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軍武次位面》S01E06提到「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的說法是錯誤的」這個觀點?

個人感覺,節目似乎不太認可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史觀,並認為西方現代制度是人類社會制度終極進化的產物,如果理解有誤歡迎糾正。


德棍次位面,看一個由猶太人提出並且被蘇聯發揚光大的理論不順眼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很多人混淆了一個概念。馬克思說的封建制度是指「feudalism 」。國內學者翻譯的時候,從古文中找了「封建」二字,但其原意指「enfeoffment」,是一種政治制度不是社會制度。本身是翻譯出了問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不能因為翻譯家惹禍,就說我國沒feudalism社會。按馬克思的觀點,秦朝開始是正式確立封建制度了,戰國末期基本都是封建制度但是還沒有正式確立。

馬克思的社會制度理論依據經濟制度進行區分,所以封建社會與其他社會的本質區別在於經濟。而非政治。近年來很多反對馬克思的人既沒有能力從理論上反駁他,也沒有胸襟氣度去尊重不同的學術觀點,而是寄希望於否認其理論辭彙的中文譯名來裝作打贏了馬克思。即下作又弱智。

就算在政治領域較真一下,我國自古都有「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正好對應了西方封建帝國內部的「國王公爵伯爵男爵」幾等爵位。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沒有分封王侯,只不過爵位和行政區是脫鉤的。秦漢以後,只有很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實權諸侯王。但按照那一套理論,中國也算「封建」了。不然,拜占庭還搞軍區制、這又如何解釋呢?

某些學者只承認政治制度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就是想否認馬克思主義,但經濟制度是迴避不了的。因此用政治制度對歷史進行分期就暴露了極大的局限性。經濟制度可能表面上種類繁多,但本質上都有規律可循。被說成「馬克思解釋不了的小亞細亞生產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封建地租剝削的變體,沒有本質區別。

很多歷史學家所說的封建制度跟馬克思的封建制度壓根都不是一個系統的。出現同名現象也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翻譯家的問題。但對因歷史年代問題形成的一詞多義現象毫不寬容在明知道刪除詞語會引起很大誤解的情況下還這麼干,不僅沒有學術道德,擺明了就是故意噁心馬克思。

大多數人在官方引導下自然認為封建制度等於馬克思的封建制度。這個時候有些人不給其他人說清「非馬克思學派」和「馬克思學派」對封建定義的根本性區別,反而直接就說這個詞只有他們那個理論體系里的意義。這就是非常不道德的,等於欺騙了大多數人。大部分人只會認為「這是學術界改了馬克思主義」。而不會認為這是另一個學派在發表觀點。這就是誤人子弟,到時候大家還會覺得封建制度是馬克思說的,但內容早就偷換了。

對一個一詞多義都這麼不寬容,未爭論理論高下,反而千方百計證明對方學術理論里重要的名詞都不存在,這很尷尬,很無趣。

這就好比,可口可樂公司不會僱傭一堆教授論證「可樂」一詞就是指可口可樂公司,要把百事可樂批倒批臭。

肯德基也不會說「麥當勞用漢堡一詞用錯了,漢堡發明者根本不知道麥辣雞腿堡怎麼做!」


就算拿破崙是皇帝那也是資本主義。

來複習一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哦,這算是側面佐證@陳風暴烈酒 的說法。


醉了,不會先站內搜索下么?

同一個問題我拒絕回答第三遍:

把馬哲的「封建社會」改成「權本主義」社會,你怎麼看? - 章易的回答

封建制度是否真的完全不行? - 章易的回答


還好262的那一集(季)還是看了的。

大概就是,我國周朝時候叫「封建社會」,因為分封建國。秦以後不能叫封建制,因為實行了郡縣制。

此封建不是彼封建,已經有大神分析過各種的翻譯問題,但是這裡不講這個。我們說秦以後的制度叫封建制度,是因為其經濟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階級掌握土地這一生產資料。君不聞皇權不下縣,鄉土社會由長者領導實行一定程度的自治。至於長者是誰,就是河內郡溫縣司馬氏、是琅琊王氏、是秀才的爹趙老爺。至於央地關係上,實施郡縣制而不是分封制,說的是另一件事情。 並不能因為央地關係不是分封制,這種政治體制就不叫封建制度了。

從262的解說詞中,發現此君同時也分不清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區別,「別告訴我秦以後就沒有奴隸了」。但是秦以後的確沒有以奴隸制莊園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啊,秦以後也沒有使用奴隸作為主要的勞動力來源啊。奴隸即使存在,其作為生產資料的重要性也讓位於土地。所以你不能因為後世還有奴隸就把他們和奴隸社會相混淆,那不然,拜目前的世界經濟體系所賜,奴隸制度還作為一種地下經濟制度存在於西歐和北美,當然也包括我國,那我們這些現代國家也是奴隸制了?阿納金還是出生於奴隸家庭呢,所以舊共和國也。。。

「並認為西方現代制度是人類社會制度終極進化的產物」至於這一點嗎,一股濃濃的歷史終結味道。要知道,那是冷戰勝利後90年代初期某位(或者某些?)右派學者搞出來的東西,現在都2016年了,對吧。

你可以說民主的原則是歷史進步,甚至可以說未來的制度,都必須包含一些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民主的原則,或者說這些現在定義和確立的原則可以沿用到後世。但是如果非要說現行的西方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等於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人類對於政治制度探索,政治體制的演化必須終結於此,以至於歷史都要終結,人類再也沒有任何宏大課題,已經卸去了創造歷史的任務,那就是不動腦子了。講道理,現在我們只是一個燒石油的文明,未來的經濟基礎是什麼樣子的,技術發展又是什麼樣子的,我就不在這皇帝的金斧頭了。在此基礎上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又會是什麼樣子的?長得應該很不一樣吧。

262對於武器的解說還可以,這些社會科學領域的就算了吧。


這問題知乎上沒有一百個也有十個了吧。。。。

現代漢語中「封建」是兩個詞,只不過這兩個詞長得一樣。一個是《封建論》的「封建」,一個是馬克思的「封建」,請勿混淆。

就像「皇后」的「後」和「後面」的「後」一樣

你可以討論為啥當時把它們搞成一樣了,讓人容易混淆,但是anyway,請勿混淆。


軍武次位面 ……

要是 政治次位面 / 歷史次位面 還行……

看生產關係 不就完了……咬文嚼字沒啥意義


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中國是封建社會,皇帝,督府,縣令,宗族。西方,教皇,國王,總督,領主。最基層的領主,宗族承擔出兵出役。

很多人說西方,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所以西方是封建,中國是集權,說的好像中國的皇帝可以控制宗族下的百姓。宗族下的百姓,和領主下的農民有多大區別?

不承認中國在馬克思語境下的封建性,其實都是反馬克思主義的需要,和中產階級一個意思,我們都中產了,沒有無產了,所以老馬是錯的。


封建二元論呀,這很奇怪嗎?歷史研究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國,這種制度秦實施郡縣制以後就不是國家制度了。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封建指的是生產關係不是國家形式。

西方史學往往以技術劃分時代,比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器時代、原子時代、信息時代。

馬克思主義史學以生產關係劃分時代,比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此封建非彼封建。說的不是一個事。不要混淆。實際上沒什麼衝突。


他沒搞明白什麼是生產關係, 什麼是上層建築.

結論: 初中政治不及格.


中國封建制度的開啟有幾種說法,一種是西周封建制,一種戰國封建制,一種秦漢封建制。我們現在主流的看法是戰國封建制,即自戰國中期以來的一系列變法促使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根據這個理論,西周時期仍處於奴隸社會,到了戰國時期才轉向封建社會,到了秦朝建立,封建制度正式確立。而在西周封建制的支持者看來,西周時期就已經是封建社會了,只不過此時封建社會是封建領主制,戰國時代的變法只是把封建領主制變成封建地主制,君主成了天下唯一的封建主。如果按照西周封建制理論,那麼中國和西方社會制度的發展就對上號了。中國的西周時期相當於西方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到14世紀這段時間,都是封建領主制。中國的戰國時期,相當於西方14世紀到17世紀這段時間,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一段時間。中國秦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則相當於西方17世紀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封建君主專制時期。西方的絕對專制時期很短,很快就迎來了資產階級革命。而中國的絕對專制時期和極為漫長,持續了2000多年。


中國秦漢後的制度更正確的解釋應該是 中央集權制度或君主集中制,加之後來較成熟的培養精英文官團體(官僚)當執行部門。形式上親王的分地並沒到完全封土建國的地步。

馬克思的五段論不可硬套,他本人也局限於使用在歐洲歷史問題上。

國內的宣傳容易把封建制度當成秦後古代社會的代名詞。。。其實周朝才似封建制度。

並且很多人喜歡比較卻搞不懂某種制度下的經濟運作就像玩遊戲升本版,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有優勢。


中國兩千多年制度不算封建,這是在大學公認,逐漸普及進入中學歷史教學的既定成果了,封建制度在史學界特指分邦建國,在中國大概從父系社會開始後到秦大一統之前,之後的社會是皇權社會,本來馬克思歐洲的理論套到亞洲的中國就不會完全符合,現在讓史學及其他領域弱化政治色彩,強調本身特點是時代的進步,最淺顯的,廣義來看降低了社會的戾氣,狹義來看保證了每個人討論,持有自己觀點的權利。


本來都懶得說的,這實際上是中學歷史普及導致的大多數歷史知識只限於高中者與史學現狀的碰撞。。。老馬理論的中國化雖然是過時的,但中國學者就這一理論的構建還是有相當理論性。對這個框架的支持不僅是對某些人常識的捍衛,同時還是摻雜民族主義。畢竟二者某種程度既是一體。

每個政權新成立時,總會進行政權合法性構建。大部分古代王朝只是對各自的近代史進行官方干預,但是老馬的理論太屌,居然好像啥都可以解釋。但老馬本人似乎沒這麼說,列寧開了頭,中國繼續。這樣用馬克思主義史學解釋中國古代便從某種意義上是政治工作,儘管也有學術意義。這也是五朵金花的背景。

客觀來說整個以毛選為核心的構架體系中,以近代為最好。古代部分就呵呵了,雖然對史學有一定意義,但更多是負面影響。比如著名的梁效。

除了學術政治化以外,從學術意義來說,還造成理論現行,削足適履,機械簡單解釋歷史的重大負面影響。這不利於中國史學的發展。你仔細看看那時中國史,其實區別不大,都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接著發生的王朝更低便是一次革命。只要老馬的名詞和史實相同就行,盡量往裡面套。彷彿歷史就是這麼簡單,往裡面套就行。實際上老馬親自自己用馬克思主義解釋歷史往往富有洞察力,很深刻。但被機械挪用到中國古代史就好像現在大學的馬克思課一樣,照本宣科。

中國古代史事實上放棄馬克思主義是得到官方的默認的看看現在的高校歷史系通史教材就知道了。但中學歷史教學某種程度程度著意識形態教育任務,其放棄舊有框架的可能性未知。畢竟和近代史好像有點銜接不上了。而且像封建一詞早已深入人心,具有固定普及意義。就這個詞本身來說,在公眾層面改不改到不那麼重要了。

最後說說封建一詞。就我個人來說,將之翻譯為封建恰恰是最接近的。因為西方封建的意思和分邦建國最接近,都有土地多重佔有的意思。至於領主之類的概念,中國未必就有。好比奴隸制社會,中國一直有奴隸,至於是否用奴隸用於生產。好像沒有這種時期,最新的殷墟考古發現,商人七成作用是商族普通人,人殉的主要是戰俘。連商代都未必是奴隸制社會,何況後世呢?看,作為五種社會形態之一的奴隸制,在中國就不一定存在。唉,整個解釋框架,就不說了


學過高中歷史的都知道,封建的意思是封邦建國,是八百年的周王朝,秦始皇之後不能算了。現在應該從全球史觀看問題,不要總是以革命史觀自居了。


翻譯的問題。所謂封建制度,也就是封邦建國,是指最高統治者將權力和人口,土地下放給諸侯,由諸侯替代最高統治者進行統治的政治制度。以中國的西周和西歐中世紀為代表。中國兩千年來是一個官僚社會,傳統的稱呼事實上是錯誤的。


封建沒錯,翻譯問題,但是Feudalism 來形容以土地為 核心,依附的特色。但是我沒有找到關於 封建專制的文獻,或者教材,Feudalism Absolutism?

封建沒問題,有問題的是 封建和專制 相結合。

因為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看法,我是很想學習封建專制 是個什麼制度。

這是維基百科

中國[編輯]

自秦朝之後的中國傳統王朝都被認定是絕對君主制。如金觀濤等認為,中國在戰國時代後期,形成絕對君主制之後,進入超穩定結構

[31]

。在1949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科書中,將中國自秦朝開始,至清朝結束,都被歸類為絕對君主制。

但是這個看法在學界仍存在爭議。法國孟德斯鳩認為中國是專制主義(despotism),之後成為歐洲漢學界的主流見解。如馬克思提出亞細亞生產方式,認為中國屬於專制統治,卡爾·魏特夫則將中國歸類為東方專制主義。但這些學者認為中國與歐洲的歷史發展方式不同,對於傳統中國是否為絕對君主制,則持保留看法。在中國也有類似見解,如學者錢穆認為中國朝代雖可說是專制(despotism),但王權仍未絕對化,不能說是絕對君主制。在《國史大綱》中,錢穆認為中國至元、明、清三代時,才發展為絕對君主制。在1942年發表的論文〈論宋代相權〉中,提出宋朝削弱相權,為進入絕對君主制的前導

[32]

。其弟子余英時,提出在明太祖廢相之前,中國帝王的權力,受到相權的限制,並非絕對君主制。但在明太祖廢相之後,皇帝的權力絕對化,在此之後,直到清朝滅亡為止,中國才是絕對君主制

[33]

自秦朝統一中國後,確立了封建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皇帝制度是專制君主統治的核心。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和皇位的繼替,大致有兩種類型:同姓相繼──世襲型,異姓相代──更替型。世襲制,是指皇位的繼承,更替型,是指改朝換代。

[34]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皇帝制度,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重要特點是以皇位的世襲下顯示權利的不可轉移性和以皇權至上顯示的地位至上性。

秦始皇以皇權為中心建立中央政權組織,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乃百官之首,幫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設有諸卿,分管各項事務,屬中央職能部門。

[35]

漢朝初期,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高官,以此來削弱相權。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三省體制。唐朝中央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個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權的制衡,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至上。隋唐時期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之後的朝代基本延續了這種制度。宋朝初期,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為宰相,為制約宰相,又增設副宰相參知政事,主管財政大權的三司使和主管軍令的樞密使,以此維護皇權的獨大,但丞相仍有一定權力。元朝時期,設中書省,不設門下省,尚書省時設時不設,僅元世祖時期與元武宗時期有設置,所以門下省與尚書省的權力皆交給中書省

[36]

,中書省長官乃宰相。元後期,宰相權大,有時可左右皇位繼承。

[37]

明朝初期,承襲了元朝的政治制度,設中書省管理全國行政事務,由左右丞相統管六部。但是鑒於元末,宰相權力過大,以致皇權不穩。所以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書省和宰相,以六部分管全國行政事務,並且直接對皇帝負責,自此宰相制度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38]

明成祖時期,開始出現內閣,後來內閣地位提高,大學士提皇帝批奏摺的擬票權,首席大學士為「首輔」。

[39]

清初,仿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凌駕內閣六部之上,甚至制約了皇權。康熙時期,設南書房,內閣、議政大臣會議、南書房三權鼎立,相互制衡。雍正皇帝設軍機處,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君主專制更進一步加強。

[40]

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6歲的皇帝溥儀頒布的《宣統帝退位詔書》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41]


後面那句話你怎麼得到的,次面武什麼時候水平那麼低了?西方人自己都沒什麼信心說自己終結了制度。


純粹是概念的差別,西方的封建制相當於中國周朝和春秋的分封制,秦朝以後在西方歷史學眼中是進入官僚社會,帝國時代。西方歷史觀按政治制度劃分,馬克思歷史觀按經濟制度劃分。馬克思將小農經濟劃為封建社會,將井田制劃為奴隸社會。


嘩眾取寵


推薦閱讀:

姐姐一心想生個男孩,做B超是女孩,人流後發現是男孩。她現在要瘋了,該怎麼辦?
複雜的婆媳姑嫂矛盾怎麼解決?
如果英帝國沒有幫助印度統一,今日的印度次大陸會不會變得更好?
清朝是如何解決外戚和宦官干政問題的?
現在的社會還存在封建殘餘么,為什麼?

TAG:歷史 | 軍事 | 封建 | 列寧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