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接近失傳的上百首古曲無人問津」的消息?

微博上看到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個謠言。

第一,並不是「接近失傳的近百首古曲」。唱片中所涉及的古曲都在古琴書中有減字譜記載,不過具體節奏處理並沒有通過師徒口傳心授流傳下來。陳先生對這些古曲做的是「打譜」的工作,即根據自己對曲子的理解確定節奏。「打譜」工作自民國到現在有很多琴家都在做,並成效頗著。上述近百首古曲絕大多數都曾有多位琴家進行過打譜,陳先生只是其中一位。《陽關三疊》《平沙落雁》《醉漁唱晚》等曲目更幾乎已是琴人必學。

第二,並不是「無人問津」。只是不學琴的人不問津。而陳先生手錄的古琴曲對於學琴者又或雖不學琴但對古琴有特別愛好者,是很好的選擇。對大多數普通民眾而言,就未免流於枯燥。何必去跟流行樂比流行呢?古琴是嚴肅音樂。自古及今,古琴一直受眾小,關注量少,這並不是近代才有的局面(甚至可以講,我們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古琴熱」之中)。受眾小,關注量少也未必是壞事,至少使古琴可以保持一定的純粹。流行樂本身就是投合普通民眾口味的,也自然流行。

第三,抄一段陳長林先生的簡介。

陳長林(1932.7-)福建省福州市人,電腦、古琴專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信息存儲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大容量存儲學組組長。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1956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即到正在籌建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從事電腦研究工作。曾參加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03」機研製。任中國第一台自己設計的大型電子計算機「119」機外圍設備技術負責人。該機於1964年獲全國工業新產品一等獎。多次擔任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分課題負責兒多次獲獎。例如:「757」機於198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某「磁碟伺服盤刻劃裝置」於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等獎等等。由於在科技方面的貢獻,自1992年起獲政府特殊津貼。1981年至1983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進行電腦研究。帶過多名研究生,取得提高存儲容量的發明專利兩項。曾發表有多篇電腦及古琴方面的學術論文。利用編程軟體開發出MIDI古琴,將古琴與電腦結合,為古琴的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先生實際上是位特別厲害也很新潮的人物。從陳先生的人生經歷,也可以看到古琴其實一直在與時具進,也可以深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

我很反對報道里拿老藝術家打感情牌的做法。(特別是某位主持人國鵬,都能把「離世」打成「歷史」)

第四,我原本不打算回答這個問題。直到看到某位「煮茶君」的臆斷。

一切嚴肅的內容都幾乎是必不能在民眾中取得廣泛流行的。

請尊重你所不了解的古琴愛好者們。


最討厭那些自己不會彈,平日里也不關心相關信息,頭次看見就大聲疾呼「幾近失傳」的人,哼╭(╯^╰)╮

《陽關三疊》《關山月》《平沙落雁》《憶故人》《酒狂》這些曲子基本是學琴的必經之路啊o(╯□╰)o【現在想起練跪指的時候還是一把辛酸淚……】陳長林先生作為古琴名家,門下弟子應該也不少,百來個總得有。再加上李祥霆、龔一等等大家,古琴還不至於淪落到失傳的地步。以近幾年的形式看來甚至有普及開的趨勢。我大古琴正蒸蒸日上呢,幾個大v動動嘴皮子就能把那大把大把存世的譜子、名琴、名家給說得瞬間失傳死絕了不成。

話說我自己移植了個我老師自創吟誦調的《子衿》《關雎》和《一剪梅》,這仨譜子倒真是除了我沒人知道……這個能算幾近失傳么:D?


老爺子那麼大歲數錄這麼些曲子不容易,沖這份辛苦藏一套也無妨,但拿情懷炒作說古曲藥丸的都是造謠。最近一陣傳統文化熱,古琴也被炒起來了,說好也好,但古琴不是那麼浮躁的東西,強行附庸風雅會很痛苦,真的。


陳長林的弟子也沒死絕了,徒子徒孫一大堆。怎麼就要失傳了哪?


真是扯淡,我認識的古琴愛好者基本人手一套。而且是期待已久剛出版就去買了。我也要了個簽名版的,嘿嘿。


推薦閱讀:

專業琴師們,你們會如何評價沼澤樂隊音樂中的琴聲?
歷代古琴演奏名家很多,流派各異,但為什麼卻未見幾個古琴作曲名家?
笛子,簫,古琴哪個女生學好?
想跟各位音樂教育者討論下,成人學生流失率有多高?如何有效留住成人學生?
25歲學古琴會不會太晚?如何系統的開始進行古琴學習?

TAG:中國文化 | 文化 | 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