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初禪?

如何順利進入初禪?


感恩題主開題!

這篇的第5帖 有敘述 能達到初禪的練習方法:

初禪: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末學 所學法門 四念處

是在生活中練習

所以 初禪 二禪 等 都是一種 狀態的展現

在生活中 能達到 "內凈一心" 並 保持 一段時間

就有可能 由 喜 樂 輕安 而 達到 初禪的展現

初禪 是 共外道的

所以 使用 任何 專註 的方法 都有可能達到

例如 您若有空 閱讀 末學如上的第五帖

時時 念住所緣

能 只 念住所緣 "內凈一心" 並 保持 一段時間

自然的 就會是 初禪展現的時機

任何 有雜念 如:

我何時達到初禪

我現在狀況很好

想要...

等等 都 是 讓您 離開了所緣的念頭

自然的 讓您 更難 達到 初禪的狀態

日常生活中 靜坐 經行 等 都是 達到 初禪的好時機

末學本身的練習 較著重在動態的練習 如這篇所說 (第11帖) :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page=1#pid650341

任何師兄 若有興趣 學習 佛陀 所教導 的四念處

由於 一開始 就是 用趣向如實 的方法

所以 等您 熟練了 初禪 二禪 之後

您 就 具備了 練習 出世間法 的基礎 (因為 您對 五蘊 的覺觀能力的進步)

在禪修時 許多人 一直 被 自己的 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而不自知

結果 一直在"妄"中 而不自知

久修 久練 一直 原地踏步

其實 禪修 只在 單純 (不再重複自己的 複雜 不如實)

不須趕走念頭

不須期待念頭

不論 您現在的所緣能力 在四念處 的 身 受 心 或 法 念處 都可以

只要 念住所緣於 當時最易念住的所緣 並保持 一段時間

自然的 就會是 初禪展現的時機

末學 所學 四念處禪修 重在實修的練習

覺知觀察的能力 進步很慢 但其累積性 是可觀的 (如鍛鍊身體一般 越練習越發達)

上面說的第5帖 有略述次第

如何 能 不 被 自己的 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呢?

煩惱的發生 是 自己 當下的程度 (覺觀的能力)

知道就好

別在意 越在意 您越被 牽著走

這篇有空時可參考

不做 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這篇 有更多 相關的 古德禪師們 所說的 (第3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85

練習 中性的 覺知觀察 (四念處) 只需知道 自己目前的程度就好:

時時 中性的 覺知觀察 (不 加油添醋)

自己 犯錯 時 知道自己 程度還不夠 就好 (並立即儘力改正錯誤)

自己 有進步 時 知道自己 有進步 就好

錯誤 還沒犯 就覺知到 不犯錯 就好

錯誤 犯了 才覺知到 知道犯錯 並立即儘力改正錯誤 就好

任何 「不覺」的 不良後果 知道就好

能 "覺" 時 就 自然 後果不太差 知道就好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能 中性的 覺知觀察 久了

您會 發覺 自己 都在 被 自己的五蘊牽著走 (做自己五蘊的奴隸) (迷)

發覺 自己 目前的程度 就 漸漸 會累積 知識經驗

就如 切菜時 不小心 切到手指

下回 會較小心些的 不須大做文章 (大做文章 只是加油添醋 讓自己更不如實)

常 中性的 覺知觀察 自己目前的 無稽 (煩惱)

(中性的 覺知觀察 久了

自己就會發現 執著 才可能 煩惱

而漸 了解 只需 不加油添醋 "趣向如實" 就好)

會讓自己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時 更從容不迫

中性的 覺知觀察 最直接培養的 就是 因緣觀 與 如實觀

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

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

佛教 把 掉悔 列入 五蓋之一

所以 佛教徒 只會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

(有 煩惱 不須 掉悔 只要知道 自己目前的程度 還是會 對此種事產煩惱的

而 腦部 經過思維 會 自然的 漸 避開 不好的路途 而走 較好的路途

很少事情 可完美解決的 現在無法解決的 應該暫放下 不需掉悔

等改天有能力時 再改進

當然 急迫的事 需要 一再努力)

一切 已成的事實 不該是 佛教徒 煩惱的原因

佛教徒 應只在 當下 及 未來 的 因緣 的改善 做努力

您若花時間參考 末學的以上心得報告

您會發現 修習 四念處

經由 身念處 (對身觸的覺知熟悉後 也加強 眼耳鼻舌意觸覺知的熟悉)

而練習 受念處 (苦集滅道 對苦 覺知觀察的熟悉)

而練習 心念處 法念處 (對十二因緣 無明...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 的熟悉)

自然的 練習 覺知觀察 四聖諦

若 真能 時時 都在 日常生活中 都念住所緣 自然的 就能達到 不被境轉 常在 "覺" 中

這進度 因人而異

末學的進度很慢 但 原來的 火爆習氣 的確 改變的 非常非常多

覺觀的能力 及 習氣的強弱 是 進步的因素

別為 自己暫時 還做不到而煩惱

做不到 是事實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放下問題 才是重點

所以 暫時 還做不到 就只要知道 自己現在的能力還做不到 就好

趣向如實 (不加油添醋) 是重點

時時 都中性的覺知觀察

會讓自己習慣於 無貪無嗔無痴 的生活

經歷 長時間的練習 您會覺得 自己 越來越不被外境所轉

如何能達到初禪呢?

或許 您在看這篇時 由於非常專註 (內凈一心) 就已經 在練習 達到初禪了

生活中 任何 時機 都是 練習 禪修的好時機!

祝您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以上,發佈於 2016-02-18

補充:

這篇回答,也請參考:

如何靜心、打坐、冥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15531/answer/233106956


首先必須要持戒。

其次是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禪修所緣。

當尋、伺能夠維持在所緣一段時間,喜樂就會生起,有喜樂,心就更會維持在所緣,從而達到心一境性。

-------------------------------------------------------------------------------------------------------

心樂者,則入定。 --佛陀

身和心四處跑尋找目標,以希望不斷地帶來快樂感。但是心已經對它所專註的對象感到滿意了時,它就不會跑開去尋找別的事了。這就正確修奢摩它的秘密。

修習奢摩他的原則也是同樣的。我們只須選擇一種心所喜歡的禪法,而無

須掛慮如何讓心靜下來。
假如覺知呼吸是輕鬆、快樂的,那就覺知呼吸(觀出

入息);有些人觀照腹部的升降會覺得輕鬆、快樂,那就觀照腹部的升降;有

人稱念佛陀;有人喜歡經行,有人修習隆波田的動中禪等等的。如果練習之後,

心覺得輕鬆、自在、快樂,那就練習這個方法。這種喜歡與快樂是產生禪定的

最直接因素。一旦心有了快樂,它就不再願意去其它地方,它便會與那個帶來

喜悅感的禪修觀察對象打成一片,秘訣就在於此。

有些人無論怎樣修行,心就是靜不下來。因為他們拚命在強迫心去寧靜,

所以不可能寧靜。相反的,一定要找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來作誘餌。比如,隆

波小時候喜歡觀呼吸,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導時,學習的就是觀呼吸。

觀呼吸,就會快樂;有快樂,心就會寧靜。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不願再去

外面玩兒。這就是禪定的秘訣!

奢摩他的訣竅在於選擇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讓心自然寧靜下來
。寧靜若

不是被強迫的,心是不會緊繃的。如果有誰修行以後感到緊繃與鬱悶,就表明

他的修行既沒有奢摩他,也沒有毗婆舍那。如果修行以後,心是快樂與寧靜的,

這樣的奢摩他是沒有任何強迫與壓力的。一旦有了快樂與寧靜,就不要得少為

足!

--隆波帕默尊者

不同的人發現自己的心以不同的方式安定下來。而且在定的修練方面,是有試驗餘地的,你可以做一些嘗試,看看什麼對你合適。人人皆宜的理想辦法是沒有的。定的整個要旨,就是讓心與某個它所喜歡的、它感興趣的對象一起安頓下來。--坦尼沙羅尊者

「戒是為了防護,防護是為了免於後悔,免於後悔是為了喜悅,喜悅是為了輕安,輕安是為了心靜,心靜是為了心樂,心樂是為了心定,心定是為了正知見,正知見是為了厭離,厭離是為了不愛染,不愛染是為了解脫,解脫是為了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為了完全無取無系縛。」--[律藏][附隨](12.2)


須深:請問修習禪定可以參考那些人或書籍?

首先能夠拿來參考的書籍之前的回答里基本都列出來了,這個回答下打算以那些資料為基礎做一些我比較個人的補充,假定業處是非帕奧系的觀呼吸,不過反正入定原理都是一樣的,不用在意太多。

就像為了搓出大火球必須得先給予一定程度的熱量一樣,安止定中的種種結果恰恰就是安止定之因。眾所周知初禪有著離五蓋,眾欲界不善法止息的效果,那麼反過來離五蓋之心自然也就是成就初禪的鑰匙,修行中要是碰到了明明一直保持著心緣一物的狀態卻始終成就不了初禪的情況,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於此,盜用一句道教的話就是在入定之前首先得做到「辨水源清濁」。順著這個思路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想實現離五蓋的初禪必須得嚴格持戒,日常活動中保持清靜無為的心境。理論本身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實戰層面啊,只需要作意入初禪那段時間保持離五蓋之心就ok了....

我認為每個人專心把心識收回來的時候都是具備一定程度離五蓋效果的,也就是所謂清晰覺知的時候,不用多想這就是成就初禪的原料,關鍵的問題在於讓心識靜止以及長久的保持這個狀態,每個人根性的差異就會在這裡體現。在沒有奇怪知見的前提下,很多人其實只需保持這個這個狀態一會兒,就會看到效果,但這並不是意味著之後的道路也會一帆風順,初禪時輕鬆寫意二禪時很有可能瘋狂卡關,相對的初禪時歷經千辛萬苦,二禪自然會比前一類人輕鬆的多,這裡涉及到一個止禪以外也同樣適用的理論:長久的進行清晰覺知的鍛煉,尋伺自然減少。當然初禪時用不著考慮怎麼止息尋伺,只要求把心識收回來,清晰的覺知一物就行了,這是基本功中基本功,沒有任何技巧而言,只能一點一點積累,不過我個人並不建議過度的加長一坐時間,之前的回答里說到過入定的過程就像是鑽木取火,重要的是鑽出火星,當發現長久的念取一物卻沒有任何現象發生時,自然就應該去檢查作為原料的心識是否清澈,另外很多朋友也應該意識到了,下坐之後四念住修習相續也是有助於止禪培育的。

幾個注意點:

①原理上說持戒並不是必要的,但要是問我個人關於這方面的看法,那我肯定是建議還是清心寡欲一些比較好....首先是一個很平常的邏輯,「只需在作意時保持離五蓋」,要想保證關鍵時候的爆發力與持久力,那麼自然平時就習慣對應的狀態實戰時候自然就會輕鬆的多....

另外是成就初禪之後,初禪定中確實是止息一些欲界不善法沒有任何保留,然而論其出定後對於一個人身心的影響,尤其是與之後有內凈禪支支持的安止定相比,可以說是菜的摳腳。這並不難理解,初禪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塊,離欲建立在欲之上,初禪的功能僅僅止步於止息不善法,反過來說欲界充斥的不善法恰恰就是初禪的近敵,坦白的說比起睡食性三欲,這個時代最為豐富的娛樂資源才是針對初禪真正的猛毒,其帶來的粘性是從根本上動搖初禪的根基,相對的那些生理需求我們天生就會抱有一定的警惕不是嗎。

②承接第一點,到了二三禪來自娛樂資料的影響大大降低,幾乎已無力動搖安止定根基

到了四禪,任何色法對心境產生的影響從起手就被削減大半,儘管任何慾望的滿足都會導致色法變『重』,但對於撐起勝王瑜伽核心的四禪來說,不過只是一下不行就來兩下的程度罷了。這裡唐突插這麼一段是為了盡量避免思維僵化,四禪八定的整個修行都是基本功與技巧並重,就像是馴服一隻野獸僅靠死力氣有些坎很難邁過去。理論說到底只是理論,上面兩段我就把同一個觀點翻轉了兩次,具體什麼最適合只能靠自己一點一點摸索調控,比如說覺得持戒壓力更大,那放緩一些完全沒問題,畢竟不屬於硬性標準,覺得清靜無為不適合自己更是沒問題,我一直覺得想要達成某種目的的願望比起清心寡欲更適合安止定修行,與其說『作意』不如說是『決意』,但不過起手時面對的障礙可能會更多一點.....

③安止定的本質是心識的狀態進而作用到肉體,高階禪定時可以相對隨意一點,但在初禪尤其是初學時請務必牢記。禪定修習中當有新的生理感受生起時(一般以樂受為主),千萬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到身受上,初禪之前心力很弱,基本可以說是瘸子,尋伺一定程度上也是承擔著拐杖的作用,時刻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於業處對象上,一般出現樂受說明至少方向上是對了,再注意一下心是否依舊清澈,基本上問題就不大了。

④兩個意義不大的概念。首先是漢傳特色的未到地,有些時候定義和南傳相同問題不大,這裡我指的體感甚至呼吸都消失的那種。有心的話你會發現在南傳中並不存在這種狀態,初禪近分定壓根不會導致體感消失,原理上說這確實也是在初禪之前有幾率體證到的狀態,但在完善的安止定心路中唯一和安止定配套出現的只有真正的近分定。這其中令未到地這種岔路出現的關鍵變數還是在覺知力上,當身心入靜狀態良好時,覺知力疲弱或是過於傾向於「無願」,或是因為注意力發散,都會導致未到地的產生,強行分級的話對應的是南傳落入有分(ps:其中以無願實現的那種是挺有意義的,和靈修以及道家起手的聯繫很大,但對於安止定來說沒什麼幫助....)。

另一個想提的概念是九住心,這個比較簡單,無視它,對於安止定修行的意義幾乎為0,常規套路中等修到初禪住定自在自然就能把九住心順便圓滿。


如何順利地進入初禪?

樓上樓下諸位大德都在教理方面說得很多了,在下說點別的。就禪定練習的要素來說,總結起來大約有如下三個特別緊要的點:

1、實打實的對獲得初禪的那種欲力。

這種「欲」和世俗說的我想要點好吃的好玩的不一樣。有人說哎嘛這不是要清心寡欲無欲無求嗎?不然,這種欲叫做「善法欲」,是無熱惱的,是帶決斷力的,是和「斷舍離」相應的一種欲。

這種欲,是修行的起點,是你遇到了困難想要退縮的依靠,是面對食色性考驗而勇猛無畏地舍離的基礎。如果這個不夠強盛,修行之路很容易中止。

2、正確的知見。

這個無需多言。

3、樸實無華的努力。

欲力有了,知見也淘了幾大筐,剩下的就是實打實地拿出時間全身心投入。該斷除俗務的斷除,該清心寡欲的就寡慾,該持戒持戒,計劃每天三個小時五個小時的按時完成功課。

禪定這個東西,假定都掌握了基本的修行道理,排除了個人過去善根不論的話,剩下的就是看誰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禪定和毗婆舍那還不太一樣。慧上見道了一輩子不再修行也不會退見地,禪定猶如逆水行舟,三個月不練是會退的。

禪定從下往上一路都是和「離」或者「舍」相應的(也或者叫做去粗取精),奔著這個思路老老實實地用功吧,這裡沒有捷徑。

當然,非要抬杠的說也是有捷徑的,那就是每天十四個小時的密集練功,對於某些根器的人來說有速成效果。


推薦你看篇文章,可以好好參考下:

入出息念心得分享--從零開始到禪那


初禪是一種極深的定境,想入初禪不但要具備清凈戒律,而且還要有抑制住淫慾的前提,因此北傳的俱舍論中記載修正定之前要以不凈觀為加行,目的是厭離一切欲界的愛染,其中欲界最終極的愛染就是性慾,而不凈觀可以暫時的抑制住這一切。當具備了抑制欲貪的前提,禪修者需要通達某種入定的法門而進入初禪正定,佛教之中,通常選用佛陀推薦的安那般那法門,即入出息念法門,當然法門的種類很多,雖然沒有大乘佛教講的八萬四千那麼多,但是幾十種是有的,再比如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可以進入四禪正定。定的本質是專註力,因此選好自己的法門之後要使自己的注意力不斷專註於所緣境上,比如觀呼吸法門就是把注意力不斷的專註在呼吸的總體概念之上。在未進入初禪之前,定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心的寧靜上,雜念越少,定力越高,以至於可以抑制住種種煩惱,當煩惱幾近都被抑制住的時候,這離初禪已經很近了,初禪和欲界定的界定標準是以前五識的殘缺上,在欲界中,前五識都是正常運轉的,可是到了初禪的時候鼻覺和味覺都會消失掉,剩下了眼耳身三識,而且,聲音還可以把初禪的定境破壞掉,初禪會怕聲息。在初禪中,只存在眼耳身三識,而且欲界煩惱可以完全的被抑制住,沉浸在喜樂之中。當專註力繼續提升,眼耳身三識變得極其細微的時候,這叫中間定,是最終極的初禪,即傳說中的大梵天,當前五識全部消失的時候,就算進入了二禪了。


菩薩摩訶薩。離諸欲 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 入初禪行。

善男子。離諸欲者。謂初禪所對愛染法。遠離彼法 名離諸欲。

離諸惡不善法者。謂因貪嗔痴。起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貪嗔邪見。是名諸惡不善法。遠離彼法是名初禪。

有覺者 謂共覺故。何者是覺。依何境界隨順初禪。是覺有種種異名。謂知覺思惟觀集定等。是名為覺。

何者是觀。即彼隨順初禪覺行。思惟觀受欲定知覺。是名為觀。

依於厭行 共彼有覺有觀而成初禪。依於厭行 共彼有喜有樂而成初禪。是名有喜有樂入初禪行。

行者所謂。受持護念喜樂知等是名為行。

菩薩摩訶薩。住初禪中。得無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禪求無生法忍。


除性障,即除五蓋。尤其是貪慾,尤其是貪慾中的淫慾。

另,進入初禪後若想保持住乃至進一步入二禪,則需具備足夠定力。否則容易退失境界。

感謝邀請,並恭祝行者身心安泰,道業增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南無十方一切常住三寶


止觀。

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先研讀《瑜伽師地論》。玄極天心提到的念咒(梵語勿譯)很安全,屬於無分別影像作意,同時咒念久了有加持效果。

南無彌勒菩薩。

南無無著菩薩。


初禪可以內止言語,你要多修習安那般那,這是死功夫,硬功夫


其實很簡單,就是靜下心來去感受自然的聲音和自己身體的聲音,而不是心猿意馬 胡思亂想,是用心去聆聽,去感悟一些東西,把自己從周遭的世界分離出來,凝神專註內在。這種感覺不好形容,是一種很奇妙的境界,能使人心平氣和...


南北傳的說法不同。我就談談北傳的說法。

首先要達到未至定,未至定要達到要修習九住心。

得未至定後,要證初禪就要伏斷欲界9品惑。然後要證二禪就要伏斷初禪9品惑,一共81品修。伏斷惑得方法,有世間道的伏,和出世間道德惑。

世間道的伏,是要修六行相,有的地方叫七作意,是在已經入未至定的情況下修。同樣要修出世間道,小乘說要修四諦十六行相,大乘是修空性。也是在入未至定的情況下修。修這些法,就能斷一部分惑,斷了9品修惑就能得初禪,18品修惑就是二禪。

說這些是因為很多學北傳的,受到一些南傳的書的影響,以為北傳不修觀也能進入初禪,只修止就能一步步從未至定升上去 ,這是不對的。


南傳的內觀修法比較穩妥,師資傳承沒有間斷,沒有雜染。


哪有這麼容易,別道聽途說。

我看網上的,沒幾個說實話的。自己沒證到就指導人,那是大妄語!


保持離欲的心,穩住了就是初禪。特別簡單。


古人有【抬棺出戰】的典故。你有【抬棺閉關】的勇氣嗎?


如果題主以為所謂禪,就是打坐,那在下連回答道興趣都沒有…………除非題主能表現出對於「禪」這個字有超於世俗的理解,再看情況回答與否吧


淺嘗輒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雜阿含經》第二五九經中舍利弗給出了我們答案:「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


這屬於實修了,最好有師父指導,傳承較高的話,很快就能達到,沒師父也有一些即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例如念佛念咒。但因為實修中身體會有變化,沒有過來人指點著,中途可能修行人會覺得心裡沒底甚至會產生恐懼。而且不同法門實修過程不完全相同,所以這個東西別人不好指導。


謝邀。所看經書不是關於四禪的,無法回答。


竟然被邀請,誠惶誠恐啊%&>_&<%

關於禪宗,我的了解僅限於南懷瑾的《習禪錄影》中提到的,結合一些其他的信息,我理解的禪定和冥想應該是指向相同不過內涵和外延稍有不同的兩個概念,而不是僅限於佛教。那麼問題就大概變成了「如何進入初級冥想(?)。那麼關於如何進入初級冥想呢,方法就比較多而且複雜了,這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人;我非一切人,何用一切法「應該能比較好的表達這個意思。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應該是最適合當事人的方法,而不是一個唯一或是普適的」最好「的方法。所以,找找相關資料,親自嘗試吧。

PS:個人淺見,自己都沒入門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
如何識別混雜在佛教里悄悄傳播外道的巫師們?
修行的人應該事事忍耐嗎?
避苦是佛教修行的一個主要的動機嗎?
如何看待南懷瑾先生與宣化上人對妄想的兩種不同觀點?

TAG:佛教 | 佛法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