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吃詩日資詞思」和「里米」並不押韻,但在漢語拼音方案里韻母都是 i?


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幾個音不是我們感覺意義上習慣的那種押韻——也就是說,包含的不是同樣的母音。(多謝 @圖騰子 的指點,我更改了我的描述。)
一個偷懶的回答:因為漢語拼音方案偷懶了。
跟著這個偷懶的回答,後面有一系列更深層的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漢語的發音並不需要對「里」「米」的/i/、「知」「吃」「詩」「日」的/i/和「資」「此」「斯」的/i/在拼音表記上進行區分。
(本回答里嚴格區分雙斜線寬式標記//和雙方括弧嚴式標記[],請注意分辨)
(本回答包含國際音標,如無法顯示請安裝Unicode擴展包)
(本回答包含部分並非斷言的內容,或者說,「都說了是凈tm扯淡了」啊……)

————為什麼偷懶,這裡再解釋————
現代北京音系裡的「資」、「知」 兩韻的音標寫法應該是什麼(寫法列舉見補充)?這個問題里的幾個回答基本上把這幾個音究竟在國際音標里讀什麼給解決得差不多了,綜合那個問題的幾個回答,以及我在學習音系學時的習慣性做法,我們姑且採用這樣的表記:

  1. 採用趙元任沿用高本漢的寫法,普通話(國語)中兩「整體認讀」母音以國際音標記為[?]、[?];
  2. 記「知」「吃」「詩」「日」的韻母為[?];
  3. 記「資」「此」「斯」的韻母為[?];
  4. 記「里」「米」「雞」「漆」「溪」的韻母為[i]。

但是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這幾個母音,也就是[?]、[?]和[i],在實際應用中是不混用的。也就是說,標準普通話里不存在用「知」的聲母拼「資」的韻母的字,反之亦然。
這裡需要引入幾個概念。一個是音位(phoneme),音位是語言中可以區別意義的最小的單位,也就是說,兩串發音如果其含義不同,就肯定包含了不同的音位,只要有音位上的差別,就肯定有含義上的差別。區分音位的證據,我們叫它最小對(minimal pair),指的是兩個音節/詞,除了其中一個音不一樣以外,剩下什麼都一樣。如果可以構建出合乎語言要求的最小對,我們就確認了一對音位。
[?]、[?]和[i]這三個音,在漢語普通話里剛好無法構成最小對。它們之間關係是「有他沒我,有我沒他,不是他走就是我留」。我們無法構建出和[???](知)對應的最小對*[???](用「知」的聲母拼「資」的韻母)或*[??i](用「知」的聲母拼「雞」的韻母);無法構建出和[??](資)對應的最小對[??](用「資」的聲母拼「知」的韻母)和[?i](用「資」的聲母拼「雞」的韻母);無法構建出和[?i](雞)對應的最小對*[??](用「雞」的聲母拼「知」的韻母)或*[??](用「雞」的聲母拼「資」的韻母)——你可以試著拼一下,光是想想就覺得可怕;至少我是很難念出來的。
但是,如果你試著發音,又會感覺這三個音雖然不一樣,但在某種意義上又有點相似之處:比如說,發音的時候,嘴張開的程度都比較小,舌頭的位置比較靠近上顎(特別是舌前面,舌尖的位置)。
「有他沒我,有我沒他」,在音系學裡被稱為互補分布。互補分布可以被細分為兩種不同的狀況,一種是說這兩個音八竿子打不著,比如普通話里「播」的聲母/b/和後鼻音韻母輔音/?/;還有一種是說,這幾個實際發音是一個音位的兩個變體,就像同一條變色龍,在黃色的環境里呈現黃色,在綠色的環境里呈現綠色,這樣的狀況叫做同一個音位的條件變體(allophone)。滿足同音位條件變體需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這幾個音互補分布,一個是這幾個音的語音性質相同(比如說都是母音或者都是輔音),在音節里出現的位置大體相似(比如都是母音前或者都是母音後),音感、發音位置足夠相近。
我們看回[?]、[?]和[i]——它們三個,滿足互補分布的情況,之前我們已經拿自己的舌頭試驗過了;它們三個,也滿足第二個條件:都是母音,都出現在音節的起首輔音後,音感和發音位置也相對比較接近(你和其他母音「啊」「喔」「鵝」相比,的確比較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它們三個大略地看成是同一個音位/i/的條件變體——大略,此處並非斷言
可以說,[?]、[?]和[i]就像三隻變色龍,分別在黃色、綠色和藍色的情況下出現,所以我們看著覺得非常不一樣;但是,因為它們三個是同樣的物種,所以用同樣的/i/來表示,也未嘗不可。
註:善良軟萌的寵物羊 @Rockie Yang 說,十三轍裡面支齊在一轍里,可以作為參考。

再說說漢語拼音為什麼會「偷懶」,不給[?]和[?]單獨的寫法。
漢語拼音到底是要幹什麼?我這裡也偷個懶,複製粘貼一下維基百科上「漢語拼音」條目和《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的選段:

應用漢語拼音方案為漢字注音來幫助識字和統一讀音,對於改進學校語文教學,推廣普通話,掃除文盲,都將起推進作用。對於少數民族制定文字和學習漢語方面,也有重大意義。因此,這個方案草案在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批准之後,可以在師範、中小學校,成人補習學校,掃盲教育和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在實踐
過程中繼續求得完善化。
1958年1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舉行報告會,周恩來作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報告規定了中國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是:
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並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

漢語拼音是個非常實用的玩意兒,在其投入運用後,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廢除漢字,而是要輔助漢字(用拼音輸入法的自豪飄走);所以,和國際音標比起來,它的一大特點就是:方便普及,讓大家都會用、都會記,(在電腦普及之後還得考慮能夠正常輸入),但精度相對就會下降。(謝回復里 @劉一 指正,當時拼音方案曾經考慮過代替漢字,因此也顧及到手寫的方便。)
試想,如果漢語拼音嚴格區分[?]、[?]和[i],分別寫成/?/、/?/和/i/,那麼我們在小學裡學習拼音的時候就要多學兩個字母,還得記住一堆新的規則,比如說「知乎」就不能寫成「zhihu」,得寫成「zh?hu」;然後知乎的域名也得改,再加上域名註冊的拉丁字符集里不支持「?」(就算用其他拼法,網站域名也不支持「??」的拼法),還得尋找新的辦法……
到那個時候,大家說不定就會問了,「為什麼漢語拼音里還要有/?/、/?/這種不人道的拼法?既然它們的發音不會和/i/混同,那麼都寫成/i/豈不是更方便?」
拼音這種全國推行的東西並不是隨便就捏出來的;制定拼音的人里有語言學的專業人士,他們在提供方案的時候,既要考慮足夠的準確性,也必須考慮到大眾的接受度。既然都用/i/不會造成記音的交叉混淆(因為zhi是一個音,zi是另一個音,ji又是另外一個音),而且「i」又好看又好記,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都用/i/來表示呢。

所以總結起來,一共是如下幾點:

  1. 這幾個字的確不是以同一個母音收尾的。
  2. 這幾個字的韻母,如果硬要寫成獨立字母的話,可以被看作同一個音位變體/i/的三個條件變體。(這點在音韻學上略有爭議,我採取了一種比較通行的說法——其實是我們課上曾經提到過的「西方人的看法」——在此並非斷言,望漢語音韻學專精者指正)
  3. 漢語拼音的設計不是為了準確記錄語音,而是為了方便,因此便利偷懶起見,考慮到2里的原因,把三個音用一個字母表記。

大概就是這樣吧……話說這個例子還真是百用不厭,連我們音系學老師上課都愛用!(他是美國人……)


共時角度:舌尖母音和i互補分布。而且拉丁字母里沒有習慣用來表示舌尖母音的字母,另造顯然不利於印刷。五個母音字母aeiou都被佔用的情況下,顯然選擇因為互補分布而不會產生歧義的i最好。
歷時角度:舌尖母音和i在漢語史上是同源的。古音沒有舌尖母音,現代的舌尖母音基本都是某一時代的i被聲母同化的結果。


建議題主看看這個問題下的回答:
現代北京音系裡的「資」、「知」 兩韻的音標寫法應該是什麼(寫法列舉見補充)?


因為這些字在古代漢語里押韻。
------------------
我認為這是漢語拼音處理得很巧妙的地方,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語音的歷史傳承。

從漢語演變的角度分析,zi, ci, si 來自中古漢語止攝開口的精系字。韻母 /i/ 在精系聲母后面受聲母影響變成了 /?/,而其他聲母后維持 /i/ 不變。同樣地, zhi, chi, shi 來自中古漢語止攝開口的知照系字,韻母受聲母影響變成了/?/。但是其他方言未必如此,如粵語保留了 /i/ 的讀音。

以下選取了幾個例字,皆為廣韻中的「脂」韻,即韻母相同。
格式:漢字-/古音/-/今音/-漢語拼音

至- /t?i/-/????/-zhi
鴟- /t??i/-/?????/-chi
矢- /?i/-/??/-shi

姿- /tsi/-/ts?/-zi
次- /ts?i/-/ts??/-ci
私- /si/ -/s?/-si

利- /li/-/li/--li
尼- /ni/-/ni/--ni

這些字在古代韻母相同,後來不同了,而漢語拼音又在外觀上使之韻母一致。

舉一個類似的例子。蠻 man 和顏 yan 在普通話中韻母其實不同,後者可能寫為yen更合適,但為了照顧歷史發音(二者皆為刪韻),使韻母在外觀上一致了。

蠻-/man/-/man/-man
顏-/?an/-/j?n/-yan


因為剛好zh ch sh r後面不能跟真正的i,用i來標記不會發生混淆。韓語的母音字母?和[?][?]接近,轉化成羅馬字的時候就只能標註成eu


自己從另一個類似問題里摘下來的回答,晚些時候可以多加一點例子
-------------
試著從音韻學的角度答一下。

原因是,ji qi xi和zhi chi shi的i同屬音位/i/;也就是說,在母語為漢語官話的人的思維里,這兩種發音是一樣的(即,都在思維里呈現為/i/),只不過因為前面的聲母(輔音)不一樣,最後說出來的時候實現成了不同的發音。
證據就是這兩種發音([i] 和 [?])呈現互補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也就是說,在ji的i出現的地方,不會有zhi的 i (國際音標中即 [?] )出現;在zhi的i出現的地方,不會出現ji的i。事實上,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 [tsi] 這種發音或者 [??] 這種發音(註:[?] 即拼音里的[x],[?]即拼音中[zhi]的[i]音,此組合即去「西」的聲母和「吃」的韻母)。
因為這兩個/i/的音位變體在母音圖上距離較遠,是比較鮮明的比較。實際上/i/還有另外一個音位變體: [?],比[i]稍微大一點的開口。這個音和[i]同屬音位/i/, 證據同是互補分布。具體求證過程不贅述,如果有需要請評論我再抽時間寫了拍上來……[?]通常出現在拼音中複韻母(如ai, ei, ui)和其他非/i/開頭的diphthong. 比如在發「跪」這個字的音[kwei]的時候,不會被念成「故[kù]意[yì]」的連讀,因為不論是/u/還是/i/在這個字的發音中都不呈現為原本音位的主要發音。

所以咧 其實是拼音在/i/上較為忠實地反映了現代官話音位關係,而較少基於實際發音。

以上


漢語拼音方案里應該是一共十個單韻母,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六個,還有zi的韻母,zhi的韻母,ie的尾音(偶爾單用的情況下會寫作e上面加一個^),er。


音標不一樣,不是在書寫上寫作i就讀一樣的,手機輸入法打不出來,可以參考樓上答主的帖子。


拖長了讀 日~ 其實有股介於e和i感覺 並不是i
米~ 就是純粹的i
如果日要和米押韻,應該讀成read的那個rea的發音


參考日語拼音。日語中前面那幾個字的韻母是u後面幾個的韻母是i,並不相同


灣灣人路過 本人不專業 不知道會不會被打
用注音的話 可以直接了解
知 吃 詩 日 資 此 斯 有對應的 注音符號 ㄓ ㄔ ㄕ (&<= 怪怪的 左邊應該有缺口) ㄖ ㄗ ㄘ ㄙ
知 - ㄓ . 吃 - ㄔ. 詩 - ㄕ . 日 - ㄖ . 資 - ㄗ . 此 - ㄘ . 斯 - ㄙ
都只有純聲母
里 米 的注音是 里 - ㄌ 一 ˇ . 米 - ㄇ 一 ˇ
押 一 (念 1) 的韻


前面是整體認讀音節,後面是由又聲母韻母組成,完全不一樣,就好比你看到「馬」字里有個「一」問有他們怎麼沒關係。其他回答好專業,專業到我都看不懂。我這是小時候有學拼音的人比較容易理解的答案吧


這個叫做整體認讀音節


推薦閱讀:

TAG:漢語拼音 | 普通話 | 音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