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傳統武術試招喂招這些看上去很好,但到了實戰基本都變成王八拳?

探究中國武術實戰能力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懂的不多,但這節目10集看下來,好像也就詠春在實戰的時候能看得出點原本教的時候的樣子,其他幾種之前演示起來很牛的各種架擒扣閃還有步伐什麼的,到了實戰的時候都幾乎變成王八拳一般的出拳和閃躲?

是說這些平時練武時的東西到了實戰都沒有意義,施展不出?
還是說目的本身就不是為了實戰,而是為了」練「這個字本身?實戰之後就是隨心?

ps 這節目個人覺得做的很好,交流的作用貌似各個門派都表示理解
只不過真有錢有時間的,沒幾個(拋開固步自封的不談)


前UFC重量級冠軍巴斯·魯騰:在地上放一個20厘米寬的板子,你讓一個人走過去,沒問題;你把同樣的板子放在兩個幾十米高的高台之間架著,你再讓他走?沒有壓力的喂招(Dojo Fight)是說明不了問題的。


先看看老派武人怎麼用的:我曾問於老師:「您那麼多招法在比武時都用過么?」他搖搖頭說:「用不上。能用上的是功力,招法就是用上了也看不出『個兒』來。」他說起曾在上海跟十多個人動手,都是一拳一腳解決的,拳腳須得臨敵生變,不能套用死招兒。

武術是有嚴格的技術動作標準的,但是武術又強調不能被技術動作限制,強調的是掌握動作的法以快速的隨機應變。這是因為武術產生的時代格鬥環境特別惡劣,根本不能預知格鬥的環境,對手的情況,人數多少等等等,大場地和小巷子打起來肯定不一樣,對手身高體重什麼樣也不能預知。

而且格鬥本來就是和個人風格有關,梅威瑟和帕奎奧風格就不同,這和身體條件有關,戰警的鞭腿很難看但是殺傷力大,這就夠了,泰拳掃踢不中還要轉一圈才能平衡呢,但是掃上你就受不了。動作沒有完美一說,得看你動作目的達到沒,達到了就好。

必須明白訓練是為了掌握運動原則,進而再對技術動作做出改進,來更好的發揮運動潛能。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刷了一遍,你就以為自己能考清華大學了?

也不看看自己在哪裡考試……………


練得少啊,包括動作的練習和對練。

許多武術流派,比如詠春,洪拳,八極,形意等,試招喂招的動作在實戰中都是可以運用的,前提是這些動作是從以前就流傳下來的,而不是現在那些「大師」擅自修改或添加的(比如雷雷的破裸絞等

現代的搏擊運動員們訓練量都很大,打靶打沙袋等重複訓練許多次,所以你會看到他們訓練時怎麼打,在擂台上就是怎麼打,可以發揮大部分的技術和實力。

然而習武的人,有多少是心無旁騖或者全職的呢?一個動作,師傅教會了,學生在一旁比劃幾遍就膩了,要求學下一個招式,這在實戰中怎麼可能用得出來嘛,武術的動作招式比現代搏擊多很多,每個動作都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而且許多動作門檻很高,在完全習得之前可以說毫無用處,所以你會看到那些學武術的一上場都只會王八拳。

我師傅七十幾歲,精神抖擻,身法迅捷,出拳有力,比一般的老人甚至許多年輕人強多了,他說即使他年輕最能打的時候,跟現在的專業運動員也比不了,因為他學拳的時候要兼顧生活,練習得少,等招式練的純熟,身體已經不及年輕時候了,所以他稱自己是個教拳的,不是個打拳的。要打拳,恐怕至少是他的師父甚至師祖太師祖那一輩才行,那一輩學武的人,大多是富家子弟,衣缽傳承,或者走鏢護院,總之不是衣食無憂就是干這行當的,練得多,交手也多,所以能打。


其實人類的身體構都是一樣的,因此格鬥技能也是近乎相似。

先拳次腿後擒拿,在人類的格鬥中,這個順序基本上是不變的。格鬥十有八九都是拳法先來,即使打不中,本身重心還是很穩定;反之如果先腿,穩定性就不如拳;而擒拿,是抓的力,過程更為消耗時間,要等控制後有效果,不如拳來得迅速。

從人體解剖學骨骼與肌肉系統來說,發力順序一般遵循3個原則:

1、核心肌群先行,以穩定軀幹。(當你拿東西時,身體要固定,然後伸手)

2、大塊肌肉(大肌肉群)優先於小塊肌肉進行發力;(伸手拿時,上臂膀大肌肉先動,小臂肌後動,最後手指拿住,)

3、近軀幹肌肉優先於遠軀幹肌肉進行發力。

比如卧推的發力順序為:

1、核心肌肉收緊(腹部肌群),穩定軀幹;

2、胸大肌收縮(主動發力),帶動肱骨往中線移動;

3、三角肌(協助發力),穩定肩部移動方向;

4、肱三頭肌(協助發力),伸展肘關節。

所以類似這種動作,看起來很是精彩,都打擊到了對手,但是小肌肉群帶動大肌肉,在同等身高與體重下,打擊是沒有危險力。


詠春拳不能打的人也很多。

那個紀錄片里練詠春的兩個人是黃淳梁的徒弟(那兩個嘉賓,不算詠春那集的那個師傅)

黃淳梁(已過世)是那個葉問的徒弟。

黃淳梁外號「講手王」,講手原本跟「試手」一樣,是實戰訓練。但是,因為從某個時間段起大部分練傳統武術的人都不懂怎麼正確的進行實戰訓練,「講手」在他們香港練武的圈子裡變成了「約架」,跟原來的訓練不是一回事了。你要是跟誰不對付,那你們就「講手」。

然後黃淳梁是「講手王」。

傳統武術能不能打,看三項,手法,身法,步法。

手法是不是簡潔,能不能壓制對手

步法快不快

身法有沒有力量(功力)

那個六合螳螂拳的,三項都沒有,狗熊跳舞

宋門形意那幾位,只有步法,沒有身法手法。比如擅長練猴形的那位,他彎腰去打對手的身體,結果對方一進步輕易就把他壓住了。

首先他有手法失誤,不應該彎腰去打對方身體,對方雖然挨了一下,但是一進步就把他身體壓住了。傳統武術的手法要應用四門原則,我左手攻守左上,右手攻守右上,左腳攻守左下,右腳攻守右下,互不逾越。比如說對方打我下方,我不彎腰用手擋,而是直接給他一腳。

彎腰打人就是逾越的例子,本來該管上面的手跑下面去了。就算打到了,你也得再起身,這過程中是很危險的。

四門原則非常重要(裡面包括了中線的概念),以至於民間很多小拳種就叫四門拳。

擅長猴形的那位的第二個不足是身法不夠穩,在運動過程中起伏太多,所以我記得他還有被對方直接用身體擠倒一次。

而像白鶴拳那集里,食鶴拳的弟子就完全符合四門原則,手身步法都全了,防守就滴水不漏,用寸勁發力,是傳統武術的打法。他們打得好,是因為傳承完整。食鶴拳劉長益師傅自己也講了,從食鶴拳傳入他們家起,練法就沒改過。


首先.打起來都不太好看.(同水平)

然後.沒明白在自己拳種的體系裡面.格鬥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只打固定套路.沒明白.套路的背後作戰思想是什麼(有可能師傅也不明白).

打起來,想著對方來拳,我然後這樣,那樣,都是被打的命.


招式練的是勁,實戰都沒招。


幾個原因

1.傳承斷了,用法錯了

2.環境不對

3.練得少

4.可能那些招本來就像王八拳

5.個例,等級差距大(比對方牛逼不用招,沒對方牛逼就變王八拳)


所有的拳法到了實戰都是王八拳。

凡是覺得練武術的人應該用招式去打人的,都是武俠小說看多了,入戲太深。

為什麼練的時候挺好看,一到實戰就變成王八拳了呢?

因為王八拳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還是那句話:練武術,練的不是招式,而是用力的方式、打擊的技巧和原理,同時也練生理素質。

練生理素質,就是練個動作靈活肢體協調反應迅速筋骨強健。

練方式、技巧和原理,就是練個穩准狠。

如果誰扯出其他的來了,要麼是不懂,要麼就是騙人呢。

但是——王八和王八不一樣。

沒練過的人,王八拳是亂打一氣,練過的人,是有目的有技巧的亂打,看上去沒有套路里的招式,但他身法不會散,步法不會亂,也不會留給對方打擊的機會。我看過一個視頻,是馬路上車流的空隙里三四個人追打一個人。這個人邊打邊退,那三四個人邊打邊追,三四個人掄了十幾拳,沒有打到一下,這個人出了四拳,打倒了三個。


比如詠春,打木人樁看起來好厲害,攻守自如!

然後實際格鬥的時候對手不是傻站著,可能出拳的同時突進,也可能打出刺拳然後快速後撤。而練習木人樁,木人樁連動都不會動,哪有這樣的對手?

或者太極,看起來推手也很厲害,根本推不動!

然而對手才懶得和你推手,直接一個鞭腿踢向你。

還比如以前看過,來源忘了。說是練習的時候對手都是正架,練得非常熟練,結果有一天實戰的時候發現對手是反架,拳腳怎麼出都忘了………………

增加一點:

職業格鬥是有一個晉級體系的。比如MMA,練習的時候也喂招,但是練習完是要實戰的啊。

大致晉級是:場館內部實戰→業餘比賽→中小聯盟→大聯盟

然而傳武好像並沒有這樣的晉級路線,缺乏實戰……


1,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2,一力降十會。


餵手效果是有的,就是將動作拆解重複做。這裡有兩個要素,一是練的次數多與少。我們觀察散打拳擊等,一個單動作,每天是大量重複次數。老前輩說,拳打千遍道理自現。諸君想想,這個拳字,是單動作,或套路?再就是功力,發人用勁,非用力。打在身上的感受完全不同。沒有勁,又不打在要害處,跟遊戲沒兩樣。最後說的是,餵手練速度、反應、心穩。多練,嚴肅的對待,自然見功。


因為熟練度沒達到見招拆招還停在生般硬套階段。


我來給你介紹下 現代格鬥的練法 比如巴柔

上課 熱身 各種體能鍛煉

然後就是教動作

教完動作要做啥 就是練咯 這就是傳武里和喂招差不多的東西

比如教個十字固 你要這樣balabalabala

然後你就和隊友練 反覆練 反覆練 反覆練

然後實戰

這就是現代格鬥的科學練法

十字固啊 上來一節課學不會下節課繼續練 練完繼續實戰 再不行下節課再來

一開始別人放手給你做你都做不成

等你練到黑帶 別人真的拳打腳踢 你都能做的成

所以很簡單 傳武那一套玩意 並不是現代格鬥沒有

只不過傳武跟你搞神秘學 把一樣東西說得多玄乎 光演不練 光練不實戰

我再跟你說 拳擊大師梅威瑟 他很出名的一招就是提 肩防守 這也不是什麼神招 人家就是各種用得神 你怎麼打都打不到他

因為 人家練得多

如果是傳武 就會告訴你 師父私底下教你這招秘籍 你別外傳 這叫提肩防守

我也可以教你 然後你出門用就被打了 因為你沒反覆訓練

我也用不來這招 因為我練得沒有梅威瑟多

PS:我再補充一點

傳武喜歡搞神秘學 有的招你沒見過 所以你覺得厲害

比如什麼拳什麼拳 到最後演示給大眾的時候 都會來一招 我手拍你臉或脖子 腳絆你一隻腳 把你摔倒(我見過N多 所謂的某某拳 都用類似的玩意)

這在柔道里叫大外刈 摔跤 中國跤都有類似的東西

人家練起來 比這些大濕專業的多 每個動作細節 抓起來 根本不是那些大濕能比的

油管上的視頻 一位台灣傳武老師父 這些招 呵呵

什麼? 你說年紀大了? 同樣是台灣的 一位紅帶柔道老師 七十歲了 自己去搜這視頻來看 就知道差距在哪

傳武有一部分人老攻擊現代格鬥人的年齡 說老了就不行了 其實老了還是吊打你

同是演示和練習 傳武讓對手跟你玩假摔

現代格鬥 讓對手起碼要帶著一半力來跟你練

還有傳武天天 bbbbbbb 年紀年紀年紀 養生養生養生

這位哥 46歲 還在打UFC 雷雷幾歲啊 就叫老頭


嚴格來說,國標的競技武術,以套路表演為主。傳武一般指非國標民間傳授的,這個能不打話題可就多了。


這麼多回答感覺都不在點子上。

感覺是技術不紮實以及心理緊張吧。

就拿我剛練散打的時候說吧,打沙袋揮空拳我做得都挺好,但頭幾次接觸實戰的時候是王八拳。

後來我練久了,也一直改正。實戰習慣了之後,就可以鎮定的出拳。王八拳自然也改掉了


其實傳統武術的東西,在清末的時候還是有一定水準的,畢竟那個時候是鏢局啊一類武術相關職業最後的餘輝。如果以那個年代為標準,審視其技術的話,可以說並不落後於時代。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沒有了成長的環境,諸如習武相關的職業,或者實戰的運動項目,這門技術就失去了對於人們的吸引力和成長的推動力,使得其發展停滯,逐漸落後於時代了。

從具體內容來講,我只能說我熟悉的一些武術,比如詠春拳,和形意拳。再此,先不說格鬥運動員與民間武術愛好者在體力上和訓練度的差距,僅在技術上,可以說,這些傳統武術的發力實際上確實要落後於現代的搏擊運動,諸如散打,拳擊等。為什麼這麼說呢,first of all,可以從他的抱架,或者說格鬥式就可以提現。

現代搏擊的抱架往往是雙手肘部貼近兩側肋骨,拳頭在頭部兩側,上肢成收縮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上肢的肘部肌肉相當於兩肋的一個緩衝墊,當擊打肋骨時,就會起到保護的作用。而拳頭則可以保護下頜和太陽穴。這種姿態一方面可以對自身的要害部位起到保護作用,眾所周知,人的要害正面即為頭面部,兩肋下的肝脾胰臟等器官,重擊這些地方很可能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另一方面,這種抱架同時為進攻對方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人的上肢攻擊方式,如何做到傷害最大,實際上就是瞬間的速度力量很大,那麼作用於對方,就可以產生大的傷害。而人體上肢的速度力量,是依靠肱三頭肌的收縮,使得肱骨與橈骨尺骨拉伸成一條直線,從而快速伸展出去,進行打擊。這就是現代格鬥的抱架,在上肢貼身的狀態中,隨時可以向前出拳進行擊打,這樣打擊是方便的。而反觀傳統武術的抱架,詠春的問手,確實守住中線,使得對方很難從中線進攻,但是雙手距離頭部過遠,不利於保護頭部,像是擺拳這樣的手法,防禦時的時間就會長,造成防守的弊端。

另外,在觀看了雷雷與徐曉冬比武的視頻後,可以直觀的看出該太極習練者的抱架,雙手向前伸展。試想,在這種狀態中若是想要出拳進攻,那麼就必須將手收回,再打出,那麼這個動作在時間上就勢必比現代搏擊的出拳要慢。以上例子足以部分說明傳統武術的技術落後。

同時,散打的出拳是平拳,這樣的拳型可以利用肱三頭肌三個頭同時收縮發力,同樣質量的肌肉,力量大小都是由肌肉橫截面的粗細決定的。而詠春拳要求沉肩墜肘,這樣發力的時候,肱三頭肌的長頭很難進行發力,因此打擊的力量就減小了。當然,會有人說發力是從腰腿部傳導而來的力量,不僅是手臂的力量,因此,筆者對上述觀點做出如下說明,依然可以說明部分傳統武術技術的滯後性。

現在再來看看武術與搏擊的整體抱架,由於武術的種類千千萬,無法一一做出說明,在此,僅就詠春的前進馬,形意的三體式做出說明。這兩門傳統武術在站架上都要求重心偏後,意圖是不容易攻擊到重心腿,不容易摔倒。但是這就造成了另外的問題,移動身體的時候,所有的力量大部分都由後腿產生,這樣移動的速度一定會受到影響。

反觀現代搏擊,要求將重心放到兩腿中央,並且頻繁的前後轉換調整重心,這樣在移動的過程中就靈敏了許多。再者,三體式和前後馬都要求兩腿要位於身體正中線兩側,並且幾乎平行於矢狀面,這種站架在前後上可以保持相當的穩定性,但是在左右方向確給予不了多大的支持。這樣的話,假如在左右方向上施加壓力,就容易失去平衡,這點現代搏擊的站架是可以克服的,因為在不斷的調整重心,並且雙腳的連線於矢狀線呈四十五度夾角,這樣無論前後還是左右,都能承受一定的推力。

這樣的抱架,很顯然也利於轉腰,可以很好的將蹬地的力量傳遞至拳峰。反之,詠春拳的前後馬,前後腿與胯骨幾乎垂直,本身重心的後移使得馬步的移動慢,其速度力量不可能高,再加上這樣的馬步想要向前同時轉腰發力,動作的契合度要求比較高,不容易發出合力。三體式亦然。

技術方面落後的地方比較多,不好一一列舉,傳統武術還有一些問題是過於理想化實戰環境。經常出現的情況有,師傅假設對方一拳如此打來,我如何用手法阻攔,並且反擊。而實際情況是,對方的手法很難攔截,並且通常不會單獨進行一下攻擊,那麼這樣的手法就失去了意義,同理可得,越是複雜的手法,在實戰中就越沒有意義。

而真正有意義的,通常是基礎而簡單的手法進行的組合,並且配合相當多的練習,形成身體記憶。因此,傳統武術中如此繁雜的招式,套路,其實都沒有多少必要,只需要把一些特定的必須的手法進行無數次的練習,方可形成戰鬥力。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在實戰技術方面已經落後現代搏擊比較遠的距離,另一方面,現代搏擊多數都是脫胎於傳統武術的。諸如日本柔道,格雷西柔術,現代空手道,跆拳道(花郎道),拳擊(古代雅典拳擊)中國跤(清善撲營),自由式摔跤(古埃及)散打(傳統武術)。說明其實現代搏擊即是傳統武術的繼承者與進化物。In addition,其實練習傳統武術依然有一定的自衛防身效果,而並不是花架子(除非你僅僅專註於套路習練),只要不遇上現代搏擊這種後輩,或者專業人士,那麼防守反擊普通人的進攻還是有效的(親測有效),以上。


我一不練武,二不喜武,三不厭武。

不論是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搏擊,所有「功夫」的基礎都在於身體。

一百二十歲的老頭兒,曾經是全球第一,又能怎麼樣?身體健康的壯年男子一隻手能打殘他。

十歲的小男孩,能打敗所有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又怎麼樣?身體健康的壯年男子還是一隻手就能打廢他。

看到問題所在了嗎?

身體!

身體!!

身體!!!

如果一個習武者,成天練腳步、身法,哪怕喂招接招再好,實戰照樣不行。

真正的習武者,古代,要舉石鎖——最簡單基礎的力量訓練。

現在呢?

去健身房舉鐵,在跑步機上跑步,找個人朝你丟網球,一個個都給我接住咯!

如果這麼練,那麼這個習武者,實戰里才能用出一些招數。

不練力量、速度、反應,哪怕你去練搏擊和格鬥也沒用——身體不過關,一切都白搭。

本質上,所有體育類項目,都需要身體好,武術和格鬥更是如此。在實戰中,你的反應速度足夠快,力量足夠大,才能使出招數。

一拳襲來,你想使出一個招數壓制對手,但你要力量沒有力量,要反應沒有反應。招數再精妙又能怎樣?

我的體育老師曾經拜訪過一位練太極的老先生,我們問他如何?他說,老先生是有本事,自己全力打過去一拳,但架不住老先生反應比他還快,身體避開的同時伸手一拽,老師就摔地上了。

我們不信,他問老先生看起來如何。

他說的話我記得清楚:老先生個子不高,但是看起來很健康,手裡力氣很大,捏住我的時候我掙脫不開,身材略瘦,但肌肉很好。

你再看看那些傳統武術大師,面容浮腫,視頻里的動作什麼的都軟綿綿的。

不是我貶低它們,大家老是說武術演員們的武打戲都是威亞和剪輯的,但是他們打出來確實比這群老頭兒們有力度。

為什麼?

都是天天健身八塊腹肌的主!

如果有一天一個面容虛浮,挺著大肚子的武術大師去對戰一個精明強幹,有八塊腹肌的健身愛好者,體重相當的情況下,你押誰贏?


反應太慢

力量太弱

傳統武術方法打起來要好看 必須是高手打低手,非常漂亮。水平差不多的打起來就不好看了


推薦閱讀:

在搏擊領域同體重的女性能否達到同一領域內職業男性的下限?
是否存在「最弱」的徒手格鬥體系?
本人想學泰拳和巴西柔術,但不知所謂的多人大課安全與否?
請將mma的需要用到技術列舉出來。(拳腿摔膝肘地面技)。?
自由式摔跤和柔道哪個在街頭更實用?哪個見效快一些呢?

TAG:綜合格鬥 | 傳統武術 | 武術學習 | 格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