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詞為什麼會有美感?
例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字,七組詞,很完美地詮釋了當時的心境
又如「喜洋洋」「綠油油」「黑乎乎」等等,經常出現的ABB式的辭彙,還有其他AAB、AABB等形式的片語,能起到強調的作用,有時還可以有萌點 為什麼疊詞如此有魅力?
謝饅頭邀。
表示自己也是一枚語言學小白,實在不好意思獻醜,我查了點資料,但也沒找到什麽權威說法,便結合自己的感受說兩句,權當拋磚引玉,坐待語言學高人指點。
1. 疊詞念著順溜,聽著悅耳。這個就是@黑色菠蘿說的音律上的美感了,我覺得人們的聽覺會本能地對重疊的音節和音素給予特別的關注,既因為它的重複,也因為它有一種特別的一唱三歎的音樂美。這個可能在《詩經》表現得最明顯了,因為是民間歌謠或者是祭祀的樂歌,所以一定要是朗朗上口的。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先不論其意境與詞句的美妙,光是念在口中,聽著聲音,便覺心生喜愛,所謂含英咀華,口齒含香,大抵也不過如是了。
2. 疊詞能夠深化形象,凸顯對象。比如饅頭舉的綠油油的,黑乎乎,比單純的綠和黑都更能讓那種顏色顯得分明。比如喜滋滋,樂呵呵,比單純的喜樂都能讓那種情緒顯得鮮活。比如神神叨叨,漂漂亮亮,比單純的神經嘮叨(木有神叨這個詞)和漂亮都更能讓那人顯得立體。至於整體效果而言,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把牽牛的路遠迢迢,織女星的的皎潔明亮,銀河的微波蕩漾,兩人的遙遙相望無語凝噎,表現得如此入髓入骨,疊詞的深描形象,大概可見一斑了。
3. 疊詞能夠更婉轉悠揚地表達更曲折深刻的感情,讓詞語對感情的表達不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更進一層。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饅頭問題里所舉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迴環往復,哀戚纏綿。再如我印象很深刻的中學課本上一首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獨倚上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我讀到「斜暉脈脈水悠悠」這一句真的就彷彿如那盼著夫婿歸來的女子一般心心念念期期艾艾柔腸寸斷。中國古詩詞向來推崇含蓄之美,含蓄而見深刻,我想這就是疊詞的妙處了。
4. 能夠營造一種更加哀婉動人卻也更加獨立精煉的意境,這個其實和上面23兩點都有些關係,但又並不全然一樣。說到這點我一定要提提我大愛的《國風·邶風·燕燕》,當年只一句「燕燕於飛」,頓時覺得其他什麽都不用再多說了,立刻戳中萌點淚點傷感點。你看,說白了就是一隻燕子在飛吧,美好一些的,譬如「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也需要借著後面綠水人家的意象,才能和繞飛的燕子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但是因為疊字的運用,且是非常奇特的疊了名詞,燕燕,於是短短四個字,便成為一個無比美好無比完整的意境。這絕對比「燕子飛時」四個字所包含的內涵和外延上了不止一個維度。我想,這是疊字給我最大最深刻也最個人化的驚喜了。
以上,歡迎指點討論。知乎搬運工……貢獻一發……孔子見老子。孔子問:您最近可好?老子說:不過爾爾。孔子問:您的學問研究得如何了?老子說:陳陳相因,不甚了了。孔子說:聽說您還給人講課?老子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孔子一聽,老子是高人啊,每句都是疊字成語。於是孔子說:願與君飲酒暢談!老子說:咦,我的杯杯呢?
疊詞有一種纏纏綿綿的感覺,像絲絲縷縷的媚眼,酥酥軟軟萌到骨頭裡,讓人覺得,哎呀,好羞澀,捂臉~
細細的雨兒蒙蒙淞淞地下,
悠悠的風兒陣陣地刮,樓兒下有個人兒說些風風流流的話,我只當是情人,不由得口兒里低低聲聲地罵。
細看他,卻原來不是標標致致的他,嚇得我不禁心中慌慌張張地怕。
當初看《書劍恩仇錄》,就被這首小歌深深的迷住了,一直念念不忘。那天逛完浣花公園,閑得無聊,也偷偷模仿著來了一段:
昏昏沉沉的餘暉,慵慵懶懶地漫輕輕巧巧的風兒,細細微微地散抓不住的黃昏,像溫溫柔柔的眼,稍稍一碰就慌慌張張地亂觸不到的夕陽,如風風流流的臉,偷偷瞅一眼也心心念念地軟切不可貪戀天色未晚,匆匆離開這陰陰森森的浣花園
以免被那幽幽怨怨的魂兒,嚇破了膽近來自己翻譯時也開始偏向用疊詞了,就順便來答一下好了。
邏輯不算理得很順,權當參考。個人對疊詞的感覺如下:
1. 形象,富有表現力。
看到@於萬一 答案中提到「疊詞是語言原始的標誌」觀點,我覺得是有道理的。畢竟,在一門語言剛誕生的時候,從已有的詞去創造疊詞,要比發明新的詞更容易想到得多。此時,疊詞註定要比新造詞更佔主流地位。若一種語言中的疊詞應用若是廣泛且佔主流地位,就說明該語言還在發展期。現在漢語疊詞的應用雖然廣泛,但已經並非佔據主流地位了,因為我們有豐富的其他同義詞來代替疊詞的使用。所以,漢語是成熟的語言。然而,對於任何成熟的語言來說,疊詞雖然原始,卻充滿了活力。描述具體事物的詞多而描述抽象事物的詞少,是語言原始的標誌之一。越原始的用語越能調動人電本能感受,而疊詞就使得這種感受得以放大,甚至可以說是躍然紙上——當然也不僅是紙上,用嘴說出來也能給人更形象的感覺。前些日子無意聽到個詞叫Shakalaka Boom Boom,似乎是黑人發明的,含義是一種鼓樂器(似乎也可以暗指OOXX,嗯)。就算我不解釋,你念出來「沙卡啦卡,嘣嘣」的一瞬間也會下意識聯想到鼓點。再一個例子像是《小豹杜瑪》里的黑人把蚊子叫作「滋滋」,以聲代形,也很易懂。上面的扯的略遠了,回到漢語上來。舉點例子:「丁丁當當,窸窸窣窣,滴滴答答,乒乒乓乓,嘰嘰喳喳,畢畢剝剝」,相信你念出來就會知道形容的是什麼。
嘴上(其實是耳上?)的就說這些,再回來說紙上。
構成疊詞之後,原詞的意境會被放大,而且使用方法也會更靈活。不妨再看幾個例子。- 他活得很瀟洒。
- 他活得瀟瀟洒灑。(評:疊詞比一個「很」更讓人印象深刻。把「瀟洒」換成」冷清「的話,後者也更讓人覺得孤單。)先賺他一筆,再風風光光地退休。
(評:換成「風光」語法上是通的,但有些繞口。「風風光光」就順口得多,而且更容易引起讀者「究竟會有多風光」的聯想。)- 紅的蘋果,黃的梨。
- 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 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
(評:第一句更像陳述句,只介紹了顏色就沒了,讀起來沒什麼感覺。第二句,嗯,是很像小孩學話,但是不是覺得顏色給你的印象更深刻了?第三句,嗯,我自己讀完,都覺得口水要流下來了。【笑】)在下鄙陋,就先只取這麼幾個例子吧。無非想說,疊詞能讓形容的程度加深,讓形象更生動,而且說起來也很上口,比書面上的「大詞」要好用得多。因為這個原因,疊詞在日常口語中出現得很頻繁,合理運用疊詞也會讓文字顯得很「接地氣」。
其他答案中提到的不那麼「美」的疊詞,依然具有以上的特點。2. 上口、有音律感。
疊詞從語音上的感覺就是兩個重複的發音。想想耳熟能詳的莫扎特的《小星星》開頭的旋律,便是這種簡單疊音的運用。當然,那是單音,和漢語發音有區別,但其中本質是類似的:讓聽到的人得到簡單好記的感覺。複雜的東西是不好理解記憶的,所以這樣簡單好重複的發音就通常被拿來教小孩子學話了。也因為疊詞常出現於幼教,我們就形成了「疊詞是小孩子喜歡說的」的刻板印象,把邏輯弄顛倒了。其他回答里的某些賣萌腔,基本都是這麼回事。此外,古漢語文章講究語音平仄。平仄交錯就很容易產生語音高低起伏韻律感,而疊詞又是最容易產生平仄韻律的方法之一。拿李清照那句「尋尋覓覓」做例子,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音律上有了感覺,而意境上又如前述被疊詞加強了,於是無論是看還是讀都充滿了美感。
我想到的目前就這些。並不是所有詞都適合成為疊詞,也並不是所有的疊詞都有美感。但,所有的疊詞都很形象且上口。本身就具有美感、並適合疊詞化的詞,在變成疊詞之後就會在意境和韻律上相輔相成,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也許與童年經驗有關:「乖寶寶,洗手手,塗香香,排排坐,吃果果,。。。。。。」愉悅的經驗常與疊詞關聯。
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疊詞是比較中國化的表現方式,比如在英語中就很少出現疊詞。這就賦予疊詞中國式的文化底蘊,讓我們能讀到源遠流長的中國話語。疊詞在詩經中就以及大量運用了,可見他的歷史綿長。
補充一個動名結構的現象,覺得也挺美:畫畫、數數、對對、勾勾、團團、蓋蓋、點點、圈圈、卷卷、扣扣、彎彎,等等。其中第二字都是名詞,讀的時候要加兒話音,以區分不做動名結構時的情況。
上個圖。
真的!老有魅力了!
一男人和他的北京媳婦抱怨:「你看人南方萌女孩說話就是好聽,後面都帶個重疊的字,吃飯飯、睡覺覺、搽香香、要抱抱,聽著多舒服!」北京姑娘不屑的白了丫一眼:「就這些我也會!」
這男的懷疑的看著姑娘說:「你也會?說來聽聽?」 姑娘:「別逼逼!」題目是疊詞為什麼有美感,回答大部分是因為疊詞有美感-_-#那麼髒兮兮亂糟糟洗洗臉刷刷牙打打遊戲彎彎曲曲昏昏沉沉也有美感嗎?可見美感並不是疊詞的主要特徵,強調才是。(也是考慮要不要學語言學。)
我是語言學白痴,但你這個問題我倒有一些非專業的理解,小談一下:疊詞的美感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音律上的美感,但如果你問我疊詞的音律為什麼有美感,我就無法回答你了;第二我認為疊詞「恰當地表達了一個詞合適的氣質「,這種氣質是「不過分「,你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疊詞所表達的情感都不是強烈的,而是籠罩著朦朧的氣息,這就是疊詞的美。
我來段繞口令。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 《上經·知辧》====================三申道長註解=========================
《上經.知辧》之省悟
志於求索若夢之未省,安知疲憊,妄顧左右之黷而一往。果覺則甚虛耶,似負卸而罔象甚纍,息已而復行作夢矣。何其然哉?神結而心隨也。
「見,所見;見不見」有其目,故能觀;有其知故可察入微。
「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察入微則心自明覿,明覿如鑒而互,一冥則無知。二明其互見,是爲明迪,目之所以達而長也。
「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觀不入其心、若鏡之照物矙不矙皆然,目與心同而見者、方知化道之可憐;不宰其目而心入神隨之則洞明,能瞭然其機爲識之至要。
「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故眾物皆有目而所見相同、其感應弗非一而反者,身心所主也;所見之有所不同於心則其行異矣。
「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夫心神之關繫於斯而恖往,目末觸而心有感應者;若見之緣不切已,雖入目能似若無睹同諾。冥目以感應乎是,洞察其目不可見亦如其然矣。
「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觀察入微至乎精亦有其罔,非應間之失於距乎?省悟其至微至精,焉可遠其時耶?
「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若此,則見一如數鏡互照,光有所復應者謂之物理也,弗能明於幽暗。不重其目光而有斯應於心鳴者,昭乎若光之與物,龢之至也。
「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識之至極、能窮盡其根本而無視枝葉,似日之不光於淵而其氣彌布化,應其不遏也。
「見見, 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鏡鑒斯應而實異於我,神明互得而不曲於距;弗易其色,毋失其形,形氣相得取其中也。
「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心斯其巧也能其至工,見識至精也能造化其神。不存其意則出拙劣,不存其心則彷彿不造。
「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事事若行步步相接,當順自然而為之;物與氣之成化亦有其軌;其軌即葆生之大旨也。天地之能兆間化一,存在之理可效灋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自然之奧妙不竭、索之有宜而亡之莫害,觀此而恖彼則心盲目暗,見如不見、莫如瞽者偏明於觸聽、應於其嗅也。
「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見乎見不礙方言、似得失榮辱由人而不易眞切。無所見而謂見、妄寵而求得色則輕生罔顧。莫若忘我而索其眞者,幾於斯道也。
「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眞人之從事也不在終而窮其始,見之明淵於是。至人之從事覈其本順其理以矯扶,觀察入微之然也。
「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得道之士則不然,當其病不意而以終始入用,所以常見其不愈復見其重,見其將已而不見其起實則愈其至速矣。
「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庸人不果,見瘡摩瘡而知已方延,致捉襟見肘不能兼顧,現知現用,見無憐衷移於二途矣。
醫道宗源發言: 【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
目明而心昧者,雖有所見,其實所見非真。不為「真見」矣。是以曰「不見者也」。對於真見來說,雖然兩眼如炬,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看不見的人罷了。 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奇世之珍呈於前,而不能識。此即「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矣。眼中雖見,心中不識,這樣的看見能說是看見嗎?其實也只能算是看不見。何以故?「盲於心」也。 奇世之珍,奇世矣。與道相較,鄙如瓦石矣。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見猶不見矣。======================本人斗膽作注=======================
《道家密藏黃帝內經》上經.知辧 之 談無語注
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
見者有二。目之所視為所見,心之所視為見不見。精注於目,所以能目見,神運於心,所以能心見。所謂不見見,是莊子說「目無所見,耳無所聽,心無所知」,精神內守。因此用神而見,精神乃衰,凡愚之人以見見為喜,則不知見見之害;以不見為憂,則不知不見之福。所謂見見,是尋常之見。
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見而明,所以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是明白因何所見。明見見之理而不拘泥於見見之理。可謂由見而得道忘形,得道忘意。
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
所以知眼見心見者。為有之範疇。不知眼見心見者;知眼見心見而不用者。亦屬有之範疇。
非不見。見者。
心神一體,如鏡反照,渺渺乎忘神所在,是真見者。
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
有物不能目見。能見此不能目見之物者,能知其所能見不見乎?知藏而不用,神乃不絕焉。
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
是以。眼所見者,陰也,體之用也;眼所不見而能心見者,陽也,神之用也。心不用而可見萬物者,陽中之陽,近於道矣;眼所見,見而無物存於心,見而無擾於人神,熟視無睹者,見尤未見者,此為存其神之機,得一陽而復者,是陰中之陽也。
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
知而不用,存而不用,知眼見心見而不用者,是下工之技,終非大用;不用心、眼而見者,是神之技,《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神者道之大用也。
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然哉。
若夫,陰陽之道,生機之樞紐也,天地之綱常也,恒生之主宰也,然哉!
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
眼見而心盲者,不可謂能見而不見也,亦非知眼見心見而不用者。眼能見,心能見,以至能心眼不見而見者,真見矣,其真實不虛,其見道矣。
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
是故天之道者,以其精微之變,心欲見而不可得見也;地之道者,則形體具而可見也。故能見精微之變,道也。乾坤相存,由能見形體而至於不能見其精微之變,或由不能見其精微之變而至於能見形體,此為天地之常也。
——《上經.知辧》
呵呵,疊詞哪裡有美感
班長對某女說:「霞,我們快去排隊隊打飯吧。」
某男生插口:「我勒個去去。」咦,美感呢?世界紛紛擾擾喧喧鬧鬧什麼是真實
為你跌跌撞撞傻傻笑笑買一杯果汁就算庸庸碌碌匆匆忙忙活過一輩子也要分分秒秒年年日日全心守護你至於為什麼,我想大概是因為我愛吧,你喜歡的話,他說什麼都是美的。想起來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聽聽那冷雨_百度百科
有個鏟鏟的美感
說道疊詞就想到越劇《斷腸人越想越斷腸》這一段
月蒙蒙蒙月色昏黃雲煙煙煙雲照奴房冷清清奴奴亭中坐寒凄凄雨打碧紗窗呼嘯嘯千根琅玕竹草青青幾枝秋海棠烏咽咽奴是多愁女陰慘慘陰雨痛心傷薄悠悠一件羅紗衫寒凜凜不能暖胸膛眉戚戚抬頭天空望眼忪忪滿眼是悲傷氣悶悶有話無處說孤伶伶身靠欄杆上靜悄悄一座後花園一陣陣細雨最難擋可憐奴氣喘喘心蕩盪嗽聲聲淚汪汪血斑斑淚滴奴衣裳生離離離別家鄉後孤單單單身在他方路迢迢遠程千萬里渺茫茫不見年高堂虛飄飄逼我走上黃泉路倒不如讓我早點見閻王只聽得風冽冽冽風風凄凄雨霏霏霏雨雨蒙蒙滴鈴鈴銅壺漏不盡嗒啷啷鐵馬響叮噹篤嚨嚨風吹簾鉤動淅瀝瀝雨點打寒窗叮噹當何處鐘聲響卜隆隆更聲在樓上多愁女犯了多愁病斷腸人越想越斷腸美感是因為疊詞語義和語用上都呈現出細微、重複、延綿的特色,而為什麼要用疊詞,我覺得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疊用一是為了話語清晰,漢語詞的音節太短(古漢語一般一個字,現代漢語一般就是兩個音節,常用詞中單音節的比例很高),音節的多少跟歧義的可能一般是反比的,二是語義的精細化,二是符合時間象似性的基本原則,用時間長度(音節增加,時間增長)隱喻情感宣洩,四是詞語摹狀化,個人猜測,漢語的詞,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音節/單個詞傾向於範疇的概括(N、V),多音節/重疊式傾向於特徵的描寫(比如:他喜歡冷清~?他喜歡冷冷清清)。唔...瞎想。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推薦閱讀:
※方言中一些有音無字的情況是一開始就有的還是由於讀音演變而產生的?
※看三國時有關方言的一個疑問?
※「她很漂亮」這句話中有動詞嗎?
※現在普通話的語音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
※現代漢語「有+過+動詞」和「動詞+過」有哪些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