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在你的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2016 年度盤點,歡迎大家一起回首這一年讓人印象深刻的熱門事件和人物,聊聊所處行業發生了怎樣的變遷,也一同分享自己的變化與成長。


謝邀。

2016,合成生物學領域
Genetic Circuit Design Automation
像編程一樣編寫基因線路,並實現預期的生物學功能,開啟人類設計生命新時代。

去年我為知乎的朋友介紹了CRISPR技術的進展和意義,今年這一技術得到了持續而迅猛的發展。但是有人提到韓春雨,認為他的成果如果真實,可認為是基因編輯領域的重大成果——對此我不敢苟同,理由我在知乎上曾經從專業角度剖析過了,而我在知乎上的分析也被韓春雨老師在北大作報告時貼在PPT上評論了一番(當然,希望韓老師今後再引用他人文字懂得標註引用)。個人認為基因編輯技術領域最重大的成果是cpf1的發展和使用。(The CRISPR-associated DNA-cleaving enzyme Cpf1 also processes precursor CRISPR RNA)。Cpf1的出現,其意義明顯大於DNA介導的基因編輯,雖然談不上「諾獎級」或者「下一代」,但可說真正開創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與應用的一個新局面。

今年,我希望為大家介紹一項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發展,代表了我的研究領域最新成就和發展方向。是來自MIT的Genetic Circuit Design Automation

試想,當你希望讓細胞為你行駛某種定製的生物學功能,你不需要離開家,也不需要有生物學PhD的頭銜,你打開電腦,像編程一樣編寫出一段代碼,點擊「發送」「合成」。幾千公里外的雲端自動化實驗室里,機械手臂開始啟動,合成出對應的DNA並送入細胞中。。。這不是科幻,這是我們已經看到曙光的未來,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巨變的時代,21世紀確實是生物學的世紀,而今年可能是上述圖景實現過程中特別有意義的一年。

這項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成果對合成生物學乃至整個生物學都有標誌性的意義。在合成生物學自動化的大背景下,這項研究總結並展示了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帶來的驚人潛力:我們能夠像在計算機上編程一樣編製細胞的基因線路,並且在細胞中實現我們想要的生物學功能。

像編程一樣設計生物基因線路,這個看似科幻的目標一直是合成生物學誕生以來被很多人反覆介紹的夢想。但是這是一個很難的目標,需要備選的各種基因序列在細胞平台上具有極高的行為可預測性和功能正交性,同時對其性質的描述以及相互拼裝的介面高度標準化。
生物細胞複雜的背景、基因行為隨機性過程造成的噪音、人工基因線路讓人頭疼的正交性、細胞負載能力的限制等等,都嚴重製約著這個夢想的實現。但是合成生物學在生物定量和標準化方向上的努力並沒有停止,而且這樣的努力終於促成了一系列階段性的成果,為我們展開了對未來人類創造和控制基因的宏大圖景。

經過將高度定量化標準化處理的基因線路轉化為理論上的模型,這項研究嘗試為用戶提供一種編程「語言」來編寫具有目的功能的基因線路,並且將這一編寫結果真實地呈現在細胞平台上。這一嘗試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功。不但高達92%的由此方法設計的基因線路經過標準化合成組裝後都達到了預期的生物學功能,並且這一成果已經迅速與自動化分子實驗平台融合。這意味著開頭我們描繪的圖景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在實驗室初步實現。

而雲端實驗室的出現,也在加速改變分子生物學研究,尤其是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樣貌。機器人取代實驗室搬磚工的時代在某些領域已經迫近,我推薦知乎上之前由 @郭昊天 撰寫的兩篇文章:
Automated Science系列:解放手工作業科研勞動者—雲端實驗室
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
視頻封面iBioFAB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另外一項值得一提的成果也來自同一個團隊,這項成果引發的關注不多,但是創新性較高,應用潛力不可小覷。Genetic encoding of DNA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self-assembly in living bacteria. 在細菌中生產單鏈DNA並非新聞,但是在細菌中生產經過人工設計的具有自由端的單鏈DNA,並且裝配成複雜的分子支架卻是一項艱巨的挑戰,這一目標也在2016年獲得了實現。這項技術粗看似乎波瀾不驚,但其實為基因編輯,基因調控,DNA疫苗等等研究提供了廣泛的想像空間。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具有自由端的可編程單鏈DNA在活細胞中合成恰恰是DNA介導的基因編輯(如無法被重複的NgAgo)工具相當重要的支撐技術,尷尬的是在NgAgo陷入重複性問題之時,子彈都造出來了,槍卻遲遲拿不出第二把。

再補充一項與我的研究領域無關,但是讓我感到非常激動的生物學成就!
如果讓我選2016我最喜愛的科研成就,我一定會選這個。
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標本,一截帶毛的恐龍尾巴。發表在Current Biology
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


《科學》雜誌最近評選出了2016年十大科學突破,排在首位的是——LIGO發現引力波。
來源:Ripples in spacetime: Science"s 2016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LIGO發現時空中的漣漪——引力波——在2016年初震動了整個科學界。100年前,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了這一微小的漣漪,幾十年來人們不斷努力提高儀器的精度,最終發現了引力波。這場跨越百年的預言和爭論終於蓋棺定論,但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這一發現將開啟一門嶄新的學科——引力波天文學。

1915年的時候,愛因斯坦告訴人們,大質量天體能夠扭曲時空,這種扭曲使得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也讓月亮得以繞著地球轉。廣義相對論的計算表明,兩個大質量天體在繞著共同的質心運動時會逐漸損失能量,損失的能量以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的形式在時空中泛起漣漪,這種漣漪以光速向周圍傳播。
2016年2月11日,美國物理學家宣布,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他們成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世紀預言——直接探測到了兩個黑洞在合併過程中產生的引力波。這個引力波事件被命名為GW150914,其實信號是在2015年9月14日發現的,科學家們經過審慎研究之後最終發布了結果。


這一結果來之不易。引力波真的存在嗎?愛因斯坦本人在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的幾十年里也一直猶豫不定。因為即使引力波真的存在,由於信號非常微弱,也是極難探測的。

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LIGO干涉儀由兩條分別長達四公里並且互相垂直的干涉臂構成。沿著每條臂傳播的激光束在末端反光鏡(懸掛的測試質量)處被反射。當引力波經過時,時空的伸縮導致一條臂長變長的同時另一條臂長變短。當兩條臂的長度變得不同時,激光束在兩臂傳播時間不再相同,也就是說兩束激光束的相位不再同步,於是所謂的干涉條紋產生了。這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干涉儀的原因。兩條臂的長度差異與經過的引力波強度(被稱為引力波「應變」)成正比,但是其數值之小令人咋舌。一個典型的引力波應變大約在質子直徑的萬分之一!而具有極高靈敏度的LIGO干涉儀能夠測量出如此微小的變化。

引力波的發現將開闢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LIGO的科學家們已經探測到了更多的引力波事件,例如2016年6月15日LIGO的又搞了個發布會宣布發現第二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事件。在達到設計的靈敏度之後,LIGO將有望平均每天發現一例引力波!
其他國家的研究機構正在抓緊時間加入這場盛宴。義大利的VIRGO探測器很可能明年開始運行,日本正在建造Kamioka引力波探測器,印度則由國家總理出面把LIGO的研究項目引入印度。全球不同位置的探測器共同探測,人們有望通過三角定位法定位引力波在天空中的來源,那麼天文望遠鏡就可以加入進來搜索引力波的源頭。如果天文望遠鏡的光學信號能夠確認引力波的天體源,這將是引力波的又一有力驗證。

印度人都捨得往這些「沒用的」基礎研究投錢,希望咱們也憋落後啊!
【完】
============
關於引力波的解讀,可以參考 @劉博洋等答主的回答,
參見:如何評價 LIGO 科學團隊宣布探測到引力波及其影響?


人類壽命極限問題。
不得不說這個短短的一小篇nature文章,給長壽這個領域蒙上了很大的陰影。
———引子———
說到長壽,一直是古今以來很多人的追求。

在我國,很多經典的故事或者記載,如長壽的典型代表彭祖,據傳活過了夏商周,周穆王見到的瑤池西王母可以不老,反映了我們對長壽的追求。而在歷史上,無數帝王將相也在追求長壽的路上孜孜不倦,無數方士們也在勤苦的煉丹,為求長生,最典型的就像秦始皇,為了求長生,派徐福帶著五百通男女浮海東渡去求仙藥。

而壽文化也在中國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生日的壽誕、壽辰,壽桃、壽酒、壽麵等,祝福人的長命百歲、壽比南山,當然也有標準的賀詞萬壽無疆等。

———科技———
在近百年來,最顯著的變化是人類壽命極限不斷被刷新。
得益於科技的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改變以及生活條件的改變,我們人類的預期壽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近百年來,人均預期壽命從1850年不足50歲增加到現在的85歲,並且還有繼續沖向90大關的趨勢

今天,雖然各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還有較大差距,但是不難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人居預期壽命都已經在60歲以上了。當然,非洲部分區域的人均預期壽命大概還處於晚清水平,那一大片刺眼的紅色。受制於貧窮落後,很多非洲地區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保障,更別提飲食安全,再加上大量的疾病諸如艾滋病的滋生,導致非洲的人均預期壽命一直很低

但是人類對壽命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滯。
————2014年,換血長壽———
2014年,一個science研究在長壽這個領域裡掀起了一場風暴。
科學家把年輕老鼠和年長老鼠連在一體(聯體小鼠),讓血液循環互通,然後老老鼠變年輕了…

中文解讀年輕的血液中讓你「返老還童」?
聯體小鼠中的老年小鼠在接觸年輕小鼠的血液4周後,它們心肌肥大的癥狀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心肌細胞的體積也減小了,而這種變化與血流動力學和聯體後的小鼠行為改變並不相關。

哈佛大學在science期刊里進一步認為,GDF11蛋白是血液中的長壽因子,這個因子才是真正長壽貢獻的因素,他們給相當於人類70歲的老年小鼠注射GDF11蛋白後,小鼠的運動能力和腦部嗅覺區功能得到了提高。

不過一波三折的是,到了2015年年底,又有人提出了質疑,他們發現GDF11似乎並不是真正的長壽因子。
來自美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團隊使用當初報道的辦法車輛,發現他們似乎很難認可GDF11蛋白在長壽中的作用,而且,事實上,他們認為這個蛋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這意味著,這根本不是長壽因子,更應該是一種衰老因子。

這下玩大了。

現在,GDF11還在爭議中,不過,有一點,換血長壽,沒問題。

———2015年底,長壽葯開始進入臨床實驗———
與此同時,人們對長壽葯的研究也不斷進展。

2015年底,美國科學家宣布將進行長壽葯的臨床試驗,而這一實驗已經獲得了美國FDA的批准。


這個長壽葯叫做二甲雙胍,他本身是一個糖尿病的藥物。然而科學家發現,患有糖尿病並服用二甲雙胍的患者,其壽命往往比沒有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長。

這似乎意味著這個藥物具有抗衰老、延長壽命的潛在價值。


於是科學家們對這個藥物和長壽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還真有這個效果。

這是2013年一篇cell上的研究。不同濃度引發線蟲壽命增加Metformin Retards Aging in C. elegans by Altering Microbial Folat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 Cell

進一步闡釋其機制,

圖示:二甲雙胍阻礙了衰老過程中IKK通路的激活Metformin, aging and cancerhttp://Metformin, aging and cancer
多種因素可以作用於衰老細胞(senescence),而二甲瓜胺(Metformin)通過作用於線粒體產生氧自由基(ROS)過程,從而避免ROS去激發的IKK通路。(按照示意圖是可以抑制癌症,不過說明說的是影響了衰老表型)
另一方面,有證據表明二甲雙胍可以抑制癌症的發生。
二甲雙胍通過抑制了IKK激酶激活(該步驟對ROS敏感)從而減少了線粒體中ROS產生

目前這個藥物已經進入了臨床研究,那麼如果一旦成功,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實現長壽了呢?


———峰迴路轉,壽命極限———


其實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壽命是存在極限的問題,即我們不能無限的永生。
關於壽命極限的推算,有人認為是120,有人認為是150.理論主要是有兩個,一個是性成熟理論,一個是海夫利克極限。

性成熟理論是一個統計學推論,認為人類壽命的極限是性成熟的8-10倍(哺乳動物)。

海弗里克極限是一個體外細胞實驗結果,即培養的人體細胞的分裂只有五十代,超過五十代以後,不管採用什麼方法,細胞都是要衰老死亡的[2],這個理論倒是我試過,目前我們做研究常用的正常細胞系,包括IMR90,WI38等,其壽命大概是60代附近,到了那個代數,細胞就不分裂了,安靜的等死。

通過這些理論,推測人類壽命極限是120-150左右,而且以後只是對壽命的微調。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活不過這個年齡,因為大量的疾病,使得我們過早的死亡。


—————極限壽命—————
最新的nature發現,人類壽命最高值的均值是115歲,上限是125左右
在這篇題為evidence for a limit to human lifespan的nature文章中,作者通過整合大量的壽命數據,發現,人類的壽命存在極限。
當研究人員對1900年以來的100歲及以上的人的存活改善進行研究時,他們發現不論人是哪年出生的,存活改善在100歲左右時達到頂峰,然後快速地下降。Vijg博士說,「這一發現表明降低老年死亡率的效果在降低,而且人類壽命存在極限。

壽命的增加並非是線性的

在國際長壽資料庫(International Database on Longevity)的「報道的最高死亡年齡」中,從1968年到2006年之間的經驗證活到110歲或以上的人里。

這些超級百歲老人(supercentenarian)的死亡年齡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早期之間快速地增加,但是在1995年左右達到頂峰---進一步的證據表明人類壽命存在限制。研究人員注意到,這個頂峰發生於接近1997年的時候---122歲法國女性Jeanne Calment死亡的那一年,她是有史以來記錄在案的壽命最長的人。

這個圖說明人類極限壽命停滯了

換句話說,人類無法無限度的長壽。

無論我們抵抗傳染病和慢性病,只不過是提高平均壽命,但是極限值在那裡!
這是現存最長壽的老人116歲的Emma Morano

那麼,問題來了,目前世界人均預期壽命大概是70多,按照預期的增速,我們可能在未來50年的時候碰觸到人類壽命的上限。

這對於我們來說,幾乎是災難。

不過也意味著,我們在未來50年內,或許還應該有很多突破吧。

————補充————
2016年,其實對於公眾來說,這一年很熱鬧。
4月份,魏則西因為因患有滑膜肉瘤晚期而去世。這是眾多因為癌症死亡的一個例子,不過這個事情卻引發了一場巨大的地震。由於魏則西的治療過程中涉及到了百度的醫療廣告和莆田系的問題,知乎發出了控訴百度的第一槍,並最終引發了整個網路上的大討論以及對莆田系的申討。

5月份,韓春雨在nbt上發布了NgAgo的基因編輯文章,被廣泛宣傳,並進一步發酵,一度成為很多人推崇的對象,然而不久,隨著對實驗重複的質疑,急轉直下,在知乎上更是引發了更大的討論。

目前爭議依然進行中,誰會為這個爭議畫上一個終止符呢?期待下個月的Nature調查結果。

當然了,其他比如對於癌症運氣學說的大討論還產生了好幾篇nature文章,對於癌症機制的看法等等,不過,這些都是在路上。


science 最近在投票2016年science5大最牛的結果。

5. 凈化身體細胞可以延長壽命
今年很多項研究表明我們身體裡面受損的細胞很大程度上參與著衰老,在小鼠中,清除衰老細胞可以使小鼠不傾向於得很多年齡相關的疾病,並且延長20%的壽命,對於人類來說,下一步計劃是嘗試在關節炎的治療中應用相關技術。

4. 口袋大小的測序技術
Nanopore的測序技術並不是今年才有的概念,但是今年技術基本成熟,可以做到口袋大小可隨身攜帶的測序儀器。

3. 人工智慧擊敗人類世界冠軍
眾所周知,alphago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顯示了人工智慧未來無限的潛力

2. 關於愛因斯坦引力波的證實,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

1. 人類胚胎可以在實驗中的培養皿中培養兩周,甚至更長的時間


我所處的行業是建築,我處的領域是建築外牆保溫,不敢直接說最重要的成果,只說一說我認為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兩個一體化」:1,保溫裝飾一體化,2,結構保溫一體化(現澆混凝各體系)。
說到建築保溫,可能會有人不知道,你住的每個房子(新建住宅)混凝土牆外面都貼著保溫板呢,作用是國家為了降低社會整體能耗(冬天每個貼了保溫的房子暖氣換熱減少,燃煤能耗就整體降低了,夏天每個貼了保溫的房子冷氣不外流,整體電量降低)
這2個最重要的新成果,都大大降低了傳統保溫施工工藝的工期,物耗,能耗。
1,「保溫裝飾一體化」
將傳統的薄抹灰工藝(建築主體完工——粘保溫——刷塗料——結束)變為(建築主體完工——粘貼保溫裝飾板——結束)
將傳統的石材幕牆工藝(建築主體完工——焊龍骨——粘保溫——掛石材——結束)變為(建築主體完工——粘貼保溫裝飾板——結束)
不要小看省的這一道工序
不要小看省的這一道工序
不要小看省的這一道工序
好了,三遍了
它縮短了31%的工期,節省了25%的物料,減少了15%的建築垃圾(百分比為大概數)
只所以把它列為最重要,是因為這個技術在2016年實現了從技術研發到大面積應用的轉變。大家都知道,產生實際經濟效益與發明新技術的天壤之別。
2,結構保溫一體化
將傳統的薄抹灰工藝(建築主體完工——粘保溫——刷塗料——結束)變為(建築主體完工同時保溫完工——刷塗料——結束)
對傳統的石材幕牆工藝無改善,並且是有它沒我,有我不能有它的關係。
但是作為國家提倡裝配式建築的一種新技術,相信還會不斷的完善。
以上就是我們這個小領域我認為最重要的2個成果,估計知乎上,傳統行業從業人員不多,我也就湊個數,斗膽答一答,為大家「書宜雜讀」做點貢獻。
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因為我就是干這個的


我恬不知恥的來了,我覺得,恩,2016年在石墨烯氣凝膠這一個小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我們做出的。石墨烯氣凝膠的獲得需要冷凍乾燥或者超臨界乾燥技術來除去凝膠結構中溶劑,而一旦在常壓下乾燥,整個凝膠結構就會嚴重塌陷。我們工作的重點在於首次通過控制氧化石墨烯的還原程度來控制其親疏水性來減小乾燥過程中的毛細力,以此實現了石墨烯氣凝膠結構的常溫常壓下的自然乾燥製備技術,這對石墨烯三維結構的廉價簡單製備和可能的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了,並且成為該期刊九月的最高下載量文章。

另外再裝一個逼,這是我的本科畢業論文, 哼哼,我也是文章的equal contributor.

Reference: Adv. Mater. 2016, 28, 9223-9230


首鋼成功研製出「圓珠筆頭用超易切削不鏽鋼材料」,改變了我國生產圓珠筆球座體材料高度依靠進口的局面,打破了瑞士、日本等國家在此方面的壟斷。


瀉藥
本人從事生物催化劑領域,本年度最重要的成就應該是來自加州理工的科學家成功利用生物催化劑實現了碳硅鍵的合成。其具體意義不詳述了。感興趣的童鞋看下面這篇報道。

該報道轉自:怪羅科普

科學家已經成功誘導活細胞生成碳-硅鍵,這是首次證明了大自然可以將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硅融入到生命的基石中。

雖然化學家之前已經實現了合成含碳-硅鍵的化合物,它們存在於從油漆和半導體到計算機和電視屏幕的各種東西中。然而,迄今為止,它們從未在自然界中被發現,這些新的細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在宇宙其他地方存在硅基生命的可能性。

在氧元素之後,硅是地殼中第二豐富的元素,但它與生命卻無關。為什麼硅從未被納入地球上任何的生物化學過程,一直以來令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因為理論上,在我們地球上進化出硅基生命形式與碳基一樣容易。

不僅碳和硅元素在地殼中都非常豐富,而且它們的化學組成也非常相似,同屬於第四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皆為4個。碳和硅的最重要的共同特徵之一是能夠同時與四個原子成鍵。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將形成生命基礎所需的長鏈分子連接在一起——蛋白質和DNA。

然而,地球上的生命皆為碳基,硅基生命形式迄今為止從未發現過。來自加州理工學院、該研究參與者之一Jennifer Kan博士表示,地球上沒有已知的生命會將硅-碳鍵結合在一起,即使硅是如此的豐富,遍佈於我們周圍,比如岩石和海灘上等。

要知道,Kan博士和她的團隊在獲得含碳-硅鍵的活細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不是細胞本身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但該實驗能證明,只要有適當的條件,碳-硅鍵可以在自然界中形成。

根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研究人員首先分離出海洋紅嗜熱鹽菌中天然存在的蛋白質——細胞色素C酶,實驗表明它可以促進把硅連接到碳上的化學鍵的形成。

在分離出該蛋白質後,科學家將該基因導入到大腸桿菌中,然後再進行一定的突變,科學家發現它能促進活細胞內產生碳-硅鍵,這是史無前例的。

通過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科學家現在知道硅基生命是很有可能存在的,至少是部分基於硅的生命。這些硅基生命也許就繁榮於宇宙的其他行星上,等待著我們去搜尋。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化學。基於NIR的生物體熒光探針(還有量子點)


ADAR2-dsRNA的晶體結構被解出。

Structures of human ADAR2 bound to dsRNA reveal base-flipping mechanism and basis for site selectivity
Peter A Beal

我們這個領域算相當小眾了吧,幾個player其實都認識。主要關注的問題是RNA editing,特指在ADAR(作用於RNA的腺嘌呤脫氨酶)作用下,腺嘌呤(A)脫氨為肌苷(Inosinte,I)的過程。由於I結構上與G類似,很多情況下會被直接當G使用(比如RNA干擾和翻譯),會影響miRNA-target配對,還有氨基酸序列;而有時候又不像G,會被一些酶(Tudor-SN)識別、切割,和病毒免疫、轉錄本質量控制有關係。這些機制雖然非常有意思,但問題來了,蛋白-RNA識別有兩種機理:鹼基特異性識別和結構特異性,前者測序很容易搞定(比如RNAcompete),後者則非常棘手。關於ADAR,我們只知道,(1)被催化的A附近有5"嘧啶-3"G的偏好性;(2)識別長於20bp的dsRNA;(3)被編輯的位點極容易形成cluster;(4)ADAR形成dimer發揮作用,但不一定與editing直接相關;(5)變編輯的A對面的鹼基會影響編輯水平。我曾經試過用Random Forest去預測ADAR的target,最後卻無功而返,模型比直接擲骰子還差。。。非常難搞就是了。

Fig. 1 Inosine鹼基配對的特性

在這個paper出來之前,我們對ADAR催化的機理幾乎一無所知。這是背景。
工作簡單介紹一下(贊多就補全一些吧。。)

這個study使用了一種化學中間體8-azanebularine來mimic反應中的鹼基中間態,用中間態的ADAR2-dsRNA共結晶後做X射線晶體衍射,拿到了2.75-3埃左右的晶體。這個晶體很好地揭示了ADAR2和dsRNA各個鹼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Q488殘基。他們發現,ADAR2使用的是一個flipping的機制,先將dsRNA稍微擺一下,使被編輯的鹼基更接近催化中心,同時Q488殘基會插入變編輯的A和其相對的鹼基之間,將A翻出來靠近催化中心,這導致了A對面的鹼基為C時,Q488能更好地把C撥開,使A的編輯更容易發生。而在催化中心附近,一些殘基會與A 5"或3"的鹼基有相互作用:5"對空間位阻敏感,所以5"嘧啶比嘌呤更有優勢;3"對氨基敏感,所以編輯更偏好於3"為G的A。

Fig. 2 晶體結構

這個工作很重要,可依然非常局限由於使用的是結構上很完整的dsRNA,缺少internal loop和bulge;ADAR的dsRNA binding domain在晶體結構中無法很好地擺放,所以無法得知ADAR對dsRNA的偏好性如何。完全解析ADAR的機制任重而道遠(從我們手頭的數據看)。

(這玩意果然很難介紹好。。。)


由於賽季末全新天賦系統的引入 雷霆領主的出現 刺客英雄 在沉寂了半個賽季後 重新成為大熱
大神 你們別打我 別打我 啊~
創建於 2016-01-0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這是我回答2015年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不懂為啥今年居然還有人邀我了…
科研圈容得下我這條擼狗嗎


人工智慧技術開發了一個快速重構圖畫的工具

傳送門是:http://www.aiism.com 你覺得這個厲害不。


中心城市派戰勝就地城鎮化派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路線發生根本變化:
只有大城市才能和大城市競爭,
集聚作用仍比擴散機制的作用大。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簡,據說可能有失傳已久的《齊論語》,期待!


人工智慧領域...

機器學習上應該是這個無疑了吧: GoogleDeepMind的AlphaGo。風頭太盛,不需要介紹了,成果已經上nature了。

對話系統或者人機交流上,日本的對話機器人ERICA,不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也有不小的轟動,由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和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合作開發。雖然是2015年下半年展出的,但是當時只是個半成品,現在才算是成品,擅自算在2016年里了。ERICA(日本美女機器人)_百度百科

CCTV也做了報道。


雖然很早了……但是今年又熱了一波: 用砒霜「攻」白血病 陳竺拿下國際大獎


e租寶終於出事了


互動廣告傳播行業。

h5已死h5刷屏

微信自媒體大號越來越昂貴

創意沒突破


Akkermansia 的人體健康參數和數量以及丰度的聯繫,蟒蛇體內分離出來的第二屬,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動脈粥樣化降低小鼠實驗和巴氏消毒處理菌的小鼠試驗。總之坐等分子作用機制出來,一定是CNS。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1日發文:《學術誠信建設要有「牙齒」》?
韓春雨教授是第四作者,高峰是第一作者,為什麼現在媒體宣傳的都是韓春雨啊?
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分別研究機器人的哪些方面?
有理說不清怎麼辦?如何才能利牙利齒?
在千人計劃博導門下讀博是怎麼樣的體驗?

TAG:社會科學 | 自然科學 | 科研 | 學術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