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會比養殖的好吃嗎?如果是,為什麼?

野味比養殖的好吃是個流傳甚廣的說法,不過本人吃了幾回野兔並無太大體會(也可能是吃得太少),特地在知乎問一下見多識廣的知友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我們家這邊有些年份會野豬泛濫,所以會有打豬隊進山打豬,所以我爸有時候會從朋友那兒帶回些野豬肉吃個新鮮。先不說味道,每次我爸帶回野豬肉都要被我媽喳喳半天,因為太臭了,臭味還會沾衣服上好久。然後就是豬毛極難去,野豬毛又多又硬,拿火燎都弄不幹凈。豬肉確實好緊實,都是精肉,皮就薄薄的一層脂肪。然後就是做了,要高壓鍋壓好久肉才能鬆了,不然咬的牙疼,而且做完鍋確實要騷好幾天。然後就是味道啦,膻味好重的,可能有的人會特別喜歡這味道吧。。然後就是都是瘦肉,做不好的話吃起來會柴,因為沒什麼脂肪,所以不會有很重油膩,但是我就喜歡豬肉肥瘦相間的那種感覺呀。最後總結下,就是野豬肉難處理,味道仁者見仁吧。。反正我覺得還是家裡土豬好吃,畢竟人家進化那麼多年就是為了長的好吃嘛,這叫專業化!

……………………………………………………………………………

滴滴滴,小透明的無意一筆,引發了大家會兒這麼多的討論與關注,真是受寵若驚啦。在這裡就大家比較關注的幾個點做一番解釋。

在廣大網友指點下,明白了為什麼野豬味兒那麼大,因為家豬都是「公公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心疼一秒鐘。不過除了味兒以外,家豬和野豬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比如野豬的豬毛,每次去豬毛都是特別惱人的一步。野豬的豬毛又多又硬,拿開水燙再手動去根本難以去乾淨,即使用火燎也堅強不屈,像我比較喜歡的豬尾巴,吃著老覺得「扎舌頭」,逼死強迫症啊哈哈哈哈。所以吃野豬肉感受下豬毛的按摩也是難得的體驗。然後就是豬騷臭啦,有的人以羊肉作對比,怎麼說呢,也不能說不對,但是野豬味可大的多衝的多,我可沒見過能把鍋也弄騷臭好幾天的羊呢,所以單純這麼類比也不夠恰當。只能可能野豬肉的受眾範圍更狹窄,不排除有人就喜歡這一口,比如我爸就比我和我媽我弟愛吃。然後關於做法,我對做菜一竅不通,我媽也不是專業廚師,不過不管怎麼做我媽也少不了高壓鍋,不信你試試,反正咬的牙疼。至於烹調風味,有人說一定要加辣椒才好吃,好吧下次讓我媽試試,不過我們這兒的人也普遍不怎麼吃辣倒是真的,我媽去腥一般也就是用蔥姜蒜黃酒之類的家常,所以這方面我們沒什麼權威性,還請廣大美食家們指點啦。

……………………………………………………………………………………

下面是關於吃不吃野味的一些看法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出現了一些反對吃野味和保護吃野味權力的爭論,我就說說我自己看法吧。

首先我是贊同吃部分野味的。因為人本來就是食物鏈一環呀,我們不能搞食物歧視不是,不管是家肉野肉健康有益的就是好肉。像野豬,山竹鼠之類的野物,本身天敵較少(或者天敵被人殺滅絕了……),繁殖力強,對山林和經濟作物破壞性強。像這類野味,我們適當吃點不但不是破壞生態 反而對自然環境有利,同時也豐富人們的餐桌,何樂不為呢。但同時,作為一個吃貨,我也不禁對中國野味的現實情況感到悲哀。在中國現實環境下,好吃同時還能在野外維持安全種群數量的野味,實在不多了。在過去幾十年的長期掠奪性開發下,好吃的野味要嘛都成了瀕危物種,要嘛乾脆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身影,能像山豬這樣,繁殖力強自衛力強的物種能有多少。太多的野味就這樣變成記憶的「回味」。無法想像以後我吃貨家族的繼承寶寶問我「好吃的野味在哪裡」而我卻只能說「都被爸爸媽媽吃光了」,這會對吃貨寶寶造成多大打擊。所以拋開中國「野味」現實生存環境,強調談保護吃野味的權利是不智的,就跟還沒解決吃飯問題就開始談人權一樣,太超前了,我認為在這種顯示情況下,多多強調少吃野味,多搞養殖還是應該的,給中國野味休養生息恢復中群的時間,畢竟這是為了以後小吃貨也能有野味吃。

也有網友提到,可以搞「好吃野味」的養殖,這樣就兼顧兩者,我覺得這是好辦法,像野豬,野雞,山鼠之類的,通過人工養殖,既能去除它部分的味道上缺點,還能滿足人們對新鮮味道的追求,是個不錯辦法。但我又是個悲觀的人,其實我們的水產養殖業,不就在這麼做嗎?現在大多數所謂的野生水產,我們都能做到養殖了,雖然味道可能有差異,但總還是有的,但是這並不能阻止野生水產資源進一步枯竭。我們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我們也永填滿足不了一些人心理的「野味」,因為他們要的根本不是好吃的食物,他們要的只是刺激的「野味」罷了。只能說,希望在我老了的時候,還能有機會帶著我的孫子孫女吃野味吧。


野味要真是好吃,早被人工飼養了。沒被人工飼養的好吃的野味,基本也要滅絕了。能隨便找到的野味,那味道基本是不太好的。別的不說,我們吃的家豬是馴養自野豬。豬很容易返祖。把家豬放野外過不了很長時間它後代就成野豬樣了。家豬我記得是要割了騷腺,要不然味道很大。野豬沒割過,而且從小野外長大,你就可想而知那味道了………


這個取決於養殖的方式。例:俗稱的走地雞和飼料雞


我不喜歡吃野味,首先野豬肉這種肉,肌纖維比較粗,脂肪含量少,還未閹割,肉騷。。家常炒菜絕對不好吃,然後還有一點就是野味肚子里有寄生蟲!!!!!對於喜歡吃豬大腸的人來說,受不了呀!!!!!


之前家鄉那邊有一個肉店賣野豬肉不好賣,於是就請廚師做好了家豬肉和野豬肉的菜,當場請人試吃,大家吃了野豬肉做的菜都覺得好吃,於是紛紛購買。

實際上是私底下叫廚師把野豬肉那個菜好好做,家豬肉那個菜不要做的太好吃罷了。

肉質到底怎麼樣我也不知道,反正野豬肉利潤比較高是對的了。


我記得去年冬天我家裡有一塊野豬肉,過年我家裡請客吃飯,我爸就把野豬肉用青椒炒了,當端上來的時候,我聞到了一股加熱的騷味和化妝品香精混合的味道,我以為是誰身上散發的味道,然後就當了只狗左聞聞右問問,然後發現是野豬肉。這個味道永遠難忘。


人類都進化了這麼多年了......

好吃的野味無非兩個下場......

要麼被養殖了......

要麼被滅絕了......


默默探個頭。野味真的比家養的好吃。可能長期行走肉比較緊緻的緣故吧,我家那邊野雞比較多,野雞炒出來,比家養的香很多,還有野鴿子也是。


作為一個小時經常吃到野味的人,我覺得可以弱弱的回答一下。

老爸以前經常上山打獵,野雞,野兔,白臉獐,紅腹錦雞,松鼠,貓頭鷹這些都吃過。但畢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候都覺得好吃吧,具體怎麼個好吃法,好吃到什麼程度也說不上。依稀記得一些細節,小時候家裡窮(當然現在也窮),吃一次肉不容易,也跟老爸上過幾次山,每次或多或少能弄到點,吃起來自然覺得香,畢竟是肉啊!何況是自己親身參與的,心理因素占很大成分吧。

說說最近一次吃到的野味,我們老家有一個習俗,入冬就要回老家祭祖,我們叫上墳,整個家族的男丁都要回去,然後在一起聚餐,吃的東西都是家裡的,買了一隻山羊殺吃,味道確實比城裡吃到的好。這次聚餐我沒參與做菜,飯桌上有一碗焦黑的肉,分量少,也沒幾個人動它。但就放在我面前,本來我也沒想吃它,實在過意不去就夾了一塊吃了,入口就驚艷到我了。都是肉,但肉和肉還真是有區別的。

首先就覺得它與眾不同的香,緊緻,我猜肯定是野雞。問了下做菜的哥,果然是野雞,因為少所以一桌上就分了一小碗。

野味和家養的區別,大概就是這樣,同樣的做法,吃到嘴裡就能感受到它的與眾不同!


看到這個我覺得我可以來回答一下。

我現在在非洲,你懂的,這邊野生動物比較多,國家有沒有什麼管制,基本上大街上就有的賣,各種鳥,鹿,穿山甲,還有蛇。

所有的野味都嬗的不行,味道大。但肉質緊,口感好,大補,吃完之後會臉紅。

至於你說好吃嗎?

當我看見和人那麼大的穿山甲死在我面前,我感覺人太殘忍了。


阿彌陀佛,老衲來錯地方了


不匿。

你們可以宣揚保護動物,我也非常支持保護動物,但是單純討論味道的話,很多野味真的比家養的好吃,很香....再說了,海裡面、河裡面打撈的那些不也都是野生的嘛?當然,重點要說的是,通過養殖野味,完全可以做到和諧共榮,比如小龍蝦、牛蛙、鴕鳥這些,前幾年還都是野生的,現在都人工養殖了,大家吃起來也毫無負擔,為什麼其他動物就不行?

我廣西的,很多野味以前都吃過,有些挺難吃的,比如和諧點的就是野雞,肉很老,畢竟野外天天跑,遠遠比不上清遠雞、文昌雞;有些味道不錯,比如和諧點的野豬、蛇、田雞。

爆炒野豬肉,這才是野豬肉的正確吃法。

雖然有很多人都說野味不好、膻味重之類的,有時候只是不同地方的人不適應某種味道而已,就像我覺得北方的羊肉清水那麼一煮就能吃,你們說沒有膻味,我是真覺得很膻受不了,更不用說白水煮個羊頭帶給我的震撼了。很多說養殖的好,但是養殖裡面大家推崇的還是吃草的羊、在草原上跑的羊,而不是圈養的吃飼料長大的。就像在北京吃的豬肉、牛肉,真的沒有家裡吃的肉香,不要說是因為物質豐富餓三天就都香,我坐個飛機半天就回去了,還是肉質的問題,農村裡面自己養的土豬確實比飼料喂的香。

說野味好吃,並不是說要去獵殺野生動物,而是要去逐步探索擴大養殖的種類,增加動物的活動區域和丰容,讓肉質更加好。現在野豬、野雞的養殖已經很多、很規範了。

再來一個更能刺激圍觀群眾的竹鼠(這就是很多外地群眾說我們吃老鼠的來源之一。當然,真的那種老鼠我也在農村見同胞吃過....)

有了這些探索,以後就可以讓更多的野味走進千家萬戶。而且有了養殖的野味,相應的獵殺野生動物的人就會減少(不敢說完全沒有,畢竟要面子又傻叉的土豪還是有的),畢竟坐牢的事誰想沒事去干,而且味道又差不多,你要是還嫌味道不夠,你就營造野外的環境給它們就行,畢竟社會是一天天進步的,等肉雞夠吃了,想吃野雞多付錢就行。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想吃野味的人和社會根本不存在衝突,野豬、野雞可以養了,熊掌、駝峰、魚翅這些中國吃貨歷史上的經典食物難道不能靠養出來?包括人類歷史上曾經沒嘗試過的,就不能去試試?希望跟我有同樣夢想的人,一同奮進。

起初,他們不讓我們吃野味,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吃野味。

隨後,他們不讓我吃藍鰭金槍,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吃刺身。

後來,他們不讓我吃狗肉,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吃狗肉。

此後,他們不讓我吃豬肉,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怕被砍死。

最後,我發現我只能喝營養液。


唉,我來回答,前天朋友送了一條野豬腿, 拿到菜市場分解後,發現肉非常瘦,皮下脂肪都沒有,豬蹄和骨頭加了海帶燉成湯, 異香撲鼻,無法忍受

豬肉用料酒花椒腌過後,反覆過水, 紅燒後還不錯,肉瘦而不柴,不會碎掉, 仔細品味還是有異香,但可以接受了

還是家豬好吃啊


嗯,在非洲的時候,有一次颳了很大的沙塵暴,很多像野鴿子一樣的鳥都被折斷了翅膀,飛不了了,沙塵暴走了以後幾個同事出去散步,恰巧看見了就給撿了回來,然後交給廚房了(原諒我們的不善良,阿彌陀佛( ??? ? ??? )),廚房像做炸雞一樣給做了,那天一同端上來的還有一盤炸雞,當我吃過炸雞,再吃野味的時候,天啊,整個人都震驚了,怎麼這麼好吃,真正的鮮美啊,炸雞和這個一比簡直連鹹菜都不如好伐!這個鮮美的滋味真是能瞬間打開你的味蕾,唇齒流香(?&> &

其實,只是原材料比較難得而已,僅此而已。


答案好多都是講野豬,然後否定野味的味道……難道野味只有野豬?美食tag下的答案以往不都是質量最高的么……

家有六畜,你家六畜六種豬是嗎……

未被馴化養殖的物種不都叫野味么,美食板塊吹噓得最多的藍鰭金槍魚就是一種野生魚類,你們這不是打人家大v的臉么。

不過話說回來,禽類和水產,野生的比養殖的好吃多了,生長周期擺在眼前,味道毋庸置疑。

奇蹄目動物野生的也比養殖的好吃,但是野生奇蹄目動物能吃的也只有野驢了,養殖的到多了一個馬,其他屬的基本都在二三級保護動物的名冊里。不過從「馬肝極珍味,呼之以龍肝鳳髓也」和「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見一斑。不過不用古人云俗話說,嘗嘗就知道,養殖的多得是,保定名產驢火,極品刺身屬馬肉。

偶蹄目動物就要看運數了,野牛基本是保護的,野豬基本是有害的,野山羊基本是吃不下的,麂子鮮香但基本是咬不動的,就狍子,傻傻的把自己變得能下咽……

當然還有一些陸生節肢動物,很多人連養殖的都不敢吃,更遑論野生的吧……不過野生的真強上許多。

還有一些嚙齒動物,比如水豚和豚鼠,前者在產地泛濫成災,如此美味正等著中國人民搭救,後者在南美顛覆一片小清新的世界觀。

爬行動物中我國老百姓常吃的也就蛇,蜥蜴的話貝爺都說不好吃,不過貝爺對鱷魚大加讚賞,不知他到廣東參觀鱷魚養殖基地該作何感想。

兩棲動物,這可是體現中國人民實力的地方……四川人吃田雞吃到水塘中再無田雞,最後還是決定養牛蛙替代一下,而一些廣東朋友倒是挺開心的吃著野生的癩蛤蟆,反正野外多的是,關鍵是沒人來搶著吃,好多廣東人都不敢吃,不過實話說癩蛤蟆燉湯煮粥一頂一的鮮。

所以其實野味里好吃的東西真是太多,只是人類已不再以打獵為生了,農耕社會都多少代啊,何必冒著生命危險去大自然討食呢,不過吃野味這事倒是在各國人民心中留下了烙印,只要不是自己給自己洗腦的白左,一年之中總要給自己嘗個鮮。


小時候住在山裡且外公是獵人的來答一下。印象中覺得好吃的有:狍子 鹿 野雞(年輕的野雞胸做丸子) 年輕的野豬 水耗子。前面有說野雞肉不好吃的,確實很柴只有胸肉好吃,做丸子湯很美味。但是同樣的一歲左右放養土雞這麼做也一樣好吃。比較可怕的是野豬,看前面有些吃過的人說野豬肉好吃,有兩種了可能。一是山裡的小野豬,二就是人工飼養的野豬。成年野豬那個味道簡直是煮了一鍋之後想連房子一起扔掉,獵狗都嫌棄。自從可以方便的飼養家禽家畜外公就不怎麼打獵了。反正在他看來野味沒啥特別的,家裡沒肉才去打獵呢。


家養的是經過幾千年人工選擇的品種,更符合人類的口感。

野生的只是滿足人們獵奇心理吧。

比如一般養殖的家畜都會進行閹割,這樣的肉會沒有膻味。野生的雄性牲畜那個膻味很難處理掉,做不好只好連鍋扔啦。


還真是那麼回事兒,真的不好吃,都是誤傳。你要是說農村裡自己家養的比市場上飼料養的禽畜肉好吃的話這倒是真的。


我做過廚師,文化不高,肉質方面呢,野的肉質往往的確是要比家養的好點,因為它生長周期更長,運動量導致肌肉也更結實,沒有添加劑激素等,肉里呈味物質更豐富所以肉質肉味更好。但其實廚師做好的味道方面,往往野味的味型都重,要放上五花八門的調料加以佐味,吃到嘴裡的味道還是肉的味道嗎,也許吃起來更勁道加上心理作用,就會覺得很好吃。要是沒有各種調料,野的腥騷味也會比家養的重的多,烹飪火候流程也跟家養的就不同了,沒有什麼烹飪知識的人拿回家做出來往往就很難吃了!對於養的野豬,當然也不是真的野豬,至少在品種上是有改良和訓化,據我所知~一般養的野豬都是半放養半飼養的黑豬而已!噱頭


推薦閱讀:

北京的飯店裡的牛蛙是從哪裡運進京的?
大規模的貓/狗養殖是否可行。?
養牛是怎樣一種體驗?
肉里真的有外源激素嗎?

TAG:美食 | 烹飪 | 動物保護 | 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