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邊際革命?為什麼說它有力反駁了馬克思主義?
如題。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邊際革命的根本要點並不在於反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什麼觀點,而在於他轉移了經濟學討論的中心議題。
肯定有人來跟我說勞動價值論被邊際革命反駁了之類的話,我想說邊際革命反駁的勞動價值論是古典經濟學的,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儘管他們有的時候自己覺得自己給馬克思一擊,結果擊倒了路旁的花花草草。
邊際革命對於價值理論而言,基本點在於從一般均衡當中去掉了「再生產」這個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而除了價值理論,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去掉了李嘉圖以來佔據核心地位的階級和分配的觀點,或者說結構化的經濟理論,而代之以原子化的經濟理論:
簡單的來說,就是你要解釋自行車輪胎是什麼,前者的解釋是自行車上那個轉動的東西,後者是一大堆橡膠組成的圓圈狀物體。
而至於這些被替換掉的核心,實際上並沒有被真正的駁倒過。你不能說最近不流行說這個了,就說這個錯了。
另外,每到這個時候就是很多所謂經濟學「科班出身」的人秀優越感的時候,我們就靜靜的看著他們裝逼吧
先寫這麼多,有人來罵我了我再寫下去所謂邊際革命不過是西經更新了一下分析方法而已,而西經跟馬經各自的價值論基礎即效用價值論和勞動價值論任然是各說各話,畢竟這是價值觀的問題,而不是什麼科學不科學的問題
類似於蘋果機跟安卓機吧,蘋果機新出了個iOSn你就能說蘋果機「駁倒」了安卓機么
要說邊際革命,那麼怎麼不談談兩個劍橋之爭?
合著忽視之後,就能宣布自己勝利了?其實吧。是說反駁了馬經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還有馬哲。社會主義建設之類的。別說馬經沒用所以馬哲沒用啊。首先這個呢,有些研究者還是不承認的。第二,先有馬哲的意識形態批判才有馬經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三,就是這個問題說明題主對於馬克思主義基本一竅不通才能問邊際理論有力反駁了馬主義。實際上馬探求異化根源和意識形態批判還有對於資本主義的反思是近現代很多人做的事情,而馬經不過是一條進路。總之吧,這個問題好比說,如果美國總統和弟弟共享情人所以三權分立是不好的。
什麼是西經?為什麼出現了經濟危機有效反駁了西經是垃圾? 這個問題和題主問題是差不多的嘮叨兩句稍微技術一點的東西:
邊際的分析方式大體上是序數效應論的,但是加總很麻煩,基本上生產方程加總都是使用存量加總方式,那麼邊際僅是價格,而且是平均價格,並且是恆定的,因為資本和勞動分配的利潤比例是恆定的。沒有為什麼,其實也是有解釋的,但主要是長期觀測到的現象。
那麼問題來了,存量加總需要滿足的條件是萊昂惕夫弱可分離定理,數學表達是gdp對kl的二階偏導為零,意思為單獨加總一類之後加總的結果和另一類沒有影響。先不說k和l在分配權利上的問題,就數量變動而言都搞不定。同時一個變態問題是,GDP是每年生產的一個總量(流量),而k和l是存量概念,Solow那一套就家丁了兩者貢獻比例不變就能繼續搞分析了。
很多所謂主流經濟學家還以為是非主流部分的研究中,通過把k的生產貢獻流量引入,可以得到更準確的生產分析。那麼一般的加總方程使用了更為一般的形式,使用非參加總並滿足二次可導,可以不通過設定生產方程加總參數進行k的流量(physicalcapital services)加總。很神道,基本上超越對數的形式是可以結合,有興趣自己搜索translog,使用的方法叫superlative index,分析範式就是好多年呼聲要拿諾獎,但是聲音漸低的Jorgenson,範式是growth accounting那一套,OECD官方出的增長核算手冊用的就是這套東西。之所以需要滿足二次可導是因為這個指數實際上出身於【量化課堂】無約束的非線性規劃問題 -- 線搜索方法,就是通過對數形式簡化了,但是能求解需要二次偏導正定。
以上都是廢話,直白的表述如下:
一個主要矛盾,到底邊際上的價格能不能確立研究範式,進而有效分析經濟現象。
第一個問題,不是當年的問題,而是通觀多年經濟學討論後我個人給出的觀點:在經濟發展中邊際理論(按照里馬《經濟學分析史》中表述為「第二代邊際主義」,我這裡指第二代及之後相關的)引入生產方程,產生了較為準確並且可行的分析框架。對於馬克思的理論衝擊在於邊際確定排除了階級互動和資本的話語權利,可以看做是有市場中自發產生,畢竟古典的(新古典)的根基中靈魂就是供求的相互影響。但反過來,失去的就是馬克思討論的不一樣的東西。
突出強調一點,雖然資本和勞動的比例固定不變被很多地方長期觀測總結為經濟事實,但是可以去我國的國家統計局網站看收入法的GDP核算中不同項目類別,無論是現行的哪個口徑,我國的這二者比例是變動的。所以不能說馬克思就敗了,只能說在複雜的分析手段和可行方法間的取捨問題。
第二個問題,可能是部分邊際討論中第一個被提出來的第一代邊際革命(實際上在此前就有邊際思想萌芽發生)。主要講的是交換過程中邊際定價解釋了效用,但是經濟學中的效用是假設的邏輯起點沒有為什麼了,呵呵。如果說有的話,那一個是求解方便加上符合直覺,比如說線性、最大最小或最小最大什麼的。那麼馬克思的基於可衡量的價值體系就被看做比較粗糙了。但是,微觀和宏觀是斷裂的,序數效用假設下就沒有辦法加總。那麼總量的效用就是平均水平的效用,因此跟直接定義的外生衡量標準區別就沒有想想中那麼大了。應該說,部分微觀實證經濟學從業者提到宏觀總量邏輯是對於異質性的發問讓人很難回答,因為總量的計算邏輯中根本沒有異質性,那麼答案就不能解釋異質性。如果包含異質性,那麼加權加總過程就會變得非常複雜。
同樣,從馬克思出發去說一下社會必要勞動問題,同樣體現了供求平衡下的邊際問題,一個理髮師並不因為理髮的價值而被定價,他的工資是全村其他人放棄工作後自行理髮,或者入行的平均機會成本。那麼勞動價值論中的定價就定價與微觀邊際均衡出的均衡結果了。
ps額外的一些討論,公共選擇學派的攻擊點之一也在討論加總問題,一個是序數效用方程根本就不能加總,一個是加總後就體現不出異質性(民主的結果就不本民主,選希拉里的選民就被選川普的選民民主了,盒盒盒)。如果多一點您聽說過阿羅不可能定理的話,說的也是差不多的東西。那麼一幫人就相反回去搞基數效應論,據說在理論上(模型和數學證明)有一定成果。
ps劍橋資本之爭討論的部分內容是到底生產過程中產生價值的是k還是l。你說要是物質吧,都是物質轉化的。你要說人吧,物質的東西還是物質的東西。增值的過程很複雜,甚至價值也很複雜。有人對李嘉圖的價值論認為是勞動價值論的原型,有人卻說李嘉圖只是說勞動是源頭,但是分析框架中勞動的價值式動態變動的。那麼,到底是物質創造了價值再分配給勞動者,還是勞動者創造了價值再分配給資源的機會成本?沒吵明白。當年的爭論結束是因為水平夠的人不在了,剩下的要麼沒興趣要麼沒能力,畢竟搞經濟不搞微觀實證哪裡那麼好水文章。最後爭論不了了之,大家不提罷了。據說某些會議上偶被提起也就是刷刷格調調戲一下對方,真不了解被虎的一愣一愣。
ps具體要在細緻程度上處理到怎樣才算好的框架?夠用就行。雖然馬爾薩斯的理論被超高的生產力證偽的,但是有說法到目前為止解釋歷史跨度最長的理論,因為在他之前的年代中宏觀經濟的大部分內容都能被納入框架中。Solow的模型其實跟Jorgenson前後差不了兩年,前者廣泛適用後者不是圈裡的沒準都沒聽說過。但是Solow夠用不,其實差不多就行了。統計數據本身的問題就不足以支撐過於精細的推導,對此,很多經濟學家的精緻結果不如泛泛來的靠譜。有興趣補充閱讀The pretence of knowlege(知識的僭越)。
寫著寫著就寫一堆,本來沒想這麼多廢話。第一次回答,懶得排版,大家將就看吧。轉載一篇西西河大牛安生的《盧瑟經濟學》第一章
此人是經濟學博士,觀點很是犀利!
———————————————————————
盧瑟經濟學(1.1)——開始的話(經濟與宗教)
閱讀:148642010-08-01 14:08
標籤:財經
盧瑟經濟學(1.1)——開始的話(經濟與信仰):(經濟學的階級性)
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學應該超越政治。這是騙人(扯淡)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學應該是統一的,不同歷史時期,應該有統一的經濟學。這個更騙人(扯淡)。
每個階級都有每個階級的經濟學。哪個階級掌權,哪個階級的經濟學就流行。至於怎麼流行,現在暫時不談。
我們所能確定的是,人類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生產,利用生產工具,獲得一定產品,然後這些產品在全社會分配,用於消費或投資。至於這些產品為什麼這樣生產,這樣分配是否合理,這就需要有人來解釋。
當某人餓得要死,旁邊的人撐得要吐的時候,怎麼能讓快餓死的人安心呢?這時就需要有一個權威的力量告訴他,你餓死是上天的安排,是因為你自身的原因沒有獲得上天的賜福。那個撐得要吐的人由於種種善行,獲得上天的垂青。所以,你不應該嫉妒撐得要吐的人,不應怨恨社會,不應考慮現有的分配方式,不應該有任何「非分」的想法,而應該不斷按照上天的意志自我躬身自省,爭取早日獲得上天的賜福。否則,餓死活該。
這就是宗教的作用。
問題是,有人不信宗教,而且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宗教改革運動,越來越多的人不那麼好欺騙了。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理論(權威)出現,這個理論(權威)要能讓餓得要死的窮鬼們自慚形穢,安心當牛做馬,能讓撐得要吐的老爺們心安理得。這種理論(權威)就是經濟學。
所以,經濟學也是一種統治工具(宗教)。
同樣一門基督教,大家都承認上帝的存在。但是,都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解釋。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君王的權力來自上天,這是一種解釋。每個人只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就都有權解釋宗教,這也是一種解釋。兩者都認同上帝的存在,卻對解釋權有不同的闡釋。上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釋。如果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那麼教皇就是上帝。如果每個人都有權解釋,那麼人人都是上帝。
怎麼能把思想統一起來呢,就需要宗教裁判所。所以,最終的解釋權,還是要和暴力結合,儘管許多時候鐵腕隱藏在天鵝絨的手套里。退一步,哪個群體擁有的物質資源多,哪個群體就能力在更廣的範圍內用更大的力度傳播自己的思想。所以,思想的傳播離不開暴力和財富的支持,「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1]換一個角度,看哪種價值論流行,什麼分配理論流行,就知道大約是哪個階級在掌權。
回到經濟學。經濟理論數不清,經濟學家車載斗量,各種論文浩若煙海,讓人眼花繚亂。實際上,用階級利益一划線,立即一目了然:符合地主階級利益的經濟學、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學、符合金融資本家(也就是食利者)利益的經濟學、符合官僚利益的經濟學等等。
經濟學中,價值的概念如同物理中的力的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力的存在才能解釋物體運動,價值存在才能解釋一切經濟行為。大家都承認價值的存在,對價值的解釋五花八門。不同階級掌權,對經濟的解釋就完全不同。
曾經有一個金融學碩士向我抱怨,經濟學中價值的概念太複雜,只能死記硬背。我說,你換個方式去看,其實就很簡單了。
大地主掌權的時候,流行的經濟學就是重農主義,產品的價值都來自土地。大地主嘛,當然要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中國沒有重農主義,中國有五蠹之說,商人是五蠹之一。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裡,也排斥商人,因為農業為主的經濟,地主和自耕農必然反對要和自己分一杯羹的商人。
商人地位高,流行的經濟學說就是重商主義,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在那個時代就是獲取金銀。除了開採金銀礦以外,對外貿易是貨幣財富的真正的來源。因此,要使國家變得富強,就應盡量使出口大於進口,因為貿易出超才會導致貴金屬的凈流入。一國擁有的貴金屬越多,就會越富有、越強大。因此,政府應該竭力鼓勵出口,不主張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進口。
到亞當斯密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要挑戰貴族(封建地主)和僧侶,這個時候就要提出自由市場和勞動價值論。在自由市場條件下,社會充分分工,社會財富就能極大豐富。勞動創造價值,商業促進流通,大地主和僧侶都是白吃飽。
到馬克思的時代,工人階級要造反,於是堅持勞動價值論。勞動創造價值,幹得最多必然是工人,資本家雖然也勞動,但是憑什麼拿那麼多啊?資本家拿得多,不是因為他們幹得多,而是因為他們擁有資產剝削工人。所以全世界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奈爾就一定要實現!
資產階級利用無產階級鬥倒了大地主階級,就要讓經濟學要為自己辯護,要讓工人安心,不能讓他們仇富。這就需要新的價值論替代勞動價值論,於是就開始青睞邊際效用價值論。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用的,都是稀缺的,資本家拿出資產,工人提供勞動力,資產比勞動力稀缺,所以資本家分大頭,是理所當然的。每一樣自願交易都是互利互惠的,都是有利於增加雙方價值的。工人獲得的少,是因為工人的勞動力不值錢,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
鬥地主的時候,是勞動價值論;坐天下的時候,是邊際效用價值論。此一時,彼一時。奪權與掌權的過程需要不同的價值論,於是經濟學就有不斷的進化。當然,也可以說是退化。
一般來說,統治階級都喜歡邊際效用價值論,而被統治階級都喜歡勞動價值論。勞動者創造了社會總產品,這些總產品在各個階級之間分配,壟斷核心資源的人獲得最大的分配份額,這是生產與分配的過程。區別是對這個過程的解釋。如果是邊際效用論,那麼壟斷核心資源的人提供了稀缺的資源,自然有資格獲得最大的份額。如果按照勞動價值論,那麼壟斷了核心資源的人往往遊手好閒,並不參與社會產品的生產過程,或者做出的貢獻有限,但是因為他們壟斷了核心資源,所以可以分到大部分的產品,比如地主,比如掌握暴力的貴族,但是他們卻有資格獲得產品中的絕大多數。或者,即使參與生產過程,獲得的收入也與他們付出的勞動不成比例。這時如果用勞動價值論顯然會推導出他們是寄生蟲的結論。提出水和鑽石價值對比理論[2]的約翰勞,本人就是職業賭徒,很長一段時間靠賭博的收入過日子,他自然不會承認自己是游惰階級。反過來,被統治階級日夜勞作,勉強糊口,自然願意接受統治階級都是寄生蟲的結論。
兩種價值理論激烈爭論是表象,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則是本質。那些說經濟學發展了,所以邊際效用論替代了勞動價值論的人,完全不了解邊際效用論和勞動價值論的萌芽,幾乎是同時誕生的。——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階級對立,對立的階級之間文攻武衛。批判的武器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反過來,武器的批判也不能替代批判的武器。所以,每個階級都追求本階級的理論武器,對立的階級必然有對立的理論。兩種價值論如同陰陽,相伴相生,為彼此對立的階級提供理論武器。封建地主階級和高利貸者要用邊際效用論為自己尋找合法性,產業資本家則用勞動價值論為自己的武器抗衡邊際效用論。最終,資產階級佔據了統治地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於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開始撿起封建地主階級和高利貸者的理論作為自己的辯護武器。不了解價值理論變遷背後的社會變遷,才會說出經濟學發展了之類的話。
價值理論是經濟學的基礎,如同力的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礎。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價值理論,這就如同不同的(宗教)信仰對善行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我們能確認的創造財富的過程只有:一些人在一定條件下,生產一定產品。至於怎麼解釋,就要看誰掌握話語權。無論哪個階級,都要把自己解釋為創造價值的階級——沒有哪個階級會把自己解釋為寄生蟲。
不同的經濟學,對最終理想社會的解釋也不一樣。大地主階級獎勵耕戰,抑制商品流通,也就是重農抑商,追求的是編戶齊民的社會。大資產階級追求的社會,是大資產階級高高在上,其它階級老老實實貢獻剩餘價值的社會,所以要充分利用稀缺資源,發揮最大價值,提高效率,實現帕累托最優。官僚追求的社會必然是官僚權力無限擴張、不受約束的社會。社會底層追求的社會是沒有壓迫的社會,私有資本消亡了,國家也消亡了。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些理想中的社會看起來都無限美好,其實並不描述的那樣,而且是互不兼容的。生活在大地主追求的理想社會,大商人就會很不舒服。生活在大資產階級追求的社會,勞動者就會很不舒服,因為勞動力是最不稀缺的要素,勞動者的報酬註定很低。反之,在盧瑟追求的社會之中,人們要麼按勞分配,要麼按需分配,大資本家和大地主的私有財產就不能作為分配的依據,他們必然很不舒服。
這就如同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天堂和地獄。甲之天堂,乙之地獄。
不同階級的經濟學無論是衡量經濟行為的尺度,還是的最終的追求目標都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各階級利益不統一甚至尖銳對立,不同的階級必然有不同的經濟學。於是,穩拿有穩拿的經濟學,盧瑟有盧瑟的經濟學。認為世界應該有統一的經濟學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所以,為本階級提供理論支持是每一種經濟學最基本的功能。每一種經濟學的背後,都隱藏著本階級的訴求。把自己宣傳為神聖的科學,不過是自我的掩飾,如同給耶穌畫上光環。
認為經濟學應該超越政治而統一的人,無非是暗示自己支持的經濟學是唯一真理,其它經濟學都是歪理邪說。換一個角度看,提出這樣觀點的人,往往推崇的是現任穩拿的經濟學,潛在的目的就是封殺盧瑟和前任穩拿的經濟學——儘管他自己未必意識到。
本文既然是盧瑟經濟學,就要按照盧瑟的方式解釋經濟。盧瑟,一無所有,吃苦受累,是出力的一方,按照中國的說法,就是勞力者。既然是勞力者,所以必然認同勞動價值論。
歷史上最有名的盧瑟經濟學家,無疑是馬克思。遺憾的是,馬克思死後一百多年,盧瑟雖然震撼了世界,卻沒有建立起英特納雄奈爾,盧瑟經濟學也發展緩慢。具體為什麼,本文不解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南斯拉夫吉拉斯的《新階級》。
本文嘗試在馬克思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再邁出一小步。
另:本文是寫給盧瑟看的,不適用於經濟學在讀學生。掌握世界的是穩拿,在穩拿的世界裡公開自己的觀點,當一名盧瑟經濟學學者,結果必然被掌握話語權的穩拿所排斥、封殺,窮困潦倒,如同馬克思。如果不想自己考試被掛,論文被封,求職被拒的話,建議經濟學在讀學生可以認同,卻不要公開本文的觀點。
假語村言,何必當真。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mrandson
20世紀60年代的劍橋資本爭論,到是對新古典技術關係的分析的邏輯造成致命威脅,新古典的邏輯沒有錯,但問題是不是資本主義的實際變數?即新古典的理論只能在不涉及商品之間交換的單一產品模型成立,一旦涉及異質品模型其微觀基礎是致命的,而馬克思經濟學到是在西方經濟學界的「劍橋資本爭論「中得到了復興,在與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的論戰中,以羅賓遜夫人、斯拉法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爭後者就顯明的帶有馬克思經濟學的強烈印記,如引用的均衡正馬克思的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
古典經濟學有兩個分支,第一個是完全轉向人支配人的權力(社會)關係分析的馬克思經濟學;第二個完全轉向技術分析的新古典經濟學。 馬克思經濟學的邏輯中,利潤是資本的唯一目的,因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均衡,就是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競爭也是積累式為主的競爭;而新古典的均衡是技術關係與個人選擇最大化,即優化配置資源的瓦爾拉斯均衡。
事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完全不同於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格理論,古典經濟學是說勞動要素與實物產出相對關係的理論,而馬克思經濟學是說價值是一種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人類勞動本身,從而完全剝離掉實物及技術關係,價值成了取代實物產品的一個與總量相關的概念,這樣古典經濟學成了馬克思經濟學批判的商品(貨幣)拜物。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本身,在馬克思看來就不代表財富了,而是代權力! 顯然在這裡價值不是什麼均衡價格!
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1小時的勞動,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即女工在這1小時內行為(勞動)屬於我使用,而不屬於她,這就是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在這種權力關係中,根本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生產具體蛋糕的邊際生產力。這個也可以通過資本主義最簡單會計計帳來說明,正如今年的利潤是去年或者過去幾年增發的貨幣,銀行與企業的通過銀行和企業的資產負債,找到最本質的東西,假設最初有N單位的貨幣(或黃金)被存入銀行,這就構成銀行的負債,假設銀行的準備金為0,則銀行把N單位的銀行券或貨幣貸給企業,則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將出現與負債相等的N單位。
企業從銀行獲得的N單位的貸款是它的負債,當它用其來購買資本品和僱用勞動後,這N單位的負債就被列入到資產方。顯然,這只是通行的最簡單的會計原理,但這種最簡單的會計原理中隱含著貨幣經濟的一切秘密,即只是被支配勞動的與勞動時間之間的支付簡單的金錢權力關係。
在新古典的微觀基礎的邏輯中,一個核心命題是(尤其是新古典的教課書上)要素(勞動和資本)收入等於他們的邊際產品。因此,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利潤率等於資本的邊際產品。資本量的貨幣測量意味著加總完全不同的實物,比如激光如何與蘋果加總在一起,加總在一起代表什麼意思,這致命的悖論先還不說,在加總成統一的貨幣資本過程中(因為現實資本主義是貨幣經濟,一切脫離貨幣,都是脫離資本主義實際的),得到到一個貨幣尺度來統一測量的資本,異質的資本品的數量必須乘以它們的貨幣量,然後再把這些乘積相加得到一個總量。但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量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根據新古典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利息率(或利潤率)由資本的邊際產品決定;為獲得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需要預知資本數量,而實物資本的貨幣量在新古典理論中則被認為等同於預期收益現值的總和。由此,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價值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在這就出現了循環推論,這對新古典是致命的。並且以瓦爾拉斯均勻體系的技術分析的邏輯中,根本找不到統一利潤率的趨勢,而統一利潤率化的趨勢確是現實觀測。以致在異質品加總的邏輯悖論上,以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以對新劍橋學派的無條件投降告以段落。而新古典供求理論中供求曲線關係上表述的價格必須乘以資本品的利率才是實際的貨幣價格,但在新古典價格理論一涉及總量或者貨幣就立即出錯,因此新古典根基的價格理論只能在單一產品模型中才成立,一旦推及多個產品模型時,對新古典的根基是致命的,換句話說新古典的理論只有在完全非商品化的計劃經濟中才能成立,因為計劃經濟利潤就不重要,不涉及商品交換,但這裡價格還是價格。貨幣還是貨幣么?(註:馬克思到是與資本主義的魔鬼辯護士米塞斯相似,都認為價格、利潤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產物,而新古典學派的社會主義經濟學蘭格確認為價格代表的是技術關係上可供選擇的條件。)
在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家僱用勞動進行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利潤,而不是使用價值(實物)。因此,抽象掉實物和勞動生產率的技術關係對於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性質是重要的。例如,就使用價值(新古典理論中的實物)的生產來講,產品的生產需要使用土地和資本品,而不只是勞動一種生產要素,這裡存在著如何有效地配置資源的問題,這一點是新古典理論所要討論的核心。但在一個以利潤為生產目的的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源配置問題是依附於獲取利潤的生產目的的,換句話說,為獲取利潤的生產將決定資源的配置。
這裡特別需要提出資本的概念問題。在新古典理論中,資本被作為一種與勞動並列的生產因素,但就技術關係來講,奧地利學派把資本作為一種時間(即迂迴生產)是更為恰當的,因為資本品是勞動生產的,當資本品被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一定是因為所假設的分析的時期小於生產周期,只要我們把分析的時期延長,資本品存量將轉化為勞動流量。這樣,資本品在某種意義上講只是「過去的勞動」。當然,這並不防礙為了某種分析的需要而劃分出資本品存量和勞動流量,比如,從技術關係的角度講,如果存在著技術進步,這種存量和流量的劃分就是有意義的。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古典理論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把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或考慮存量與流量的時期劃分上,而是在於現實中的資本(資本品)的價值(貨幣量)是由技術關係,還是人支配人的權力(社會)關係決定的區別。
悲劇的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利潤和採用僱傭勞動的形式,作為資本就不是一種生產要素,而是支配勞動的手段,即資本是一筆對貨幣工資的預付,也就是說在交換的生產關係中,交換比例才是代表成本。只有在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或者對等勞動時間相互支配時,成本才是勞動和生產要素的消耗,但交換的社會關係中,通過交換來榨取他人的剩餘勞動來支配,這就代表了權力,當生產的目的是這個時成本就必然是交換比例,而不是要素消耗。正如工人消耗多少勞動要素根本就與資本主義的成本無關,重要的是工資足夠低,用相應工資交換更長勞動時間,或者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同樣機器、原料在生產上的折舊也是一個交換比例,它們都是市場上的價格,而非技術關係上的磨損程度。
當資本家用貨幣購買資本品或生產資料也只是對生產資本品的勞動和以前的勞動的工資預付,其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即這種生產要素市場的交換並不是按照勞動的價值,而是按照勞動力的價值,其價值小於勞動時間。這樣一種資本概念的現實性應當是容易為經驗所證實的。如剩餘價理論邏輯中,假設資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資,即勞動力的價值假設是4小時勞動,而資本家實際驅使了工人8小時勞動,那麼剩餘價值=8-4=4小時勞動,在這裡同樣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和技術生產率,只反映資本無償驅使工人剩餘勞動的權力關係!(虧損時,剩餘價值未能轉化成利潤,但系統整體的總剩餘價值=總利潤)
現實中很簡單的例子,正如企業的減員增效,不是在提高的物質生產效率,而是在增加剝削率,即用更少的工資去交換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而不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的實物(使用價值)產出,企業生產的目的是利潤,如果企業低於平均利潤率時,資本就會縮水,這樣企業就通過積累式競爭會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企業就會壓縮產量,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購買利潤率較高的一部分資產,這樣利潤率才會恢復,否則資本就會破產或者縮水。
也就是說當利潤率和剝削率不低於平均水平時,企業才會繼續擴大產能,否則企業就會壓縮產量,當剝削率和利潤率被調整為不低於平均水平時,產能才為繼續擴大,因此企業根本就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市場經濟的主要競爭形式也不是什麼技術為主的競爭,而是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通漲是通過價格波動,資本家與其同夥的競爭實現的變向壓低工資增加勞動時間,如一分工作不夠就兩分多份,至到還不起學貸、房貸的生理極限,通縮由於存在大量的失業率,資本家就可以直接看得見壓低工人的工資,直接增加勞動者的勞動時間,這樣大量的勞動才會被吞噬,奴役成價值,可見一個追求價值(交換價值)的社會極端的邪惡!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關係中,當採用馬克思邏輯中的資本概念時,價值(總量)和金錢分配的決定與生產函數的技術關係是完全無關的,資源配置也不僅僅是由技術關係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利潤和利潤率。這一點正是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的核心所在,即通過定義價值由抽象的勞動時間所決定和假設勞動力的價值小於勞動時間而得出剩餘價值理論,由此表明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性質,相對價格、分配、再生產以及資源配置問題都與這種獲取剩餘價值或為了獲取利潤的生產有關。
這樣,馬克思通過分析了商品生產中,勞動的二重性,區分了技術關係上(自然力引導上)的勞動(人類勞動也屬於自然力一部分)同人與人權力關係上勞動的不同,澄清了李嘉圖的混亂,即把技術關係與金錢分配的社會關係相混淆。馬克思批評李嘉圖把勞動價值論聯繫到勞動生產率,表明總量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而取決於社會關係。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用了三章的篇幅表明,技術或勞動生產率只與使用價值(實物生產)有關,而與價值(被支配的人類勞動)無關。馬克思表明,與總量價值聯繫的支配只和抽象勞動有關,而與技術無關,勞動生產率的增加的變動與價值量成反比,勞動生產率的增加與使用價值量成正比。
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價值正如馬克思前面所表述的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那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不是代入到與產品數量的相對關係的單一產品模型之中,而是代入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即代入到商品之間按相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或生產價格尺度)的交換比例與利潤率的關的異質品邏輯中,即如果低於價值或生產價格的交換尺度資本就會低於平均利潤率,這時資本必然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如降低產量或者不再生產,以保持價值(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交換尺度,這樣就通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完全剝離掉總量價值與技術生產率的關係。
即價值(被支配的異化勞動)取決於資本主義採用僱傭勞動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社會關係,即價值、價格、利潤等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產物,只有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勞動才會被異化成價值。但如果認為價值是使用價值(有用實物),就不自覺的把商品交換排除,把總量價值聯繫到勞動生產率上,這就違背馬克思的原意了。(如: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交換,得出它們當中包含了相同的東西,那就是抽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從而剝離掉使用價值,而論述人與人之間支配勞動,被支配勞動的權力關係,這樣技術關係被在總量上完全排除,當然很多人錯誤的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代入到與產品數量(使用價值)的關係,恰恰反過來與技術關係聯繫起來,這違背馬克思的原意。在馬克思的邏輯中,總量價值、一般利率、總量剩餘價值及總量利潤與技術關係完全無關,只有使用價值才與技術關係相關,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性,決定了研究資本主義必須剝離掉使用價值才能揭示金錢關係是人與人權力關係反映的本質。)
但遺憾的是,馬克思關於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社會關係決定價值形成的理論(即只有在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下,勞動才會被異化成價值),一直被人們誤解為是要解釋相對價格(即勞動要素與實物產出相對關係的理論),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一種相對價格理論,而實際上,馬克思決不是要解釋相對價格的決定,而是要討論貨幣總量和利潤及利潤率反映的資本主義社會關係問題。在《資本論》一卷中,馬克思關於相對價格的論述只有半章,其討論相對價格是為了表明交換價值形式,由此過渡到貨幣。其目的在於表明,當交換價值以貨幣來表示和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家就能夠通過貨幣交易而得到了一個貨幣增值或剩餘價值,即以貨幣價值表示的總量關係。從這種剩餘價值的基本關係出發,馬克思建立起一套宏觀經濟體系,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社會再生產理論、利潤率下降與經濟周期理論無不是建立在這種與技術完全無關的總量關係基礎之上的。
總結:馬克思經濟學與西經(新古典)及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1、馬克思研究的是權力(社會)關係,並且認為價值(價格)、利潤等與金錢關係相關的變數,全都是代表資本主義私有產權下的權力(社會)關係。即,價值(金錢原子)是一種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本身。它代表的是權力,而不是財富、蛋糕,把它當成財富、蛋糕的被《資本論》批為商品(貨幣)拜物教,價值從而取代實物產品成為了一個與總量相關的概念。
2、 而西經(新古典)和古典經濟學中價值完全是不必要的概念,被實物產品取代。當然馬克思與古典經濟學都是有相同的,那就是都在論述剩餘均衡——即古典均衡,而且馬克思是第一個完美揭示出古典一般均衡的,那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均衡是以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或者說剝削秩序均衡,這與新古典(西經)的優化配置資源的瓦爾拉斯均衡完全不同。並且其競爭形式也不同,馬克思的把積累歸為競爭,即資本主義的主要競爭形式是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等量的資本必須有等量的不低於平均利潤率的利潤率,否則資本就會破產縮水。而新古典是技術為主的競爭,按新古典的邏輯資本家會停在一個行業技術競爭到破產,也不會移走資本。
3、價格(價值)理論不同,馬克思經濟學完全不同與新古典和古典經濟學的邏輯,新古典(西經)、及古典經濟學都是單一產品模型的邏輯。古典經濟學是論述勞動與實物產品之間的相對關係,即勞動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而新古典加上了效用偏好、邊際分析等技術關係,即認為價格反映的是物如何滿足人慾望的資源配置關係,當最不迫切的慾望每滿足一次邊際效用遞減。
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僅不同於古典經濟學(斯密、李嘉圖)的勞動價格理論,而且也不同於新古典。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人支配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時間進行交換,得出金錢原子(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它代表的是權力,而不是財富,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只有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下,勞動才會被奴役(異化)成價值。在這裡只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被支配的勞動(價值)的相對關係,而沒有勞動與實物產品(使用價值)之間的相對關係。
即說價值不是什麼勞動的成果、貢獻、功勞,而是被支配的勞動本身,馬克思認為功勞、貢獻、成果是對相應對像而言,正如日軍驅使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做皮鞋,日軍也參加勞動,對日軍來說是成果、貢獻、功勞,對被驅使的人來說就是自身勞動異化的痛苦折磨。這與資本主義的金錢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價值增值是功勞、成果,對工人來說價值增值就是製造出工人更長的活動時間被他人支配,不屬於自身的異化過程。因此「勞動的價值」、「勞動有價值」成了《資本論》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節嚴厲批判的用語。馬克思指出勞動沒有價值,勞動的價值,這樣的用語便失去了價值概念,無恥掩蓋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無恥掩蓋價值是被支配的勞動本身的用語。
而使用價值(物質的有用屬性或者說財富),被馬克思認為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這種自然力也只能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化物的屬性,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造。《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節就肯定彼得羅。維里的話,說明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並不是因為所謂的產權或者勞動的狗屁功勞,物質基礎及物質基礎在那種形態下的有用屬性才存在或者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沒有。
作為價值(金錢原子)的勞動,也不是什麼轉化物質有用屬性上的勞動,而是人支配人權力(社會)關係上的勞動。(商品生產中勞動的二重性)而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個例子,如果我是資本家,我支配一個女工,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給我挖土1小時勞動,也可以讓她用鋤頭給我挖土1小時勞動,還可以讓她給我跳裸體舞一小時,她的活動這段時間不屬於她而屬於我,這就是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
4、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可以代入的進行推導的邏輯,不是單一產品模型的邏輯,而新古典、古典經濟學確是單一產品模型邏輯供均衡,而馬克思確是異質品模型(一個以上的多種產品)模型中,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剝削秩序均衡。在馬克思看來,價格不是反映什麼與產品成交數量相關的反比,而是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這個交換比例直接涉及與利潤率相關的均衡。
比如按馬克思的邏輯,某種個種拖拉機與個人電腦都是5000元,但一個的成交量確是十萬台,一個的成交量(供給量)確是一百萬台,價格顯然不是供給的數量決定,而是代表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由利潤率來決定,這樣價格反過來影響成交數量。
也就是這樣表述價值規律,是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因供求關係在價值上下波動,當平均利潤率形成後,價格就不再圍繞價值波動,而圍繞生產價格波動,但總價值=總生產價格。也就是說資本家的商品如果低於價值尺度的價格進行交換,那麼資本的利潤率可能低於平均利潤率,這樣資本就會縮水,資本家就必須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其它行業的資本家,在下一生產周期資本家可能會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就會壓縮產能、產能(或者不生產這種商品),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夠買利潤率較高的一部分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漲,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當然通緊時的積累時競爭,就是直接壓低工人的工資,而通漲時事實上也是在壓低工人工資提高剝削率,但被與利潤率相關的價格波動所掩蓋。
5、對於GDP的認知不同,從西經的邏輯GDP代表的是總財富。是用貨幣計量的實物財富的概念,而從馬克思的邏輯GDP是一個用貨幣計量的價值概念,而價值是什麼?在馬克思看來是某種勞動本身,代表的是權力,因此GDP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角度,代表的是資本主義的社會總支配關係,即總權力關係。
凱恩斯的《貨幣論》中有類似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邏輯,如1930年凱恩斯在《貨幣論》中對GDP的含義提出質疑,表明它代表的不是總財富。如異質的蘋果與梨都增長10%,你可以說總財富增長10%,但一個增長15%,一個增長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指數的,同樣所謂的物價CPI也是如此。並且十年前生產的商品與二十年前一百年前生產的商品有可能完全不一樣,不一樣又如果有比較性。
如果價值代表的是財富,而不是權力,難道30年前你父母為你存在,30年後你確取錢出來夠買MP5、手機、個人電腦等,如果金錢(價值)代表的是財富,難道30年前生產了這些來庫存?再者醫生為癌症病人做手術,如果金錢代表的是財富、蛋糕,那麼健康人爭論的是不是要去分配幾刀,要知道勞動使用方式不同,財富的形式就不同,金錢代表的是財富蛋糕么?還有,現實庫存的消費品多數,幾周或者幾個月生產,少數的一年以上(機器的折舊時間稍長20年),如果金錢代表的是財富,那麼停止生產幾個月試試,看看這麼多金錢是否按物價指數能兌現所有的實物。
也就是說馬克思經濟學是權力與西經的實物的區別,即社會(權力)關係與財富的區別,即然它不是財富,那麼價格、利潤等代表的就不是資源配置的變數,而是人與人社會關係或者說權力關係上的變數。
6、馬克思價值概念即然不是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價格,而是一個取代實物產品與總量相關的概念,那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總量理論上就很好諸如解釋姚明的工資、藝術品的成交價格的問題。它們中很大程度都是的一筆價值量的渡讓,系統整體並沒有按這種交換尺度來增值。並且像很多文物,只有詁價,連成交渡讓(轉移)一筆價值量都沒有發生。而出土文物多不具有價值,生產文物的勞動是歷史上的死勞動,與自然力沒有區別,只具有商品生產中人類勞動的一重性,不具有二重性,當然文物服務中所消耗的與利潤(剩餘價值)相關的勞動,是新形成的價值。這涉及總量關係,只要總量上不存在重複加總的,就是新增值價值量,否則只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
首先先說邊際革命,然後再說對馬經的關係和影響
邊際革命拋掉了之前經濟學基於價值這個假想概念的分析,試圖繞開價值而用效用/供需來替換它,直接反應做價格。
價值這個概念是此前經濟學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假設一個商品擺在你面前,那麼它就有個本質屬性叫做價值,價格會因短期的各種因素偏離價值但從長期來看總會存在向其本質的價值收斂的趨勢。
邊際革命做的事就是拋棄這一概念,直接利用邊際生成造成的供需關係變化來解釋價格變化,各類生產要素的供需差直接向價格做降維。這樣直接繞開了之前的價值概念,相當於直接換了一個假設公理體系。因此被認為是一次西經理念上的重要革命。
這樣,既可以理解為不承認世間存在價值這個東西,市場上的交換關係直接對價格做降維,也可以理解為價值這個東西,與隨商品的效用的變化而變化,而效用是時間空間等環境變化的供需關係決定的,即效用價值論。
馬經因其所處年代關係,分析框架確實是還處在使用價值分析經濟問題的年代。更具體的說,馬克思認為價值來源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勞動價值論。因此如果直接無條件接受「效用價值論」各方面嚴格優於「勞動價值論」,那麼確實可以認為「邊際革命有力反駁了馬克思主義(中基於勞動價值論的部分)」。
然而從邏輯上顯然可以再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 在同為假設出來的公理體系的這一前提下,效用價值論是否嚴格優於勞動價值論,即勞動價值論可解釋的問題效用價值論必可以不低於前者的精度解釋和預測,反之不行;
- 馬克思主義中,馬克思及其精神後人得出的諸多結論中,是否全部都是基於勞動價值論推導出的,在效用價值論公理體系內能否推導出相同或同質結論
- 基於效用價值論所解釋、構造、設計的經濟框架,首先是否能夠恰當描述現實,其次穩定,再次是否效率、公平、道德,這三個屬性之間的關係如何,是否同樣嚴格優於其他公理體系構造的框架
以上三點假設如果不能滿足的話,截至目前只能說邊際革命另闢蹊徑而已,還遠遠談不上「有利反駁」馬克思主義。
我對以上三個問題的理解是
- 大多數現實問題解釋精度高於勞動價值論,但還沒到嚴格優於
- 馬經中既有不完全需要勞動價值論就能得到的結論(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矛盾),也有馬克思主義者嘗試用效用價值論得出與使用勞動價值論時候相似的結論(剝削的存在性和與利潤的關係)
- 首先不夠恰當描述現實,和邊際革命常年配套使用的比如經濟理性人概念是個玄學到摳腳的強假設;其次穩定性從差不多除了蘇聯在世時候西經地域瑟瑟發抖不敢放開剝削勞工的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平均穩定在10年一次經濟危機,這是馬經中提出已經百餘年的生產相對過剩矛盾問題,至今連解決的門路都沒摸到;效率、公平、道德領域,壟斷稀缺資源造成的壓倒性競價優勢長期來看幾乎必然推導出不效率不公平不道德
不過這三個問題展開寫就太多了,先上班敲代碼,有贊有時間可能補_(:з」∠)_
簡單地說
邊際革命只是點出了一個隱藏的常識:
商品/服務的價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人眼裡,是不等值的。
這一點看似簡單的常識,卻被無數人無意識地忽略了。如果你仔細思考過,就會知道,光憑這小小的一點,就可以讓勞動價值論和計劃經濟以及與它們一脈相承的東西瞬間歸於虛空。
然而它們卻還有這麼多的信眾,可嘆。邊際分析就是在經濟學中引入以微分形式為代表的數學工具。但是,引用的數學工具必須予以直觀的解釋,於是有了「效用」概念。
「邊際效用的概念不僅被看做是經濟『工具箱』的一種補充,並且還被看做是經濟科學研究方法上的一項極其重要的革新。」
這個革新就是經濟學理論的重建,從此經濟學與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分道揚鑣,成為獨立學科。
嚴格意義上說,勞動價值論代表了從亞當斯密——李嘉圖——馬克思的這個政治經濟學譜系,因此如果說」有力反駁「的話,也是有力」反駁「了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但是現代經濟學完全是兩個處理模式,一方面把僅僅邊際分析作為實用工具,從而為在理論上」回到斯密、李斯特「留足了空間;另一方面,把邊際分析作為思想工具,拒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任何結論——只是在不情願的時候才說」噢,這個問題馬克思曾經也說過「(凱恩斯《通論》,有效需求)。
在知乎,嚴肅的西經學者對待」勞動價值論「持」過時論「的態度(是啊,不用效用分析你的文章就沒人看,學界不認同,找不到工作,也沒有經費,不過時才怪),另外一部分張口閉口」勞動價值論「錯誤的肯定連《國富論》都沒看過。
一句話。
因為邊際革命 把 馬克思的絕對價值觀 給證偽了。
所謂的 絕對價值觀 就是 價值是人類無差別的勞動結晶。 沙漠里的可樂 和 超市裡的 可樂 的價值是一樣的。你喝的 第一杯可樂和第十杯可樂的價值是一樣的,而邊際革命告訴你,不一樣。
可惜 大部分中國人 還信這個。
也難怪,純粹的社會主義國家 是沒有自助餐的:)個人認為,邊際革命最大的後果就是剝削概念的再定義,剝削可以被量化為MC=MRL點上VMPL-MRL的值,並由此推導出剝削本質上來自於壟斷(無論買方賣方)而非僱傭關係。
奴役是什麼概念呢?資本家是奴隸主嗎?工人是奴隸嗎?資本家採取強制手段壓迫工人必須勞動嗎?工人不拿工資會給資本家工作嗎?工人可以隨時離開資本家的工廠嗎?很顯然,資本家無法強制別人在不自願不拿工資的情況下來為其工作,也無法強制其不得自由離開其工廠到別的地方去工作,只有在權力的控制下,才有壟斷和奴役,諾基亞曾經是佔據了手機市場的大半江山,但它沒有行政權力,只能是在消費者自願的情況下才去購買它生產的手機,諾基亞也不能使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其他廠商生產手機,限制人們必須購買它的手機,也不能強制奴役工人,不給錢讓工人就幹活,然後因為經營不善,被微軟收購了,資本主義無法奴役任何人,能奴役別人的就只有是權力了
邊際革命,實質是關注效用。注意!這個老馬的「價值」不是一個東西。雖然很多翻譯的都是價值,但是實際上意思完全不同。
具體請百度使用價值。其中對題主的問題有解答。推薦閱讀:
※怎麼不用勞動價值論論證剝削的問題?
※為何辯論賽很少甚至沒有見過有辯手引用馬克思的理論?
※黑格爾所說的「形而上學」和馬克思所說的「形而上學」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嗎?
※為什麼世界上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資本主義較落後的國家建立的?這與馬克思的理論矛盾嗎?
※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批判宗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