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就醫的時候,一定要要求他們必須說普通話嗎?

上海有一位老年人聲稱在就醫的時候被不友好地要求說普通話(此處醫護工作者態度是否友好存疑)。此人說普通話較為困難,在就診結束後對醫護工作者要求必須聽懂上海話(此處老年人所用語言是否友好存疑),並把此事發到微博上,表示受到了不友好待遇。而網友對此事的反應則是醫護工作者沒錯,要求聽懂方言沒有道理,並對涉事老年人進行了不友好的言論攻擊。同樣此人也爆粗回擊了網友,並顯示出身為上海人的優越感。

大家對此事看法如何?

以下為雙方的言論,首先是網友的攻擊:

接著是博主的回擊:


題主你要分清主次,不是當時醫生在裱這個老太太,是這個老太太在微博公開裱這個醫生


這事跟多大年紀沒有關係,跟什麼派系的方言也沒有關係,要看好病就得好好溝通,普通話說得不好那畢竟也是會說,外地人聽不懂本地方言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關鍵是把病情整清楚。

我在華南邊境支援的時候,提供白話,普通話,桂柳話,英語服務,然而那裡的老人只會講壯話,那特么是一種聽起來跟越南語泰語差不多的語言,你叫我怎麼辦,我還得拉其他病人來幫翻譯,你知道我的心有多崩潰嗎?

這世上的方言本來就是學不完的啊,大家都學點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好嗎?我支持保留方言保護文化,但人完全可以掌握兩門語言的不是嗎?

要是你明知道你家老人不會說普通話,別讓他一個人出門辦事好嗎?


這個博主和底下叫好的那些同學,你們是在玩命你們知道嗎?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奶奶作為支援的醫生去救災。硬板咣當了幾十個小時到了唐山,腿都坐腫了。下車二話不說開始救人,迎面抬上來一個,問哪不舒服,說「我退疼「。那就檢查腿吧,檢查半天沒問題啊。再問,還是「我腿疼」,那就接著檢查。一幫人忙活了半天,沒查出個所以然來,後來過來一個當地人,說他哪是腿疼啊,他是說「我太疼」。

還好這哥們傷的不重,救過來了。

現在人口流動頻繁,你可能去外地,外地人也可能去你們家鄉就業,說普通話是對彼此的尊重,也是為了降低溝通成本。你們去外地旅遊,當地醫生一口方言對你望聞問切,你是什麼感想?而你一口方言造成了醫生的誤解,由此帶來的誤診最終還是要你買單。

雖然說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地域優越感和地域歧視不會短時間消失,但畢竟命是自己的,關鍵時刻不要玩命。會說普通話的一定要說普通話,不會說的,看病的時候也一定要帶一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做翻譯。

當然,你們也可以選擇用繩命去捍衛家鄉話的尊嚴,只要出了事不打醫生就行。

PS:又看了一眼,題主你要搞清楚,是誰不包容誰。


我看到這個問題。有點兒難過。

我要講的,無關地圖炮,我想講的是差異與包容。我也不想評價微博上後來在吵些什麼無關係的事情。

我就想說,就診時的語言不通,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剛實習的時候,基本上接觸到都是上海本地醫生,老一點的人家看到醫生就會說滬語,跟門診的時候聽不懂,簡直心下凄惶覺得完全沒法在上海當醫生。偶爾別人跟你說滬語你用普通話過了之後還會收穫幾個白眼。我覺得是我的錯,因為我竟然說不來上海話。

但是大部分人是好的,他們還會問你是哪兒人,讚歎一句你的家鄉真好。

我想說的是,醫生並沒有義務學會每一種方言或者語言。

我在溫哥華總院實習的時候,進院的時候第一天,他們就問我,是否需要translation,如果在臨床中有交流問題,可以無壓力無障礙地要求病人去會說相應語言的醫生那裡,或者要求翻譯專員服務,費用由患者承擔(好吧,其實是醫保)。

溫哥華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城市,加拿大官方語言就有英語和法語,那時候婦產科的醫生大部分是說英語的,法語一點兒也不會的不少,在遇到以法語為母語的患者基本就是金髮碧眼兩個人之間在用translator講話。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我而言,就診的患者里,有說英文的,法語的,普通話的,粵語的,義大利語的,西班牙語的,土耳其語的,德語的等等等等,專業翻譯陪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接觸過普通話和粵語的translator,還是非常專業的,我問了一下,他們要接受培訓並通過考試才能進行相應的翻譯工作。

上海老人家看病,如果沒有辦法有家屬陪同,應該有社工系統來對於這類老人進行陪護。

不然上海醫生去廣東會診要惡補廣東話,在新疆支援邊疆還得惡補維語。。。

所以希望病人對語言弱勢的小年輕醫生多一點兒理解,他們只是想更好地理解您的病情。

當然,像我,也是在努力學習上海話吖~一句儂好,至少讓病人覺得,你也在努力吖~

聖經故事裡說,以前人都是說相同的語言的,他們合力要建造一座通天的塔,但是上帝害怕人聯合在一起的力量太過強大,才讓人們都說起了不同的語言。

所以不要讓語言,真的變成我們互相傷害的原因,如果能夠跨過語言,我們本來能上天呢!


不一定,但請一定帶個翻譯(家屬)!

老年人就醫的時候請年輕家屬盡量陪伴,不僅可以緩解語言難題,還能解決很多其他問題。不要借口上班工作忙沒時間了,你家娃生病的時候你拋下工作帶他去看病的時候怎麼就不說工作忙。好多人現在都覺得年邁的父母是成年人,自己可以解決就診這種問題,卻忽視了在時代的不停進化中,父母對於當今醫院的布局運行都不太了解了,他們就跟當年年幼的我們一樣,需要陪伴,我們卻忽視了這些。

題中這樣的七十歲老太太,無論會不會說普通話,都需要有人陪伴,我不知道她的子女兒孫在網上看到她跟人撕是什麼感覺,我覺得挺悲哀的,不僅為這個老太太,更為了她的家屬。

語言從來不是就醫的最大困難,漠不關心才是!


老太太和醫生說:在上海工作,就必須聽得懂上海話。

不曉得老太太敢不敢這樣和上海市長這樣說,哈哈


還是建議能說普通話的一定普通話就診,免得鬧出笑話甚至是醫療差錯。

鄙人在滬五年,執業兩年,選兩個有意思的事情跟大家聊聊。

第一個,(整形外科門診)比較搞笑。一位老阿姨來諮詢眼袋「醫桑,儂窺窺葛隻眼袋真的老內褲啦」(滬語發音)。我一臉黑線……為什麼會提到內褲(滬語難看的意思)……

第二個,比較嚴肅,險些搞出醫療差錯。病人講他要做「舉木手術」,我以為他要做局麻手術,實際上他要做的是全麻手術……局麻手術的滬語發音是「jue木手術」。

當然在上海久了,也就分得清了。平常也會請教上海的同事和朋友,不一定會講上海話,至少聽得懂。

醫務人員請患者講普通話絕對不是強迫,而是為了提高醫療質量,避免醫療差錯。像某些人拿這種小事情做文章,激化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矛盾的,真是可惡。


利益相關,本人上海人,老上海人,而且祖上兩代都是上海人。

我的意見是,既然你覺得你有權利不說普通話,你就必須同意醫生有權利聽不懂上海話。

權利是相互的。尊重亦然。

看了最高票貼的幾張圖,真是毀三觀,一直以為我大上海生活水平高一點,民眾素質會稍微好一點。現在看來,素質差的放到哪素質都一樣差。

醫院是服務行業,醫生是服務員,患者是上帝?服務員必須學會第二語言?

真是抱歉,首先上帝是不會生病的,其次,我小學的時候學過一個詞,叫求醫問葯,我覺得這個詞的意思已經夠明白了吧。既然有求於人,就請放低姿態,沒人會嘲笑你卑躬屈膝。

最後,請各位不要將這個老太太還有那些網上的sb和我們這些友善包容的大魔都人混為一談,謝謝!


學方言太難了吧。我們彈丸之地小城市,當地就N種方言,其中就包括吳語。我一個本地人都不能完全聽懂,也只會講自己那片的方言。大家平時基本上普通話交流,確定對方語系才轉家鄉話。

就算一個鎮上,方言也不一樣。我高中班上就三大種方言,老師還讓同學們用自己家方言讀離騷。

而我們醫院一個安徽的小姑娘現在只能勉強聽得懂一種的一點點,所以工作中不得不要求某些患者講普通話。我們小醫院在老人扎堆的小地方,但是好像也沒人抱怨說講普通話歧視本地人嘛。就算老人不會講,旁邊兒孫也會當翻譯。

居然會有這樣的抱怨,也蠻奇怪的。


記得回答過一個上海話報站的問題,那個問題下的態度是上海話報站是包容的表現。然而報站不同於個體講話,首先報站第一遍是普通話,然後才是上海話。其次醫院場合中,交流信息才是重要的。

所以這問題在當下,我覺得應該去外面叫個人來翻譯一下。然後呢,其實只要一個對上海不抵觸的人,接觸講上海話的人多了也漸漸能聽懂一些。所以說這醫生在上海多點生活經驗,上海話自然就聽懂一些了。


醫生出診必須自帶保鏢和翻譯……雇不起的不得就業。

醫學院要求必修空手道和散打,修不夠學分不予畢業。

另選修上海話四川話廣東話,沒有對應學分者不得去相應地區工作。

欽此。


我先說結論:老人不是非得說普通話,但是如果老人不說,旁邊必須有當事老人自己的人,把老人說的翻譯成普通話。

@沈洲(手機無法正常@,抱歉)的回答中,這位老太太的說法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我們幾乎所有人,甚至包括醫療從業人員也沒明確意識到的一件事:

醫療行業不是服務業,是資源。

以中國現在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的情況來說,是稀缺的資源。

這個社會搞錯的,是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中國大陸的一個病人走進醫院時,他(她)是在和別人爭搶資源,而不是來接受分配好的資源。

為什麼?因為缺,奇缺。

兒科、急診醫生的短缺放下不提,僅就我聽到的,很多三四級地市麻醉科、普外科的大夫現在缺的也不少,很多地方這兩個科室也是青黃不接。當年那句「金眼科,銀外科」已經不復存在,所有的科室都成了「最苦最累」。

回答里有人說加拿大給病人配了翻譯,但是是病人付費的。這個很好。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常識,但是誰來找到這些翻譯,那就是個問題了。醫院找?病人們會同意這種服務要花錢嗎?病人找?醫院會相信他說出來的話嗎?一旦產生糾紛,這個過程有沒有差錯如何判斷?如何舉證?都是問題。

最後只能讓病人至親來做這個事情,因為他們也盼著病人好起來。他們也更讓醫療人員信任一些。當然如果你沒有這些親近,或者這些親近蓄意把你往不好里推,那就是誰都沒辦法的事情了。

上面這些話扯得遠了,老太太需要明白的是一件事:您不是來接受服務的,是來利用資源的,利用不了,請離開,別擋著能利用的人。資源只會跟著高效率走,收益高(能有好的治療效果)+短時間(處理病情時間縮短),資源才能給你,否則,有錢都可能沒地花。

這不是冷血,這是冷冰冰血淋淋的事實。

這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撒歡了:你們就不能多相信一點病人嗎?誰不希望自己好啊?這世上還是好人多啊!

我想大家現在對醫患之間的信任危機沒有一個明確概念。當前的醫患之間,早就不只是不信任的程度了,有很多人,對,很多人,在期望無論如何都要從醫院拿到好處。治好了,算治好病。治不好,我耍無賴也要薅你一層皮下來。

我怎麼知道的?

我管過一個老爺子。

入院,配合,問病史,配合,各項檢查,配合。

到了簽手術同意書。

老爺子聽完風險,說理解了。

我說那簽字吧。

老爺子說,不會寫字。

我說,不會寫字的話,按手印兒。

老爺子愣了一下,說,那我還是寫字吧。

這世上本來就沒什麼好人壞人,只有啥時候都能變壞的平常人。


一個40後,學齡階段正好處於解放初期,青年階段又經歷過文革,每天聽最高指示的時候幫你上海話同聲翻譯?各地紅衛兵串聯來管你不會普通話?檢查背毛主席語錄聽你用上海話背?毛主席語錄歌允許你唱上海話版?抄家時候慢慢來,幫你翻成上海話再抄?開批鬥大會了照顧照顧你全程上海話?……現在呢,網路又玩得那麼熟,全程普通話互動,又是英文又是網語(還是京罵),談笑風生。這種人,你跟我說她不會普通話?

~~~~~~~~~~~~~~~~~~~~~~~~~~~~~

關於普通話在舊上海的流行程度貼幾條材料

(甲)、解放前上海教學業已使用國語:

胡適《四十自述》(1931):「 我們現在看見上海各學校都用國語教授,決不能想像二十年前的上海還完全是上海話的世界」。

(乙)、解放前上海早已通行普通話:

去Casino de Paris的一起是五個人:鳳平,鳳平的妹妹鵑平,泛,繼和我……表演已到了第七項節目,是Gypsy Revue……Gypsy Revue下了場,上場的是Baby, Let"s Go。一個不容易使人坐得下去的音樂。「Baby, let"s go。」我一邊說,一邊拍了拍鵑平的肩膀……鵑平不會說普通話,不會說上海話;她只會說她的廣東話,因此她很少說話。她只是在望著別人講話,或者說在聽著,因為她說,對於上海話,她是「識聽嘸識講」。而她有些異教味,無論怎樣熱的,或者甚至狂的音樂,她都跟得上。

——林微音《Baby, Let"s Go》(1934.12.14),選自《闌珊集》

——《游滬指南》(1942)

~~~~~~~~~~~~~~~~~~~~~~~~~

評論里有人又胡說什麼解放後用上海話授課所以不會普通話,估計這是因為其人不在上海,所以想當然地拿廣東的情況亂套上海;又或者他的家庭里沒有人接受過義務教育,所以對上海市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情況一無所知。

現以經典滑稽戲為例,展示一下語文教育到底使用的是什麼語言:

視頻封面電影《如此爹娘》視頻

60"20"有一段背書情節,全劇全程使用各地口音的吳語,但一碰到背課文,大人小孩一律乖乖切換為普通話。


不不不,「喂妓委」應該把全國各地方言和各民族語言納入課本、規培以及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範圍。哦對了,不能歧視聾啞人,還有手語和盲文。


聽不懂上海話還不能在上海當醫生了?

不會說普通話,你就找個翻譯,要不找一個會說上海話的醫生。

幹啥呢?這還開地圖炮了?

要是讓上海不會說上海話的醫生都離開上海,你們上海本地人都沒地方看病去咯…又怪天朝醫療不好了。

沒讓你考普通話證書,能說一般的普通話,說得明白,就算你能手舞足蹈說明白了也行啊。

憑什麼我一個外地醫生,必須聽得懂晦澀難懂的上海話?我剛來上海還不讓我有一段時間適應了?知道適應一種方言多難嗎?這段時間讓這些人去哪裡看病?醫生是服務的,然而你們不是顧客,我們做的不是商業性質的事情,是公共事業,類似於公益,工資是國家財政的錢,又不是你給我的。要是你給我的你去投訴我承認錯誤,我們做公益事業你那麼多毛病就算了,說出來就是你不對了呀。

很生氣。


不一定要求老人必須說普通話,但是現在醫生我聽不懂你說的本地方言,怎麼辦?可以找志願者翻譯,可以換其他醫生問診,當然也可以患者自己說普通話。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本著儘快把事情解決的態度,放低姿態,請老人家說普通話。從老人的敘述來看,老人認為醫生的態度惡劣。

不過呢,這只是老人的一面之詞,具體情況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核實。就後續老人和其他人的吵架來看,我覺得他有明顯的排外思想,所以他的陳述尚不足以確信。


題主,在你後面的描述中,為了發泄你對網友的不滿,有意歪曲了事實。

如果老太太進屋,費力的說著普通話。

醫生說:對不起,你剛才有三個平翹舌錯誤,一堆聲調錯誤,我只能聽懂標準的普通話,請你說標準再來就診。

這才是你說的「雖然努力說普通話了,但醫生要求老太太說標準的普通話」。

而事實是:老人說方言,醫生聽不懂,然後醫生足夠善意的提醒了老人,老人馬上切換了普通話,並教育醫生,你真的要提高姿勢水平啊。

這裡有幾個問題:

1.要求對方學習自己語言的是老太太,不是醫生。上網發泄怒火的也是老太太。

2.醫生並沒有要求老太太說普通話,更談不上「必須學習」「標準」普通話。醫生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聽懂以便給老太太看病,僅此而已,老太太平時說什麼話,醫生顯然毫不在乎。

3.老太太可以說普通話,只是有些吃力而已。她不說的原因是:來了我的地方,就得順著我說。

4.六十多歲真的非常老么?說「快70歲了」只是為了看起來很老而已,以增強「我不該再學習任何東西」的正當性。你生活中叫她老太太她肯定不高興。

5.你舉德國的例子並不恰當,德國是獨立國家,德語是官方語言,而上海是中國的一部分,官方語言是普通話。

方言可以說,也沒人逼著老人學普通話,網友不滿的是狹隘的地方主義,還有上網婊別人的行為。你不滿的也不是該說什麼話,而是一些網友選擇的惡毒語言,你覺得不該這麼說一位老人,僅此而已。

難道你真的認為到每個地區都該說當地方言?我不相信。

別讓對錯之爭悄悄轉變成尊嚴之爭,甚至地區間的戰爭。


我挺奇怪的,如果普通話不會說……她用的什麼輸入法。我記得當初第一次學打字,和同桌一台機子,他輸入自己的名字,把趙勇說成趙冗,在該死的dos環境里的wps上為了找那個「日 ong 勇」浪費了一節課。

我是支持患者看病的時候盡量不要說方言的。因為很多患者在說家鄉話的時候會帶出很多的土語,這些土語在醫生這裡都是不利的,有可能對診斷形成干擾。另外,如果可以說普通話,描述病情的時候會更謹慎,多一點條理少一點廢話謊話(患者經常會說謊,不自覺的)

不過,我也同意,外地人在本地工作,本地的方言應該會一點,無論什麼工作,或多或少都有幫助。

我想起我實習的時候,用普通話很和氣地跟患者吩咐,患者聽不懂不能配合,老師過來用唐山土話兇巴巴個患者說一通,很快就弄好了。留下我在放射線的餘暉中凌亂。


這種帶節奏抄話題的假人號……也不用說什麼了。

我說個段子,我姐學護理的時候,碰到臨床醫學三下鄉,把她也叫去了……她莫名其妙,我一個學護理的,怎麼就跟著臨床醫學呢?

到了地方,村裡的老人家就過來了。

「醫生啊,我滴個腿啊,三不四之就炸著筋……」

「醫生啊,我跑個兩小步就直hang。」

「我滴個老頸巴子板么撐坦!」

「胸門口將ze住著樣滴」

醫學生們的江淮官話顯然點數不夠,一臉懵逼,帶隊的嘿嘿一笑,把我姐拉了過來。

「他的腿時不時抽筋」

「他跑幾步就氣喘」

「他脖子不舒服」

「他胸口感覺塞住了」

……


當然沒有硬性要求。

不過考慮到實際是老人去看病,那麼你懂的。我國就醫嘛,態度巴不得對醫生好點。哪怕根本不考慮醫生和老太的發言,也很難說這符合投訴要求。

說白了還是沒受過制。去趟協和或者301試試,就知道看病多爽了(沒有任何的黑的意思,我還是蠻喜歡這兩家的,然而的確人多,而且醫生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推薦閱讀:

非西南地區的人聽gosh的歌(gai bridge等)聽得懂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東北方言」和「帶東北味的普通話」應該如何界定?
為什麼晉語從官話中獨立了出來,但同樣保留入聲的江淮官話卻仍被分在官話區之下?
粵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口字旁的自創字?它們都有本字對應嗎?
老師上課用地方話講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TAG:方言 | 醫療 | 醫院 | 普通話 | 醫患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