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阻礙了中國留學生融入當地人的社交圈?


1. 語言問題。

作為中國人你可能因為說話風趣幽默等等人格魅力受歡迎有一大票朋友,可是到了國外不要說用當地語言講出一個有笑點的笑話了,連聽懂別人說的冷笑話都很困難,怎麼展現你的人格魅力?如果只能進行學術或者工作上的對話,那麼很可能你們的關係就只限於學術交流或者同事,難有進一步發展。

2. 娛樂方式不同。

不同地區主流年輕人有不同的娛樂方式,比如clubbing算是非常主流的美國大學生娛樂活動,和幾個外國朋友出去玩過幾次,人家都是晚上8,9點問你出不出去,喝酒喝到12點還覺得太早還要再續攤的。而中國雖然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泡夜店,但這絕對不算是特別主流的夜生活。像我這種痛恨club的人,人家叫幾次你不去以後就不會再約了,難融入很正常。

3. 興趣愛好不同。

在我讀書的美國,大部分人對於棒球和橄欖球都有異乎尋常的熱情,如果你了解或者有興趣了解其中一樣,就會和大部分美國人有話聊,不失為一種融入當地社交圈的好方法。可惜我見過的大部分留學生都沒興趣,也不怎麼想培養興趣(比如我...)。另外,擅長一項體育運動也是融入的捷徑,我就認識一個女孩子因為乒乓球打得好在美國成為他們學校的明星人物的。

4. 年齡/學制問題。

現在留學生去美國讀的還是以碩士和博士為主,一來年齡比較大了三觀什麼的都比較成熟也比較獨立了,不太會單純為了融入某個圈子而改變自身,二來選課比較自由沒什麼班級概念,和同班同學相對難培養友誼,這在中國也適用吧。年紀小的、出國讀高中或者本科的留學生其實都融入得挺好的。

當然啦,我從來不覺得不能融入主流圈子是什麼不好的事情(只要缺乏語言鍛煉這個問題不會影響你在工作上的表現)。活著,最重要的是開心嘛,與其僅僅為了融入所謂「主流圈子「就強迫自己去做自己討厭的事情,還不如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管他是不是被主流承認呢?!我在國外的朋友都不能算是主流圈子,國籍和背景經歷也都各種各樣,可是大家都因為同一個愛好而走到一起,在一起玩也一直有話聊,我講的笑話他們聽得懂他們的囧事我也可以吐槽,這樣多好~

P.S. 最後吐槽一下,明明在中國大家都爭著強調自己小眾獨特,為毛到了評價留學生就老在意他們能不能融入主流圈子呢= =+?


小招貼 北歐半月談 - 知乎專欄 記載北歐留學見聞的專欄,歡迎果斷關注,可隨時果取關……


1.語言隔閡

就像前面大家提過的,語言確實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舉個芬蘭的例子,中國留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比當地人以及其他外國留學生低不少,不要說我們專業里的那些英語國家的同學了,就是同是第二語言英語水平差距都不小。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橋樑,如果語言不通暢那自然更多的上層建築也就搭不起來,上課是迫不得已,下課各自回家也就不難理解了吧。

1.1發音
這不一定是英語辭彙量或者語法表達的問題,很多時候是你很會寫很會聽很會讀,但是說不好,或者更常見的發音不行,這個很要命,大家從國內學習習慣了不看音標背單詞,好多單詞很熟但是發音各種錯,導致很簡單的單詞、句子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表達什麼,這樣來往幾次大家就有意識避免不必要的語言接觸了。

我親有體會,我英語也不是太好,好多時候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不明白,但有一點稍微好點就是發音沒問題,所以被誇過英語好,當然他們的意思我明白,因為我自己清楚自己英語水平怎麼樣,他們說我英語不錯實際就是我英語還不算太差,他們可以理解我表達的意思,比他們遇到的一些其它中國人發音標準一些(這個是他們說的,我聽了之後一開始感覺這是誇我,後來就想呵呵了……)。他們還會問你在哪學的英語,有沒有在英語國家呆過交換過,無非表示奇怪而已,後來我就直接一個玩笑帶過,說我雇了一群全天候家教跟在我屁股後面他們也就沒說了……當然也可能就是禮貌禮貌,我想多了。


1.2口音
說這個口音,其實歐洲各個國家的人也都有口音,但是他們基本能互相聽懂,我們的口音他們就困難,我覺得可能跟他們之間彼此來往多有關,他們的各類交流項目非常多,比較大的比如伊拉斯謨,很多人從中學可能就有國外交流經歷,聽得多了也就熟悉了就懂了,教育水平又比我們高,經濟社會英文通用程度也高,這都是語言優勢的基礎。

另外中文跟印歐語系的巨大差異,先天不足,我目測我們學日語韓語發音上也比歐美人有優勢吧,至於我們不注意音標和口語,這就是後天不足了。

2.交流成本和回報

歐美之間差異是很大的,但跟中國這個東方文明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國留學生總是很多,大家即使不大量接觸其他圈子也會有自己的小圈子,這樣出圈的動力也就不足,反正大家有三五好友了也就不那麼迫切去接觸不必要的外部世界了

中國人內部,交流成本低,因為大家有很多共同點,交往門檻就低,跟外國人或者當地人交流門檻很高,但是邁過去了可能就是另一個世界,所以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如果不需要冒險就可以維繫那就沒有那個必要了。

這裡跟語言有個惡性循環,就是語言不好導致不願意主動接觸,交流減少,結果圈子更加固化,這樣等需要收回投資的時候,你發現國人圈子多投入就有多回報,但是跟當地人可能是高投入低回報的也就被果斷棄了。這個說法好像有點很邪惡,我想過這個問題,就坦承下吧,如果大家也做過類似演算法的話。

3.業餘活動

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大家喜歡的活動不一樣,一起出去玩也就沒有個話題。而且我們來到留學目的國的文化,一般是西方文化吧,或者說當地文化相對於我們往往是強勢的,也就是說為了融入當地社會或者社交圈子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認知成本,是我們去遷就他們,因為我們是弱勢方,所以上了遊戲桌需要我們學習他們的規則先,這個從某種意義看是一種「不公平的競賽」,當然了沒人強迫你參賽,所以敬而遠之吧。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中國人很喜歡K歌,芬蘭人也喜歡啊,但是方式不同,他們喜歡在那種公開的酒吧唱,沒有包間的,這我們就無法理解,但人家習慣的很也很享受觀眾的在場。好不容易有個共同愛好,又不兼容了。我發現留學生普遍喜歡自己研究些小菜肴點心的,不過這種東西也不好天天把同學往家裡請吧,所以出去玩選擇比如酒吧文化,這個似乎水更深也更不熟悉,party 偶爾去兩次還行,讓我舉辦我就會覺得很奇怪,至於各類體育運動也是當地人特別喜歡的,我們參與也少,原因是女生不用說了幾乎沒有,男生很多也不對位,比如美國人的棒球橄欖球我們了解的就少,芬蘭的冰球和冬季項目我們更是在電視上看的比較多些,嗯,我們可能比較了解冰壺……加上我們確實身體素質不如當地人,這個原因複雜,先天後天都有,所以真的大家沒啥交集了。

4.歷史地理·流行文化

聊天的時候往往需要點歷史文化語境,我們可能談中國歷史侃侃而談,但在當地語境里就不是語言問題,而是積累問題了。這種歷史不局限於古代歷史,往往近代歷史更重要,因為可能會更常提及,不要說歐美歷史,我們有多少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一知半解呢?這種情況下即使人家問到了自己也說不上,更不用提他們的歷史。所以談話進行不下去跟這個也有關,雖然多數情況下聊不到這麼遠。

地理主要就是當地的地理,比如美國地理歐洲地理。這也是會提及的一些關鍵詞,如果沒有這個概念,那即使每一句都聽得懂自己也表達清楚也是說不出來,因為聊天時候也容易涉及去過的地方,這時候如果沒有這些概念就完全不知所云了。就像你跟一個沒什麼地理概念的中國人聊天,你大侃特侃你去過這個名山大川,那個古樸小鎮,他雖然能聽懂你的每一個詞但完全是在聽你天方夜譚的狀態,因為他聽都沒聽說過,這對話也就進行不下去了吧?他也沒興趣聽下去,你也沒興趣講下去了。

至於流行文化,留學生里這算特長了吧,特別喜歡追劇的人,這個我倒是不太了解,因為看的少也沒追過什麼。不過如果對當地本土或者流行音樂,文學有研究這肯定是加分項。你會更容易找到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

這幾項我覺得不單是阻礙留學生的問題,對於任何社會內部,比如你在國內大學難以融入其他同學或者周圍社交圈子,這也可以算作原因。

補充

其實任何國家的人想融入當地人的社交圈都是很難的,即使是西方內部不同社會的人,不單是中國留學生的問題,你找個西方人到中國去,能融入中國社交圈的也是極少數,首先必須他們得說好中文,這就淘汰一大批了。所以這個問題是普世的,可以改成為什麼留學生很難融入當地人的社會。

舉個例子,外國人喜歡到酒吧喝酒,我們呢一般是飯桌喝酒,這個差異就很大,你不習慣也不喜歡但為了融入非強迫自己融入,有這個必要嗎?或許有一天你混跡外國人圈子如入無人之境,大家都不把你當外人了,你會究竟怎樣定位自己呢,我究竟是誰?為什麼我在這裡。如果你自己能想明白那就無所謂了,可怕的是自己也想不明白還跟著湊熱鬧

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比如你的膚色和種族,文化基因。跨文化接觸會很令人興奮,跨種族婚姻更是浪漫啊,但是別忘了我們頭腦中的這種跨文化跨種族事件印象是被媒體和文學影視誇大化了的,現實中普遍存在但絕對比例要低的多。一群新生大家一起散步,很自然形成兩個方陣,大家也不是有意的,只是我們人類習慣於信任和自己外形相近的人,長的像說明血緣接近,潛意識裡不是敵人,加上對彼此更全面的認識和文化價值共識,如果大家橫眉冷對那才叫真問題,說明族群內部缺乏共識或者認同感。相對來講,就像其它回答理由提到的,同樣是外國留學生大家感覺關係就近,親切,因為大家遇到的問題也類似,這種共同經歷就形成了共同語言和歸屬感、認同感;同樣是亞洲面孔,也是很自然的大家說話更聊得來,感覺不需要什麼話題就很自然就可以聊起來,但是如果是歐美人,我就感覺更他們說話很奇怪,如果沒有什麼具體事宜我主動去跟人家說話幹嘛,有點自卑,有點自我保護吧。

這也不是說不去接觸,或者全盤西化,我個人的態度是遇到了不迴避,有機會也主動參加,但不強求自己一定如何,也不認可那種跟外國人混得夠熟才算「成功」的觀點。不卑不亢,有理有節,縱然我輩難以做到,與大家互勉下還是可以的。

所以不必過多糾結,中國人內部接觸多完全正常,只是不要單單為了一個學位在這讀書,然後成天只參加內部活動就好。留學是全方位的體驗,不止是一個人上課學習,一個人下課回家做飯,那些成天在國內社交網站髮狀態曬照片曬孤獨的人,就是典型的「他把燈關了,然後說他一個人獨自走在無盡黑暗中」 那種。

暫時告一段落。


作為一個留美學生,我很早就意識到我不可能融入這邊的社會。

原因其實沒有什麼好分析的,無外兩個:交流、玩法。

交流問題並非是說話說不順或者英語口音問題,主要還是文化背景差異,體現在一是不懂梗,二是笑點不同,三是對同一個話題的關注角度不同。上面答主們寫了很多了不細說了。

玩法問題是限於家庭、文化背景、地理等等,比如人家周末的娛樂項目是派對、登山、遠足、滑雪、公園野餐、泡吧等等,我們是看電影、K歌、逛街、桌游,我並不覺得哪些活動更高雅或更高級,我也會偶爾去遠足、滑雪之類,我也不會武斷地認為喜歡遠足滑雪泡吧派對的中國人會是少數,但是承認吧,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前者不會是你日常的娛樂項目,或者說,不會是你留學生生活之後或之外的項目。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有的人學習慢,滑雪怎麼也滑不好;有的人體力一般,爬了一次山下次再叫他就說上次太累不去了;還有,中國人出遊普遍目的性更強,比如一定要買到某種紀念品,一定要吃到某個小吃,一定要在某名勝前合影,等等,但據我接觸的很多外國人,他們即使是在家旁邊的小公園鋪個布躺下吃吃三明治伸伸懶腰,在某片綠地上扔一下午 frisbee,就會覺得玩得很爽。我再三強調,我並不是說中國人會反感,而是說,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樣的生活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很新鮮,很健康,很好玩,但是,絕不可能是你娛樂的常用選項。換句話說,次數多了,「沒太大意思」。

再者,派對和派對也不一樣。中國人的聚會,一般會有一頓大餐,或者K歌桌游,但外國人的派對一般都是一堆人站在一個房間,拿些飲料、餅乾、零食之類,三三兩兩聚起聊天。中國人做好準備,鼓起勇氣自然也可以參與到其中去。但其實大多數人參與此類場所都是精神高度緊張,腦袋裡綳著一根弦要想怎麼接話,怎麼搭訕,完全不像是一場閑聊或者放鬆。換句話說,「不在舒適區」。

我蠻奇怪為什麼有那麼多留學生要努力地融入國外社會。我奇怪的不是動機,動機很明顯,一是入鄉想隨俗,二是潛意識裡覺得外國人的交友圈和社區比國人的高大上。我奇怪的是,為什麼就沒有人承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隔閡是在骨子裡的,是不可能跨越的呢?就算是想鍛煉自己闖蕩新世界,在工作、學習中,想要逃離舒適區是很正常的,但生活中也如此讓自己削足適履,有這個必要麼?問題問「哪些因素阻礙了中國留學生融入當地人的社交圈?」我倒不是想弄一個大新聞,把題主批判一番,但是這個問題完全是問錯了。作個不恰當的類比,假如我問「哪些因素阻礙了你每天早上站在桌子上做一套廣播體操?」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問題並不算是一個真正的問題?答案是一致的:累,沒必要。

國人到異國他鄉,嚴重缺少主人翁意識。這麼說看起來十分滑稽,因為無論是留學生、工作簽證還是移民,都是廣義上的客人。但請看一下我們的阿三兄弟,是如何快速地在美國大地上擴散生根的。前一陣由於 Google 新官上任,聯繫到之前微軟 CEO 換屆,在網上掀起了一個小的討論熱潮,問為什麼印度人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真正成為管理層?我覺得很多論點比如中國人不善交流、中國人不抱團之類,都沒錯,但其實都只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沒有主人翁意識。阿三們之所以成為公司的主人,就是因為他們想成為主人。回到問題,為什麼國人想到的都是要「融入」當地社會,要如何入鄉隨俗,要如何跟上外國人說話的步伐,而不是「佔領」、「影響」當地人社區、「擴張」華人文化圈?

我這篇話完全不針對成功和外國人談笑風生的人們,也不針對交上外國男女朋友的人們,龍生九種各有不同,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而且成功做到如此的也不會是個別人。但是對大多數人,我只能說,想融入人家,記得下輩子投胎的時候要選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除了大家都提到的語言和文化之外,是因為留學生跟只在本國生活過待過的人眼界不一樣,這個跟國籍無關。從未出過國或未有過國外生活經歷的本地人,北美的也好歐洲的也好亞洲中東或非洲的也好,有很大一部分眼界比較狹窄,根本不了解也沒有興趣了解這個世界其他文化其他國家是什麼樣子的。而無論哪國的留學生都起碼在本國以外的文化地區生活過,願意出國留學的也大多是思想比較開放對其他文化有興趣的人。這兩種人自然很難玩到一起去。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外國朋友中大部分也不是本地人或者是那些眼界開闊對其他文化有興趣的本地人。留學生跟留學生更容易玩到一起去,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1)語言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我是高中畢業,在國內直接申請的大學本科(考了托福,SAT),期間通過一個exchange program在美國交換過一年。因為自己本身是外國語學校出身,所以有較好的語言基礎,不用像
一些同學那樣從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開始。

很多朋友可能會想,聽說在唐人街住了大半輩子的人,一句英語也不會講,照樣在美帝生活的好好地,那麼我英語說不好,說不溜,也不影響我的生活吧。我個人看來,語言的熟練運用是非常必要的,根基不穩,那麼成長必然會受到影響。哪怕你的基礎生活沒問題,能活下去,可要活的有滋有味,這裡的學問就大了。畢竟,你不能一輩子停留在別人一句「How are you?"你回"FINE.And you?"的狀態上。

至於怎麼高效學好語言,這裡不多做闡述。

2)環境造英雄
說到我交換的那一年,讀的是美國教會私立高中的11th grade(國內高二),因為未到法定年齡所以有監護人,也就是住家host family. 住家有五個小孩,兩個在外州讀大學,一個已工作,暫不提。剩下兩個女兒,一個比我小一年級,一個在讀七年級。

我剛到美國其實是興奮的,因為從小寄宿,父母在外地工作,性子獨立(雖然後面證明動手能力為零),對新生活還是很有憧憬的。不過過了一兩個月熟悉了生活就基本萎靡了,一方面我是在鳥不拉屎的Kentucky(對沒錯就是KFC的Kentucky), 學校里除了我以外只有兩個中國女生,都在12年級。二是對基督教教義的不理解及不認同,就這麼舉例吧,學校每周四有chapel,就是聽校唱詩班唱歌,然後有學生代表發表演說,比如自己又對生活有了什麼新的感悟……每周日清早(7點)有youth group,就是一大堆小盆友聚在一起討論上帝對自己的啟發,接著又要聽牧師佈道,然後是一整天的教會活動。每次佈道我都睡眼惺忪,我一閉眼住家妹妹就把我搖醒,蒼天見憐!更別提每頓飯甚至課前都要禱告了……

美國對體育的重視大家都了解,如果你在中學沒有一項自己拿手的運動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哪怕cheerleading,搞搞樂器都是好的,這種課外活動的參與是會影響大學的申請的。橄欖球籃球等大眾運動打得好進好大學那是分分鐘的事...像我兩個住家妹妹,一個打籃球,一個打排球,兼踢足球,還都是校隊的,一到basketball season,晚上九點鐘之前別想吃飯。無論是不是本校主場,全家人買好票,坐等為她們加油吶喊。我是很感動這種家庭精神的,順便默默為我爸媽經常不參加家長會抹淚,但也是真的苦不堪言。本來對任何運動都沒有興趣,還要耐著性子圍觀一場我完全看不懂的比賽,不要提寫作業玩手機之類的了,我又不是要作死!然後住家爸媽激動站起來的時候我能坐著抹淚嗎我能嗎,我這麼羞澀地人我也是要站起來吼一嗓子的好不!!!

然後是學校的體育課,不要以為男女分開就有優待了,美國女生運動起來那是哪怕長著天使的臉也是一枚女漢子的好吧。每到打籃球的課,老師就要忍受著看我一個人呆蠢地站在場地一角,無辜地圍觀,哪怕指揮其他女生把球傳給我(我也是有尊嚴的T T),我一看有人向我殺來就會乖乖地把球還回去。老師無奈之下要我回去背熟所以籃球橄欖球規則,結果我第二天就把課退了……老師至今以為她嚇壞了我,其實不是的老師……

然後我住家是非常注重家庭觀念的,周末經常會一家人打牌,下棋,打球,遊樂園……一到Thanksgiving, Christmas這種日子還要回到遠在Wisconsin的父母家過節。這種大環境下,不融入他們的生活是不現實及不理智的,而你通常只要兩個選擇,要麼成為sheldon這種被塞進locker一心學術的怪胎(哎萌一臉血),要麼就盡量sociable, 身為家庭的一員,身為學校的一員,無論我有多麼不喜歡聽佈道,看球賽,該做的事一件不能少。

這裡說一件我挺後悔的事。就是因為前天晚上睡太晚,周日早上我起不來想賴床。住家爸爸來敲我門的時候發脾氣了,死活不去教堂。那天住家爸爸很生氣,不過沒說什麼,一家人丟下我就走了。我起來之後玩了會電腦,中午自己沖了點燕麥吃了,看著空蕩蕩的房子心裡就害怕起來。怕他們回家會不會說我,怕住家爸媽覺得我嬌氣,怕住家妹妹不理我,怕被孤立。晚上我在房間寫作業,聽到樓上開門的聲音,知道他們回來了。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慢慢上樓去了。住家爸爸在準備晚飯,住家妹妹兩個在說話,轉頭看了我一眼也沒說話。其實這很平常,他們之後也沒有就這件事說過什麼,可是當時那種彷徨無援的心情,很長一段時間都忘不了。

那一年學會了很多東西,對美國的人情社會有了基本的了解,口語更是突飛猛進,和哥哥打了一個多小時電話說英文,哥哥還誇我幾乎聽不出口音。


3)沒有共同話題,興趣點
打個比方,我初來乍到的時候,有美國同學向我示好,基本形式就是姓名國籍家鄉,稍微顯得有深度一點就是中美兩國的文化啊,教育啊,生活啊,思維啊有什麼差異,可惜我那時候對這種問題沒什麼深刻的理解,答案都是含糊而籠統的。問完這些,我們基本就沒什麼可討論的話題了(我基本是不會主動的)。一個是這樣,兩個是這樣,然後你會發現這樣一個怪圈,你每天都在回答相同的問題,大家看著都對你很友好,很關心的樣子,經常有新朋友向你打招呼,微笑,可你還是沒有朋友,他們也沒有想要進一步了解你的樣子。

哪怕是我住家媽媽,吃飯的時候大家經常一起交流,她會問我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中國人吃香蕉么之類的……過兩天她又會回頭問同樣的問題,哪怕我之前已經細細解釋過了,她也一副"OH,Cool! Interesting!" 的樣子,其實她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並不care我給出的答案。美國人其實很多都是這樣子,他們提出問題只是為了表達禮貌,更有我是大國子民要有風度我們是不會搞歧視這玩意的意思,但你的回答,噢不我們不感興趣。接觸多了你會發現,美國年輕人看似很好很強大,但他們世界觀非常狹隘,要不是08奧運會,他們估計連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都不知道。當然這點也沒什麼可非議的,我也曾以為紐約是美國的首都呢!~!

還有美國人的笑點,哎這真是讓人頭痛的東西(當然比起英國人那是好多了啊)~很多時候不是他們的話你聽不懂,而是他們發笑的原因千奇百怪,更有俚語俗語參雜的因素,我們只好呵呵呵了啊。還有一條我深有感悟,如果你不能確保自己是個講笑話的人才還是不要試圖講笑話了喂,就算大家捧場笑一笑但心裡肯定是糾結萬分的啊,想當年Christmas我在住家爸媽家玩遊戲輸了被逼講一個笑話,那個笑話真的很好笑啊!!但我一講出來滿場冷場好嘛!!!我住家妹妹都呵不起來啊淚。

如果你不是運動型的人,不關注美國時政不喜歡看美國家庭劇情景喜劇泡沫劇脫口秀等等之類的人,那麼不要說融入圈子,想插口談話都是件很困難的事,女生們討論明星八卦聽不懂,男生們討論球賽八卦聽不懂,還是一心學術吧少年……爭取技術性移民好了,融入的事情就交給下一代吧淚。

4)抱團
這個大家應該都深有同感。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人自然而然會接觸有著之前環境烙印的人或事物。這無可厚非,人都有抗拒改變的本能。在我讀高中的時候因為周圍少有中國人(我認識的不超過五個)所以我在環境逼迫下沒有選擇,可到了我上大學,那真是國際生的海洋啊。我大一的美國室友曾向我抱怨,感覺自己像到中國讀大學似的,我只能呵呵呵了。

大一下我就因為受不了宿舍的環境搬出去一個人住了(一層樓共享一個打衛生間+浴室),當時我哥哥極力反對,他在英國五年,深受和中國室友住的「危害」,他說我的英文基本是在大一成形的,之後再沒有提升過。而我自然因為還是和中國朋友相處融洽拒絕了,於是我的輝煌時代一去不復返,英文除了寫作,口語真的是每況愈下。

很多朋友也像我一樣,有些在這裡住了五六年的,英文一說出口還是地方口音濃重。皆因為室友都是中國人,開口閉口中文,大課也不需要發言,朋友圈也基本鎖定中國人,社團什麼的就獻身CSSA好了……

5)行為/思維 差異
我在高中上數學AP,第一堂課有個男生和我很友好的打招呼,說如果數學有什麼問題請一定要告訴我,我可以給你講解。之後我的數學考試都拿了滿分,從此我的男神再也沒有理過我……笑: )cry……我要講的不是這件事,是考試之後有幾個同學看我成績好便問我問題,我怕自己口拙解釋不清楚(我講應該就會是from A we get B. from B we get C...)所以我就把自己的數學卷子甩給他們了,同學幾個也沒看我的卷子,遲疑了一下便還給我,從此全班再也沒有人問過我問題……好吧,這是個凄涼的故事……………………………………

我一直以為他們認為我耍打牌不願意給他們講解,後來才發現christian school真的都是正直善良的好孩子啊,他們真的不抄作業= =!哪怕答案在面前也不抄,這讓我這種從小抄到大的孩子情何以堪。我終於相信期末考試教授讓大家帶試卷回家自己計時做完的事是確有其事的了。

還有就是上課睡覺,在國內高中這真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雖然老師會看不順眼把你敲醒,但絲毫不影響我們明知故犯……但在美國這就是極不尊師重道的大事了!我剛來的時候不知道,英文課實在乏味,就自顧自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最開始老師沒說什麼,只是過來敲桌子。後來實在看不下去了便警告了一次,我聽住家媽媽說老師還打電話來問過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住家妹妹也和我解釋說嚴重的話學校是有權利讓我退學的………………到了大學也是,雖然課上經常有同學犯困,大課上也有幾個眼皮耷拉的,但真正敢明目張胆在桌子上睡覺的人沒幾個。說來說去,也是對老師最起碼的尊重。可能在我眼裡沒什麼大不了的事,真困了有什麼辦法呢,老師就覺得你可以在我課上做其他的事,看其他的書,就是不能睡覺!

還有許多其他的例子我就不一一舉例了。我還是學生有很多社會上人情上的事不怎麼了解,也只能談一下校園生活的方面。

另外我就是覺得吧,說到融入當地人的社交圈,這其實是個很廣的概念。說表面的,就是大家不會覺得你行為舉止言談有奇怪出格的地方,說深了,就是大家願意接納你像接納其他朋友一樣。可一個社會有各種階層,各種身份的圈子。你不能融入一個圈子,不代表你不能融入所有的圈子。
拿我這種小女生為例,如果周圍有一幫女生喜歡看Gossip girl, The Vampire Diaries,談論的都是Tom Cruise,Beckham之類的,可我偏偏不感興趣。所以我要為了能有一席之地而勉強自己去看,去關注,去融入么。對我而言,就是去發掘和我有共同點的圈子,而不是為了有圈子而培養共同點,當然這也是很難得。一方面性格問題,另一方面就算有了共同興趣點,和美國人交心也是不容易的,我有幾個算談的來的美國朋友,但要到閨蜜級別的那還真不太可能。也許年紀大了也是一個原因。


-------------大一點來看---------------

1,語言問題,平時聊天可比上課一起做project難多了。
2,愛好不同
3, 留學生是外國人,交朋友上是會困難點。
--------------細節上--------------

4,沒住過宿舍,我是來美國就開始找了個也是剛到的留學生租房子,而美國學生大一幾乎都住宿舍,美國宿舍和國內差別巨大,有很多活動專門用於交際,一起玩的。宿舍絕對是交朋友開始大學生涯的好地方。
5,文化背景,主要是從小到大積累起來的,比如很多東西別人只需要說個單詞,但是大家都意會了他想說什麼,就都笑了。就我個sb坐那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很多笑點真的只有本地人懂的,英文再好,沒了解過那些事情就沒得救。
6,內向的人如我,放不開!!! 別說生活中了,就有次上課老師突然說大家起立活動放鬆下,還放很high的歌在那跳,有老美直接起來跳的很誇張,我就在那呆站著(還有美國人直接坐位置上一動不動的)。
7,窮,沒錢消費。我覺得這個比較硬傷,這個直接導致我在中國學生里也交際無能。因為是本科,同齡人中大都家境不錯,所以很能玩。窮的人比如我,除了上課回家就只有踢踢球,或者蹭學校免費比賽看。別人放假都是開車坐飛機旅遊,我幾乎不參與。所以我就沒什麼朋友,有點球友。
8,圈子吧,如果你像我一樣讀的是州立大學,你會發現很多人是中學甚至小學就認識的,別人也會有圈子,別說你個外國人了,本地人不熟的都不會一起玩。當然這個很正常,圈子這個很普遍,倒不應該是什麼問題。中國人也愛搞這個。

額,如何解決交往這問題我確實不知道。我雖然和美國人一起合租房子,但平時交流也不太多,大部分時間都上網了。從小到大就比較愛一個人玩,在國內也很宅,所以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我也不想改進。

不過確實是很羨慕那些善於交際的人就是了。

回答完問題真有一種我是大loser的感覺,唉.....


作為一個來法國八年,自己覺得已經經歷了從不融入到基本融入的前留學生,我說說我的看法。
前面有人說到 「作funny person太難了」,我覺得融入的最低標準是「 他說笑話,你知道他在說笑話, 你回個笑」

*******************************
語言不是首要原因
看到開始很多人說語言,我覺得語言算是溝通的基本要素,但是不是融入的主要原因。(當然你要是連yes 和no, bonjour和salut都不會,我們也沒有必要談融入了,對吧?)記得我剛來法國的時候,一起學語言的有n個國家的人,當時大家都是不會說法語,英語一般,所有人重,我就覺得日本mm是最容易溝通的(大家都應該知道日本人英語的發音咯)。記得當時我指了指我的眼睛,指了指和她一個班上的我的bf,她馬上就給了我一個誇張的「soga」的表情。她立刻就懂了我要她幫我「盯」著我bf,同時也明白這是個小玩笑。我要給個西班牙mm做這樣的動作,她一定以為我bf眼睛有問題。

*******************************
這是因為文化背景大概相同的亞洲人會比歐美人交流起來容易些,說文化是主要原因絕對不為過,但是我想再細分一下:

當地的生活習慣和common senses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當初去朋友家soirée (party),我就知道一定是要喝個通天亮的,晚上八點剛開席的時候,有人就問我要喝什麼,我當時第一反應:「果汁!」。我心想哪有女生自己主動提出要喝酒的,而且還是第一杯,多不收斂啊!但是我從當時別人的反應發現我這個「果汁」不是個好答案。時候我問了到了答案,在法國,如果你沒有特殊原因而不喝酒的話,就意味著你覺得我不想在你們面前放開,我不會待太久,我和你們不是一黨的! 人家瞬間就覺得我是很裝的人,不好親近。

說話的邏輯
有個中國人在說話時假謙虛著,你這個聽的人有義務說」那是你厲害啊。。。「,然後他嘴角微翹說」沒有,沒有!「,你笑著看一下地板,然後轉開話題。
相信我這個描寫,大家都能想像得出來這個場景,這就是中國人說話的套路。外國人也有他們自己的語氣,自己的套路。他要說個很挫的笑話,你也能憑他的樣子知道你該笑。同樣你只有按他們的套路出牌,知道什麼時候問,知道什麼時候轉,一個conversation才能很好的繼續,你按他的節奏來,他自然覺得和你說話舒服,溝通順暢。

典故
其實典故算是常識的升級版,因為太難了(本人現在的最大融入障礙),所以單獨列出來。典故主要包括大眾的影視作品和人物,就像老外要知道我在說你」很唐僧「什麼意思。

(可能之後我還會遇到其它的障礙,我就列出了目前我的經歷到的。)

-----------綜上三點,要是你遇到一個人,發現他很裝,你說話他接不上,你說東西他也不懂,久而久之你也覺得和他處不來,他自然也就不」融入「----------------

說說 抱團 吧,人願意和自己興趣愛好差不多的人相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比起在陌生的環境里當個」無趣的透明人「和完全宅在宿舍,抱團算是有得依賴,這總比沒得強。

擺脫透明的過程,是一個痛苦、漫長,並且需要勇氣和好奇心的過程。當發現和你本來的認知有出入的時候,你要想」why not?!" 「原來還可以這樣啊?!」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這樣做呢?」 而不是「惡~ 居然這樣」 「太不可理喻了!」。這不代表你要改變你自己原來的看法,只是說你知道如何不一樣. Just agree to disagree!

*******************************
當地的人對「朋友」的定義決定了你的最大融入程度,我很幸運的是,法國人雖然很嘰歪,但是總的來講還是很包容,比較好相處的。我有一個在德國工作了八年的波蘭朋友,他一口流利的德語,在單位很受重用,和單位的同事處得非常得好,對他來講就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同事一次都沒有邀請過他到家裡做客,他們就只是「同事」,他開始以為是排外,後來發現對於德國人來講,朋友一般都產生於學生時代,以後認識的人都是比較official的關係了。我有在美國工作的法國朋友,他們上文化差異課的時候打了個比方:法國人是椰子,外面硬,裡面軟,一旦你真的和這個人親近了,你就是他的朋友了;但是美國人是桃子,外面軟,裡面是實心的,見面熟,稱兄道弟的,但是你覺得永遠不是真的朋友。
----------------------------------------------------------------------------------------------------------------------------------------
最後給在法國留學的留學生們說:出去soirée 吧 ,法國人是很害羞的,只能借著酒勁才敢說話聊天。Amuséz-vous bien! C"est la vie!


自己(和其他的中國學生)。
很多人說是語言問題,說是生活習慣問題,說是文化背景問題。其實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害怕,自己懶惰,自己不願意去jump out of comfort zone。
說英語或法語多麻煩啊,被人笑話語音,半天找不到合適的單詞,還是中文說的爽,甚至方言更爽。
外國小夥伴們笑點好奇怪啊,他們說的明星我都不知道,話題我都不感興趣,我說的中國最火的屌絲高富帥他們也聽不懂,get不到我笑話的精髓。
這是每個跨文化交流都會出現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來自埃及印度甚至中東的同學就能夠融入呢?可見這並不是單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或者語言問題所導致。
首先,你的心態是否開放。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差異你是否接受,你是否願意去了解並且融入當地的文化。在遇見不同的事物現象或觀念時,你是第一反應用中國人的思維去評判別人的行為,還是更願意從別人的角度去參與和溝通?To judge or to enjoy?
其次,你能否堅持。也許大型聚會,或者學期初,你還能出於新鮮感經常參加各種活動,但時間久了就還是喜歡呆在中國人的團體中,不為別的,大家喜好相同,習慣相同,在一起玩更舒服更省心。其實,中國學生喜歡抱團的現象在外國人看來也很奇怪。「我真搞不懂你們中國人,如果喜歡和中國人一起玩,那為什麼要出國,為什麼不留在中國呢?」這是我們班一個法國女生曾經問我的問題。下一次,當你想要逃離國際學生的聚會,找自己的本土小夥伴時,不妨也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再來就是勇氣。中國人都和中國人在一起,墨西哥人也有自己的圈子,印度小夥伴們經常聚會。似乎我一個人脫離中國圈子總和外國人一起玩不好。大家會怎麼看我?Again,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是否敢於「特立獨行」, 是否願意去結交外國好友?
總而言之,什麼語言問題,生活習慣,歧視現象等等都是客觀存在的外因,都是可以克服的:如果你經常和外國人一起交流,你的英語口語和思維自然會變好,慢慢提高。如果你願意參加他們的活動,自然能夠接受或者理解他們的文化。如果你願意去和他們交流,自己自信,自然也會有人願意和你做朋友而不是對中國抱有誤會或者瞧不起你。如果你成績好,人緣好而且樂於參與活動或者有一技之長,他們是絕對不會歧視你的,反而羨慕嫉妒倒是有可能。:)
真正能阻礙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蛇精病已放棄治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鑒於之前有朋友問我如何邁出與外國熊孩子們交流的第一步,我在評論里回答之後,有朋友看到建議我把它搬上來,剛用知乎不太熟練,我就直接複製在這裡了。
本人不是什麼大牛,只是比較喜歡交朋友,所以就個人心得和觀察得來的成功案例和大家分享下一些關鍵步驟。總體思想就是和在國內交朋友其實是一個道理。
P個S,拜託這不是養成攻略,請大家切勿照搬。要心領神會,心領神會!
再P個S,我的答案可能比較適合年紀稍長的外國人,對於那種高中生熊孩子是不太管用的。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一般年紀比我們大的外國人,一般心智水平就和我們差不多,交流起來也比較有input。如果那些還處於吃喝拉撒sex階段的熊孩子惹了您,您就自動忽略吧!
=========================回答的正式內容=================================
1.邁出之前:
在邁出之前,做些調查,確定你邁入了正確的圈子更重要。其實在國外,也是有很多屌絲或者小混混的,你千辛萬苦邁進去才發現被坑了,和他們根本談不來,也不會對你有任何有益的幫助,豈不是得不償失?
在國外,哪怕是他們自己人之間,也是會有很多圈子的,比如很多美劇或電影里描寫的那樣,會有很popular的queen,也會有經常被人取笑的freak。你首先要確定你喜歡哪個圈子,哪個圈子適合你,這就和選社團一樣。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混圈子也要有所考究。那些紈絝子弟很多都很膚淺而且自大,個人覺得沒必要費盡心思擠進他們的圈子,但是你可以觀察比如在自己的班級或者在一些活動中,哪些人是屬於家庭教育好自己素質又比較高的(這種人是絕對存在的,不是所有家庭好的人都是bitch),如果ta和你一個班的話,就比較好辦了,嘗試和ta一個小組做project,把你優秀的一面展現給ta看,沒有人會拒絕和優秀的人做朋友的。
2,鎖定目標之後:
康忙爸比(誤!),是北鼻,動筆曬!
主動些,加ta facebook,看看ta都對哪些內容或者話題感興趣,下次見面的時候除了打招呼也可以談些類似的話題,最好是一些很in的話題,這樣ta會覺得你比較趕潮流,可以談得來,如果時間充足,你還可以說一些同樣的事情在中國的現象,讓ta感受你們的文化差異,多半這樣的人求知慾和好奇心都很強,也願意交流,你可以多說些有趣的或者讓ta們瞠目結舌的事情,對於剛開始的交流,就是要讓ta們wow,覺得原來你不只是個亞洲學霸,還是個很有看法很潮很有趣的亞洲人(一般他們一開始接觸你很難分清你和日本人韓國人的區別,不過沒關係,第一印象建立起來了,後續再給他們加強教育就行)
3.死纏爛打之勿棄療:
有了facebook和課堂聯繫之後,再來就是加強課後交流。如果你能夠喝酒,大可以和他們一起去酒吧hang out,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喝醉亂搞的,你也可以控制自己的酒量,沒人會說什麼,但是記得不要不能喝逞強或者完全不喝。你可以點一些濃度低的啤酒,或者cocktail,喝慢點就是了,一般他們也不會幹杯。如果是去的同學家裡的party就更隨意了,帶瓶酒或者蘋果派,然後隨便給他們露兩手廚藝(這個一定要會一兩道菜,最好是那種不需要很多調料可以到處做的,比如番茄炒雞蛋,而且多半外國人不能吃辣,這道菜很受歡迎),用中華料理俘虜這幫吃貨,他們就徹底淪陷了。因為不管如何有錢,外國人可以吃到正宗中國菜的機會還是不多的,當然,你要是只會黑暗料理的話還是別露了,回家加緊訓練。
有了幾次出去玩的經驗之後,一方面你可以更加了解ta們,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認識更多同樣的人,因為一般他們會叫自己玩得來的朋友,這樣一來你就又可以認識更多你覺得臭味相投的人了,還是繼續以上的步驟:加facebook,交換電話,找話題聊天。注意不要表現得很猥瑣,或者很急切,一般可以在剛開始見面的時候問清楚名字,回去之後再加fb,電話在走之前交換或者加了fb之後問都可以。不用一次都弄到手。
4.當家做主把歌唱
接下來,你就可以嘗試自己辦party邀請大家過來啦,當然,最好是準備幾道中國菜,相信我,外國人都是吃貨,中國菜對他們具有致命殺傷力。然後你可以和他們一起交流,或者大家出去找個club跳個舞什麼的,同樣,如果你不喜歡,在家裡自己放個音樂,然後玩個撲克或者大家都會的桌游比如大富翁,也是不錯的選擇。
你的地盤聽你的,可以邀請ta們玩一些中國特色遊戲。。。殺人或者狼人英文版大家可以嘗試下,真心很爽,一晚上估計就一局的節奏吧,又或者真心話大冒險,國王遊戲等,ta們也很喜歡。如果你想挑戰自己的口語水平,也可以普及鬥地主,鋤大地或者麻將。。。
其實只要你給他們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之後就和在國內交朋友是一個道理了。你要打破他們對你或者其他亞洲人的成見:神秘自閉不善言辭的學霸。外國人特別怕寂寞,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你一定要能夠跟上他們滔滔不絕的節奏和無比get不到的笑點,做一個有個性有趣有能力善良的中國人就好,如果你還有傲人身材或者魅力長相甚至廚藝了得這種加分點的話,不用擔心,他們一定會纏住你的:)
5.真心好友煉成記:
因為語言限制和文化的差異,你要至少做到你辦party大家都願意來,才是融入他們的第一步。(評論居然有字數限制,不科學)
到了這一步,你頂多算是他們的狐朋狗友,就是所謂活動聚會都會邀請你,但是你來不來大家不太care的那種。之後你可以嘗試和他們深入交流,從更多的方面,比如運動八卦等等。等到你變成如果你缺席一個活動,就會有人詢問你怎麼沒來,怎麼了的時候,你就算是半融入了~;)


想反駁一下。個人認為目前得票高的答案都把語言隔閡看得太重了。

在英國留學有兩點感受:首先,中國人的英語並不賴(應試教育下那麼多年學出來的語法辭彙用來應對書面和口頭的日常交流綽綽有餘了,而且語法之類可能比一些歐洲國家的人都學得嚴謹);其次,據我觀察,能比較好融入外國人圈子的中國人,往往並不是英語特別好的,只是特別願意和外國人打交道的。

至於口音的問題,並不是中國口音難懂,而中國人太把口音當回事兒,不敢說。留學生的環境其實都比較國際化,全世界的口音都聽得到,而且英語本身從辭彙上來講也是一門國際化的語言了,典型的Chinglish絕不比典型的Scottish English難懂,要知道很多英國公司的電話客服都是外包給印度人的啊……(其實我也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在印度英語面前特別有自信但是你們可以自己掂量掂量……)

所以,如上面的一些回答隱約表達出來的,我覺得中國留學生融入本地圈子的最大阻礙是,身邊中國人太多,以及並沒有真正融入外國人圈子的主觀意願。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出於一些功利的因素,中國人學的專業往往特別集中。比如商學院就有大量的中國人,你不跟中國人扎堆其他中國人還會覺得你不合群。這種情況下外國人也覺得中國人搞小圈子難以接近,所以你不主動自然融入不進去。一些中國人少的專業情況會好很多(不過有趣的是,選擇那些專業的人本身也更願意與外國人交流)。

實際上當地的社交圈中也有很多「外國人」,比如歐洲人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美國人常常覺得難融入英國文化。真正的差別在於,中國人會在潛意識裡自動把自己和白種人區分開,而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

就如同香港人之間會用英語聊天,而中國人哪怕英語再好也很少會這麼做。他們對交流的自信來自於從小對國際化環境的平常心(當然這是坑爹的中國護照不允許的)、以及對將語言當做一種工具的平常心。

-------------------------
講完語言問題的分割線。

其實和在中國一樣,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增進感情靠什麼,還是要靠娛樂啊!比如英國人愛喝酒,那就試著一起去喝個酒唄~擅長運動的話球類運動是更好的增進感情的方式。當然不願意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這是一個自我選擇的問題。你要是在中國每逢同學/同事聚餐都要自己回家吃,你也會覺得難以融入圈子的。。。

還有一個現象是,融入學生圈子容易,融入社會圈子難。
在留學的時候,一般是感受不到歧視的,平等是一種象牙塔內默認的政治正確,有的老師甚至會針對學生的來源調整教學內容。而等到找工作的時候,往往處處是歧視。這個聽在英國美國的同學都說起過,具體細節不贅述。將心比心也不難理解——可以想像一下新疆人在上海讀書和在上海找工作的差別。。。

最後,即使你願意融入、能夠融入,還有一部分無法融入的,那就是自己文化中無法與他們分享的部分。真正的融入,是雙向的了解和包容。中國文化本身比較含蓄,而且西方國家的普通人對中國的了解相當匱乏,一些國家自身的文化也有相當重的等級觀念(比如英國),這恐怕是最大的無奈。


道不同不相為謀。除非你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瞭如指掌,又或者他們對你的個人/文化背景很有興趣,否則當然不會浪費時間混在一起了。


上課的時候,如果不是team project,很少有人會來主動和你講話,僅僅處於禮貌的打個招呼,相信我,不是必要,他們根本記不住你的名字,嗯,我也記不住他們的名字。中國人也發現其實沒什麼主動融入他們的必要。
不知道哪天被作業逼到一條賊船上的感覺以後會不會好一點,現在暫時沒什麼可以一起吐槽的,下了課也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即使語言不是障礙,文化背景也是完全無法逾越的鴻溝。

剛剛和一群美國姑娘玩回來,只有我一個外國人,大家一起走著,一個姑娘開始哼歌,除了我所有人都會唱,跳舞大家也都會跳,她們會講高中的事情,而我完全不能理解她們的笑點哎。。。就像如果一群中國姑娘聊天唱小時候的童謠會很歡樂,旁邊一個外國人也絕對會覺得無所適從。她們會講一些dirty的東西,作為外國人,不太好意思把fucking什麼的掛在嘴上,用錯了很囧哎。

無聊大家就坐地上聊天,姑娘們開始談論男朋友和班裡的帥哥,這點倒是全世界姑娘都一樣,很快,一個姑娘就開始講昨天誰誰誰去她宿舍的時候她正在和某某人sex, 大家就此話題展開,興奮的討論著,我真心……完全……無法融入她們的主題……


因為看到這個問題所以來註冊了w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性格和中國人自己抱團。
其實我並不清楚要到什麼程度才算得上是融入社交圈?作為中國人能和外國人成為關係不錯的朋友就已經足夠了,想真正被當成外國人對待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也有例外,我有一次在機場認識了一位小學就到英國來生活的姑娘,和英國人煲了半個小時電話粥聊八卦,聽起來是挺融入的。

先說說我高中時的經歷。
朋友所在的高中英國人和中國人比例幾乎1:1,形成了兩個相對封閉的大圈子,兩個圈子相互不往來。很少會有人捨棄舒適的母語交際圈,所以當學校里有這樣一個圈子存在的時候,大家都不會主動去和外國人交流了。
而我所在的高中亞裔學生不到10人,各個科目的同學都以英國人為主。剛開始的時候英國學生對於我們這樣的外國人是挺好奇的,會主動來問問題,在這個時期如果可以多和他們交談的話關係會比較容易變好。
想和外國人多交流的話有facebook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我們高中里很多時候組織聚會和集體活動都是通過facebook通知。
語言方面,有幾位英國同學很熱衷於糾正我們的語法以及教一些奇怪的單詞(。
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確實會有不同,不過還是可以聊起來,比如愛玩星際的同學聽過很多KPOP,比如所有人都在看的X-FACTOR,比如一起吐槽老師,比如我們有英國同學新買了中信手機,比如介紹城裡哪家中餐館比較正宗以及我們在中國並沒有新加坡炒飯這道菜,比如我們甚至教會了高數同學們玩三國殺……
雖然相比之下肯定還是和中國學生更親密,但至少可以發展成為生趴邀請對象,平時也偶爾一起吃飯逛街。
我算是和外國人接觸不太多的類型,轟趴都不去,但大活動還是有參加。朋友有和外國人走得比較近的,常常聊skype甚至聊到讓英國人去註冊了QQ號w
總之,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主動和人接觸。
英國人的常態是禮貌而疏遠,但如果你熱情的話他們也會回應。


再說說大學裡的經歷。
現在是大一剛剛入學兩周,我所在的學校中國人很多,所在的系中國人更多,認識的外國人都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人……用英語交流,相處得也挺好。

對英國人來說大一的induction week就是用來social和party的,從晚上10點玩到半夜3點,這種活動一般都不會有中國學生加入,因為真的不習慣。這種事情也不必勉強自己啦,並不是只有通過party才能認識人。
加入社團在大學裡是很好的社交機會,參加兩次集體活動,往往活動後還會有聚餐或者到bar里喝點小酒的環節,很容易熟起來。
宿舍也是可以拓展社交圈的地方。我的宿舍是八個單人間公用一個廚房,和我住在一層的分別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台灣以及另一名大陸學生。
剛開始有一些磨合的過程。比如我原本是不準備和人共享東西的,覺得不方便,但是在八個人開會後還是決定各自拿出一些東西作為共用。我們的作息也不太一樣,我是下午6點吃飯,而他們往往8點才吃,所以很少能遇見他們。其實就這樣下去也可以,但我還是希望能多點交流,所以也會出去倒個水聊聊天啥的。
目前相處情況挺好挺自然,一些廚房用具都是大家共用,目前拉了一個facebook群,正計劃周末大家一起做飯。
我的大學還為新生分配了學長做mentor,就是一個學長帶幾個新生一起玩一玩,讓新生熟悉環境交到朋友的項目。和我分到一組的除了外國人還有兩位中國同胞,暫時稱他們A和B好了。
第一次和mentor見面的時候,A一進門就很自然的和我用中文說話,導致外國學生都無法和他搭話,當然他自己可能也不在意這些,該問的問題用英文問完後就撤了。而B則是一律用英文和組裡所有人交流,並沒有刻意變換語言,一次談話並不能讓人立刻熟悉,但卻是為以後交往打下的基礎。
所以社交真的是個人因素更多的一件事情,中國人和中國人也都是不一樣的情況。

順便說,我有一位高中同學,英國人,因為沒有參加induction week也不住宿舍,在大學裡沒有交到朋友,於是退學了(……)

另外上周在宿舍學到一招:吃不完的餅乾留在廚房檯面上,貼上「please help yourself」的條子,大家一起分著吃。既解決了不好吃的糧食(這個是重點)又能增強一下存在感,挺好。


語言問題沒那麼嚴重啦!聊個天去個Club能扯上多少高級辭彙?

對我而言,我有很好的外國朋友但基本沒辦法徹底交心。。的根本原因是,我覺得他們不夠深邃。。。(長嘆一聲捂臉(つД`)ノ)。。。


都不是問題。
找到共通點就好了。
女生就是:gossips,gossips and gossip.
男生就是:girls, girls and xbox.


「我身邊都是中國人跟著老外混不太好吧」


一、樓上各路答案確實寫的很不錯了,唯獨要補充一點個人觀點吧:

發音、口音其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美國加州這邊充滿了各個國家來的留學生,外來移民,非移民人員。相對來說,本地的包容性還是相對較強的。所以以英語為母語的本地人,對於非英語為母語的人的口音方面,在我接觸的90%的人中,表現出的是耐心傾聽。

我認識好多和我一樣的中國留學生,從人際溝通方面來看,基本分為兩大類型
1)一類是善於主動溝通交流,在表達的時候並非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口音的問題上,而在於內容的表達上。這樣的類型,即便中式發音讓我聽起來都很吃,但我總發現班裡其他人以及老師都是無比耐心。也不只是在班裡,在各種溝通交流的場合都一樣。

2)另一類自然是被動型,在必要交流的情況下,很在意對方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口音。這樣其實很乾擾語言內容的表達,斷斷續續,越來越沒自信。

以上都是在必要情況和有主動溝通需求的條件下談的口音問題不是交流的主要問題。所以,自信點,在你想要溝通和需要溝通的情況下,集中精力在如何闡述自己的內容就好,大可不必講口音當做一種困難。

要真想練發音的話。其實我個人口音很難聽出和美音有太大差別。這多源自於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喜歡自己一個人模仿外國人說話,聽TOFEL一些資料的錄音,戴著耳機,跟讀,錄音,不要羞射,反覆聽錄音,對比,修正,找感覺,一遍遍地練。以至於在這邊很多美國人問我是不是本地生活的華裔,聽不出口音。其實我也不過來了一年多。

二、確實,由於興趣愛好相差甚遠原因,即便口音不是大問題,我也一樣很難主觀意願去維持關係。我一來這邊就和幾個美國學生合租學校附近的屋子。我也由最初天天晚上和一群美國學生party,beer pong(玩膩了。。)...到了半年後整晚在自己房間里寫作業,看書,打星際,OSU,EVE,知乎,AB站.....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期間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保持下來了簡單的人際關係,有的人聊天都不願意聊。

如果不是興趣愛好的話,其實能遇到學術上能聊得來的人也算是一種能成形的可長期保持的溝通。我遇到幾個理工男,一聊到到數學我們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就變得很強,平時晚上下了課都不回家竟然跑到physics lounge里討論個沒完。

三、樓上有人說到笑點了。還真是,我也多次給我美國朋友提到,我沒覺得有多搞笑的有時候他們在笑。我覺得有內涵的笑了,他們理解不能。也許這就是文化差異導致的。或許是high-context culture and low-contaxt culture, 或許是更多其他原因吧。也因此,和中國人抱團,感覺很輕鬆,是一種「消費」,相反,和不同文化的人抱團一定程度上就是「支出」。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收穫,就看你想要什麼


融入當地人社交圈子這個問題,由於對於不同人他想要融入的圈子也不同,所以很難一概而論。

我看到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贏得尊重。

融入圈子倒不如說是自己在尋找存在感。而贏得尊重是獲得存在感挺重要的開始。而在中國這個贏得尊重的過程非常不健康。
看看我們中國社會上得到尊重的人吧,他們身上能獲得尊重的要素,大部分不是假的就是後來自己給廢了,大部分沒什麼可以學習的。

我其實沒有留學過,倒是在國外以工作形勢呆過。工作融入社交圈反倒容易很多。努力工作會贏得尊重。簡單的接觸後如果有相同興趣愛好就更容易加深好感(我愛打籃球愛喝酒愛看美劇)。多幫助別人,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想要嘗試。可能這些也還挺重要。開朗一點願意說話。生活還是挺美好的。當然也有其他中國前輩照顧。

對於留學生我覺得還是要好好生活。不能只是想要好成績想要以後買車買房當領導。雖然對於國人這個代價挺大的。

首先要自己有生活吧。有自己的生活,才能跟別人融入。這個就好像你想跟別人順路你得先知道自己去哪。


我雖然沒出過國但我也有關係不錯的外國朋友,當然我們都是有共同愛好的。所以我認為在留學生這個問題上,人們太過於注重中西文化差異,而忽略了本質:你要融入一個圈子,你要先跟這個圈子有共同語言。
外國人都喜歡泡吧?不一定,悶的外國人也大有人在。你一個不泡吧的人當然難以融入泡吧族圈子了,國內也一樣
而為什麼留學生覺得外國人普遍外向健談容易扎堆而自己卻難以融入?相信在國內你也不是很容易融入那些愛玩愛鬧很活躍的人群裡面吧?前面還在答案里看到說自己很宅的,那這樣的人在國內朋友也不多吧,出國交不到朋友就太正常了,外國宅男也照樣交不到朋友
所以歸根結底,能不能融入就看你能不能找到適合你的圈子。異國他鄉這個大環境其實只是把你在國內的一些人際交往的問題放大了而已


上面大家說了很多,我覺得語言和口音不是關鍵問題,只是保健因素,當達到一個很低很低的臨界值後,就不會再成為問題。而且語言和口音是個學習的過程,只要下意識去嘗試去努力,融入的過程中會不斷改進。


我覺得根源來看,在海外生活有個關於自身定位的問題。

我在國外背包旅遊的時候,能遇到各種文化。有時候也會遇到文化上被排擠的現象。
比如正在跟結伴同行的幾個澳洲男孩子在一起聊天,來了個兩個英國女孩。澳洲男孩子邀請她們一起hang out, 於是她倆加入進來。她們問一個澳洲男孩我是哪裡人,我說我是中國人,她們的反應是:哦,雖然你看起來像中國人,但是我剛剛在猶豫不敢說你是中國人。。我很坦然,我說我本來就是中國人,沒啥大不了的。
她會這麼說,或者因為我的表現看起來跟她之前遇到過的,只跟中國人抱團的中國人不太一樣。或者是因為她對中國人有一些很不好的印象和假定。

當她這麼問的時候,我覺得我很坦然,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我是個中國人,更是個世界人。我不覺得我是中國人,所以我在哪方面會低你一等,我跟你是平等的。我對自己的期望和定位是能在各種不同文化中自由遊走,尊重不同文化,對不同文化都感到好奇的國際人。而不單純是個中國人,抱著自己的觀點和生活習慣,固步自封。

比如:
我對他們的笑話可能不懂,但是我好奇,如果我好奇了,問問他們,我的好奇心經常也會得到滿足。了解文化背景是個學習的過程。打開這扇門,肯去了解,交往的過程就是學習積累的過程。

我沒嘗試過weed,如果一個可以信任的朋友,我會跟他一起體驗嘗試一下。或者我會喜歡,或者我不喜歡,這不重要。如果這事很愚蠢,回過頭來笑笑,多年將成為我茶餘飯後吹水的英雄事迹。喜歡的話,那麼以後就喜歡上了,也無妨。

如果生活在一個新地方,當地有特點的美食一定會去嘗試,當地美食不可能只有一種,都試試,必定會找到自己自己喜歡吃的。

跟一個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朋友接觸,主動去學習別人的文化,不單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心態,也是對他的文化的尊重。

自己心態放開了,就會很坦然。就能享受自己的日子,享受跟不同文化的人交流。

亂七八糟。。。 總結是,如果自己是能接受不同文化的,心態開放的人。覺得自己跟各種文化的人都是平等的,跟他們能平等自然地溝通,也有興趣去了解去溝通,就會發現,無論身處再排外的地方,都能交到朋友。


在美帝的研究生自我感受就是:身邊的同學很多都是part-time,開車來學校上個課,放學就直接開車走了。
當然,主要原因還是更喜歡和同胞打交道,和米國小夥伴的共同語言真的不是很多,再加上本來語言就是最大的障礙。


推薦閱讀:

在絕地求生中,為什麼不光老外,就連中國人都在罵中國人傻逼。?
最近很多留學生在國外都出了事,為什麼會這樣?以後中國留學生要去外國應該注意什麼?
美國留學生怎麼準備GRE?
你為什麼來中國?當時感覺如何?
哪些符號會讓歐美人覺得「很中國」?

TAG:留學 | 人際交往 | 留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