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懷瑾先生與宣化上人對妄想的兩種不同觀點?
宣化上人在《佛遺教經淺釋》中講到:
那麼這個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是怎麼樣有的?我們要知道,都是由我們的妄想所造出來的。所以說「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這念一動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麼都沒有了。所以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乃至於人的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來說,往那個世界;小的來說,往那一個國,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來說,這個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來說,我們這一個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我們的妄想紛飛,有無窮無盡那麼多的妄想,好像塵沙一樣。在虛空裡頭,你看,那個微塵和那個沙,不知有多少,我們這個妄想也是那樣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們有一個善的妄想,就是補助天地間正氣的不足;有惡的妄想,就幫助這個世界的惡業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業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惡,那麼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於你們看,今天我們大家聚會在這一個佛堂裡頭,有的講講這個,有的說說那個,你講你的道理,我講我的道理,這都是妄想所現出來的。
我們今天的聚會,是由我們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這些人,每一個人又有每一個人的妄想。我告訴你們,你們這些人來,是因為我在往昔打這麼個妄想,將來我出家修行,成立一個佛堂,這佛堂里又有張三、又有李四。張三呢,是五尺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尺四吋高;又有多少個女孩子在那個地方學佛法,多少個男孩子在那個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個出家人,多少個在家人,多少個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輕的有多少……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這麼個妄想,現在就現出這麼一個境界來,在這兒共同研究佛法。
……所以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不論哪一個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現出一個什麼面貌來,現出一個什麼樣子來,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
南懷瑾先生在《如何修證佛法》中講到:
一般人打坐,都想除妄想,讀通了佛經後,你就會哈哈大笑,不去除妄想,妄元無因嘛!你坐在那裡打坐除妄想,你不是受罪嗎?妄想本來是空的。比如,妄想來了,唉啊!妄想,我要去掉它,剛起這麼一個念頭,那個妄想早跑掉了,你還在這裡趕妄想呢!妄想是無根的,所以金剛經告訴你: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明白告訴你,它是無根的,因為妄想本身,非因非果,還怕它什麼妄想!你如果有本事,想它三天三夜,看看能不能不睡覺,專門妄想,如果做到了,我向你磕頭。對!有人做得到,台大精神病院裡頭有人做到,但他們也不是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妄想。他們的妄想也是波動的,一波過了又換一波,妄想是這樣跳動的。所以,你除什麼妄想呢?
「於妄想中,立因緣性。」
妄想是因他而起,自己沒有本因,因外相而引起。
宣化上人說打妄想會現出不同的境界,而南師則說妄想非因非果,不必刻意去除妄想,既然妄想非因,那麼便不會造成果了,是這樣嗎?單是妄想就足以造成各種境界嗎,而不是因為別的因?現在我們的每一個妄想都會在以後現出各種境界嗎,那豈不是很麻煩?比如一人富貴,這是因為往昔他的妄想導致的結果呢還是他曾行布施的結果?應該如何看待妄想?
宣化上師和南公所說的妄想,是有不同的。
宣化上師說的妄想,是從意識能薰成種這個方面來說,也就是業因來說的。怎麼說呢?首先,要明白世間萬象,從何而生?佛法里說,萬法由心造。這個心在佛法裡面,指的即是第八識,第八別名即心。心能生萬物。那麼心生萬物,是如何生的呢?生起的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其它的樣子呢?那就是因為薰習的不同。第八識,就像素凈的被子,你用什麼香薰習,就是什麼樣的味道。而能薰習第八識的就包括意識。我們一般所指的妄念,即是指第六識意識的分別計度。因為意識的行相總是粗動強盛,所以他薰習第八識的能力也是最強的。所以當我們起某個妄念時,這個妄念不是現起就消失了,而是會像薰香一樣在第八識里留下習氣,也就是種子。這樣的種子,如果遇到相應的緣,即能現行生起現象。如果意識的妄念不斷的薰習第八識,第八識的種子大部分即由這樣的妄念所構成,這些種子平常都是處於潛伏的狀態,一但有相應的緣聚齊,即能再次生起。所以,我們有時會看到某個似曾相識的場景,其實就是因為曾經薰習在腦海中的場景,現在成熟現行了。 嗯,你要知道現在的,布施,各種行為不是妄想,就是妄想所引生的行為。未成聖之前,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所以一切的所得果,都是由之前的妄想薰習成種,遇緣而生。
而南師所說的,是從妄想的本質來說的。因為妄想做為一個念頭,他本身是沒有什麼作用的,也沒有自體的,而我們平時之所以被妄想帶著跑,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將其執為實有,然後再根據這個執著,去產生相應的其它煩惱或者行為。就比如人民幣,本身做為一張紙,他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我們認可他具有相應的價值。如果沒有這樣的認可,就不過是一張紙而已。妄想這個東西,其本身無自性可得,如果意識不去執著的話,在當下這個妄想即會消失,因為妄想本來無體,亦無作用。所以憨山大師說,但破其執,不破其法,因為法本身無性是空呢,是不需要去破。只需要不去執著即好。這個在唯識也叫做遍計所執性,即是說妄想前境,但是假立,但是意識的遍計,意識如果不遍計就是無。比如,我愛某個女人,我愛這個女人這個妄想,本身是無有自體,也無有自性的,仔細想一下,如果你沒遇見她之前,或者在很多年之後,你浮現同樣的念頭的時候,這樣的念頭也就是浮現一下,隨即就消失了。可是在當下這個場景,因為你意識執著了這個妄想,所以你才會有因此而產生的煩惱呢。如果你不執著,做為一個妄想,他在當下就會消失呢。宣公說的妄想,其實是廣義的妄想,
這種妄想還有一個名字——無明。
從第二義,不是第一義哦,是第二義來說,
第一念無明,是妄認有我,
第二念無明,是妄認四大假合為我。
第三念無明,四大假合之身所緣到的六塵境界為實有……
所以,
無明的生起就來自於妄想,我們妄想有一個我
然後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
然後分別這個是我,那個不是我,進而分別高矮胖瘦,好壞美醜。
所以,這個世界,都是妄想出來的。這一點錯都沒有。
同樣,也可以說,這個世界都是無明出來的。同樣也對。
南公說的妄想,是狹義的妄想,其實是妄念。
我們的第六意識總在飛速運轉,楞伽經上說,躁動如猿猴,
我們哪怕坐在這裡一動不動,腦袋裡是比奧運會還熱鬧的。
張家長,李家短,王二麻子不長眼……各種各樣的翻騰。
我們管這個叫意識境界。也叫起心動念。
而比如現在我要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那我在念佛號的時候,中間跑出別的東西來了
南無阿彌陀佛,白菜粉絲蘿蔔,南無阿彌陀佛,黃瓜土豆白饃,南無阿彌陀佛
顯然,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連續連貫的六字佛號,而其中跑出來的這些雜七雜八,就是妄念
宣公的妄念是相對於覺來說,或者說相對於明來說,有明有妄而對立
南公說的妄念是相對於凈念來說,我們當下做功夫里出來不需要的,有凈有妄。
很多人說,哎呀,我坐在這裡老打妄念,怎麼辦。
在他看,但凡想點兒什麼就叫打妄念。
其實,腦子有念是意識的動相,腦子裡什麼都不想,是意識的靜相。
動靜都是相。腦里想和不想,和耳朵聽到聲音和沒聽到聲音是一樣的。所謂的沒聲音,其實我們依然在聽,只不過聽到了一個安靜。如同瞎子也在看,不過他只能看到黑。
從本質說。是沒差別的。
但是,但可是,可但是,恰恰,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追尋意識上的所謂的空靈,就是什麼都不想,其實叫無想定,學無想定的果報,是今世開始愚笨,拿著筆寫不出字,看見人叫不出名。來世做畜生,做豬,做狗,總之,什麼畜生又傻又蠢就做什麼……
謝邀 @白沐澤。(呵呵,我們都是沐字輩的啊,握手)。
這是一道閱讀理解題啊, @憨山門下師兄已經從唯識教理方面給了專業回答,我就補充點我的讀後感。
宣化上人在談境,在談這個世界的形成;南老呢,是在談修行。
一、
談我們這個世界,有兩個原則,都出自華嚴經
1、「一切唯心造」,也就是都和我們的心有關;
2、「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從這句可以看出,因為妄想,我們的世界便是染污的,離開了妄想,便可證得清靜的世界。
所以,宣化上人用妄想來解釋我們現在的世界。
當然,我們更關注的是生死輪迴,那麼導致我們輪迴的關鍵妄想是啥呢?在阿含經佛陀曾諄諄教導:「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關鍵點就是無明和貪愛。
二、
南老在談修行,而是是禪宗特有的修行方式,有何經典依據呢?
永嘉禪師證道歌有言: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張拙秀才還說: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盤生死等空花。
這個境界就非常高了,非我輩可以置喙了。
謝邀!
兩位大德所說沒有矛盾。
宣化上人所說的是因緣果報。妄想者,因妄而起,繼而追逐,一妄牽種種妄。於妄想相繼即迷。追逐鏡中花水中月。一念妄想即種下種種因,緣俱果自現。所謂「借假修真」者,起念度眾生即眾生得度,起念求菩提即菩提可證,起念成佛即念佛成佛。反之,十惡造盡皆因妄念,苦海輪迴無非一妄。
南懷瑾大德教我們莫去除妄,實此妄造天造地,入佛亦得著魔也行。皆因妄非實有,修行人於妄想若止即頭上安頭,若滅即枯木頑石。且是看清此妄來龍去脈,好好把定,即得坐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如何把定?妄想現時,只不追逐,因緣不俱,自無後繼,亦無後話,自得靈光獨耀,無滯無礙。此時,教其入佛即佛,現魔即魔,釋迦再現亦奈不了你何。很簡單的一個問題。
宣化上人所說的「妄想」是「識」的作用。「無始虛妄習氣所薰三界種種系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
這一點你要參看《楞嚴經》和《愣伽經》。
南懷謹先生所說的「妄想」是「性」的作用。「以妄求妄,輾轉相求,了不可得。」這一點你要去參看《圓覺經》。
而所謂以妄想得解脫,把心定在一個妄想上其實就是修定啊!佛經中所謂「以楔出楔」,「鑽木取火」的原理。「譬如鑽木,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他倆境界不同一個在家一個出家一個講的太玄一個講的太俗。我自認為比較正確的認識佛教到接受都是緣於看了宣華上人講的壇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你拿摘抄出來的某一句一段來比較這樣真的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佛教從來不規定某一個東西就必須是什麼樣,學這個是為了減少煩惱不要增加煩惱了
宣公是跟你講起心動念都有因果,故壞念頭一個都不能起。是講因果。是從俗諦角度講。
南公是跟你講打坐時如何靜心,叫你不要去執著妄念,並從勝義諦的角度講妄念本空無自性。叫你放下妄念。
跟著評書大師的練武功,總還是比給xh老魔頭當營養液安全得多:)雖然都不靠譜,但摻沙子和造海洛因的危害程度不同。對xh感興趣可以戳我頭像看另一篇詳細回答。
妄想的問題,不重分析而重對待,入手無非是反求諸己、正心澄意,進而寂照靜觀,淡而化之,逐漸澄正。靜不下來也與身體狀況和外圍有關。所以道教入手同時重視養好身體、積功累德、清理外圍等等。宣公所談的核心是「一切唯心造」;南公所談的核心是「妄想本空」,若再透入一層,即是「真妄不二」。二位的切入點不同,對治的問題不同。
是名即非,詭辯無雙。
妄的富貴,是妄的往昔,妄的他的妄想行的妄布施所結的妄果。
近段時間正好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思考的不夠成熟還請指正。我認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最好能找到一些確定的情況來幫助理解。比如題主說的妄想是什麼:第一,它是有為法,這是很肯定的,既然是有為法所以無常無我,是有生滅的。第二,作為有為法,在法無我的修行上,一般開始從因上入手,破自生他生(金剛削因),得到一切法無生的結論,而既然無生那麼就無滅(當然在這一步具體還有修行方式)。所以在這裡,我認為南師是立足於第二點來說的,而宣化上人是結合了第一點和第二點才有了妄念製造世界的說法,簡單說就是不生不滅的體在無明我執下顯出相用(五蘊十八界),只是在文段里沒有太多的提到第二點。
是名佛法,即非佛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不要對「妄想」本身去探討。而是思考兩位大師的說話邏輯,以及思考方式去「追」和「參」。
祝道友共勉佛說妄想,即非妄想,是名妄想。
推薦閱讀:
※為何南傳與北傳的涅槃經差異那麼大?
※佛祖和菩薩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只是一種信念的支撐?
※「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麼意思?
※念十萬遍楞嚴咒是什麼體驗?
※境隨心轉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