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哪些互聯網行業在由盛轉衰?

之前的 10 年是中國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的 10 年,發展出了很多基於互聯網的新服務、新行業,「互聯網+」的概念也使一些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進行業務升級,但同時高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和泡沫。在 2016 年年底這個時間點上,回顧這一年的變化,哪些互聯網行業或者說商業模式在由盛轉衰?

其他行業呢?相關問題:2016 年哪些行業在由盛轉衰?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2016 年度盤點,歡迎大家一起回首這一年讓人印象深刻的熱門事件和人物,聊聊所處行業發生了怎樣的變遷,也一同分享自己的變化與成長。


「移動互聯網已經結束了。」

鵬哥喝了一口咖啡,眉頭緊鎖。

「移動互聯網剩下來的就是巨頭的收割和概率的遊戲,我們基本沒啥機會了。」

「應該還是有些信息效率的事情可以做吧?例如醫療?」我不甘心,試探性地問。

「我們這票互聯網人,當年都是在等車」,鵬哥似乎沒有聽到我說的話,「有的人跳上了搜狐有的人跳上了百度,我還算幸運跳上了小米。」

確實,鵬哥的期權那是相當可以,至少在買房養娃之餘,鵬哥已經不用上班了。

「這趟車打了點獵,想著再跳上一趟再搞點。」

鵬哥苦笑。

「結果發現後面的車,不是車,是子彈頭。又快又狠,而且一次跳不上,就再也跳不上了。」

鵬哥前段時間又到矽谷轉了一圈,我知道他說的子彈頭是什麼。

-------------------------------------

是不是由盛轉衰,要看你的角色。

你要是巨頭准巨頭,2016正是收割的時候:小團隊紛紛斷糧死亡,中等團隊也是勉力維持。原本在15年心高氣傲的估值在16年被資本寒冬一巴掌糊臉,只好放下姿態認幾個乾爹。

最近幫朋友做併購,也是某個領域裡的冠軍團隊。如果在15年,他根本不需要出去找錢,投資人會拿著TS在他家門口排隊。但是16年啊,流血流到扛不住了。

朝壟斷高歌猛進怎麼能算「衰」呢?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嗎?

-----------------------------------

但是你要是和我一樣,也是一位走在半道上的創業者,那2016年毫無疑問是不那麼讓人樂觀的一年。

2016年是震蕩調整的一年,在資本的浪潮退去後,商業用它的本質對整個市場進行了清洗。就我所知,至少300家15年的A輪公司沒有撐到17年的元旦;而某些媒體的數據更是到了驚人的800餘家。

似乎是一夜之間,資本認為許多未完成故事已經沒有必要再說,邊際已經到了。他們和巨頭一道開始了對現有結構的確認和利益收割,帶來一幅絢麗的IPO、併購、換股的畫面。隱藏在這畫面背後的是創業者的大批離場:真龍天子都登基了,你還tmd想逐鹿中原?

創業的勝利者永遠是1%,當勝負手已出,99%會伴隨資本轉移至下一個戰場,這也是過去互聯網浪潮的正常規律。資本與創業者的契約:我出錢,你趟雷。活下來還找到金礦的,一起分。只是這一次,上一段音樂早已停止,下一段音樂的序曲卻遲遲未起。

因為下一個副本太tm難了。

---------------------------------------

當互聯網革命剛開始時,它的紅利輕而易舉地掃蕩了媒體業。

在信息效率方面,互聯網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這個優勢摧枯拉朽地消滅了傳統信息傳遞路徑上的商業模式,並收穫了第一桶金。

隨後這一優勢向商品、服務、信息的收集與提供上躍進,我們有了淘寶,有了滴滴,有了微信。信息層級被壓縮,傳遞效率被提升,碎片化格局被整合,互聯網在銷售流通上繼續發揮著迭代式的威力。

智能手機進化為人的24小時終端。PC向手機的遷移,手機帶來的移動優勢,手機與支付的結合,新一輪商業模式繼續爆發。雷軍昔日為之奔走的「移動互聯網」概念,最終成為這一時代的代名詞。

每一層的創業者與收益都是上一層的十倍甚至百倍,大家相信,「互聯網」這三個字有著神奇的魔力,最後一定能夠變成一顆無限分支的樹,延伸到我們的方方面面。分支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賺錢。

結果這顆樹,雖然它還在深化它的每節枝椏,但是它成長的速度卻前所未有地慢了下來。

因為這顆樹碰到了現實之壁。

這個壁(Bi),就是生產製造。

----------------------------------------

天下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做出來」和「賣出去」兩大問題。

過去互聯網掃蕩的,是賣廣告賣產品賣服務賣數據,更大體量地賣,更精準地賣,更深度地賣,更便宜or更高毛利地賣。

但現在互聯網的問題是:在國家開放的領域裡,我們已經把能賣的都賣了。實際上很多不能賣的我們也賣了。如果我們要接著拱出一個增量市場一起賺錢,而不是蹲在存量市場里互相殘殺,我們就需要搞點新東西出來。

互聯網要參與「做出來」這一部分了。

不是說互聯網以前從來沒摸過這一塊,但是在多數創業者和投資人心裡,這塊屬於西門子、IBM、亞馬遜、谷歌。這一塊似乎和那些泡在創業咖啡廳里的「產品經理」們沒多大關係。

無人系統、智能自動化(注意不是智能硬體)、大數據(媽呀說了十多年你還在)、雲(哎喲你也還在呢)、一體化工程、產業鏈集成系統...

我們已經習慣了用信息解決信息問題,我們第一次發現要學會用信息解決材料和能量問題。

這對創業圈的洗牌有多嚴重?

舉個栗子,如果你說消費級無人機(例如多軸),我們常說「海淀有三千家無人機公司」,不誇張;如果你把這個門檻拉到工業級無人機(例如固定翼),那麼即使放到全國,團隊數量可能也就二十家左右。

前者就是典型的利用互聯網解決「賣出去」問題的公司,後者則是真正利用互聯網解決「做出來」問題的公司。現在前者每天在收攤,後者門口的資方絡繹不絕。

產業鏈系統平台?呵呵你工業數據有嗎?智能自動化?呵呵請問你有幾個科學家?大數據挖掘?呵呵你以為你亞馬遜啊?無人系統?呵呵你也配和高通做定製晶元?

大概除了物聯網裡通過感測器有以量逆襲的機會,別的領域就真的是學霸學神和大資本大產業的遊戲。

我等文科生兩行老淚,明天我就去開直播,不知道你們喜不喜歡看胖子打呼放屁。

-----------------------------------------

當然不要這麼悲觀,新的工業結構搭好後,應用端還有很多機會;移動互聯網也是剛野蠻生長完畢,C端缺口還不少,B端更是剛起步;更不要說隨著消費升級,高質量需求還會源源不絕地湧現。

我只是感慨:從16年開始,或許創業圈裡春鞦韆國的格局要就此消失,戰國七雄的路線正式登場。

這是好事。這說明前期創業的成果開始被整合消化,並投入到成熟的路徑里進行變現。

康德拉吉耶夫說五十年一循環,一半繁榮一半衰退。互聯網已經總體繁榮了二十多年,明年,會是下半場的開始嗎?


身為風險投資人,越來越深深感到一點,在中國,行業發展的最大風險其實是政策風險。在中國做投資千萬不要挑戰政策,還是順勢而為的好

所以判斷一個行業是否由盛轉衰(當然這個詞有點過,我覺得不如說趨勢如何)從政府政策到底是鼓勵還是限制這個行業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標準~這篇我就探討下政策對互聯網各行業的影響

從政策面看這輪市場興盛的起源:
創投的資金投向排名第一位還是互聯網行業,我就從政策的角度先講下這輪創投熱潮是怎麼興起的:

從大的創投市場來看,2014年和2015年創投市場的投資額面臨著一個爆髮式增長,這其實和那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著密切關係的。最早這句口號是在2014年9月提出~

而在2015年06月16
日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5年07月04日國務院又出台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涉及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製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慧這十一個領域,使得整個互聯網行業投資圈陷入火熱~

2015年11月我進入VC行業的時候看到的是隨便一個啥都沒有的團隊背景稍微不錯的早期項目都要大幾千萬到過億的估值。。隨便一個稍微有點數據的公司都要幾億的估值,和現在的資本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而隨著一系列渾水摸魚者,投機取巧者趁著這波浪潮而起,造成許多妖股以及不可控事件的發生,進而導致政府認為有必要要出台政策進行干預,某些行業的發展也隨著政府政策的預期以及最終政策出台的收緊程度,或快或慢的陷入低谷。

下面我就摘錄一些政策以及對相關行業的影響,大家感受下~

P2P行業:
先說一點,P2P本身可以看做陽光化的民間借貸,這生意從商業模式上其實是很清晰的,核心考驗風控和運營,但由於太多龐氏,自融公司的瞎搞,使得整個P2P領域都被污名化了~

政策:其實之前P2P的政策已經就很大預期在收緊了,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網貸平台「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的定位,對經營範圍實施「負面清單」,提出13類不得從事的行為,並規定個人在多個網貸平台的最高借款上限為100萬元。

影響:這一政策出台後基本上我就沒看到創業公司挺著P2P的名字出來融資了就算實質上是做的是P2P的公司也要改名說其實他們是P2C,P2B,供應鏈金融之類的。整個行業陷入全面洗牌的局面~~

對於該政策的詳細討論知乎上有個問題大家可以參考如何看待 8 月 24 日發布的史上最嚴 P2P 借貸限額要求?

移動醫療行業

政策:2016年3月2日左右北京市衛計委下發《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關於開展對醫務人員通過商業公司預約挂號加號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清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令嚴禁醫生與商業公司合作挂號加號。衛計委明確要求醫務人員必須立即停止與商業公司的合作,一經發現將依規依紀處理。

影響:移動醫療領域我從公開信息來看今年融資很困難~我直接摘抄下當時政策出來後新聞

這一政策也無形給移動醫療從事挂號服務的公司一記重拳。這也給移動醫療的挂號服務加上了枷鎖。一位移動醫療從業者表示,移動醫療從去年開始融資縮緊,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幾乎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同時發生的是,阿里健康宣布將藥品電子監管碼移交國家食葯監總局,這無疑給阿里在醫療投資領域一次重創。一個是流量入口的挂號服務,一個是可帶來現金流的線上藥品銷售,這兩大業務的政策都不約而同地收緊

  據了解,在北京衛計委發文當天,例如傳太醫、挂號網等APP已停止了與醫院的大部分服務。


對於該政策的討論知乎上也有個問題,不過貌似關注度不高如何看待北京衛計委禁止醫務人員與商業平台合作預約挂號及加號? - 移動醫療 - 知乎

網約車行業

政策:「2016年12月21日,北京、上海紛紛出台網約車地方細則,除了對車輛准入條件、駕駛員年齡等進行「微調」,社會關注度最高的「京人京車」「滬人滬車」的「門檻」並未降低」。京滬要求網約車司機需本地戶籍,京滬穗要求網約車掛本地車牌,京滬較徵求意見稿適度放寬准入條件。網約車平台不得發布機場、火車站巡遊車營業站區域內的召車信息;網約車司機不得巡遊攬客,不得在機場、火車站巡遊車營業站區域內攬客。」

影響:」就滴滴方面披露的數據,以上海為例,目前從事網約車的車輛只有2.5%的司機符合戶籍要求。」個人估計政策如果嚴格執行情況下中低端車型將大幅減少,專車價格越來越貴,黑車預計將重出江湖,網約車行業可能又回服務商務小眾的情況。要是這一政策出台早些,估計滴滴很難有現在的估值了。

之前徵求意見稿出來時這一問題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了,知乎上這個問題關注的人挺多,畢竟離普通人的生活最近如何看待京滬深陸續出台的關於網約車「京人京車」、「滬籍滬牌」等新政細則?這些新政細則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 北京 - 知乎

房地產行業

政策:這次上海的樓市調控中,購買首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35%,對於首套房的認定也做了新的調整。這已經是年內上海第三次出台調控政策。

  這份由上海市住建委、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上海銀監局聯合印發的《通知》規定,從2016年11月29日起,居民家庭購房首套住房,申請商業性住房貸款,首付比例不低於35%。在本市已擁有1套住房的、或在本市無住房但有住房貸款記錄的居民家庭,購買普通住房首付比例不低於50%,購買非普通住房,首付比例不低於70%。

影響:這政策不僅對購房人有影響,其實對所有切入房地產交易的互聯網企業都意味著寒冬的來臨,最近幾天政府和各大官媒也連續喊話房子不是用來炒的,預計熱點城市政策將進一步收緊~如愛屋及屋,鏈家這些典型企業估計不可避免的要裁員過冬了~

關於該政策的討論知乎上也有,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我寫的。。。如何評價 2016 年 11 月 28 日發布的上海房產新政?會帶來哪些影響?

直播行業
政策:2016年11月4日國家網信辦今日正式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對直播平台和主播的「雙資質」規定以及「先審後發」、「即時阻斷」的要求都給出了說明。《規定》明確了四個關鍵詞:雙資質、總編輯、先審後發、即時阻斷。」

影響:貌似最近直播類融資的項目少了許多,崑崙萬維賣了部分映客的股權不知是不是提前嗅到了一些風聲
「隨著直播行業的商業模式趨於同質化,行業面臨洗牌只是時間問題。再加上網信辦、廣電總局、文化部、公安部等多部門的嚴厲監管,以及出台的相關政策,可以預見,直播行業洗牌將會加速。」

關於直播政策的討論,我在知乎上倒沒有搜到~~

最後放一個跨行業影響的不算政策的政策:2016年5月11日關與證監會叫停跨界定增的傳聞
證監會叫停跨界定增 涉及互聯網金融、VR等行業

證監會回應跨界定增被叫停傳聞:政策沒任何變化_網易科技

當時的新聞詳情:「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證監會已經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VR四個行業。比如水泥企業不準通過定增收購或者募集資金投向上述四個行業。同時,這四個行業的併購重組和再融資也被叫停。

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發展實業,例如水泥企業定增跨界做光伏產業是可以的,但跨界做遊戲行業的定增就會被禁止。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連主營業務都做不好,跨界做跟主業完全不沾邊的虛擬產業,通常都是打著併購重組的旗號進行概念炒作,不斷吹高泡沫,最終損害的還是投資者利益。」上述知情人士稱。

一家投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早在今年3月,證監會就已經對上市公司跨界定增第二產業的項目進行收緊,對該類項目進行「專項核查」,但當時並未明確禁止上述四類行業的併購重組,當時屬於「小範圍」設卡,監管層希望資本市場的資金盡量的流向實體經濟產業。

「上述四類虛擬產業的估值存在很大泡沫,很難有明確標準來判斷估值是否合理,只要邏輯可行即可,不免引起市場諸多質疑。」上述投行人士舉例道,「票房注水在影視行業普遍存在,這種虛假繁榮狀態對於影視行業來本身是泡沫,跨界到影視行業的企業和資本有著極大風險。


影響:儘管證監會否認傳聞,但事實上政策的預期已經形成,直接對這些行業產生了實質性影響。投資圈同行在做投資類似項目的決策時,在項目退出方面也會有更多的顧慮。

總結:我們平時做行業分析時,都會看看國家對這個行業的政策是什麼樣,有可能的話找政府相關人員聊一聊,了解下有些業務能不能做,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動向。我記得有一篇講滴滴和快的合併的文章中講到:」合併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分頭給阿里蔡崇信和騰訊總裁劉熾平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而對於所有在中國創業的企業來說,政府才是真正天上的神仙


「互聯網金融」的熱度正在快速退潮,當然如果是那些P2P之類,已經是2015年就已經開始走上這一條長長的下坡路了。

就單從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來看,實際上很早就開始武裝傳統金融行業,例如證券交易、ATM機、POS機等等。但這一些互聯網技術手段的應用通常不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的範疇,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可能主要擁有以下特徵:

一是去中心化,通過技術手段保證可信,而不需要一個最高權威的機構。比如中央銀行的貨幣體系和區塊鏈數字貨幣,比如眾籌相對於傳統證券基於監管機構、券商、交易所的中心化發行渠道等等。
二是去媒介化,紙幣可能是第一個被消滅的東西,互聯網金融宣稱未來要消滅的包括銀行線下網點、理財顧問、券商保險經紀人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實體觸角。
三是演算法化,做到極致的就是芝麻信用分,一個人等於一個數字,具體不展開了。總而言之就是通過「大數據」,對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留下的碎片化數據和線索進行收集整理,推斷出個人的消費偏好、行為習慣、支付能力等指標,綜合評價風險。通過一系列的演算法,輔以積累的天量用戶數據,風控可以不接觸客戶而「憑空」得知客戶的大致資信狀況。

由於互聯網金融具備的以上主要特徵,曾經被寄予厚望可以去「顛覆」傳統金融機構的壟斷,並且也曾經受到了諸多政策層面的扶持和鼓勵,然而到2016年底的今天,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色彩的辭彙,而P2P等更是開始與詐騙、傳銷之類掛鉤,成為人人聞之色變的東西。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先聊聊幾種主要的業態的現狀,當然肯定沒法做到客觀完整,歡迎補充指正。


一、互聯網金融的旗手P2P旗幟落地

P2P曾經設想的是用戶通過外部輸入的數據,主要基於用戶的網上行為數據並且結合一些可信機構提供的線下數據,和持續的借貸行為數據形成信用評價,並且根據這些數據能夠形成風險控制模型,優化借款人的授信額度,從而實現貸款利率可以覆蓋風險成本和運營成本。在這個設想中,相比銀行,P2P網貸公司不需要線下信貸員,不需要龐大的風控團隊,不需要開設笨重的營業網點,存款和貸款可以直接導通。這是最早人們對於Lending Club驚艷亮相時的美好期許。

但是這個方案的致命缺陷在於,一方面,不是只有一兩家P2P平台,而是最多的時候有成千上萬家,這些平台之間的信息流動速度和質量均非常差,虛報信息、欺詐、重複借款等行為無法互聯互通(缺乏信任或沒有利益分享機制),而相較傳統金融機構,有一個中心化的央行徵信系統來解決前述的信任和分享機制的問題。很多借款者根本沒打算積累信用,賺一把就走。

另一方面,由於傳統金融機構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面不斷傳承完善,從服務質量的角度而言,遠非新生P2P可比。因此最優質的客戶早已黏在傳統金融機構的實體組織包括網點、信貸經理、私人銀行顧問等之上,導致P2P的實際用戶群體主要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觸達或者拒絕服務的資金需求者。因此P2P的借款端實際上是次級的客戶,對應更高的風險,需要有更高的利率來覆蓋,而利率相比基準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超越絕大部分理性的資產回報率的時候,將會扭曲借款者的選擇。前來借款的人要麼是絕望,要麼沒安好心,並導致前述效應惡性循環;
最後,新生的P2P缺少銀行的強勢政治地位,合法的追討手段較少,如果做壞事卻沒有辦法施加相應的懲罰,將會出現借款者的道德風險,即老老實實還高息貸款,變成補貼那些違約的不誠信者,那麼誠信者會越來越少。

所以基於上述原因,剛開始想當個好人的P2P網貸公司,要麼死於壞賬損失,要麼進行自融向著非法集資的道路越走越遠,要麼蛻變成為傳統金融機構,搞線下團隊進行展業和風控。可見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仍然難以撼動。

另一頭,風險事件和宏觀經濟形勢導致合規監管壓力越來越重。層出不窮的詐騙組織打著創業創新的旗號,以便利的互聯網金融組織方式行傳銷詐騙之實。由於前期監管的覆蓋盲區,最終出現了巨額旁氏資金崩盤,導致惡劣社會影響的後果,這又以P2P為重災區。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在2015年出現險些動搖整個金融秩序的股災之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去槓桿。因此對於P2P的態度從鼓勵轉向剿滅,先期只是發一些規定例如不得自融等,後需要金融機構託管,這是實實在在增加成本的措施,最後乾脆必須銀行託管+地方金融辦批文,實際上接近于禁止新的P2P進入市場。

二、股權眾籌,曾經被寄予厚望,但已麻煩纏身

曾經我個人也對股權眾籌有著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新興股權投資業態的方式的期許,我個人曾經想過眾籌能不能成為一種為標準化股權產品如定增等提供快速私募募資、降低上市公司定增投資門檻的一種新模式,並且投入了不少精力進行研究論證。

但遺憾的是,股權眾籌如果定位於目前這樣對接早期項目和散戶,這條路是很可能走不通的,主要原因包括:
(1)早期項目風險極高,不適合散戶的風險偏好,
(2)早期項目需要通過投資組合來平衡風險和收益,投資單一項目幾乎不可能成功
(3)質量上佳的早期項目需要的是投資機構的戰略資源和服務,資金本身並不是主要關切,這也意味著沒有大品牌背書的眾籌機構不太可能獲得較好的投資項目。反過來說,大品牌的投資機構也不擔心融資的問題,而在乎LP是否符合投資機構的風格和偏好,能否帶來一些額外的資源和幫助。因此在資產管理這個相對面向中高端客群的行業
(4)去中心化的募資代表無力管理風控,對於早期股權投資這種信息極度不對稱的行業,眾籌平台無法同時扮演存在潛在利益衝突的財富管理者及投資銀行或FA的角色,而這對整個商業模式是災難性的。

從2014年末到現在,股權眾籌平台由於傳統金融機構毫無興趣,主要由一些互聯網公司推動,幾乎沒有例外地遇到眾多麻煩,主要原因也可想而知。

三、互聯網保險,風還沒吹起來

保監會條線在金融監管御三家中相對最為寬鬆,因此也誕生了不少新的玩法,例如一些車險比價平台、基於用戶行為模式的UBI車險、互助保險等等。保險行業我不是特別熟悉,就從我粗淺的認知來看,相對標準化的產品主要是車險和場景保險(例如旅遊險航空意外險之類)。但車險似乎對於保險公司自身而言,某種程度上也是為帶動盈利主要來源的非標人身保險所做的引流產品。因此對於車險分銷體系而言,類似保險比價等「創新」,實際與保險公司的利益存在直接衝突,且對外供應的常規車險產品往往有著剛性的底價,因此如果平台需要招攬人氣,往往將渠道費用全部讓利甚至額外補貼給車主或中介,導致失去盈利模式。

UBI車險面臨的主要問題可能是中國的法律法規對於人和車的綁定關係不嚴,數據採集的準確性受到制約。同時對保險公司而言,UBI目前接受程度還不高,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做,因此雖然UBI有一定的前景,但可能風還沒吹起來。

類似地,互助保險可能會像是最接近「取代」傳統保險機構的一種業務模式,但是保險,尤其是標準化程度較低、以及受眾、銷售方式與傳統產品不同的保險產品,可能會出現定價和賠付率等精算模型預測錯誤,導致無法承擔賠付責任的情況。需要時間去檢驗和積累經驗,前景還算是謹慎樂觀的,但在近幾年要有大作為恐怕非常困難,需要長期堅持和探索。

四、移動支付,大幹快上,世界一流

這幾年互聯網金融的最重要成就是移動支付的推廣。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標誌性的巨大成功,在微信和支付寶通過線上手機紅包/轉賬、O2O打車軟體、線下便利支付這三個重要演進節點後,在短短的2年時間裡面(想想就在2014年初的時候,移動支付還沒怎麼鋪開),在大中城市已經距離完全的無現金社會越來越近,直接跳過了POS和卡片時代,可以毫不吹噓地說真正領先全世界。在一些新興的收單服務公司的積極推廣下,移動支付使用列印的二維碼+手機即可收款,門檻比安裝上千元的POS機低得多,非常適合小金額貨品的商店甚至是地攤,完全無需準備零錢或擔心收到假鈔。

最後,中國的移動支付體系出現隨著中國海外游群體,向發達國家逆向輸出移動支付技術的趨勢,在巨頭的帶領下,微信或支付寶有可能成為一種可以與VISA/Master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的國際清算體系。跨境支付是在境內支付手續費統一,競爭趨於同質化白熱化後的一片新的疆域。

不過支付是一種非常中心化、受到嚴格監管、技術水平要求高的行業,尤其是涉及到類似跨境支付等。對於創業型公司,幾乎沒有涉足移動支付行業核心區域的可能性。

五、數字貨幣,帝王遊戲平民勿近

比特幣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洗錢工具,我不看好比特幣成為全球性貨幣的前景。主要原因在於主權國家不可能把貨幣調控大權讓出來。儘管央行已經放出信息研究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技術,但是距離真正的大規模應用恐怕還要很長時間,而且這類產業的核心部分在中國肯定將會是央行主導,玩家群體嚴格限定的方式。個人認為初創企業不要輕易涉足這個領域。

六、大數據徵信,魚龍混雜

大數據徵信通常是通過積累的天量數據資產,進行建模和標籤化等一系列雖然不太明白但是應該很厲害的操作,最後可以得到金融業務所需的徵信評級/分數或其他推斷結論,當然,適當地針對性改造一下,也能成為精準營銷的利器;或者往另外一個方向改造一下,就成了某些島民們的撈錢利器。因此大數據徵信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更好更精準的信用評價和服務推送時,是以大眾隱私作為代價的。即便在《數據安全法》推出之後,這個行業仍然充斥著各種對個人隱私信息的濫用。儘管法律對一些最底線進行了劃定,例如禁止企業間的數據明文交易、規定受到法律保護的關鍵隱私信息等。很難保證說個人隱私雖然在小企業間傳遞受到了阻礙,在單一大企業集團內就不會被濫用。

但無論法律如何限制,對商業利益的優化和提升是永遠存在需求的,未來這個行業就商業前景而言,前途無量——如果能搞定牌照成功上岸的話。

七、消費金融,其實大多數做消費金融的不算消費金融公司

消費金融牌照申請的苛刻程度可能僅次於銀行保險證券公募基金牌照,具體條件可以搜一下。因此絕大部分做著消費金融業務的公司,其實是小貸公司。而消費金融簡而言之就是給提前消費創造條件,比如有一些給沒有收入來源的群體做分期,商業模式建立在透支親情的基礎上:大學生想要高價3C產品但是每月生活費只有1500而且家長不允許買?沒問題,分個期,每月還700還12個月就行了。什麼?還不起了?那不行,找學院領導,找家長,不把這錢還上就去法院起訴,讓你畢不了業,上徵信黑名單。絕大部分家長只好出來兜底。

通常資信良好的人群,有一種金融服務叫做信用卡,可以提供大多數分期消費的需求。因此消費金融面向的客戶實際上是信用卡部門未能主動覆蓋甚至拒絕的次級客戶。聽起來又回到P2P的老路上去了?恐怕普遍如此,從目前的情況來說,消費金融普遍壞賬率較高。如果試圖以更高的利差覆蓋壞賬損失,恐怕只會讓客戶群體留下那些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還錢的那一部分。

因此消費金融的業務模式出發點可能仍然和P2P存在同樣的缺陷,而且針對那些次級客戶,鼓勵他們超前消費,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壞賬的問題,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比如某家邪惡公司推出的邪惡產品(嚴肅臉)。並且隨著消費金融行業交易額增速放緩,一期期的還款違約概率將會不斷上升,壞賬率可能會比現在公開報道的數據要高很多。

消費金融未來的出路至少包括:(1)信用卡未能覆蓋或者用戶體驗的較差的地方;(2)廉價的資金來源;(3)精準獲取更優資信的客戶。但看起來哪個都很難達成,前路漫漫。


小結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隨著宏觀環境監管風向,以及前期暴露出來的高風險低回報特點,在2016年開始「由盛轉衰」。大量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比如只是個披了個P2P外衣的高利貸甚至欺詐的公司死亡退出市場,對市場環境是一種凈化。
但是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科技應用的主要新方向、新前沿,在回歸常態以後一定可以重新出發。作為相關領域的投資者,我們也在不斷的尋找那些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產品。


從14年底創業至今,從自己切身感受到的和接觸過的行業,來說說行業興衰和資本風向變化。

移動互聯網工具型產品已難以成長。移動互聯網紅利在14年就已經關上了大門,現在做工具型APP,在沒法自增長的情況下幾乎無成長可能。因為工具型產品在推廣上已經完全難以向如下圖形成正向良性循環。

原因:獲客成本太高,工具型APP營收較為單一。投入帶來的用戶產出遠不能覆蓋成本。
所以,仔細翻看下這倆年AppStore和各安卓應用市場的榜單,就不難發現,工具型APP已經接近倆年沒有黑馬出現。
另外,上面的回答中有人提及到應用市場,這一點也是感同身受,13年的時候360、豌豆莢等在應用市場上絕對是霸主,可如今被各種硬核(手機廠商)商店擠兌了下去。這裡給一個我們產品的各應用市場新增用戶排序圖(top10中,硬核佔了6席且靠前)

想到13、14年時,這個新增排序應該是:360、百度、應用寶、豌豆莢這樣,他們彼此競爭打戰,可又有多少人想到,其中的他們部分是被硬核幹掉的。

用戶量比拼的時代過去了。整個中國的互聯網人群幾乎已經被洗凈,這意味著搶佔更多用戶的時代已經過去,進入了一個跨界被幹掉的時代,因為大家都開始比拼一個東西,那就是用戶時間。如一個小說APP可能被一個短視頻APP給幹掉了,因為大家看短視頻的時間越來越多的背後,是小說APP被啟動的頻次和時間都變少了。這個經典的例子可參考Facebook,Facebook這倆年對外公布的一個關鍵性產品數據,就是用戶使用時長。而這背後的用戶時長打造了Facebook強有力的商業變現能力,廣告營收的不斷超出預期。這個趨勢,大家可以好好探索下UC瀏覽器為何要改名為UC頭條。此文有更細緻闡述,感興趣可點擊了解
如何看待「UC瀏覽器」正式升級為「UC」,這是否是未來瀏覽器的趨勢? - Ycle Schu 的回答 - 知乎

共享經濟模式的極速「退燒」(用退燒更嚴謹些)。曾幾何時,以airbnb、uber的共享經濟模式讓很多創業者發現了新大陸。即,在大流量主寡頭的時代,創業折騰C端產品已經沒法進入競爭的時候,那就依託高頻活躍的小B(平台的服務者,依託平台賺錢)打造成服務交易平台。於是,15年初到16年初,但凡大家能想到的共享,都湧現了各種創業公司,如共享玩具、共享車位、共享辦公器材等。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就知道共享經濟模式受各種關鍵因素制約。如家政阿姨共享就不一定是個好模式,因為平台在促成一次交易後,阿姨和客戶很容易形成線下私下交易且可能達成更便宜的訂單。而uber打車就難以形成線下私下交易,因為服務地點不一樣,一部車不可能實時跟蹤某客戶的打車需求。另外,關於共享經濟模式,此文有更細緻闡述,感興趣可點擊了解
互聯網高頻打低頻的模式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 Ycle Schu 的回答 - 知乎

資本風向的快速變臉。13、14年是用戶量為王的時代,你創業,只要你用戶量足夠,估值一直漲;15年是交易流水為王的時代,你創業,只要你平台流水夠高,估值不可限量,所以這個時代催生了遊戲、電商等刷流水的產業;16年是你掙不掙錢的時代,用戶量多但難變現,交易流水大但是虧錢,那資本也不會看好。所以這段時間最慘的創業者就是,放棄了一切創業,好不容易把用戶量做大了,風口改成交易流水了,然後創業者膽子一大不顧成本把流水弄上來了,資本又要求要賺錢了。每一步都是慢半拍,這樣的創業者過去幾年數不勝數,當然或許也包括我自己。這個資本變臉對電商和遊戲行業帶來的打擊很大,我在廣州接觸了比較多的手游廠商,今年尤為困難,昔日的月流水3000萬在今日屁都不是。況且鬼知道那背後3000萬流水怎麼來的,你行你給我賺錢。
所以,成功的創業者是要比資本快半拍的,如果資本已經看到了風口,意味著你已經錯過了,只能羨慕。不具備強大加速度能力的人(這種人少得可忽略),創業時請勿追逐資本風口。

創業維艱,你我共努力。


我說一個和我領域相關的例子:面向C端的純工具型產品及背後的「流量→
廣告→
收益」的商業模式都在衰落或者轉型。轉折點就是互聯網行業從增量市場變成存量市場,也就是這兩年。

一定要注意我說的是C端,不是B端,涉及到B端就是企業服務,這個行業從來沒到高峰,所以也不存在衰落。

移動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用戶有大量的工具型產品需求:清理、app下載、瀏覽器、日曆、日程等等。所以移動互聯網初期,工具型產品需求旺盛並且可以迅速傳播,關鍵原因就在於競爭小、市場增量大。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變成存量市場,工具型產品又存在跨界競爭現象,比如瀏覽器app和資訊類app的競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UC瀏覽器發力做內容、獵豹花錢買內容、做直播,這些工具型產品都在跨界競爭期望增加用戶使用時長。

它們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工具型產品是應用商店、日曆、清理等等,因為這些工具所解決的需求都在被手機廠商逐漸完善:智能手機剛興起時,這些工具型創業團隊是手機生態的一部分,現在就是手機廠商的競爭對手。

這是豌豆莢等應用商店衰落的重要原因,豌豆莢看到競爭趨勢,也曾發力做移動搜索。

還有一種趨勢很多人並不重視:部分原先主面向C端的工具類產品在做面向B端的需求,以此收費。典型的當屬有道雲筆記(為行業同仁打廣告了啊)。

印象筆記也有,但是由於收費基礎好,相對的可嘗試空間相對較大。

中國工具型產品面向C端收費的環境非常惡劣,連內容消費性產品的優酷都無法將會員收費做到極致,其他工具型產品就更不可能形成規模性收費。所以許多工具型產品就開始嘗試解決B端需求,從而向團隊收費。雖然中國B端付費意願也不怎麼樣,但還是比C端好許多。

我上面說的例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獵豹,通過觀察獵豹的公司發展策略和股價走勢你就可以知道整個工具型互聯網公司的環境都在惡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移動互聯網的打法和PC時代不一樣:流量不能像PC時代那樣穩定(總是被看似毫不相關的對手搶流量),也不能像以往一樣導來導去高效變現。

———————————————————答疑分割線——————————————————

PS:評論區有知友 @曾華 追問「所以,天氣、日曆等工具型應用,會被廠商所佔據么?最終~」?

因為我知道現在日曆領域巨頭的內部情況,也算小半個專家,我就簡單細說下:

肯定不會被廠商完全佔據,在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多的細小需求,廠商重點不在此,也無法完全杜絕相似競品的出現。

舉個例子,比如我所熟知的效率工具(因為我們產品日事清 -- 工作本該如此輕鬆!部分屬於C端效率工具),手機廠商的日曆可以記錄任務、管理日程,但是這個類別又會冒出「提升效率、具體時間管理方法」的細微需求,比如番茄工作法,比如日事清採用的「GTD+時間管理四象限」的理念。

創業團隊在「看日曆、記錄日程」的基礎上又細化出「提升效率」等更加細微的需求,所以這類工具也都會獲得一定的用戶量。

日曆、壁紙等基礎需求同樣如此,當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時,更加細微的需求就會出現,從而推動產品不斷演化。

手機廠商的天氣功能只能告訴用戶明天天氣如何,但是創業團隊的天氣app就能建議你今天的穿衣搭配、食物營養、相關資訊,我判斷手機廠商不會就細微需求和創業團隊展開競爭,原因是需求太多且分散,獲利太小,這又和大公司不會全做一樣的道理。

這就是現在創業團隊還有機會的原因。

當然日事清是個好效率工具,你真的可以試試提升自己和團隊的效率。

PSS:關於工具類產品困境,我又在專欄做了一次盤點https://zhuanlan.zhihu.com/p/24228274


2016年,資本寒冬、互聯網下半場,這些是都是媒體經常提的概念,而身邊在創業的朋友普遍也在反映環境越來越難,房租、招人、流量哪一個環境都可能是壓垮創業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為一名在鵝廠呆著的互聯網技術從業者,儘管從來沒創業過,但是從2012年就有關注互聯網創業,也比CCTV早一個星期邀請了36kr的聯合創始人來分享,比大多數科技媒體更早關注到國內的智能硬體領域的創客們(比如說柴火創客空間、新車間),我忍不住要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定義下由盛轉衰的標準,並不是這個行業一夜之間消失,而是收入增長乏力,商業模式面臨調整,資本市場不認可,再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入。

基於我個人的觀察,以及和圈內的投資人、創業者、媒體朋友的交流,列出我看到的2016年由盛轉衰的幾個行業:

1.智能硬體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硬體創業開模成本高,不少企業基本開完第一次模具,上了一次眾籌,就把錢花完了,而且市場反映也不行,就只好關門走人。

媒體雖然處於產業鏈的下游,收入依賴於行業的整體發展,但是也剛好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反映行業景氣情況,某排名靠前的智能硬體領域垂直媒體,2016年上半年已經沒有收到1分錢廣告費了,這家媒體只好轉型關注AI、大數據等垂直領域。

2.傳統數據中心IDC
雲計算時代的Iaas、Paas服務對於高TCO(總持有成本)的IDC衝擊很大,騰訊雲自己就保持了多年的100%以上的增長速率,有不少蛋糕就是來自於傳統的IDC市場,互聯網企業本身也希望獲得更加靈活、高可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

IDC的易用性、可擴展性和雲計算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而且不少傳統IT項目遷移到雲上的TCO只有之前的1/3甚至更低,傳統IDC們也在積極轉型,我看到甚至連外包公司都開始做自己的雲服務。

3.傳統軟體外包賣license
Saas的流行、移動端的流行,對於傳統的管理軟體外包企業衝擊不小,不少小企業直接用Saas服務來管理公司的財務、法務、研發流程,有一部分ISV已經開始轉型公眾號生態里的saas服務開發。

我認識的一些傳統的OA開發商、財務軟體開發商現在都在積極入駐比如微信企業號的服務市場,同時另一方面積極的把自己的軟體Saas化,而不再按照以前的方式賣硬體+軟體license。

4.互聯網金融
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長期還是看好,短期內由於太多小貸企業、P2P企業非法集資或者是自融、或者是完全沒做風控,把資金借給大量本來沒有借款資格的用戶(比如近期的裸條事件),還款期一到,大量的壞賬,商業模式完全無法持續,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金融領域跑路事件頻發的原因。

我認識的一家國內排名靠前的P2P企業,交易額數百億,壞賬率有3%+,利潤還不夠撥備壞賬的,不少總監乃至高層管理人員即將或已經離職。當然我們也能看到監管層在積極制定相關規則,但是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有不少互聯網金融企業要關門,這是一件大概率事件。

有位互聯網金融從業的朋友在一次飯局中調侃到,銀行貸款部門如果發現申請人是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貸款或者是信用卡額度都會調低不少。

5.手機遊戲開發
成都之前號稱千游之城,意思是城市裡有超過1000家遊戲開發商,最近去成都出差,做遊戲創業的朋友和我講,現在那邊倒閉剩下的不知道還有沒有500家。

手游市場同質化嚴重,缺乏精品導致玩家大多厭倦現有有限玩法,流量渠道隨著互聯網進入下半場,變得越加集中,朋友的坑爹遊戲收容了2-3位來自一線大廠的策劃、開發總監,可見遊戲大廠日子也不容易。

小結一下:
關於行業變遷背後的力量,知名設計諮詢機構IDEO有發布過一份HCD(以人為本的設計)的方法論,裡面提到了用戶需求、技術可行性、商業價值三大要素。

(From IDEO HCD-Toolkit)

在我看來,智能硬體行業的衰落更多是由於創業者擅自揣摩普通用戶的需求,弄出一些為了智能而智能的產品,最終無法被大眾用戶接受,比如說可以跟隨你自動行走的行李箱這樣看起來比較炫,但是實用性不高的產品功能。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階段性調整更多來源於商業模式層面的不可持續,傳統IDC和傳統軟體開發行業的衰落更多和雲計算、移動開發等技術的進步有關,互聯網的擴展性、便利性將會讓普通用戶和創業企業獲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邊際成本變得越來越低。

其實我們大膽的逆向思考一下,這些導致某些行業衰落的原因不正是例如金融大數據、雲計算、移動開發等等一些行業興起的機會么?


趁營銷號還沒來,扯兩句。

符合由盛轉衰的其實非常少,VR、AI之類的,根本還沒有「盛」起來;O2O、遊戲之類的,行業仍然在增長,洗牌只是意味著小玩家退場,大玩家還在,而且會越來越大;直播之類的,還沒爬到最高點;房地產、工業等領域的2B應用的確有衰退,但不算明顯的轉折;工具應用日益壟斷,無論對大廠商還是創業團隊,似乎都帶來好處;SaaS、雲之類的領域,一直是波動式緩慢前行,沒有明顯的盛,也沒有明顯的衰;非原生廣告的增速不斷下滑,這個在作為風險投資從業者,你在 2016 年都看好哪些優質的項目?看好的原因是什麼?里有提到,不過廣告的總盤子是越來越大……

我想說真正由盛轉衰的其實只有一個細分行業,就是創業服務的行業,比如股權眾籌,比如投融資平台,比如碎片式的辦公共享……絕對都是在這一年之間衰下去的。

當然,為了大家開心,我違心地畫蛇添足一句:傳統搜索沒前途啦,說的是哪家,盡在不言中……


個人認為,用「行業進入洗牌期」 替代「由盛轉衰」來描述這個變化似乎更為合適。 就像凱文·凱利說的:我們還沒有真正擁有互聯網。

互聯網下半場才剛剛開始,並不真正存在衰落或消失的互聯網行業,只是有不少行業開始告別野蠻生長階段,進入了新一輪的洗牌期而已。

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這個過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有經歷這種大量企業被淘汰的撕心裂肺的疼,才能真正擠出泡沫,讓整個行業更健康。

儘管對個人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失業,意味著投資失敗,意味著創業失敗。但是市場自身規律從來都是如此。

在2016年,最先感受到、並且及時應對這種變化的是資本市場。所以,我們看到前兩年各位受到資本青睞的的某些領域,像O2O、P2P等在今年反而成為風暴席捲最為猛烈的地方。 下面,談幾個我了解的已經或將要進入退燒期的行業吧:


1、O2O 眾所周知,2016年O2O不再是投資者和創業者眼中的香餑餑了各個領域,包括餐飲、生活服務、汽車等,大批企業都走向了裁員、倒閉或是被收購的結局。

需求頻次相對最高的出行和餐飲兩大行業中,滴滴與快的、優步中國的相繼合併與新政的落地,使得整個市場規模縮小是有目共睹的,網約車市場在迅速地回歸理性狀態;而外賣行業經歷了大規模的燒錢搶用戶之戰,已經被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巨頭分食,行業也從跑馬圈地過渡到了精細運營。 偽需求的挖掘,不清晰的贏利模式,同質化嚴重,是大量020死掉的普遍原因。

而且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幾近飽和,流量獲取難度不斷加大,出行和本地生活服務的移動互聯網紅利已經明顯衰退。

2、P2P網貸平台 網貸行業經歷了如火如荼的擴張式發展後,頻繁曝出負面新聞,因監管缺失引發的風險事件層出不窮。

比如早期有非常多的平台鑽監管之空,假借P2P之名變相吸納資金。今年引發大量輿論聲討的裸條事件更是直接暴露了許多貸款平台存在風控意識薄弱、甚至不合法、不合格的問題。

自從去年年底互聯網金融整治開始,和《暫行辦法》等法規出台後,許多不合格的企業就在行業洗牌與整合中被淘汰了,這導致P2P網貸平台今年呈持續下降態勢。

不過監管法律出台,有利於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更像是一劑幫助P2P行業洗牌重建的加速劑,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市場長期還是很看好的!

3、移動直播行業 2016年上半年延續了2015年下半年直播領域的火熱,到了下半年,由火熱期過渡到調整期,不少小型平檯面臨死亡,用戶端也顯示出一些疲態。

引用一下熊貓TV副總裁庄明浩的話,如果將直播類比德州比賽,基本上已經進入FT(Final Table)階段,如今在桌上的玩家至少要有1個億美金的籌碼,沒這個籌碼連桌都上不去!

到現在,依然還有技術、資金、資源繼續參與戰役的企業已經所剩無幾。現有的200餘家直播平台,勢必面臨一波收購兼并及倒閉的浪潮。

4、工具類應用 從最高的36美元,到現在的9美元左右的徘徊,儘管一年多過去了,但是工具類應用提供商獵豹移動顯然已經遭到了華爾街資本的集體「鄙視」。而這,也反映了眾多工具類應用面臨的共同問題:簡單粗暴的發展方式已經被看空。 功能簡單的純工具類的應用進入門檻太低, 經過初期的市場快速擴張,這已經變成了一個存量市場,一旦用戶數據開始下降,其廣告變現的空間就會遭遇天花板。

所以,轉型成為了各個工具應用類互聯網企業的救命稻草。

但是,事情哪裡有那麼簡單呢?仍然以獵豹為例,想要轉型內容,但是股票的漫漫陰跌路,已經說明了這裡面的艱難。


PS 一點小展望:

1、五顏六色的各種單車,現在勢頭正猛,資本也跟著瘋狂追逐,但是,這個市場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並且隨著廝殺的白熱化,藍海已經開始變紅。

所以,前車之鑒就在眼前,估計2017年最多到下半年,共享單車的市場也有可能會出現一次大的洗牌。

2、如今連「BAT」都在大談朝向基礎設施的轉型,希望成為「水電煤」式的支持平台。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消失,小米的互聯網手機模式不再高歌猛進,也開始積極布局線下門店。似乎互聯網活力復甦的機緣又回歸到了實體經濟。變幻詭譎的互聯網大勢,且跟且珍重啊。


厘米腳印-小而美的互聯網諮詢公司,致力於用技術創新提升效率的 geek 團隊,提供互聯網產品諮詢和研發服務,訪問 http://limijiaoyin.com了解更多。


2009-2015年主要干淘寶 /天貓的運營們,這兩年大波人也都被打的措手不及,隨之而來,一波淘品牌也垮了。


1、安卓的第三方應用市場類app。
國內智能手機普及率已經非常高,用戶早已失去對於智能手機及app的新鮮感。
用戶下載新應用的意願逐步降低,這時候應用市場更多的只是作為更新已安裝應用的角色,這種情況下用手機自帶的應用市場足以滿足需求。

說到應用市場,我就想起當初的百度19億美金收購91助手。23333

2、移動瀏覽器類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
在智能手機市場如此成熟的情況下,app早已佔用大多數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
沒有多少人會再把很多的時間浪費在瀏覽器上。
甚至現在很多的互聯網公司都已不再推出wap網站及3G網站,有部分推出的也早已撤銷;
只保留了電腦版網站及手機app即可。

這時候,瀏覽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用途,純粹地淪為一個承載搜索引擎的工具;當然,有些做得好的,是轉化了一部分視頻、小說及新聞用戶。

說到瀏覽器,我就想起當初百度李彥宏吹噓的:輕應用。
23333

3、wap及3g手機網站。
如第二點瀏覽器中所說一般,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才是霸主。

4、手機安全類軟體。
現在國產手機佔據著國內安卓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而國產UI大都集成了安全軟體及其它比較好用的系統管理功能。
再加上,安卓軟硬體的進步,使得國產UI越來越好用。
已經不再需要下載第三方安全軟體進行系統管理。

5、盜版小說網站及應用。
一是版權保護的政策變動原因,二是用戶對於小說的付費意願越來越高。
甚至曾經的很多的盜版類小說應用都已經逐漸轉型做正版。


專業約炮app。
實在受夠了拐來拐去扯了幾天皮還說不到重點,最後還來一句,你怎麼是這樣的人!大家互相理解下,直奔主題不好么?


忘了是誰總結的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趨勢
——工具內容化、內容服務化、服務社交化、社交支付化,
大家可以對號入座,還有一些顯而意見的由盛轉衰的互聯網產品或行業已經在對應的股票K線已經體現了,還沒有體現的,請有緣人參考在資本市場對你的判斷買單,你懂的……
(1)互聯網金融,風口已經過了,代表作品,YRD和NOAH,流血上市的宜人貸10塊跌到3元多,後來奇葩的又從坑裡爬了上來8月份40多元,現在27元,NOAH年初24元左右,現在竟然還有23元,實在想不通,憑啥銀行那麼賺錢才個位數的PE,互聯網金融高風險的P2P竟然有17的PE,看不懂
(2)工具類產品,應用市場,安全管理,瀏覽器等,基本已經被手機廠商替代,究其原因,在產品無明顯差異化的情況下,渠道為王
(3)O2O,一切不賺錢的低頻低價的互聯網產品都是耍流氓,別說低頻低價了,低頻高價的sfun同學,竟然玩轉型,原來的大牛股,竟然跌到地板價,地板下面還有地獄的,不過sfun那棟大廈還是值錢的
(4)傳統的門戶網站和遊戲,代表作品,sohu和cyou,不說了,跌倒1PB以下了,張朝陽還是比較適合娛樂圈,不適合互聯網,呵呵
(5)另外還有一些產品,例如直播,風口豬還飛在天上,代表作品,YY和MOMO,4~5年前在中概被集體做空,我同時買入360和baidu,邏輯是搜索廣告每年50%以上的增長,而買入的時候2家的PE竟然只有10倍左右,現在YY是否是個機會呢?


感覺這個問題火了以後,直播肯定會被納入討論範圍,先佔個坑。

一、盛or衰?
個人認為,以形成、成長、成熟、衰落為劃分的話,直播行業目前處於整體成長,局部成熟的階段。
成熟的垂直領域包括:微博(一直播)、北京時間等媒體屬性平台,熊貓、鬥魚等電競平台,淘寶直播等電商類平台,YY、映客、陌陌等秀場類平台。這些領域的硝煙仍在,但市場份額已被尖部瓜分,很難再誕生相同定位的大型平台。
仍有成長空間的領域包括「教育」、「商務」、「戶外」、「金融」、「體育」等,目前還沒有誕生資源整合得特別好的平台出現,但需求是存在的,未來仍有可能會出現在這些領域突破重圍的大平台。
誠然,在2016年被淘汰的直播平台不下百家,但是行業整體還是在爭議與硝煙里變得成熟,知名度較高的頭部平台還沒有出現倒閉傳聞。

二、總感覺哪裡不對
在2016年的5月至8月間,各大平台的公關部門絞盡腦汁發明了許多新詞:直播年,千播大戰,每天誕生5家,覆蓋50%網民……知名度較高的直播事件如杜蕾斯「百人試戴」、雪梨槍涉黃、PDD天價簽約、Papi醬直播、傅園慧直播等也是集中在這段時間。
到了第四季度,這輪PR大戰就相對冷卻下來,一方面是大眾審美疲勞,一方面也是隨著小平台的淘汰,市場趨於穩定,頭部平台們的PR壓力變小。
這對於吃瓜群眾來說可能會存在一種感覺——直播行業不行了。其實沒那麼遭,這就好像15年的o2o大戰一樣,沒人炒作了是因為勝者已經決出來了

三、泡沫
直播的商業模式依賴流量,之前早有人曝光過各大平台流量造假、經紀公司聯合平台刷禮物等現象,這些亂象曾經在知乎引發過打假熱潮,但在互聯網創業圈子裡並不算特例:泡沫什麼的只要在未來繃住了,一切都能洗回來。
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鬥魚、熊貓等遊戲平台在第三季度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幾個大主播的房間在線觀看人數衝上200甚至500萬,但現在這些平台里100萬在線的房間已經寥寥無幾了,這是因為學生們都放完暑假了嗎?不是的,仔細算一下,你會發現打賞的禮物數量並沒有變少,減少了的只是機器人。
在我個人看來,各個平台有意識地排水其實是行業成熟的信號——這證明用戶習慣基本養成,基數上也較為可觀了(如果基數還是很慘淡,那可能千萬級主播就要誕生了)。

四、隱憂
雖然行業初步成熟,市場趨於穩定,但是這並不證明網路直播的前途光明,它有兩點隱憂:
1、CDN(流量)成本過高。
2、流量獲取成本上升。
第一點算是視頻包括各類雲技術行業的通病,當然未來隨著基礎技術的進步這個問題或許會得到改善,但是短時間內各大平台還是不得不拖著重重的殼,這或許會導致行業洗牌速度加快,幾大頭部平台最終走向合併的命運。
如果說第一點屬於先天不足,那麼第二點就算得上雪上加霜。
誰直播最能帶來流量?
當然是明星啊,在5月至8月的競爭白熱期,相信大家都見過《XXX也玩直播?!》這樣的標題,但是現在為什麼看不到了呢?因為划不來啊:一個民間主播免費留住1000個人看,一個明星雖然能帶來10萬流量,但出場費就不下10萬了。
為什麼電視節目都是錄播?
其實許多節目最開始都考慮過直播,但萬一嘉賓遲到了?出事故了?很尷尬吧。即使流程都很順利,但是總比不上經過了後期製作後那樣的精鍊有趣。
為什麼秀場主播人氣總是比不上電競主播?
首先電競主播是帶有一定體育明星屬性的,他的競技水準比大眾高出一大截,讓人很自然地產生對於強者的崇拜,走心,而每次的競技過程都充滿變數,千古無同局。而秀場主播長得好看、身材好、性感、舞跳得好,這些都屬於走腎,容易重複,容易疲勞。
這些零散的點最終都指向了一件事:直播內容門檻(流量成本)在增加。
淘寶2003年成立,2013年大眾開始發現:電商不好做了。而直播平台在2016年幾乎完成淘寶10年的演變。各大平台的高層在近期訪談中都表示「精品內容」是未來直播行業的破局之道,聽來容易,但細細一想,高質量PGC內容=高成本投入=高門檻,「全民直播」、「某主播直播睡覺、月入百萬」的「致富捷徑」已一去不返,在未來的2017年,這個年輕的行業即將加入自媒體、短視頻、電視劇、電影等大眾娛樂的」內容大戰」之中。

五、2017
路漫漫其修遠,即便前途不明,但我仍不認為它會在2017年「由盛轉衰」,原因有二:
1、遊戲產業欣欣向榮
遊戲和直播兩個產業是互補品,有人玩遊戲,就有人看人玩遊戲。2016國內遊戲市場規模高達1800億,同比增加26.3%,是個大年,這也保障了遊戲直播在2017年能活得不錯。
2、外國的直播平台
一個產品在外國成了,在國內未必能成,但是多少可以做個參考。目前除了Meerkat被釜底抽薪外,其他的如Youtube、Facebook Live、Periscope和Twitch都很滋潤。


o2o行業,這是一個偽需求,像河狸家之類的,離死不遠了!


這是第一次我的回答收藏的比點贊的多,多給個贊好嗎
2016年,互聯網由盛轉衰是一種必然。互聯網彌補信息鴻溝的優勢一早就被開發完了,而大家對為什麼會這樣還毫無所知。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商品在產地以外依靠經銷商的形勢進行銷售。因此經銷商、零售商都要有固定的利潤。如果是經過多個經銷商,還要收多級的利潤。

但是當互聯網介入的時候,一下子消費者明白了,原來這個產品這麼便宜啊,拋去運費、商家在淘寶推廣的費用,仍然給網商留了一定的利潤空間。

互聯網由於降低了產品價格,在需求曲線上大大的作用了一把,讓產品的銷量得到了提升。

然而對於傳統的零售業而言,這無疑是滅頂之災,經銷商和零售商必須把自己的利潤壓低到最低點,才能夠和網路銷售的價格進行競爭。

同時,互聯網能夠彌補人的信息鴻溝,在實體店裡很難找到的商品,在網路上唾手可得。這樣更加釋放了人民的需求。需求是拉動經濟的火車頭,所以互聯網在很多方面對經濟是絕對有促進作用的。

從這些方面上講,雖然互聯網造成了實體商業利潤的降低,但是從總體上講,擴大了人民的需求,而且低廉的商品價格讓人民有更多的錢買更多的東西,釋放了國家的生產能力,提高了國家的GDP。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商業地產價格的降低,導致了地產商的利潤下跌。萬達地產作為非常有遠見的商業地產企業,一早就搞起了體驗式消費。而其他B2B的廠商,可能和互聯網無關,但是在互聯網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造成了各種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因此他們也受到了成本上漲的危害。還有一些產品需求對價格不是特別敏感(一個家庭不會因為降價多買幾台電視),所以大型家電企業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得到好處。反而是樂視電視之類的互聯網企業搶了傳統白色家電生產商的飯碗。
以上種種,如此砸人家飯碗,這些業界大佬們如何不怒髮衝冠。

那麼互聯網繼續發展下去,是否永遠對經濟有好處呢?
先說互聯網金融

其實支付寶只是銀行虛擬化的一個終端。在通過支付寶交易的過程,減少了銀行的櫃檯業務,方便了消費。

互聯網金融本身是一件好事,問題是互聯網金融也會出現過剩,一旦過剩之後,反而帶來了更多隱性的風險。

類似的,還有外賣O2O,當競爭不充分時,外賣價格可以高於店麵價格。由於外賣不需要佔用店內桌椅,相當於降低了房租成本,而這部分成本抵消了網路平台利潤。但當競爭過度時,必須降低外賣價格才能獲得顧客,這就造成更多黑心商家的出現。

還有電影票O2O,如果沒有過度競爭,那麼互聯網能夠起到正常的引導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那些老夫老妻的可能沒買到票,而有需求的小年輕獲得了機會。但是影院和O2O平台一旦走向過度競爭的泥潭,那麼就是大家都沒有錢賺。

因此,互聯網對經濟是否有良好作用,從更深的層面看,還需要看外界的競爭環境。競爭環境這個變數才是在互聯網條件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合理配置的關鍵。

今天,是在全球再次進行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實體經濟不好,然後實體經濟的大佬們簡單的把責任推給互聯網,顯然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理性的。在全球生產能力日益提高,競爭日益加劇這個過程本身才是實體經濟越來越不好的原因。如果說這之中互聯網有什麼責任,那麼可能就是在競爭加劇,資源配置失效後,互聯網又在後面踢了一腳。
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也不用太開心,因為實體經濟不好,互聯網也會越來越不好。以往都是幾萬的月薪很可能一去不復返。經過充分的競爭之後,除了極個別的創業成功項目之外,更多的互聯網企業也都淪為IT民工的聚居地。一個P2P瞬間就有上千家企業出現,一個直播瞬間又有上千家企業出現。開始以為是資本的盛宴,最後的結果是資本的寒冬。

除非有新的大的技術變革,否則這一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的互聯網和實體經濟,在這樣的浪潮之下最好的選擇是相互和解共同取暖,征戰全球市場,兩方互相抨擊,只能加大隔閡。看我的高票回答:
收復台灣到底難在哪裡? - 劉品傑的回答 - 知乎
中美會發生戰爭嗎? - 劉品傑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川普在29日提出的新口號"Buy American and Hire American"?
美國掌握了中國哪些沒有的核心科技: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為什麼中國在國際上不受待見? - 劉品傑的回答 - 知乎


其實題目就錯了,誰告訴你互聯網是個行業?充其量是個工具。零售是行業,地產是行業,遊戲是行業,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絕對不是。所以帶著這個理解去做互聯網的必敗無疑。


創業咖啡館
創業孵化器
創業報道
創業資源對接服務
創業技術孵化器


p2p,高風險的p2p個人貸款


非行內人士,作為一個普通用戶來簡單說說自己的感受。
電腦只是在工作遊戲時候會用,手機那麼好玩哪還有時間分給電腦。所以還是主要說說互聯網在智能手機這塊吧。
手機上一直霸屏的幾個app,微信,支付寶,網易新聞,網易雲音樂,愛奇藝等,哦,當然還有知乎。以前下載的很多app沒多久又刪掉了,例如遊戲,天天美劇,手機管家之類的。
如果說哪塊在沒落,我覺得首先手機遊戲這塊,以前老有人在抱著手機玩遊戲,現在倒是很少看到了,諸如植物大戰殭屍,找你妹,2046,貪吃蛇等,感覺都是曇花一現般。倒是棋牌遊戲一直久盛不衰。然後說說社交這塊,以前我玩微博,qq,陌陌,人人,等等,現在連這些app都卸載了,微信也是主要用來工作,不大閑聊,每天更新朋友圈的也永遠是那麼幾個人。當然也有可能,不是他們變得沒落,是我變得冷漠了。還有很多各種種類的app好像也都在慢慢萎縮,諸如360,校園貸,直播,外賣等。
手機里就那麼幾款app,看看新聞,聽聽歌,看看視頻,刷刷知乎等,時間就過去了,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想再安裝個什麼app。李彥宏不是說我們現在有各種爆炸的信息,但是我們缺少的是時間,所以人工智慧是風口之類的么。
如果說哪塊會崛起,我覺得專業一點app未來可能會更需要,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專業的app,你可以在裡面學到你需要的專業知識,可以在裡面找到同業的人,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等之類的。
當然,約炮業的專業app也急待推出。實在受夠了拐來拐去扯了幾天皮還說不到重點,最後還來一句,你怎麼是這樣的人!大家互相理解下,直奔主題不好么?


黃太吉、雕爺牛腩、凡客、樂視、等等這都是明擺著的,自行腦補吧!


推薦閱讀:

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的前景怎樣?
如何評價美聯儲2017年6月15日宣布「加息」和「縮表」?
既然餘額寶是把錢借給銀行賺錢,那銀行為什麼不幹脆把活期利率提高來跟餘額寶競爭以省下付給餘額寶的錢?
匯付天下怎麼樣,有誰了解過匯付天下這家公司的嗎?
餘額寶是龐氏騙局嗎?

TAG:互聯網 | 投資 | 數據分析 | 金融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