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名獨立審批人?一個優秀的審批人應該具備怎麼樣的專業素養和知識架構?
- 非常優秀的會計知識和財務報表分析能力;對數字敏感;
- 銀行一線盡職調查的經驗,或者在會計師事務所、諮詢公司類似工作經驗;
- 網上搜索負面信息的能力,一顆八卦的心;好故事往往是你自己挖掘出來的,而不是報告里寫的。
- 有貸後管理經驗,最好是催收過壞賬。
- 在業內有一定人脈,消息靈通。難保你要批的那筆貸款是為了其他銀行的不良頂包;
- 能夠承受壓力,一顆強大抗壓的內心;
- 好的體力,能加班。信審部門無論在哪家銀行都是加班最多最累的部門;
技術層面 @陸楊說的很到位了,補充一點個人心得。
說明:文章臭長,嫌煩請只看加粗部分。(未完待續)
一、會讀文件
該怎麼看各種文件?新手方法是這樣的:把所有政策分類,建N個文件夾,起名叫1.監管制度、2.授信辦法、3.信貸政策……n.貸後流程。然後做了一堆筆記,核心文件知道大概內容,邊緣文件大致記得文號。文件看到這個水平,夠做個初級合規了。
如果想進階?
核心是懂得各類政策的出台邏輯。銀行對公信貸業務從三個辦法一個指引開始確定了業務框架,審貸分離開始確定了流程框架,之後絕大部分制度出台目的就三個:一是打補丁。二是政策細分。三是體現領導某想法。所謂打補丁,就是一個政策出台之後,肯定存在可用的漏洞,漏洞大到影響全局業務發展了,就需要再下一個文件把這個漏洞堵住。監管的很多關鍵性文件,就是幹了這個事。尤其是很多實踐比監管快太多的領域尤其明顯。比如理財產品。所謂政策細分,就是在現有框架下出細則。比如有了流貸辦法,就要再把經營周轉性貸款細分為貿融辦法、一般流貸辦法、法人賬戶透支辦法;有了整體的信貸政策,就要細分成區域政策、行業政策等等。所謂體現領導想法,就是基於領導的某次講話或其他表態,馬上跟進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領導那好交代,出政績,很多時候也是最正確的選擇。畢竟跟黨干,吃飽飯。
懂了出台邏輯,也就知道文件的「文眼」在哪了。文件的理解當然要深得多,甚至可以預見到某些政策的走向。當然這種理解肯定不能只看一遍文件,要多問(特別是問執筆人),多聽,多總結。具體計劃就看個人精力和能力了。
二、廣開耳目
對於總行的審批人員,最要命的是不做業務,所以很多看法不接地氣。永遠要相信一線對政策的利用能力要高於自己。在信貸業務高度同質化的年代,一板一眼地執行制度和硬碰硬違規干業務的都是庸才。擅長在政策制度中遊走幫客戶利益最大化且能保證資金順利回收的才是高手,才是對公業務發展的核心人才。
可審批人員怎麼才能懂高手們的手段,在自己心裡托底的基礎上放鬆一些非核心要求,讓大家皆大歡喜呢?
理想狀態當然是自己干過大量業務,什麼都懂。所以資深審批人肯定是干過前台的。可新人咋辦呢?有兩個方法可以迅速了解一些內情,讓你知道那幾十條標準里孰輕孰重:一是有意識的整理風險案例,看看真正出事的項目是因為什麼;二是建立自己在前台部門的關係網,有啥情況能直接問。積累一段時間,就能避免總說外行話,揪著諸如「受託支付」、「資金封閉管理」之類的條款不放了。
三、邏輯嚴謹
大家都知道,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問題在材料里是看不出來的。但從實踐來看,很多出大事的項目都是反覆過會,審批人各種不情願,最後各方較力,勉強通過的。說明什麼?很多有問題的項目在材料里是有蛛絲馬跡可循的。審批人的能力,就是找到各種不合邏輯的點,深挖(問客戶經理、或者自己找),穿出一個合理的邏輯鏈條分析風險點。舉個例子,一家江浙民營企業,老闆本地人,主業化工某細分行業龍頭,主銷國外,主業前景一般,客戶營收穩定,但下游貨款賬期很長,利潤為正增長,但現金流量表未體現,應收款多。企業近兩年無新購置大型設備。同業融資已很高,我行不是主辦行,以前無合作,此次合作為第三方資產抵押,第三方和客戶無親屬關係。客戶關聯關係很多,大額賬務往來頻繁,此次我行只做這一戶。上會時客戶經理一直在念報表,對需求原因閃爍其詞。這些因素摞在一起,我就有理由懷疑這戶要把錢拿出去炒股或者放貸,第三方抵押是中間人介紹而來,給手續費增信,甚至做虛假抵押。然後就可以在此基礎上要求客戶經理補充相應材料,如報關單、他行授信歷史、關聯客戶梳理等等,進一步核實你的猜測。
不過要承認,很多時候問題是追究不清楚的。當心裡沒譜的時候,對具備多個風險特徵的客戶,做有罪推定,不踩剛爆過雷的雷區是最理性的。比如,前年的鋼貿、四線新城房地產,去年的煤炭、三線商用物業,除非企業有讓人非過不可的理由,否則還是斃掉吧。
四、把握大勢
在銀行批業務當然要講政治。有些項目就算有風險,但大勢需要,也不能硬做絆腳石。畢竟,國家給銀行的定位,第一條就是「服務實體經濟」,至於對於銀行經不經濟,那是第二位的。這幾年的小企業業務做了多少,結果如何?保理業務做了多少,結果如何?不多說,行內人都懂。
可大勢該怎麼看,好吧說白一點,怎麼才能做到「發展我有功,出事我沒過」?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前輩經驗,我還沒能消化好。現在會幹的,就是多看各種領導表態,但也暫未能門而入,只是亦步亦趨的有樣學樣。求同行們指點。
離開銀行好多年了,因為在銀行從事過好多年不良處置,在這裡說說想法,讓大家見笑了。
先說說企業財務報表。如果不是真的確認報表內容是真實的,報表參考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即便是老財務會計人員,面對一個你沒有長期從事過的行業,你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現所有企業報表裡面的問題。
不同行業的企業財務報表有著自己的特點。有著不同的庫存周轉速度,鋼貿企業和房地產企業是這兩方面的極端。有著不同的應收賬款特點,如商業零售企業應付極大,建築施工企業因墊資等原因應收極大且帳期時間長。這些問題都是淺顯問題,這裡只是打個比方,現實中的問題要複雜得多,由地區特點,行業特點,上下游企業特點等。
再說政策走向,這個很關鍵。以前政策調整對具體企業影響有限,但由於經濟發展,政策的傳導作用加快,一個政策對具體企業的影響是非常大並且快速的。一個好的審批人不苛求長期經濟發展及政策走勢,但短期的基本預測能力還是要有的。
最後就是承擔壓力的能力了,面對大量上報的審批材料,要照章辦事、盡職免責,又要處理好貸款發放壓力,平衡要處理好,否則控制太死貸款任務無法完成,控制太松積累風險。
風控對經驗要求很高,一線的經驗積累是必不可少的。
贊同陸洋的答案。
補充一點,對於信審人員來說,邏輯能力非常重要。對於商業銀行調查人來說,目前盡調都在使用調查模板,調查人的目的常常是把模板填完不要遺漏,然後上報流程。這樣的盡調一方面由於銀企信息不對稱等各種原因盡調信息可能受到了包裝和美化,一方面也視盡調業務能力強弱存在或多或少的邏輯矛盾。信審人員如果不能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從盡調提供的有限信息和細節里發掘資本故事背後的真相,那恐怕不良責任認定書上就少不了自己的名字了。
當然,信審人員工作的難易與該行的信貸文化息息相關,在營銷導向下很多事情也很為難。
信審難做啊。
一,解讀政策,知道未來哪個行業受支持、一般對待、受抵制。從而可分析企業的外部支持度。
二,預測行業發展,通過分析行業替代、市場需求、外部影響,可以判斷行業所處周期和未來走勢。從而了解企業大致市場前景。
三,分析經營管理水平,看企業的決策方式、管理手段、盈利模式、結算方式、經營理念等方面,是否存在有可能造成經營風險的漏洞。
四,對報表敏感,即使報表作假,也可以看出企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實質重於形式地分析各個問題的合理性。
五,了解銀行產品,設計符合企業真實需求的產品,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風險。
謝邀。
審查人,坐標天津,在城商行總行五年,目前在股份制分行兩年。上述老師們說的都有道理,個人有另一些關於軟實力的體會:
獨立審批人需要:1、見得夠多,錯的夠多;2、有決斷、懂取捨,耳根子不軟,心裡有數;3、在產品部門、營銷部門、總行同條線部門以及主管領導之間周旋的能力,能平衡各方面利益;4、一定酒量。
財務、邏輯、各行知識都懂。。。這些是硬體。國內銀行和外資銀行,股份制、城商行和國有銀行,大家各門各派,同台競技,招式手段都各有千秋,談不上誰更好,都說銀行是專業機構,但從這幾年的各種風險暴露看,其實銀行本身終歸是不可能對所有行業都吃盡摸透的。審查和審批不同,獨立審批人,僅僅具備專業硬體大概只能是及格。
另:就實際情況而言,個人感覺所謂的優秀財務知識和分析遠不如了解一個經濟體如何運作的背景重要。周轉快不快,EBIT好不好,太學院。不如懂得一家企業或者一個行業經營中的各種關隘、各種貓膩有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