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 2015 年化學學術界最大的新聞是什麼?
題目中的新聞指的是學術研究成果或是學術界新聞
----本問題已收錄到知乎圓桌- 2015 年度盤點,歡迎關注圓桌參與更多討論。
誠邀。詳情可以看一下ACS CEN評選的 Top Research of 2015
1.可注射型柔性電子電路 Flexible Electronics You Can Inject
2. 敏感試劑的特殊包裝 Special Delivery For Sensitive Reagents這個我想值得一提,因為對於我這個做有機化學的來說還是頗有意思的。因為很多敏感試劑我們不得不利用手套箱來操作完成。MIT的Buchwald做的,利用特殊的石蠟膠囊來包裝試劑,當膠囊充滿了化學品之後,可存放在手套箱外面,需要投反應的時候可以投入加熱用(石蠟不會干擾反應,且可以過柱子或者過濾除掉)。
3. 酵母變成以實現Opioid的全合成 Yeast Programmed For Opioid Total Synthesis
4. 分子機器 Miracle Machine Builds Molecules On Demand
自動化合成:設備利用模塊化的部件創建所需的化合物、藥品和材料 當時我在Science上看到這篇文章時候感覺相當有趣,可能是有機合成的一種革命性的轉折,由UIUC的Martin D. Burke完成。作為一種新型的自動合成儀,一按下按鈕,就可通過化學反應來將模塊化的分子組件裝配成所需的目標有機分子。通過Suzuki Coupling他們將一個硼酸化保護的MIDA模塊添加到另一個模塊上以裝配目標分子。在每一步中,中間化合物通過固定在硅膠上得以純化,洗去過量的試劑和副產物,並為下一個合成步驟釋放該中間體。該研究小組已使用這個系統合成出很多種化合物,包括複雜的大環和多環的天然產物。該平台的持續發展「將推動它支持直接化學品多樣化的能力,從而產生高度複雜的化合物用於藥物研發。
5. 鎳催化劑 Nickel Shines As A Catalyst
這個就設計的內容很多了,作為我所在的課題組我比較感興趣的便是相對穩定的集團——醯胺的水解。具體不多說了這個。
6. 3D列印技術邁入新的維度 3-D Printing Takes On A New Dimension
7. 快速發展的原子厚度薄膜 Atomically Thin Films Grow In Number 8. 在污垢中發現的殺菌神器 Digging In The Dirt Yields Novel Bacteria Fighter醫生開的處方中,許多抗生素都是來自於土壤中的微生物產物。但在環境中只有約1%的微生物能夠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其它的99%被認為是不可培養的。為了挖掘這一寶藏,美國東北大學的生物學家KimLewis領導的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可以誘使非培養性細菌生長的篩選方法。Lewis和他的團隊將少量細菌加入被稱為iChip的一個培養裝置中,並將其夾在兩個半透膜之間,然後將這一套裝置在土壤中放置一兩個星期。使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被稱為teixobactin的抗菌化合物。
9. Keeping GMOs On A Leash
10. 有孔液體 A Liquid With Holes In It 11. 前所未有的電鏡特寫圖 Electron Microscopy Provides Unprecedented Close-ups謝謝邀請。前面有人提到了ACS的榜單,那麼我這裡貢獻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的吧:
圖片來自http://news.ifeng.com/a/20150801/44324064_0.shtml
VSV-ZEBOV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成功給人們點燃了希望,這種VSV-ZEBOV疫苗是由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研製的,是包含小部分的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序列的一種活病毒。在西非幾內亞,與100位埃博拉患者曾有密切接觸的4000多人被注射了這種疫苗,而這些人都未感染上埃博拉。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
一同獲獎的還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William C. Campbell、日本學者Satoshi ōmura分享另一半獎金,他們找到治療線蟲寄生蟲的新療法。
這兩個發現為人類提供了戰勝這些疾病的強大手段——它們每年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為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
摘自:屠呦呦實現中國科學諾獎零的突破 詳見饒毅解讀
為此,饒毅還專門寫了一篇博文:科學網—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修改版)
知乎科普貼定向:
青蒿素的分子式為C15H22O5,為什麼植物能製造它,卻沒見過人工合成? - 醫學
如何通俗的的理解青蒿素治療瘧疾的原理? - 諾貝爾獎
3.圖片摘自: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7/n7535/full/nature14098.html
下載地址: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7/n7535/pdf/nature14098.pdf
最近《Nature》雜誌報道了一個美國-德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開發了幾種新的方法,來大量培養之前未人工培養過的細菌菌株,並篩選出了一種新的「超級」抗生素——teixobactin,可以有效殺滅多種病原菌,特別是革蘭氏陽性菌,而且沒有發現任何產生耐藥性的變異菌株。
摘自:《Nature》報道對付超級細菌的「神器」
知乎科普貼定向:
李冰冰為什麼沒把「超級細菌」傳染給澳大利亞人? - 社會
為什麼中國濫用抗生素這麼久,也沒出現超級細菌? - 醫學
藝術化學方面:
梵高的畫可能會變色:
1.
圖片摘自:Plumbonacrite Identifi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Tomography as a Missing Link during Degradation of Red Lead in a Van Gogh Painting
下載地址: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ge.201411691/epdf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詹森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從這幅「雲空下的乾草垛」畫中取下一個很小的白色顆粒,進行XRD射斷層掃描技術分析:他們發現鉛丹位於白色顆粒的中心,經過多年的化學變化,鉛丹外部已被其降解產物所覆蓋。在最靠近鉛丹的一層,該研究團隊發現了羥碳鉛礦(3PbCO3.Pb(OH)2.PbO),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鉛礦物。在顆粒的更外層,他們還發現了更常見的碳酸鹽鉛礦物:水白鉛礦(2PbCO3.Pb(OH)2)和白鉛礦(PbCO3)。
摘自:梵高油畫變色之謎
2.
圖片摘自:Evidence for Degradation of the Chrome Yellows in Van?Gogh』s Sunflowers: A Study Using Noninvasive In?Situ Methods and Synchrotron-Radiation-Based X-ray Techniques
下載地址: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505840/epdf
同樣一批人,進入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對裡面珍藏的梵高《向日葵》原作進行研究。他們採用了無創原位光譜分析方法結合基於同步輻射的X射線光譜法,結果顯示,梵高所使用的鉻黃存在幾種不同的類型,包括耐光照的PbCrO4以及富硫的PbCr1?xSxO4(x≈0.5),而富含硫的顏料很容易在光誘導作用下發生還原反應。
摘自:梵高的《向日葵》,在陽光下也會枯萎
基礎化學:
小時候看到鈉與水反應時的那種激動的趕腳,對於初次接觸化學反應的我來說,很難忘懷。有些人也可能從那時起就愛上了化學。不過,這樣一個經典且基礎的反應其細節至今為止仍不甚清楚。
捷克和德國的化學家就認為因為金屬與水的初始反應產生的氣體會成為將金屬與水隔絕開來的絕緣層,而使金屬不可能在與周圍水持續反應。基於此,他們藉助高速攝像機技術,拍攝到亞毫秒內鈉/鉀和水相遇的影像:
圖片來自:http://www.nature.com/nchem/journal/v7/n3/full/nchem.2161.html
下載地址:http://www.nature.com/nchem/journal/v7/n3/pdf/nchem.2161.pdf
摘自鈉遇水為何爆炸?《Nature Chemistry》解釋原理他們發現鈉/鉀合金液滴變形成海膽狀,細長的尖峰伸入水中,快速增加的接觸面積使得反應開始失控。電子的釋放導致在合金上的過量正電荷積累。這種電荷不穩定性導致金屬樹突刺入氣體層,從而使金屬-水反應持續進行。並且,大量電子釋放使該系統快速達到「瑞利不穩定極限」,並導致鹼金屬液滴的「庫侖爆炸」。這也是這個反應為什麼容易爆炸的原因之一。
與石墨烯二維材料類似的硼的二維材料-硼烯最近發表出來了[1,2]
(Ref:1,2)1. Mannix, A. J. et al. Synthesis of borophenes: Anisotropic, two-dimensional boron polymorphs. Science 350, 1513–1516 (2015).
2.Sachdev, H. Disclosing boron』s thinnest side. Science. 350, 1468–1469 (2015).謝邀關於學術方面的大新聞其他知友們都總結的很詳細了。我就來盤點一下2015年與化學相關的十大熱點事件吧,有的不是很學術,可能不算很切題,聊備一說——---------------------------------------------------------------------------------------------------- 站在辭舊迎新的時間節點 回顧即將過去的2015年 我們一起經歷了多少刻骨銘心的瞬間 共同見證了多少難以忘懷的事件 而這其中,又有多少和化學緊密相連 歲末之際,「化學人生」特別遴選了「年度10大化學熱點事件」 為您細細盤點,一一呈現▼~~~~~~~~~~~~~~~~~~~~~~~~~~~~~~~~~~~~~~~~~~~~~~~~~~~~~~~~~~~~~~~~ 新環保法 「史上最嚴」2015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 新環保法的修訂,主要包括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公民環保意識;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對霧霾等大氣污染的治理和應對;明確環境監察機構的法律地位;完善行政強制措施等十二個方面。 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新環保法實施一年來,監管部門鐵腕治污,給環境違法以沉重打擊。而作為污染高發區的化工行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變。以往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化工企業開始重新洗牌,產業升級、技術革新的「綠色化工」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穹頂之下 十面「霾」伏2015年2月28日,著名記者柴靜發布了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24小時全網點播量上億。 片中,她用坦誠、動情的演說將深奧的化學原理,複雜的統計數字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告訴每一個人: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相關閱讀:穹頂之下,我們和柴靜同呼吸、共命運 然而遺憾的是,今年入冬以來,中國許多地區再次出現嚴重霧霾,一段名為《舌尖上的霧霾》的惡搞視頻又一次刷爆朋友圈。舌尖上的霧霾!史上最牛霧霾推廣宣傳片從「穹頂之下」到「舌尖之上」,從震驚憤懣到無奈調侃,我們依舊深切地期待著,能早日迎來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還天空一片藍色》,孫伊千,12歲 巨星隕落 大師仙逝2015年4月28日,中科院院士、2008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國稀土之父、著名化學家徐光憲先生在京辭世。享年95歲。 從學術研究上說,徐老的一生無疑是傳奇的一生。為了祖國的需要,他連續五次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但無論是他所鍾愛的量子化學還是配位化學和萃取化學,他都能拿起來,鑽進去,出成果;為了祖國的需要,他率領科研團隊一路披荊斬棘,帶領中國稀土工業昂然跨進世界前列,創造了被世界稀土界驚呼為「中國衝擊(China Impact)」。 從婚姻生活上說,徐老同樣創造了一個傳奇。他和夫人高小霞同為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兩人甘苦與共、攜手相伴五十年,譜寫出一段志同道合、伉儷情深的人間佳話。相關閱讀:只羨鴛鴦不羨仙——化學大師們的愛情故事 天津爆炸 震驚全國2015年8月12日晚11時,天津濱海新區保稅港危化品倉庫發生劇烈爆炸。事故造成173人遇難。 事故中的爆炸倉庫內危化品種類和數量約有40種、2500多噸,暴露出了我國危化品倉儲管理方面的諸多漏洞,也成為近年來國內最嚴重的安全事故之一。相關閱讀:天津爆炸事故中的化學術語 青蒿素悲憫蒼生 屠呦呦喜獲諾獎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憑藉青蒿素的發現,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40多年前,屠呦呦和她同事們一起,用包括化學手段在內的科學技術,經過190多次試驗,終於從古老的中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使千千萬萬被瘧疾威脅的生命得到拯救。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作為一位「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讓,背後漫長艱辛的科研之路國人欣喜之餘,也引發了對於科研體制、學術管理等的深入反思。相關閱讀:屠呦呦獲諾獎熱聞後的冷思考 「化學四煞」 橫空出世2015年11月初,某時尚雜誌刊登了演員佟大為的一組藝術照。其中一張,佟大為化身「化學教師」,拿著各種瓶瓶罐罐做實驗。然而,這張圖卻被眼尖的網友發現冷凝管用法存在明顯錯誤。 對此,佟大為也在微博上回應,說這是「一根冷凝管引發的懸案」,「今晚決定溫習化學課,千萬不要找表演課的老師學化學。」 此後,這條微博被廣泛轉發,網友開始列舉其他明星的類似錯誤。最終,李易峰因滴管滴頭伸進瓶口,唐嫣因吹滅酒精燈,林志穎因湊近嗅聞化學藥品,和佟大為一起成為娛樂圈的「化學四煞」,被網友們戲稱:「完美避開了所有正確操作。」 「我們恨化學」 廣告遭聲討2015年11月18日,北大化學院著名教授周公度先生一紙「狀告CCTV-8」的聲明引起網友廣泛關注。 事情的起因,源於某化妝品企業一則「我們恨化學」的廣告。在這段15秒的廣告中,該品牌代言人、某知名女歌手連續重複「我們恨化學」這句話,甚至直接用這五個大字佔滿屏幕。 廣告播出不久便引起眾網友口誅筆伐,而周公度先生的「狀書」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一則「毫無基本科學素養,反科學、破壞化學教育」的壞廣告。相關閱讀:聲援周公度教授 抵制腦殘廣告 此後,中國化學會公開致函央視,要求央視撤銷廣告、公開致歉,採取措施彌補已經造成的惡劣影響和相應損失,並稱「我們恨化學」的廣告語已經造成對化學形象的嚴重詆毀,極其惡劣地誤導了公眾對化學的正確認識。相關閱讀:你們恨化學 我們卻感恩 新晉院士 載譽上榜12月7日,備受矚目的中科院增選院士名單正式公布。 經過嚴格選拔,61位科學家從157位初步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登新院士榜。其中,化學部有9人當選。 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今年是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後首次進行院士增選。按照新的規則,院士遴選渠道較過去「收緊」:只有院士推薦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兩種方式;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候選人;增加全體院士投票「終選」機制,減少了非學術因素干擾,使得院士評選更趨公正合理。 杜邦陶氏 兩強合併2015年12月11日,兩大國際化工巨頭——陶氏化學和杜邦正式宣布合併。 合併後的新公司將被命名為陶氏杜邦(DowDuPont),兩家公司將各持50%股份,總市值高達1300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化工巨無霸。陶氏化學CEO利偉誠表示:「此項交易將改變化學行業的遊戲規則。」 陶氏化學CEO 安德魯·里維斯(右)和杜邦CEO愛德華·布林(左)此次合併在業內引起劇烈反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兩強聯手,力圖通過資源整合和協同效應,優化產業和資本結構,提高創新能力,擴大市場和減少支出,從而謀求新的發展。可以預見,未來相關領域的合併重組,將進一步呈現連鎖反應。 清華爆炸 再敲警鐘12月18日上午,清華大學一化學實驗室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年僅32歲的博士後孟祥見同學不幸遇難。 今年以來,類似的高校實驗室爆炸事故已出現多起:4月5日,中國礦大化工學院實驗室發生爆燃事故,造成5人受傷,1人身亡; 9月22日北大化學樓一實驗室起火;10月16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樓一實驗室發生硫化氫泄漏事故…… 一連串慘痛的事故,警示高校與科研機構,必須儘快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同時提醒也我們每一位化學工作者,進行化學實驗時務必要注意安全。讓悲劇不再重演,願平安永駐人間。相關閱讀:祝你平安——致所有化學工作者!~~~~~~~~~~~~~~~~~~~~~~~~~~~~~~~~~~~~~~~~~~~~~~~~~~~~~~~~~~~~~~~ ▲盤點走過的這一年 回望經歷的每一天 我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所有的悲傷與喜悅、所有的感動與眷戀 都已封存成一段記憶、凝結為一頁詩篇 2016的曙光就在眼前 讓我們一道攜手同行,擁抱明天!
最後,送上一首好聽的歌,祝大家新年快樂 !
韓磊獻唱《花開在眼前》霸氣收尾視頻----------------------------------------------------------------------------------------------------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訂閱號:化學人生(ChemistryLife)
~~人生如化學 化學悟人生~~
瀉藥,我覺得新型二維材料的高速發展算一個,石墨烯和二硫化鉬自然不用說,但如黑磷,金屬烯(MXenes)等也逐漸進入科學家的視野。IOP(institute of physics)推出新期刊2D Materials 沒多久,今天上午我又收到elsevier的推送,他們2016年也要推出新的期刊flat chem,專門針對於二維材料,編輯請的是大連理工的邱介山,總之二維材料的火熱發展肯定算是化學屆最近兩年的一大事件吧。
Heck去世
謝邀,對我而言啊。原諒,我的生活圈實在太小了,也沒有在前沿工作經歷。對我而言,最大的新聞有兩個,第一個是前中科大校長,朱清時,來川大養老了。還有就是我的導師,王玉忠,正式成為院士了。圈子比較小,莫怪。
謝邀,可惜已轉行碼農多年。今年關注化學界不多,說一下印象比較深的幾個吧
我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稀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徐光憲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4月28日上午10時18分於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95歲
中國化學會就央視及某企業不當廣告進行發函抗議,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吧。圖via網
以上,來自Shift和Caps Lock按爛掉的碼農中科院於2015-12-07增選當選院士,化學部有九人喲~
謝謝邀請。我接觸的圈子較小,造成眼界有限。想到的只有石墨烯。。
陶氏和杜邦合併
屠呦呦獲獎
heck的去世吧,其實今年是生物的大年化學的小年,諾獎化學都發給生物了
清華爆炸了
屠呦呦戳中笑點
λ–Ti3O5和β–Ti3O5的熱吸附脫吸,因方向比較近。
第二次被要,可惜你邀錯了。。。。原諒關注點有點小,只知道兩個公司合併,以後採購價格漲幅情況會怎麼樣呢。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毒是可以拋開劑量談毒性的?
※為什麼茶涼了就不好喝了?
※常溫常壓下密度最大的氣體物質是什麼?
※茶水表面的油是什麼物質?
※水分子以什麼方式進入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