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小孩子從小說標準一甲普通話,幾十年後中國的方言文化該何去何從?

如題


即便我朝遭遇蘇聯的前景,你母語必須要撐到英語教育替代國語教育纔能活下來。就算兲朝分裂成每塊衹有盧森堡那麼大,八閩聯村自治和南吳聯鎮自治還是需要通用語的,總不能出了門就完全不交流了,你要把現在的普通話廢除再用英語替代纔行,操作異常複雜。並且這些地區必須有暴力極權者能通過掌控教育權強制正音把大猩猩和普通話單語者都壓制住。像蘇州這樣外來人口佔80%的城市, 你是絕對不能實行民主的,你想要搞本地方言教育人家直接投票就把本地話做掉了。要保護方言也衹能依靠本地沙文主義者+威權主義者(當然前提是這些人有槍,沒槍也不頂用)。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由本地人組成的專制政府,即使實行民主也不能讓外地人參與。

反正這個事情很複雜,就目前來講的話,不是說我在課堂上教本地話就能保護本地方言的。你在人口凈流出的地區搞方言教育,方言說得最好的人一般是能力最強的人一定是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工作的,本地普化程度衹能越來越高。你在人口凈流入的地區搞方言教育,衹要你播種的速度趕不上人口遷移流動的速度,一樣是完。除非將來有瘋子能設計一個制度能讓人口衹在有共同祖先的可通話方言大區內部遷徙。否則的話保護方言衹能靠地方專制極權。


答: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說普通話,幾十年後中國的方言文化就該死脫啦!(或者說進博物館啦)

很簡單的事實。現有方言滅絕,有人在乎有人不在乎。如果你在乎,就自己行動起來保護你所愛之物。

以上。


要不是隋唐方言死了,哪裡來的今天一票接續切韻的方言;要不是元明方言死了,哪裡來的今天一票官話。

對於方言,絕大多數人不關心,不努力,也沒有資源和資本去關心和努力,所以肯定是要死的啊,哪裡要幾十年,看看現在的小朋友和10年前的小朋友都已經有巨大不同了。但這有什麼問題嗎?自從人類有語言了,就一直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說什麼方言承載了如何如何的文化,恕我直言,就算方言不死,絕大部分文化也傳承不下來了,因為社會生產變化了,過去的東西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了;而在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中,新時代的信息是在用國際通行語言和各國標準語在承載。而且更多的「文化」並不是因為標準語或者方言而存在,比如「耍伴娘」這種近幾十年來才興起的「文化」。

喜歡方言,喜歡地方因方言而存在的文化,那就研究它,善用它,也可以宣傳它,呼籲保護它。但是不管宣傳口號如何,自己心裡清楚它的前景就好。


關於方言,我感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尤其是上了大學,寢室來自各地的室友,說著各具特色的普通話,讓人不免覺得各地方言的趣味~

方言,作為一種地方特色,承載了當地的文化積澱,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也許普通話大家都可以理解,相反,方言雖在外地人看來不能理解,但本地人卻是一點則通,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會讓人覺得濃郁的鄉土情懷。至少在我看來,很多時候和父母交流,有些問題用方言說來更加易於理解。

社會在進步,所以對於普通話的推廣勢在必行,我也曾想過,長此以往,我們的方言會不會漸漸消失,就我這些年的所見所感,確實發現有很多同學朋友從小就是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並且覺得說方言略顯土氣。當然,我持反對意見,說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還不如方言讓人聽著舒服呢。另外,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從小習慣說方言,是不是會對孩子以後說普通話造成影響?在我看來,如果協調的好,應該是完全沒問題的。我會說好幾個地方方言,雖然都是附近的地區,但是,我真心覺得其發音方式真的是千差萬別,連尾音的升降調都不一樣。忘了說,我是一個標準的南方人。眾所周知,南方方言真的是各有千秋。。。想必你一定會問,我的普通話說的怎麼樣?我大學室友都是北方姑娘,她們一致認為,我的普通話比她們還標準,這讓我還是蠻開心的。。。之前有個學播音的朋友說我的發音方式不像南方人,所以普通話會標準一些~~~當然,我對這方面一無所知啦,只知道,我們可以再說好普通話的同時,講好方言。。。(好像扯了很多題外話。。。)

近些年來,我感覺方言逐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方言保護的行列,這讓我覺得是一件可喜的現象,至少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方言不會消失~~~

各地方言過於複雜且繁多,不然,我真覺得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哈哈哈~~~

僅為個人愚見,知乎第一次作答這麼多,望指出不足之處。。。


「祛魅」在知識領域內部是一種正當的行為,但一旦跨出知識的範圍,涉及普通社會生活中的信仰/認同領域,就可能蛻變為知識分子的傲慢。我們的社會從來就不是僅靠理性去運作的,把感性因素一概看成「不科學」的成份、欲除之而後快,這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而是一種無知的唯理性崇拜。

方是很重要的,但並不是全部。

群眾對自己的母語存在依戀乃至一定程度上非理性的崇拜,這是人類社會正常的現象,是不需要才學了幾天語言學的死理性派去當作敵對現象看待的。他們只知道反對群眾對母語的這種感情,卻完全不顧當局同時正在營造一種針對普通話的、規模更龐大的非理性崇拜。這麼做,其實也是一種偏心、勢利的表現,從這種表現里可以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恃強凌弱。


方言本身就是不斷發展的,一種方言的消亡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為的阻礙其演變反而不好

通常是這樣的,一個地方發展起來後,才會想起保護自己的方言。北京人說北京話,天津人說天津話,上海人說上海話,廣東人說廣東話......當那個地方經濟繁榮之後,方言會成為區別外地人和本地人的標誌,成為當地人與生俱來的標籤

但一個地方不夠發達(其實這樣的地方才是多數),方言對其發展是有害無利的。我們縣的縣誌記載了上世紀80年代的方言音系和辭彙。在現在看來,縣誌上記載的和人們口頭說的差別已經十分明顯。比如以前人們只會說向日蓮,現在已經聽不到這種說法了。大概是以前縣裡曾興起種向日葵的熱潮,請了專門的技術人員到各個村裡指導,「向日葵」這個詞也就漸漸流行起來了。以前人們把「澤」念zhai,現在除了地名,沒有人念白讀了。方言代表了閉塞,在所謂方言文化和家鄉的發展之間,我更願意選擇後者

方言是一種語言,它和文化本不相干。從先秦到現在,漢語的面貌不知改變了多少,但漢文化一直都存在,不是么?


這本來就是個歷史淘汰的自然過程,一個方言死了,還有一堆其它有的沒的東西出來。

方言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導致的地域隔閡,或者一些官話在哪裡哪裡的殘存。

現代社會說不定還有網路隔閡、政治隔閡(陸港台)、世代隔閡、專業隔閡、階層隔閡,說不定還給你搞個種族隔閡,這種分裂和多樣性中文從來不缺乏。你覺得未來中文只有一潭死水的「普通話」?看看英語的情況就知道了。

話又說回來,秦人要保護戰國各地方言,漢要保護秦+戰國各地方言,晉要保護漢+秦+戰國方言………………所以我們要保護24史方言?

如果不是,那你就要明白,你只是在保護「上一個」方言(甚至是官話)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可能是宋或者明的官話而已),就像有些人要反清復明,清朝時候聽著多帶勁兒啊,到了民國誰還反清復明的也就不過是個笑話而已了。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看肥皂劇,幾十年後中國的地方戲曲文化該何去何從?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黑五仁月餅,幾十年後中國的地方飲食文化該何去何從?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在外地城市讀書,幾十年後中國的地方私塾文化該何去何從?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學唯物論,幾十年後中國的地方信仰文化該何去何從?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打DOTA,幾十年後中國的地方棋牌文化該何去何從?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看日本AV,幾十年後中國的地方私娼文化該何去何從?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上知乎撕逼,幾十年後中國的地方茶館文化該何去何從?

現在在我們老家的小孩子從小就有了這麼便利的交流渠道,幾十年後我難以在孩子面前裝文化人,我的自尊與矜持該何去何從?


明朝的孩子們從小就學官話,唐朝的長安音文化該何去何從?


自己在家不教,指望學校或者外面的社會給你上么。。。

上海廣東還是自己屬於主人的身份還算有底氣,這麼要求別人入鄉隨俗講當地

你若是勞務輸出大省難道指望家鄉方言幫你找到在外面的工作?

ps鄙人家鄉兩種方言都是自己學的,父母在家從來只說普通話。


給方言版文字材料標註上ipa,保存起來就是了。總之不會完全消失。


現在的小孩兒從小就看電視, 咱家的皮影戲不就失傳了? 他們從小就坐汽車, 木輪大馬車的光榮傳統可不能丟了啊。眼光放遠點, 歐洲那麼精巧的製造手錶的工藝, 電子錶一來, 全失傳了。可惜啊可惜。"過去女人生的孩子可都是九斤啊!"


怎樣避免推廣普通話對方言的毀滅性打擊? - 萱叔寶的回答

中國有沒有保護方言的官方政策? - 萱叔寶的回答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是中國第一首翻譯詩。它的原版是早已消失越語。

我們惋惜不能用最貼切最原始的語言感受原作的美,但是我們順應歷史的潮流,擁抱嶄新的世界。

——————————————————————————————

假如吳越之地一直與世隔絕拒絕演變的話,那麼古越語是能保留下來。但是還會有煙花三月的揚州嗎?還會有西湖煙雨嗎?還會有白蛇傳嗎?還會有湖心亭看雪嗎?還會有上海的十里洋場嗎?還會有南湖上的小船嗎?

認命吧,有得就有失。與其固步自封,不如努力提高家鄉的經濟文化地位。

香港廣州讓外國人認為中國有兩種語言:漢語和粵語

北京努力了多年,終於讓中國人不分南北都吃餃子了

以色列人立起來了,希伯來語滅絕了都能復活

你老家發達了,你家方言才能活久一點,努力吧騷年!


現有小方言滅絕

大方言退化邊緣成小方言

產生新的方言混合體

幾百年後產生新的方言,輪到他們來爭論他們的方言是不是保留更多的「普通話傳統」


我一個大學同學,來自於一個二線城市。

我來自於一個小城市。

我們剛熟起來時,他說喲,你普通話說得這麼好,從小學校就要求吧?

我說我打小愛聽評書、愛看電視劇,經常跟著電視上、收音機上學說台詞、說評書。

他說我們小時候在學校,都說普通話,誰說方言覺得誰傻逼。後來說上高中了,誰說普通話覺得誰傻逼。

現在他們回家、和同學交流都是說方言,但是也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話說方言難道就必須一成不變嗎?只能一成不變嗎?

方言和地域文化是分不開的。現在資訊這麼發達,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地域文化也要隨著時代發展進步,那麼方言就必須故步自封嗎?


我一直教我對門的小孩說方言!氣死我了,本來一口方言,硬是變成了普通話。不會說方言的孩子是悲哀的。


我認為方言的消失有利於信息交流和發展,在國家層面是個好事。

方言逐漸消失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人們自己的選擇。

大部分書籍、媒體語言都基於普通話,普通話也是不同地區人們交流的第一選擇

因此說方言的人必然越來越少,方言越來越像普通話這是大勢所趨,消失大概是方言的最終歸宿吧,只是人們在情感上難以接受。

最後我覺得保護方言是虛的,但是記錄方言卻是可以做到的

感覺現在我們在記錄方面做得還不夠多,只希望在方言消失前能多留一些資料吧


又是方言坑。。。還是 @馬伯庸 那個故事寫得好:

一個老儒生參加了陳勝吳廣的隊伍,吳廣拿了一段白布說是魚肚子里發現的,上面寫了「陳勝王」三個大字。

老頭一看,不對不對!陳勝王這三個字不是這樣寫的。然後他也寫了三個字,說這才是「陳勝王」。


大家都站在上帝的位置,對於人間的變化懷著一種超脫的情緒。我覺得這種看法繼續推演就會變成萬事皆空的虛無情緒。

@歸伶昌 說我們只是在保護上一代的官話,我不覺這樣有什麼不妥。語言首先是屬於"我們"的,然後才是屬於學術研究的對象。

例如,告訴老人,人的死亡只是一種自然過程:這種說法能夠緩解他們對於死亡的厭惡或者恐懼嗎?

假設再過一千年,漢語就要完全被英語取代,那麼現在保護/發展漢語是否有意義?對於人來說,重要的是他存在的那幾十年,死後一年或者一千年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吧?

方言的流行對於該文化圈的居民帶來說是重要的,有很深的情感上的價值。

如果連文化圈內的居民對於方言也懷著這種無所謂的情緒,那方言的保護就無所謂啦,反正沒人在乎。但是,如果用這種"必然消亡論"來安慰自己對於當地文化消亡的焦慮,我覺得不妥。


推薦閱讀:

日語為什麼有時候出現「的」而不是"の",是因為是古文嗎?
為什麼英語中的長句給人一種因「邏輯混亂」而無法立即理解的感覺?
英語老師講的這些拆詞猜詞義的方式正確嗎?
對於非漢語母語的知乎用戶來說,中文學起來容易嗎?
語序為主賓謂的語言都是基於什麼樣的思維?

TAG:語言學習 | 漢語方言 | 語言傳承 | 推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