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我」的一些認識,請善知識指點?

1、人身是由五蘊四大和合而成,人身的受想行識皆是人體的精神活動。

2,人的色身並不以個體的精神意志為轉移,人無法控制色身的生老病死、無法控制自身的容貌,色身是逐漸衰老的是無常的。

3,同樣在色身基礎之上的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是無法自己控制,所以才會有「下意識、不經意間、脫口而出、不由自主」等等詞語出現。

4,這個被名字和身份證號所標記的五蘊非我,因為這個名色都是無常的而且都不是所謂的「我」所能掌控的。此名色名色是既往的業力所產生,其產生六入,即十二因緣。

5、以為此五蘊即我,即會將此五蘊的本能反應當成「我」的反應,將此五蘊的本能需求當成「我」的需求。為了滿足此五蘊的六根,即慾望,追求「成功、卓越、彰顯個性」等等,而產生種種貪嗔痴,造下各種能深巨海,能障聖道的惡業。

6、既然此名色非我,只是在世間的的法器。所以佛弟子就要控制慾望,即控制這個名色,而不是被名色控制繼續在世間造下種種惡業。所以需要守戒清靜。需要踐行八正道,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念念在茲,生活中不再出現「下意識、不經意間、脫口而出、不由自主」這些情況。

7、有人會想到,既然活在此世上,能在戒律的範圍之內,努力追求世俗上的成功,改善生活,又有什麼不好呢?可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有限的時間裡「但念無常,甚勿放逸」。如同西藏生死書中所說,有誰會在住旅店的時候會去裝修房間呢。


人我(無atman)是一個事實,破(人)我執(atman執)才是境界。

世俗諦的「自我(myself)」,其實就是五蘊中的識蘊產生的假名,可知識蘊是覺知、記錄和判斷五蘊的狀態和相互關係的剎那生滅的功能

同時,識蘊會明確地區分六塵和五蘊,這個區分的能力就是自我意識的實質;沒有自我意識的生物,可能會把眼根所識的色塵當作是補特伽羅的色蘊,例如不能區分鏡子中的形象和它的色身。

大白話的說,「自我」是關於五蘊生滅的連貫且正在延續的記憶過程,在五蘊的生滅中,自我顯現了;任何方式使對五蘊的覺知、記錄、判斷、區分的功能中斷,則自我必然消失。通過對記憶的判斷,自我可以區分出連貫且正在延續的記憶是自我的記憶,而不連貫的記憶(假如用科技強行插入的記憶)則不是自我的記憶:例如錄像機播放一段視角連貫的視頻,我們會判斷這是原始的視頻(例如監控視頻);假如這段視頻突然插入別的片段導致視角不連貫(例如電影、電視劇),則必然存在人為修飾的狀況。所以,如果一個人患了失憶症,我們可以說這個人顯現了一個新的自我,原來的自我已經消失了。

你可以理解為「有人我」相當於「人我存在」,認為存在人我的實體。而世俗諦的「有我」相當於「自我顯現」。所謂我執,就是因為無明,這個剎那生滅的現象被認作是一個常一主宰的實體;十二緣起中的無明緣行,就是心識(不是作為無為法的自性或如來藏)被無明煩惱所污染,在實現這個功能時加入了情緒化的判斷(如同錄像機的鏡片被塵土污染),從而產生意念的衝動而造業(行蘊,身口意三業)。而轉識成智,則是把無明煩惱對自我的污染徹底清理乾淨,使無明心轉為智慧心,這個狀態稱之為解脫或者覺悟

所謂破我執,就是不再認為「自我是人我」,以及「顯現是存在」。「人我」的概念非常接近獨立於五蘊的靈魂。通過內觀,我們可以發現人我是不存在的,所以稱為斷(人)我見。

正因為如此,慈悲有了根本上的區分。愛,或者十二緣起中的愛支,是貪愛某種屬性。例如男朋友對女朋友說我好愛你啊,女朋友反問「你愛我什麼」,那怎麼辦?

無論男朋友回答愛什麼屬性,都會被質問「如果我失去了這個屬性,你還愛我嗎?」

母親愛子女是因為子女血緣關係的屬性;男朋友愛女朋友,可能是因為漂亮、聰明、有錢、有權勢或者別的什麼屬性;民族主義者愛國民是因為相同民族(語言、文化、習俗、血緣關係)等屬性;宗教徒愛他的弟兄姐妹則是因為相同的信仰;貓奴狗奴愛貓狗是因為可愛的屬性,諸如此類,皆是妄想分別執著

但是慈悲就不同了。菩薩行者對一切補特伽羅慈悲,並不因為他們具有哪些屬性,甚至不在意他們是不是佛教徒。在菩薩行者看來,大家都是無明眾生,不過有人醒得快,有人醒得慢罷了。這種不基於任何屬性的感情,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行者不需要愛眾生的任何屬性,他只會對你的故事感興趣,如有需要,則應機說法。此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

我全部都喜歡,沒有不喜歡的地方。——阿良良木歷對戰場原黑儀

畢竟他生下來,已經很偉大了!——卡爾拉·耶格爾對艾倫·耶格爾

所以四無量心,實際上就是教你摘下有色眼鏡的行動綱領;你看到無明眾生作惡,不過是他們也戴上了有色眼鏡而已,他們並不存在所謂人性的本質,故曰補特伽羅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慈悲喜舍,便是佛法的平等觀。

到此,當其他人問「你是誰」的時候,我們也知道這句話想問什麼了。

當我們回答「我是誰」時,「是」表示判斷屬性。在中特馬看來,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所謂社會關係就是在其他人的評價中,我和他者構成的關係如何,例如學生、中國人、漢族、鏟屎官、知乎高級佛黑等等。在佛法看來,補特伽羅是五蘊的集合體,例如身高體重、性別、健康狀態、血緣、膚色、愛恨、思維模式、語言、智商、情商、年齡等等。把這些屬性拆分,則發現任何一個屬性的得失並不影響自我的顯現。所以我們回答「我是誰」時,實際上是把某種屬性傳達給對方。

結合「自我是關於五蘊生滅的連貫且正在延續的記憶過程」,我們也可以把這句話轉換為「自我是各種關於補特伽羅的屬性的得失且正在得失的過程」。所以我執就是「把某個屬性認為是補特伽羅所必要,並且為這個屬性的得失產生煩惱」;斷除我見就是「不再認為任何屬性是補特伽羅所必要」;斷除我執就是「不再為任何補特伽羅的屬性的得失產生煩惱」。

同理,「有為法是各種關於名色法的屬性的得失且正在得失的過程」。所以法執就是「把某個屬性認為是名色法所必要,並且為這個屬性的得失產生煩惱」;斷除法見就是「不再認為任何屬性是名色法所必要」;斷除法執就是「不再為任何名色法的屬性的得失產生煩惱」。

注意,斷除我執、法執並不意味著對屬性的得失視而不見,或者不作區分,而是不再產生煩惱

打個比方,一條河流之所以是河流而不是死水,是因為這段水域抽象出了流動性,但它依然是死物。假如這條河流生成了一個覺知、記錄和判斷河流狀態的功能,並且和其他水域明確區分,則我們說這條河流是補特伽羅。如果這個補特伽羅能明確地認識到,水不是我主宰,生物不是我主宰,泥土不是我主宰,河岸不是我主宰,則可以說這個補特伽羅已經破除我見。

所以自我不是一個靜態的名色法,自我是關於補特伽羅的,獨一無二的故事。自我是自我的故事,你是你的故事,他是他的故事,並沒有任何先天的本質加諸自我,你,他的存在之上,每個補特伽羅都要以自己的行為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如何賦予故事的價值,是每個補特伽羅所決定的。俗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喜歡陽春白雪,有人喜歡下里巴人,這種價值判斷是不可能強加在他人之上的。故曰,存在先於本質

想驗證無人我,最快速的方法是內觀。

比如當高溫熱蒸汽的現象衝擊到身上時,我的色蘊(名色支)身根(六入支之身根)與熱蒸汽的現象六入支之觸塵)接觸(識支,識蘊的身識起作用)而流汗,身根和觸塵經過身識連接形成觸的關係(觸支),產生苦受(受蘊,受支),然後感性認識到熱蒸汽的名相(想蘊),進而在過去的無明的推動下起嗔恨心(愛支),執取這是人我主宰的(取支)而造了一次小小的意業(形成未來的有支),產生了讓身體涼快的意念(行蘊),在此期間意根意識識別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的生滅(識支,識蘊的意識起作用)。

通過內觀這個過程,你(yourself)發現你的五蘊都是因緣生滅的,你(yourself)完全無法主宰五蘊的生滅,所以當下驗證得無人我。

實際上不需要內觀,通過中觀的分析也能得知「無人我」的含義。所謂「諸法空相,無有自性」,「自我」是一種相,不存在「我」的自性(人我)。

內觀時,這個觀察自己的「觀察者」,它是什麼? - 知乎


請大家指點下:我這樣理解開車對不對………

請大家指點下:我這樣理解炒菜對不對………

請大家指點下:我這樣理解佛跳牆的味道對不對………

沒有嘲諷的意思,只是想換種方式讓你自己看到你問話的模式。

任何知識的理解脫離了實際體驗都是無用的。一個人沒見過火,你跟他談燒傷、燙傷並無意義。無我有很多的解讀,但最直觀的是在實際修行的過程中去體驗它,否則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你可以從概念上去解析,人可以分為名色兩部分,而名色再具體劃分就是五蘊,五蘊還不是最小的組成單位………由概念上解析"我"不存在。

這是無我概念上的解讀。

無我的理解止於此嗎?不,當你思維的方式以"我"為出發點時則是有"我",不以"我"為出發點時則是無"我"。

例如,你們的小區小黃車非常少,你上下班沒有車很不方便,你想:為了我自己更方便些,我把小黃車據為己有吧,抹掉二維碼吧,這就是以"我"為出發點,是有"我"。

如果你想,肯定不僅我有這樣的困惑,其他人可能也有,為了方便他人,我把小黃車放到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吧,這就是無我在生活中的應用。

無我的概念不止於此,當你禪修時,過去壓抑的情緒翻騰了上來,憤怒充斥著你的理智,你想要辱罵,毆打那個觸發你憤怒的助緣,想要毆打別人,這是你的理智提醒你,不要執著於五蘊,不要執著於受蘊,它不是我,憤怒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於是你的注意力開始回到禪修用功的對象上,繼續修行,慢慢的,你的憤怒得到了凈化,你的心恢復了平靜,這是無我在修行中的應用。

止於比嗎?不。

當情緒被凈化,心回歸了平靜,善念和愛意會充斥你的心,你的思維,言行都會充斥著善意和愛,這也是無我的呈現。

這一切對無我的理解都基於實際修行的體驗,不斷凈化自己的心之後,無我的體驗就會呈現。

升華、提煉、總結自己的體驗後,它們會形成文字的概念。

不去體驗,卻妄圖通過思考來了解它的概念,就如同不去吃飯,卻妄圖通過想像來解除飢餓一樣。

不要紙上談兵,去實際修行體驗吧。


4。你說到名色是由業力產生的,那麼日光也屬於色,那麼大家都能看見同一日光,什麼業力那麼厲害導致大家都看到同一種業力的產物?到底什麼是業力?

5和6。追求很成功地控制慾望是不是慾望?是不是貪嗔痴?在第4。你說了名色不是「我」所能掌握的,那麼在這裡又說要控制名色,那麼不是「我」控制名色的話,到底是要用什麼來控制名色啊?

那要控制名色,也是不是慾望呢?名色是在外的,難道正法真的身外求?

正念若需保持,那麼半夢半醒時能保持嗎?會不會有時候忘了保持?

抱歉,若你覺得我在挑釁的話我可以很老實跟你說我並沒有此意。只是希望你能藉此反思或回答到我以上所提出的疑問。


不錯不錯,很有覺悟!至少超過了出現在這知乎佛教版塊上80%的人!

無邊莊嚴。三界由想作意所生。是故說言三界虛妄。想及作意亦非真實彼所有想即色執著所有作意皆與受想行識相應。諸法本性亦無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想亦非作意。想及作意本性皆空。所有言說亦皆虛妄。但假施設令性寂靜
無邊莊嚴。諸法本性以假名故。如是所說亦皆平等。
無邊莊嚴。於此法中證於實諦。諸菩薩等應當了知。謂諸如來一切結使皆舍離故。凡所演說終不唐捐。
汝等於此應善思惟無令執著。於一切法勿生分別。離諸戲論。了一切法無有自性。而於眾生起慈悲想。思惟悟入如是法門。為利一切開示演說。


您的問題我補一個字,

(我)對「無我」的一些認識,請善知識指點?

很好的一個疑情啊……

懂不懂?能不能懂?

這個叫法嘉宗智的又來吹牛騙人傳大法了。

悟了就悟了,誤了就誤了……


你以為自己真的明白了無常、苦、無我,實際上你也許沒有真的明白佛陀在說什麼。

我以前做過這樣的事,以為自己知道三相(註:苦,無常和無我),以為自己了解釋迦佛之法;胡想說:假如別人也如此思維的話,也會一樣的(了解佛法)。 我把這講給阿姜聽,阿姜笑了,說道「十歲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人們出生後,必定會老,病,死;拿這個來修內觀,不是很累嗎?這不需要佛來教,大家都知道了。

無我,是一個具體的禪修動作,不是觀念、思維。

如果無我,那輪迴理論的意義在哪裡? - 知乎

「無我」是對精神意識意志的不存在嗎? - 知乎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觀無常? - 知乎


雖然有點打擊人,但是為了你學佛一開始就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我還是說,你的理解基本上都不對。

無我和我,都是一個動作,不是一個東西。


心法雙忘猶隔妄,色空不二尚余塵。
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

真正的靜慮中、參學得來的法相中,無論功夫多深,法相多大多美,

「我執」只是不作用了,不起作用,無常利刃沒了靶子,當然就好受了,這便是許多流浪客歇腳於此的動力————跟有靶子的日子相比,嘗到了歇的「甜頭」,可不歡喜么。

這就留下了一個「壽者相」的種子,待條件攢夠了,種子是會發芽的。

《壇經》云: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即便在禪定中,在觀想而來的法相中,我執漸漸不起作用,但不意味了解了「我執」的根本屬性,以後絕不會再起,絕不受後有。

誰敢說絕不會再起?就算框架細節都具足的完美法相,死記硬背,就能跟上無常步伐?

且慢著呢。你說不慢啊,快著呢。增上慢。

再起再修,再修再起,如是輪迴,永無出期。

癢了就撓,撓了再癢,再癢還撓,不如不癢。

扒著井沿看一眼,掉回去吹出大天來還以為終於上道了,真美。

修個滄海桑田,學個六合八方, 或模擬無我,而自我隱藏其中,或按住「自我」不起,卻不見「自我」本性,更不明心不見一切之屬性,便自以為無我,即使自認無限逼近,終不可得覺悟。

十二時中莫住工,窮來窮去到無窮。 直須洞徹無窮底,踏倒須彌第一峰。

怎麼踏?

誠實

公眾號:rxsj99


我認為你講的都對。無我的在原始佛教的根本內涵是指自己也是因緣和合而生,不是常一自主的存在。


題主說來說去,還是「有我」的境界。

譬如到底是誰要去「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又是誰住在「旅店」里呢?

題主把色身想空,甚至把「受想行識」想空,但你想空的過程就是「受想行識」的作用。

————

我把題主說的幾條反覆讀了幾遍,感覺題主還是沒有真正「見」到我,只是「想」到我。

我,本身就是假的,我想像出來的我,更是假的不能再假。

你是在用「假我」想空「假假我」,然後認為那是「無我」的境界。

事實上,真正的無我境界,是如金剛經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

那麼問題來了。

1,無我題主,能做是念,我身的生老病死不以我個人精神意志為轉移不?

2,無我題主,能做是念,我色身非我,我受想行識非我不?

3,無我題主,能作是念,我不能掌控色身及此基礎上形成的受想行識不?

4,無我題主,能作是念,我不再把五蘊本能反應當成我不?

5,無我題主,能作是念,我要控制此非我名色的慾望,我要受戒清凈,修四聖諦八正道不?

6,無我題主,能作是念,我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念,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不?


需要進一步觀修,觀修需要一定的靜定功夫,即止,止觀交替而修,來證這個人無我


我空,法空,空亦空。

哪有什麼無我呢


「同樣在色身基礎之上的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這個有爭議。假如受想行識都只是建立在「色」基礎上的話,那就是唯物的順世論了。這是世尊在世的時候嚴重批判的一個觀點。被認為是斷滅論。

假如從十四無記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應該是沒有答案的;

從說一切有的角度來說,說一切有部是心物二元論者,既說法體恆存承認物質實有,同時也肉體背後有個意根。意根與意識的關係是意識生起的時候為意識,意識不生起時候為意根,俱舍論有說「無間減為意」;該部派另說「業」會以「無表色」的形式保存起來,但那個「無表色」的定義,個人感覺一點都不像物質。

原始佛教、分別說系、大眾系乃至後期的大乘其實更加傾向於唯心。在庄春江對譯南北傳阿含找一下「識滅四大滅」、「色滅則名色滅」。可以看到,類似的論點是南北傳共許的。


無我不是為了探尋無我的真理性質, 而是理解無我後的不執取性質, 通過不執取來理解無我之後所達到的狀態, 當然那種狀態就不能用有為法來精確描述了,正念,念我執是怎麼回事,念法執是怎麼回事,這樣才能在無我的語裡面去了義,如果苦是絕對的真理性質, 那麼理應毀滅自身才是正道, 同理無我也是一樣,無我為了解脫,而不是為了加強意義!熏習熏習,習性越熏習越有,越有越束縛!


說句題外話。

樓主說的我,應該是 恆常、唯一、主宰、自在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知道「無我」的絕大多數人,六根接觸六塵時,為什麼還會有貪嗔痴呢?還有欲貪愛念渴呢?


首先感恩題主的提問,看過題主的提問之後,冥思良久,獲益良多。

其次恭喜題主於義理證得空冥之境(這個境界是剛剛才編的,知乎好為人師者最多,見怪不怪)

令送題主幾句話:真空生妙有(此空非彼空);道法自然;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別瞅了,這裡就一個善知識!

我也不知他叫啥,他匿名了。

不過我說他就是提問者,你應該知道他叫啥了。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撇開佛學不論,現代的意識研究證明,人類是由意識流與人的生物體構成的。人的生物體,離開意識流是沒有任何哲學意義的。人的意識流,恰恰是不斷變動的。人的本我的概念,不過是人的意識流在人的神經體系中造成的幻覺而已。我,本是無。我,本幻覺。這就是佛祖的本意。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5 分鐘前

文章有深度,值得探討,但我不認同你的【功效】之觀點。你還是堅持有一個【實體的我】,只是不要一味堅持自己的思想概念,你是隱蔽的堅持有一個本體的我的思想。無我,就是佛祖的基本思想,而不是你說的後人誤解了佛祖的思想。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P.1] 相應部經典

六處篇

第一 六處相應

第一 根本五十〔經〕品

第一 無常品

〔一〕第一 無常(一)內

[0002a02]

[0002a02]

世尊作是言:「諸比丘!眼為無常,凡無常者,其為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2a08]

[0002a08]

意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2a14]

※三

[0002a14]

「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三〕第三 無我(一)內

[0003a07]

※三

[0003a07]

「諸比丘!眼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3a09]

四~七

[0003a09]

耳是無我……鼻是無我……舌是無我……身是無我……

[0003a10]

[0003a10]

意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3a12]

[0003a12]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四〕第四 無常(二)外

[0003a14]

※三

[0003a14]

「諸比丘!色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 [P.3] 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4a02]

四~七

[0004a02]

聲……香……味……觸[1]……

[0004a03]

[0004a03]

法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4a05]

[0004a05]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色、厭嫌於聲、厭嫌於香、厭嫌於味、厭嫌於觸、厭嫌於法,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而得解脫,謂於解脫『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如是之生。」

======================================

如來無來無去,諸法法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如是法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有情【我】【我執】【無所】本是空性,施設而已。

有情【我】【我執】【無所】既是法界,又不是法界。怎麼講?

離開佛法法界,有情【我】【我執】【無所】之法相不可顯現!

有情【我】【我執】【無所】之法相,是虛幻泡沫,非實有,所以有情【我】【我執】【無所】又不是法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八初分法涌菩薩品第七十八之一

「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告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所有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以故?善男子,諸法實性皆不動故。

「『善男子,諸法真如無來無去、不可施設,如是真如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法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如是法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法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如是法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虛妄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不虛妄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變異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不變異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平等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平等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離生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離生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定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諸法定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住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諸法住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實際無來無去、不可施設,諸法實際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虛空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虛空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思議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不思議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無生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無生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無滅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無滅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如實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如實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遠離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遠離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寂靜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法寂靜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無染凈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無染凈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空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諸法空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

「『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非即諸法,非離諸法。

  「『善男子,諸法真如,如來真如,一而非二。

  「『善男子,諸法真如非合非散,唯有一相,所謂無相。

  「『善男子,諸法真如非一、非二、非三、非四,廣說乃至非百千等。何以故?善男子,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熱際後分游於曠野,日中渴乏,見陽焰動,作是念言:「我於今時定當得水。」作是念已,遂便往趣,所見陽焰漸去甚遠,即奔逐之轉復見遠,種種方便求水不得。

  「『善男子,於意云何?是焰中水,從何山谷泉池中來?今何所去?為入東海?為入西海、南北海耶?』

  「常啼答言:『陽焰中水尚不可得,況當可說有所從來及有所至?』

  「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彼渴人愚痴無智,為熱所逼,見動陽焰,於無水中妄生水想;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痴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複次,善男子,譬如幻師或彼弟子,幻作種種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及牛羊等,經須臾頃忽然不現。善男子,於意云何?是幻所作,從何而來?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幻事非實,如何可說有來有去?』

  「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幻事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痴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痴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複次,善男子,如鏡等中有諸像現,如是諸像暫有還無。善男子,於意云何?是鏡等像,為從何來?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諸像非實,如何可說有來去處?』

  「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諸像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痴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痴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複次,善男子,如谷等中有諸響現,如是諸響暫有還無。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谷等響,為從何來?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諸響非實,如何可說有來去處?』

  「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諸響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痴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痴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初分法涌菩薩品第七十八之二

  「『複次,善男子,譬如光影,種種形相現有動搖轉變差別。善男子,於意云何?如是光影,為從何來?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光影非實,如何可說有來去處?』

  「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光影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痴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痴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不是「無我」,是無單獨存在的我。個人如樹之葉,昨年的葉,今年的葉,明年的葉,既是在「輪迴」中真實存在,又沒有獨立的物質或靈魂可以傳遞,即是「無我」。人在旅途自然不會去裝修旅店,而一片樹葉終身都在為樹榦供獻營養,何處會是「旅途」?地球就是你家,人類就你媽,人生哪裡來的「旅途」?


推薦閱讀:

觀世音菩薩是佛還是菩薩?
佛教怎麼看待滅佛(三武一宗)?是報應還是受保佑?
如何正確的學佛?
佛法中有教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從而更好地完成當下之事的方法或技巧嗎?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