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琴熱?

是不是像商業一樣有一種飛漲的泡沫,比如虛高的價格、良莠不齊的老師、學員人數激增?應該如何對待呢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或者準確的說,在當下很難有答案,也許當歷史演進到未來,會有比較準確的答案。我就只說我的理解吧。首先應該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文化的需求,是一個社會發展規律。第二,古琴這樣根基深厚的、自古以來被文人推崇的、始終處在文化的核心地位的一件樂器,在文化爆發式渴求的時候,自然就成了焦點。第三,是古琴文化本身,是一個自成體系,自在自足的文化,在當下浮躁的社會氣氛里,能起到積極的鎮靜作用。第四,是因為某些例如世界非物質遺產、奧運會等偶然性大事件,將古琴再度放到了大眾的視野里。第五,是投機分子的利用。這個就不解釋了,大家都知道的。不過總的說來,古琴熱是好事情,畢竟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文化。只是有擔當者,應擔當,勿以利益交換初心才是。


謝個了邀~

古琴之所以有這種現狀我認為是沒有,或者說無法界定嚴格的標準引起的。不像圍棋,死活輸贏沒有什麼爭議。而古琴,上到樂下到器,好壞都沒有一個標準。或者說,人多就是標準。

前不久《北京日報》批書法界的「丑書」,朋友圈就有該「書法家」的朋友跳出來打抱不平了,發了好多字帖,我也看不太懂,不好說到底是書法家還是漢字藝術家。

這還是有點標準的書法界的事,換到我們古琴界就更亂了。我要是說某個老師做的琴不好,先不說他的學生,就是所有買過他琴的人都不答應。我幾萬買來的收藏品,被你把他弄臭了,我的琴不要貶值的嗎!就像我們大部分人家裡的房子一樣,希望他貶到1000塊1平嗎?而那些沒有的人當然希望你貶值啦,越便宜越好,10000塊買一把王親斫,你別給我說你不想哈~

如果有標準就不一樣了嗎。從最早的對練習琴的要求沒有「抗指、打板、沙音」,到現在的對琴體要求充分震動,我們可喜的看到古琴的標準似乎正在建立起來。

然並卵。

充分震動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標準卻是需要可量化的。

如此看來,古琴可以量化的標準,似乎還是只有「抗指、打板、沙音」三樣。

那麼虛高的價格如何界定,難道沒有辦法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

具體到斫琴師。我們把他所在城市的平均收入算到他的身上,換算出他每年的時間成本,再加上一些材料費及附加值,最後計算出他每一把琴的平均價格。

打個比方。2015年上海市的平均工資是6774元/月,算7000*13≈90000元。如果一個剛入行的斫琴師做琴,飽和量是10張,則材料費為1000*10=10000。每把琴的平均價格為(90000+10000)/10=10000元/張。

但是如果他要賣15000每張,我是怎麼也不願的。那什麼時候能賣到15000呢?等他有5年經驗了。就像我們幹了5年老闆每年給我們漲1000塊一樣。

而王鵬的琴動輒60萬起,難道他有600年經驗了?我覺得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600年是沒有的,100年能算。那麼他的親斫琴10萬比較合適,剩下的50萬就是泡沫。

這是器的標準,接下來說說樂的問題。

樂的標準,無外乎音準,只要節奏都在點上,就不算出格。

我認為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為什麼古琴曲一定要是好聽的?

為什麼感覺古琴曲很難聽? - 音樂

說句不敬的。為什麼說起瀟湘水雲就只知道學龔一呢,我認為龔瀟湘不如查瀟湘吳瀟湘呀,看他視頻彈的那麼小心翼翼,照他這麼彈一遍我還不背過氣去了。相反的我覺得管平湖徐元白的才好聽呀,為什麼沒人彈?只是因為喜歡的人多了,他就成為了標準,而不是因為他本身就是標準。如果兩個老師一個教龔瀟湘一個教徐瀟湘,你認為徐瀟湘收的到學生嗎?只是因為龔瀟湘更符合市場,更符合大眾審美而已。而那並不是古琴曲瀟湘水雲的本來面目與標準。瀟湘的本來只是一張譜子而已,任何分支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但不是唯一。

而譜子上寫的所有,才是他的標準。古琴譜上有啥?指法唯矣。

任何標準都是越簡單越好的,回到文初的圍棋上,圍棋的規則超級簡單:交替落子,氣盡則死。但是衍生出來的棋局是無窮無盡的。

看到這兒你想到了啥?對了,就是古琴譜了。一張古琴譜,演繹出來的琴曲也是無窮無盡的。

而我們卻把他彈成了一樣。

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

那麼如何界定一個好老師呢,我認為分三個層次:

1. 教會你指法,保證你拿到古譜能把每一個音彈出來,而不是遇到不懂的就到處問。

2. 告訴你如何欣賞古琴,幫助你找到其中的規律,而不是給你洗腦我彈的版本都是好聽的。

3. 引導你彈出自己的瀟湘水雲,而不是拉出來雅集的時候幾個學生都合奏的一模一樣。那是復讀機……

初學者找到符合第一條標準的老師即可,進階者找第二位老師,至於第三位,可遇不可求也。


在下謝邀,,但題目好大,,不是在下這種張口胡來的人可以去說道的。。

在下個人只能謹守自身的道德準則,然後享受古琴音樂所帶來的情緒的平靜與內心的安寧,以及這種古老藝術里的美麗。。。


一門藝術要發展,需要什麼?需要人。藝術無人繼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失傳了。即便失傳後,人們可以通過遺存資料再度將其「復活」,但「復活」的困難、能達到的效率與最終程度,都是問題[1]。有人繼承,一門藝術的發展才成為可能;而有更多的人繼承,這門藝術才更有可能快速、健康、多樣地發展。「古琴熱」對古琴藝術的發展是一種機遇,它給古琴藝術帶來了更多想要了解古琴、學習古琴的朋友。這其中的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意在專攻古琴,但他們的力量最為廣大,會為古琴藝術帶來豐富的靈感源泉和一股股新潮流;而其中意在專攻古琴的朋友,則會為古琴藝術的深入發展和專業研究提供保障。這個機遇,如若把握住,將對古琴藝術的發展大有益處。

然而現在需要擔心的,就是把握不住。「古琴熱」發展到今天,顯現出的「弊」遠大於「利」。一種浮躁的氣氛,令多少尚未入門的人淺嘗輒止,多少剛剛入了門的人忙著用淺薄的功底去打撈名譽金錢。而治療這「病」,恐怕還要在古琴領域內先行自我重新規範。這種重新規範,將是全面、深入、透徹的,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樂器自身方面還是演奏方面,研究方面還是教學傳播方面,等等。其中,必須認識到古琴樂器的樂器本質,古琴藝術的藝術本質,並站在現代世界的高度看問題,否則這重新規範只會演變為一場復古排外的狂歡。

[1]相似的是,傳統古琴音樂記譜的特點,使得樂曲的眾多細節無法被記錄。因無人繼承而再度被打譜的樂曲,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失傳」後的「復活」。只不過這種「失傳」是可以在技術上避免的,打譜也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

2016年1月28日 答


常聽見感謝父母逼自己苦練樂器或者其他技能,因為覺得受了那麼多苦,get了一個令人欣賞佩服的技能。

本來中國人就容易為別人活,學東西都不是為了喜歡,而是喜歡被高看被崇拜的感覺。

其實喜歡的時候,也不拘學成什麼樣,練琴是種享受。享受優越感,不是真藝術。


古琴在古代也是絕學,不僅參與人數稀少,屬於小眾里的小眾,而且傳承上一度瀕臨斷絕。大量琴曲都是明清時期創作的,真正所謂古曲不是亡佚就是出於後人重新「打譜」(句讀疾徐以意度之),難見原貌。而明清以來的傳承又主要由士大夫承擔,這就使琴學從當初的一項樂人(professional)的技藝一變而為一種士人(amateur)的雅趣。畢竟讀書人嘛,功名才是頭一樁要緊的事,連作詩填詞都屬於不急之務,何況這冷門的末技。你琴技再高,文章做不出,哪個給你官做?所以縱然是文人的雅事,在文人之間也鮮有精通者。一項技藝如果長期停留在業餘水平的小圈子內部自我欣賞,而缺少跟外界尤其是專業水平的交流比較,那麼自然容易退化衰變。這還僅僅是明清時期,之後又是民國又是我朝,文人圈子凋亡殆盡,文人那種業餘水準的琴藝早就難以為繼啦,所以今天的琴藝,自然是連業餘水平都保證不了啰。

一言以蔽之,別太當真。


至少還有我們


好吧,作為一個曾經參加過創業小team的人來說幾句。全部信息源自開設國學課的朋友,一位有十年以上資歷的國學課程開設者。

據她自己說,北京的這種課程是她慢慢發展起來的。起初不怎麼掙錢,就是普通的體驗課,一節可能50塊錢左右,大概一下午或者一天,參與的學生不多,加上場地費,湊活可以維持運營。

他們的模式是古琴免費提供,你只需要來的時候租就可以了。這種模式很受歡迎,因為不用花大錢,就可以體驗一種逼格高的活動,讓很多文青和古典文化愛好者很受用。

在這個期間會有專業的老師授課,讓你一步步入坑。比如說,你很喜歡一樣東西,但是你買不起,那我跟你說,沒關係,你來就可以了,東西用我的,不損壞就可。後來,我給你講課的時候就告訴你更多古琴的知識,說你彈得很好,讓你自己慢慢從感興趣到喜歡上這個東西,再到最後的離不開。也算是一種洗腦,最後你就會不知不覺的覺得還是自己買琴吧,我很喜歡這個東西,而且我也學的不賴。他們會建議你買,但是不會強迫。磨到有一天你心思活泛了,頭腦一熱就買了。

然後你自己學總會叫上朋友吧,這樣一傳十,慢慢就傳開了。加上同時設立的其他課程,比如書法,繪畫之類的,一下子就有現金流了。

當然,她是最後堅持下來了,闖出來了,要不然容易胎死腹中,因為這個洗腦的過程很漫長,逐步讓你入坑,而正是因為如此,你也才心甘情願花幾萬塊錢買把所謂的好琴。

寫到這裡吧,想起更多再更。


宋琴「松石間意」,拍出1.236億。新琴也有七位數的。還有剛出道就敢喊六位數一床的。

照其它器樂標準,教古琴的九成可下崗。

除了廣大中小學生現在又多了一條藝考途徑外,眾多「文藝」人士又多了一種裝逼利器(技術什麼的就算了)

————————————————————————————————————————

如何應對?您是廣電總局還是工商稅務啊……


謝邀~

自小學琴,但是只要在人前提起都是一片詫異和驚訝的眼神,而且絕大部分人連琴和箏都分不清!

恬靜的享受琴曲的意境和遠離喧嘩的平靜即可,我很開心有古琴熱,因為也會催化出些許懂琴愛琴之人。這個物質浮誇的社會體系催化出來的所謂熱度始終不會長久,一笑置之即可~


推薦閱讀:

大陸傳統文化還有救嗎?
想當道士應該怎麼做,去哪比較合適?(必須要國家承認的道士)?
有沒有那種帶點漢服元素,穿出去又不顯過分突兀的衣服?
現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在你心中還佔有多少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嗎?

TAG:傳統文化 | 文化傳承 | 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