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可視化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希望有大牛介紹一下數據可視化的發展歷史,該領域的牛人和文章、故事等。
正好前幾日聽到帆軟聯合創始人陳炎的演講——《數據可視化在中國的發展》,這裡引用一下,從IT行業視角出發。
原稿+PPT:
第一是先計算機時代,中國在數據可視化領域其實落後世界很遠,直到20世紀初出來一個先驅陳正祥,他一生致力於繪圖,主張用地圖說話,用地圖反映歷史,利用地圖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現象進行描繪和闡述。由於歷史原因,他只能長期被迫生活海外,很多書在國內沒有出版。他有一個非常知名的作品就是中國文化地圖,大家可以搜一搜。
這裡分享他做的兩個經典案例,一個是中國詩人分布圖。左邊是唐代詩人分布圖,可以看到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宋代詩人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其主要集中在華東。從圖中可以發現,中國經濟自從唐代之後慢慢開始向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發生這樣變遷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北方長期戰亂,二是南方種植水稻,可以養活更多人。
這是蝗神廟的分布圖。蝗蟲多的地方蝗神廟就建的多,從圖中可以看出來中國蝗蟲發生最嚴重的是發生在華北,實線是可能十年發生一次蝗蟲災害,虛線是每十到十五年就發生一次蝗蟲災害。
下面就進入到計算機時代,最先進入數據可視化領域的是表格,這個時候最先登場的就是水晶報表,隨著微SO、C++就走向了全球,但是到了中國就遭遇了水土不服。水晶報表這款產品被BO收購了,BO後來被SAP收購了。
第二個本土廠商登場的是華表,1999年開始研發,華表是要求用微VC++把excel重新寫一遍,它有兩個創新點。一個是解決了中國式複雜報表。第二個創新點是解決了,買一次無限分發。但是它存在一個缺陷,就是大量寫代碼,華表被用友收購之後,2008年基本就不維護了。
還有是思達報表,這是1999年左右兩位美籍華人從貝爾實驗室離職之後創建一家公司,在2000年左右在國內成立研發公司,是第一款純java報表和web報表工具,後來據說因為內部人員動蕩,一度退出中國市場,但是現在國內還是有部分用戶。
到2001年左右國內出來兩個廠商,一個是潤乾報表(潤乾軟體官網-中國報表工具領導廠商,專註為集成商的數據計算和展現服務16年),一個是帆軟報表 (FineReport報表官網)。潤乾通過SQL理論與EXCEL格子擴展結合起來,解決中國式的複雜報表。原來的報表工具是在CS端開發,在BS端查看,但是V5把設計器移植到了Web端,但是感覺發展變慢了。此後,帆軟誕生並迅速跟進,自主研發的一款純Java編寫的報表軟體,集數據展示和數據錄入功能,用於快速構建企業信息系統的中國式Web報表軟體。到目前為止,基本上成為國內報表界首屈一指的產品。
表格可視化分支,一個是即席報表,但是用的人很少,因為它的用戶是業務分析人員,業務人員更喜歡用Excel。還有一個是OLAP,國內代表是廣州尚南和上海炎鼎。
此後,進入了讀圖時代,數據圖形可視化有三種方案解決。一種是傳統表格可視化軟體廠商提供的圖表控制項,這種基本上能解決大家的核心需求,餅圖、柱狀圖、折線圖。第二種方式是獨立圖表控制項,它需要基本代碼集成到企業信息系統裡面去。早期在java國內做得最多的是jfreechart,到了flash時代,用的最多是fusioncharts。進入html5的時候,國內出現了echarts。第三種是圖表可視化軟體,代表軟體tableau(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和FineBI(FineBI商業智能解決方案|BI工具)。
其實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得出來,圖形的可視化成為數據可視化中間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大數據時代對企業數據可視化提出來兩個挑戰。
一是可視化大數據。原來是在長江中航行,現在要在大海中航行。自然要求高了。傳統小數據變成傳統小數據+現代的大記錄;結構化數據變成了結構化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新的技術解決方案誕生了,內存計算和分散式計算取代原來ROLAP和MOLAP。
二是可視化多樣性。大數據會造成中央集權模式下統一數據可視化消化不良,勢必下放部分數據可視化製作許可權,同時管理模式在從金字塔模式向扁平化轉移於是更多中層有更多決策權,用人權,分配權,就產生了很多個性化的數據可視化分析。於是數據可視化製作部門工作也從信息部門為中心,變成信息製作規劃和業務部門自助共同承擔。
數據可視化廠商也需要及時調整產品特點滿足性能和自助需求。
美國的Tableau,這個兩個公司改進了水晶報表的設計方式,用dashboard的布局,實現了讓業務人員對大數據進行自助分析。
也是在2011年左右,國內的帆軟公司也開始解決這個問題,開始研發這類簡單的可視化產品,起名「FineBI」。
在企業數據可視化方面,並沒有出現那個時代徹底取代那個時代,目前來看是長期交叉共存。中基員工偏向表格,高層領導偏向圖表。互聯網網企業偏向自助,傳統企業偏向IT主導。
現在應該是長期交叉共存的,並沒有顛覆或替代哪個時代。
對於企業,中基層人員更喜歡式可視化,高層人員更喜歡圖形可視化。互聯網企業可能更多是希望以自助方式,業務人員自助方式進行可視化。
謝邀。
感覺入了一個大坑……因為,數據可視化的發展是從史前時代開始的……
史前時代
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世界上第一個數據可視化的作品長的是什麼樣子了。因為,它很可能畫在一塊柔軟的沙地上,讓風兒一吹就跑了;也可能是刻在岩石上,但那個山洞早就在滄海桑田中不知所蹤。
實際上,在那個年代,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希臘人和中國人都開發出了以視覺方式表達信息的方法,有人目光朝上,用來繪製星空的變化,有些人則把目光投向了地平線,那裡生長著一座座山川,一窪窪河流,於是就有了地圖、河圖。
那時候,許多作品的載體都是粘土。這種比沙子堅固的物質,得以穿過時光的海洋,給我們帶來公元前600年的訊息——巴比倫世界地圖。
用目光去細細摩挲這塊古國地圖,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
(hmmm……其實是因為我看不懂啦)
都靈紙莎草地圖(埃及,公元前1150年)
在公元前14世紀中葉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尼羅河中游,曾經雄踞著一座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都城。這就是被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稱為「百門之都」的底比斯。
(&<--上面這句非常有文採的句子,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底比斯」--&>)
而上圖這張複雜的埃及紙莎草圖,就是在19世紀的「底比斯」中發現。它是現存最古老的地形圖,展示了一系列令人著迷的信息,包括地理和礦物開採數據。
當然,其中的信息隔著屏幕,也遠非你我凡人能看懂了。
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張圖紙中的地質信息非常精確。是的,達到了「精確」的程度。
果然,我們還是去一趟埃及吧!那裡有超聰明的愛貓族吶(●"?"●)??
羅馬地圖,Tabula Peutinger(公元前366-335年)
羅馬人製作地圖很厲害,因為他們需要依據地圖來規劃整個帝國的擴張。這張地圖的原件來自13世紀,整張地圖長達7米,顯示了羅馬帝國的公路網布局。更厲害的是,路線用線條來表示,同時目的地用圖標來展現。咱們透過現象抓本質,這已經很像1931年亨利貝克設計的倫敦地鐵圖啦。
托勒密世界地圖(公元2世紀)
這個看起來有點像地圖版《猩球崛起》海報的圖片,叫做「托勒密地圖」,創造於公元2世紀。它基於托勒密在《地理學》一書中的描述繪製而成,是第一張通過天體觀測來制定陸地位置的地圖,同時還第一次採用了經緯線。
我們也得以知道,地理學在公元2世紀已經如此的燦爛,直到今天我們依舊沐浴在當年的光芒之下。
太陽,月亮和行星的全年位置(歐洲,公元950年)
這張圖,有人猜測它描繪了行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軌跡,也有人說,其實很難分辨出它真實的含義了。但是,橫軸、縱軸、折線……這張元素齊備的「多線圖」居然出現在公元950年,簡直太令人著迷了。這讓人覺得歷史中可能真的出現過時空跳躍,而我們不過一步步被命運牽引著,自以為聰明地踏入了早已畫好的坑。
蘇頌渾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圖(我國,公元1092年)
蘇頌是我國北宋中期著名的星座小王子。本人是出生於12月10日的射手座。他非常好學,精通經史九流、百家之說,對演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也無所不通。不過他最大的成就還是醫藥學與天文學,領導工匠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開啟了近代鐘錶擒縱器(俗稱「卡子」)的先河。還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雖然已經沒辦法和這個有趣的人一起看星星,但是可以看他繪製的星星圖!
一般人看星星就是抬起頭來用眼睛看,而且可能還會因為看的太專註而掉進坑裡。
但是蘇頌為了看星星,設計了一個「假天儀「——它用竹木製成,像一個巨大的球形燈籠,外麵糊著紙。然後,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紙上開孔。觀星的時候,人要進入「假天儀「中,光會從空中射進來,呈現出大小不同的亮點,就好像夜空中最閃亮的星!人懸坐球內扳動樞軸,使球體轉動,就可以更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沒運行。這架儀器是近代天文館中星空演示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16世紀歐洲才有。而這種複雜程度的星圖,更是前所未有。
————————
天黑了,我要和喜歡的人看星星去了!
其實後面還有700年前哲學家的數據可視化作品、化學家八卦名人壽命的數據可視化作品、七旬老人研究拿破崙遠征失敗原因的數據可視化作品等等等等,遠遠還沒說到重點。BUT今天實在寫不完了~
如果這篇能有10個贊,我就繼續寫&<( ̄︶ ̄)&>
————————
在 @劉小懶 的鼓勵下繼續來碼字了。
雷蒙-呂爾和他的知識樹(約13~14世紀)
在某種意義上,古時候是好時候。每一項發現都意義重大,每一個聰明人都充分發揮著自身理性與浪漫的兩面。比如這位雷蒙-呂爾,他的身份有作家、詩人、神學家、神秘主義者,但他同時也是數學家、邏輯學家、殉道者。
在數學方面,他的成就是發明了「波達計數法」與「孔多塞標準」,這兩個都是投票方法,感興趣的可以百度之。遺憾的是這倆方法雖然是他發明的,卻沒有叫「呂爾計數法」與「雷蒙標準「。因為記錄了這兩種統計方法的手稿2001年才被發現。
說回數據可視化,他創造了之前沒有人使用過的可視化方式。左邊是一棵知識樹,展現了不同知識的架構與聯繫,右邊是一個輪盤,每一格之中放入不同的術語,通過旋轉卡片可以構成新的術語。「基於已知,啟發未知」。
亞伯拉罕·奧特柳斯《世界概貌》(安特衛普,1570)
難怪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被稱為藝術之源、時尚之都。世界上第一部現代地圖集《世界概貌》就是在安特衛普誕生的。它的創造者叫做亞伯拉罕·奧特柳斯,是佛蘭芒地理學家和地圖學家。
在繪製地圖的工作當中,奧特柳斯發現大多數地圖都有信息殘缺,資訊沒有整合到一起。於是,他就前一個世紀環球航行的探險家們的一手資料做了大量的案頭研究,自己繪製了《世界概貌》。儘管這套地圖中仍有錯誤,但已經把所有已知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了。奧特柳斯的這套地圖,也成為了後來好幾代人繪製地圖的標準。真是你為奧特柳斯打call,奧特柳斯為你打樣。
《世界概貌》繪製於1570年,26年後,奧特柳斯還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最初設想。感覺就是,奧特柳斯親手把地理信息拼在了一起,並發現這些經他雙手拼湊後的圖形,依舊可以「再拼一次」!
————————
天黑了,我要去刻南瓜燈了!明天繼續:)
占坑
excel(數據分析的代表)——&>水晶報表(crystal reports)——&>傳統商業智能BI(fineBI,smartBI,永洪BI)——&>新版大數據可視化分析工具(tableau,大數據魔鏡)
- 數據可視化簡明史(1)
- 數據可視化簡明史(2):https://www.douban.com/note/253574178/
- 數據可視化簡明史 (3):數據可視化簡明史(3)
- 數據可視化簡明史 (4):https://www.douban.com/note/254054332/
- 數據可視化簡明史(5)
- 數據可視化簡明史(6)
- 數據可視化簡明史(7)
作者一直講到了近代的 John. Tukey 和 Jacques Bertin, 前一位是普林斯頓大學統計學教授,後一位是法國的製圖師。
上面7個連接的作者來自豆瓣的數據鋪子,文章作者是船長阿道克,7個系列裡面把數據可視化中,比較經典和重要的圖表都找出來,並且加上的詳細的解釋圖標的意思。
之後還有幾位比較重要的人物,都還活著的,而且對數據可視化領域的貢獻很大。
Edward Tufte (The Work of Edward Tufte and Graphics Press) (寫了好幾本關於可視化的書), Ben Shneiderman(tree map 的發明者),Mike Bostock(d3 的發明者)
15世紀-17世紀
可視化思想誕生初始, 數據可視化的早期探索正式拉開序幕
18世紀
數據可視化初步發展, 直方圖、柱狀圖、餅圖、圓環圖等開始出現。
19世紀前半葉
數據開始得到重視, 數據圖形出現。
19世紀後半葉
數據可視化第一個黃金時期, 圖形、圖表等被廣泛應用。
20世紀前期
前期的可視化表達方式己經夠用, 圖形表達的研宄並無新的進展。
20世紀中後期至今
數據可視化依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擁有了新的生命力, 並
將在不久的未來大放異彩。
(轉)
Michael Friendly(2008)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thematic cartography, statistical graphics, and data visualization
推薦閱讀:
※什麼很多耳機燒友 總黑鐵三角?
※信息可視化和數據可視化的異同和其他比較,到底怎麼區分呢?
※如何製作有趣好看的數據可視化圖表?
※在法律行業,數據可視化的應用情況如何?
※這張非常漂亮的餅圖怎麼畫出來的?
TAG:信息圖Infographic | 數據可視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