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嗎?

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是目前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題主本人在文化傳播機構工作,做過很多黨政機關的企業文化和場所文化建設,這些部門無一例外的都非常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流於形式的重視),領導們也大都喜好研究國學。

所以如果這個問題顯得太大太空,那麼也可以理解為「為什麼在當下中國政府對傳統文化如此重視」。

我說三點自己非常零散的想法:

1、我們一直在講繼承和發展,但我個人始終覺得所謂繼承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曲折發展史,卻幾乎始終都在故步自封的農業大國,我們的文化總是會默默擰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在整個社會的層面上對你完成一系列的改造,也就是說無論談不談繼承,最後你骨子裡都是一個最傳統的中國人。這是屬於我們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特質,現在的問題就是這種精神特質究竟是不是必要的。

而發展,代表著對傳統的破壞。

2、目前有數不清的傳統技藝已經面臨失傳,有的正走在失傳的路上,但是它們之所以後繼無人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自身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多樣性需求了嗎?聽戲曲的人少了,那是因為看電影電視出現了呀,該淘汰的順其自然地淘汰,心安理得地享受新時代,有什麼不好?為何非得天天糾結在老祖宗的餘暉之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3、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一炮轟散了固若金湯的傳統壁壘,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對農業文明形成了巨大的破壞力,國人從內部開始質疑自己的文化,這是不可抗拒歷史潮流,也似乎與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後來中國開始批孔反儒、破除四舊,高舉馬列大旗,在極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趨於崩潰,到今天,我們又回來了,重新拾起了看上去被我們拋棄實際卻始終流淌在血液中的傳統文化,反對西化,警惕文化入侵。這一切是否代表著當前的執政理念正在慢慢趨於保守並失去變革動力?在我們已經欣然享受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利好的時候,這種傾向是否將所謂的西方文明和現代化進程對立了起來?

想法有些混亂,主要是沒有系統地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點!


似乎沒有看到拋棄自身文化,擁抱另一種文化的成功先例。


不知道從哪看來的,大致意思是。
有人對梁啟超說:現在世道那麼亂,世人都不看經書了。
梁啟超拍桌子怒道:看經的人從來就那麼少。
繼承不繼承的,有的人連新儒家和諸子百家的整個系統都沒有看過。
這東西進入有門檻的。這些命題叫學術。
我只說,該學者繼承,本職工作是學術的學者不去研究,老百姓都世俗化的。學者精英的無意識流化,讓老百姓繼承很沒道理的。精英失守,就是社會價值觀有些紊亂的基礎。遲早因為這個原因發生更壞的流弊。看亂象。
這屬於文化上的屈尊效應,是很詭異的一種反應,體現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這毛病,跟蘇聯全面否定斯大林一個性質。
第一就體現在公知,不實際,不立足中國的,體現在西方制度,思想的盲目崇信,不實際的人會有粗暴想法,干實事的人比較注意分寸,鄧就比較知道,但在老百姓那裡,但是還是崇洋理論佔上風,
第二就體現在各種對白人的特權。
體現在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槍炮打不過西方產生的心裡失調,就直指孔子,老子,粗暴扣在文化哲學的哲人頭上,就是孔子如何如何,老子如何如何。
第三將刻板化,原旨教本土文化,生生把孔子,孟子,京劇,國畫,變成了棺材板,要麼變成了文化玩偶,不信的人將他做文化神像,信的人把他當宗教的神。
中國到現在也沒出過多少對世界有影響的學人,還不是學術上受制於人,現在大家都沒有偉大的文藝,偉大的科學,偉大的哲學,西方也處在平庸時代,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人不再有了,中國也不趕超,有的就是和西方打工,還在加深與西方的鴻溝。


文化之於民族猶如血液經絡之於人體,怎可不重!私學甚淺,拙言以付。

傳統與現代、過去與未來、繼承與創新,這些看似明確的界定性並非完全相對無法融合,而應該是對立統一的,相互影響的。在滾滾歷史長河的流淌中,有各種各樣的文明或文化或氣勢磅礴或平淡無息地出現繼而消失,尤其是在近現代人類歷史高速發展的時代,出現了很多顛覆性的文明印記,卻也有很多文化抵擋不住時代的衝擊,很快絕滅於世間,只能部分地存在人類的文獻資料之中。但是,中華文明卻是歷經至少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歷經磨難,一次次鳳凰涅槃,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於民族基因的偉大精神支撐和崇高價值追求。

然而,在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尤其是在已經普遍的以西方文明和科學為基礎的現代化發展體系中,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正遭受到了相當嚴重的阻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繼續發揚光大任然有著相當長遠的極其曲折艱難的道路要走。

國家已經將如何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一個國家戰略的高度,也探索並制定了很多政策,倡導並開展了多項文化發展項目,但是在當今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國際環境日益複雜的背景下,真正如何切實地將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到方方面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較為顯著的成果,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程度的問題,在此個人淺談其中一些問題的看法。

首先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想要較為全面的認識和對待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要直面過去,也就是認真了解歷史,看待歷史,借鑒歷史。這其中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在社會對於國家歷史、傳統文化的教育存在嚴重不足。重視歷史,首先要正視歷史,當今國人除了極少數歷史學者、歷史愛好者之外,大多人了解歷史的途徑不外乎文學評傳、影視作品等,而且這其中絕大多數是藝術化了的,甚至是歪曲化了的,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激烈競爭社會裡的人們已經很少能夠靜下心來研讀正史,這已經嚴重誤導人們了解歷史,從而也就對傳統文化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個人認為解決此道最為首要的是加強國家歷史、傳統文化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層面。

其次是如何正確理解和定位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華文化祭奠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習近平主席在山東曲阜考察孔府時也同樣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文明能夠源遠流長並持續傳承至今的本身已經證明中華優秀文化博大精深的強大生命力,對照其他文明的發展經程與歷史教訓,已經可以認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必然要依照我們中華民族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借鑒其他文明先進的優秀的發展方式,以合乎歷史和時代良性發展的形式,來制定和推行從國家戰略到各個文化的具體方面的政策、規劃與方案。

最後是對於不同的傳統文化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合適合理的方式繼承、弘揚、創新與發展。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其包容性,吸收外來文化,融合於己身,立於不敗之地。不同民族文化有不一樣的傳承方式,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應當積極倡導,給予其自主權並建成良好的族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相關機制。此外,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也同樣需要積極倡導與資助,有很多民間工藝文化已經斷傳或者即將消失,這與社會環境以及當局對其重視程度和管理方式等有很大關係。另外,中醫的繼承與發展也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問題;中醫毫無疑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發展卻讓人難以平腹。中醫是基於中國古代哲學術理、經絡物理等的獨特科學體系,與西方以解剖、藥劑等為基礎的實驗體系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其學習、創新與發展理應採取不同於西方醫學的模式,但觀之當前中醫教育,大多數都是在實驗科學的基礎上淺顯學習,而對傳統的中醫理論、文化束之高閣,此中問題亟待解決。

當然,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與發展涉及國家政策、社會活動、民眾生活的上下各層,也涉及到意識形態、觀念態度、風俗教化等方方面面,但並不是我們忽視或者消極對待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由,只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科學規劃,不僅僅把其歸為學術研究,尤其是根據時代特徵和當前任務,在清理和發掘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內涵、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演講:「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傳統文化是必須要繼承的,這才是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最骨子裡的東西。

但繼承傳統文化並不等於一成不變照搬老祖宗的東西,否則就是泥古不化,冥頑不靈了。

任何東西都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傳統文化也不例外。我們中國今天之所以那麼多傳統文化、手藝無人繼承或不受待見,漸至銷聲匿跡,最大的原因也正在此。

相聲一度相當萎靡,若非郭德綱、岳雲鵬等人結合時代作出改進,很可能相聲藝術以後只能停留在每年春晚的形式上了。

在這點上,若我們中國能多一些像郭德綱這樣的人,能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良好結合併發揚光大,咱們何愁傳統文化不風靡起來?

以上。


漢字是傳統文化嗎?使用筷子是傳統文化嗎?女人裹小腳是傳統文化嗎?高高在上的封建皇權文化是傳統文化嗎?
說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就已緣起傳統文化不需要繼承的問題。如果傳統文化中還有能適應當下生產力和未來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那這種傳統文化就不需要繼承了。比如我們現在書寫使用的漢字文化和吃飯使用的筷子文化因為我們的使用需要,而使得它們得以成為我們的文化使用工具而得以在當下和未來有存在的空間和價值。
而女人裹小腳和皇權文化則因為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而被放棄,就更不需要緣起這種傳統文化需要繼承的問題。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可是高考政治送分題啊…!!!!!


那我就明確的告訴你:當然需要。
當你遊覽名勝情不自禁地想要念兩句詩時,如果沒有傳統文化,你從哪去找詩?難道非得念英文詩?當你為了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決意獻出鮮血時,你難道也要在英文中找愛國主義詩句?
當然,傳統文化是個大、空泛、邊界模糊的概念。為了倡導「傳統文化」而發起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動當然顯得非常做作。倡導傳統文化是倡導的哪種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的社會萬象都被包納在傳統文化中,是不是全都要倡導?
也許這些活動就是「傳統文化」這個詞給人留下不好印象的緣由。
事實上,不用倡導,我們本身就浸潤在傳統文化的餘燼中。
刻意強調這個空泛的概念和對傳統文化大肆批判一樣是無知的。就像是兩伙人面紅耳赤地爭論著:是應該倡導還是反對人類擁有基因。
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基因。


這是一道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送分題哇!


〔21〕 東方文化主義,是排斥近代科學文明,標榜和宣揚東方落後的農業生產和封建文化的一種反動思想。選自《毛選》


需要繼承。
但問題不在這,而在於繼承者們是否足夠優秀。

3、西方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並不比中國少。我不是在比爛。而是在說一個客觀事實。所以,我的觀點是:西化不等於現代化。要防止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假扮成現代化來污染中國人。我們自己的糟粕已經夠多啦!放著自己的文化精華不繼承,而去繼承西方的文化糟粕,那實在太蠢了。不忍直視。


2、我的觀點:傳統技藝之存亡在於繼承者的能力。

現在聽戲曲的人並不比過去少。地方戲曲如二人轉之流,觀眾還比以往更多呢。聽京劇的人不多,那是因為過去京劇是給皇宮貴族八旗子弟聽的玩的,本就是小眾戲曲。京腔京韻的,祖宗三輩兒不在皇城根兒底下混的人根本不會聽。

有些傳統技藝確實在凋零,而有些又發展的很好例如:相聲、評書、古琴之流。

歸根結底在於傳統技藝的繼承者們是否夠優秀。如果各門技藝里都出幾個郭德綱這樣的不世之才,那這些傳統技藝就必然會有相應的市場,而得長足的發展。


醉翁之意不在酒 此一時彼一時 恐怕真相是 為了同一個目標 什麼文化能達到目的就推廣什麼文化


《孫子兵法》共計13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

咋一看感覺內容特別多,但其實《孫子兵法》是由邏輯嚴密的5大部分內容組成:

  • 1-3篇是第一部分,講的是打仗要有戰略運籌,關鍵在「爭」;
  • 4-6篇是第二部分,告訴我們算完戰略後,打起戰來具體的作戰指揮,關鍵在「指」;
  • 7-9篇是第三部分,說的是在戰場上的隨機應變,關鍵在「變」;
  • 10-11篇是第四部分,是說打仗時在作戰地理上的一些細節處理,關鍵在「細」;
  • 12-13篇是第五部分,是在講如何用特殊的戰法更快的結束戰鬥,關鍵則在「法」。

如果我們把這5個部分,分別用該內容最核心的一個字總結起來,就是:爭、指、變、細、法,用一句話說明白那就是「孫子變戲法」,即孫子用他一生所學,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證奇蹟的時刻。

《孫子兵法》因為寫在冷兵器時代,所以第七章以後的內容今天已經不太有指導意義,我們要看也是前六章的部分,因為其中所蘊涵的道法術的思想精髓極具普適性,堪稱思想類書籍的上乘之作,所以《孫子兵法》的推薦級別為A+

《道德經》是由前面37章的「道經」和後面44章的「德經」組成,全書一共九九八十一章。作為中國難得的哲學著作,如果我們只是像一般的書那樣一章一章的去閱讀,很容易讀暈了。

而如果我們像楊宗緯在《洋蔥》中告訴我們的那樣,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就會發現其實《道德經》是由五個層次組成,分別是:

  • 第一層的軍事論;
  • 第二層的政治論;
  • 第三層的人生論;
  • 第四層的認識論;
  • 以及第五層的宇宙論五論組成。

這五層內容分散在道經和德經的各個章節里,我們只有一層一層的剝開,才是《道德經》正確的打開姿勢。

《道德經》作為除了《聖經》外被翻譯最多的外國書籍,被西方當作東方世界的萬經之王,有東方聖經的美稱。更為關鍵的是,作為中國原生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在今天仍然可以指導我們如何生存與發展,在我們遇到人生艱難困苦的時候,可以給我們精神層面的支持和靈魂層面的指導,所以《道德經》的推薦級別為A+

《論語》一共有20篇512章一萬多字,主要是一些孔子或其弟子對話的簡單歸類,篇名也只是選取每篇第一章的前兩三個字當標題,單看目錄其實就挺讓人崩潰的。

不過《論語》雖然看著複雜,但其實是有兩條主線貫穿始終,只要我們能把它拎出來,就會豁然開朗:

第一條線是強調內外兼修的個人發展之路;

第二條線是強調以德治國的國家治理之路,

兩者都是以天下大同為目標。

如果我們用一副對聯來描繪的話,則是:

  • (上聯):內仁外學當君子
  • (下聯):德政禮制管國家
  • (橫批):天下大同

《論語》所構建的是一個以人的倫理關係為核心的尊卑有序、貴賤區分的等級社會,這樣的思想觀念深刻影響了我們中華的文化,熟讀《論語》可以幫我們更好的認識我們所生活的國度。同時,《論語》強調內外兼修的個人發展之路也是我們提升自身美德的指導,所以《論語》的推薦級別為A

作為中國原生著作中的三部經典,

  • 《孫子兵法》帶給我們好思想,
  • 《道德經》帶給我們好精神,
  • 而《論語》帶給我們好美德。

這三部經典,值得我們不斷重複的去學習和感悟,從中汲取養分,從而茁壯成長。

同時以此為基點,就讓我們一同出發吧:三生萬物,博覽群書,以好書來喚醒我們的大腦,一起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在古代逛窯子是一種時尚,睡別人老婆是要寖豬籠的,而現在睡別人老婆是一種時尚,逛窯子是要坐牢的,在古代你去青樓,進房之後,小姐會給你泡上一杯茶說:公子不必性急,小女子先給公子彈上一曲。而現在你去按摩店,進房之後小姐就會說:快點,抓緊時間,這裡不安全。每每想到傳統文化的丟失,都讓人感到痛心無比!


我不知道你們定義傳統文化是什麼。
傳統糟粕倒是很多,為了躲避這個我都躲到國外讀書了。
說繼承,有活力還需要特別支持?
說發展,你確實知道有什麼課發展嗎?
還不就是拿著古人傳統名頭裝適合自己利益的新酒。


當然。現在西方思想的流入 導致很多特別鄙夷中國傳統思想。認為和西方的對立 不同 迂腐。但是,不同的思想就因為其對立才有存在的價值呀!


我只需問,我們是誰?我們身上流淌的是哪一文明經年溫養的血液和筋骨?


不需要


商業時代的背景下,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追求物慾,很多時候忽略了腳踏實地,這些內涵的因素。所以人們急切地希望找出一種救市良方。傳統文化忽之而出,我們就像蠅蛆在殭屍上腐蝕它。可是傳統文化是萬金油嗎?真的能夠當代人的問題嗎?


中國人民剛站起來,又要跪下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要繼承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保護傳統文化?
如何看待文化圈錢現象?
為什麼穿漢服卻總被人誤解為韓國人或者日本人呢?
如何評價丁璇 5 月 14 日在九江學院引起爭議的女德講座內容?
怎麼用一句話傳神形象的形容盛唐?

TAG: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