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進展和感悟?

本問題已收錄到知乎圓桌- 2015 年度盤點,歡迎關注圓桌參與更多討論。


從絕望到希望,從黑暗到曙光。

2015 上半年是 phd 生涯至今最壓抑的一段時間:

投了一篇文章,eLife 直接被 editor 拒稿,轉 PNAS 雖然沒被拒但審稿人提了好幾十條建議,各種質疑和要求補實驗。共同一作的那個合作者已經畢業了,大多數工作都落到我手頭。

準備資格考試,導師四月份起要學術休假,一月初開始著手準備,一邊寫 proposal 一邊滿世界聯繫 committee 安排時間,被各位教授滿滿的時間表折騰到近乎崩潰才勉強湊出一個時間。

資格考試同期還有兩個獎學金申請要寫,側重點很不一樣的兩個機構,意味著基本沒有可重複利用的內容。然後六七月份的時候陸續得知兩個都被拒。

實驗不 work,實驗不 work,實驗不 work.

另一個 project 與合作組的關係不知為何變得有點微妙,很多事情沒法及時溝通,因而很難繼續推進。

自己的 thesis 一點眉目都沒有。

想考慮學術以外的道路,申了一些實習,沒有得到任何迴音。

然後導師讓我去參加一個會議。投的摘要就是那篇 in revision 的 PNAS 的內容。莫名其妙地被選入了 talk (那個會議大部分摘要最後都是 poster,一小部分是 talk)。

會議上遇到了文章的一個 reviwer,還是我那個 session 的 chair. 交流了一些細節。

我的 talk 受到了另一位教授的關注,她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修改建議,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合作方向。相談甚歡。同時以前一些不 work 的實驗也得到了她不少建議。

認識了另外一些人,得到了一個 postdoc 的 pre-offer.

看到了一些好玩的文章,想到了一些好玩的合作可能。

接下來就是夏天,不用上課也沒有那麼多的 seminar 來占時間,就慢慢地把手頭的想法一點點落到實處,做了不少實驗,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果,慢慢意識到那篇投 PNAS 的文章其實邏輯確實不嚴密。乾脆主動撤了稿,從頭做實驗重新寫文章。

與那個『鬧僵』的合作組的關係也開始恢復,因為做出了一些結果打破了僵局,於是開始寫另一篇文章。

發現以前很多自以為無法解釋的實驗現象慢慢地 come together, 開始變得有點條理了。

倏然間就到了年底。趕在聖誕假前把兩篇文章扔了出去。2016,打算開始一些更有趣的工作。

回想起來,感慨頗多。總結起來,大概就是多思考,多交流,多堅持吧。另外,感謝導師一路支持。

====== 1/23 更新

剛剛知道 PNAS 那篇文章接收了。很開心,回想一年來的反覆修改討論,也是值得的吧。


2015簡直是起死回生的一年。

去年這個時候我已經極度絕望了。舊的題目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做出來的、摸黑探索性題目,而新題目合作者沒有透露出把重要的理論工作交給我的想法。我幾乎已經覺得自己的研究生涯就此結束得在第四年開始補習轉CS了。

結果老闆決定了讓我去合作者那裡干兩個月,在這兩個月里我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順帶合作者給了我一個postdoc的offer和另一個新題目。最終思考再三我接了這個offer,繼續了科研生涯。

當然這也可能是個非常錯誤的決定。

所以感悟的話,就是三件事:

1、Life is full of surprise. 這是我當年拒信收到手軟最終選擇HKU這個保底校時,之前套瓷的一位英國教授說的話。現在想想真是這麼回事。

2、千萬別碰摸黑探索的題目,尤其在窮lab。你指望用石器時代的尺子和秒錶去探索亞原子結構嗎?別逗了。技術太重要了。

3、當老闆只會和你說interesting的時候,有個靠譜的合作者很重要。

按照合作者的計劃paper會在2月到3月finalize。那時我就又有東西可以寫專欄啦……


2015年,在科研上最重要的收穫,就是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雖然只是青年項目,但這意味著獨立從事科研的道路總算順利起步。

自2012年夏天博士畢業後,每年都在申請,就現在的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環境而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備得不可謂不用心,從選題、論述、方案制定,到申請書的行文、格式,感覺自己花費的時間幾乎是身邊同事的2-3倍,但前兩次連續上會不中,也真的是比較受打擊。我博士期間的成果不算亮眼,客觀來說應屬於普通,在科大每年畢業的博士生當中,大概處於合格水準,而前兩年的項目申報總的來說還是沒有脫離博士課題內容的框架,這可能也是導致前兩次總有評審人指出選題不夠創新,從而最終未過會評的主要原因。

在去年8月底,也就是第二次得知自己基金未中的消息後,我開始比較仔細的回顧和反思。首先是客觀的審視了一下自讀博以來一直從事的課題方向,這是一個複合材料中比較傳統,且應用背景稍偏工程的內容,裡面的問題歷史比較悠久,之前也有很多的學者關注,但反過來想,在長達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裡,有那麼多人已經做了相關的工作,剩下的顯然都是比較難啃的內容,要從中挖掘出有新意的切入點,自然難度較大,即便形成了想法,相應的研究是否可行,也需仔細論證。把這一層想通後,就不難理解,自己之前以「老方法做老問題」的路子是不具備足夠說服力的。要扭轉這一局面,要麼在方法上有所突破,要麼在研究對象上求變化,即使形不成「新方法做新問題」,這兩者至少要沾其一,才有戲。

帶著這個思路,在去年的12月底,我從一直在追蹤的一位國外學者的新出文章上,注意到了一類相對較新的複合材料,而其中有部分又恰好可以與我之前的研究基礎適當結合起來,於是開始考慮以這類材料作為接下來基金申報內容的可能性。當然,其中有一些新東西,需要學習和了解,於是在今年的1月進行了調研,通過精讀了十來篇這方面的paper,從別人的報道里吸收經驗,琢磨想法,最終確定了這個選題。在3月份申報書提交以後,我還記得當時的個人感覺是,這一系列付出,算是自己博士畢業近三年時在拓寬研究領域,轉變研究內容上的嘗試,即使最終未獲資助,也有必要堅持開展一些工作,以便明年能持續申報。當然,8月下旬在上海開會時,會議結束那天查到了基金得中的消息,這既是對自己付出努力去嘗試轉變的肯定,也算是了結了一段入校工作以來在心頭持續的壓力。更當然,接下來要做的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好它。

心態方面,自己可以說是經歷了從13年志在必得,到14年謹慎樂觀,再到15年儘力而為不強求的這樣一個心理轉變。相比之下,身邊無論認識的不認識的,論壇上了解到的,很多比我優秀的同行,都是第一次申請青年基金就拿到了,這當中有實力因素,也有運氣因素,但我相信更多是實力決定結果。那麼問題來了,再自身實力暫時沒有絕對優勢時,那就要想方設法從別的方面進行彌補,我個人想與大家分享的一些這方面的感悟:

(1)不要氣餒,年齡不是問題,只要符合條件,就不要浪費機會,基礎也不是問題,青年基金看重idea,鼓勵和支持年輕人有好的想法去實踐,所以要勤于思考,有了想法或點子,花時間細琢一下,同時多請教相熟的長者,以便及時修正和完善;

(2)保持科研節奏相當重要,尤其是剛工作的青椒,頭兩年缺少經費支持,沒有迅速拿到國家基金的話,研究的投入難以保證。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博士期間的工作成果能拿來作研究基礎的越來越少,如果兩三年不出新成果,後面就很難趕上了。我12年下半年入校,13年一年忙著教學,適應新環境,一年沒出文章,好在14年硬著頭皮從博士論文里的實驗數據挖掘內容,又做了一些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的工作(現單位沒有讀博時學校的那套設備,開展不了新實驗),攢了3篇文章,趕在15年的申請書提交前在線發表,我想這在評審人看來,至少能感覺到我的工作沒有中斷,態度是積極的,應該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該可以說是目前國內評審相對最公平公正的,我從提交申請書後,到結果正式發布,沒有託過任何人打聽消息,沒有找過任何會評專家,也沒有任何渠道去走動和拜訪,不光是我,我愛人的一個青年項目和一個面上項目,從頭到尾也是如此。當然,有能量的申請者肯定有,當今中國(甚至全世界)也是人情社會,但假若你沒有類似人脈,那能做的就是好好從乾貨上下功夫,至少大部分情況下,是能有所回報的,這一點我們要相信。

最後在新年來臨之際,祝願大家來年工作順利!收穫多多、成果多多^_^


2015比較特殊,博士剛剛畢業。本來考慮到在實驗室很久,想到工業界去找一份寫代碼的工作,然而,好的工作找不到,找到的工作不滿意,結果,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學術圈,在北京的某個211高校找到了一份教職。考慮到目前高校教職已經僧多粥少,覺得現在去高校當老師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工作,就屁顛屁顛地去了。

寫一下2015年我的一些體會吧:

  • 1. 千萬不要"cynical"(原諒我不知道怎麼樣翻譯這個單詞)

做科研,論文被拒是常有的事情,"cynical"的想法就是 「審稿人給我低分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是因為我是大陸的學校,是因為我論文後面沒有牛人掛著」。這樣"cynical"的想法非常危險,往往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其實很多給我們評審意見的審稿人都是為了提高我們論文的質量,帶著這種想法,往往不能認真看論文評審意見。

看待科研,看待申請項目,看待論文時,自己不能老是看它的缺點,要明白論文和項目的優點。

不要"cynical",要知道對方的優點什麼,哪些地方,自己可以學習,可以進步。

一個"cynical"的人,只會看到世間的缺點、關係和背景,只會關注醜陋地方,當一個人只能看到醜惡的東西、差的東西,他怎麼能造出美好的事物。 最主要的事情,不要成為一個"cynical"的人。

  • 2. 起點低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自己做的事情,一次比一次好

相比於北美的學校的的教職人員,具有資源和水平,自己處於一個相當低的起點,沒錢沒項目沒人。但是,只要自己做的工作,一次比一次好,就足夠;生活和工作,不是比別人強,不是比別人牛逼,而是比自己牛逼。借用我聽過的一位老師的話:「Do it better each time; it is fine to start low, but aim high;」

目標放的高一些,起點低一些,這一次比上一次做的好一些,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 3. 儘可能地融入一個圈子

國內的科研也好,國外的也好,學術本質上一個又一個的圈子,是一個同行評價過程。

圈子裡面的人代表一個方向的主流思想和權威,每一個研究方向都有一個圈子。

做科研,必須得融入自己的圈子,也就是進入它的評價體系,那時候才有資格所入門了。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這個圈子內或者論文的作者有在圈子內,和不在圈子內,中一篇頂會的難度不是一個量級的。

對於個圈子的態度,一定要"Be positive, be constructive, supportive and optimistic",並且融入圈子

  • 4. 未來的不確定性

考慮到未來是一件非常不確定的事情,你永遠不能知道下一個時刻會發生什麼,不要把自己固定在學術圈或者工業界。未來是變換和不確定的。

在中國生活本來已經夠辛苦,不確定性的未來,不是負擔,而是作為人生的刺激和探索。

做研究有一個很大優點,你可以嘗試不同的刺激,而不用等待領導的安排,畢竟國內環境是如此惡劣,那麼盡量讓自己的研究讓刺激和愉悅一下自己。

永遠想像不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什麼樣,也會許比較有意思。

以上


大四馬上結束,就在剛才我提交了最後一個學校的網申,我的第一個新年願望便是收到心儀大學的offer,開開心心地開始讀PhD。至於其他的什麼的就不push自己了,開心就好~

也祝大家祝新年快樂!2016收穫多多~

至於知乎上經常被問的 「學習天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或者類似的問題

不妨去聽一聽今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下半場的第三個曲子:Josef Struass的《天體樂聲》(Sphrenklnge)

做了近一年的《創新項目》結題,一作文章於今年六月被MNRAS接收。另一件就是暑期實習,遇見了一位非常非常非常好的導師,現在一想當初收到他的invitation letter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


謝您的邀, @Yui Yoshioka。

今年感悟還蠻多的,特別是今天早上去看了老炮兒,有一種特別唏噓的感覺。

1. 現在看起來,數據科學的時代來了,微觀數據的時代來了,實證研究的時代來了。經濟學裡面的模型為王的時代暫時過去了,經濟學可能在我們看得見的未來,不再是社會科學中最注重邏輯實證的一門了。過去一個世紀中那麼多偉大的經濟學家們,連同他們的尊嚴和光榮,即將隨著他們的去世而暫時被埋葬了。我不反對實證研究,但我反對邏輯不清楚的實證研究。

2. 經濟學研究好像已經進入大資本時代了,這感覺好像是物理學家們都去產學研了一樣,這對經濟學家們改善個人生活水準可能是好事,對經濟學本身是不是好事、對中國經濟學是不是好事,很難講。

3. 我最大的發現是,我們這些做理論的,和你們這些做實證的,好像都錯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學正在狂笑著全力奔向死胡同的盡頭,還不自知。但同時,可能我們也像20世紀前期的人們那樣,即將迎來一大撥帶領我們前進的偉人。

4. 經濟學應該是系統科學的分支。

哎,為什麼我才受了三年的經濟學訓練,就變成冥頑不靈的老學究了……

--------------------------------------------------------------------------------------------------------------------------------------------

對了忘了說科研進展了:這一年我最自豪的事情是讀了一大撥1980年代以前的論文,然後造成了上面那個不適應新時代的我。然後,我自認為用兩篇論文解決了決策理論裡面一個好像無關痛癢但是真的沒人解決過的難題,就醬。


呃…不務正業的科研入門狗強答一記。(做的是基礎研究,工程應用類的不懂~)

1、中國大部分高校不適合做科研,科研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做,然而大環境不適合,大部分的科研工作缺乏創新,做的不夠細緻,只追求文章。

2、這樣的科研環境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一個過度?還是有見過一部分科研人員,工作做的很嚴謹,非好文章不發。喜歡這樣有態度,有性格的博士,教授,希望在國內這類學者能越來越多。

3、遇到一個好導師,灰常灰常重要。其實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入門真的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導師,給你帶來的幫助是難於描述的。包括思維方式,看問題的角度,對待科研的態度。包括你第一個課題的確定,如何深入,如何結束,文章怎麼寫。總之遇到一個好導師很重要,多和他交流,因為他會在更高的一個面上給你提出一些你沒想到和看到的點。

4、科研也不要攀比。不要和別人比文章數量或質量,作為學生更不要。每個人其實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你想往科研路上走到黑,就不要太去在意周圍一些人的不努力,而心裡不平衡。也不要覺得有幾篇小文章就怎樣,大牛小牛多了去了。記住你自己選擇科研這條路的初衷,是因為簡單的喜歡追求知識,還是對這個研究領域很有興趣。如果你只是為了畢業,學位,而找個好工作也可以。

5、課題組氛圍很重要,和課題組成員關係很重要。把課題組看成一個團隊,團隊裡面其實會有很多性格,行事風格,目的不一樣的人(也會有很多奇葩的存在,其實書越讀的多,學歷越高,人對一些東西的看法和追求就會越不一樣吧~)。首先你要承認這些人的存在,就像一個團隊會有各種角色一樣(當然他們肯定是存在的…,你又不是老闆…,是老闆也任性不起來,拿他們沒辦法),和每個成員搞好關係,至少不要互相冷戰,也不要去刻意孤立誰,研究生圈子貌似都不大,再和同門們冷戰,會很不好受的。還有就是既然相當於一個團隊,就要懂得資源的使用,不要去強取別人的資源,就算那個人好像不是很喜歡做科研,更不要因為自己某一時期實驗很緊,導師催的急,就覺得有理由去佔用別人的資源…個人覺得這是課題組的大忌吧。

6、其實一開始覺得科研,好像很高大上…其實也就是掌握了一些相對專業的知識,在研究一些比較新穎的東西而已。還是和其他職業一樣吧,首先要對自己的職業有定位,尊重自己的職業,不管你喜不喜歡它,也要做好它。然後就是工作不是所有的生活,不要因為任何事而忘了生活中的美,壓力大的時候,別忘了看看窗外的美景,煩了去跑跑步…,還可以排毒養顏…。感覺研究生,不管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有很大一部分過的很壓抑…,大家共勉吧。

午睡前寫了一部分,發現一覺起來收穫了不少贊~

謝謝各位,其實真的是菜鳥~

補上了兩條~

最後祝大家都完成最初的夢想吧。


我2015年最好的工作應該是和Serge Cantat 合作的文章
Algebraic actions of discrete groups: the p-adic method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unyixiemath/
在這篇文章,我們引進了兩個新的方法來研究代數簇的雙有理自同構群。
特別的,我們證明了一個 birational version 的Zimmer Conjecture:
定理1:如果Gamma是一個SL_n(mathbb{Z})的有限index的子群, X 是一個quasi-projective的復代數簇。 如果Gamma能嵌入X的雙有理自同構群Bir(X) 中。 那麼 dim Xgeq n-1。 如果等號成立,那麼X是rational的,而且Gamma在X上的作用共軛到線性作用。

對我自己而言,雖然不是我做過最technical的工作,但確是我第一個在高維上的工作。 終於可以說自己不是做曲面的了。。。

這個工作的來源其實是2014年的時候,我博士答辯之前。 我們有一個巴黎的青年動力系統討論班。 都是些博士,博後和剛開始工作的老師。 大家一起讀一些簡單的東西,比如一維復動力系統什麼的的。然後每人輪流上去講。 當時我們想讀Julie.Deserti 的書Some properties of the Cremona group 。 然後我就選了中間講ZIMMER CONJECTURE的那部分。 我之所以選這部分其實是因為當時我一個朋友在和CANTAT做碩士, CANTAT給他的題目就是讀一篇關於辛流行上的ZIMMER CONJECTURE的文章。 他和我聊過一些,我覺得這個猜想還蠻好玩的。 我讀她的書上那段,其實是講DESERTI自己博士期間的工作, 他其實是在X是曲面的的時候證明了定理1。 用的辦法是CANTAT最早引入的,把Bir(X)作用到X的RIEMANN-ZARISKI 空間的WEIL CLASS組成的空間中。 利用曲面上的相交可以在其中抽出一個無窮維的雙曲空間,讓Bir(X)作用上去。 這個辦法很巧妙,不過只能在2維使用。 我第一篇文章中就用過這個技術,感覺比較熟了。所以打算自己給個新的的證明。 然後我想到了p-adic的動力系統中有一個參數化軌道的方法。 就是說如果p&>2, f:mathbb{Z}_p^n	o mathbb{Z}_p^n 是一個解析的自同構,而且f=id mod p, 那麼存在一個解析映射 F(t,x): mathbb{Z}_p	imes mathbb{Z}_p^n->mathbb{Z}_p^n 使得 F(n,x)=f^n(x) 對任何整數n。 這意外著我們可以把一個mathbb{Z}在一個p-adic多圓盤上的作用沿拓成mathbb{Z}_p的作用。 這個結果有個很簡單的證明, 見Poonen 的文章
http://www-math.mit.edu/~poonen/papers/p-iteration.pdf

同樣的我想我們也可以嘗試先把X看成是一個p-adic 的流行。然後如果我們能構造一個Gamma不變的多圓盤。 然後把 Gamma的作用沿拓到其在SL_n(mathbb{Z}_p)的閉包G上。 但是G可以看成一個p-adic的李群,通過研究他的切映射,我們就可以得到定理1. 所以唯一的困難在於兩點。 1,是怎麼構造那個Gamma不變的多圓盤, 2是怎麼沿拓到G上。 對於問題2,我先是利用p-adic的一個參數化軌道的定理,在利用SL_n(mathbb{Z})的群的具體結構就能解決了。 對於問題1,很容易證明對於任何的quasi-projective 的代數簇,如果Gamma是通過automorphism作用上去而不是rational automorphism的話,那樣的多圓盤總是能找到的。 但是對於rational automorphism,我當時只能在曲面上證明。

不過不管怎樣,我可以給一個曲面上新的證明了。 我在討論班上就講了我自己的證明,而沒有講DESERTI的。

因為我之前就決定好畢業後和CANTAT做一年博後。 他當時邀請我去RENNES參觀下。 和他吃飯的時候,我就和他說了我的這個結果,說我可以在AUTOMORPHISM的情況下證明定理1. CANTAT一直對這個問題都是很感興趣的。他自己其實做過兩篇文章是關於緊KALHER流形上的automorphism的ZIMMER CONJECTURE. 現在我這個結果某種意義上推廣了他的結果。 我想同樣的辦法我們應該也能做到其他的群上,但我對群論不是很熟。CANTA對群論還蠻了解的。我就說我們一起合作,看看我們這個結果能推廣到什麼情況。

後來我們一起做了一段時間,CANTAT發現我們的這個辦法還可以用來研究其他的群, 比如mapping class group 和冪零群。 然後我們還可以簡化這個證明,不需要用SL_n(mathbb{Z})的具體結構,只要用的congrence subgroup property就行了。 這樣我們可以處理一大類的李群的格子。不過當時我們一直找不到辦法處理僅僅是birational 的情況。 後來想來是因為我一直對要在birational 情況下構造那個Gamma不變的多圓盤這件事沒什麼信心。 因為即使只是一個birational map作用而不是一個群作用的時候,這個不變多圓盤的存在性就是很難的。要用的HRUSHOVSKI 的trwisted 的LANG-WEIL 逼近,而這是非常深刻的結果且對多個map作用的情況無能為力。 我想也許我們需要先證明一個比LANG WEIL逼近更難的定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不過CANTAT沒有我這麼悲觀,他說群作用很多時候比一個map作用要簡單。 因為可以利用群的性質。

後來我們覺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寫文章。那時候CANTAT在普林訪問,我當時還沒有搬家去RENNES,還住在巴黎,天天去國家圖書館呆著。 有一天突然有靈感,說如果Gamma上有一個類似於等周不等式的東西,然後我們只需要利用有限域上代數簇的LANG-WEIL逼近就能找到這個不變多圓盤了。 我在阿貝爾群的時候算了一個例子。 我覺得這個不等式很可能是存在的,因為我們可以把這個格子放到一個齊性空間中,然後通過一個幾何上的等周不等式來推出。 我當時寫信給CANTAT講了我的這個想法。 CANTAT很快回復我說太好了,因為這個等周不等式是大家早就知道的。這是因為Gamma有KAZHDAN PROPERTY T. 而這個可以推出線性的等周不等式。

後來就很順利的把文章寫了出來。 後來CANTAT說我們可以在看看能不能把冪零群也做了。同樣的辦法,我們只需要一個冪零群的等周不等式。 我想了一個周末,給出了一個這樣的不等式。然後CANTAT說要不問問 BREUILLARD, 他搞不好早就知道這樣的不等式。 後來我們發信問他。他告訴我們類比李群的結果,有個比我得到更好的不等式。 不過沒人寫下來。他大概寫了個idea.我和CANTAT都沒看懂。。。 後來我們覺得文章已經太長了,那一段乾脆不寫了。 我們想重要的是我們引進了2個新方法到這個領域。沒必要我們自己一個個把所有群都證出來。

最後新的一年我也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厲吧,更上一層樓。


又發了三篇paper


做了個阻燃材料,一點,

著了。

----------------

那感覺簡直就是馬上要通關,掉檔了

我確實做能材的,也做阻燃,一手創生一手毀滅說的就是我(摔


2015年12月31日,午夜,我正在分細胞。

兩名哥們,剛結束戰鬥,屁顛屁顛回去,而我從23點分到凌晨6點。那時,我會啃著食堂沒什麼餡的包子,去補個覺,夜間再戰江湖。我還要這樣連續3天,在實驗中跨年。

做完這兩批,大年夜前,這個實驗就結束了。

況且,我還能用間隙時間刷知乎,刷電影,刷得毫無通宵實驗的悲戚感。

想想值。

為什麼我不能白天分細胞?

因為這台細胞分選儀器萬眾寵愛於一身,從早上接客,通常要接到23點。為了保證穩定時間見她一面,我只能於夜深人靜時約她。

這就是國內科研日常中的一項:機器短缺。為此熬過夜,體會特別深。

科研體悟,很多都是伴著各種坑爹,心態被磨練磨練,平和許多,也是無奈。

比如,研究生剛開始,老闆派某位師姐帶我做實驗,直接以「合作者」名義,甩給我一部分課題,什麼都不教,讓我獨立做。等到課題做了一年半,要轉博了,問及師姐才告知,這裡的「合作者」並非「共同一作」。我的畢業,關她鳥事,呵呵。

文章,得靠自己掙。

問老闆,這個課題不給一作怎麼辦?答曰:自己找課題。

於是嘿咻嘿咻查文獻,圖書館泡了兩個月,最終找到自己課題。

這事告訴我,「合作」這類利益相關的東西,不要臉皮薄,要問清。

隨後的課題,課題自己定,系統自己建,實驗條件自己摸。沒辦法,老闆不是做這塊的,他只能提供經費支持,和人脈幫助。要時刻做好靠自己的打算,這也是歷練

隨著自己和周邊人,年級越來越高,沒文章的焦灼心態影響所有人,很多人變得敏感神經質

譬如,你發了文章,比你年紀高的怎麼看?同儕怎麼看?假笑著,分分鐘撕逼,撕你撕到爛。發完文章,都不好意思在實驗室混了。都是心態問題。

譬如,察覺到別人課題的漏洞,該不該說?說了,別人覺得你嫉妒他課題好,勸他別做,是個心機婊。

譬如,別人請你幫忙,幫不幫?幫多了,覺得你好說話,一次次來。幫少了,又嫌你冷漠。

做科研的,往往面子薄,特別記仇,做千件好事,不抵一件錯事。加上神經質,相處起來耗費心神。到現在都沒有解決方法,只是想著大家都不容易,我也沒工夫在這些事上面耗神,我看我的文獻,拜拜啦您欸。

幸好,我的老闆比較貼合我的脾氣。實驗室也比較求真務實。過了求真務實,和挑導師這兩點,其他東西都可以克服,不是個事兒。

有些老闆鼓勵挑數據。挑得好,結果越新奇,故事越生動,老闆就越愛,這種怎麼辦?挑不挑數據?

也有同學想碩畢,找好下家後,老闆直接打電話給下家,說這學生怎麼差怎麼差,氣得同學改行讀金融。

老闆人品真的很重要。別看學歷高,做科研的,也都是一步步憋到這個位置的,很多人心態也都扭曲過了。高智商,高扭曲,這更嚇人。加之理性思維,一旦變著法兒玩你,根本不留情面。

大抵談了自己,老闆,同實驗室這些。

想到當初考慮讀不讀研時,某人分享的一句話:很多人把科研看成職業,其實它是種哲學;人一生可以做千百種職業,但只做好一種哲學

不管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和科研是否相關,科研思維和品質已經成了人身上一部分,那就夠了。


第一件事:開始寫

第二件事:繼續寫

第三件事:不停地寫

寫了,總會有成果。光想,永遠都是一句空話。


製備材料的時候能制多少制多少,十有八九不夠用。(論意料之外的實驗失敗)


感悟:1, 挑有趣的,相對重要的問題做。2, 不管做什麼,先自問motivation。3,最後,看你的毅力,合作精神以及專業基本功了。對了,還有運氣。


謝謝邀請。

2015年下半年研究生入學,專業是現當代文學,實在是不好意思說自己在科研上有什麼進展,還陷入了班主任所說的「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的惡性循環,總之論文是一篇都沒發(攤手)

如果硬要分享的話,拋磚引玉吧,說幾點自己的感悟,也希望對中文系的學弟學妹們以及對人文社科研究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有所幫助,也希望前輩們能給我分享一點小經驗(哭著跪求555)

1. 挑你感興趣的來,不要逼著自己去從事不感興趣的研究!

之前我喜歡的是傳播學,但是保研保到了這個現當代文學,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心理落差,也想過是不是混混日子過去就算了。不過幸好儘早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我就是那種特別喜歡研究人啊,關注人權問題的「事兒逼」,加上身邊朋友的影響,所以對性別問題很感興趣,所以就去看福柯啊,去看巴特勒啊,研究同性戀啊,女權主義之類的,學術一點的叫法就是「酷兒理論」。雖然巴特勒的書艱澀得一塌糊塗連譯者都忍不住吐槽,但是畢竟是自己喜歡的領域啊,只能痛並快樂著(抖M就是醬紫...)

2.趁早去讀理論書,不要怕讀不懂,去讀,去讀,去讀!

今年9月、10月的時候,花了很長時間讀完了韋勒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這是英美新批評主義的經典之作。本科學習中往往存在著重文本而輕理論的傾向,實際開始文學研究了,會發現沒有理論的文本是空洞的,完全沒有支撐,所以你們懂的,趁年輕儘早啃理論吧,從感興趣的入手,一步一步來(千萬不要像我到這把年紀才醒悟2333)

3.學以致用,要有輸出,寫出來分享出來肯定是有好處噠!

看書一定要分精讀和泛讀。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人文學科方面的,讀書一定要挑著來,千萬不要什麼書都讀得非常細,花大把時間在不重要的或者對自己用處不大的書上。決定好要精讀的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最好可以分享出來,這樣有人監督或者互相監督會更有動力。

除了讀書筆記之外呢,把學到的知識寫到知乎的回答上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我也是最近才開始好好答題的(羞愧ing)。分享幾個自己用今年學到的東西做的回答吧。

為什麼男生可以赤裸上身,而女生會被視為走光不可以? - TRACY 的回答

人類(或其他物種)社會,權力(權威)的來源是什麼? - TRACY 的回答

女性主義文學經典作家有哪些? - TRACY 的回答

除了可以培養寫作習慣按時輸出之外,好歹還可以騙贊騙粉吖(捂臉)

離2016隻剩兩天啦,希望接下來的一年還在念書還在搞科研的小夥伴們都能順順心心,好好做實驗,好好讀書,好好寫論文,大家都加油么么噠。


老闆給的雞湯:

1. 某種程度上,Paper 的數量比質量更重要。

2. 你需要 internal eternal driving force.

3. Throw several balls at the same time.

4. 合理安排時間,在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做最少的實驗。

5. Summer Break 是最好的科研時間,其次是 Winter Break。


在前東家參與的一項工作……發paper一項一直被寫在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年度計劃里……2015年12月終於發出去了……


瀉藥。

合作什麼的太重要了,一直以來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做實驗,手裡抓著四個課題牢牢不肯放手,不肯相信夥伴,再加上小夥伴疏懶,然後就不肯讓他做,自己累的半死不活的,課題相對進展不快,經過一整年的折騰,累的心裡非常的睏乏,後來老闆不停地批我,現在也能適當的安排些實驗給我小夥伴,輕鬆了好多,課題相對也有了比較大的起色,又做上發CN S的美夢。


不要信文獻上畫的機理圖!!!不要信文獻上畫的機理圖!!!不要信文獻上畫的機理圖!!!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當然,這裡說的是有機化學裡面作者沒做機理探究實驗然後根據什麼什麼參考文獻畫出來的那些。

另外,一些文章里號稱是探究反應機理的實驗,相當部分做完了這個機理實驗,畫了幾個分子式之後完全沒解釋清楚到底是怎麼轉化的。。


謝謝邀請,回答這種問題真的壓力山大。

2015年我主要的科研感悟全部都記載在了知乎上:

1. 寫了我們辦公室的同事的故事,一天萬贊:貧窮無法改變嗎? - 山羊月的回答

2. 寫了我導師的故事,收藏和贊都過了5000:你在讀博士期間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麼? - 山羊月的回答

3. 寫了我自己讀博焦慮的故事,700+的評論區成了大家交流和分享焦慮體驗的平台: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 山羊月的回答

4. 寫了我對博士獨特性的理解,引起了眾多博士們的共鳴(悲鳴):學位到底有多重要,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的差距有多大? - 山羊月的回答

至於我自己的科研成果,啥?啥?我耳朵突然不好使了……


推薦閱讀:

自我快速學習能力培養中的要點是什麼?
怎麼擁有大學頂尖學霸的超強獨立自學和研究能力?
中國的應試教育是否不利於個人的個性發展?
如何学习诗经?
怎樣提升對新接觸的事物的快速學習能力?

TAG:學習 | 科研 | 科學 | 2015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