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佛學的角度解釋:慾望總會使你遠離想要的東西?

我的個人經驗:慾望總是讓我遠離我想得到的東西

我越關注、越需求、越緊盯著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似乎離我越遠,以各種方式避開我

忽然不在乎它了,懶得理它了,反而都來到我面前了


其實人要斷慾念的方式是徹底理解萬物起因,那你時刻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是被激活的,就不存在著需要外界不自然的刺激。所有的慾望不過是根植於一種不理解,好奇心。對美色的好奇,對脫去衣服之後的酮體的好奇。說個粗俗的比喻「脫了衣服不都一樣嗎?」其實人都是一樣的,有什麼可好奇的。但是愚的人不能理解造化的還是會去好奇,被引誘。而且大多數人還有一種攀比心,虛榮心作祟,和人比比自己的能耐,那又是沒理解每個人有自己的使命,天命,特長都不一樣,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或者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其實都是一種不理解的愚蠢。


開頭引兩段吧,

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經:

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凈,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凈,真如相故。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痴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引了幾段,大意是講慾望的根本原因就是『』真如不守自性『』,『』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不了法界一相故『』,所以說心有無明。又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

………………………………

想像有一個絕對的真空,無法自證其是誰、其存在,於是攀緣創造一切相來證明自己,刷刷存在感,這個創造過程中,由於其絕對和唯一存在的本質,所有一切受造物其實均是他本身,無論其熏習因緣之下創造出來的多麼怪誕,荒謬,只會覺得真的無法再真,正常的無法再正常,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想像力的邊際,就是其創造的邊際;信位的高度,就是其創造能力的高度;最終,夢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受限,從創造者的位置跌落,背覺合塵,但這個無限存有的本質並沒有失去,如果真的玩夠了,不用求真,只需萬緣放下,自然就能醒來,畢竟你是無限存有。

近代西方有位菩薩叫萊斯特.利文森,他關於心智和慾望的一些開示很通俗易懂來的:

1.心智只不過是所有想法的集合

2.心智積習難改

3.潛意識層的心智不過是我們當下沒有在考慮的想法

4.想法就是一種假設的匱乏,而它會引起想要填補匱乏的意願;

5.當你看穿了心智的本相,就不會再服從它了。

6.你消除了越多的心智,就越能感覺到平和安靜。

7. 想要和擁有是對立的,停止想要即可擁有。

so慾望是不了解合一真相下產生的,不明白心如畫工師,能畫諸世間,不明白度人即是度己,度己也是渡人,慾望下的想法本質就是匱乏。他也不能了解,何其自性,本來清凈,本無動搖,本無生滅,本自具足。

言簡意賅些說,即是當下感到滿足才能感召外境的富足,未來只能是在未來,生活中輕鬆一些,達觀一些,幽默一些,大事看小,小事化了,多對自己說正面的話語,多從你希望的結果上看待事情,他人,多多善意有趣的描述這個世界。。。巴拉巴拉。。。平安喜樂的心創造出豐盛怡人的外境,這些都是感召豐盛,變換夢境的法門。

祝福大家常做美夢


謝邀!

其實,只要關注當下所做的事情就好。

題主去攀求,自然就會時刻惦念著攀求的東西/事。當大部份時間精力都在留意所攀求的事/東西。自然就覺得得到/達到那個想要的效果/東西會很渺茫。是否最終成功先不說,但是當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的時候,這個結果是否如願都會被自己的攀求放大。

當有求,就是會有「求不得苦」(佛教稱為「八苦」的其中一個)。若無求,則那來所謂得還是不得?

從因果上看,其實每一個果報都有其因緣。你得到還是得不到都有因緣。而這個「因」就是起點。只要我們把「因」種好,其他的就等待緣份就好。不必起攀求心。

題主覺得不去特意在乎的時候反而得到。這個不是反而得到或者出現。而是因緣俱足而出現而已。因為這件事件的出現不在你的關注範圍裡面,所以你會覺得突然,會記得。

說到底,我們每一刻所見到接觸到的想到的,這一切種種,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我們這刻求還是不求,都會如是呈現。我們的下一刻就看我們過往(包括在下一刻出現前一個哪怕多細微的延續)。

所以,求個什麼?

誰在求?

這誰在哪兒?


佛學的角度,你想要的總能得到,可能是今世,可能是後世,你的願望會啟動一個實現你願望的進程,比如佛教中最重要的願望,度盡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雖然你不知道在未來那一世能實現 ,但這個願望一定是可以實現的。

即使是一些不正確的願望,也有實現的時候,但實現後你就要開始承受後果,你會立刻發現,這並不是你想要的,比如在地獄中,你想要跟個美女happy,結果抱上去才發現是一根燒紅的柱子,被燒得死去活來,醒來不吸取教訓,看到美女又衝上去,死循環了,千萬億劫不得出離。。。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會是燒紅的柱子?就象兩手摩擦會生熱一樣,摩擦這種相狀,在能量不受限的某種存在形態,不及時停下來,會產生極高的熱量。。。。精確的答案請看《大佛頂首楞嚴經》

為什麼你越關注,越訂緊,這東西離你越來越遠,不在乎他了,反而來到眼前?

前面說過,你想要,就會啟動一個實現願望的進程,這個進程是要消耗一些隱形的資源的,簡單說就是你的福德。你越著急,希望願望越早實現,消耗的福德越大,但你的福德是有限的,最快也有一定的極限,而且因為你沒有智慧,一著急就亂動,往往有反作用,反而要消耗更多福德,導致願望被延誤實現。你不去干擾他,反而更容易實現。

所以,實現願望最好的方式,首先是認真發願,發好的願望,不要發一些亂七八糟的願,後果不堪設想!!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特別記住話不要亂說,說出來都會實現的!比如網上一些年輕人,看到美女抱著小狗的照片,就說出願做那隻小狗的話。。。他不知道這種願望有一天是會實現的。。。

其次你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願望實現的時候,很大的可能性,你已經不想要了,或者不是你想要的結果!雖然你詳詳細細的寫下來,方方面面的情況都考慮到,但總有考慮不到的地方,等到實現的時候,你對照你列的清單,發現每個條件都滿足了,但你還是覺得,還不如不實現這個願望!相信我,那是一種非常痛苦的領悟!。。。。

最後是積累福德,迴向這個願望的實現。你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想發財就去布施,想找工作就去幫人介紹工作。。。。特彆強調的,供佛供僧,福報極大!供佛時要把眼前的佛像當成真的佛,佛分身千百萬億度化世人,你要供養,他一定會接受,在這個世界,他接受你供養最好的地方,就是你眼前的佛像,有人拜佛,總是想找瑞象,什麼光啊雲啊之類的!卻忘記眼前的佛像,才是真正的瑞象啊!另外一個福田,就是僧團了,經上說,供千僧齋,一定會有阿羅漢來應供!對於佛菩薩、阿羅漢、大修行人來說,示現為僧人的形象,隱藏在僧眾中度化世人,是最好的方法!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要有施捨的心態!一般僧人接受供養,是不會給你行禮和說謝謝的,只會為你祝福!接受僧人的行禮會消你福德的,之前有個國王,讓阿羅漢起來迎接他,只走了五步,就讓國王福德喪盡,六個月後丟失王位!所以到寺廟做義工,累死累活,但是僧人對你愛理不理,謝謝都不說,不要起嗔心!回來後你的事情會順利很多!那些對你客客氣氣,說一大堆好話的地方,反而要小心!搞不好白辛苦一場!


感謝某朋友無數次的發問且邀請。

是時候祭出楊絳先生的那句話了。

佛法在於干,而不在於看。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die。

多麼希望能有更多一些關於實修的問題,而不是如何看如何解釋如何理解XXX的問題。

多麼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如何爬山的問題,而不是嘰嘰喳喳在山腳下問,山頂的風光幾許春色……


我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我是毫無力量的。

我只有放棄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施加任何影響,才能使自己獨立於世界,從而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世界。

——1916年6月11日

5. 632 主體不屬於世界,然而它是世界的一個界限。

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中一切事情就如它們之所是而是,如它們之所發生而發生;世界中不存在價值——如果存在價值,那它也會是無價值的。

如果存在任何有價值的價值,那麼它必定處在一切發生的和既存的東西之外。因為一切發生的和既存的東西都是偶然的。

使它們成為非偶然的那種東西,不可能在世界之中,以為如果在世界之中,它本身就是偶然的了。

它必定在世界之外。

——《邏輯哲學論》

世界是被給予我的,就是說,我的意志完全是從外而進入世界的,有如進入某種現成的東西之中。

幸福的人必無所畏懼。即使面對死亡亦無所畏懼。

我們是否可以說:「不論結果如何都要按照你的良心行事」?

幸福地生活吧!

——1916年7月8日

個人經驗:這三段話可以在心經里找到對應之處。


法華經: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感覺題主結論有些問題,很多東西想得到,因緣到了就能得到,因緣沒到自然得不到,得到了總覺得理所應當,得不到就痛苦,這些感受都是八識心合和運作產生的心所有法,沒有斷我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但是學佛也正是用我們的意識心去實證無思無量的真心。就像參禪要明心見性破參前,都是全心思想找到他,只要戒定慧具足,自然就有機緣實現,就得到了,多少禪宗公案都記錄了這樣的過程。所以題主問題有時是不成立的。

我們要知曉自己有個真心,他不懂得思量,不知欣喜也不會失落。我失落傷心的心是我的意識心,他源自於我真心記錄的因遇緣產生的虛妄,這樣可以逐步放下一些


你關注不關注它,它都在那裡,不來亦不去,遠離只是你覺得,靠近亦然,因關注及諸多助緣而生變化。

佛法不講慾望,而講執著與無明。執假為真是為執著,不明因果是為無明。


謝邀!

因為法性是空性、是無相、是無願。

所以逆法性的行為都會遭到抑制!


你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你在做的事情是想像自己去擁有一件東西,而不是去取得這件東西。

想像自己擁有某件事情的過程越歡樂,越是遠離那件事情,因為歡樂來自對比。要是我能夠怎麼怎麼樣該多好,本身就是一個告訴自己不能怎麼怎麼樣的過程。


不是很想從佛學角度談這個問題,涉及的層次太多,你也未必想看。但有個例子可以感受一下。

在開車時,汽車失控了,你很慌,心裡想著千萬別撞到路邊的電線杆。而你多半就奔著電線杆去了。不是你想不想撞電線杆的問題,而是此時你的心專註於電線杆。

人死時,會浮現你內心記憶最深刻的東西。比如你這輩子就殺豬了,你的心會專註在豬上,和你喜不喜歡豬沒關係。

你覺得你關注、需求、緊盯著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似乎離你越遠。其實此時你的心專註於在要離你越來越遠,因為這世上沒有得到或失去的事實,只有得失的概念。

喜歡不喜歡,想還是不想,關不關注,需不需求,是否緊盯,只是你賦予的概念,和事實是兩回事。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反,通常我們都會默認為一致。所以我們會奇怪,為什麼我明明想到卻沒得到?搞的像我不想得到一樣。


因為慾望使人越求越多 而人的能力有限 為學日增 為道日減


不是不能得到,是不一定。你把它當成一定的,就是執。


心無掛礙,無掛礙無有恐怖。


不懂佛學,倒是這個問題可以給個意見。慾望越大,實相就是你沒有得到,所以你才會不斷地想要。根據思維創造的法則,內在的貧瘠會讓外在顯化貧窮,所以越追逐就越得不到了。

當然所有事都是相互聯繫的,這只是主要的一方面。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


畫地為牢。

廣撒網,不強求。


執情是痛苦的根源。把握好度就可以了。做慾望的主人,一味的滿足慾望會丟失自己。


類似於費盡心機得來的東西到手後卻不想要了。偶然遇到的驚喜卻會珍藏一輩子。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是謀略!

佛學角度嘛,人生八苦,求不得!


謝謝邀請,本來邀請回答應該正兒八經的回答。但是這個問題。。。其實和佛教沒啥關係。舉個例子你體會體會,等人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更慢。一個道理。

硬要跟佛理掛鉤的話,欲求無自性,唯汝心動。細想想也確實只是你的心裡附會而已,不是嗎?

佛教不是心理學,佛教會告訴你:心亦不可得。煩惱只是自己把心當真了,抓的太牢了。所以最後發現是個活扣。


推薦閱讀:

佛經中接近釋迦牟尼本意的著作,有哪些翻譯得較好的?
如何通過佛教來建立精神支柱以及減少精神的空虛?
年輕人如何修念佛法門?
各宗教教職人員(或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
佛法是真實的嗎?還是僅僅是一種信仰?輪迴往生福報業債等是真實的嗎?如果不真實佛豈不是撒謊了?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