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較經典的量力而行的事件?

鏡像問題:歷史上有什麼比較經典的不自量力事件? - 閱讀


我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就是典型的量力而行,一步一個腳印。

剛建國的時候,海軍攏共那些人馬十幾條槍(對,連船都沒幾條的海軍)別說南海南沙,出個海南島都費勁。

對外:九段線是台灣國民黨政府劃定的(你們海軍實力強,你們先扛)我們主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好歹有了海軍四大金剛,幾條黑魚,趕緊測繪南海,不忘記申報個聯合國測繪項目,先在國際組織掛上號備個案。

對外: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反正知道你我都沒那個開發能力)

16娘下海了,遠海作戰能力初具規模,立刻開始各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漁政船拚命把小國往外擠壓。

對外:南海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三國吳以來吧啦吧啦,元朝欽天監吧啦吧啦,九段線吧啦吧啦…

南海小國們坐不住了,撞天屈,告御狀,拉著美國爸爸來評理,這邊16娘編隊已經訓練的初步有戰鬥力了,001也下水了,055,094A也上船台準備下餃子了。美國派個DD來南海試探下,立馬拉了一大票兄弟去圍觀。

你瞅啥?

美國:瞅你怎地?

再瞅一個試試?

你牛逼,我走。

多大肚量吃多少碗乾飯,按照海軍力量建設進度制定戰略規劃,這就是正確的量力而行吧。

正所謂:

窮則擱置爭議

達則自古以來

你要是有啥意見

這Tmd都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沙特開國君主伊本.沙特,此人的一生簡直可以當作起點小說的模板:他少年時國家(沙特第二王國)滅亡,被迫流亡海外。成年後籌劃興復大業,1902年僅帶四十人夜襲利雅得,斬殺敵酋,成功復國。他一生至少娶了二十四個妻子,為他生下了近百名後代。更絕的是他治下的土地原本鳥都不拉屎,結果突然發現了大量石油,給他帶來了巨額財富。

沙特以瓦哈比教義立國,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伊本沙特去抱英國這條不清真的大腿。他在1915年就與英國簽訂達林條約,使沙特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之後他借和奧斯曼作戰的名義從英國求得大批軍火,很快征服了內志。其後他又趁英國與海珊.本.阿里關係惡化之時出兵,將哈希姆家族逐出麥加,佔領了整個漢志。但伊本.沙特清楚英國已經不會容許他再進行領土擴張了,於是見好就收,在1927年和英國簽訂了新的吉達條約,以英國承認他對內志和漢志的統治為條件,承諾放棄染指英國保護下的伊拉克和約旦。

但這讓沙特的武裝力量---「伊赫萬」大為不滿。這批人是被瓦哈比思想徹底洗腦的貝都因牧民,滿腦子想的都是聖戰。他們恨不能把阿拉伯半島上所有不夠清真的穆斯林統統殺光,又如何能接受英國異教徒們限制停止擴張。於是國王和伊赫萬之間就是否繼續聖戰爆發了激烈的爭論。沙特家族早年依照瓦哈比的教義四處征討,結果招來了穆罕默德阿里之子易卜拉欣的大軍,第一沙特王國滅亡,末代國王阿卜杜拉被抓去砍了腦袋。之後沙特家族雖然明面上繼續尊奉瓦哈比教義,但也學會了低調做人,伊本沙特亦不例外。更何況他又不缺處女,所以也沒有多少上天堂的動力。結果是伊本沙特拒絕了伊赫萬的請求,而後者也不願繼續服從不清真的國王,開始私自發動對伊拉克和約旦的聖戰。

英國在伊拉克和約旦被伊赫萬們攻擊數次後大為震怒。為了避免招來英國人的報復,伊本沙特不惜對這些立下汗馬功勞的老部下們痛下殺手。雙方在Sabilla展開決戰,伊赫萬戰士們騎著駱駝揮著砍刀,信心滿滿地發起衝鋒,不想卻遇上了伊本沙特麾下經過英國訓練的新式軍隊,以及四架前來助戰的英軍飛機。結果軍機的引擎聲和機槍的掃射聲蓋過了聖戰者們「安拉胡阿克巴」的狂喊,伊赫萬的主力被徹底擊垮。之後沙特家族的統治徹底鞏固了下來,他們仍然會鼓動別國的穆斯林去聖戰,但除了在阿以衝突中不得不意思一下以外,就再也不會親自下場去討伐卡菲爾了。


-

高麗末年,元國內部因為蒙古和新立的明廷互相爭戰而戰火不休。最後明軍驅逐了遼東的蒙人,控制了遼東地區。

高麗末王尋思我高麗國兵強馬壯,可以摧枯拉朽之勢拔除明軍在當地尚未穩的根基。於是派出幾番擊敗紅巾賊和元騎的精將李氏,帶強軍三萬出征遼東,為國家帶來榮耀。

李氏在威化島想了想,好像明軍上十萬,而且剛剛擊敗元軍,勢不可當。於是他在心裡掂量一下,亮堂了,便回軍開京,罷黜了麗王,建立了新朝廷。

-


所謂量力而行,包含兩方面:

1 敵強我弱,但不消極避戰,而是用手頭的資本在必須戰的時候出手。

2 取得一定優勢,不盲目樂觀,不該賭的時候,即便誘惑很大也把持得住。

基於這兩個標準,我首先想到中途島戰役的斯普魯恩斯。以弱擊強,充分利用信息優勢,也充分算計了信息風險,用較弱的力量奪取了最大限度的勝利,卻不追求不確定的「完美」,兩次拒絕了取得更大戰果的誘惑,保證了中途島戰役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戰爭與回憶

斯普魯恩斯在中途島戰役中作出了三個歷史性的決斷。這個靦腆、沉默的人,沒什麼突出的家世或背景,在鏖戰正酣之際在思考和行動上顯露出驚人的才能。中途島戰役之後,他指揮越來越大的艦隊打了不少勝仗;然而在歷史上,正像特拉法爾加戰役的納爾遜那樣,他將永遠是中途島戰役的斯普魯恩斯。

斯普魯恩斯的第一個偉大的決斷是在早晨七點命令「大黃蜂號」和「企業號」上的全部飛機從極遠距離起飛,不惜孤注一擲來進行第一個突然襲擊。這一著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有幾個中隊連敵人也沒找到。幾乎有一半飛機耗盡了汽油,降落在海里,有些帶著炸彈回來,還有些沒投入戰鬥,卻徑直飛往中途島環礁。然而有相當數目的俯衝轟炸機飛到南雲的艦隊上空,進行一次閃電式空襲,使「赤城號」、「加賀號」和「蒼龍號」起火焚燒。其他都無關緊要了。斯普魯恩斯在這場世界範圍內具有歷史意義的賭博中贏了。

……這場災難的悲慘消息,隔了好多小時緊張的靜寂,才傳到三百英里外山本元帥那裡,在那段時間裡,他有充分理由設想南雲像往常一樣無往而不勝。好像預感到將要出亂子似的,山本好些天來一直胃裡不舒服。這會兒,得悉了惡耗,這位害病的老人倒復原了。

好吧,他似乎得出這樣的結論:日本輸了第一個回合。咄咄逼人的美國海軍條例無疑會促使南雲的征服者朝西追擊。這兒正有個大好機會,來次反伏擊,把尼米茲那力量單薄的艦隊砸個稀巴爛!他的地位是穩固的;許多著名的勝仗都是在戰場上開頭失利之後才取得的。山本就他的主力艦隊來說,在數量上和大炮上都遠遠勝過敵人。可以把另外四條散處各地的輕型航空母艦召集起來。「飛龍號」完好無損。緊急電訊發到帝國艦隊各地,命令它們朝山本的戰列艦靠攏

……山本依舊堅決地朝東進發。他如今的目的是,迫使對方來一場夜戰。但願他能親自碰上那些裝甲薄弱的美國航空母艦才好!他的大炮可以拿它們像渡船般擊沉,把屏護的艦隻打得落花流水,轉敗為勝;跟著他仍然可以拿下中途島。眼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美國人在緊迫的過程中會自己撲在「大和號」的十八英寸的大炮炮口上,撲在其他戰列艦和巡洋艦驚人的火力上,以及日本驅逐艦中隊那破壞力強大的長矛魚雷上。

……斯普魯恩斯朝迎面而來的山本的艦隊直駛,直到碰上「飛龍號」,把它炸毀。他當即回收了飛機,掉轉航向,背離敵人朝東而去。午夜過後,他又掉回頭來,黎明時分,回到適當的位置,能用空中掩護來保衛中途島,打擊可能的登陸行動。

這次調動是中途島戰役獲勝的關鍵;是太平洋戰爭中最精彩的指揮官的決斷,也是海戰史上最精彩的決斷之一。它是智慧的結晶,再簡單也沒有了,卻舉足輕重地關係著世界大局。

……午夜剛過後不久,山本發覺自己的計劃落空了,夜戰打不起來,並且等到天亮,他也許會發現自己正處在中途島上的飛機的航程之內。接著是苦惱的旗艦司令部會議。山本和他的參謀們帶著一隊火力驚人的艦隊駛了一夜,如今聚集在這條海上最強大的戰列艦那豪華而絲毫無損的旗艦司令室內商議,不免有點叫人厭惡的灰心喪氣之感。這個聯合艦隊像是在跟一條眼鏡蛇對抗的大猩猩;但願有一天能用爪子攫住這渺小的對手,把它扯個粉碎才解氣哪!但是這條眼鏡蛇咬了一口,就溜掉了。

……山本又給敵人安排了兩個圈套。他要朝西撤退。沒問題,敵方會用騷擾戰術來追擊。他眼下巴望把敵人誘進威克島的半徑七百英里的空中勢力圈,然後用自己的大艦隊——戰列艦、重巡洋艦和驅逐艦分隊——猛撲上去。這支龐大的艦隊至今沒發過一炮,也沒遇到過一架敵機。真荒唐,它為了兩條飽受戰爭創傷的美國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艦隻,竟然要撤退。

同時,他命令在阿留申群島的航空母艦再度發動進攻。繼續爭取攻佔阿圖島和基斯卡島。那時,美國艦隊也許會奉命朝北開拔,就會碰上四條重巡洋艦、一條輕型航空母艦以及那終於修理好、補足了新的駕駛員和飛機、向阿留申群島全速進發的令人生畏的「瑞鶴號」航空母艦 。

斯普魯恩斯的第三個重大決斷是不顧這種敦促,也不顧尼米茲發來的語氣強烈的電報;他的決斷是停止追擊,結束戰鬥。他不願掉進威克島的空中勢力圈。這簡直像是天眼通。據說他曾對參謀們非常簡明地說:「我們給人的打擊大致差不多了,也不會再多了。我們離開這兒吧。」他的艦隻燃料不足了;飛行員們精疲力竭了;天邊外有支情況不明但實力強大的敵方艦隊使他捉摸不定;還明知道敵人有個以陸地為基地的空中威脅力量,使他不能按照追擊的原則行事。雷蒙德·斯普魯恩斯少將就這樣決定了,就這樣確保了中途島戰役的勝利。

在最後關頭,他的功業幾乎被毀掉,因為切斯特·尼米茲中了佯攻阿留申群島那個圈套,命令斯普魯恩斯朝北出動!幸虧尼米茲後來好好考慮了一下,撤消了命令。六月十一日,第十六特混艦隊回到珍珠港,得悉陸軍航空兵的轟炸機擊沉了四條航空母艦、幾條戰列艦等等、等等,從而打贏了中途島之戰。每張報紙上都登載著這條新聞。周刊上也刊出了。夏威夷人都深信不疑。一時整個美國都深信不疑。雷蒙德·斯普魯恩斯始終沒公開發表過不同的說明。陸軍航空隊在戰後的報告和回憶錄的腳註中,承認它在中途島戰役中沒給敵人以重創。

很久以後,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有一回聽人讚揚他打的這次勝仗時,回答說:「海軍中有上百個斯普魯恩斯。人家碰巧挑中我來干一下罷了。」實在只有一個斯普魯恩斯,而幸運之神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把他賜給了美國。

另外一個有類似品質的人物是列寧。和斯普魯恩斯一樣,他老人家也是個賭徒,即便底牌薄弱,在不得不賭的時候也敢果斷下注,不會在惶恐中等死;另一方面,列寧對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認識,如果可以迴避不利的賭博,他也不會為了面子硬頂。十月革命算是他不得不賭的時候果斷出手,對德國妥協,搞新經濟政策,和西方國家逐步和緩關係,則是他充分計算自己力量後的選擇。

最後一天,當輪到托洛茨基講話時,他發表了一個乍看上去極為荒謬怪異的聲明:蘇俄不會簽署喪權辱國的和約,但也不會繼續再戰,而是要遣散本國軍隊。托洛茨基的這個講話出台後,雙方的談判戛然而止。

托洛茨基的做法乍看有些離奇,但他也有自己的依據。他認為,德國人不能也不敢再打下去,這樣蘇俄就可以保全國土和面子。托洛茨基本人事後也承認,在2月15日的時候,他還對「德國不敢貿然進犯」有九成把握。他同時還幻想,若能在德國適時爆發革命就更好了。

……托洛茨基在軍事上的判斷的確出現了偏差。1918年2月18日,德國在俄德前線的廣寬戰場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在談到剛起的攻勢時,列寧點評德意志帝國說:「這頭野獸沒有錯過機會,他們的謀略比我們更勝一籌。」在遭到德國大舉進攻的情況下,列寧立即要求按照德國開出的條件訂立和約。

德軍攻勢一起,托洛茨基立刻意識到,自己在談判的一開局就失算了。2月19日,列寧和托洛茨基向柏林發出一封電報,表示接受德國提出的條件。因戰場形勢緊迫,容不得有半點拖延,列寧和托洛茨基商議後就立即做出了決定,所發電報並沒有交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討論。對於這種做法和辦事效率,連一向對列寧無比忠誠的斯維爾德洛夫也感到很是驚訝。

但再佔上風的德國人現在不著急了,並不想馬上回到談判桌前,而是想儘可能地抓住這一契機做足文章。據史料記載,德國軍隊向蘇俄發起大規模攻勢後,向前推進的速度為每晝夜50公里。在進攻的第一天,德軍就佔領了拉脫維亞的德文斯克和白俄羅斯的波洛茨克,並繼續朝彼得格勒方向挺進。在隨後的幾天里,德軍就相繼拿下了明斯克、基輔、普斯科夫、塔林等一些城市,所到之處幾乎是不戰而勝。

攻城掠地大有斬獲之後,到了2月23日,德國才將新的最後通牒送達彼得格勒,並提出了更為苛刻的領土、經濟和軍事政治條件。德國人在最後通牒中聲稱,若要其簽署停戰協定,除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和白俄羅斯大部領土以外,蘇俄還必須割讓整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此外,蘇俄必須立即從烏克蘭和芬蘭領土撤軍。這樣一來,包括烏克蘭在內,蘇維埃俄國總共就將喪失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西部邊界就將大大後移。

對於此次最後通牒,德國給定的答覆期限只有48個小時。

在此前這段時間裡,蘇俄國內象是開了鍋一樣,就是戰是和,人們展開了激烈而痛苦的辯論。討論歸討論,但德國人實際上已經兵臨彼得格勒城下,終究得有人上陣打仗。於是,在1918年2月21日,蘇俄發布了著名的題為《社會主義祖國危在旦夕!》的命令。

該命令由托洛茨基起草,然後經過列寧親筆修改。命令再度強調,考慮到在歷經「精疲力竭的戰爭」之後,國內民眾一心嚮往和平生活,蘇維埃已準備接受德國苛刻的和談條件。從性質上講,這一命令不僅是針對俄羅斯人的,而且也是針對烏克蘭工人的,因為在基輔建立「德國秩序」的危險同樣存在。

在先前和後來,列寧的立場從未像這回這般「不得人心」,從未受到過如此尖銳的批評指責。也許,這是布爾什維克黨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其最高領導人不僅僅陷入了絕對少數的尷尬境地,甚至還遭到了黨內輿論的群體圍堵。

屈指算來,在布列斯特和約的簽署過程中,列寧有18次以辭去人民委員會主席職務相威脅。但反對派準備不靠列寧繼續幹下去,因為他們決不願意向帝國主義投降。反對派的一位頭頭拉傑克甚至提出,如果有必要就逮捕黨的締造者列寧。

但實際上沒有這個必要。儘管擁有崇高權威和辯論天才,但列寧最初就輸了個乾乾淨淨。從1917年12月10日到16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二屆莫斯科州蘇維埃代表大會上,400名布爾什維克代表中僅有13人支持列寧的提議,同意與德國單獨媾和,其餘387人都堅持開展革命戰爭。12月28日,莫斯科州黨委全會通過決議,要求中止與德國的平談,並斷絕與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係。 在同一天,彼得格勒黨委會多數委員也反對接受德國的和談條件。到1918年1月16日,在彼得格勒召開的軍隊遣散會議也反對列寧的政策。

在這種形勢下,列寧對全黨失去了控制,其在黨內的威信也急劇下降。為了簽署和約,為了保住蘇維埃政權,為了黨的領導權,列寧向反對派發起了絕地反擊。2月23日,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會議上,在再一次以辭職要挾和談後,列寧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的提案獲得七票贊成,僅有四票反對,另四票棄權。在和談決定最終通過之前,還經過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投票的戲劇性夜晚。凌晨四點半,距德國最後通牒的時限只差兩個小時,大會舉行了記名投票。有的黨員不得已投下贊成票後,竟難過地當場失聲痛哭。而在唱票過程中,也有反對者憤怒地高喊:「不能以五票出賣俄國。」

經票數統計,結果為116票贊成,85票反對,26票棄權。列寧終於如願以償。2月24日早晨七時,蘇俄政府緊急向柏林發出一封電報:俄國準備按德國的條件簽署和約,俄國全權代表團將立即前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相關回答

1

列寧在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時能預見到8個月後德國的失敗嗎? - 知乎

2

狹路相逢勇者勝;有什麼戰例? - 知乎


我認為最典型的一個:農村包圍城市。

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

當時的中國的革命形勢、毛澤東提出這一戰略的具體過程、及意義大家都熟知我就不搬了,

20世紀初期馬列主義傳入中國,到毛澤東將之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不過十多年時間。

到遵義會議之後,馬列主義的作用基本僅限於綱領性的指導作用。

而真正指導我兔走到今天的,是不斷發展的各種「中國特色」的馬列主義思想。

都說中國文化的兼容性很強,我想,這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真正的底蘊所在。

-------------------------------------------------------------------------------------------------------------------------------


1989年9月4日,鄧小平在同中央幾位負責同志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時指出:「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概言之,就是要「韜光養晦」。

出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為了在國共談判中保住長春,毛要彪哥死守四平,哪怕死傷幾萬人也在所不惜。二戰四平的時候,毛髮電報:化四平街為馬德里!那天彪哥還給部下打氣:kmt囤重兵在堅城之下,是犯了兵家大忌,我們在這裡可以掩護後方發動群眾……還沒等部下向士兵傳達,前線傳來消息:四平左翼陣地制高點塔子山失守了!彪哥立刻發報給毛要撤退,不等毛回電,果斷通知部隊立刻撤退,最大限度地保留部隊的實力。

三站四平,四平已經差一點就打下來了,這時候kmt的援軍來了,彪哥果斷叫部隊別攻城,撤!來年四戰四平,彪哥只用了20多個小時就拿下了四平。

那一年,他第一次當上政治局候補委員這麼大的官,來領導暴動,照理說應該把上級的命令執行到底,比如像余灑度那樣堅持取瀏陽直下長沙,大不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他發覺敵強我弱之後,立刻改變方向往山溝里鑽,目標--井岡山!這是他人生真正意義上第一次軍事行動,大將出手自不凡啊!


戚繼光抗倭

剛好在重讀《萬曆十五年》,個人覺得戚繼光抗倭這件事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作量力而行。

鑒於唐末藩鎮的跋扈,自唐以下的宋明兩朝就有明顯的重文輕武的趨向。這種趨向到了兩朝的中後期就更加明顯。

到了戚繼光生活的年代,軍事活動更是處處掣肘,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我上文已經說了,整個帝國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提倡文人治國;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後勤補給。當時的後勤補給是由戶部來進行統一籌劃,然後把定額下放到地方,各個地方政府按照規定的數額把給養直接運交附近的軍事單位,軍區和中級以上的後勤機構。一個府縣,可能輸送食糧及銀兩於十幾個不同的小單位;一個衛所,也可能接受十幾個府縣送來的糧食和銀兩。

由於軍用物資是分散送來的,質量也就參差不齊,比如有的地方送來的火銃可以質量過關,但是有的地方送過來的,一開槍銃管就裂開直接報廢。不難想像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在作戰時心裡忐忑不安,軍隊的戰鬥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於是倭寇的猖獗也就應時而生。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1555年戚繼光調赴浙江新任的時候,東南沿海也迭經倭寇的蹂躪。正當悲觀和惶惑遍佈於濱海各省,一股50至70人的海寇竟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登陸後深入腹地,到處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竟超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朗縣,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以後雖然被殲,但是被他們殺傷的據稱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為本朝陪都,據記載有駐軍12萬人。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亦當稱為罕見。

基於這種情況,當時的名將俞大猷提出戰術全面現代化的建議,說要搞一個艦隊,殲滅倭寇於海上。這個想法自然是很好的,但是所牽涉的問題和將要引起的後果已經超出軍備問題而及於政治。黃仁宇先生指出,「明朝本質上無非是數不清的農村合併成的一個集合體,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於違法的行為作掩飾則被認為忠厚識大體。各個機構之間的聯繫,從來也沒有可資遵守的成文條例。俞大猷當然更不可能預見到,在未來的好幾個世紀之內,上面這些情況在我們這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裡竟不能發生根本的改變。現代化的技術和古老的社會組織斷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術推動社會組織趨於精確和嚴密,那就是鬆散的社會組織扼殺新的技術,二者必居其一。」

俞大猷的壯志難酬,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相較之下,戚繼光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沒有試圖在制度上去顛覆傳統,提出脫離實際的想法,而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

他有一套非常務實的作戰計劃。

首先體現在對士兵的選拔。戚繼光絕大多數選擇招募農村壯丁,拒絕城市無業游民。他認為這樣易於管理,城市無業游民心思比較多,而且伶牙俐齒,他怕這些人臨戰挑唆憨厚的農村士兵,影響戰術執行。

然後是鴛鴦陣的應用。戚繼光抗倭的時候,火藥在軍事上的運用越發普及,加之沿海地區地形也比較多樣,這使得大兵團密集作戰已經不適應當時的需要。於是戚繼光改進了「鴛鴦陣」,並廣泛運用於戰鬥當中。鴛鴦陣的優勢在於小單位作戰,行動靈活,適應地形變化,而且武器簡單,諸如藤盾,狼筅,腰刀此類,容易補給。更重要的是鴛鴦陣之中,每個人的行動都是規定好了的,沒有很複雜的流程,對於農村來的士兵們樂於接受。

接著是戰鬥部署。「戚繼光周密而細緻。在他指揮部隊投入戰鬥以前,他習慣於把各種條件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反覆斟酌。一些事情看來細小,卻都在他的多方思量考慮之內,例如士兵在遇到敵人之前以小便為名企圖脫隊,或是情緒緊張而喉干色變。他還為火器規定了一個保險係數,有多少不能著火,又有多少雖能著火而不能給敵人以損害。他認為一個士兵如果在作戰時把平日所學的武藝用上10%,可以在格鬥中取勝;用上20%,可以以一敵五;要是用上50%,就可以縱橫無敵。這種考慮絲毫也不是出於悲觀怯懦,而是戰場上白刃交加的殘酷現實,迫使一位高級將領決不能姑息部下,也決不能姑息自己:在乎日,他要求士兵作一絲不苟的訓練,那怕傷筋斷骨也在所不措;在臨戰前,他就要求自己絞盡腦汁,以期準確地判斷形勢。」(《萬曆十五年》)

有了之前的準備,戰鬥對於戚家軍來說就是手到擒來。「他們的的勝利記錄無出其右。從1559年開始,這支部隊曾屢說攻堅、解圍、迎戰、追擊,而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

我所理解的量力而行,就是盡全力去打好手中的牌,打好才是重中之重。就這一點而論,戚繼光做到了。


要干正事,先關評論了。

請閱讀理解不及格,還有根本搞不清楚國際關係本質是啥,在那兒跟我大談正義啊,合理啊,覺得我這麼說讓中國像個強盜之類的人走開點。靠你那點正義,別說島了,水都撈不回來一口。我負責任的告訴你,中國就是這麼乾的,這不是什麼無恥,齷齪,國際關係里不存在這些東西,你拳頭大,跟著你能吃肉,反對你要挨揍,你就是對的,僅此而已。理不清這個東西,覺得我說這些是在黑tg的人,可以閉嘴了。

原答案

當然是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了。

一開始不說話,天天和平共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後來開始搞點無關緊要的動作,測個海底深度啊,漁船越個界啊。

後來開始悶聲發大財,這兒偷偷放個哨所啊,那兒立個碑啊,漁船出去撈幾個探測器啊。美軍你瞅我幹嘛,我是漁民!fishman,fishman知道不?我保護環境打撈點廢銅爛鐵賣給港口那個小販換點錢而已,你別說收購價還挺高的。

再後來就是漁船各種越界,越的多了,這就是我們的界了,那誰誰誰都走開,我們的漁民比你多,我們要派幾個海警船保護一下。(啥?漁民嫌危險給錢也不去湊不夠?那誰誰誰,這半個月你們都是漁民,搞得不危險了那些漁民就肯去了)

再後來就是鬼斧神工自古以來了,一邊樹鑽井一邊喊共同開發,反正你也沒技術修對吧。對了,把那幾個國外漁民趕走!帶的網不符合標準!還有那個!敢炸魚!帶危險品,抓起來!

九段線這種東西,建國時候是喊著不承認一切國民黨簽訂的條約的,但是現在嘛,當然那就是法理依據了,至於南海仲裁,那是什麼法理?我們中國人又沒去,當然對我們無效了,法理法理,有法才有理,老子就是法,你們不服來打啊!哎,對了,趁南海仲裁順便清個場吧,也不用費心制定什麼漁網標準了。

估計過幾年,三沙市就會把那些島統統釘上牌子,裝上色相頭,然後和九段線外的人們一起共同開發。

當然要共同開發了,我開通海關你出口香蕉嘛,這不是共同開發?


德國佔領盧森堡的過程:德軍未發一槍進入盧森堡,盧森堡陸軍指揮官率領2個連的步兵設下路障,德軍發現後派出一名軍官舉著白旗上前勸說對方投降。於是,盧軍投降了,在被德軍解除武裝後隨即被釋放,並按時回自己家吃午飯。……轉自網路。

我覺得這個事件里,雙方都是量力而行。盧森堡知道自己是弱雞,抵抗的話只能是炮灰,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乾脆投降。德國知道自己戰力碾壓,打贏沒有懸念,但是保不齊得會死兩個人,不如勸降,省時省力省子彈!


對於南海:

窮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達則自古以來中國固有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毛爺爺)

努爾哈赤在在吞併海西女真以前,請求出兵援朝。這個看似浪費軍力,實際上,因為遼東離朝鮮更近,只要打幾場勝仗,建州軍就會變成抗日的主力。最後進可控制朝鮮與明朝談價錢,退可以借這個功勞,讓明朝許可他吞併其餘女真諸部。

開國之主,都是明白量力而行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中華民國第2任大總統---黎元洪

辛亥革命首義取得取成功,照理說應該推選一個有才幹、孚眾望的革命中堅人物出來擔任新政權的首領,以便把革命進行到底。但湖北的革命黨人卻拉出一個與革命毫無淵源,且一直視革命為大敵的舊軍官黎元洪來作為軍政府的都督。關於此事之巔末,外間傳說不一,至今幾成疑案。特別是關於革命黨人把他從床下拖出來推上都督寶座的故事,一直在社會上傳得沸沸揚揚,黎元洪因此而有了「床下都督」的雅號。

就在武昌起事的第二天早晨,革命軍在黃土坡找到了黎元洪,當即將他帶到楚望台,接著又擁至資議局,讓他出任都督。但黎元洪執意不肯接受。他說:「此舉事體重大,務要慎重。我不是革命黨,我沒有做都督的資格,夠資格的是孫文,你們何不接他來擔任都督。」這時,革命軍將預先擬好的安民告示拿出來要黎元洪簽字,黎元洪像怕被蛇咬一般,連聲說「莫害我,莫害我!」黎元洪這種消極抗拒的態度激怒了周圍的革命黨人,他們氣憤地罵道,「黎元洪不識抬舉,是滿清的忠實走狗」,「乾脆給他個槍子兒吃算了」。在場的李翊東也大怒,他舉槍對著黎元洪吼道:「你本是滿清奴才,當殺!我們不殺你,舉你做都督,你還不願意。你甘心做清朝奴才,我槍斃你,另選都督。」說著就要扣動板機,嚇得黎元洪面無人色,出了一身冷汗。此後幾天,黎元洪一直是不思米食,緘默不語,他抱定主意既不再做清朝官事吏,亦不宜擔任革命軍職務。直到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任都督,革命軍只好將他軟禁在軍政府。他整天愁容滿面,心思重重,,心想,這下可完了,朝廷把我當叛徒,黨人把我當囚徒,妻妾兒女,不得見面,如有手槍在身,莫如飲彈自盡,一致了之。由此可見,當時黎元洪消極抗拒的決心之大。

然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隨著漢口、漢陽的先後光復,以武昌為中心的革命大有形成波瀾壯闊之勢。在這種形勢下,黎元洪看到武漢三鎮已歸民軍掌握,於是,他的態度也開始有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的首要標誌就是剪掉長辮。

10月13日,革命軍的炮隊擊退了清政府的兵艦,黎元洪得知此消息後,表面上一副苦愁,但暗中已開始盤算,準備接受革命軍的要求。這天下午,他開口同革命黨人甘績熙和陳磊說起話來。甘說:「你這幾天總是苦臉對待我們,太對不起我們。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今天成績,抬舉你做都督。革命成功了,你可做華盛頓;革命不成功,你可做拿破崙。你很討便宜呢!你再不下決心,我們就以手槍對你。」黎元洪答覆說:「你年輕人說話不要太激烈,我在此近三日,有什麼事對不起你們?」陳磊接著說:「你的辮子就對不起我們,現在武漢三鎮人人都剪辮子,你身為都督,就該做個模範,先剪掉辮子,以表示決心。」黎此時也順水推舟地說道:「你們不要如此激烈,我決心與你們幫忙就是。你們說要剪辮子,我早有此意,你們找個理髮匠來,我把辮子剪去就是了。」

甘績熙見此狀,立即報告有關方面,並請來了理髮師。理髮師請示道:「都督剪去辮子,留多長頭髮?」黎元洪簽道:「剃個光頭。」不到半小時,理髮師便給黎理了個光頭。這時的黎元洪頭是圓的,肩是圓的,身子也是圓的,肥頭大耳,頂放青光。蔡濟民在旁打趣道:「都督好像個羅漢。」黎元洪嘻嘻一笑說:「像個彌勒佛。」一句話惹得周圍開懷大笑。黎元洪去掉髮辮後,吳兆麟還特地買回一掛鞭炮,以示慶賀。接著士兵們請去掉長辮的黎元洪訓話,黎元洪說道:「元洪不德,受各位抬舉,眾意難辭,自應受命。我前天未下決心,昨天也未下決心,今天上午也未下決心,現在是已下決心了。無論如何,我總算軍政府的人了。成敗利鈍,生死以之。」黎元洪的一席講話贏得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正是由於有了這種轉變,也才有了10月17日祭天大典中黎元洪的就職表演。以上就是黎元洪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的一段曲折經過。(喻枝英)


俾斯麥勸阻普魯士國王進軍維也納。

1866年,為了爭奪德意志邦聯內部的主導權,普魯士和奧地利爆發了戰爭。這其實是「鐵血宰相」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意志的宏大計劃的一個環節。戰爭打了不到一個月,隨著普魯士在薩多瓦戰役(Battle of Sadova)中的獲勝,普魯士對奧地利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軍事優勢。這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和麾下的將軍們決定一鼓作氣,直搗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在他們看來,藉助奧地利在軍事上的失敗對她進行羞辱,迫使其割讓實質性的領土,是非常自然的選擇,而且可以一雪普魯士多年來在德意志事務上被對方壓制的前恥。

這時,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站了出來,極力反對進軍維也納、逼奧地利割地的計劃。對奧戰爭是俾斯麥精密的統一方略的一部分,怎麼可以由一群不懂國際政治的大人物任性胡來毀了大計!他勸國王說:眼下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奧地利退出德意志世界,承認普魯士對北德意志地區的主宰權,絕對不能兵臨城下羞辱奧地利——這樣只會把奧地利推到普魯士的對立面,為自己製造一個長久的敵人,甚至可能招來法國、俄國的干涉,讓普魯士陷入四面受敵的境地。

正在興頭上的國王哪聽得進這一番長篇大論,兩人於是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發生了如下的對話(並不……):

國王:「開進維也納是我們多少年的夢想!」

首相:「現在哪管得了這種鳥事!」

國王:「不讓我打我就退位!」

首相:「您非要打就另請高明吧,首相我不當了,愛找誰找誰!」

俾斯麥以辭職相要挾,國王終於服軟,因為他知道離開了俾斯麥很難找人組織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你來我往的激烈交鋒,把國王氣得失聲痛哭(想像一個年近70的老人被一個50多的中年男子氣得哭了起來的場景),而俾斯麥在告退的時候也激動得把門把手擰了下來。

俾斯麥的主張最終得以實現,讓奧地利體面地結束了和普魯士的戰爭,同意不再干預德意志事物,割讓了與普魯士有爭議的荷爾斯泰因地區(而不是割讓本土)。威廉一世怒氣未消,在簽署對奧和約的時候忿忿地說:「逼我在這文件上簽字的人要負全部責任!」

在俾斯麥的領導下,軍事實力如日中天的普魯士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追求虛妄的榮譽(其實從實力上來說是完全可以的),而是選擇適時結束戰爭,達成有限的目標,為自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爭取了充分的空間和有利的地位,讓統一德意志的大業可以不生枝節地順利推行。奧地利果然感念普魯士的寬宏大量,在四年後的普法戰爭中對普魯士保持善意中立,之後更是和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結成牢固的同盟(雖然長期看來德奧綁定對德國不是好事)。因此,普魯士在普奧戰爭後的外交選擇堪稱量力而行的經典事件。

我不是俾斯麥吹,我認為他的歷史局限是多方面的,對德國後來的發展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但是,俾斯麥對德國統一的策劃和實施,毫無疑問是國際政治史上最精彩的篇章,值得後人永遠敬佩和學習。


漢武帝統治後期,因巫蠱之禍牽連皇室,太子死後,其他兒子都不爭氣,臨終之時決定以小兒子弗陵繼承皇位。

劉弗陵即位時,年僅八歲,是為昭帝,在位十二年,朝政由霍光總攬。昭帝死,無後,霍光立了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僅二十七天發現這個新皇帝「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因此,廢了新皇帝,挑了流落民間的劉病已入繼大統,是為漢宣帝。

宣帝登基時,已經十八歲了,霍光表示要「歸政」,漢宣帝回絕了,他明確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賞霍光的才能。請霍光繼續主持朝政,併當眾宣布,事無大小,先報請霍光,然後再奏知他本人。

在民間有著豐富生活閱歷的劉病已心裡明白,自己剛即位,朝廷中霍氏黨派宗族盤根錯節,僅憑皇帝之稱不能與霍光相抗衡。只有保持最大的剋制,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尋求有利時機,才能奪回屬於自己的最高統治權。

漢宣帝的這一系列行為消除了霍光對他的猜忌和提防,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免於變成「昌邑王第二」。

霍光死後,霍家出了疵漏,終至霍氏宗族全被誅滅。

劉病已還是很會做皇帝的,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又稱「孝宣中興」,史家稱前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


王翦滅楚。說了60萬就要60萬,少一個人都打不贏。

------------------------------------------------------------------------------------------------------------------

(秦)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品茗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楚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忄且 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楚人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御之;五翦堅壁不與戰。楚人數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戰,乃引而東。王翦追之,令壯士擊,大破楚師,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楚師遂敗走。王翦因乘勝略定城邑。


隆中對,近乎完美的量力而行,「量力而行」不是保守,是充分發揮自己水平,把半生流離的大耳強行打成漢主。

中越戰爭,劈頭蓋臉一頓毒打後走人,交完投名狀又在老山一線練了十年兵,生生把地區小霸玩成殘廢。


我很不喜歡蘇聯的大清洗和集權專制還有腐敗,但是我佩服蘇聯的外交。斯大林其他方面我不作評論,但在外交上確實史詩級的戰略大師。

原本在那個時代,全世界都想滅了蘇聯。民國是國民黨當政,仇視共產主義,並且在民族邊界主權等方面和蘇聯積怨很深,還爆發了中東路事件,蘇俄歷來都在蒙古新疆滲透獨立勢力分裂勢力,北洋系和國民黨當政,都對蘇俄很沒好感。

日本從沙俄時代開始,就在跟蘇俄在遠東地區展開爭奪,日本是十月革命之後的干涉武裝參與力量之一,跟蘇聯在遠東地區爭奪港口、勢力範圍,拉攏各派軍閥進行鬥爭。

德國跟蘇聯,在歐洲大陸一山不容二虎。軸心國集團,正是為了反共產主義而走到一塊的。

英法美等眾多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憎惡共產主義,武裝干涉過十月革命,慫恿納粹德國當滅共產主義的先鋒。

芬蘭、波蘭等國,跟蘇聯的邊界紛爭與民族矛盾一直就沒停過。可以說,那個時代,蘇聯相當孤立。

然而,西安事變爆發,斯大林力保蔣介石,斯大林清楚的認識到,張學良這個敗家子扛不起全民族抗日的大旗,中國抗戰只能由蔣來統帥。斯大林不計前嫌,表態保蔣介石。抗戰初期,美國還在和日本作軍火生意,在中國抗戰最孤立的時候,蘇聯給予了國民政府大量武器裝備,還派出了空軍志願大隊。即便中日兩國都和蘇聯積怨很深,但中日之間為世仇,聯手對付蘇聯可能性都是負數。在中國實力落後於日本的情況下,蘇聯援助中國,由中國將日本拖住。雖然日本貪心不足蛇吞象,中國沒拿下來,就同時進犯蘇聯。諾門罕衝突,日本被狠狠教訓了一頓,但蘇聯還是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並停止對華軍援,讓中日兩國陷入長時間纏鬥,避免蘇聯兩線作戰。

歐洲那頭,夥同德國瓜分東歐,德國滅了波蘭,蘇聯得到部分波蘭土地,併入波羅的海三個小國,簽署蘇德互不犯條約,讓西方禍水東引的意圖破產,西方被德國反咬一口,法國更是亡國。

蘇芬戰爭雖然打得很狼狽,但在大戰來臨之前,有這麼一次實戰,對於蘇聯來說雖然面子上掛不住,但正好通過在芬蘭境內的種種不利遭遇,看到缺陷和不足,吸取經驗教訓。最後簽署停戰協議的時候,蘇聯獲得芬蘭十分之一國土,蘇聯付出了傷亡,掉了面子,但也還是有收穫。蘇芬戰爭對芬蘭的消耗也很大,之後芬蘭也沒有精力再找蘇聯麻煩。

於是,蘇聯就從地球的邪惡中心,變成了反法西斯中堅力量。原本和美英法是敵對冤家,變成了盟友。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蘇聯都大獲豐收。原本只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擴充為東歐多國+蒙古+朝鮮+越南。

二戰,是蘇聯外交的輝煌勝利。元首,敗就敗在外交上(重要因素之一)。斯大林,是史詩級的外交大師,比俾斯麥都還更厲害。

並且,二戰結束之後,獨立運動、共產主義革命在世界各地蓬勃興起,法國、奧地利、希臘、土耳其、義大利都是一片鮮紅,大有滅亡資本主義之勢。然而,斯大林冷靜的看到蘇聯在二戰中傷亡兩千萬人、整個國家一片廢墟的局勢,給法國、義大利的共產主義政黨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放棄鬥爭,不干涉盟軍對希臘解放運動的血腥鎮壓。接受對朝鮮的分割,在美帝堅決不允許蘇聯指染日本的壓力之下,索要了北方四島,從而獲得長久對日本的威懾。以及,放棄了對某個大國大黨的支持,以此換取蒙古獨立。

東歐八國+蒙古+朝鮮+北越+日本北方四島,以及二戰前併入的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十分之一的土地,對二戰前還是邪惡軸心的蘇聯來說,已經是滿滿的收穫了。斯大林明白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的道理,把有把握的區域拿下,放棄奧地利、義大利、希臘等火焰燒得很旺的區域,以及某大國。斯大林認為,二戰後千瘡百孔的蘇聯,沒有美帝那麼多的錢袋子和油罐子去養這些小兄弟,蘇聯拿不出「馬歇爾計劃」這樣的撒錢行動,即便蘇聯輸出革命,希臘、奧地利、義大利、法國這些國家的革命取得成功,也只是眼前短暫的勝利,激怒美國而遭遇西方的全面封鎖和對抗,甚至是局部軍事衝突,面對擁有原子彈、大型重型遠程轟炸機、造航母和戰艦如同下餃子的美帝,蘇聯消耗不起。除了某大國的革命取得成功,斯大林都嚴守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公告,不與西方進行對抗。

斯大林的戰略思維,都是「韜光養晦」,避免過早的同敵對的強國作戰。二戰之後,面對丘吉爾「鐵幕」演說咄咄逼人的態勢,也沒有很強硬的對抗。朝鮮戰爭讓西方和某大國火拚了一把,蘇聯趁這個時期基本完成了二戰後的休養生息,還擁有了原子彈。可「偉大領袖與統帥」斯大林在這個時候去世。後續的蘇聯領導人還是不具備斯大林全球戰略部署的科學思維和外交模式,在本國基本生產和經濟基礎並不牢固的情況下,跟美帝全面爭霸,最後為蘇聯解體埋下隱患。

兩個核心條約:蘇德互不犯條約+日蘇中立條約。

都希望國家能強硬。但是,領土、邊界、民族、歷史等眾多問題相當複雜,不是想當然就能解決的。下面這張圖片,是蘇聯外交的輝煌勝利。斯大林出席日蘇中立條約的簽字儀式,規格相當高,而斯大林還與若干名不知名的「日本友人」「緊密」挨在一起,毫無領袖的威嚴,毫無大國風範。然而,日蘇中立條約簽訂,讓蘇聯免除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蘇聯從二戰初期的地球邪惡魔窟成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堅。反觀日本,到處開戰,不顧自身國力,東南亞太平洋打個遍,自大狂妄,1945年的時候被全世界摁在地上狠揍。所以啊,不要今天抵制這個明天抵制那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們國家陸地接壤國家多,海域面積廣闊,民族宗教領土資源的糾紛太多了,四面樹敵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之前收回了香港澳門,黑瞎子島巴掌大的塊地方,好歹能拿多少是多少。現在開始了對南海等海域等爭奪。如果全局範圍內看克什米爾和阿克塞欽,我們在藏南的問題上也沒有吃太多虧。相信我們國家,能夠有步驟有智慧的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就如同這張圖片——斯大林出席日蘇中立條約簽字儀式


蕭規曹隨

能力不夠就好好按別人的來,不要有事沒事發揮你的奇思妙想。這是現在很多老闆做不到的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部隊?
為什麼漢族的民族服飾漢服不受到重視?
中國古代和歐洲有哪些有趣的交流?
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古代中國是不是總是領先於世界?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人物 | 軍事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