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比,為什麼在中國無糖的茶飲料種類不多並且銷售不理想?

在日本,隨處可見茶飲料,而加糖的茶飲料完全不存在。反觀中國,很多茶飲料都加糖,無糖的茶飲料好像銷量也不好(東方樹葉系列),為什麼無糖的茶飲料在中國市場呈現萎靡趨勢?

Ps:我自己真的很討厭加糖的茶 = =


首先,這種情況必然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並非是某個單一因素的乾綱獨斷。基於綜合作用的複雜性,提出各種因素的定量分析幾無可能,因此僅提供其中一種可能因素供思考。

歷史上,中日兩國均有飲茶之傳統,且這種傳統是自上而下,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均一以貫之的(具體的形式與內容有所區隔)。但兩國近代歷史的不同走向對於兩國茶文化(廣義)的發展起到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日本雖然在明治維新和二戰結束後大量的引入(主動和被動)西方文化,但其傳統文化並未被截斷和湮滅。本土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並未形成強衝突對抗。日本茶文化(廣義上的,包含民間飲茶和所謂茶道)作為其文化的一個組分,其在近代的傳承並未被打斷。

日本雖然在二戰遭受重創,但其在戰後的經濟因歷史原因(韓戰、越戰等)恢復迅速。

反觀中國。

近現代亦有許多西方思潮傳入中國,並與我本土傳統文化發生交流與衝突,但總體而言並未斷絕傳統文化之延續。但四九之後包含文革在內的多次政治運動,傳統文化在大陸的傳承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同時,大陸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因各種因素導致國家經濟建設與國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始終處於一個底下的水準,直至改革開放後方開始好轉。

喝茶不論雅俗,皆屬本土文化的組分之一——茶文化範疇。傳統文化的整體延續性自然對其子文化——茶文化的延續有所影響。同時,喝茶對於日常生活而言屬於超脫於基本需求(溫飽)之上對於生活品質有更高追求之行為,亦即所謂「飽暖思淫慾」。因此其受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影響很大。

日本本土文化傳承並未有中斷,加之其國家經濟水平與國民收入為茶飲文化的存續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近代曾有明顯斷層,加之數十年的整體貧困使得喝茶這等閒情逸緻被遠遠的排在了「吃飽穿暖」這一基本需求之後。

因此,日本的茶飲文化流傳有序,其市面上販售的瓶裝茶飲料,是其本土茶文化的自然延續擴充(通過現代食品飲料工業為技術實現手段)。
而我國的茶飲料實質上是飲料市場「汽水(碳酸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發展脈絡中的一環(引號中的部分系指市售飲料品類的豐富,而不代表著後者取代前者)。

日本茶飲料是其傳統茶飲的外延,因此秉承了傳統茶飲不加糖的特性。
我國茶飲料是飲料工業發展的一個組分,因此茶飲料加糖也就順理成章了——糖分具有堪比毒品的實質成癮性,含糖飲料對於面向廣泛大眾市場的產品,自然要迎合最大消費基數人群對於產品品質的要求。

各種食品飲料領域的重口味,更多的會發生在初級的、低消費能力的地區與人群。比如許多傳統的民間小吃,以今日普遍的眼光考量,明顯就是高油、高糖、高鹽的不健康食品,甜咸膩粘起碼能佔一條到數條,正好迎合體力勞動者對於食物的需求。以此反觀茶飲料,或也有類似的可能。

這個問題,定然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而我的意見,亦可能是眾多因素其中之一。但最多也僅僅是之一,而不可能是衝要條件。

因此本問題的答案並不能排除如民族習慣、食品工業水平等其它因素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在討論時秉持理性,排除堂皇情緒與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都是很有必要的。


我今天買了瓶汽水,商品名下面看到"無糖"兩個字

好奇瞅了一眼配料表

"葡萄糖"三個字亮瞎了。


謝邀。
對工業生產無研究,以個人經驗:熱的茶葉加糖味道不好,但冷卻下來的茶加糖味道更佳,紅茶、烏龍茶尤其是。(因為隨著茶葉冷卻,味道會變苦的),至於綠茶,市面上的綠茶口味的飲料喝著根本不是綠茶的味道,可能不得不加甜味劑。
關鍵原因個人覺得有2個:
1、在工業批量生產中,加甜味劑的可以更好的掩蓋高溫除菌環節破壞掉的口味,而保持茶葉原本味道某種程度上來說操作難度更大,為此甜味茶的利潤率應該更高,商家應該更願意大量廣告推薦。
2、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三大飲料可可、咖啡、茶在最初的本味都是苦的,但是商業化以後都是甜的,因為甜味能促進人跟幸福感聯繫起來。

最後,我個人挺喜歡三得利,伊藤園的,如果國內有一個產家,出一個能夠保持原味的無糖茶飲料,我肯定會購買的,前提是他們的生產工藝能夠達到,別像東方樹葉一樣。


日本的食品工業是頂尖的。他們發明了速食麵、味精,他們對即食食品的熱衷,對食物的工業化的改造,是現階段的中國不及的。日本的罐裝飲料市場很成熟,康師傅魏氏兄弟喜歡觀察日本的飲料市場判斷大陸和台灣未來的飲料市場趨勢。在茶飲料上,日本也是世界最大的茶飲料生產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伊藤園開發出本國第一款罐裝茶飲料,是在1981年,一款中國烏龍茶。中國在1993年才有第一款茶飲料。強大的食品工業,龐大的市場,種類繁多的產品,這些都是日本得以不斷開發新品飲料的基礎和動力。所以在對茶飲料新產品的開發上,在新產品市場推廣上,中國趕不上日本。(是的,中國也有不含糖的原味茶飲料我知道,但比日本晚得多。)

而作為世界最早的茶葉消費國,現在的中國對茶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熱衷,人均消費量不敵英國和日本 (中國是主要產茶國之一啊) 。換句話說,中國喝茶的氛圍不及英日濃厚。BBC《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的主持人來上海,找不到一家茶館,而遍地是星巴克。so,你說中國的茶文化在哪裡?別提高檔茶,這對大眾市場的影響微乎極微。並且如果一種文化變得高端和精英化,只為一小撮人所享用,只在博物館供人參觀,那麼它就是衰敗了。嗯,京劇還上國家大劇院呢。

茶如此美妙,為什麼不會想到隨時隨地享用和平民化。真如一些人說的,因為茶文化是私密的、嚴肅的、高端的?如果有一小撮人這麼想,我不會覺得奇怪,因為總這些高端的人士。但這丁點「高端」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個繁榮市場的主流。一個繁榮的市場,應該是低中高端消費者都有,而占人數大頭的,是低中端。低中端消費者缺失,是市場還不夠繁榮,這種文化現象還不足以形成一定規模的消費現象。英國有堪稱國民飲食運動的下午茶,日本有隨時隨地的罐裝茶。中國有高貴的大紅袍、獅峰龍井、六安瓜片、黃山銀針、峨眉竹葉青……有茶文化,有茶博物館,有茶藝表演,但在城市生活中,茶不及咖啡流行。

一個普遍而成熟的市場,它的產品結構肯定會呈現年輕化的,因為年輕人是消費主力。同時,在種類上,也會不斷細化,並且有更高需求,例如更健康。所以日本先推出原味無糖茶飲料,並且銷售數據不錯,也是日本這個市場決定的。而中國還沒有形成這個市場。

瞎總結:
日本食品工業較中國先進,罐裝茶飲料市場亦領先中國。中國罐裝茶飲品種少,概念舊。
中國喝茶氛圍不及日本濃厚。
中國罐裝茶飲消費市場還不夠繁榮。


因為東方樹葉系列真是太tm難喝了!

冷靜一下。
第一句話是個人情感發泄。不要在意。我周圍也有人認為它很好喝。
我覺得,主要因為國人看待茶飲料,認為它是飲料而不是茶。
無論從營銷還是包裝,它與蜂蜜柚子啊,冰糖雪梨啊,可樂啊果汁啊什麼的並沒有太大不同。
似乎廠商也沒有刻意突出它茶的元素。綠茶,紅茶茉莉花茶似乎只是口味的代表,跟橙汁桃汁菠蘿汁一樣。
當一個人想喝茶的時候,他是不會去買一瓶綠茶的。
一個人買了綠茶,很可能只是他渴了想喝瓶飲料,而綠茶是他喜歡的口味。
所以一個從廠家到消費者都將其定位為飲料的時候,這個飲料的口感很重要。
就像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喜歡抹茶口味的東西,其實真正的抹茶口味是較苦的,我喜歡的抹茶拿鐵啊抹茶點心啊都是甜了很多倍。
不加糖的話,國內工業流水線上出來的茶的味道真是不敢恭維。

最後……
東方樹葉系列真是太tm難喝了!!!!!


1、首先我不認為我們會一直喜歡喝化學香料調製的飲品,我們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健康是不可逆的事。
2、一種新習慣是要花精力和資源來培養,當前市場大機會多,企業為什麼要去挑戰人類天生的味蕾習慣呢?我不相信企業會掌握不了這個技術和能力。
3、創業者的思想和心胸會直接影響到市場,希望市場多一些有責任有遠見的創業者,比如多一些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 這樣的CEO :)


無糖茶飲料的問題是我在可以自己泡茶的時候是不會去買它的,我可以自己泡茶替代無糖茶飲料,但是我自己做不出可樂來,我想喝可樂的時候只能去買商店裡出售的…

排名第一 的答案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說到「茶如此美妙,為什麼不會想到隨時隨地享用和平民化」有失偏頗了。

茶葉在中國絕對是超級平民化的,可能我不懂什麼品茶、茶道,但從小到大我們家都是拿茶代替涼白開的,以至於我不喜歡喝沒味道的水,(我的)無論是家/公司,都有各種茶葉/茶包(。)(中國)餐廳里飯前茶位能提供的茶的品種也絕對比日本多…

所以我很好奇一般日本人家裡的茶葉數量/品種儲備情況怎樣?

(鑒於有人說我說話矛盾我修改了下斷句和符號,括弧處為修改)


因為中國人忌諱喝涼的茶,且看不見茶葉的心裡感覺不舒服


糖不糖的都無所謂了,中國人更在乎口感香甜,比如【零度可樂】,就在中國慘敗了

再說,你喝茶不加糖,難道喝的牛奶,吃的零食,裡面就沒糖了嗎?糖雖然吃太多不好,但是一點糖都不敢吃,不像個正常人,倒像糖尿病患者

PS:本身口淡不愛甜味的人,另當別論


東方樹葉很好喝啊!僅限茉莉花茶口味
無法接受熱飲..............................又不愛喝糖飲料
簡直是命中救星
台灣的健爽美茶更好喝,可惜運到北京,太TM貴了


題主問出了我的心聲!!!
我不喜歡甜的飲料,非常不喜歡甜的茶!!!
東方樹葉是沒有糖了,但是他也沒有茶葉味道啊!!!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我國還普遍缺乏這種健康飲食的意識,在吃方面已經很重視了,硬糖塊很少人吃了,自己做飯時也會注意,但是還不知道食品工業中加糖有多麼恐怖,一瓶飲料一兩糖都是有的,我覺得給普通人一杯紅茶,讓他自己加糖他們肯定不會加那麼多,但是融在瓶子里看不見的話就很開心的喝下去了。

好吧我就是太激動了來吐槽的,摺疊我吧!


1、消費群體口味偏好問題:因為目前我國茶飲料的主要目標消費群是15~24歲的消費者,其次是25~34歲的消費者,與碳酸飲料和包裝水的主要消費群差異不大。而該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由於口味偏好、相較日歐等國同齡人健康意識不強,更喜好加糖、香精等調味茶飲。具體數據請參見國人喝茶並無加糖、加奶習慣,年輕人也並不愛喝茶,為什麼甜味茶飲料能迅速打開銷量,並且比原味茶飲料更受消費者歡迎?

2、價格定位問題: @nilor 已經說到了,無糖茶飲料對茶湯品質要求更高,相應對原料茶葉和製作工藝設備要求也更高,(冰紅茶神馬的完全靠香精來造成茶香我會亂說╮(╯﹏╰)╭)而萃取、無菌灌裝這些設備日本做得最好,價格也高,導致飲品成本上升,但高端高價茶就會面臨主流消費群體不買;買得起/愛喝茶的人又因為對口味要求、不愛即飲飲品等原因未必會購買(比如大家瘋狂吐槽的東方樹葉,老師說人家真是國內原料最用心的茶飲品之一啊= =。農夫山泉的理念還蠻感人的:要做就做最好。當然連年銷量不佳也是事實……可是還在苦苦支撐,是不是很感人……)

3、工藝問題:跟無糖茶飲品市場成熟的日本相比,國內茶飲品加工技術還有差距,最關鍵的萃取、焙火都不夠成熟,還有茶飲中的沉澱等問題,都造成風味、口感不夠好。也導致愛喝茶的目標用戶流失~

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一個飲食消費習慣/市場的問題,(真的有必要扯上傳統文化神馬的嗎……)

再回答一下 @牙牙 ,據我所知,大部分日本年輕人都是脫離家庭獨居的,除了有特別偏好的,大部分都是直接買一大桶茶飲料在家放冰箱,不會收藏茶葉……他們的茶道是一種正式的表演,一般都要穿和服進行,日常生活中大家喝個茶都不會那麼蛋疼~反正工藝夠好,就跟泡的味道一樣咩

ps.我不是農夫山泉的托~


你肯定沒看過潮汕地區的功夫茶,茶鋪比米鋪多的情況,茶至少得趁熱的時候喝,冷了很難喝!


老家潮汕,在外工作,現帶功夫茶具兩套。一方水土一方人。所知的潮汕的無論在哪還是會有帶著功夫茶具。老家長輩起床洗刷後就是泡功夫茶,進門就是泡茶,無論客來否,就是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事情。
還年輕在大學時剛出東方茶樹,給包裝吸引,買來喝,對於吃慣事物添加劑和各種雞精味精的我們來說,那簡直和白開水沒區別,怒棄之,把飲料倒了,瓶子拿來插了一枝花。
後面工作後,自己研究做飯,除了鹽幾乎不添加其他配料,也漸漸脫離雞精味精,某天在外又買了一瓶東方茶樹,品之,覺還不錯,相對來說純天然了多,其他飲料有很濃厚的添加劑味道。
所以改觀,現除了礦泉水很少買其他飲料,國人給各種添加劑洗刷了味蕾了。


你看東方樹葉被人說得那麼難喝就知道了。


因為中國人暫時還不在乎多吸收一些糖。

你看看主流的飲料在美國都有無糖的版本,例如可樂有普通、健怡和零度,紅牛有普通、低糖和無糖。一般貨架上,同一種飲料有糖和無糖的上架數量差不多,很多人會選擇要無糖的。但在中國,這些主流飲料的無糖版本根本沒有市場,大多數貨架不上架或者少量上架。

既然一般消費者認為有糖更好喝,自然無糖的賣不出去,也就減少生產和供應。


我不喜歡茶飲料,還是自己動手泡的好喝。


我們要喝茶葉,不是茶飲料。任何茶飲料都不能替代沖泡的茶,泡茶不止是喝,更多的是社交。


三得利烏龍 東方樹葉賣的挺好的


真喝茶的都自己沏茶


推薦閱讀:

如何挑選肉桂?好的肉桂是標準是什麼?
如何保存普洱茶?哪種情況不能飲用了?
黑茶的功效如何?
不同種類的茶是什麼味道?
除了傳統茶,大家平常還喝花茶,水果茶嗎,有沒有好的推薦?

TAG:日本 | 飲料 | 中國市場 | 茶葉 | 市場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