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的古風文化?
古風能否被算作單獨的文化?又是否能算作流行文化?古風是否真的有存在的意義?
所謂的古風的一點也不古,完全是八九十年代以後港台流行歌曲的沿襲,然後你管這玩意叫古風,卻對真正的古風嗤之以鼻。你並不喜歡古風,你只是喜歡流行文化而已。
最近看《不良人2》李存勖的聲優專門找了京劇演員,可絕大多數彈幕表示唱的是什麼東西?結尾李存勖又唱了一大段,彈幕表示這又是什麼鬼?可這是李存勖當年的詩詞……
大學時老師播過一段中央文化小組採集的地方戲曲,全部陝西方言,聽得我們一臉懵逼,包括唱戲的老先生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唱什麼,只知道是祖宗傳下來的,翻譯成普通話則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古風是什麼?
是崑曲
是京劇
是黃梅戲
是許許多多瀕臨滅絕而你不屑一顧的地方戲
誰在推廣古風?周杰倫?許嵩?河圖?並不是。
是黃梅戲的鄧麗君
是京劇的屠洪剛
是鑽研各地方戲的左宏元老師
是拍了一票黃梅戲電影、相聲電影的李翰祥老師
是為中國曲藝貢獻良多的馬連良、麒麟童、侯寶林等大師們。
舉個例子,郭德綱都比周杰倫古風得多,甭管人品如何,甭管他唱各類地方戲都帶著評劇味兒,但他是真的在利用自己的名聲幫助推廣各類地方戲。
如果說左宏元李翰祥是在中國戲曲里加入流行文化元素,是加了味精的宮保雞丁,那麼周杰倫許嵩河圖則是在流行文化里加了點中國元素,是完全魔改的左宗棠雞,哎,你說左宗棠雞還算是中國菜么?實事求是地說幾句啊:
歐洲文藝復興,有沒有人站出來表示:你們這根本不是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
肯定有,但千百年後,文藝復興仍然是劃時代的事件,反對者們的聲音,卻已經消散在歷史的長河裡。
同樣的,古風文化本身是托古,而不是復古,是因為對現流行文化不喜歡,或者對古文化感興趣,從而結合時代推動發展的新文化——換句話說,雖然打著古風的旗號,但本質是新文化——並且,所有的新文化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是在歷史背景上發展起來的。
現在的古風文化,還談不上流行,也還談不上形成氣候,主要原因有三個:
1.缺乏大家。譬如詞,如果不是李後主開始變伶優之詞為士大夫之詞,不是歐范柳蘇李辛張宋大小晏他們不斷湧現出來,也不會迅速成為主流文學作品的。
2.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圈子裡的人喜歡勾心鬥角,喜歡拉黨結派,喜歡互相傾軋,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幾乎每個圈子都是這樣——但同樣是宮斗,人家的圈子裡是甄嬛傳琅琊榜,咱們圈子裡玩的卻是宮,這就有點low了。
尤其是因為大量年輕人和二次元的湧入,導致時不時爆出一些不太好的新聞。
當然,這也不是古風圈的鍋,草莓音樂節大家知道吧?那跟古風圈關係可不大,不還是一樣噁心?
但咱們不能不求上進,不思進取對不對?
3.缺乏學術精神。
這一點是最可怕的,沒有學術精神和學術體系,咱們就是散兵游勇,就是游擊隊,終究不能成建制。
很多有才華的人,本來可以在圈子內在大放異彩,持續輸出優秀作品,可他們稍微紅了以後,,,你們都知道的。
相對來說,許嵩這樣的人就值得誇獎,他是沉得住氣去學去鑽的人,他將來的成就不會低於現在的任何一個紅人。
4.缺乏認可。
這是次要原因,不計入主要原因。
其實不怪社會主流不認可,只怪圈子裡的人自己不爭氣,腦殘粉強行護主不讓人說,玻璃心不能接受批評,紅人心智不成熟不能成為社會代表人物,加上低素質層里的蠅營狗苟,導致圈子烏煙瘴氣,外人看來自然不喜歡,不認可。
有人覺得文藝復興和古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其實答案很簡單:
宋朝詩派有兩大,一個叫江西詩派,一祖三宗,雖然寫詩的方式方法有問題,但架不住前後出過一群大師,最後成為主流詩派,直到近代才完全沒落。
另一個叫江湖詩派,寫詩方法也很有問題,但因為出過四靈白石等好手,曾經顯赫一時,但後來後繼無人,最終慢慢消亡。
在任何一個圈子裡,都是需要滿足我提到的三個主要原因才有機會輝煌起來的。
最後給古風界一句詩吧: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當然,如果古風圈仍然這樣不思進取只圖快錢的話,那當我說的是另一個古風圈,謝謝。
以上,個人淺見,不喜勿噴。去年的這個時候,通過《劍網三》,我認識了一個ID叫「陌漓莫離」的網友。莫離朋友圈和微博的日常是古風句子配古風圖,也會轉發一些古風歌曲,是一個典型的古風迷。
每次打完本休息時,我們會聊很多,逐漸熟悉後,莫離總是毫不遮掩地告訴我,他有多麼喜歡古風,多麼喜歡漢服。偶爾在微信里,他也會給我發一些自己的收藏品與原創詩詞。
對一個網友敞開心扉,也許是現實中過得太孤獨。為了不傷害莫離,謹慎起見,我從來沒有問過關於他的任何問題。可我知道,在他的身邊,一定少不了冷眼相待,一定少不了冷嘲熱諷。好在得知現在的莫離生活幸福,寫的詩詞也越來越積極向上,那我便很開心了。
誠然,如今的古風圈低齡化嚴重,極多作品外表華麗內容空虛,但我並不覺得古風愛好者們是壞人,更不覺得他們的興趣愛好有錯,各位朋友大可舉一些例子甚至書寫長篇大論反駁我所說的每一句話,來印證這個圈子有多麼低級和腐朽,但我依然希望英雄好漢們能給予這個圈子多一點包容和理解,畢竟古風愛好者們在小心翼翼地守護愛好,他們也因為古風而去用心學習古典文化。也許他們的水平尚不能入各位高手的法眼,但他們很年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他們需要鼓勵和認可。你所不屑古風圈的一切,源頭可能只是他們內心充斥著孤獨。
如果說古代文人是武林門派的創始人,那麼古風愛好者則更像是心懷尊崇的繼承人,我不知道古風愛好者們能不能再續古代墨客的風雅盛況,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將招式流派傳承至今,後輩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這便是令人欣慰的現象了。也許他們大部分人只領會到皮毛坏了名聲,不管是好是壞,那份古人造就的瀟洒可能不會再現,而我也不指望在這些後輩中找到古人帶來過的感動,可如果能在他們當中發現一絲曾經熟悉的感覺,那也算是對中國文化較好的傳承與致敬了。
『古風』這個稱呼很容易讓人誤會,誤以為『古風』是把傳統文化拿出來再包裝的產物。實際上古風是一種新興的流行亞文化,和非主流是一個定位。
就像非主流喜歡無意義的堆砌『罪』『黑暗』『墮落』,古風也差不多,『千年』『天下』『殤』。
所以你覺得和你想像的不一樣是正常的,因為你沒想到古風其實一點也不古
我寫過一篇關於「道」和性情的文章,大致是說好的藝術一定是「道」和性情兩方面都具足的。
但我在文章里著重強調了性情,因為性情是每個人天生就有,隨著人的閱歷和體悟逐漸累積和茁壯,慢慢的它便需要一個抒發的渠道。往大了說,一切藝術的源頭莫不是源於這小小的起心動念,往小了說,我們小時候寫的日記,青春期將意中人的名字刻在桌角,不都是性情使然么?
「古風」之所以被詬病,大多源於不合規矩:「漢服」不合古制、詩詞不合格律、書畫不合理法。再加上喜愛古風的大多是少男少女,情懷上終歸是黏膩小氣些。這屬於「道」的部分,需要一定學習,而學習屬於後天行為,並且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改善。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誰年輕時沒寫過幾段酸溜溜的情話呢。
所以怎麼評價古風?不好就是不好,沒得說,但我想多少寬容些吧,畢竟咱們大多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已經同非洲兄弟們差不多了,好容易有一批年輕人對古代文化有些憧憬和臆想,此時專家們上來「你這個不對,你那個不對」,批得人無處遁形,這樣反而會打擊人們的積極性。先以利驅使,後令入佛智嘛。而且有些事兒可能只能當下的講。給古風圈子一些好的引導,過個三五年你且再看它,說不定就是另外一番模樣。
古風的古,和魔獸裡面古加爾這個雙頭食人魔法師的古是一個用法。(斜眼
認真點說,跟國外哥特風差不多一個意思,借了個殼子而已。是多種圈子混合成的亞文化小圈子。
實際上就是現在一小撮青少年通過音樂,文字,繪畫表達自己對古代才子佳人的臆想。主要偏魏晉風,也有鐵血我大漢唐宋明之類的題材。
感覺沒必要拔高也沒必要批判,大家都年輕過,年輕的方式不一樣,根本是一樣的。
路過一隻同時喜歡寫詩詞和唱古風歌的小夥伴。(其實是詩詞也沒寫好,唱歌也很尬2333)
由於自己一直在練習長短句的緣故,對於詩詞會有些淺薄的見解。感覺在早期學詩詞的過程中,還是受到了不少古風的影響,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接觸到詩詞的一些門徑,目前看來古風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
有別於好多圈內的小夥伴,我對於古風歌的歌詞並不是很抗拒。畢竟首要看重旋律,關注點並不怎麼放在歌詞上,內心也從沒有把古風歌詞單獨當作藝術來認真分析。而且講真,一直覺得古風歌曲本質上講是一種時代衍生的新的藝術表達方式,與古典文學的血脈關聯實則十分虛弱。當然,詩詞與現代旋律也可以做到結合,以個人目前接觸到的情況看,直接以詩詞入歌詞且非常好聽的歌曲數量,還遠不及好聽的古風歌曲的數量多。至少從我的感覺講,古風歌曲界的確集合了不少優秀的曲作者。至於歌詞作者嘛,雖然不在圈內混,但良莠不齊還是很明顯看得出來的,部分被捧紅的歌詞作品尬得不行,粉絲卻也不少。
舉個栗子,同為魔道祖師同人歌曲,《東風志》和《閑雲志》,後者的歌詞真的不要太尬。。。
以上個見。
最後歡迎聲音好聽的小姐姐們來和我合唱古風歌哇?????
湊表臉地貼一個自己全民K歌的鏈接,唱得不好聽,博大家一笑也行2333
http://kg.qq.com/node/personal?uid=609595832424368d36
我突然琢磨到一個「古風」的良例,或者說標準。
無論從詞、曲,還是詞能達意的水平,講給「古風」定一個標準的話,就是那一票清末民國的大學、中學校歌。還有當時所謂的學堂樂歌云云啦。
你說是《送別》更中國,還是那些硬生生抽掉Fa和Si的曲子更「中國」,你們古風粉心裡沒點逼數嗎?
當然,不是說讓你去跟李叔同比藝術造詣,問題是你得往好道上走啊。不能南轅北轍吧。
再說那些校歌,像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北洋大學……都是舊文法舊詞句,配上新曲調,抒寫新精神。言之有物,完美融合。
比如南開大學的校歌是基督教歌曲《o"Christmas tree》的曲調,直接填上中國化的詞句,完全沒有違和感。
而且好多校歌都是「某某山邊,某某河濱」開頭,怎麼就那麼各具特色呢?
當然,最神奇的莫過於浙大的《大不自多》和南京大學的《大哉一誠》啦……
我承認現在流行的古風文化確實存在一些諸如嬌柔做作,附庸風雅,浮躁膚淺的問題,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
看見不少人說這些所謂的古風與「真正」的傳統文化相去甚遠,但我覺得文化都是不斷發展的,古風文化作為一種新興起的流行文化,可以將現代人的情感與審美與傳統元素進行巧妙的連接,是一種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再創造。而其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內容能在人們的改造下適應現代審美需求,煥發新的生命力。
所謂「古風」即古代文藝的風情,也就是說古風文化重在表達中國古典文化的大致印象,而不是對古典文化諸如詩詞曲賦的全盤模仿與重複。其實,不僅中國有古風,西方也有古風文化,就如中國仙俠一樣,西方玄幻不也是在借鑒了北歐神話,歐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演繹嗎?而我們不少人對西方文化的接觸,就是從這些開始的。
因此儘管我承認古風文化確實亂像叢生,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上面的高贊答主們批評的也很有道理,但文化上的「原教旨主義」真的不可取,記得10年前,不少人還對改編西遊記這種做法無比反對,稱之為破壞經典,而近兩年《大聖歸來》等改編西遊記的優秀作品不也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嗎?隨著社會發展,我們需要一種既可以表達傳統印象有與現代審美需求相連接的流行文化來豐富精神生活。
所以說句爭議很大的話,以我個人薄見,如果我們還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在現代重煥生機,在世界主流文化上佔有一席之地的話,就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裹足不前,就應該放下那些所謂「正宗,經典」的束縛,讓年輕人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素材進行大膽的應用,在大膽的創作下讓傳統與流行接軌。
最後給大家推薦幾首我認為不錯的古風歌,不喜輕噴:《聞戰》,《楚雲深》,《萬神紀》
竇文濤的《圓桌派》第二季有一集探討過古風,這一集有一點有意思,幾個老男人討論時候,他們所謂的「古風」的認識跟今天「古風」歌曲的「古風」並不一樣。
於是我查了查百度百科對於古風的定義:隨著人們對古代社會的深入探索,人們對古代社會的風俗、文學、思想等等也表現出了越來越大的興趣;相應地,他們會吸收古代的一些做法、言論、思想等等,並加以運用,使自己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得到一個思想的寄託,保持自己的本真。但是,由於人們對古風的具體表現方式理解不同,也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表現,即對古人和詩詞的側重差別。
現代社會浮躁不假,但是,拿古人的物質文明或者精神文明就能不浮躁了嗎?說到底是今天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有規律,雖然工作的辛苦,但是豐收時節看著農產品特別有成就感。我們今天沒事玩玩手機(農藥,知乎,淘寶之類的),時間精力都被各自電子設備佔據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你確實沒法靜下心來做一件事,不浮躁就怪了。
說到底,古風這個詞,是很多年輕人寄託某種「美好」的幻想的一個詞,古風音樂跟古代音樂也沒有多大關係,聽古風音樂的知道十二律嗎?了解古代樂器嗎?
現在流行什麼時候,我總在思考,是不是有消費因素的促進?一群人在網路上渲染種種看似美好的東西,最終受益的一定是腰包最後很鼓的人。就像我在知乎上看見一個回答,大概就是說不丹是被人包裝出來的美好的地方。那麼我們身邊又有多少東西是被包裝過的呢?(類似的還有德芙和萬寶路的故事吧!)
最後說幾句,我們不少人看似喜歡古代,但是人與人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去同情之理解對待古代,有的人用研究的心態對待古代,有的人為了某種利益或者維護某些秩序宣傳古代,有的人就是給古代寄託了一部分不屬於古代的東西。其實,喜歡古代的人都不完全一樣。在一些人看來,
金庸古龍寫的武俠不算古風,網上的腐女寫的耽美才算古風。
周杰倫的《青花瓷》不算古風,河圖的《傾盡天下》才算古風。
《軍師聯盟》這種古裝劇不算古風,幾個愛好漢服Cosplay的妹子卻算古風。
外人念兩句詩的行為不算是古風,非要混古風圈子的才算古風。
狹隘地定義古風文化,把群眾喜聞樂見的都排除掉,剩下的不就只剩小圈子裡的人自嗨了么。
----------------------------------------------------------------------
補充說明,沒想到隨便寫的段子得了這麼多贊,只可惜無從得知給贊的諸位各是出於何種心思。
其實答主沒有任何想要批判古風的意思,答主的本意是想指出一個哲學問題:
古風的概念應當以特徵來定義,還是以圈子來定義?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和你們說的古風圈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在幾年前根據自己對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做了一些具備古代特徵的行為(比如填詞寫一首《滿江紅》),那麼他的行為和他的作品能算是古風嗎?
如果以特徵來定義古風,那想必是算的。
如果以圈子來定義古風,那多半是不算。
網路上產生的爭論大都與此相關。
圈外人若是要批判古風,指責它膚淺偽劣、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會刻意將它限定在一個小範圍內,指責圈子而非文化特徵,以免觸犯眾怒。
圈內人若是要藉此產生某種優越感,也是要先找出能劃分圈內圈外的理由,否定平常百姓也會欣賞的那些具有古代文化特徵的作品,以此拔高自己。
於是有時候,我們看到的關於古風的爭論,是人們抱團之後,群體與群體之間天然產生的對立,和古風文化到底如何,關係並不大。古風的字典義我們應該都知道。這個詞被借去用了,這讓我們從事古典詩歌創作或研究的人感到很尬。
我之前因為朋友邀請的緣故也差不多一半在古風圈,古風圈裡相熟悉的人都挺好的。這大概是為什麼很多很少用知乎的妹子偶爾會在這個主流批評下逆流的原因。但是熟歸熟,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的。有個妹子,她叫我司司(思思),開始把她當成男的,後來才發現是個妹子。指導過一些詩詞上的東西,但一直沒有精進(後因為退圈原因刪了好友,現在想想挺後悔,可是找不到了)。還有另一個妹子,十三四歲就擔任了曾經的海韻瀚海分部的管理人員,交流確實很舒服,可是整體的水平完全還不足以說話(這樣說有點不太好意思,莫怪莫怪)。另外還見過寫著很尷尬的賦的。見過講課直接從網上找了篇博客一段一段發的。見過選了幾首作品在那推薦說是最XX(很想問一下,是看了幾千篇選的十篇還是看了十五篇選了十篇)。見過把野史當正史講的。見過文白相雜的聊天信息。見過把比自己小不知道多少歲的人當師傅每日每夜問安的。古風圈發聲最響的那批人整體的文化水平在職業技術學院的級別(這句話打擊面太大了,一直不敢說,一是因為有很多我尊敬的人也只是這樣的表面學歷;二是還有高校漢服社總有一些女神級別的也喜歡漢服)。文化溝通之間的障礙是知乎er與古風圈最大的溝。
而另一個原因或許是漢服,傳統服飾在古裝電視劇遊戲動漫的引導下成為一種審美追求,其實挺好的。然而部分人我們會給他冠上漢服黨的名字,其原因在於他們是真的有政治理念:認為傳統文化在崖山以後就不存在了,有清就是狗;認為只有穿上漢服,把五星紅旗插上全世界,諸國都來朝拜才是復興;並且認為全民穿上網購的漢服就能成大國……這些曾經我在知乎某個分享見過,收藏了結果後來被刪了。當時我覺得很奇怪,我們念艹句禾刂都要被封,為什麼那些牙阝孝攵般的論調能夠在知乎堅持數月?知乎管理莫不是也參與其中?開個玩笑。但是這種情況的存在讓我們如何看待漢服呢?作為百花齊放的某一種審美追求,我還是很支持的。有錢人自可去選擇,沒錢的也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獲得,這其中如何辛苦,與我們攢錢買裝備似乎是一樣的。
最後是音樂角度。我記得在打開音樂軟體後,可以選擇的是中國風而不是古風,當然這可能是以前。但這個分類真的挺好。古風歌只是加入了部分中國元素的網路歌曲,可以歸類為中國風,但是跟古典沒有半毛錢關係。
最後給自己洗一下。我曾因為圈裡某君在懟一個妹子寫了些無格律的七言句子時站出來跟那位撕過,原因是妹子並沒有說這是詩詞,而且只是在一個學生論壇發的,何況妹子已經刪帖並道歉。我挺不喜歡那些跨界去批評的人,不是在我們的主場發任何智商不在線的東西,看到了最多和幾個親密的朋友笑一笑。所以說,要是看到了想打我的,也請笑一笑ㄟ( ▔, ▔ )ㄏ
另外,我女神是愛好漢服的。而我如果有條件出席一些傳統文化的典禮我應該也會置辦一身,就是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機會。我喜歡的妹子審美也是偏向衣袂飄飄的。我幾個曾經能說心裡話的朋友(有男有女),除了在打工的,都曾是古風圈的。整體而言,古風這股潮流似乎比起日韓來說並不遜色。雖然它比起正統的文化要低,當正是因為低,所以能普及。就像《人生若只如初見》,很多沒咋讀過書的人都能津津有味的看,這或許就是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吧。我這個接受校訓"高貴典雅"的人難以接受這樣的大眾審美。不過也有從大眾審美中脫離出來的人,就是這些蘊含了一丟丟文化的東西中可以提煉出一丟丟營養。這樣的人雖然不多見,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這批人。
最後給知乎的古風圈朋友提個醒。睡前可以看書,而不是對這師傅師尊喊晚安師傅么么噠。
比較贊同@蕭楚白總結的古風現在還不成氣候時候的原因。所以想補充幾點。
私以為,古風文化至少自新文化運動後至今從未真正流行過。
個人覺得,古風還應該包括古典文化。例如明人胡震亨謂李白之《古風》:「太白六十篇,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李詩通》),就是說所謂古風,在李白的時代,是指李白在文學上的復古精神,「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反對「古風即先秦遺風」的說法。從文學史來講,晚唐有韓柳古文運動,明代之前後七子,唐宋派,清代之桐城派,這些復古,其內涵則可以另說,如果僅僅從結果來看就全盤否定這些復古運動,未免太狹隘。
新世紀以來,不論是衣著還是日常用品,比如經典的圓框眼鏡,微喇牛仔褲,看起來與很多年前的潮流品一樣,但是在材料、設計等等方面還是有差別,你不能說這就是多年前的單品洗洗拿出來賣的。
這就可以類推到另一個方面的古風。
就是以仙俠遊戲音樂、填詞或原創音樂、小說及插畫、漢服運動為代表,主要以網路為傳播途徑的小眾愛好者聚集成圈,近些年來逐漸三次元化、商業化。
我想,題主表達的「流行」應該就這裡的三次元化、商業化?
其實從現實來講,這樣的發展趨勢,推測其原因有三點:
其一,得益於互聯網+。
其二,知識產權以及文化消費觀念的發展。
其三,文化產業泛娛樂化。
利弊自在人為。
所以最後,作為古風愛好者,我認為古風並不比主流文化低俗。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同一個地方,你看到的是「殤」,我看到的是:
「迢迢陌上花,年年顏色好,不見春來遲,但見花開早,庭樹知故事,殷殷記今朝。」「一去二十春,霜雪老客袍,荒途失故夢,歸路迷塵囂,見三五孩童,唱亂世歌謠,歡聲里垂淚只為別曲絕調。」(河圖《陌上花早》,finale作詞)
「為春酒,奉君樽前介眉壽,天下幾人共白頭。」(孤竹翊《極短歌》,雨霽天青作詞)
就像我在另外一個回答里說的那樣,許多粉絲以愛之名,行撕b之事,這跟娛樂圈沒什麼兩樣,但這不是古風的原罪。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古風文化是否會成為另一個娛樂圈,成為操控金錢與傳播負能量的工具。
首先得說,這是一種文化現象。對於否認這一點的,我想說:陽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也是文化,你不能覺得這玩意逼格不夠,就否認它是文化。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改善,總會有文化生活的需求。有這麼些人呢?總覺得二毛狗蛋李狗娃比較土,尼古拉斯史密斯雪梨之類的太洋跟自己拉呱不在一起(當然也有一些人以尼古拉斯趙四、雪梨楊、翠西之類的自居,這也是人家的自由,我們不反對),想有點和別人不一樣的玩意。托古,附會古人,這不都是歷史上發生的常事嗎?
所以呢?所謂的古風確實和真正的古代的東西是兩碼事,它只是對古代一些東西的嚮往和附會。既沒有那個能力去復原,也沒有必要(說白了,真按古人那樣生活,沒有幾個人受得了)。只是一種以古為名的文化再創新,有那麼一點古代的意思,但事實上不是。大家也知道:所謂創新,肯定大部分都是垃圾必然要被淘汰,只有極少部分能禁得住檢驗活下來。但正如淘寶上買的大部分都是垃圾,卻不妨礙淘寶發展壯大,因為它確實滿足了人們的需要。
這些人加一個【仿】字在前頭是會累著自己么?
.
.
.
.
.
.
.
.
雖然加了我也會說一句【仿得拙劣】!
……
其實是這樣子,
只要是現代文明裡無處安放的,都可以叫「古XX」,畢竟古人無法跳起來反駁
古風是新興的流行文化,跟中國古典文化有很大區別,或者說是完全兩種東西
古風的概念並不清晰,而且範圍很大,畢竟這個詞沒有官方詮釋,所以你看到的關於古風的解釋都是網民按照個人理解編造的,無權威性
打著復古的旗號,但古風所宣傳的東西卻跟小清新曾經熱衷的傷感文學極其相似,或者說就是「傷感」流行文化現在被包上古典文化的外殼,換湯不換藥
如何評價古風?其實就是我們去怎麼看待流行文化罷了,有人支持就肯定有人批判。古風的流行,跟國民無意義地痴迷蘋果的電子產品是一個道理,圖的就是裝個逼——反正你們對古典文化也不敢興趣
既然是裝逼,那就沒什麼好評價的。國民經濟能力的提高必定會帶來文化的繁盛,而古風的流行是青少年對高端裝逼的需求增長的基本表現——裝逼高端化,是未來中國青年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絕大多數答主都在一味地批評古風圈子,不可否認,很多話確實有道理,也的確指出了古風圈子裡大部分弊病。個人認為古風圈子的人更多的是借傳統文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也是個剛起步不長時間的群體,必然會出現各種亂象,所以存在無病呻吟、存在眼高於頂、存在一種「天下唯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爾等凡人都不懂我」的狀態,這確實需要批判指正,並且需要很長時間來改變這個風氣。
但是答主們是不是過於偏頗了,我不得不想這些批評古風的答主其實也根本沒深入過圈子,對於古風也只是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層面上。
有人說古風歌曲的各種用詞例如「殤」「天下」等都已經泛濫,各位答主,你們真的深入過古風歌嗎?你們舉的例子確實存在,我剛開始接觸古風的時候也滿眼都是這麼幾個詞語,導致我曾經厭煩過一段時間,後來才又重新審視古風歌曲,其實帶有這麼反反覆復出現詞語的歌曲真的是占極少數的,你們說的河圖的《傾盡天下》,是啊,是帶有這麼些詞語,但是河圖可不只這一首歌啊,你們因為這一首歌所以選擇性無視其他歌了嗎,古風歌手也不只河圖一個啊,動不動就拿河圖出來說事真的好么?
有許多漢服小哥哥小姐姐們確實有一種「穿漢服的我們當然比你們愛國、比你們更懂國風」的心理,可我以為這就像穿正統水手服的小姐姐看不上山一樣,哪個圈子不會存在一部分這種現象?但這些不能代表全部啊,至少我參與過的漢服團體裡面的小姐姐們都在認真地去想漢服是什麼,也在糾正很多入坑新人的錯誤觀念。
就如前面我所說的,古風圈子只是借一種傳統的、民族的方式,它必然不可能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甚至只能說是中華文化一個小小的衍生,但至少它沒有各位答主所說的那麼不堪,至少它代表了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喜愛和努力想要去發展民族氣息的想法。
請你們對古風圈子多一點包容、多一點鼓勵,同時不對的地方,還請不吝指教。古風不古,卻蔚然成風。
這是一個爭奪話語權的問題。
一方得到了話語權。
另一方得到了人民群眾。
現在只要得到人民群眾這方能守住人民群眾,話語權終究會是他們的。
歷史上正反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例比如金庸。反例比如dnf。
大浪淘沙,只要頂得住大浪,留下的不是金子,也是金子。
當你宣傳一種文化的時候,你要做商人,不要做家長。如果一種文化經常提及【你應該】,那它離消亡就不遠了。
好像說得有點隱晦,但我絕沒偏題。
上邊只是矛盾之一,另一個矛盾更本質。
目標。
它有可能是把老祖宗當經典,限制人思想的程朱理學。它也有可能是借祖宗之名,衝破文化藩籬的文藝復興。
反對它的人,有的認為它淺薄,有的認為它敗壞祖宗名聲。前者是善意的,後者是惡意的。前者只是認為他們不夠成熟,然而人終會成熟。後者認為存在就是錯誤,這是本質上的對立。
這裡提出個問題。【如何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新時代需要相結合?】古風給出了一個答案。當然不是最好的。那麼最好的在哪呢?
火已經燒起來了,不如添把柴火。
記得一次碰到一個大概十四五左右的小男孩
我問他「你平時學習之餘都做什麼呀」
小孩一仰頭「吾乃是古風圈中之人」
我一懵「哦,你奶,是語文老師?所以你的業餘生活是跟你奶奶學詩詞古文?」
「什麼我奶呀,我,是古風圈中的,平時自己寫寫文章之類的」小孩,又是一仰頭。沒錯還是一仰頭,他不仰頭能咋辦,我180他150。
我就問他都寫些什麼。
然後我第一次見識了,所謂古風,就是之乎者也,吾爾朕孤,殤酒華夢。
筆名都是什麼洛,殤,淺,慕容,南宮,霏(為什麼突然這一個字單獨放,因為我覺得,這是他們起名中最有文化的字了)。
我跟小孩說「那你得好好學詩詞歌賦,歷史,文言文一類的,這樣才能在這裡變厲害」
為了不打擊孩子的向學之心,我就沒告訴他,在我們這個年代,起這種名字的,叫非主流。
推薦閱讀:
※有沒有能夠體現中國古風的英文網名?
※如何評價王俊凱翻唱的《滿城花開》?
※古風歌手的人品重要嗎,是看才華還是拼道德?以及憑什麼這麼黑古風?
※如何評價音頻怪物?
※如果給小曲兒的《上邪》編纂一個文案,會是怎麼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