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普洱茶是品茶的最後一站?

為什麼年輕人比如九零後愛喝普洱的少,普洱茶真的是如一位知友所說,要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雲彩,看過很多故事之後,才會領略普洱的韻味嗎?


1、不會。

2、沒有所謂最後一站,各美其美即可。

3、有大量「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雲彩,看過很多故事」的人,照樣喝不懂普洱,同樣也有很多「沒有走過很多地方,沒有看過很多雲彩,沒有看過很多故事」的人,或可算作略窺普洱門徑。反例可證此論不成立。

4、喜不喜歡是蘿蔔白菜問題,喝不喝得懂是學習與天賦複合作用下的結果。無論如何,與這些朋友圈雞湯一類的沒半毛錢關係。


因為茶友圈常年存在著一個鄙視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端是綠茶,最頂端是普洱。

但很多常年飲用各類所謂百年古樹里外一口料的大宗商品的頂端人群一輩子也沒喝過什麼是好喝的綠茶。他們以為自己到了最後一站,並不時沾沾自喜,其實他們沒上過車。

——————————————————

真沒貶低也沒埋汰誰,見過太多這種事了。好多人喝了很多年普洱喝得飄飄然但渾然不知自己喝的一直都是垃圾,還沒事左冰島右昔歸的吹,今天搞了一提老班章,明天再搞薄荷塘,聽都聽膩了。當然,他們一直以為自己在最後一站,喝茶喝出了頂級水平,然後告訴你你喝的都是啥玩意,喝我的!呵呵!


這話誰說的?雞皮疙瘩掉一地……

1.喜歡普洱茶沒有年齡之分,我有96年的朋友喜歡的,也有大叔完全不接受這個味道的,只是年輕人在飲品方面選擇更廣,所以整體來說人數沒有中年人那麼多;

2.個人接觸到的茶友,一開始喝就是單純的喜歡這個味道,或者是吃多了覺得喝了舒服,真沒上升到什麼走過多少地方有多少故事;

3.關於普洱茶的逼格問題,同樣的價格來說普洱茶比起綠茶是稍微顯檔次一點,這也只是虛榮心作祟,喝個茶而已何必?

4.普洱茶的韻被強調得多,主要是其年份具有增殖性,喝得多了自然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起碼能分出百來塊的茶和幾千塊的區別;

5.最後,口感這個東西因人而異,哪有什麼絕對的標準,也許有人就覺得2012年左右的茶比2007的好呢,也許有人鍾愛普洱大牌產家的茶,也有人喜歡找一些小眾的。


最早說這話的人 大概是賣普洱的


90後愛喝普洱的並不少啊——正如50、60後愛喝普洱的也並不多。

「愛喝」這倆字有講究。一種是愛喝,還有一種是愛「喝」。愛喝指的是喜歡普洱茶的味道,愛「喝」指的是喜歡喝普洱茶的范兒,至於味道如何,那無關緊要。有的茶友喝著30一片的「古樹純料」,在家拍照發朋友圈,喝的就是范兒。有的茶友喝著3萬一片的「古樹單株」,在富麗堂皇的私人會所里吆五喝六,喝的也是范兒。

據我作為茶商的經驗,在各個茶類的粉絲裡頭,岩茶粉絲和普洱茶粉絲是最不容易溝通的。


我也是90後,但是我很愛喝普洱。並不是我的人生閱歷多豐富,只是單從茶來說,普洱的口感是最為豐富的,它每個時期的口感變化都不一樣,讓人充滿期待。


一般對於這種「最後」 、「最終」之類的終極評判問題,只能以「白開水才是品茶的最後一站」來逼格應答了;所謂真水無香、至茶無味,只有白水才能不著痕迹地睥睨任何茶類;只喝白開水的人比起喝形形色色茶的人,那段位真是不知道高出多少。

退一步而言,就算要說普洱茶是品茶的最後一站,那也得謹慎地表達為「普洱茶是品茶的最後幾站」;因為在尊崇普洱茶的群體內部存在著諸多宗別派系,生茶派熟茶派,古樹派台地派,易武派班章派,純料派拼配派,單株派混采派,新茶派老茶派,干倉派濕倉派,大廠派小坊派~~~~普洱茶內部分歧種類之多甚至不亞於茶的種類之多,普洱茶內部分歧程度之深甚至不亞於不同茶類之間的區別程度。對於諸多滿心憧憬這品茶最後一站的人們而言,真是恍若歷盡千辛爬上了一個大山頭之後發現這山頭後面還分著九峰十八頂,哇靠真是絕望啊想死的心都有了。

退兩步而言,就算普洱茶內部這諸多派別里還是有那麼一個派別是公認境界最深的,假定九峰十八頂里總有一個海拔最高的,我們就以「易武古樹單株手工干倉陳年生茶派」而言,那麼要感受這樣一個高逼格方向上的頂級茶,跟品茶的經驗積累也沒什麼關係,只要品飲者願意專註於自己的眼鼻口身,好茶給剛喝茶的人和喝了幾十年茶的人感官體驗是一樣的;對茶的感受跟品茶者的生活閱歷更沒什麼關係,只要品飲者具備基本的常識和邏輯,就會懂得品飲一泡好茶會是生活閱歷的一筆素材,而不是反過來的所謂生活閱歷是品茶的一項工具。

退三步而言,就算天天喝著這頂級普洱茶的人,其境界也未必比喝其他茶類的境界更高;不管白綠青黃紅黑茶,只要原料工藝倉儲各個環節都正確,都可以給人帶來極其美妙的品飲感受,不同茶類的感受是各有其妙無須對比的;更何況喝茶是一個很個人化的經驗,每個人的味蕾感官細膩度不一樣,每個人的身體接受能力不一樣,每個人的口感偏好不一樣,最終導致每個人最適宜喝的茶也不一樣。領略過某一山頂風景的人,一般都不會草率地說另一山頂的風景不如我;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往往也就意味著越不會有高下之分。

退一百步,個人而言,我還是最喜歡古樹生茶的。我走過很少地方,我看過一些雲彩,我聽過不少故事,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領略普洱茶的韻味。


普洱茶永遠不會是最後一站,其實任何一種茶都不會是最後一種。

我們今天在辦公室討論喝下一杯茶的時候我們喝下的是什麼。

是水,是當下。

而真正喝到最後,當喝遍了所有的種類,總會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一種。

有可能是生普老茶,也有可能是古樹紅茶,也有可能是茉莉香片,都有可能。

就我來說,在喝過了很多老茶之後,我還是喜歡茉莉香片的味道。

就如那一個個午後,外公大茶缸子里的那種清香。

喝的多了,總是找到自己最深感情得那一口。


這就跟「為什麼PHP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一個道理………………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我個人年齡漸長,愛好從鐵觀音-紅茶-岩茶-普洱茶,轉換;就像喝咖啡,口味從加糖加奶開始,現在可以不加糖不加奶了。


【純文字,能看明白就不是小白】

用文字交流有個大缺點,就是指向不明確。

  1. 你喝的普洱茶和我喝的普洱茶可能根本不是同一個東西,可能是種類不同,可能是品質不同。基於其上的品飲經驗,當然完全不同。
  2. 每個人品賞的能力不同,同一款茶能夠感受到的東西也不同。就象王陽明關於山中花開的論述:「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品賞,歸根結底,不是載體,而是人的感受!

所以一直都回答一些基礎知識類的問題,比較容易說明白。今天周末,天又如此熱,就偶爾撒個歡多說幾句吧。

喝茶確實是有不同階段的,但這個階段肯定不是以茶類來劃分的。難道一直喝普洱的人就比喝別的茶的人水平高?顯然不是!那以什麼劃分呢?

個人經驗,喝茶可分為:香、韻、氣、神四個階段。

香 - 香氣:

為什麼鐵觀音風靡大江南北那麼多年?香啊!誰都聞得出來啊!初喝茶時,對於香氣比較敏感,而香氣對人的影響比我們認為的要大得多。它帶來的愉悅感和熟悉感,在生活中、商業上有很多例子了。比如所有五星級賓館都有定製的香氛,使客人一到大堂就感覺熟悉和安心。

那麼在喝茶的時候,香氣也是最容易激發我們的好感的。可是,老茶客卻不喜歡。一是香氣重的東西不耐品,容易膩;二是茶飄香,意味著茶湯里的物質不夠了。(做個簡單的數學:把干茶的分量減去葉底晒乾後的分量,就是一泡茶中可溶於水的物質總量,這個總量是衡定的,變成香氛跑掉的多,溶於水的就少了)那麼,老茶客追求什麼呢?

韻 - 回味:

其實這個韻包含的內容很多,為了簡單表述,就說回味吧。這個回味有滋味上的,有回甘生津,也有留在口鼻間的余香。

滋味上既要豐富又要協調,想像下用123三個音譜一首曲子,和用2個8度譜的曲子?滋味豐富了,不僅層次多,而且會有變化。味蕾就會感覺到愉悅。

回甘生津是茶特有的,會讓人喝完後感覺口腔很舒服。那麼這個回甘的強烈度和持久度也是韻的一部分了。

還有香韻,老茶客不是不喜歡香,而是追求溶在茶湯里的香。要一口茶湯咽下後,比含在嘴裡時還要香。關於這個我有個比喻:如果每一泡茶是一顆珍珠,那麼餘韻就象穿起珍珠的那根線。就是連貫的感覺,綿延不斷的感覺。

這裡沒有提到茶湯的厚度和細膩度,其實這個觸覺方面的東西也很重要。應該是和香韻氣神四個階段並行的一根線。所以不能分到任何一個階段裡面。

氣 - 茶氣/體感:

茶氣,聽起來很玄吧?練太極的人就很容易明白。對於沒有類似經驗的人,你就把它理解成「微妙的觸感」好了。一口好茶,絕不是只和口鼻有互動,是從喉嚨下去一直到身體裡面都會有感受的。但前提是好茶。坦白說商品茶很難給你這樣的體驗。有人把未退火的上頭當作體感,從理論上也對,但這不是我們追求的體感哦。

從鼻子喜歡,到嘴巴喜歡,再到身體喜歡,這時才真正離不開茶。

關於茶氣真的不想說太多,說多了象走江湖的。反正有一天你體會到了,就能認出來的。

神 – 一種感動:

這種感動,既是生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一口茶湯,因為內涵豐富帶給你美妙的感受,同時,它的香氣滋味觸感,喚起你的某些記憶,在那個瞬間你覺得很美好,非常美好。。。這是我能夠形容的極致了,真正好的東西都是在理性外的,不可說。


經年的老生茶、頂級山場的岩茶確實給過我此類感受。從這個角度說,茶這個載體又是重要的。

最後我想說,喝茶的重點不在茶,我們一開始是想喝懂茶,越喝越會發現是茶在玩味我們的感官。 茶越精妙,感官越細膩。如此互動著,越陷越深。

大家周末愉快!祝大家都能體會到妙聞其香、靜品其韻、盪化其氣、真得其神的無窮魅力!


我是一個九零後 家裡做普洱 從小喝 所以比較有資格回答第一個問題:

並不是90後喝普洱的越來越少了 而是整體人群喝茶的越來越少了

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 很多原始的東方傳統在慢慢消失 這是有目共睹的 如今 咖啡館林立 人們越來越容易在裡面能喝到一杯好藍山或好的手沖咖啡 卻難以喝到正宗的普洱大樹茶

有一次在國內一位6-7歲的小朋友來我家做客 剛好我泡了一餅個人比較喜歡的無量山 開心地問他喝不喝 哪知他眼一白說道:「我不喝茶 我只喝咖啡」

不僅如此 我周圍的朋友們 研究咖啡的 研究酒的 就連研究大麻的都有不少 我覺得我就是一異類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很多人口頭都說喝茶有益健康茶文化又怎樣古老傳統

其實根本沒幾個人認真對待 就連我老家 普洱茶原產地普洱 年輕人都開始對其不屑 沒有人擺正態度 相比起隔海相望的日本 雖然他們只有和國茶相比不值一提的抹茶和煎茶 但其禪茶一味的文化卻發揚到了全世界 君不見金閣寺下老外們為了體驗一次正宗茶道 不惜排長隊畢恭畢敬地就著甜的要死的羊羹喝下苦得要命的抹茶

與茶相關的各種周邊 茶具如茶壺 公道杯 香爐 等等 設計精美不浮誇 質量上乘 價格良心 反觀國內 參差不齊 大紅大紫 並不奪人喜歡

再看掌握茶葉市場的炒家和企業們 更是把普洱當成了一種期貨 把重要的山頭包下來囤著 伺機把價格炒高再倒賣出去 無良心的小廠找不到好料就以次充好 南鑼鼓巷內打著老班章旗號的一餅茶賣400塊你敢信么?


門外的渣亂講,

普洱相對口味最濃重,更解茶癮。所以,喝長普洱後,會覺得綠茶、半發酵茶口味淡,不那麼過癮。


為什麼說普洱茶是品茶的最後一站?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大多都是從個人喜好,和對普洱的營銷方式上面去解答。我就從另外一個方面來淺說一下吧。

前段時間也在和朋友討論這個問題,索性就蠻寫一下,不妥之處多多包含。

我們自己的茶圈子

不是普洱是品茶的最後一站,而是自己的茶圈子裡面的朋友一旦口味升上去後就很難降下來

這怎麼理解呢,就拿我自己來說吧一開始的時候很喜歡「花茶」「鐵觀音」為什麼呢?因為它「香」來的很直接,不需要你有多好的品茶方面的知識,只需要選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挑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往椅子上一靠就是一種享受。

慢慢的自己漸入茶圈了解了一些茶知識了之後,就開始慢慢的接觸「紅茶」,紅茶除了它的香還有它的水(茶湯)會給你不斷的變化,香型也分很多種:老欉紅茶(欉味)、花香紅茶、蜜香、桂圓香甚至有的還會有果香(水蜜桃等香味)。茶湯:有的順滑,有的空。有的茶香落水、有的除了有茶味之外什麼都沒有。

後面感覺紅茶變化不夠豐富,就開始接觸「岩茶」「普洱茶」,其實從整個過程來講,並不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喜好,而是自己在學茶的過程中不斷的在追求著符合自己的茶品。直到現在當然自己其他茶也喝,但是一天沒有岩茶或者普洱就覺得不解渴。


所謂普洱茶是喝茶的最後一站一定是出於一位愛茶人且喝茶很多年的骨灰級茶友之口。這句話在愛茶人圈層里流傳甚廣。但是表達的意思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喝普洱茶。其實茶人圈裡流傳的完整版本是這樣說的:喝茶的最終歸途只有兩個方向,一個武夷岩茶,一個普洱茶。要表達的意思是資深茶人必定會迷戀愛上兩類茶之中的某一種。喝茶與年齡其實沒有必然聯繫,選什麼品類的茶是要依據個人口感喜好來定型的。


我想說的是喝普洱和周邊朋友圈有很大關係--氛圍很重要。如果有朋友喜歡喝普洱並且讓你能感受到它的美好,你就很容易去接觸去了解,喝的越多,了解越深入,慢慢自己嘴也越來越叼,若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從此在喝普洱的道路上停不下來了,因為普洱的博大精深會滿足你的一切好心!


與資深喝茶者口中的「好茶」相對應的有很多,其中一點就是只有好的生態才能出這個「好茶」,與這一點相對應的是,雲南出「好茶」的地方往往生態無與倫比的「好」~是橫跨所有出各大茶類的地區的無與倫比的「好」


綠茶也好,普洱茶也好,六大茶類每一種都有各自獨特的口感,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普洱茶有其他茶沒有的越陳越香的特點。同一餅茶再不同時期喝有不同的味道,不同山頭的茶也有不同的口味。正因這種變化,普洱茶的鑒別是茶中最難的。所以說普洱茶是品茶中的最後一站。


喝普洱市場比較亂也有關係吧,我就不知道去哪買普洱,家旁邊有家大益,看網上說大益怎麼不好怎麼不好,但是除了大益,家附近普洱實體店很少。。這水這麼深,總擔心自己被宰的厲害。


千種茶有萬種味。,每一種人喜愛又不同。

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普洱茶不管生茶熟茶都比其他茶類味道更重。長期品飲「重口味」的普洱茶再喝其他茶類的時候會覺得口味淡而無味 沒有回甘。


推薦閱讀:

為什麼近些年的普洱茶沒有出現如88青,大白菜這樣的經典了?
普洱茶是否一定古樹茶更好?
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真相在哪裡?
小青柑怎麼就突然火了?
為什麼有些茶越陳越香?

TAG:普洱茶 | 品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