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雲計算?
雲計算這個概念從提出到今天,差不多10年了。這10年間,雲計算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與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繼1980年代大型計算機到客戶端-伺服器的大轉變之後的又一次巨變,先是機器越來越小,然後。。。然後就雲里霧裡了。
別雲霧了,我們先想想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想讓計算機變強,怎麼辦?
那還不簡單,加CPU,加內存,加硬碟。
老闆,我身上的孔已經被插滿了啊!
簡單,換更高級的CPU,換新的DDR內存,換新的SSD硬碟。
老闆,那個死摩爾定律告訴我,新硬體更新沒有這麼快啊,有沒有更快更好的特效藥!
顯而易見,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利用更多的機器。只是需要解決一個大問題,就是不同的機器如何協同工作。好比一個小項目,原來一個人寫,只要加加班,也能快速搞定。現在,這個項目太大了,一個人加班不解決問題,需要1000個人來一起搞,怎麼知道誰在工作,誰在偷懶?項目就必須引入項目管理,機器就引入並行計算。
並行計算,理解起來也簡單,好比項目管理裡面,把一個小任務,拆成1000份,每人同時開始干,每人干一份,如果以前1個人需要干1000小時,現在1000個人1小時就幹完了。對,就這麼回事,並行計算很簡單,這個就是雲計算的基礎。
真聰明,原來做項目這麼簡單,我加人就好了!
老闆,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項目,我申請加10000人。
啪,你腦袋瓜子被驢踢了,10000人來了,坐哪裡?
我杭州一個辦公室,北京一個唄,杭州5000,北京5000人。
啪,杭州都坐在一起,做事好商量,杭州的進展怎麼同步北京?
額,這還真是個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還真多!
老闆,XX員工前不久生病了,他的任務一直沒人做,現在,我們整個項目受影響了,項目不能按時交付。
啪,你怎麼搞得,也不安排一個人替代一下?
別人已經有工作了啊!
啪,你不能把這個工作再切分成999份,每人做一份?
老闆,他能力比較強,為啥我分的跟他一樣多啊!
啪,你不能按照能力來分配任務啊?
額,這還讓人活不!
老闆,我們現在人太多了,人不能閑在這裡。
啪,你不會考慮一下把這些人賣出去,給別人開發項目。
但是,別人只要半個人,或者幾個小時的工作量,我們一個人一個人的太多了。
啪,你不會把一個人拆成幾個虛擬的人啊,或者按工時賣就行了。
老闆。
幹嘛?
我不想幹了,我想回家!
看明白了,想要管理這麼多機器,做這麼多事情,還真不簡單,還要有人管協調分工(並行計算),有人管理誰多誰少(負載均衡),還需要容許別人生病、辭職(熱備冗餘),還需要解決賣半個人,甚至十分之一個人的問題(虛擬化)。。。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散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並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 網路存儲(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虛擬化(Virtualization)、負載均衡(Load Balance)、熱備冗餘(High Available)等傳統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
雲計算早期,就是簡單一點的分散式計算,解決任務分發,計算結果合併就好了。也曾經還有一個別名,叫網格計算。很多大企業早期可能也只是想解決自己的效率與計算問題,到後來,這些大佬發現,這個能力也可以提供給外部使用,所以,就出現了公共雲(public cloud)計算 ,把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直接放在網上賣出去。
我倒是覺得,阿里雲提出來的水電煤基礎設施能更好的解釋雲計算是什麼,未來的雲計算,就像我們使用水電煤氣一樣,我們從來不會想著去建電廠,也不關心電廠在哪裡,只要插上插頭,就能用電。
所以,真正的雲計算一定有兩個重要的基礎條件:
- 計算資源的虛擬化,按計算能力購買才是真正的雲計算,目前的虛機嘛,嗯,看不到機器心裡不踏實。
- 雲計算能力的彈性伸縮能力,一定是想用多少就是多少,不用的時候就不要,目前的專有雲嘛,嗯,機器不放在我這裡心裡也不踏實。
那麼現在的雲計算是什麼?
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沒有想到這麼多贊與評論了。
很感謝大家,雲計算只是很基礎的第一步,正如電器時代的電與電網,那是基礎建設。
袋鼠雲(杭州玳數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做的事是比雲計算更大的一個事情,是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到人工智慧時代,最火熱的 數據智能!
如果大家對數據產生價值,對"萬物以數據而互聯,未來因數據而智能"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起探索未來
一、在講什麼是雲計算之前,先思考下我們為什麼需要「雲」「雲計算」
如今越來越多的應用正在遷移到「雲」上,如我們生活中接觸的各種「雲盤」存儲。實際上,「雲」並不新潮,已經持續了超過10年,並還在不斷擴大到所有領域。可預見的事:下一個10年中,幾乎所有的應用都會部署到雲端,而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將直接通過你手中的移動設備,為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為什麼會需要「雲」?
傳統的應用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需要支持更多的用戶,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需要更加穩定安全等等,而為了支撐這些不斷增長的需求,企業不得不去購買各類硬體設備(伺服器,存儲,帶寬等等)和軟體(資料庫,中間件等等),另外還需要組建一個完整的運維團隊來支持這些設備或軟體的正常運作,這些維護工作就包括安裝、配置、測試、運行、升級以及保證系統的安全等。便會發現支持這些應用的開銷變得非常巨大,而且它們的費用會隨著你應用的數量或規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在那些擁有很出色IT部門的大企業中,那些用戶仍在不斷抱怨他們所使用的系統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對於那些中小規模的企業,甚至個人創業者來說,創造軟體產品的運維成本就更加難以承受了。
所以,雲計算,應運而生——更大、更快、更強
針對上述問題解決方案便是「雲計算」!將應用部署到雲端後,可以不必再關注那些令人頭疼的硬體和軟體問題,它們會由雲服務提供商的專業團隊去解決。使用的是共享的硬體,這意味著像使用一個工具一樣去利用雲服務(就像插上插座,你就能使用電一樣簡單)。
只需要按照你的需要來支付相應的費用,而關於軟體的更新,資源的按需擴展都能自動完成。
二、形象點來說說「雲計算」
【1】 水龍頭觀點論:
當需要的時候,扭開水龍頭,水就來了,我只需要操心交水費就是了!
當你需要用一個軟體時,你不用跑去電腦城,打開應用商店,它就下載下來了,你只需要交錢就是了;
當你想看報紙的時候,你不用跑去報刊亭,只要打開頭條新聞,新聞唾手可得;
當你想看書的時候,你不用跑去書城,只需要打開閱讀軟體,找到這樣的一本書,在手機上閱讀;
當你想聽音樂的時候,你不用再跑去音像店苦苦找尋CD光碟,打開音樂軟體,就能聆聽音樂;
雲計算,像在每個不同地區開設不同的自來水公司,沒有地域限制,優秀的雲軟體服務商,向世界每個角落提供軟體服務——就像天空上的雲一樣,不論你身處何方,只要你抬頭,就能看見!
【2】葷段子觀點論:
網上很流行的一種比喻:男人找個女友或老婆是自建私有雲,單身約炮或者到娛樂場所消費是公有雲服務,按需使用並可彈性擴容,已婚男人找二奶小蜜則屬於混合雲。
這種解釋方式對男人比較適用,通常稍微一解釋就心領神會!
【3】共享單車-滴滴出行論:
出行需要用車,雲計算或者雲服務好比乘坐計程車或專車快車共享單車,隨時需要隨時用,按用量(路程)付費即可。
自己買車開車是混合雲,車是自己的,出去付費停車或加油相當於部分使用公有雲,而亞馬遜或微軟雲在國內跟黑車差不多被政策限制
【4】一日三餐吃貨論:
餓了要吃飯,在家裡自己做飯屬於自建私有雲,需要建造廚房購買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等,吃完飯還需要自己刷鍋洗碗等運維工作,費時費力;
外面餐館提供的就相當於公有雲服務,按需胡吃海塞吃完結賬抹嘴走人,餐館後廚如何安排做菜順序並加快出菜速度就是負載均衡和虛擬化概念;
請廚師到家裡上門做飯則屬於典型的混合雲,在資產安全的情況下有限使用公有雲。
三、「雲計算」的五大特點
- 大規模、分散式
「雲」一般具有相當的規模,一些知名的雲供應商如Google雲計算、Amazon、IBM、微軟、阿里等也都擁能擁有上百萬級的伺服器規模。而依靠這些分散式的伺服器所構建起來的「雲」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 虛擬化雲計算都會採用虛擬化技術,用戶並不需要關注具體的硬體實體,只需要選擇一家雲服務提供商,註冊一個賬號,登陸到它們的雲控制台,去購買和配置你需要的服務(比如 雲伺服器,雲存儲,CDN等等),再為你的應用做一些簡單的配置之後,你就可以讓你的應用對外服務了,這比傳統的在企業的數據中心去部署一套應用要簡單方便得多。而且你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你的PC或移動設備來控制你的資源,這就好像是雲服務商為每一個用戶都提供了一個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一樣。
- 高可用性和擴展性那些知名的雲計算供應商一般都會採用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基於雲服務的應用可以持續對外提供服務(7*24小時),另外「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來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 按需服務,更加經濟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購買服務,甚至可以按使用量來進行精確計費。這能大大節省IT成本,而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也將得到明顯的改善。
- 安全網路安全已經成為所有企業或個人創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企業的IT團隊或個人很難應對那些來自網路的惡意攻擊,而使用雲服務則可以藉助更專業的安全團隊來有效降低安全風險。
結束語:
關於「雲計算」已經深深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平時常用的那些APP或網站,基本都已經離不開「雲計算」作為背後的強大服務支持,如剁手黨愛恨交加的淘寶、京東,社交痴迷黨的微信、微博等等。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基於雲的企業服務,生活因「雲計算」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革和改變!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雲計算其實就像家裡自來水一樣。為了喝上乾淨的自來水,我們家裡有沒有必要建一個自來水廠?顯然不需要。只需要把水龍頭打開就可以獲得要喝的水。雲計算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模式,其實就類似自來水一樣。未來你想獲得什麼東西,不需要有很大的硬碟,也不需要你的電腦有非常強的處理能力,只要需要,隨時隨地可以獲得。這種新型計算,在無所不在的網路環境下給大家帶來了一種新的信息獲得方式或者是信息使用模式就是雲計算模式!
雲計算目前還在萌芽階段, 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贊同的權威辭典定義. 不過有一些機構列出了雲計算的一些特徵.
比如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對雲計算分為三類:SaaS: 軟體即服務, 用戶無需安裝軟體, 而是用標準客戶端(瀏覽器)即可使用軟體服務, 比如Google DocsIaaS: 基礎設施即服務, 用戶無需購買硬體, 而是租賃雲計算提供商的基礎設施, 部署自己的OS, 進行自己的計算, 這裡的用戶一般是商業機構而不是終端消費者. IaaS最有名的提供商是亞馬遜的AWS
PaaS:與IaaS類似, 只是用戶不再控制OS, 而是利用雲計算提供商提供的OS和開發環境做開發.
雲計算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快速彈性, 比如使用AWS的時候, 你自助啟動一台新機器只需要幾分鐘, 而傳統VPS提供商則需要你填寫申請表, 人工交互,耗時很長.
我翻譯的NIST對雲計算的定義http://www.kekaoyunfuwu.com/%E7%BE%8E%E5%9B%BD%E5%9B%BD%E5%AE%B6%E6%A0%87%E5%87%86%E4%B8%8E%E6%8A%80%E6%9C%AF%E7%A0%94%E7%A9%B6%E9%99%A2%E5%AF%B9%E4%BA%91%E8%AE%A1%E7%AE%97%E7%9A%84%E5%AE%9A%E4%B9%89/我認為現有雲計算的定義都太複雜了, 作為雲計算從業者和我們團隊的理解, 我認為他準確的定義用一句話就夠了:通過網路以自助服務的方式獲得所需要的IT資源的模式。他有三個關鍵點:獲取路徑:通過網路, 獲取方式:自助服務,獲取對象:IT資源(包括不限於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帶寬、DNS等)。NIST還定義了三種服務模式(SaaSPaaSIaaS)和四種實施模式(公有雲、私有雲、社區雲和混合雲)
知道挖掘機么? 那麼問題來了,我不是要問你挖掘機技術哪家強,而是要告訴你,我一朋友是干這行的,買了3台挖掘機,王村有工地就去給王村挖,李村要蓋房就去給李村挖……於是,王村的老王和李村的老李都高興了——終於不用花錢買個挖掘機就用那麼三兩次了! 我那朋友也高興了——有了好機器我只要攬活兒就穩掙錢了!
所以這就是雲計算,老張老李就是客戶端,我那朋友就是雲端,挖掘就是計算。儘管雲計算已經大行其道,但每個行業始終都有剛剛打開「電梯」開始入行的客戶。在雲計算領域,又有哪些老司機不得不告訴你的訣竅?一一道來:
一、計算作為生產力而不是成本中心
相信很多企業主會有這樣的看法,把伺服器當作一個成本去看待,做好預算、撥出錢、買來機器、裝好軟體跑。年復一年,傻大黑粗的伺服器自然而然就是一個成本中心了,從財務角度來看也是如此。不斷折舊不斷呼叫供應商更換部件。
但回頭看看,其實我們要的是計算能力,那看不見所以容易視而不見。而不是那些看得見的硬體。
雲計算剛好就是一種返璞歸真的過程,他把原先要買的硬體歸真為計算資源。要多少用多少,隨時隨地增加或者減少。企業安心做好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好了。
從自己去購買抽水機和蓄水桶到直接使用自來水。就是雲計算於傳統IT的差別。
二、3年後雲計算市場格局大變,現在的慎重是為了3年後的穩重
在選擇雲計算服務的時候,一類企業專註於對比自己購買伺服器和用雲計算的費用差別,另一類則在不同雲計算廠商中以價格來遴選。這其實是同一類思維,都是對的,但都是不健康和不全面的。
因為他們看到的都是已知的現在,而沒有洞察未見的即將。
購買伺服器的費用是算得出來的,也是可以對比的。但是運維人員的投入(而且是逐年提高)與雲計算逐年降低的花費之間的趨勢看到的人卻不多。更何況,之所以是雲計算,是因為其彈性,拋開這點談成本就是毫無預見性。在當前的高強度競爭環境下,要麼快速崛起要麼很快落寞,無論何種都是對資源需求是彈性的。
而不同雲計算廠商當中斤斤計較於某個產品的貴賤更是low見。因為一旦涉及到採用別人提供的服務,那麼穩定性、持續性就是第一位的。這也就是說你對他有信心:「即便我掛了,服務商也不會掛」。否則光看錢就是自掘墳墓。足夠健康的雲計算服務商一定有他貴的道理,也許你不如說把貴出來的那一份視作你投入的一份保險,區別僅僅是你用了便宜的雲計算同時買了一份保險賭他不倒或者直接用一個靠譜的雲計算大廠。
你要看的不僅是自己行業3年後的格局,更要看雲計算服務商3年後的場景。回頭看看國內,3年前盛大雲盛極一時,看看國外,hp雄心勃勃過。但阿里雲和亞馬遜都還活得很堅持。
毫無疑問,接下去的3年里,雲計算服務商進一步集中,很可能每個領域只有那麼3家。你現在應該要選擇能夠活到市場出現寡頭那一刻的那一家。否則就是對自己的最大不負責。
三、放棄不切實際的開源平台,除非你雇有一整個頂尖團隊,但那些人不是你原本就想裁掉的嗎
打開科技網站的雲計算頻道,最熱火朝天的討論是openstack的實踐。但我想說的是,作為新聞的技術網站往往給你一種錯覺,以為那些炫技和獻寶就是主流。實際上作為企業負責人更應該看的是wiki百科,那才是全景式的圖景。
時至如今,曾經霸佔頻道的openstack如何逆襲亞馬遜的討論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各個客戶的抱怨。一盤散沙的開源項目到底有沒有未來?
如果你是企業的負責人,很明確的答案:沒有前途。除非你有一幫工程師從頭開始熟悉openstack,儘管這樣風險還是很大,需要足夠的時間足夠聰明的人才去做到。但問題是如果前面放了一個easy模式不走為何偏要走hard模式——畢竟,使用雲計算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削減運維開支,卻不知不覺花了更多的錢在運維團隊——也許你更應該洞察的是工程師拿公司做完實驗之後,「小白鼠」能不能從他們跳槽過程中得到更多價值,抑或是在技術網站發了一篇「最佳實踐」。
那麼,我選擇一個以openstack擅長的供應商怎麼樣?吼啊!回到上面那個話題,供應商能不能活3年,openstack能不能活3年,直到這次硬體壽命周期結束?否則下一個供應商很可能根本讀不懂之前的代碼。
還有什麼比3年後你正在懵逼地給火車換輪子,而同行一騎絕塵更加後悔的事情?
回到初心,企業是為了給客戶提供最大的價值而生存下來的。儘可能選擇一個已經被證明是靠譜的公有雲吧。
四、雲計算是創業的工具,而不是領域。最起碼iaas是這樣的。
之所以說儘可能選擇較大的服務商,選擇主流的服務方式。是因為既然自己選擇哪個路線對於未來毫無影響的話,那肯定是選擇靠譜的。
因為從根源上而言,雲計算是讓客戶創業更加方便的工具,但云計算本身卻根本不是適合創業的領域。這個判斷和金融是一樣的,除非具備類似於支付寶這樣時代和技術變革中出現的奇葩,否則互聯網金融本身就不是適合創業的。因為金融級的服務如同合格的IT服務那樣,都是極度耗費資源和成本的。他並不是幾個人坐在咖啡館寫一個小清新的app。
如今談到雲計算,往往是3個層次的概念混在一起說。最聰明的廠商做著saas的事情掛著雲計算的帽子希望別人誤以為他是iaas獲得高估值。而一開始想要做iaas的廠商從早先掛著互聯網公司的牌子到現在卻已經悄悄轉型去做了it外包服務商,過起來有一單吃一頓的日子。
無他,iaas這一經典意義上的雲計算實在是門檻太高,太耗錢,也不知何時是個盡頭。
所以他根本不合適拿了幾千萬美元就要往裡沖的連續創業失敗者,你問幾個億美元行不行?那我問你一台伺服器加上網路加上基建要多少錢?8萬,幾個億美元才買幾台,規模上不去就沒有邊際效應。亞馬遜現在的規模很可能影響不了國內市場,但國內市場也不是沒有全球級的本地玩家,阿里雲衝到全球第3了。
至少在iaas這一層,自誇自己是估值達到了幾十億的「獨角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美元也不行,老二加老三在一起都不行。
要坐等的新聞是,老三和老四宣布合併變成老二,但佔比仍不足5%……
就是這麼殘酷。
五、不要相信一個技術能夠撬動雲計算市場
接下去就是對拿雲計算作為創業方向的行業人士的一點點長者的忠告了。那就是不要相信某個技術能夠撬動雲計算市場。
也許,最初的時候作為產品本身是有一些獨到之處,但如果這個優勢無法複製到其他產品,或者說直接顛覆既有的市場,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就會發現。要麼這個技術是屠龍技,要麼已經被人彎道超車了。
很多小清新的技術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往往表現良好,給人信心。但一旦應用於超大規模的場景下,就會掛的很徹底。那是因為你沒見過真正的災難,挑戰從來不是乘法表,極端情況下的故障更是難以捉摸。這時,足夠耐操的技術和方案才是真正的王者,做技術那麼多年對此沒有心有戚戚焉之感的話,職業生涯都很危險。
更何況,sometimes很多人談論的技術本身是獨家,是全球範圍內的孤島生物。真應該問一句,是不被需要還是出現了超越時代的黑科技。
對於企業客戶而言,還是繼續看整個大盤吧,產品的穩定性、用戶規模(用來確保不那麼容易掛)、產品豐富性、雲上的服務商的生態階段……
如上所述,你為3年後負責,為可能出現的爆髮式增長負責,不要成為某一個產品、雲計算創業者情懷的買單者。
六、雲計算本質上是重資產重規模重投入的服務業,而不是做一個app
最後一部分,講的是雲計算的核心是什麼。在我看來,首選還是服務其次才是技術。
道理很簡單,你在選擇一個你不擅長的事情,那麼唯有挑選你信的過的服務商。亞馬遜做的比google好,並沒有太多人認為雙方技術層面存在代際落差,而是因為亞馬遜從服務商開始,他更明白服務之重,雲計算之重。但google沒有。
永遠不要相信幾個人幾十個人就能做好雲計算的玩笑,如今連公眾號運營都需要這個規模了。
雲計算首先是一個重資產重規模重投入的服務性行業。
我的理解是:雲計算是基於一種傳統技術上新的商業模式。傳統的技術包括:虛擬化技術,大規模存儲技術,分散式系統技術 等等。新的商業模式是指: 將就有的技術打包為服務進行銷售, 降低最初的基礎設施投資成本。 當然新的商業模式對舊有的技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先擺出一個雲計算最學術版本的解釋:客戶端將運算任務交給伺服器(雲端),伺服器運算完畢以後再將運算結果交還給客戶端,這整個過程便叫做雲計算。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為什麼客戶端不進行運算?很簡單,因為客戶端有時候不能滿足大型運算要求,而且不能將數據進行多客戶端同步。舉兩個例子:
1.花旗銀行最近向IBM購買了沃森(Watson)的雲服務(插嘴一句:還記得那個著名的問答節目《危險!》么?Watson上過那個節目),那麼花旗銀行(客戶端)可以在華爾街向Watson(雲端)提交運算要求,當Watson運算完畢後可以通過網路交回給花旗銀行。這樣,花旗銀行不需要另行購買伺服器來搭建自己的運算與數據中心,節省了費用2.也許你已經在使用各種雲網盤了。就拿Dropbox為例,你在正常使用的時候將文件放在相應文件夾(客戶端提交存儲任務),在你察覺不到的時候雲端已經為你同步好數據(伺服器完成存儲),你只需要在別的設備中安裝Dropbox就可以訪問自己的文件了(調取存儲)。從這兩個例子來看,你就可以知道,雲計算的有以下的優勢:
- 節省費用。不需要單獨購買硬體,購買的只是運算服務。所以雲計算的商業模式也通常被稱為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
- 節省資源。一個雲計算中心可以為多個用戶進行運算,提高了效率的同時也節省了硬體及能源消耗。
- 輕量化、後台化。「把任務交給我們,剩下的只能讓您睡覺了。」
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被稱作未來IT產業的三大趨勢,如果有興趣,你可以看看相關的資料。
p.s. 解釋的夠清楚了吧……「批評現狀從來就改變不了什麼,只有建立一個更出色的模式讓現有的模式過時,實質的改變才會發生。」-—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1895-1983)美國哲學家、建築師及發明家 。
大部分企業過去基於傳統IDC做的IT系統是收斂的,到一定規模總會碰到瓶頸。可大數據大家都在談,上雲概念對於企業來說完全不陌生,但云計算到底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企業都會有這樣的困惑,讓我們一起回到這個原始的起點,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雲計算?
一、人云亦云?什麼才是雲計算
判斷一個系統是不是雲計算系統,就像鑒別是男是女,有個很簡單、很直白的標準,總有一個很簡單的線把事物分清楚。簡單來說,雲計算要符合兩個要求:第一,能否基於一大堆一模一樣的計算機,把磁碟管起來;譬如一個PC系統的作用,就是能把所有資源管起來;第二,能否將通用任務調度;一台電腦不可能只能寫word、做excel、看網站、用釘釘。以此類推,一個分散式操作系統,應該既可以運行虛擬機,也可以做大數據,也可做分散式應用系統
符合以上條件的,就是分散式操作系統,就是雲計算,不符合的都是偽雲計算。
二、企業級雲計算的標準是什麼?
毋庸置疑,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中國雲計算已經成為了事實的標準。
雖然很多做超融合的公司都符合雲計算的特徵,都可以做公共雲。如騰訊雲、青雲、金山雲等。但從100台做到5000台,是一個巨大的坑,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雲計算生態鏈和企業合作夥伴有了這個能力,才能談得上分散式處理和分析。
阿里雲跟傳統IDC虛擬化、一般私有雲的不同之處在於,阿里雲是三位一體的。這個三位一體的底座,叫雲操作系統(飛天)。飛天底座的價值集中體現在「足夠大的計算能力、足夠便宜的計算能力和足夠通用的計算能力」。
三、雲計算=虛擬化? ——中國企業的雲計算誤區
虛擬化的概念類似於古代的一個成語——聚沙成塔,將小資源整合成大資源,且不單依賴硬體的能力,就叫虛擬化。但虛擬化並不解決節省成本的問題,把一堆本來就屬於你的硬體,變成固定資產,還要再額外再投一筆錢,卻依然還是那些東西。
舉例來說:假設我已經有1000萬的計算能力了,然後我又花了1000萬買了某個虛擬化回來,但我的計算效率實際上沒有增加,也沒能解決業務上大規模的問題,那麼我們買它的意義在哪裡?虛擬化其實對大型公司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對小的企業,創業型的企業有作用。
因此,企業的CIO需要考慮,購買虛擬化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如果並沒有,那就等於多花了錢跟自己玩,等於上了別人的一個套。
未來的業務場景會是互聯網化甚至移動互聯網化的,我們不得不把自己開放出來,去迎接更多的訪問。「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有與更多客戶發生直接的關聯,才能夠產生對客戶的洞察。
中國最大的電商集團阿里巴巴至少有6億用戶,100億商品,必須得靠最優化的方式去撮合,依靠傳統方式手工去推薦基本是一個大海撈針的事情,只能依靠人工智慧對數據的挖掘,靠商業的智能在100億商品和6億客戶中做推薦。
「雙十一」900多億的營收,有300多億的營收三分之一是來源於智能推薦,這也導致一個3萬人的企業產生了3萬億的這樣龐大的經濟規模。你必須有一個極其高效運轉的交易系統來做這個構架。
雲計算與虛擬化最本質的區別是,真正的雲計算,需要把企業的資產、資源「疏經通絡」,變成一個未來應用它業務場景的力量之源。
四、阿里雲讓你雲中漫步
調度任務永遠比調度數據要快。
一千零一夜中,樓上有一把刀,樓下有一個駱駝,你要殺這個駱駝,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把駱駝扛上去,一個是拿刀下來,你選哪一個?一定需要用場景來驅動它來想,我是不是需要把現有的資源整合起來,做更偉大的事情?而不是把它大分小,花很多錢啥也沒得到。
企業需要雲的能力,但現在可能受到政策的限制,數據安全的限制,不敢全面搬到公共雲上面去,但是我們要的是跟公共雲同構的這麼個雲;那需要用什麼東西來做資源整合?在市場上尋求什麼東西來做這個事兒?
阿里雲考慮到國內的一些實際情況,一些企事業單位上雲遇到了很多痛苦和困難,通過專有雲把互聯網上面孵化出來的,將阿里巴巴分散式應用PaaS,大數據PaaS,軟體定義數據中心三位一體的能力和解決方案,部署到企事業單位的體系內,幫助企業單位去享受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賦能。
真正能做到這樣的集大成者,實際上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互聯網架構的雲提供商,比如AWS和阿里雲。而另外一些模式產生出來的雲計算提供商,因為它們沒有這些強大的業務需求推動而產生的技術沉澱,所以很難把這個能力集合在一起。
五、開源不等於開放 真正的開放是可以隨時替換
如果你用了開源的雲平台,那就是選擇了hard模式,剩下只有兩件事情可以做。一、公司拚命高價招人,要不然面對一大堆bug改不過來。 二、拚命掙錢,把賺的利潤貢獻給你做升級的那個人,那家公司。而且人家還只收美金,不收人民幣。開源這個事情不太靠譜,開源都是從互聯網上偷學的。總之,開源並沒有特別創新的地方,再加上這幾年openstack走得並不順利,大家都在退出這個聯盟。
在雲計算平台,你的代碼不用改,就可以直接遷移。企業做為一個用戶,不需要關心底層的技術實現怎麼樣,也沒有精力和能力去關心底層的技術實現是什麼樣。開源軟體商給你這件事情讓你免費用,其實是一個誘餌。
相比較阿里雲,給你的資源不變,計算能力提升接近於無限,最關鍵是可以不再受這個硬體「盒子」的限制,不受一個「盒子」邊界的限制讓計算跟「盒子」無關,5000個「盒子」也能變成一台機器,一萬個「盒子」也能變成一台機器,這是最有價值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是恰恰是中國目前市場上其它的幾家,不能做到的,阿里雲仍是體驗最佳的方案。
從來不是一個領袖設計出變革;而是在變革來臨的時候,領袖能否把持得住。
引用美國前信息官昆德拉對雲計算的生動描述:「曾經,每個家庭、農莊、村落、城市都必須有自己的水井。今天,你只要打開水龍頭,乾淨的水就會通過公共供水管道輸送給我們。雲計算,也是這個道理,就像我們的廚房裡的水一樣,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隨時打開或者關閉。在自來水供應公司,有一群專業人員負責水的質量和安全以及24小時不間斷供應。當你關上水龍頭,你不僅節約了水,你也不用為你沒有用的水付費」雲計算是把計算能力當做一種可以輸出的能源,它的輸送管道就是網路,它把計算需要的硬體和軟體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群也叫「雲」,用戶通過網路和這個極其龐大的「雲」相連接,需要的時候你就付費使用,不需要的時候你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利益相關:東網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 高級市場專員 嘖嘖 記得是高級哦
你有一個中餐廚師,這叫傳統IT架構。
你覺得一個廚師不夠,這叫傳統企業CIO困境。
你又找了一個廚師,這叫雙活數據中心。
你在外地又找了一個廚師,這叫兩地三中心容災。
你把自己家廚房開成了一間餐廳,這叫傳統IT應用的雲化。
你火鍋、粵菜、西餐、土耳其烤肉都喜歡,找了很多風格迥異的廚師,以至於形成了御膳房,這叫私有雲,你的御膳房就是雲計算資源池。
你從御膳房裡找出懂事又有能力的作為廚師長,管理其他廚師,這叫私有雲管理方案。管事的那個就是HYPERV或VMWARE。
你是窮人,沒有錢養活私人廚師,你選擇去餐館吃飯,這叫面向中小企業的公有雲服務。
你在去餐館吃飯的同時,也在家裡自己做,這叫面向中小企業的混合IT架構。
你是富人,但同時也喜歡高檔餐廳,這叫面向大企業用戶的公有雲服務。
你有錢,你有私人廚師團,同時你還去餐館,這叫混合雲。
全球最大的連鎖餐廳是AWS,在中國瀋陽有一間東北最大的餐廳,它採用國際一流器材、擁有頂尖菜譜和廚師,這個行業新貴叫是NEUNN。
只提供場地,你自己找廚師和食材的叫IAAS。提供場地和廚師的叫PAAS。能做到舌尖上的中國程度的叫SAAS。
將不同餐廳的廚房進行整合,通過快遞連接在一起,並且通過菜系分類,這叫跨數據中心融合互聯方案,能夠實現這種業務的產品是東網的H(O+R)產品。
有一個地方,那裡有數不勝數的各色佳肴,人們不用考慮這些食物是哪來的?是誰做的?是怎麼做的?只管享受,無論上班族、戀人、老年人、小朋友、班級旅遊、企業團建都可以找到最合適的食物,這個地方叫做智~慧~城~市~
更多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請關註:NEUNN
向高手致敬~
雲計算就是住賓館吶!
咱家親戚多,逢年過節總有親戚來串門。咱家有宅子,住的也講究,一人一房間,可是親戚一來就得擠了。那可怎麼行?可是蓋新屋子吧,過年來百十多親戚,蓋這麼多平時都閑著。不蓋吧,親戚來了住的不舒心。
誒(^?^)ノ這時候鎮上開賓館了,那好哇,親戚來了住賓館吧,這賓館房間多得很。
這一看賓館不得了,一間房一天一毛錢,包月一塊錢,住的好還包衛生。乾脆咱家也別住了,就在賓館住得了~
自己家 - 自建伺服器
賓館 - 雲來訪親戚多 - 網站用戶訪問量大住的擠 - 應用性能下降,響應時間延長,用戶體驗下降發現其他通俗的回答沒有體現應用的動態性 和 雲的彈性,這是雲區別於其它技術非常重要的特點,這才有此一答。說白了就是並行計算,其形式分為前端並行與後端並行。
前端並行比如:手機的同步服務。手機通訊錄、圖片等信息都會通過網路上傳給伺服器,當你用手機調取這些信息時,你的PC等其他終端設備同樣可以調取這些信息。後端並行
比如:你通過百度或google檢索信息時,你的電腦瞬間會呈現出多條檢索信息。這個工作就是由後端多台伺服器通過並行計算來完成的。這麼做能以極低的成本提高伺服器的工作效率,正所謂多快好省。並行計算就是並行計算,為什麼要叫雲計算?這主要來源於電子云這個概念。電子云是描述電子運動方式的一個術語,說的通俗點就是一個電子在同一時刻有可能在兩個地方同時出現,因為電子沒有運動軌跡所可遵循,只能用概率分布去描述它,它的運動模型宏觀看上去就像一片雲朵。不管是前端還是後端的並行計算,它們的運作方式與電子云非常相似,雲計算因此而得名。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路、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因此,雲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擁有這麼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模擬核爆炸、預測氣候變化和市場發展趨勢。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對雲計算的定義有多種說法。對於到底什麼是雲計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一不小心就插一下我們的圖標,你值得擁有,哈哈。
雲計算(cloudcomputing)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原文:Cloud computing is a style of computing in which dynamically scalable and often virtualized resources are provided as a service over the Internet.)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XenSystem,以及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的Intel 和IBM,各種「雲計算」的應用服務範圍正日漸擴大,影響力也無可估量。
由雲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以及對大數據處理需求的不斷擴大,用戶對性能強大、可用性高的4路、8路伺服器需求出現明顯提速,這一細分產品同比增速超過200%。
IBM在這一領域佔有相當的優勢,更值得關注的是,浪潮僅以天梭TS850一款產品在2011實現了超過15%的市場佔有率,以不到1%的差距排名IBM,HP之後,成為中國高端伺服器三強。
2012年浪潮斥資近十億元研發的32路高端容錯伺服器天梭K1系統尚未面世,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待挖掘。
原文:Cloud computing is a model for enabling ubiquitous, convenient, on-demand network access to a shared pool of configurable computing resources (e.g., networks, servers, storage,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that can be rapidly provisioned and released with minimal management effort or service provider interaction.
雲計算常與網格計算、效用計算、自主計算相混淆。
網格計算:分散式計算的一種,由一群鬆散耦合的計算機組成的一個超級虛擬計算機,常用來執行一些大型任務;
效用計算:IT資源的一種打包和計費方式,比如按照計算、存儲分別計量費用,像傳統的電力等公共設施一樣;
自主計算:具有自我管理功能的計算機系統。
事實上,許多雲計算部署依賴於計算機集群(但與網格的組成、體系結構、目的、工作方式大相徑庭),也吸收了自主計算和效用計算的特點。
當然更多更仔細的歡迎小夥伴來了解我們CloudIn雲英 - 專業的雲主機,雲伺服器,雲硬碟,雲安全等IaaS及PaaS服務提供商。
以下為個人拙見,非專業人士
希望能用一定的類比,讓人更直觀地感受為什麼雲計算身後有廣闊的前景
------------------------分割線-----------------------------
PC時代以前,計算機用戶主要通過終端分享主機(可以理解為伺服器)的計算和存儲,獲得有限的服務。這樣的模式就好比一個家庭里有許多孩子,每一筆零花錢都要朝父母要,用多少要多少。家裡的錢都鎖在保險柜里,可以想像對孩子來說想買些小零食小玩具都是比較不自在的體驗。
1979年IBM推出了IBM-PC,計算機從企業普及到個人,用戶可以擁有自己的個人電腦。如果還拿零花錢舉例,這個時代就好比讓孩子有了自己的小錢包,雖然遠不如保險柜里的錢多,但完全由自己掌控,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父母的約束。問題也隨之而來,一如錢包可能丟失,個人電腦的數據也會因為電腦病毒而付之一炬。而且一台電腦的文件可能在另一台電腦無法使用,就像沒法在美國花人民幣一樣。
再後來,也就進入了雲計算最早的階段。大型數據中心的出現給了IBM機會,IBM開始專門出售用於雲計算的伺服器。而亞馬遜此時則開始購買IBM的伺服器建立數據中心,提供網站託管服務。想要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不用自己費心,只要租用亞馬遜的服務即可。我們可以認為亞馬遜開設了自己的銀行,從IBM大量購買「保險柜」,然後將管理存款、計賬、提供交易明細的服務賣給客戶。自此錢便不需要放在自家保險柜,可以直接交給亞馬遜,用戶沒有了保險柜的概念,只知道自己有一個賬戶,裡面是自己的存款。
而作為互聯網巨頭的谷歌,解決了雲計算的關鍵技術問題,其中包括海量數據存儲、計算資源管理和信息安全三方面。我們可以認為,谷歌直接搭建了整個銀行系統,設置了央行和各個商業銀行的分行,組織了專門的銀行櫃員,讓客戶的錢可以在全國銀行實現統一調度,不用去管自己的錢到底是放在哪家銀行的哪個分行、哪個保險柜。同時谷歌還設置了安保系統,防止有人搶銀行。至此賬戶和保險柜完全分離,用戶只要享受存取款的服務即可。
有人說雲計算=租用伺服器,也有人說雲計算和發電站集中供電是一種模式。**這裡我想先用一句話總結前文的鋪墊:過去用戶找服務商租用幾台伺服器,現在用戶購買的是計算和存儲的能力。過去用戶租用有數量有地址的保險柜存放財富,現在用戶在銀行保有的是幾千萬的存款賬戶**。供電系統仍要受區域的限制,但你的銀行賬戶絕不會。
IBM通過出售保險柜賺錢,亞馬遜通過出售自己的服務賺錢,而谷歌卻要更進一步顛覆IT行業,他將原本運行在個人電腦的各種軟體搬上雲端,現如今很多軟體都可以直接在網頁上實現,比如Gmail和Google Docs。在這種模式下,所有的應用都存放在伺服器端,用戶的設備不再重要。舉例來說,我們日常的郵箱服務,不論是在PC、蘋果電腦還是智能手機上都能享受得到,而在過去這些郵件內容都是在Outlook這樣的本地客戶端存儲的。這就好比是在原有的銀行體系下設計了支付寶這麼一個殺手鐧,因為不論你的錢是存在哪家銀行、哪個國家,都可以一樣在線上消費,再也不用取款-消費-找零這樣處處受制於現金。
我們可以繼續用一些類比總結一下雲計算的幾大優勢:
「第一,雲計算保證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和處理信息,並且可以方便地與人共享信息」:
在過去分享文件只能通過U盤拷貝,而且到了別人的電腦上還未必可以打開。想要處理信息的話,用戶一定要電腦在手邊,現在在任何終端都可以完成,而且在線應用軟體分享數據功能比個人電腦強得多。這就好比支付寶的存在讓我們從此免去了去銀行取錢的過程,想要借錢給別人只需要在線轉賬即可。而且即使在海外消費,也可以直接按實時匯率把美元摺合成人民幣扣費。
「第二,雲計算保證用戶可以使用大量在雲端的計算資源,而無需自己購入設備,壓低了用戶成本,且用戶不用擔心數據丟失、病毒入侵等麻煩」:
這一點不難理解,如果還要類比的話,我們把錢存在銀行就免去了過去自己選購保險柜的過程和費用,而且把錢放在銀行也方便保管,不必承擔失竊的風險,反倒是那些藏在自家土炕里的錢全部發霉腐壞了。
「第三,雲計算讓全社會的計算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我們可以想像,銀行的保險柜利用率肯定要遠比家庭的高,同樣一大筆財寶,放在銀行要比分放在零散的家庭佔用的保險柜數量少得多。同時銀行還可以靈活周轉,若是現在每個家庭都把錢從銀行取出來放回自己家裡,那世界經濟得倒退百年都不止。雲計算的出現就好比加速了這百餘年的經濟發展,讓互聯網服務進一步迎來一個井噴的時代。
「第四,雲計算可以讓用戶完成以前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務」:
現在,雲計算工具可以把工作並行地安排到互聯網上閑置的伺服器中,幾分鐘之內完成任務。還是同樣的例子,身家上億的富翁要是把錢都放在自己家裡自己數,每消費一筆巨款也要再數一筆錢出來,那可能真要數錢數到死了,而現在銀行負責了一切,用戶只需要在線查看自己賬戶的餘額和交易明細就可以了。
「第五,雲計算把整個雲端的伺服器資源作為整體保存,然後根據用戶的需求動態分派這些資源」:
現在公司購買計算資源,只需要指定需要的資源數目,而無需考慮設備問題。就好比銀行的儲戶不必去管自己的錢到底是放在銀行的哪個分行、哪個保險柜,消費時直接刷卡消費,不用考慮整存爭取,買買買就是了。簡單講雲計算的幾大優點就是,省心、省心和省心,解放了所有基於互聯網的業務。
雲計算這麼火,是因為他將會顛覆原有的IT產業,介紹到現在,我想讓讀者對這種顛覆有更直觀的感受。有人說雲計算只是噱頭,但如果我說支付寶的出現顛覆了原有的消費體系,應該沒人會反對吧,支付寶不也只是在原有的銀行體系下做了一點點小文章么?雲計算也只是在進一步讓全社會的計算和存儲資源變得方便合理。
在計算機領域,原本我們在裝有微軟操作系統和英特爾晶元的個人電腦上使用的軟體,現在直接被搬到了伺服器端,因此打破了這兩家公司的壟斷地位。原來的微軟就好比一家「專門印刷紙幣的公司」,在銀行和支付寶出現之前,只要世界上的人有儲蓄有消費,微軟就能獲得壟斷地位。依託紙幣的存在,英特爾就好比一家「專門製作錢包的公司」,只要紙幣存在一天,英特爾也就不缺生意。而現在,人們把錢存在銀行,用銀行卡、「支付寶」、「財付通」等多種手段進行消費,不再依賴紙幣,英特爾和微軟的壟斷地位也就沒有了。因此隨著雲計算的出現,原有的WinTel體系不需要外力作用就會搖搖欲墜。
希望讀到這裡,你已經對雲計算帶來的顛覆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因為後面的內容就要回歸行業了。隨著雲計算的出現,所有用戶都要和雲端的伺服器通信,瀏覽器的重要性就日益凸顯。前文已經提到,谷歌早已將本地的各種軟體搬到了雲端,這之後他再進一步,讓旗下的Chrome瀏覽器提供豐富的插件,提供了通向這些雲端服務的大門。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基於互聯網開發的公共平台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將從某種程度替代原來操作系統的作用,facebook正是因為做到了這點而被人看好。如果你不懂,現在打開你手機里的微信,看看裡面的小程序,或許它也與谷歌的瀏覽器一樣野心勃勃。同時也說明雲計算的出現是在打破壟斷,因為誰不擁抱改變誰就要被淘汰。
文章寫到這兒還有一點缺憾,我們回頭來看,前文提到的亞馬遜,他所提供的其實是最基本的存儲和計算功能。而谷歌、facebook這樣的公司把用戶的日常應用搬上雲端,確實可以顛覆現有規則,但個人用戶的需求有限又固定,為什麼能說雲計算領域是一片藍海呢?這裡就要提到廣大的企業級用戶。拿醫院舉例,每天的診療過程產生了無數的病例和檢查報告,而且隨時可能需要調閱。如果醫院租用前文提到的亞馬遜服務,對租用伺服器里數據的調用估計也會讓醫生頭痛不已,這時就需要一個為醫生設計好服務、讓他們能直接在設備上像刷微信一樣查看病患資料的方法。
如果在過去,有心設計服務的企業可能要去購買相應的伺服器,高昂的價格讓他們望而卻步。現在雲計算的出現解放了行業,甚至可以做到將讓全世界醫院的病歷資料打通,醫院的醫生坐在電腦前登錄自己的賬號就可以調閱大量雲端資料,一如這些資料就在自己電腦上一樣。回到類比的話就像在支付寶里,我們可以使用各家銀行的存款,就像這些錢本身就在手機里。不同的企業還有無限的需求需要去滿足,再大規模的公司也不可能一口吞下。企業級軟體服務一直都存在,但云計算的出現無疑會造就更多這樣的公司。當諸如人事、財務、物流、倉儲等完整的企業級服務都搬到雲計算平台之後,現有的企業級軟體市場也將迎來顛覆。
試想再過10年出生的孩子,當他們長大,怕不是要以為錢就是支付寶里的數字,銀行只是個虛擬名詞,紙幣和錢根本不存在。現在的我們,有多少人真正知道發電廠是如何發電供電,電信公司如何提供電話服務等等。你可能發現所謂雲計算原來就是這麼簡單離你這麼近的東西,但同時你要知道,任何你現在習以為常的東西,拿到過去都是一次顛覆。若你拿著智能手機回到上個世紀告訴人們,我能通過這個知道全世界發生了什麼,那他們怕是要以為你是個瘋子了。
原文鏈接:已經十幾歲的雲計算,如果你還不知道它是什麼那看看這篇文章
雲計算可以說並非是一種技術的革新,而是一種提供計算能力的商業模式的革新。雲計算本質上是通過互聯網計算,把本地的計算任務放在雲端計算然後把數據返回給本地端。
雲計算的好處是巨大的。
首先,你如果在本地建立伺服器的話,場地,用電,帶寬,維護人員等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其次,你還要開發一整套相應的軟體來運行和維護,軟體之間的兼容,版本更新又是大問題,小公司是根本承擔不起的。最後,如果你要擴大業務,那麼原來的機房是否不夠用了?原來的伺服器架構又是否要重新開發?把這些任務放到雲端,你就可以只用上傳和下載就行了,大大簡化了技術上的壓力。在雲計算背景下,公司只用考慮業務問題,把技術問題交給更專業和效率更高的雲端服務公司。這樣是一種雙贏,因為大部分的雲服務公司都存在計算能力過剩的情況,如亞馬遜為了滿足黑五期間超高的伺服器負荷,必須要架設能夠承受峰值過載的服務集群和數據中心,在平時這些伺服器有很多都是空載的,通過提供雲計算服務可以最大化利用其運算資源。雲計算還可以讓數據共享,讓多個用戶可以同時瀏覽儲存在雲端的資源。
雲計算的前景也是巨大的,在如今摩爾定律瀕臨失效,晶元計算能力漸漸達到瓶頸情況下,轉型雲計算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辦法。我設想未來的操作系統都會像谷歌Chromebook的Chrome OS一樣,一個瀏覽器解決所有問題。當然,至少在中國,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裡不可能實現隨時聯網,網路中斷的現象如同家常便飯,沒有網路連接,一切網頁應用都將癱瘓,用戶將無法訪問自己的數據,無法進工作。
雲計算也是物聯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有的嵌入式設備, 感測器,手機的數據都在雲端進行處理分析再返回。可以說,物聯網的美好理想只有在能提供穩定,安全,高效的雲計算平台出現後才能實現。在中國,阿里雲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而且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畢竟這其中涉及到雲端儲存的大量數據的安全隱私,國家肯定會全力支持本土企業。雲計算是一種共產主義的方式的技術。
本文的部分觀點來自吳軍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巔》,如有侵權則刪改。
什麼是雲計算?
第一:雲計算保證用戶能夠隨時隨地訪問和處理信息,並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和他人共享信息。
簡單來說,雲計算的發展趨勢是降低用戶對客戶端的依賴,將所有的操作都轉移到互聯網上來。以前我們為了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往往需要某個特定的軟體公司開發的客戶端軟體,在自己的本地計算機上來完成。但是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信息共享非常不方便。
比如說,一個工作小組需要幾個人共同起草一份文件,傳統模式是每個小組成員單獨的在自己計算機上處理信息,然後再將每個人的分散文件通過郵件或者U盤等形式和同事進行信息共享,如果小組中的某位成員要修改某個內容,需要這樣反覆的和其他幾位同時共享信息和商量問題,無疑,這種方式是很麻煩並且沒有效率的。
而雲計算的思路則徹底不同。雲計算把所有的任務都搬到了互聯網上,小組中的每個人只需要一個瀏覽器就能訪問到那份共同起草的文件,這樣,如果 A 做出了某個修改,B 只需要刷新一下頁面,馬上就能看到 A 修改後的文件。這樣一來,信息的共享相對於傳統的客戶端就顯得非常便捷。
原因就是這些文件都是統一的存放在伺服器上的,而成千上萬的伺服器會形成一個伺服器集群,也就是大型數據中心。這些數據中心之間採用高速光纖網路連接。這樣全世界的計算能力就如同天上飄著的一朵朵雲,他們之間通過互聯網連接。因此,我們也就說我們把數據存放到了雲端。
有了雲計算,我們把很多數據都存放到了雲端,很多服務也都轉移到了互聯網上,這樣,只要有網路連接,我們就能夠隨時隨地的訪問信息、處理信息和共享信息,而不再是做任何事情都僅僅局限在自己的本地計算機上,不再是離開了本地計算機就不能處理任何信息的模式。
舉個我生活中的實例。作為學生黨,去學校機房是經常有的事情。但是機房電腦上面沒有我們自己電腦上的數據,如果我們要在機房電腦上處理本地計算機上的信息,傳統的方法是利用 U盤拷貝過去。有了雲計算,只需要在寢室將數據傳到雲端,再在機房登錄我的賬戶,就可以訪問和處理這些信息了,非常方便。
第二:雲計算保證用戶可以使用雲端大量的計算資源,包括處理器 CPU 和存儲器,而無需自己購買設備。
打個比方,這就像我們不需要在自家院子里打井取水,在廚房裡用一台柴油機發電一樣,而是享用水電公司提供的服務。它的好處是讓全社會的計算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時儘可能降低個人和公司使用計算資源的成本。
舉個栗子。某個中型網站,它需要幾百台的伺服器。放在以前,這個公司需要自己訂購伺服器,租用伺服器中心,在伺服器上面安轉操作系統和各種伺服器端軟體,還得僱傭網路管理和運維人員。再考慮到容災備份,它的伺服器的峰值計算能力必須是平均值的3-10倍,因此伺服器的利用率並不高。那麼算下來這個公司的運營成本是很高的。
而有了雲計算後,這些小型公司只需要租用一些專業大公司提供的計算資源,就能大大地降低運營成本,因為這些提供計算服務的專業公司的運維和信息管理做得更高質和有效。這樣雲計算的數據中心就能夠動態的給這些小公司提供計算服務,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計算資源,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以上觀點,結合了《浪潮之巔》裡面的觀點,也融入了我個人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假如你是個教授,需要通過計算機大量的計算得到數據,但是普通的計算機弱爆了,根本進行不了這麼大的計算,於是你向一個手裡握有巨大計算機資源的公司租用這些資源,讓這些租來的資源給你運算,完了公司通過互聯網把數據給你,你按照你的需求付費給他們,這種模式叫做雲計算。它不是技術,而是一種依靠技術的模式。像你要用水電,給水電公司繳納水電費,只是對雲計算而言你使用的是計算機的計算資源,當然也可以是存儲資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