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爿」字的簡化字是什麼?

讀台版書實在不認識,不知道在哪裡查?


首先需要明確,「爿」是「牀/床」字的象形初文[1],後來加形旁「木」得「牀」,之後再俗寫成「床」。(今本《說文解字》「爿」字失收,但是唐本《說文解字》有「爿部」。)


「爿」(牀/床)的甲骨文字形(取自《甲骨文字編》)

「爿」作偏旁的字,多以「爿」(牀/床)為聲旁,如「妝」、「狀」、「壯」、「戕」、「牆」、「將」等等。

「爿」作偏旁簡寫時作「丬」,這是種常見的艸書楷化規律。


但是內地的《簡化字總表》中,沒有對「爿」設定偏旁類推,所以有部分漏網之魚。

這部分漏網之魚有:「奘」、「戕」、「牂」、「臧」[2]等。

日本的新字體標準中也有類似的寫法,如「妝」、「狀」、「裝」、「壯」、「莊」、「將」作「妝」、「狀」、「裝」、「壯」、「荘」[3]、「將」[4]。


——————————————————————————————————

[1]:此「爿」與中古出現的表示「劈開的成片的木柴」的「爿/pán」屬於同形異源字(就是字形恰好相同,其字形來源以及字音字義完全無關)。前者是床的象形初文,後者是「片」字的反文。

「片」從「半木」,「木」、「片」的《說文》小篆字形如下圖:

「片」的戰國秦漢字形(取自《說文新證》)

「片」的戰國秦漢出土字形證明《說文》的「片,從半木。」所言非虛。

「片」在上述出土文字中主要參與「析」的組字。《說文》:「析,破木也。一曰折也。從木從斤。」

而戰國秦漢文字的「析」左邊的「木」或從半木之形的「片」作,其表「破木」的構意更明顯。


「爿」字的另外一個來源就是中古時期「片」的反書,故而也可理解為「半木」,讀為 pán,釋為「劈開的成片的木柴」。

這種「爿/pán」於現今方言中多作為量詞,用于田地、商店、工廠、旅舍等,如《文明小史》第十回:「一路言來語去,不知不覺,已到了昨日所住的那爿小客棧內。」

「爿/pán」與上述表示「床」初文的「爿」(牀/床)除了字形接近外,沒絲毫關係。諸多有古文字字形的「爿」聲字,也是從「爿」(牀/床)得聲,與這個「爿/pán」無關。

事實上比較晚起的「爿/pán」不參與構字。在構字中出現的均為「爿」(牀/床)。

[2]:其中「臧」字的左上部分按照俗字規律,應該作「疒」去掉上點。而「疒」=「爿」+「人」,意為生病卧床,「疒」的甲骨文作

(看的時候要將此甲骨文字形逆時針旋轉九十度,更多甲骨文可參考小學堂甲骨文)

所以從楷書字形上的正俗來說,「丬」之於「疒」,猶若「戕」之於「臧」。


[3]:注意,「莊」在內地選了俗字「庄」充當規範字,所以沒有用「荘」字。而且「莊」與「庄」字的俗寫規律,和「牀」與「床」的俗寫規律大致相同。


[4]:「將」字日本和內地的標準不同。日本右上角作「爫」(來源於提肉旁的手寫訛變),內地右上角作「夕」(比正字少了一點),事實上右上角是「肉」。


表示這個字在吳語里還經常使用的。比如 一爿橋,那有爿店,=一座橋,那有家店。總之是個量詞。應該沒有簡化字版吧,其實意思和 片 差不多,就是一個鏡像。漢字是象形的你懂的。


片、爿,造字起源上是同一字,後世分化而已。有些字,最初結構顛倒上下、左右或旋轉90度什麼無別,之後,隨著漢字書寫逐漸規範,字義稍有分化,變成兩個字或兩個字件。
比如,後跟司,就是旋轉180度,后羿與司馬,后稷與司徒,後與司都是:世襲掌持某事之義。
比如,廾,雙手舉也,如共,典,也可以旋轉90度,如丞,舉,奉,其字件義無別。
片(爿),本義就是說文所言:判木也。老家方言,稱呼劈開的木柴為「柴爿」,當為此本義。引申為:木板。引申為木板形狀的器物。門板。古代街面商鋪,沿街一面都用木板做成可移動門板作為板牆,功能上類似現代捲簾門,故老家方言,稱呼商鋪為「一爿商鋪」,「這爿店、那爿店」。
片、爿無別的一個直接例子,就是「肅」字,繁體「」,從聿,持筆書寫,從片、從爿,版櫝也。
將,造字本義:在案板上切肉,以投鼎。
牆,牆,編排木板以成嗇(穀倉),幼時家鄉的穀倉依舊如此,制式為:3面牆,一面用木板疊置相嵌,存放米穀時候,移除木板即可。
其他以片或爿做字件構成的字也大致類似,不細說。


爿沒有簡化字,但是有簡化偏旁

將→將,壯→壯,壯→狀……………………………………(一簡)

(二簡)


趙瑾昀老師為題主詳細分析了「爿」的前世今生,但覺得從答題來說還不如答得短的幾位好。
一是說清了規範字裏「爿」字沒有簡化,也就沒有所謂繁體字簡體字
二也解釋了「爿」常用是甚末意思。
比較「適合」題主的需求。


推薦閱讀:

「釁」作為「釁」的異體字是如何出現的?
為什麼日本「全學連」所使用的部分漢字與中國簡化字的字形一樣?
「夢」字是怎麼簡化的?
「類」簡化後為什麼要把形旁「犬」的一點去掉?

TAG:漢字 | 漢字簡化 | 文字學 | 俗字 | 俗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