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學派 的理論漏洞、缺陷在哪裡?


首先我並不是哲學系學生,我學的是媒體傳播,不過我在讀博期間有一年集中學習了政治哲學。這個回答,姑且算拋磚引玉吧。


在我看來,法蘭克福從20世紀20年代誕生以來,一直在試圖解決啟蒙運動之後的哲學和社會問題。啟蒙運動對於西歐以至於後來整個人類的哲學史和文明史來說,就是將人從神權和封建王權中解放出來,認為單個的人是理性人,人存在的意義是以他(她)能在社會中做出符合自己個人意志的理性的判斷、行為和交流等等。英國啟蒙運動的先驅洛克和休謨,一般稱之為經驗主義,承認客觀的外部世界是可以通過不同的經驗驗證方式去習得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經驗主義和我們通常聊到的東方經驗主義有所區別。與之對應的,有形而上主義。


而啟蒙運動之後,越來越多的思想家和哲人開始反思和批判啟蒙學說,認為人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完全理性的,要研究人必須深入得去看整個社會的文化、制度和歷史。也就是說人不僅僅是理性人(rational
being),還應該是社會人(social
being)和文化人(cultural
being)。

法蘭克福對於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最大的特色,在於建立了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學派的幾個主要思想者,阿多諾,霍克海默和馬爾庫塞。他們很大程度上繼承採納了馬克思、韋伯的觀點,同時對後來的哈貝馬斯和格拉姆齊產生影響。


這其中,阿多諾主要對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進行了批判。他認為,隨著電影工業的興起,人主動剝離了自己的主體性,從而被媒體所操控。流行文化使得現代人生活得非常被動:我們被媒體教育什麼是能夠讓自己滿足的快樂,媒體幫助我們進行自己認同和選擇。傳統民主中的self-governing
正在慢慢失去它的活力和延續性。大眾媒體將個體的思想標準化、刻板化了。在文化工業中製造的基於資本主義的供給和需求,很多時候並不是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和文化人真正的需求。因為真正的需求,理應具備自由和創造之精神,而不只是一個被動的消費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在延伸了馬克思的觀點之後,阿多諾同樣認為,文化工業很大程度上鞏固了當前權力結構,並沒有創造出一個更好的社會。

霍克海默最特別的貢獻是,繼馬克思之後,系統地批判了工具理性,也就是說人在工具理性控制下已經喪失了自由和自律。這是他在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工具理性批判》的主要課題。工具理性是在啟蒙理性中培養出來的,然而卻重新變成一種意識形態,阻礙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這個程度上,啟蒙運動其實是已經背離了之前的初衷。


另外一個法蘭克福學派的巨匠,馬爾庫塞,在他早年的學習中,就提倡將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去批判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他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技術進步,看似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越多,實際上帶來種種強制。這種社會結構造就了物質生活極為膨脹,而精神生活空虛,缺乏創造性,對人類整個社會麻木不仁的單面人。

我個人觀點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漏洞在於,如果將之看成哲學中的批判學派,他們並沒有很好地去批判自己。這個論點顯得有些抖機靈。延展開來就是說,他們並沒有解決二十世紀哲學的主要問題,哲學還有可能嗎?康德之前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他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對於法蘭克福學派來說,他們在理論層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辯證法如何去為非概念性的事物下定義?這點,阿多諾和馬爾庫塞都沒有給出比較滿意的答案。馬爾庫塞用辯證法去認識科技,認為科技並不是一件中性的東西,它是人類社會發明出來的工具的總體,被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價值觀以及關係網所構建。不過他仍然沒有解釋清楚這二元論中的原則在哪裡。


如果將此學派看作是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學派,一些被詬病的地方,大概集中在他們的方法論上的問題。特別是他們從心理學和人類學的維度去解釋被驅動的大眾和固化的意識形態等,受到一些傳統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批評。


(倉促寫稿,如有錯誤,歡迎指正,感謝閱讀。)


法蘭克福學派學者觀點各有不同,我選擇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家進行簡單闡述,手機碼字,排版較為不便,偶有錯字,望見諒。

比如晚年的霍克海默在尋求對壓抑性社會的拯救和超越時,選擇了對宗教的回歸,他認為在基督教「那裡凝聚著一種對技術理性、工具理性拒絕的能力,為現代社會中失去生存意義的人重新提供意義」。

阿多諾與馬爾庫塞有些類似,訴諸於否定性的辯證法和藝術的彌賽亞力量。他認為,必須把人類對自然支配的批判以及對被管控的社會的批判結合起來,以期形成一種對社會的綜合批判,但是阿多諾又否認救贖在實際中實現的可能。

馬爾庫塞則構想了一個感性和理性結合、藝術與現實一致的未來思想社會,他稱之為「自由社會」、「非壓抑性社會」「合作社會」等。遺憾的是,他對於如何實現向未來社會的轉變上,即關於革命的道路和手段問題上一直含糊其辭,並沒有提供比較詳細具體的方案。

總的來說,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關於擺脫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奴役的設想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而且他們不懂得理性的分化的必然性,在批判理性誤用的時候,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理性本身,不同程度地得出了否定理性的觀點,從而走向了理性的自我毀滅。

應該批評的是工具理性的資本主義使用,是工具理性成為生活的唯一法則這一誤用,而不應該批判理性本身,以藝術、宗教來期待理性。


參考文獻:《霍克海默傳》、《文化批評的概念》、《審美之維》。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的實踐缺陷,答主gank已經有了明確的闡述。那麼我便妄評一番法蘭克福學派的方法論缺陷。
哈貝馬斯在《後形而上學思想》中指出了20世紀哲學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由針對傳統的態度來呈現的。哈貝馬斯認為,現代哲學儘管通過批判理論、轉向語言學、否定「邏各斯」等方式消解了過去的形而上學,但它卻仍然面對「舊形而上學」所要解答的問題。在這些問題面前,學者正不斷地採取規避措施。
法蘭克福學派認識論的缺陷便與此有關——它以批判對大眾文化、工具理性對自由意志的影響建構自身,卻又在批判中預設了非自由的前提。阿多諾、馬爾庫塞等人都針對「拜物教」「商品化」等現象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類的第一天性遭商品社會洗禮為了第二天性。為了進行批判,學者們不得不還原了人性這一原始概念。
在哲學基礎上,法蘭克福學派同時否認了傳統哲學尋求的「主體—客體」間的本體論意義,但卻不得不在批評的過程中走向了主體的「第一性」。即便哈貝馬斯想以主體間性代替這一漏洞,仍無濟於事。人與世界的關係、本原,這些問題即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對象,卻也是它無法繞過的主題。
私貨多。慎讀。


法蘭克福學派區別於實證學派(管理學派)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證學派在現有社會制度的基礎上研究問題,是一種改良。法蘭克福學派的出發點是否定現有的社會制度,是批判的。其批判精神值得推崇和提倡,但其理論也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把社會看作統治方和被統治方的二元對立的兩面。
②帶有行為主義色彩。孤立地討論和批判文化工業,把社會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看作自上而下的單向過程。沒有意識到傳播內容自身的生產性以及受眾解讀的多樣性和能動性,把受眾看作被文化工業充斥和佔據的被動的一方。而文化研究則很好的彌補了這個理論缺陷。
③偏激且片面。一味地在宏觀層面進行資本主義傳播制度批判,對社會傳播過程中具體問題的研究缺席,學究氣太重。
④精英主義。對大眾文化的認識過於淺薄,沒看到大眾文化具有生產性的一面。


先把要點列一下,有時間補充(只談第一代)

1.精英主義,受眾邊緣化

此乃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黑點。霍克海默阿多諾批文化工業,馬爾庫塞呼籲審美自律愛欲解放,出發點都是蔑視大眾文化。本雅明和弗洛姆儘管對大眾有一定自信,但無論是機械複製還是健全社會都在強調藝術靈暈消散。這一代出身顯貴的學者從來沒把工人階級文化當回事。

2.德國哲學老毛病,用術語構建的學科壁壘導致過分排外

從康德起德國哲學就有這個傳統,森嚴的學科壁壘導致社會研究所的力作無法為更多人理解。即使是馬爾庫塞紅透半邊天的《愛欲與文明》,其實在60年代反文化運動中也是被誤讀的。

3.空有理論推演,無實際鬥爭綱領,又不滿蘇聯模式

和盧卡奇、葛蘭西、柯爾施三位大佬相比,法蘭克福學派和階級鬥爭的距離太遠。甚至可以說他們整個思想體系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幾個關鍵性要素的基礎上不斷推演而成,並無什麼現實關懷,如異化、人本主義、社會分層等等。當然本雅明要好一點,但馬爾庫賽的理論基本都是在弗洛伊德和馬克思那裡移植過來的。

4.理論支流太多,內部分歧嚴重,甚至可以分為霍克海默派和非霍克海默派兩大派系

這一點不用多說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內鬥是出了名的。而且各種人文社科都想插一腳,也不怕扯著蛋。


個人認為是偏激性帶來的必然性的缺陷以及一部分帶有猶太人色彩的主觀好惡。


帶來了cultural marxism
詳細闡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gFao85vTs


我感覺是太悲觀?
再補充一個:人道主義,參見阿爾都塞的說法。這個可能不是缺陷,但是一個遺漏和角度。
再補充一個:較之後的文化研究與後現代馬克思主義,他們的觀點多少有點現代主義的精英口吻,彷彿大眾是沒得救的。之後伯明翰學派唱的反調很有道理


推薦閱讀:

「工作就是修行」的這種哲學,是在日本如何興起的?現今有何影響?
為什麼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為什麼快手的名聲不好?
如何看待nga論壇fgo玩家試圖改變fgo抽卡無底線機制的行為?
馬克思主義書上說資本主義終將被更優越的共產主義所替代,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外學術界到底是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的呢?

TAG:哲學 | 社會學 | 西方 | 政治經濟學 | 法蘭克福學派 |