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學佛的心得,是否如法求指教?

1.所有不順心的境遇都來自憎恨

2.不要指責別人怎麼對待你,要看自己對別人發了什麼心,是怨恨心還是感恩心。你發出怨恨心會繼續讓人以噁心待你,你發出感恩的心,則會引來別人的善心。

3.放下就是放下,不要想著放下就能得到,還一直盯著看我有沒有得到,那說明根本沒心放下,放下唯一所得的是清靜。別的只能隨緣。

4.接納一切你認為苦的境遇,讓自己明白,愉快不需要任何條件。這些條件可以當作垃圾一樣一樣的清理掉。


邀我答題,是一件風險特別大的事兒,以後還請君上慎思之!

這些和佛法沒半毛錢關係。更談不上如法。

其實那個被摺疊的答案是最正確的答案。這是雞湯。不是佛法!

祭出老話——明白學佛到底要學什麼,比學佛本身重要得多。

1.所有不順心的境遇都來自憎恨

佛說,諸法因緣生。一切都是因緣來的。順心不順心都是因緣來的。自己這個業報身,這個「我」也是因緣來的。所以一切是因緣的生滅導致境界的生滅。就連我們認為這個很真實的自己,也一樣是因緣所現。所以我是假的,是空的,是幻的。所以不管順心不順心,都是因緣,都是無我的。和憎恨扯不上。這不是佛法,真的是雞湯!

2.不要指責別人怎麼對待你,要看自己對別人發了什麼心,是怨恨心還是感恩心。你發出怨恨心會繼續讓人以噁心待你,你發出感恩的心,則會引來別人的善心。

承上,既然一切是因緣來的。那麼這個我也是因緣來的。所以我們認為很真實的自己,其實是空假幻的。我是空假幻的。別人也是空假幻的。一切都是空假幻的。所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空假幻的。放下的是對於自己我的執著,而不是對於自己當下發什麼心的分別妄想。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您當佛爺開玩笑呢啊?!佛法是無我,而這條心得,通篇的是在講人和我。這不是佛法,依然真的是雞湯!

3.放下就是放下,不要想著放下就能得到,還一直盯著看我有沒有得到,那說明根本沒心放下,放下唯一所得的是清靜。別的只能隨緣。

放下是放下執著,執著啥?把因緣所生的一切空假幻而執著為真實。所以放下,連放下本身也放下。隨緣是隨著因緣所生這一緣生法知見,放下執著。如果有所得是清凈。說明清凈也沒放下。這不是佛法,仍舊真的是雞湯!

4.接納一切你認為苦的境遇,讓自己明白,愉快不需要任何條件。這些條件可以當作垃圾一樣一樣的清理掉。

吃屎苦不苦?打不打算接納?您讓自己怎麼明白快樂的吃屎不需要任何條件,而且條件都是垃圾?!說這麼多沒用,您快樂地吃一碗給我看看唄?這不是佛法,始終真的是雞湯!

諸行無常,您的心得里還指望得清凈呢;

諸漏皆苦,您的心得里挺美的,所謂愉快不需要條件以及條件是垃圾;

諸法無我,您這通篇是在講別人和自己的那點兒事兒;

涅槃寂靜,也沒寂滅,也沒滅盡,更別提涅槃……

您這24K赤裸裸和四法印相違背的東西,您覺得如法么?!

多少附佛外道相似法,聽起來都比這些更像佛法得多啊……

這甚至都不能叫贗品,純牌的假冒偽劣吧……


一切平常心就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自己憎恨了,貪戀了,要敢於承認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並提醒自己下次應該怎麼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明白這很正常,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全部都舒心,那反而不正常,做人要豁達,要真實,要明白一切都會過去,你的一舉一動,每一刻的想法都會成為以後回憶的元素,不要留下任何遺憾或者缺失,即便你的人格不完美,也要展現不完美的個性,只有真實的個性才是最美的。學佛不是學的處處消極,佛法的空性不是讓你無所作為,相反,虛空的道理是無有障礙,讓你綻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而不是有所拘束,當然,如果拘束你的言行是一種美的時候,你可以去拘束它,因為你以後回憶自己當初的忍耐會覺得自己是多麼的有智慧。


謝邀

1.所有不順心的境遇都來自憎恨

答:所有不順心的境遇都來自與內在的一念妄動。

2.不要指責別人怎麼對待你,要看自己對別人發了什麼心,是怨恨心還是感恩心。你發出怨恨心會繼續讓人以噁心待你,你發出感恩的心,則會引來別人的善心。

答:如果他人對你好,你便親近他。如果他人對你惡,你便疏遠他。那麼你的內心正在隨波逐流。

切記不要對於他人的善惡,見而不見,別人的惡,我看見了就當沒看見,這是錯誤的做法。

正確的做法,是對於他人的善惡,能夠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知見,並以此為基本,保持中道,既不會陷入痛苦,也不會陷入歡愉,而能如實了知。因此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理解寬容。

3.放下就是放下,不要想著放下就能得到,還一直盯著看我有沒有得到,那說明根本沒心放下,放下唯一所得的是清靜。別的只能隨緣。

答:放下這個放下的放下,是不是還是有個放下,既然還有個放下,那就是沒有放下。

譬如人的慾望,當慾望生起,就像一場夢,一旦滿足了慾望,內心又變得空虛了,下一個慾望又生起。而慾望無法帶給你什麼,最終仍歸於消亡。當你去找慾望的源頭,卻發現他是憑空產生的,卻又無實可得。

如此,看破就是放下。

4.接納一切你認為苦的境遇,讓自己明白,愉快不需要任何條件。這些條件可以當作垃圾一樣一樣的清理掉。

答:沒有所謂的「愉快」,只有「苦,和不苦」。「不苦」也就是苦的止息。

總的來說,題主思路正確,但是缺乏實修實證。佛法是最注重實踐的,道理很容易獲得,但是親證需下功夫。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 無儒童。無作者 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 無我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補特伽羅 無意生 無儒童 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 此幻化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 體非究竟。此浮雲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 牆壁 瓦礫 諸非情物 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凈之所積聚。此虛假法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 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 四蛇二鼠 交相侵迫。此苦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 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世事是中性,是人心界定了好壞,高低之分。感受來自心,而不是事情本身。

隨緣不是隨便,真正的隨緣是做過了就放下,內心不滯留當時的感受。無相布施,不求回報!


所有不順心的事來自於貪婪,憎恨也是。其實順心的事也來自於貪婪。

只不過說貪婪,帶上感情色彩了,於是有的人又說「利己」。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甚至於連恐懼也是源於貪婪:對生的貪婪。

關於放得下放不下。其實也沒什麼本質區別。都只是不同心境下的利己的選擇。

所以才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不要太在意其中某一種形式,只是矛盾的兩個對立面而已。


第四條基本認可。其他三條表述陷入二元對立…謝謝


每句都有偏頗,我來給你改改

1.所有不順心的境遇都來自憎恨

改成:所有境遇都有緣起,而緣起可以用心觀照。境遇順不順心取決於自己內心,有時候不順心會產生怨恨。

2.不要指責別人怎麼對待你,要看自己對別人發了什麼心,是怨恨心還是感恩心。你發出怨恨心會繼續讓人以噁心待你,你發出感恩的心,則會引來別人的善心。

改成:不要指責別人怎麼對你,而要把別人對自己的惡言惡行當成鏡子,藉機反省自己的過錯並改正,然後發善心懺悔,希望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希望世人不要犯和自己一樣的錯,希望世人不要受和自己一樣的苦。

3.放下就是放下,不要想著放下就能得到,還一直盯著看我有沒有得到,那說明根本沒心放下,放下唯一所得的是清靜。別的只能隨緣。

改成:放下就是放下,如果覺得放下能夠得到什麼,無論是無形有形乃至清靜,那就應當反思,自己有沒有放下「放下」。

4.接納一切你認為苦的境遇,讓自己明白,愉快不需要任何條件。這些條件可以當作垃圾一樣一樣的清理掉。

改成:看清一切你認為苦的境遇,讓自己明白,不論是自己覺得歡愉的事還是痛苦的事,都不過是「這樣的事,平淡的事」,當自己從有限的苦與樂中解脫出來後感受到的常駐久持的無緣由的喜悅,我們稱為法喜。


佛:這鍋我不背


1.所有不順心的境遇都來自憎恨

答:所謂不順心的心在哪裡?憎恨又從什麼地方來。一天,你想去吃飯不小心把飯碗打破了,沒飯吃,這是不是不順心?那你憎恨誰?

2.不要指責別人怎麼對待你,要看自己對別人發了什麼心,是怨恨心還是感恩心。你發出怨恨心會繼續讓人以噁心待你,你發出感恩的心,則會引來別人的善心。

答:佛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發什麼心都是罪。你發感恩心,是有求之心,妄想人家善心出來,本身就是妄想顛倒。無論發什麼心,出來都是錯的。

3.放下就是放下,不要想著放下就能得到,還一直盯著看我有沒有得到,那說明根本沒心放下,放下唯一所得的是清靜。別的只能隨緣。

答:放下放下,放下一直在,放下什麼?只有放下放下,連放下都不緣起,才有可能真正放下。記其昨天論壇看到的一句話,挺不錯的,給你參參,參明白了就知道什麼是真正放下。偈云:天空空空,非空之空,是空也。

4.接納一切你認為苦的境遇,讓自己明白,愉快不需要任何條件。這些條件可以當作垃圾一樣一樣的清理掉。

答:既然是苦,強行接納,只有更苦,何來解脫?說解脫者,接納別人認為是苦的,自己本不認為是苦。接納別人認為是快樂的,自己本不認為是快樂。不起分別,而得解脫。猶如吸毒,吸毒者認為快樂,你並不起快樂之心,戒毒者認為是苦,你並不起苦心。吸毒戒毒皆因緣際會,人身苦樂本在因緣之中,本心何來樂苦可言。

總結:學佛者當以正念為根,正念為道。正念者,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無所住為正,有所住為邪。故應知以無所得之心行有所得之法。六祖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推薦閱讀:

佛家所說的吃素不殺生與三世輪迴早死早超生矛盾嗎?
佛說不要「著相」,是讓我們做什麼?
什麼叫生死大事?如何解決?
如何理解菩薩?

TAG:佛教 | 禪宗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