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喜歡「托古」寫書?這樣自己不就永遠失去名垂青史的機會了嗎?


作者通常都是想名垂千古的,但往往事與願違,因為一個人很難有自信自己的作品一定能一鳴驚人震古爍今。而且,當人們讀了一個沒什麼名氣的人寫的書後,覺得很不錯,預備向別人推薦,別人通常都不會去看。這個時候,你說這本書是某位他很敬佩的名人寫的,他看一眼的概率就會高很多。


古聖論

此文,是民國時的李宗吾先生所寫,他完成此文時候正好是西方學術流入中國,中國人儒家思想和西學思想,新舊思想衝突的思想風暴的時候,他對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我想此文可窺見一斑

三代上有聖人,三代下無聖人,這是古今最大怪事,我們通常所稱的聖人,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我們把他分析一下,只有孔子一人是平民,其餘的聖人,儘是開國之君,並且是後世學派的始祖,他的破綻,就現出來了。

原來周秦諸子,各人特創一種學說,自以為尋著真理了,自信如果見諸實行,立可救國救民,無奈人微言輕,無人信從。他們心想,人類通性,都是敬畏權勢的,凡是有權勢的人說的話,人人都能夠聽從。世間權勢之大者,莫如人君,尤其是開國之君,兼之那個時候的書,是竹簡做的,能夠得書讀的很少,所以新創一種學說的人都說道,我這種主張,是見之書上,是某個開國之君遺傳下來的。於是道家托於黃帝,墨家托於大禹,倡並耕的托於神農,著本草的也托於神農,著醫書的,著兵書的,俱托於黃帝。此外百家雜技,與夫各種發明,無不託始於開國之君。孔子生當其間,當然也不能違背這個公例。他所託的更多,堯舜禹湯文武之外,更把魯國開國的周公加入,所以說孔子是集大成之人。

周秦諸子,個個都是這個辦法,拿些嘉言懿行,與古帝王加上去,古帝王坐享大名,無一個不成為後世學派之祖。周秦諸子,各人把各人的學說發布出來,聚徒講授,各人的門徒,都說我們的先生是個聖人。原來聖人二字,在古時並不算高貴,依《莊子。天下篇》所說,聖人之上,還有天人、神人、至人等名稱,聖人列在第四等;聖字的意思,不過是聞聲知情,事無不通罷了,只要是聰明通達的人,都可呼之為聖人,猶之古時的朕字一般,人人都稱得,後來把朕字、聖字收歸御用,不許凡人冒稱,朕字、聖字才高貴起來。周秦諸子的門徒,尊稱自己的先生是聖人,也不為僭妄。孔子的門徒,說孔子是聖人,孟子的門徒說孟子是聖人,老莊揚墨諸人,當然也有人喊他為聖人。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表章六經,罷黜百家,從周秦諸子中,把孔子挑選出來,承認他一人是聖人,諸子的聖人名號,一齊削奪,孔子就成為御賜的聖人了。孔子既成為聖人,他所尊崇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當然也成為聖人。所以中國的聖人,只有孔子一人是平民,其餘的是開國之君。

周秦諸子的學說,要依託古之人君,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可舉例證明。南北朝有個張士簡,把他的文章拿與虞訥KAN,虞訥痛加詆斥。隨後張士簡把文改作,託名沈約,又拿與虞訥KAN,他就讀一句,稱讚一句。清朝陳修園,著了一本《醫學三字經》,其初託名葉天士,及到其書流行了,才改歸己名。有修園的自序可證。從上列兩事KAN來,假使周秦諸子不依託開國之君,恐怕他們的學說早已消滅,豈能傳到今日?周秦諸子,志在救世,用了這種方法,他們的學說才能推行,後人受賜不少。我們對於他們是應該感謝的,但是為研究真理起見,他們的內幕,是不能不揭穿的。孔子之後,平民之中,也還出了一個聖人,此人就是人人知道的關羽。凡人死了,事業就完畢,惟有關羽死了過後,還幹了許多事業,竟自掙得聖人的名號,又著有《桃園經》、《覺世真經》等書,流傳於世。孔子以前,那些聖人的事業與書籍,我想恐怕也與關羽差不多。

現在鄉僻之區偶然有一人得了小小富貴,講因果的,就說他陰功積得多,講風水的,就說他墳地葬得好,KAN相的,算命的,就說他面貌生庚與眾不同。我想古時的人心與現在差不多,大約也有講因果的人,KAN見那些開基立國的帝王,一定說他品行如何好,道德如何好,這些說法流傳下來,就成為周秦諸子著書的材料了。兼之,凡人皆有我見,心中有了成見,眼中所見的東西,就會改變形象。帶綠眼鏡的人,見凡物皆成綠色;帶黃眼鏡的人,見凡物皆成黃色。周秦諸人,創了一種學說,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古人,古人自然會改形變相,恰與他的學說符合。

我們權且把聖人中的大禹提出來研究一下。他腓無肱,脛無毛,尤其黔首,顏色黎墨,宛然是摩頂放踵的兼愛家。韓非子說:「禹朝諸侯於會稽,防風氏之君後至而禹斬之。」他又成了執法如山的大法家。孔子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儼然是恂恂儒者,又帶點棲棲不已的氣象。讀魏晉以後禪讓文,他的行徑,又與曹丕、劉裕諸人相似。宋儒說他得了危微精一的心傳,他又成了一個析義理於毫芒的理學家。雜書上說他娶塗山氏女,是個狐狸精,彷彿是《聊齋》上的公子書生;說他替塗山氏造傅面的粉,又彷彿是畫眉的風流張敞;又說他治水的時候,驅遣神怪,又有點像《西遊記》上的孫行者,《封神榜》上的姜子牙。據著者的眼光KAN來,他始而忘親事仇,繼而奪仇人的天下,終而把仇人逼死蒼梧之野,簡直是厚黑學中重要人物。他這個人,光怪陸離,真是莫名其妙。其餘的聖人,其神妙也與大禹差不多。我們略加思索,聖人的內幕,也就可以瞭然了。因為聖人是後人幻想結成的人物,各人的幻想不同,所以聖人的形狀,有種種不同。

我做了一本《厚黑學》,從現在逆推到秦漢是相合的,又推到春秋戰國,也是相合的,可見從春秋以至今日,一般人的心理是相同的。再追溯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就覺得他們的心理神妙莫測,盡都是天理流行,惟精惟一,對厚黑學來說是不適用的。大家都說三代下人心不古,彷彿三代上的人心,與三代下的人心,成為兩截了,豈不是很奇的事嗎?其實並不奇。假如文景之世,也像漢武帝的辦法,把百家罷黜了,單留老子一人,說他是個聖人,老子推崇的黃帝,當然也是聖人,於是乎平民之中,只有老子一人是聖人,開國之君,只有黃帝一人是聖人。老子的心,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黃帝的心,也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其政悶悶,其民淳淳。黃帝而後,人心就不古:堯奪哥哥的天下,舜奪婦翁的天下,禹奪仇人的天下,成湯文武以臣叛君,周公以弟弒兄。我那本《厚黑學》,直可逆推到堯舜而止,三代上的人心,三代下的人心,就融成一片了。無奈再追溯上去,黃帝時代的人心,與堯舜而後的人心,還是要成為兩截的。

假如老子果然像孔子那樣際遇,成了御賜的聖人,我想孟軻那個亞聖名號,一定會被莊子奪去,我們讀的四子書,一定是老子、莊子、列子、關尹子,所讀的經書,一定是《老子》、《莊子》、《列子》和《關尹子》,所讀的經書,一定是《靈樞素問》。孔孟的書,與管商申韓的書,一齊成為異端,束諸高閣,不過遇著好奇的人,偶爾翻來KANKAN,《大學》、《中庸》在《禮記》內,與王制、月令並列。人心惟危十六字,混在曰若稽古之內,也就莫得甚麼精微奧妙了。後世講道學的人,一定會向道德經中,玄牝之門,埋頭鑽研,一定又會造出天玄人玄,理牝欲牝種種名詞,互相討論。依我想,聖人的真相不過如是。

儒家的學說,以仁義為立足點,定下一條公例,行仁義者昌,不行仁義者亡。古今成敗,能合這個公例的,就引來做證據,不合這個公例的,就置諸不論。舉個例來說,舉個例來說,太史公《殷本紀》說:「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周本紀》說:「西伯陰行善。」連下兩個陰字,其作用就可想見了。《齊世家》更直截了當說道:「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可見文王之行仁義,明明是一種權術,何嘗是實心為民。儒家見文王成了功,就把他推尊得了不得。徐偃王行仁義,漢東諸候朝者三十六國,荊文王惡其害己也,舉兵滅之。這是行仁義失敗了的,儒者就絕口不提。他們的論調,完全與鄉間講因果報應的一樣,見人富貴,就說他積得有陰德,見人觸電器死了,就說他忤逆不孝。推其本心,固是勸人為善,其實真正的道理,並不是那麼樣。

古來的聖人,真是怪極了!虞芮質成,腳踏了聖人的土地,立即洗心革面。聖人感化人,有如此的神妙,我不解管蔡的父親是聖人,母親是聖人,哥哥弟弟是聖人,四面八方被聖人圍住了,何以中間會產生鴟徸。清世宗呼允徹為何其那,允徺為塞思赫,翻譯出來,是豬狗二字。這個豬狗的父親也是聖人,哥哥也是聖人,鴟徸豬狗,會與聖人錯雜而生,聖人的價值,也就可以想見了。

李自成是個流賊,他進了北京,尋著崇禎帝後的屍,載輕宮扉,盛以柳棺,放在東華門,聽人祭奠。武王是個聖人,他走至紂死的地方,射他三箭,取黃鉞把頭斬下來,懸在太白旗上。他們爺兒,曾在紂名下稱過幾天臣,做出這宗舉動,他們的品行連流賊都不如,公然也成為惟精惟一的聖人,真是妙極了。假使莫得陳圓圓那場公案,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豈不成為太祖高皇帝嗎?他自然也會成為聖人,他那闖太祖本紀,所載深仁厚澤,恐怕比周本紀要高几倍。

太王實始翦商,王季、文王繼之,孔子稱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其實與司馬炎纘懿師昭之緒何異?所異者,一個生在孔子前,得了世世聖人之名,一個生在孔子後,得了世世逆臣之名。

後人見聖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千方百計替他開脫,到了證據確鑿,無從開脫的時候,就說書上的事迹,出於後人附會。這個例是孟子開的,他說以至仁伐至不仁,斷不會有流血的事,就斷定武成上血流漂杵那句話是假的。我們從殷民三叛,多方大誥,那些文字KAN來,可知伐紂之時,血流漂杵不假,只怕以至仁伐至不仁那句話有點假。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而天下之惡皆歸焉。」我也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願居上流,而天下之美皆歸焉。」若把下流二字改作失敗,把上流二字改作成功,更覺確切。

古人神道設教,祭祀的時候,叫一個人當屍,向眾人指說道:「這就是所祭之神。」眾人就朝著他磕頭禮拜。同時又以至道設教,對眾人說:「我的學說,是聖人遺傳下來的。」有人問:「哪個是聖人?」他就順手指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說道:「這就是聖人。」眾人也把你當如屍一般,朝著他磕頭禮拜。後來進化了,人民醒悟了,祭祀的時候,就把屍撤消,惟有聖人的迷夢,數千年未醒,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竟受了數千年的崇拜。

講因果的人,說有個閻王,問閻王在何處,他說在地下。講耶教的人,說有個上帝,問上帝在何處,他說在天上。講理學的人,說有許多聖人,問聖人在何處,他說在古時。這三種怪物,都是只可意中想像,不能目睹,不能證實。惟其不能證實,他的道理就越是玄妙,信從的人就越是多。在創這種議論的人,本是勸人為善,其意固可嘉,無如事實不真確,就會生出流弊。因果之弊,流為拳匪聖人之弊,使真理不能出現。

漢武帝把孔子尊為聖人過後,天下的言論,都折衷於孔子,不敢違背。孔融對於父母問題,略略討論一下,曹操就把他殺了。嵇康非薄湯武,司馬昭也就把他殺了。儒教能夠推行,全是曹操、司馬昭一般人維持之力,後來開科取士,讀書人若不讀儒家的書,就莫得進身之路。一個死孔子,他會左手拿官爵,右手拿鋼刀,哪得不成為萬世師表?宋元明清學案中人,都是孔聖人馬蹄腳下人物,他們的心坎上受了聖人的摧殘蹂躪,他們的議論,焉得不支離穿鑿?焉得不迂曲難通?

中國的聖人,是專橫極了,他莫有說過的話,後人就不敢說,如果說出來,眾人就說他是異端,就要攻擊他。朱子發明了一種學說,不敢說是自己發明的只好把孔門的「格物致知」加一番解釋,說他的學說,是孔子嫡傳,然後才有人信從。王陽明發明一種學說,也只好把「格物致知」加一番新解釋,以附會己說,說朱子講錯了,他的學說才是孔子嫡傳。本來朱、王二人的學說,都可以獨樹一幟,無須依附孔子,無如處於孔子勢力範圍之內,不依附孔子,他們的學說萬萬不能推行。他二人費盡心力去依附當時的人,還說是偽學,受重大的攻擊。聖人專橫到了這個田地,怎麼能把真理搜尋得出來。

韓非子說得有個笑話,郢人致書於燕相國,寫書的時候,天黑了,喊「舉燭」,寫書的人,就寫上「舉燭」二字,把書送去。燕相得書,想了許久,說道,舉燭是尚明,尚明是任用賢人的意思,就對燕王說了。燕王聽他的話,國遂大治。雖是收了效,卻非原書本意,所以韓非說:「先王有郢書,後世多燕說。」究竟「格物致知」四字,作何解釋,恐怕只有手著《大學》的人才明白,朱、王二人中,至少有一人免不脫郢書燕說的批評,豈但「格物致知」四字,恐怕十三經註疏,皇清經解,宋元明清學案內面,許多妙論也逃不脫郢書燕說的批評。


因為儒家傳統美德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儒學體系看來,遠古三皇五帝、商湯伊尹、周文武王地位崇高且人格接近完美;神跡與榮耀歸於古人;今人普遍無法超越古人……

比如周禮,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上古三代特別是周代,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框架。後世兩千年儒學做的90%的工作,都是在注釋周代(包括東周)誕生的那幾本書。後世沒有幾個人認為自己能寫出超越先秦諸子的書。

中華文明早熟早慧,搭建出框架,但此後思想領域長期在框架內緩慢發展,儒學沒有突破先秦奠基的一系列秩序,華夷之辨的思維方式延續兩千多年,甚至在這個時代「刑不上大夫」也是不成文的規定,官場上從來等級森嚴(政治制度則一直在變),民間雜家受到影響,也以托古為榮,比如《黃帝內經》顯然不是黃帝時代所做而是後人所做,比如三百六十行紛紛說自己的祖師爺是姜子牙、陶朱公、魯班……(反正都在那個光輝時代),又比如國內大部分家譜其實不可能追溯到唐代以前但總要上溯到先秦諸侯甚至傳說中的伏羲。

儒學自上而下給大家的思維方式打下烙印,佛道也不足以撼動官方意識形態。更何況宗教是天然好古的。在教會領導下的歐洲,聖經福音書也被分為正典、次經、偽經。偽經里有確實是托古造假的,也有不符合教會取向但是自身是真經的。可見托古寫書的事古今中外都有啊。

當然,到了清代就有一些考據大師懷疑前人的這些小動作了(在此之前的朝代雖然有人懷疑但沒人系統地整理出來)。以至於乾嘉時期演變出一場關於古文《尚書》真偽的大討論。民國時更形成了古史辨派,以顧頡剛為代表,胡適也參與其中。這個史學流派更多地利用文獻學知識作為工具。清末民國中國國力孱弱,屢受欺負,一些知識分子激烈質疑傳統文化,疑古多有矯枉過正之處,這是可以理解的。


所謂完美男人,就要上的朝堂,下的廚房。——蘇相轍。

子曰:君子之尚,上可入廟堂,下可行庖廚。——《論語》

飯吃多了會長胖。——蘇相轍

米,日食三升易肥。——《本草綱目》

哪個看起來更有說服力一點呢。

因為壓根寫不出能名垂千古的作品啊。

絕大多數創作者都還是知道自己的斤兩的,想兜售自己肚子里那點貨,但是又憋不出好東西。有上進心的磨練自己,無恥的就假託名人的名字喏。


君不見,朋友圈瘋轉的都是「喬布斯震驚世人的預言」,」愛因斯坦死前留下的驚天秘密」?


周公或成最大贏家。


好比一個不太靠譜的答案,但是被大V點了贊。


因為有些書,不適合留真名,也不適合出自「現代人」之口,所以只好「托古」了。

不過你要明白,你現在看到是他失去「可能名垂青史」的機會,而他當時看到的是「這樣才不會被殺頭」。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某唐詩鑒賞:「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的情緒。」

這首詩,論平仄也不是很嚴格,如果是普通人寫的,頂多會被當做一首打油詩而已。但是,但是,但是,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

「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短短四句詩,寫的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

「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

這首詩,「妙絕古今」(胡應麟語)

但是,但是,但是。

這首詩,李白的原版不是這樣的,現版是後人改的。

——————

李白原版:

(請先明白,再牛逼的詩人不是每一首詩都能寫的很牛逼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幾個宋本上的原版。

————

現在流通的版本是明朝時出現的。

問題是到底是誰改的啊?!


康有為寫 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為什麼就名垂青史啦?

文藝復興借復興希臘羅馬文化也不是寫入史書啦?

托古只是加大影響力和成功率,也是一個借口。參加戊戌變法和文藝復興的人們可能想過名垂青史,但是成功比名垂青史更重要。

向為人類發展而努力的人們致敬!


嫁禍,避嫌,逃禁,誤題,自恥,誹謗,借重等


你知道山寨人的心態嗎


因為中國文化缺少古希臘嚴謹的邏輯思辨,所以極易走向迷信權威,甚至偽權威。


我在這裡寫個答案一般不會有人理,要是大V來點個贊,嘖嘖,那就不一樣了~


就好像知乎上很多高票的匿名回答一樣!


造偽書怎麼就不能青史留名了。可以造一本書出來,然後自己作注嘛。列子就被人懷疑是注者張湛偽造的。注者也是作者。

唐以前造偽書,是為了給自己吵架增加論據。還可以獻給朝廷得到賞賜。這時候傳播一本書是很困難的,所以借用古人的名字是想盡量增加影響力。

唐以後由於出版業發達,賣書成了產業。造偽書就是為了賺錢了。借用蘇軾這些大V的名字可以賣出更多。


什麼鬼啊!

沒人說文字獄么?

如果自己寫的被別人詬病,動不動全家死光好吧?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名頭很響卻已經散佚的古籍?
宋代常見的古籍裝幀方式是什麼?是線裝嗎?怎樣判斷《鉅宋廣韻》、《宋本廣韻》等的印刷出版時間呢?
《山海經》裡面那麼多的怪獸,是古代的圖騰嗎?對這本書現在學術界有什麼看法?
為什麼《聊齋》里的妖大都是狐狸變的呢?
中國古話中最有道理的是哪句話?

TAG:歷史 | 文化 | 古代 | 古籍 | 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