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陳)的部首是什麼?
看到「陳」的時候我以為它的繁體字應該是「耳+東」,後來發現是「陳」,那「阝」和「耳」有什麼聯繫區別呢?
謝謝題主邀請。
怎麼說呢,題主你提的問題,實在是太……可愛了。
你們小學語文老師說「陳」左邊的「左耳刀」,只是在漢字教學中便於稱呼,但其實是錯誤的說法。
「陳」左邊的部件是「阜」字,和「耳朵」一丁點關係都沒有。
「阝」這個部首有兩個不相干的來源。
當「阝」在左邊的時候,它是「阜」字變來的;當「阝」在右邊的時候,它是「邑」變來的。
在秦代文字中,「阜」和「邑」作偏旁的區分都是很明顯的。
我們以《嶽麓秦簡》的「陽」、「邦」二字舉例:
但是到了西漢中期以後,「阜」和「邑」作偏旁時就逐漸混同了以至於同形了。
我們以《北大漢簡》的「鄰」、「鄙」、「陽」、「陰」舉例:
「阜」字本像山坡上的階梯之形。凡是帶「阜」的字,都和山丘有關係,比如陵、陸、阻、障、陡、隊(「墜」本字)、隙、陷、階、險、隱、隴、隔、隘、隧、陰、陽、陟、降等等。
「邑」字由「囗」(城牆)和「卩」(跪坐的人形)構成,指人類聚居地。凡是帶「邑」的字,都和城鎮、都邑有關係,比如都、郭、邦、郡、鄂、鄞、郢、邯、鄲、鄭、鄫、鄩、郝、邵、酆、鄒、祁、邙、郴、邳、邛、鄔、邠、邡、鄴、邶、鄘、邢、郕等等。(主要是地名,特別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
雖然「阜」和「邑」作偏旁在漢代就已經混淆了,但是字典中依然頑固的保留了兩者的區分。《康熙字典》214部首就有「阜部」和「邑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也區分「左阝」和「右阝」(其實就是繼承自「阜部」和「邑部」):
另外這個「陳」字,古代與「陣」相通,表示陣地。《老子》:「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孫子兵法·軍爭》:「勿擊堂堂之陳。」
「陳」(陣)取「阜」為義符,表示兵陣的排列與山丘的地勢有關。
最後,千萬不要相信你們小學語文老師對部件的俗稱,因為有相當一部分是錯的。
- 雙人旁「彳」,其實應該叫「彳(chì)字旁」或者「半行旁」。(「彳」和道路、行走有關,和「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 反文旁「攵」,其實應該叫「攴(pū)字旁」。(「攴」表示手持棍狀物,和「文」一點關係都沒有)
- 兩點水「冫」,其實應該叫「兩點冰」。(「冫」即「仌」(「冰」初文)的偏旁寫法,和「水」一點關係都沒有。另外「寒」、「冬」二字下方在舊字形中本來就是兩點冰「冫」,但是在現在的規範字中變成了方向一致的兩點(其實是從俗的寫法),需要特別注意。)
- 四點水「灬」,其實應該叫「四點火」。(「灬」即「火」在漢字下方的寫法,和「水」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裡附帶提一句,朱元璋的子孫都按照五行來取名,明武宗「朱厚照」的「照」,就是從「火」的。楷書中帶「灬」的只有「魚」、「燕」、「馬」、「鳥」等不可拆分的象形字是例外,分別由象形文字的魚尾、燕尾、馬足、鳥足演變而來)
- 王字旁「?」,其實應該叫「斜玉旁」或者「玉字旁」。(詳細考證見:為什麼「圡」(土)字會有一點? - 趙瑾昀的回答)
- 反犬旁「犭」,其實應該叫「正犬旁」。(人家並不「反」,詳細考證見:「類」簡化後為什麼要把形旁「犬」的一點去掉? - 趙瑾昀的回答)
- 月字旁「?」,這個偏旁成分遠比「阝」複雜,按照頻率來說,叫「肉月旁」或者「月肉旁」會比較合適。
本來不打算細說,因為真的「超綱」了。但是考慮到不少人對「?」這個偏旁有疑問,所以本文還是追加了這一小節,用引用號做標記,專門說這個「?」字。
這小節內容摘自我發給朋友(台灣人)的 Email,不感興趣的朋友請直接略過:
……
大致上您可以通過臺灣字型的「月/肉」把「肉」部區分出來。其中,我之前說的那部份既不從肉也不從月的象形字(龍、能、贏等),臺灣字型處理成從肉,我的意見是從月從肉都隨便。所以您處理成從肉也可。
然而,我之所以說處理這組關係很難,是因爲「月」形字(之後都這麼稱呼)除了來自「肉」(這是主流,雖然是鳩佔鵲巢)、「月」(雖然佔少數,但這才是主人)之外,還有以下字族:
- 「舟」(包括「前」、「股」、「服」、「朕」等。其中「朕」聲字算是大頭,所有帶有「月?X」結構的字(如「勝、騰、謄、滕」等,以及未變形的「?、?」等)都算。這兒可建議所有的「月?X」都加上拆分部件「朕」)
- 「丹」(主要是「青/靑」)
- 「冃」(想到的有「冑」(易與從「肉」的「胄」混))字族
- 「朋」(「朋」象兩串貝繫掛在一起)
- 之前提到的「象形字的局部」(龍、能、[贏-貝]等)。
而真正從「月」的有以下諸字:形容月光的字有哪些呢? - 趙瑾昀的回答
除上面擧到的例子,其他帶「?」的基本都是「肉」字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現在中小學的漢字教學有問題。每個字都是各自教一遍然後死記,沒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以小學生們感覺漢字難學。
就像本答案的「阝」。雖然告訴小朋友這個「阝」來自在左邊是「阜」,在右邊是「邑」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但是這是值得的。
因為「阝」的組字能力特彆強,疏通了「阜」和「邑」的來源之後,記住帶「阝」的漢字的字義與其字形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很容易了。而且以後遇到了帶這些偏旁的生僻字,也可以大致推斷出這些字的作用。比如小朋友在讀課外書時遇到了一個超綱的「鄘」字(見《詩經》),就可以大致判斷出這是一個地名。正如小朋友看到並不認識的「猱」字,能夠大致判斷這是一種動物一樣。
我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寶寶,當初也對「阝」為什麼是耳朵感到很好奇,總想著姓「陳」的是不是耳朵比較特別。後來自己翻看家裡的《康熙字典》並且請教族中長輩才算解決了心中的疑問(當時小學老師也不是很懂)。
數理化等學科,教育的側重點是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可以做到舉一反三。知道了加法的規則,就可以做出所有的加法運算,而不是今天學個1+1=2,明天再學一個1+2=3。
請大家做個思考:
是默寫無規律的圓周率比較方便,還是默寫有規律可推導的斐波那契數列比較方便?限定兩者都各默寫500位左右。(雖然我以前都干過。。。)
答案自然是不辯自明的。數學教你加法,可以讓你隨時推導出有規律的斐波那契數列,但是沒法讓你背記住同樣信息量的圓周率。
我覺得中小學漢字教育,應該向數理化教育學習。能夠自己總結每個常見部首在組字時的作用,並且能夠舉一反三,這是最好的。其實也鍛煉了學生的歸納和演繹能力和獨立的思辨能力。
(比如像我一樣,在這個問題中,為「女」部首歸納四類作用:對部分漢字構形加以修改有多大可行性? - 趙瑾昀的回答)
教學方法:北京師範大學的王寧教授《漢字構形學講座》在「第十講 漢字構形規律與漢字教育」中談到比較科學的漢字教學方法。(我看的是台版,大陸版的編排順序不太一樣,此處我以台版為準)
字理參考:谷衍奎《漢字源流詞典》、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漢字演變五百例(續編)》。這三本書應該是最適合中小學教師、家長、學生看的。我不推薦古代文字學的奠基之作《說文解字》,因為該書太古奧,而且現在來看充滿著不少不合時宜的思想。《說文解字》只有在專業人士手裡,通過去蕪存菁,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各位操心小孩子漢字教育的中小學教師、家長可以參考一下。
最後說一句:本來這篇答案很短的,但是為了「答知友問」,這篇答案加了又加。結果導致超綱嚴重,已非我寫「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普文」的本意。所以正文部分我就此打住。如果時間寬裕,我會繼續在評論中做部分解答。
趙先生回答的很詳細了,阝在左邊是阜的形變,基本都與野地有關係,在右邊是邑的形變,基本都與城市有關係,雖然在楷書中寫法相同,但篆書裏是不一樣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字左右反過來也是同一個字,比如秋和秌,但是包含這個阝的字不能左右反過來,比如部和陪,這兩個字完全不一樣。至於跟耳朵的耳,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小學老師教學生認字的時候,說這是耳刀旁,實在是有點誤導人。
然後補充一下趙先生的回答中關於小學語文老師解釋偏旁的錯誤的部分,有月這個偏旁的字,實際上是從四個偏旁合併的,胃,肝,腎等字的月實際上是肉,勝,前,服等字的偏旁實際上是舟,青的偏旁是丹,期望,朦朧等字的偏旁才是真正的月,勝作爲勝的簡化字,其實兩個字一個偏旁是肉,一個是舟。
兩圖勝千言,阝是左阜右邑:
一個是陸(陸),左邊是阜;一個是鄭(鄭),右邊是邑。
「你姓什麼?」
「我姓陸(鄭)。」
「耳擊陸(關耳鄭)?」
「阜坴陸(奠邑鄭)。」
上面兩位已答的非常好,都是精通漢字之人。尤其贊同趙先生所說的漢字教育應該向數理化教育學習。並不是說一定要給小學生教授多深,但至少應該讓小學生知道部首的準確意思吧。例如,冫是冰的本字,老師至少應該告訴小學生「冫」是「冰」吧,然而老師一直說的是兩點水,小學生一直搞不清楚「冫」和「氵」有什麼區別,一直靠死記。同樣,「隹」是個很常用的構字部件,本意是尾巴短的鳥的總稱,小學學的好多字都有這個構字部件,而這個字好像高中才接觸到,老師不講這個字的意思,小學生也不知道,也是靠死記。
左耳是阜,右耳是邑。
只不過隸變後長得一樣而已。
就好像鯨和海豚長得像魚,但是吃奶長大一樣。
風馬牛不相及也
來源自中華姓氏圖騰。
看到題主問題,忽然想起來,雖然沒有太多關聯,但畢竟是自己的姓氏,可能多少還是會關心一下的吧。陳姓圖騰,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後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陳由「東」和「太陽升降的階梯」組成。東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扶桑、若(叒)、建木。日在木下為杳,日在樹頂為杲,日在地平為旦,日在山下為昏,日在午前午後為昃,當槫木轉為建木天干時稱為「重」,所以古代「重」、「東」為一義。樹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為陳,古代有陳倉、陳留、陳等,它們都是天文觀測中心,也都是當時陳的首都或京城
陳者,從 從東。會意。
者,象階梯之形。階梯也。凡 之屬皆從 。
東者,東方也。凡東之屬皆從東。
陳者,謂中國建築面南背北,王侯演兵、觀禮,兵眾皆循日行之跡,由東而西,依次陣列,若階梯之狀也。今人天安門閱兵亦循此例。
故,陳者,列也。
推薦閱讀:
※有關「元」字的解釋里,「從一從兀」一詞該如何理解?
※「爲」「為」二字有何區別?
※為什麼我國古代漢服是右衽的,但「衣」字在說文里卻明顯是左祍象形的?
※為什麼漢字偏旁有王字的基本都和玉有關?
※「羋」、「羋」、「?」三個字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