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的人知道他們自己是大智若愚的人嗎?

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大智若愚的人?大智若愚的人自己心裡會想過自己是這樣人,或者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人嗎?


謝邀

若沒記錯的話,「大智若愚」一詞出自蘇軾的《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前面還有一句,為「大勇若怯」。不才試著翻譯一下,就是:有真正有大勇氣的人總沉著冷靜,故看起來貌似很膽怯;有大智慧的人因為有超出常人的見識,所以看起來彷彿很愚笨。

沉著冷靜,該出手時果斷出手,這樣的人,便是「大勇若怯」;有異於常人的言行,不拘泥於小節不斤斤計較,遇事總有先見之能,這樣的人,就是「大智若愚」。

至於這樣的人是否自知自己的大智大勇,我覺得因人而異,人的個性各不相同,有人自信有人自卑,況且人總難以自知,所以很難一概而論,故我也難以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我認為, 有非常多的「大智」是源自腦子的靈光一現,有很多的「大勇」是出於危難之時的意氣之舉,在行事之前,他們是不知自己的大智大勇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大智大勇必然有著長久的知識儲備和觀念積累做基礎,這些積累,或許他們是清楚的。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非常質樸的人。

他們藐視虛偽的巧智,拋棄了禮智的浮華,取用道的精神。

對於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大智慧,就要看他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看他的動機。

真有大智的人做事是為大家的,做人也不太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的。

常人說他笨,他也不以為然。


我覺得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因為真正考慮到事物的本身了,有了常人沒有的見識,做了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別人看他覺得很愚鈍,其實他確是真正有智慧的。還有一類也是想的比常人多,最後發現最大的智慧在別人看起來就是平凡的,當然他們內心早就想的很透徹了,他們又不想不屑向外人表露自己的智慧,可能覺得這是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或者他們就想過這樣平凡的生活不想被別人打擾。所以他們裝的很愚鈍把~


笑而不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被觀察以前就以知道觀察者的舉動,故此巧妙隱藏自己真實實力,用以最普通的姿態表現給觀察者方便自己反觀察對方。所以,這種人在不同人心裡有不同的地位。也許被朋友認為很笨很呆很不起眼,故經常被欺負卻從不被欺騙。也許被上司又愛又恨,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沒有成績但不會有大錯。也許被高人看出大才,可以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地位的處朋友,卻無法使之為其效力等等。只能說,大智之人必有其特殊性情。做事遵循道法自然,早以看透真正的財富為何了。在簡單討論下自知者明:人,多數不懂自知。自知,是一項把自己推向更高境界的必修課程。大智者必須通過自知方可成就大智慧,自知才能自制。試想,能輕易控制自己情緒、行為,必然會隨意表達出不屬於自身習慣的東西。或者說,一切好的壞的那些只有普通人才會評論的種種行為,對已自知者來說已經無所謂有沒有了。自知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想學就會的那麼輕易,更沒有某種可參考的資料(因為參考資料或許會走到誤區,後果即可笑又可怕)。說到底,「自知」才是人類的終極科目。智不自知者為才能者,無智卻自知者為賢者,無智亦無自知者為窮惡者,智又自知者為大智。.................各人偏見,各人看法。能搏看官一笑而已。


愚與智都是主觀的判斷吧。大智若愚中的智與愚,我認為應該理解為智者眼中的智,愚者眼中的愚,所以我所理解的這句話是,智者眼中的智在愚者看來就像愚一樣吧。

直接回答你的問題就是,大智若愚的人一定認為自己的做法(看似愚蠢)是有這麼做的道理的,並不覺得自己愚蠢。如果不知道自己做事的理由(不自知)或者明知愚蠢還要做(偏執),都不算智者吧。


雪漠:毀譽如幻,但人言可畏

2017-04-17 雪漠 雪漠禪壇

?

毀譽如幻,但人言可畏

········

節選《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

········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

這一章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大智若愚。為什麼「大智」會「若愚」呢?為什麼老子會給人深不可測的感覺呢?這些問題,在這一章里都可以得到答案。

首先,老子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唯唯諾諾和傲慢敷衍,這兩種態度到底相距多遠呢?第二,善與惡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呢?

「唯」就是唯唯諾諾,代表了下級對領導、晚輩對長輩的答應和認可,裡面有一種唯恐不夠重視、不夠恭敬的味道;「阿」是「嗯」,輕描淡寫地答應一下,敷衍一下,就像孩子們問問題時,長輩不太想回答,就隨隨便便地「嗯」一聲一樣,這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態度。當別人用這兩種態度對待你時,你會有什麼感覺?這兩種感覺相差有多遠?意思是,人家的讚美和呵斥,對你來說有多大的區別?人家的認可和輕視,對你來說又有多大的區別?

老子為什麼要反問?他不是讓你去思辨,而是用反問的方式告訴你,其實它們之間沒多大區別,都一樣。智者是不會在乎的。就像我剛才說的那些話,有些人也許還有印象,還記得我講了什麼,但很多人都忘掉了。對他們來說,這些聲音一下就消失了。在智者心裡,認可和輕視也是這樣,無論人家唯唯諾諾,還是傲慢敷衍,都一下就過去了,就像過眼雲煙一樣。

那麼善與惡呢?老子追問的是人類文化的評判體系。你認為善,他認為惡,如何判斷誰對誰錯?所以,善惡在不斷地轉換,同一件事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因為,任何評價都是相對的,都有一種主觀的態度在起作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就有不同的評價,網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評價,各自的評價其實根本不代表這件事的本質,僅僅代表了評價者的態度。通過他們的態度,我們就會知道他們的立場。在不同的標準之下,必然會有不同的聲音,哪個聲音對?根本就說不清。所有的善惡,只對同一個價值體系的人有意義,除了一些客觀的東西,比如法律條款等,很多評價都只是各自的說法,根本沒有固定的標準,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不同的標準,決定了不同的評價,其中的差別究竟有多大呢?

這個問題也不需要答案,老子只是在否定善惡的絕對性。

?

?

在很多年之前,有個菲律賓的總統會見鄧小平,談到了領土的問題。當時,他對鄧小平說,某些島嶼離菲律賓很近。鄧小平怎麼回答呢?他說,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這個答案太有智慧了。如果它們離你們很近,就是你們的,那麼你們離我們也很近,難道你們也屬於我們嗎?確實是這樣的,它本來就是一個相對論,很多事物都是相對的。

因為標準不一樣,所以,對同一件事,永遠會有人讚美、有人辱罵;有人認可,有人非議。這是正常的。但所有的這些態度都是相對的。我們前面說過,當人們把「道」當成價值標準的時候,得道就是成功,就值得讚美,就是善的;當人們把金錢作為價值標準時,得道就不一定成功,不一定值得讚美,也不一定是善的,因為得道者不一定有錢。

比如,現在肯定有人不理解莊子,覺得你就算想自由地活著,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不能做官啊,編草鞋能證明什麼?你連自己都養不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就會覺得他失敗,他的學說也會受到非議。幸好莊子不是出現在這個時代,人們才會覺得他很偉大、很敬重他,敬重了上千年。誰都知道,老莊是道家的典型人物,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這時,很多人就不會否定他。這就是流行價值體系的另一個特點:如果你沒有錢,但你有地位、有名氣,它也覺得你是成功的。

所以,一切評價和態度都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都是相對的。很多人對同一件事的爭論,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因為,他們的標準根本不一樣,誰也沒法證明誰是對的,誰也沒法證明誰是善的。不同的標準,就有不同的善惡,也有不同的對錯。

?

?

我們覺得,即使破產者如果明白了無常,證得了空性智慧,那麼他也是成功的。但對於不在乎道的人來說,會認為他是失敗的,因為他破產了,他經營不善、決策失誤,導致很多人失業了,導致他的家裡人生活水平下降了,他還欠了別人很多錢,如果他還不上的話,對他的債主來說,他就是惡的,更是失敗的。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問題:這種失敗很快就會過去,很快就會改變,失業的員工也會很快找到新的工作,一切都會慢慢平息。不變的是什麼呢?是道,是他明白的真理,這種明白將會改變他的整個生命。

所以,一定要明白,老子的反問是在否定流行價值觀,否定一些固有的、常見的、關於是非對錯的觀念。

那麼,是不是說人言就不可畏了呢?不是。

老子緊接著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得道者能同時容下鮮花和毒草,就能容下其他的價值體系。他知道,社會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會像憤青那樣憤憤不平。他當然知道社會上的問題,但就算他批判,也不代表他不能允許。他知道什麼都有它的理由。他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因為,他尊重世間法的規則,永遠不標新立異,即使明白善惡毀譽沒有意義,價值體系可能出錯,他也永遠不做驚世駭俗的事情。世人怕什麼,他也怕什麼,他永遠不去觸動大眾、人類的底線,不觸動禁區。你一定要注意,他永遠是和光同塵的,永遠像尋常人那樣活著,不追求任何錶面上的東西,他不願意讓自己和世界不一樣。這是老子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

今天,我也對一些朋友說,學佛的人身上一定不能帶佛氣,不能讓人一看就知道你學佛。否則,你的學佛就肯定沒學到家。

「荒兮,其未央哉!」「荒」是遼闊、荒涼的意思,所謂的荒漠就是遼闊的沙漠。其中還有一種悲涼、滄桑、凄涼的味道。

得道之後,老子感受到的世界,是廣袤無垠、沒有任何邊際、也沒有任何相的。所謂的沒有任何相,就是他不會被任何杯子所限制,他本來就是大海。這就是得道者的境界。得道者連得道者的相也會打碎,連真理也不能局限他,這才是真正的和光同塵。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想大智若愚或許 並非是我們自我以為的 各自智慧的分寸拿捏的準確 更屬於一種自然狀態而已 也沒必要將其吹捧的更高 或許常自省更自然 更樸素 遵循觀念的本來 那就是一種大智若愚 為何 更多人們注重技巧呢! 各種神聖的認知與評價 不也是追尋技巧的變種而已么!


laugh and no say


大智是因為已經洞悉了的情緒也好事實也好,而擁有鈍感力 將情緒、事情處理得當,讓自己過的輕鬆。


沒事小心,有事膽大


生活很樸實


推薦閱讀:

觀看《歡樂頌》的小夥伴們,大家都得到了哪些啟示?
最慘痛的夜班經歷?
有哪些歌曲適合在比賽海選時清唱?
為什麼很多人在國外畢業以後就在國外工作?為什麼不回國而選擇國外呢?
你要孩子是為了什麼?

TAG:智慧 | 生活經歷 | 做人 | 為人 | 為人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