葡萄牙人也是首先將日語譯為歐洲語言的,傳教士Jo?o Rodrigues編寫了《日葡辭書》,詮釋三萬二千餘日語詞,並於1603年於長崎出版,此外還編寫了《日本大文典》(Arte da Lingoa de Iapam)。

所以從一開始漢譯和日譯就是兩個不同體系在同時進行,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對日本影響太大,日本和西方之間也隔著一個中國。日本人同時從中國和葡萄牙荷蘭等國學習有關西方的知識,並且將他們融合成符合自己表達,漢語音譯的漢字表形意,由荷蘭葡萄牙傳入的音用片假名表示表音。比如英國的漢字寫作英吉利,但是讀作イギリス,以前讀做インギリア,很明顯是從葡語Ingnez來的

上圖

原版《坤輿萬國全圖》

日文版《坤輿萬國全圖》 新井白石 1708年 編者在漢字上標註了表示外來語讀音的片假名

由此可以對比看到在18世紀初中日兩國對於西方國家名稱的翻譯

法國 漢譯拂郎察 片假名 フ ラン サ

義大利 漢譯義大利亞 片假名寫的イタリア 已經跟現在的讀法一樣了。

英國 譯諳厄利亞 名是インギリア

獨逸的出處我還沒找到,但是ドイツ是荷蘭語外來語無誤。

所以總結,日語中翻譯外國國名有兩個途徑,借用漢譯的漢字表形,用西方國家的外來語片假名表音,同時把他們融合使用,形成了漢字本來的發音和實際發音(片假名)不一致的情況。

--------------------------

「獨逸」的出處剛才找到了,為日本地理學家箕作省吾所譯。

日獨二言語對譯總覽 岡信資生


日語很多入聲字連讀起來韻尾就沒了,比如発射(はっしゃ)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等等,而用現在日語一般已經不用這樣的翻譯了,比如法國就是フランス,德國就是ドイツ。

其實還有差更多的,比如和蘭(おらんだ),最後的だ乾脆直接吃掉了…

這裡有福澤諭吉在《世界國盡》的凡例里寫的一段話

http://www.benricho.org/kanji/kanji_chimei.html


推薦閱讀:

有人認為粵語、閩語等較近古漢語,為何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誰更接近古漢語?
能否概述全國各地人說普通話時各種口音的特點?
應該如何理解虛擬語氣?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普通話」大體能對應現在的那些方言?
古代皇帝是不是能聽懂全國各地的方言?

TAG:語言 | 日語 | 翻譯 | 語言學 | 音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